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篆楷
A. 梅花篆字
關於隸書的產生,有傳說為程邈所創。程邈是秦朝的一個徒隸,因得罪秦始皇,被關監獄,他覺得獄官的腰牌用篆書書寫很麻煩,就化圓為方,創出一種新書體。秦始皇看後很欣賞,不僅赦免他的罪,還封他為御史,並規定這種字體以後在官獄中使用。因為這種新書體起初專供隸役使用,而程邈又是徒隸,所以被稱之為隸書,或謂佐書、佐隸。當然,這只是一種傳說而已,因為,實際上任何一種代表性書體的產生,不可能憑空出現,不可能是朝夕間可以完成的事情,只能經過一段相當的時間的漸變,逐步成型;至於某個人的貢獻,一般只是綜合整理、集其大成。隸書如此,楷書、行書、草書等的產生過程,亦是如此。
考古實物資料證明,戰國至秦代的簡牘墨跡,簡化的和草化的篆書已然司空見慣,筆畫減少,字形有長圓變為扁方,除上述「純隸」之外,很多字的收筆開始出現捺腳波磔,稱為「秦隸」(有「秦隸」之名,以區別於成熟期的漢隸,漢隸又有所謂古隸及八分等稱謂,不必細分)。長沙馬王堆帛書(如《老子甲本》和《老子乙本》)、銀雀山漢簡以及居延漢簡等大批墨跡書法,已有明顯隸意,此則不但展露了由尚帶篆意的渾朴的古隸如何演化到勁秀灑脫的標准漢隸的這一過程,也讓我們真切地領略到了漢人隸書的風采。戰國末期至秦間,隸書雖已露端倪,在民間也已使用,但隸書獨立地佔據統治地位,卻在兩漢,尤其在東漢,漢桓帝(147—167年)至漢靈帝(168-189年)間,當為隸書的全盛期。
隸書的產生,同後來的楷書、草書的產生一樣,乃是中國書法史上的重大變革。倘若從文字史的角度看,隸書的出現,結束了以前古文字的象形特徵,跨進了書寫符號化的疆域。從書體史上觀看,隸書則上承篆書,下啟楷書,是書體演化的一大關捩。隸書的用筆,突破了篆書用筆單調的束縛,點劃分明,方圓相濟,輕重有致,尤具代表性的主筆捺腳——蠶頭燕尾,一波三折。
此外,漢隸的雄強朴茂之風格,正從一個側面反射出大漢帝國的壯闊景象。可惜,如此精彩紛呈的藝術,它們的創造者們,那些當時書丹的書家們,沒有留下姓名,連相關的史料記載也少得可憐。
劉勰《文心雕龍·誄碑》雲:「自後漢以來,碑碣雲起。」樹碑,當然是正經事,所以其書法風格莊重肅穆,當在情理之中。而漢簡墨跡書法,則殊有不同之處,雖然也不失其謹嚴大度,但是畢竟隨意些、自然些,於是,我們便可以真切地看到了漢人隸書的真面目,揣摩書家當時落筆時章法、結體以及用筆、用墨的諸般奧妙。尤其令人驚喜的是,在這些漢簡墨跡中,已經有了成熟的章草書和類似楷書、行書的東西,這則透露了魏晉楷書和晉人行草的消息。
除了這些珍貴的墨跡實物之外,漢隸中最具價值的,莫過於大批的東漢碑刻。
西漢碑刻如《五鳳刻石》,與當時簡書面目相彷彿,逮及東漢,隸書爐火純青。彼時樹碑之風甚烈,加之寫手之層次多端,遂使各地碑刻隸書面目豐富無比。《張遷碑》、《張壽碑》、《曹全碑》、《鮮於璜碑》、《禮器碑》、《史晨碑》、《孔廟碑》、《朝侯小子殘石》、《楊叔恭殘碑》、《熹平殘碑》、《乙瑛碑》、《衡方碑》、《夏承碑》、《張景碑》、《石門頌》、《西狹頌》、《孔廟碑》、《華山碑》、《封龍山頌》、《韓仁銘》……等等,各臻妙絕。
這些隸書雖然都是以稱作「蠶頭燕尾」的波筆捺腳為主要造型標志,但能各具特徵特色,拉開距離,這不得不令人驚嘆於漢人的藝術創造力。隸書僅就一種書體而言,在東漢獲得了中國書法史上空前絕後的鼎盛期。漢代實在是中國書法史上值得大書特書的一段黃金季節,尤其是隸書。近人康有為極力推崇漢隸,他在《廣藝舟雙楫》中寫道:「書莫盛於漢,非獨氣體所高,亦其變制最多,皋牢百代。杜度作草,蔡邕作飛白,劉德升作行書,皆漢人也。晚季變真楷,後世莫能外。蓋體制至漢,變已極矣。」
