梅花拳研究
Ⅰ 田武是如何創造出梅花拳的
田武忽然抄發現,梅花有密有疏,有襲虛有實;枝幹遒勁,重心扎實,整株梅樹剛柔相濟,互相為用,有輕有重,有動有靜。動則如猛虎,勢不可當;靜則如淑女,柔中寓剛。田武想,這些多麼像我們齊國的技擊之術啊!技擊是齊國人尊崇和擅長的一種搏擊之術。齊國的技擊陰陽結合,穿插更替,招式虛虛實實,明暗多變。齊人就是靠這種高超的技擊之術,發揮短兵相接,單兵作戰,以巧取勝的優勢,在諸侯爭戰中立於不敗之地的。他決定根據齊人的技擊之術,結合梅樹、梅花的形態變化,創造一種用於強身健體、攻敵制勝的拳法套路。至於這套拳法的名字,就叫它梅花拳。從此,田武認真研究,仔細琢磨,反復推敲,終於創造出了一套虛實結合,剛柔相濟,借力發力,變化多端的梅花拳法。
Ⅱ 梅花樁來源
廣泛流傳在我國河北、山東、河南廣大農村的梅花拳【古稱梅花樁,由於在100根樁陣上鍛煉而得名】是一個源遠流長、古樸而神秘的拳派,它是在明末農民起義的戰亂中公開傳授並興盛起來的。早在1988年之前,我國歷史學家就從文獻和歷史傳說中發現梅花拳在清末義和團反帝斗爭中是發動者和主力。這種觀點立即引起了國內外史學界的注意,但真正能深入了解梅花拳奧秘,卻是1988年年底以後。著名歷史學家路遙教授與梅花拳弟子燕子傑教授等人合作,對河北、山東、河南義和團反帝斗爭激烈或農民起義活躍的地區多次深入調查之後,大量事實證明義和拳就是梅花拳。這個拳派的弟子和許多著名拳師都是歷代封建王朝的造反者或農民起義軍的領袖。這個拳派能在歷史上發揮如此重大的作用並不是偶然的。梅花拳有文場、武場之分,文場敬祖師,研究拳理,他們集佛、道、儒三家學說、周易之理為一體,有豐富的文化典籍世代相傳,修身養性,煉神煉氣,稱為文功。文場老師領導拳派的整個活動,負責教育門內弟子;武場主要進行武功鍛煉,其武術內容豐富多彩,有獨特的練法和風格,一切都與當前流行的武術套路完全不同。它不僅有明顯的強身健體作用,還有極強的技擊實戰能力。他們練武的目的是練形練氣,由外及內,再由內而外,達內外一體,精氣神合一,最後上升到文功。我們調查中就親眼所見,各地許多梅花拳師不僅武藝高強且精通文理,善用陰陽八卦,能行醫治病,他們雖都是七八十歲以上的老人,但體健神旺、思路敏捷,能審時度勢,且有一定的人體特異功能。梅花拳組織嚴密,信仰堅定,內部團結,有許多優秀的傳統。如:不準稱王稱霸,仗勢欺人;不準打拳賣藝,賣弄炫耀自己。雖然尊敬祖師,但提倡平等互敬,能者為師,經常交流文理拳藝互通有無。由於以上種種原因,在廣大農民反對歷代封建王朝斗爭中,梅花拳自然就成了起義軍的核心工具和主要力量。上述社會歷史調查的成果已被人稱為「近代史研究中的突破」,引起了國內史學界、哲學界、醫學界、武術界許多人的密切關注,其部分研究成果我們已寫成專著,在1990年10月召開的「義和團運動國際學術會議」上披露。《梅拳秘譜》是繼梅拳第五代祖師楊炳【清康熙1712年的武探花】所寫的《習武序》【1742年】之後的又一梅花拳武功方面的重要文獻,它的主導思想與精神是和《習武序》一文一脈相承的。由《秘譜》看出,梅花拳武功一開始就要煉神、煉氣、煉形,要求形氣合一、神氣合一,內外兼練。梅花樁的拳法、器械中都要注意陰陽變化、五行相生相剋之理,梅花樁的步法是其武功的精華。無論其拳法器械皆有八方變化,對人進行易理八卦思維的訓練。《秘譜》中所講的內丹,實即梅花拳之文功。關於梅花拳文功與武功之關系,《秘譜》說:「仙煉之則為內丹,武煉之則為外丹,然內丹未有不借外丹而成者也,蓋動靜互根,溫養有法,自有結胎還原之妙。」可見武功為文功之基礎。武功鍛煉的目的是「練形以合外,練氣以實內,內外合一堅硬如鐵,自成金剛不壞之體,則超凡入聖上乘可登,若雲制敵猶其小焉者也。」因此武功鍛煉主要還是修身養心,先固根本。《秘譜》精闢論述了梅花樁的健身與技擊、和與戰的關系。《秘譜》說:「積精以化氣,積氣以化神,結於丹鼎,會於黃庭,靈妙不測,剛勇莫敵,為內丹之至寶,氣力之根本也。」又說:「氣無形屬陽而化於神,血有質屬陰而化於精,神虛故靈明不測變化無窮,精實故充塞凝聚堅硬莫敵,神必藉精,精必附神,精神合一,氣力乃成。」在梅花拳門內由武功鍛煉基礎上所提煉出來的文理,被稱為是培養「大將」之才的學問。梅花拳弟子們常說:「拳打腳踢小把戲,唯有文理通天地。」《秘譜》認為:「天地之道不外陰陽,陰陽轉結出自天然。」人秉陰陽之氣以生乃一小天地,拳勢之一陰一陽轉結承遞無不合陰陽造化之理,故能生生不窮,無有止息。梅花拳拳法「本陰陽之理、太極之功,動之則分、靜之則合,無過不及,隨曲就伸,一氣貫串,剛柔相濟,步隨身換,氣隨意發,蓄勁如開弓,發勁似射箭,知寬知窄,隨高就底,靜之如山嶽,按之有陰陽,無窮如天地,充實如太倉,動之似江河,行之似波浪,浩渺如江海,圓耀如三光。」梅花樁之八方行步疾箭躥跳,拗步斜身,橫走豎撞,左右翻轉。前後掃蹬,靈活多變,包羅萬象,正如《秘譜》所說:「走如風,站如釘,仰之彌高,俯之彌深,進之則長,退之則促,隨東就西,聲左則右,知己知彼,則百戰百勝。」以上所述拳法如此,陣法、兵法亦是如此。如此鍛煉怎能不啟迪人之深思,開發人之智慧?《梅拳秘譜》雖系民間手抄本拳書,卻是本才華橫溢的佳作,不但其文字精美,可順口成章,且寓意深遠意味無窮,足見作者不但武功高超,也精通梅花樁文理。否則,不可能有此過人的才智和坦盪的胸懷。《梅拳秘譜》雖以氣論為主導思想,但在其主要篇章中,如《渾元論》、《聚氣論》、《聚精會神氣力淵源論》等及其他篇章的某些論點中,其理論的深度早巳超出了以太極學說為基礎的氣論水平,成了今天指導練功者使拳法進入神化之境的理論基礎。在《梅拳秘譜》的《收肉變色論》一文中說:「收肉原本作咽肉,近日問之同鄉,皆雲萇先生吸氣則頃刻大瘦,故曰咽肉也。」可以知此秘譜是清乾隆年間,與當時著名武術家萇乃周同鄉之人所作。據近代歷史學家考證,清乾隆年間梅花樁已傳至第五至八代,其弟子及影響已遍布河北、山東、河南一帶的廣大農村。因此萇乃周之萇家拳也是梅花樁武場中之一支,因其沒有文場共存,而漸不知梅拳之事。梅花拳在清代一直是被封建統治者鎮壓的,因此該派拳術也一直是在民間秘密流傳的,這也是梅拳的理論一直不能與世人見面的重要原因。《梅花拳秘譜》是梅花樁武功的重要文獻,我們正在學習它、研究它,望梅花拳弟子們對前輩師爺們留下的這一寶貴財富盡力珍惜、愛護。
Ⅲ 幫忙給我介紹下梅花拳!