除了作為主宰的隸書,在秦篆的基礎上,漢代篆書也有所發揚,如《開母廟石闕銘》、《袁安碑》、《太室石闕碑》等,更值得注意的是漢碑碑額,亦篆亦隸,開裝飾風一路。至於《祀三公山碑》則尤獨特,篆而參隸,峭拔奇聳。
另有一些刻石和磚刻,如《公羊傳碑》、《「急就」磚》等,亦引人注目,它們在為研究書體演化提供旁證的同時,還給我們以啟示,出自民間書家的書法,其質朴不雕、天真率直,於法度謹嚴的傳統之外別開生面。磚刻之外,漢代瓦當亦是中國書法史的珍寶,誠如康有為《廣藝舟雙楫》所雲「秦漢瓦當文,皆廉勁方折,體亦稍扁,學者得其筆意,亦足成家」。
B. 篆字種類都有哪些
,「篆」字《說文解字》訓為「引書」,段玉裁註:「引書者,引筆而著於竹帛也」,可見「篆」字、含有「寫字」之意。篆書有大、小篆之分。廣義的大篆是指秦代以前的甲骨文、金文、籀文和春秋戰國時期通行於六國(齊、楚、燕、韓、趙、魏)的古文,小篆則指秦始皇「書同文字」後,在秦代通行的篆書。篆刻採用的字體除古代奎印上的古璽文、摹印篆、繆篆、小篆外,甲骨文、金文、籀文,六國古文和其它一些金石文字都可採用入印。
甲骨文 甲骨文是商周兩代使用的文字之一,清代未,在河南安陽小屯村的殷墟發現,文字寫、刻在龜甲獸骨上,故名甲骨文。因多為刀刻的緣故,也稱「契(刻的意思)文」,又因甲骨用於占卜,也稱「卜辭」文字。甲骨文筆畫銳利、瘦硬遒勁,甲骨文資料可參閱《甲骨文編》和《甲骨文字集釋》等書。
金文 金文舊稱「鍾鼎文」,是商周青銅器上刻鑄的款識文字。金文結體錯綜變化,筆畫圓勻厚重。明清以來不少篆刻家喜用金文入印,收到古樸生動的效果。金文資料可參閱《三代吉金文存》和《金文編》等書。
籀文 籀文在春秋時期就已在秦國流行了,此後「戰國時,秦用籀文,六國用古文」(見王國維《史籀篇疏證序》),籀文據傳是周宣文時太史籀所整理,所以稱為籀文。籀文和金文相比形狀與結構有些相同,籀文只是更趨於簡化和線條化,形體齊整穩定。籀文可從《石鼓文》等金石器物上得見,《古籀匯編》等書收有籀文資料。
古文 古文是戰國時期秦國之外的齊、楚、燕、韓、趙、魏六國使用的文字,也稱為「六國古文」。古文形體比籀文更為簡化,結構奇詭。古文中還有一種裝飾性很強的美術字,如字中帶有鳥蟲形狀、點飾、拖有長尾等特點,在六國的銅器、兵器、陶器、貨幣、簡冊、帛書和玉石盟書上都可見到這種文字。可參閱三國曹魏刻石《正始三體石經》、《中山
古璽文字 古璽文與六國古文十分相近,是古文之一種。古璽文字形體富於變化,有些字頗難辨識。《古璽文編》專門收錄這種文字。
小篆 小篆是秦始皇統一中國後,由李斯等人整理的文字,這種文字「皆取史籀大篆,或頗省改,所謂小篆者也」(見《說文解字序》)。小篆字形呈縱勢,筆畫粗細劃一,勻圓齊整,排列齊整。用筆圓潤而略粗的叫做「玉箸篆」,用筆較細而圓勁挺直的叫做「鐵線篆」。參閱秦代的《泰山刻石》和漢代許慎編纂的《說文解字》一書。
摹印篆 摹印篆是秦代用於璽印上的文字,是在小篆的基礎上稍加變化,如把小篆垂足很長的筆畫截短,圓轉的筆畫變為方折,把小篆的縱勢、變成方形。主要是為了適應璽印的形狀。在秦代和西漢初期的璽印上採用的就是摹印篆,應與秦代的權量詔版文字也很相近。這種摹印篆在《金石大字典》、《漢印文字征》等書中均有收錄。