梅花拳中國古老拳術,最早見於明朝雲南及四川南部之少數民族德昂族。
德昂族聚居於雲南省潞西縣三台山和鎮康縣軍弄等地。其他散居於雲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與傣、景頗、傈僳、佤、漢等民族交錯而居。使用德昂語方言。大多數人通曉傣語、漢語。德昂族因為沒有的文字,所以用漢文或傣文。
德昂族之傳統武術為:梅花拳、左拳等。梅花拳最早見於明末,是在七根三、四吋粗、高於地面的梅花竹樁上練習拳腳,故稱梅花拳,世代相傳。對敵時,往往出其不意以左手連環出擊。
梅花拳不僅是一個拳種,同時它也是清代在北方地區具有非常影響力的一個民間拳會組織。作為一個拳種,梅花拳有自己的拳理功法以及技術特點,作為一個拳會組織,它烙有鮮明的教門文化印記,並且在1900年那一場震驚中外的義和團運動中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由此,梅花拳也成為研究義和團運動的學者們所關注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
梅花拳的各種功法練習,按照它的內容,基本上可以分為硬功和氣功兩大類,所謂硬功是什麼?就是採用被動抗打或主動擊打,以及用抓、擦、點等方式而進行的活動形式。
Ⅳ 求梅花樁大師韓其昌的資料
筆者素喜武術,當然談不上內行。早年居京華時認識的一些武林名家中,有一位是「落地干支五式梅花樁」在北京的傳人韓其昌。
韓其昌籍貫河北省深縣,因其早年功夫聞名鄉里,又在滹沱河南,所以曾有綽號「沱南俠」。其所練之梅花樁起源於明代,原是栽100根樁,在樁上練。拳法按天乾地支分作五式,五式宛如梅花盛開,故稱干支五式梅花樁。後因栽樁費錢且麻煩,便改在地上練,因此在名稱上加了「落地」二字,就叫「落地干支五式梅花樁」了。據說,梅花樁是從山東傳到河北的。說起來還有一段傳奇:當年河北武強縣牛家莊村頭廟前有個大拳場,一個過路的李老頭落腳在這里賣油條和火燒度日,晚上時常看練拳。
一日晚上,兩個小販的布匹被強盜搶劫,跑來哀求練拳的人幫忙。李老頭也隨人流追去,當人們走到半路時,卻見李老頭挑著布匹已經往回走了。原來這老頭叫李庭吉,山東威縣翟家莊人,他深得「梅花樁」真傳,因抱打不平,打死富家護院,便逃亡至此。此後他開始收徒授拳。後來,其弟亦來此授拳。諸徒中,以任俊傑(其重孫任耀勛仍健在,現任武強縣梅花拳協會會長)功夫最佳,任又傳授給尹墨池和趙應廉。尹和趙即是韓其昌的授業老師。
1917年,韓其昌經李存義介紹到天津,會見了師叔張兆東,並與師兄弟尚雲祥、韓慕俠等名家相識。後又經張兆東推薦到保定曹錕的武術營做了一段教官。在此期間,參加了全國14省、有2000多名武林高手齊聚杭州的「國考」擂台賽,他充分發揮了梅花樁腿法好的特長,連敗數人,最後榮獲銀樽一座,上刻「賽孟賁」(孟是戰國時齊國英雄,力大無窮,能生拔牛角)。從此,韓其昌的威名,傳遍武林;而「落地干支五式梅花樁」也始為人所識。
1932年,韓其昌到了北京。先在志誠中學、師大女附中、貝滿女中教武術。後又成立「北京健族國術研究社」,親任社長,正式教授此拳。從此,京都武林中才開始有「落地干支五式梅花樁」的拳式。
近聞韓其昌已於去歲仙逝,享年九十有六,其子韓建忠和諸徒皆能承繼衣缽,有的還到日本表演,深得日本武術界的稱贊。
Ⅳ 啥是梅花樁
網路轉載:應是韓師爺在北京弟子所寫。