繆篆 繆篆是漢代璽印使用的文字,一種為筆畫平正方直,字形庄嚴雄渾,結構或增或損,變化多端,顯然受到漢代隸書的影響,這種篆字多不合「六書」之旨,所以稱為繆篆,「繆」字含有謬誤之意。漢印中還有一種在篆書上加鳥、魚、蟲的形象,或筆畫屈曲回繞,這種文字生動靈巧,富有圖畫性,也有人認為這種書體才是繆篆,因為它更有綢繆之意。《繆篆分韻》《漢印分韻》和《漢印文字征》等書收有這種文字。
除上述幾種篆體之外,可供篆刻入印的金石文字還有很多,如陶文、貨幣文、鏡銘文、瓦當文、篆書碑額等。篆刻藝術由於內容、形式不斷地豐富和發展,隸書、楷書、行草書也有入印的。
篆法上最重要的是不能出現錯字,每個字都應有出處,最忌以楷書的結構來推想篆書結構,用拼湊偏旁部首的方法,生造出一些字。此外要注意的是在同一方印中,不要採用幾種不相同的字體,這樣會顯得雜亂無章,篆刻家陳師曾說
C. 梅花篆體的歷史淵源
早在我國商代就曾出現過就刻有梅花象形文字;漢代的梅花篆字成為了欣賞收藏佳品,著名書法家林和靖曾留下「省躬識誡龐增抗極」名帖。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後,在長安出現了「梅花大俠」鬧京都的事件,皇宮玉璽被盜,留書梅花三朵,皇帝大怒下令將所有能寫梅花篆字之人一律緝拿,直至元明時期,楷花篆字才重見天日。到了清末,這種藝術形式又漸漸失傳了。
梅花篆字作為一種古代書法因其生澀難懂,一直充滿了神秘感。正因為如此,在一些小說中,凡涉及到高深莫測的東西大部分都是用梅花篆字寫成,這便增加了梅花篆字的神秘色彩。袁洪倫說,歷上有關梅花篆字的記載並不多,大部都是民間傳說,唯一有歷史可考的是明武宗時期,被人們認為是歷史十大罪人之一的大宦官、大奸臣劉瑾能用雙手書寫梅花篆字,其他的記載要麼出現在民間傳說中,要麼出現在小說故事中。評書楊家將中,夜審潘洪一段中曾提到寇準會寫;羅貫中在《三國演義》曾提到徐庶的老娘會寫;而在關於王昭君的傳奇故事中也有漢成帝的皇後許氏,能寫一手漂亮的梅花篆字的記載;河南地方戲中的陳三兩也能雙手書寫梅花篆字。如今,陝西省樓觀台國家森林公園留下的,由元代高文舉書寫的《道德經》碑可能是目前梅花篆字中的典型代表了。從這些記錄可以看出,只有學識非常淵博的人才能認識並寫出梅花篆字。
現狀
在我國,歷史上的「梅花篆字」經歷了商、漢、唐、宋、元、明、清諸朝的風雨沉浮,如今,能寫出梅花篆字可以說是少之又少。在河南鄭州,就有一位專門研究梅花篆字的民間藝人——袁洪倫。
也正因為書字困難,且有較高的收藏價值,在新加坡、日本、巴西、美國、加拿大、法國、韓國、越南等多個國家受到特殊的禮遇,只要有梅花篆字的收藏,均能被人搶購、收藏。
D. 凝香對聯:小篆梅花香透紙
上聯:小篆梅花香透紙
下聯:大楷韭葉鋒似刃
E. 梅花篆字體出於是哪個朝代
梅花篆體的發展歷經了七朝的風雨沉浮。早在秦朝時期殘存的古陶器上,就刻有「南無阿彌陀佛」的梅花象形文字;漢代的梅花篆字成為了欣賞收藏佳品,著名書法家林和靖曾留下「省躬識誡龐增抗極」名帖;到了唐王李世民即位,京城出現了「梅花大俠」鬧京都之事,皇宮玉璽被盜,留書梅花三朵,皇帝大怒下令將所有能寫梅花篆字之人一律緝拿;直至元明兩代才重見天日,可是到了清末,這種藝術形式又漸漸失傳了。歷史上「梅花篆字」經歷了商、漢、唐、宋、元、明、清諸朝的風雨沉浮。早在商朝時的古陶器上,就刻有梅花象形文字。到了漢代,梅花篆字就成了收藏佳品。它以「遠看為花,近看為字,花中有字,字里藏花,花字融為一體,字體剛勁有力」為特點。古人愛梅、賞字的習慣,賦予了「梅花篆字」遒勁、淡雅的文化內涵,也使之成為研究中國古代書法的一塊活化石。從清代起,梅花篆體逐漸失傳。清朝以後很多專家都認為「梅花篆體」失傳。全國會「梅花篆體」的不超過10個人,「梅花篆體」是書法中的熊貓