「梅花拳」簡稱「梅拳」,因過去練功技擊在樁上練習,所以又叫「梅花樁」,全稱「干枝五勢梅花樁」。後來由於時代變革,栽樁百根以上,造價高,又費事,改為以磚代樁,再後來乾脆在地上演練,故又叫「落地干枝梅花拳」。因其師徒關系密切,重於尊師愛徒,師徒如父子,故有「父子拳」之稱。
梅花樁拳是干枝五勢梅花樁的簡稱,也叫梅花拳,是我國比較古老的拳種之一。梅花拳老師講:梅花拳創拳於西域昆侖山,系昆侖山派拳系中的代表拳種,留有百字聖語為傳代之陛。梅花拳有它自己獨特的風格和技擊手法。過去,梅花樁是以家傳方法在民間沿襲。到了明、清時代才在我國冀、魯、豫一帶逐漸廣泛流傳開來。由於它有豐富多彩的拳術套路和器械套路。並且步法奇巧、瞬息萬變,同時以技擊為主,所以深受廣大群眾喜愛。
據梅花樁拳師祖祖輩輩師承,梅花拳的一種獨特練功方法,即不論是練功還是技擊,都在樁上進行。在長方形的拳場上,按照套路,每步一樁,約栽樁百根,隨著功夫增長,樁子也慢慢加高
在梅花樁基本套路之中,樁步五勢、大勢、順勢、拗勢、小勢;敗勢是靜止的拳勢,是訓練全身之力和全身之氣的主要手段;左右對稱的拳勢宛如盛開的雙瓣梅花。而行步三法,扎法、撤法、擺法又是練習忽進忽退、忽上忽下、行東就西,靈活多變的步法。它是能使敵人如墜人五里霧中而不能辨其方向的步法,它又宛如梅樹干支,行步三法把樁步五勢巧妙地聯系起來,交替出現,動靜相間,故得名干枝五勢梅花樁。
由於時代的變遷,栽樁花費太大,漸漸由在木樁上改在地上練功,但它仍然保持了原來的套路風格和招法,故又有「落地干枝五勢梅花樁」之稱。後來又由後百代第八代的祖師張從富由大架練法改為小架練法,人們講大架不大、小架不小(指的是拳勢的動作姿勢),所以目前民間流傳的梅花樁中有大架和小架之分。
民間還有一種傳說,一年四季春為首,梅花又是春天最早開放的花朵,真是「桃未芳菲杏未紅,沖寒先已笑東風」。意思是梅花拳歷史悠久,經過了風風雨雨,戰嚴寒傲風霜,形成了具有獨特風格的拳種,因而又用梅花的五個梅瓣象徵梅花的五個基本拳勢——大勢、順勢、拗勢、小勢、敗勢,故得名五勢梅花拳。
另有一種帶有神奇色彩的說法。據說梅花拳創始人住在西域的昆侖山上,那裡滿山遍野都是梅花,金碧輝煌的靈光寶殿掩映於梅林之中,一派梅園仙境。傳說收元老祖下山傳授拳法時,漫山間梅花忽鋪大道,樹上的朵朵梅花對應著世間的每個弟子,故稱梅花拳。目前河北、山東、河南等地,帶有功法特點、紀念特點、地域特點的梅花拳名稱的由來就十幾種之多。
梅花樁技擊分為:上、中、下三盤。上盤:刁、拿、鎖、帶、勾、摟、抱、打、崩、挑、劈、砸。中盤:沾、粘、連、隨、吸、卸、柔、化、推、托、領、帶、輾、轉、扭、蹭、挨、膀、擠、靠、偎、身,靠、打。下盤:踢、點、截、撞、勾、掛、踩、蹁、跌、撲、滾、翻、前後掃趟,左右撐撥,它打的是「一身之法」。身體的每個部位在技擊之中都起作用。
梅花樁技擊術中之奧妙莫過於步法—叫乙方步,又名群步。有大八方、中八方、小八方之別,看敵何方來以何方應之。小八方落三點,中八方落五點大八方為亂點。八方步可進可退可攻可守,動若鵠鷹搏兔,靜如處女守身,腳隨手出,步里藏拳。
梅花拳的功法是內外兼練的,它要求做到外要練形,內要練氣,以達到形氣合一、內外一體,練至渾元一氣的程度才算武功養成。練形,梅花拳稱為練「表」,也就是指人體表皮的,有形的、形態的修煉,即俗話講的「筋、皮、骨」,並把練表稱為「外丹」。「外丹」練成,若繼續不間斷地演練,至練到「心與意心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能氣隨意發,力隨氣使,剛柔並濟,一氣貫穿而達到「氣化」的程度,則可謂「內丹」養成,也就是俗話講的「內練一口氣」。梅花拳理認為「內丹」沒有不藉助於練「外丹」而養成的,梅花拳練「外丹」稱作武練,練「內丹」稱為文練。「外丹」與「內丹」練成而後與敵人搏鬥時便可「行氣,與人交手之時,觸人肌膚,堅剛莫敵者為形,而深入骨髓截斷營衛則在於氣」。
五勢梅花樁的器械很多,而且多為左右兩面相稱使用,動作與拳術一樣朴實大方,招無空去,藝無空回,進退騰挪,瀟灑自如。五虎神鉤、膛耙、虎平拐、九環錫仗、棋盤大槍、落子槍、兩桿仗、梅花雙刀、提戟、文棒、攔馬撅、春秋大刀等等,都是梅花樁拳的代表器械。
著名武術家、梅花拳後百代第十六代傳人韓其昌先師由河北省將梅花拳傳至北京。目前梅花拳在北京已繁衍了五代。他不僅承接了梅花拳收徒嚴謹的制度,而且注重習武人的天分和習武人的品德操行的考查。常人拜師學藝須人三道門。何為三道門呢?三道門乃是根據習武人的品格、為人以及習武者的悟性、毅力、意志、進境,經門派長者考察,分三次拜師入門。人第一道師門有引師引薦,此前尚須苦練三年基本功和基本套路(拉架子)。經過這個過程的考驗,認為習武者為人厚朴、正直、練功,認直刻苦,不畏艱辛,確系可造之材,方允許正式拜師,此為第二道門。其後師傅才授以梅花拳中出神入化的招數及其變化,包括各種兵器、暗器的使用。這時師傅再進一步考察,根據習武者的品德和情操及其武功長進的程度,確定是否准其人第三道門。一旦進此門,便可得窺堂奧,斯時師傅將授以梅花拳之精華。如:秘不示人的步法、身法及其上、中、下三盤打法精奧。入第三道門而後習武者的功夫便可達到上乘。習武者不獨研習梅花拳拳法中的氣功、技擊秘訣,出師前還得通過「打贏拳」和「打攻拳」的實踐考驗,如能力戰過關,始可出師,所以梅花門中有「梅花拳門不收空徒弟」之言。武德不好,不尊敬師長,不認真練功是不可能學藝上身,成為梅花拳真正門人的。
梅花拳派中的運轉機制也頗值得稱道,其特別重視武德的培養自不待言,習武一旦入門後,便可遍師門派中各位身懷絕學的高人,非獨經事一師而足,又派中流傳有「,珍珠倒卷簾,徒弟倒把師父傳」之言是指如某人習藝有創見、存建樹或悟出秘訣、絕技,門派中人不論拳份高低,皆可向其討教,共同切磋,絕不會有高尊低就之患。正是這種齊心協力,互相提攜的敬藝品格和精益求精、鍥而不舍的求道精神,使梅花樁拳道日益恢弘精深,終於成為武林矚目的一個拳派。
武術作為文化的—部分,是與祖國命運緊密聯系的。戊戌變法失敗後,帝國主義列強根據他們在中國劃分的勢力范圍,在政治上、經濟上瘋狂地進行侵略和掠奪,中國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為了反抗封建王朝和帝國主義的侵略壓迫,梅花拳的先祖曾多次引領農民起義。如白蓮教首領之一馮克善、義和團首領趙三多,均為梅花拳的傳人,而趙三多所領導的一支義和團多為梅花拳的門人。周恩來同志在《北京各界歡迎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政府代表團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1900年爆發的義和團反帝愛國運動掀起了中國近代歷史上第二次革命**,這次偉大的運動,是50年後中國人民偉大勝利的奠基右之一。」可見義和團與梅花拳的愛國主義斗爭是值得自豪的。義和拳和梅花摯的歷史淵源,也應該被廣大群眾所了解。
義和拳(義和團)即梅花拳的別稱,這一點已得到史學家的一致認同。為了進一步弄清梅花拳和義和拳的源流及相互的關系,我查閱了許多有關歷史資料,在印證了山東、河南、河北一帶的梅花拳即義和拳的同時,有了一個意外的發現,那就是被當今武術界推為對戳腳拳的形成創立有過傑出作為的近代武術家、農民起義首領之一馮克善原來出自梅花拳門派。
據嘉慶十八年(1813年)直隸總督那彥成上呈鈞一份奏摺《拿獲唐鬍子由》所附的《唐恆樂供單》稱:「據唐恆樂供:滑縣朱兆村人,年六十二歲,賣葯生理,並不習教。平日會打梅花拳;是同村人齊大壯徒弟。齊大壯說過康熙年間有滑縣人楊炳,是武探花,做過京營都司,會打這拳。他是向楊炳學的,齊大壯已於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間病故。馮克善是我徒弟,也會拳棒。(故宮博物院明清檔案部藏《宰機處,錄副奏摺農**動》卷2392第2號,轉引自義和團運動史研究會編《義和團運劫史論文選》162頁)『這段材料應是完全可信的,因為很難設想一個清廷總督會把一個農民起義首領的訛偽不實的口供呈皇上御覽,以此觀之,楊炳也是一代梅花拳高人。
楊炳出生於清康熙』十一年(公元1672年)一個農民家庭,父楊達,祖父楊士興。楊炳先於「康熙戊子科(公元1508年)中舉人」。當他回到家鄉時,直隸大名府內黃縣儒學教諭石日瑞和儒學訓導王希堯親送刻「劍奇鞭蓉」賀匾,後又被授為武探花「二等侍衛」。他七十一歲時撰寫的《習武序》成為梅花拳經典之作之一,顯見功力非凡。有些學者。以為楊炳是梅花拳的第一輩,並以為梅花拳術是由他編排研製的,實為不確。因為他們從研究義和拳角度出發而旁及梅花拳,對梅花拳自身的淵源卻鮮於論證探究。事實上,梅花拳歷史悠久,今日尚健在的老一輩梅花拳高人以及傳衍於梅花拳門人中的系譜足證此點;至少楊炳不是梅花拳的開山祖師,恐怕當列為一百餘輩的人物。梅花拳之顯露於世,名聞於世;實是因為義和團運動這個契機。梅花拳歷代收徒傳藝十分嚴格,非品格崇高、操行貞潔者不授以精深課業;又因梅花拳一直以家傳形式在民間悄悄傳衍,故它的名聲也不如其他門派那麼顯赫。然而它特有的藝和德的深厚恢弘的內涵卻使此門愈演愈進而長盛不衰,及至楊炳時候已達相當高境界。楊炳後來將拳藝傳給齊大壯,齊大壯又傳給唐恆樂,唐恆樂又將拳藝傳給了馮克善。
唐恆樂傳徒甚多,門下弟子武功精絕。據唐恆樂本人講:「我是滑縣東南二十里朱召村人。年六十一歲,長子唐會元,次子唐魑元。我在家開葯鋪為生練習梅花拳;嘉慶五年正月內,同縣的馮克善來要學拳,就拜我為師。……我並末入過教,我是馮克善教拳的師傅不是傳教的師傅。」唐恆樂於嘉慶十八年(1813年)為官府所執,時年62歲,以歲序推之,馮克善當已出師;盡管楊炳只是作為同時代梅花拳高人之一,但他和他那一支的傳人已說明梅花拳於斯時斯世具有相當的影響力和號召力。如果以楊炳作為他傳衍的梅花拳一脈公開流行於世以後的第十輩高人,那麼齊大壯該為第二輩,唐恆樂為第三輩,馮克善則為第四輩。以後門眾一直不減,拳風尤熾,代有高人出之,現今之梅花拳高手均可記認。
至於馮克善後來的行蹤下落,據劉景山演述,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戳腳》一書中第二編「戳腳介紹」稱;「1813年冀、魯、豫接合地區爆發的天理教農民起義被清廷鎮壓後,其領袖之一的馮克善(又名克敏、凱克,河南人)和其部將楊景、唐有義在獻縣被捕,越獄後化裝成少林寺雲游僧人隱匿於河北省饒陽一帶,經段老緒接待,馮等三人先後在饒陽縣、深縣、蠡縣、固安縣,幾個村莊授藝達二十餘年。」
馮克善為何在河北省饒陽、深縣、蠡縣一帶傳授的是戳腳拳而不是梅花拳,因為學識尚淺,史有未稽,就不得而知了,姑存罔待考,亦伏待有識之士撰文論證之。
Ⅵ 梅花拳的在國外的傳播
自從1984年山東大學梅花樁協會成立之後,此後每學年都招收新生,不斷地培養訓練弟子。1990年10月燕子傑和路遙教授同時參加了在濟南召開的,【現代中國社會與義和團運動起源】的國際學術討論會。會上發表了有燕子傑教授參與合編的《論義和團運動起源探索》一書及論文「論梅花拳的武場與文場」,大會在燕子傑和路遙的帶引下40多名各國的歷史學家,奔赴河北省威縣、廣宗等地參觀了農民群眾的梅花拳表演。燕子傑教授大會發言及現場表演引起了史學界的震動,梅花拳的美名迅速傳遍了國內外。
此後若干年內,燕子傑和路遙及山東大學的梅拳弟子們,陸續不斷地到梅花樁聚居的農村調查、武功交流、支持農民們成立梅花拳協會或進行大規模的表演聚會等。增強了與農村梅花拳的聯系,也更加擴大了我們的影響。
上世紀九十年代後,山東大學歐美、日本等國的留學生眾多,他們也有不少人參加了大學里的梅花樁武功訓練。其中有幾個突出的例子介紹如下:
第一是丹麥人尼古拉(Nikolaj Stage Jensen),他原是山東大學學漢語的留學生,除漢語流暢外,還精通法語、英語等。尼古拉在山大學習了梅花樁武功後,趁回歐洲去法國的機會,將梅花樁武功與文理的情況介紹給了當時法國「東方醫療技術研究中心」主任雷瑞松。隨後,尼古拉與雷瑞松專程來濟南對我訪,當時燕子傑也帶他倆去廣宗農村訪問梅花拳。
事後尼古拉與雷瑞松又帶了他們以色列的朋友,以色列「整體論研究中心」主席毛根斯坦(Yossi Morgenstern)多次來中國訪問。1994年燕子傑和其女兒燕雁受雷瑞松、毛根斯坦、尼古拉等的邀請,第一次赴丹麥、比利時、德國、法國、以色列等五國教拳訪問。此後,我們之間又經過了多次交往,遂定下了燕雁、任軍民到法國教授傳播梅花樁文化和武功的決定。自從燕雁、任軍民1988年到法國傳授梅花拳以來,他倆歷盡了千辛萬苦,眨眼間十幾年過去了。人世滄桑法國的梅花拳組織也歷經變化,時至今日在燕雁、任軍民和法國梅花拳朋友們長期的共同努力下,為中國與歐洲的文化交流、梅花樁文化的傳播做過了許多許多的事情。時至今日,梅花樁武功在歐洲的傳播已經打下了基礎並取得了矚目的成績。回憶梅花拳事業在歐洲的發展和生根,最初介紹它來的尼古拉、雷瑞松和毛根斯坦等老朋友還是有很大貢獻的。
第二是加拿大人安瑞德(Raymond Ambrosi),他原來也是山東大學學漢語的留學生,除漢語流暢外,也通曉日語。他對中國梅花樁文化有濃厚的興趣,多次來往於中國-加拿大之間,經常深入農村調查訪問。對中國農村的風土民情、梅花拳的組織與活動等有深刻的 了解,安瑞德至今還在北京大學讀著民俗學博士。自上世紀九十年代初,他就陸續翻譯了許多梅花樁文理與武功的文章。1995年安瑞德與其朋友們李婉茹(Alice Lee)等成立了加拿大梅花樁協會,此後曾兩次邀請燕子傑去加拿大的黎嘉納和溫哥華教拳訪問。
此外,歷年來和我們經常來往並幫助我們傳播梅花樁文化的外國朋友,還有:以色列的奧戴德(Oded Ben-dov);法國的沙偉(Xavier);美國的卡門(Carmen Farruggia)、蕾蒂雅(Lydia Thompson);(瑞士)卡特琳娜和(奧地利)奧利維(Katharina Schneider and Olivier);(德)德尓克和(美)珍芝尓(Dirk vom Felde &Virginia Robson);日本的石川瞳;加拿大的諾娃(Nova Scheidt);……等等。從2004年開始與台灣的梅花拳弟子翁正茂、張箐峰、魏芝圃等經常來往,不斷地進行友好交流。
梅花樁武功歷年在各國朋友的幫助下不斷向全世界傳播,弟子移民、游學或旅居國外的越來越多,國內弟子出國旅遊、訪問等也更加方便了。因此,梅花樁文化想全世界傳播的前景是十分光明的。
博大精深的梅花樁文化是漢族先輩們智慧的結晶,是我們祖先向世界文化寶庫的偉大貢獻。壯麗輝煌的梅花樁事業,正像旭日東升前途無量。能在法國召開梅花樁文化的研討會,也標志著梅花樁的事業一開始走向全世界。
Ⅶ 武術流派之河北平鄉梅花樁的歷史介紹
梅花拳 自河北平鄉來
梅花拳,亦稱梅花樁,時中華武術中古老拳種之一。據《梅花拳根源經》和《梅花拳傳承譜》描述,梅花拳第一代為收元老祖,是一個虛擬的人物。
第二代為江蘇徐州張三省,帶有濃烈的神話色彩,自第三代鄒宏義開始才有文理武功的具體記載。鄒宏義原名鄒詎亮,字魁陽,直隸順德人,幼時客居江蘇銅山北街。
明朝崇禎末年,鄒宏義拜武林高人張三省為師學習武藝,歷經數載風霜雨雪,鄒宏義將張三省傳授的拳法與家傳武功相結合,融周易八卦於拳理,化陰陽五行於拳法,精心推敲演練,創出了一整套別具一格的獨特拳術——梅花拳。
梅花拳分作樁步五勢,宛如梅花怒放;而行步三法,又恰似梅花枝幹穿插交錯;相傳最初多在梅花樹下練習,故冠以「梅花拳」之名。
此外梅花拳還有取梅花在冬未盡、春未到之時開放,蘊含先知先覺之意,暗合先備先用之理,達成先發制勝之功。
梅花拳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具有強身健體、舒筋壯骨、祛病延年之效,加之武德高尚,尊大愛小,謙虛忍讓,歷來深受民眾的喜愛,實是中華武術庫中絢麗的瑰寶。
梅花拳的基本內容包括文理和武功兩大部分,文物雙場結合,文理指導武功,以武強身,以德育人,內外結合,形神合一。
從文理層面看,梅花拳強調「未學藝,先知理」。梅花拳的文理吸收了佛、道、儒三家的思想理論,融合了周易八卦陰陽五行等精義妙法,講求修身養性,煉神煉氣,身心並練,文物兼備;
從武功層面看,練習梅花拳要從基本功開始,主要包括拳法、腿法、腰法、步法等內容,武功鍛煉的層次和形式分為架子、成拳、擰拳、器械四個部分。
在文理、武功的.關繫上,梅花拳強調以文養武,以武濟文,指導思想和具體套路均遵循中國傳統文化「五行八卦九宮太極無極」的哲學原理,因此梅花拳又被譽為「文化拳」。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平鄉縣十分重視十分重視梅花拳的挖掘、整理、搶救和保護工作。
先後成立了「中國梅花拳研究會」、「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平鄉縣保護傳承協會」等組織,為梅花拳文化的挖掘整理和中華武術精神的弘揚光大做出了突出貢獻。
平鄉縣作為梅花拳之鄉,習練梅花拳蔚然成風,有十萬人之多。2006年,國務院公布了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平鄉梅花拳」赫然在目,足見梅花拳在全國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同時也印證平鄉縣作為梅花拳之鄉,擁有著寶貴的歷史文化資源。
平鄉梅花拳,伴隨著河北歷史的發展綿延不斷,並與中華民族的命運好、緊密相連,在眾多的武術流派中獨逞暄妍,散發著濃郁的芬芳與米人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