F. 我國古代的四君子是誰
古代四君子
貴族四術:詩、書、禮、樂 秀才四藝:琴、棋、書、畫
文房四寶:湖筆、徽墨、宣紙、端硯 書法四體:真、草、隸、篆 國畫四君子:梅、蘭、竹、菊
我國古代戰國四君子:齊國孟嘗君、趙國平原君、楚國春申君、魏國信陵君。 我國初唐文壇坦物四傑: 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世鬧
我國北宋文壇四大家:歐陽修、王安石、蘇東坡、黃庭堅 我國元曲四大家: 關漢卿、馬致遠、白樸、鄭光祖
我國明代江南四才子:唐伯虎、祝枝山、文徵明、周義賓
我國楷書四大家: 唐代-顏真卿、柳公權、歐陽詢、元代-趙孟俯 我國清代山水畫家四王:(王時敏、王鑒、王翠、王原祁) 我國京劇四大須生: 馬連良、譚富英、楊寶森、奚嘯伯 我國古代四大發明: 指南針、火葯、造紙、印刷術
我國古代四大書院: 湖南石鼓書院、嶽麓書院、江西白鹿洞書院、河南應天府書院 我國古代文房四寶: 湖筆、徽墨、宣紙、端硯
我國古代四大書亭: 安徽滁縣的醉翁亭、北京南郊的陶然亭、湖南長沙的愛晚亭、 杭州西湖的湖心亭
我國古代四庫全書: 經、史、子、集 我國古代秀才四藝: 琴、棋、書、畫 我國古代貴族四術: 詩、書、禮、樂
我國古代四大名鎮: 河南朱仙鎮、廣東佛山鎮、江西景德鎮、湖北漢口鎮 我國古代四美: 音樂、珍味、文章、言談 我國漢字書法四體: 真、草、隸、讓返液篆 我國四大古典戲劇: 《竇娥冤》、《西廂記》、《牡丹亭》、《長生殿》 我國四大古典小說: 《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紅樓夢》 我國古代四民間傳說:《牛郎織女》、《孟姜女》、《梁山伯與祝英台》《白蛇傳》 我國古代儒家評人物分類四科: 德行、言語、政事、文學 我國國畫四君子: 梅、蘭、竹、菊
我國四大石窟寺: 敦煌莫高窟、雲崗石窟、龍門石窟、麥積山石窟 我國四大美人圖: 西施浣沙、昭君出寨、貂嬋拜月、貴妃醉酒
我國四大佛教名山: 四川峨眉山、浙江普陀山、山西五台山、安徽九龍山 我國古代四大文化遺產:《殷墟甲骨》、《居延漢簡》、《敦煌經卷》、《明清檔案》 我國花草四雅: 蘭花、菊花、水仙花、唐菖浦
我國盆樹四大家: 黃楊木、金雀梅、迎春花、絨針柏 我國四大名綉: 蘇綉、湘綉、蜀綉、粵綉
我國現代戲曲四大聲腔:崑腔、高腔、梆子腔、皮黃腔我國四大名扇: 杭州的檀香扇、蘇州的絹扇、肇慶的牛骨扇、新會的葵扇四君子:梅、蘭、竹、菊的品德 梅,傲雪清高; 蘭,孤芳幽沁; 竹,操節高潔; 菊,隱逸傲霜。
國人贊四君子--梅蘭竹菊由來已久。
四君子不媚不俗、幽芳清遠、風骨逸致、盪污滌垢、亮節不阿;使人襟闊、風逸、格高、趣雅,深博國人千秋愛戴、普天共識.
G. 梅花是四君之一,那其他三君子是什麼
明代黃鳳池輯有《梅竹蘭菊四譜》,從此,梅、蘭、竹、菊被稱為「四君子」,世人常用「四君子」來寓意聖人高尚的品德。
「四君子」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題材,以梅、蘭、竹、菊謂四君子,他們分別是指:梅花、蘭花、翠竹、菊花。被人稱為「四君子」,其品質分別是:傲、幽、澹、逸。「花中四君子」成為中國人借物喻志的象徵,也是詠物詩文和藝人字畫中常見的題材。其文化寓意為:梅,探波傲雪,高潔志士;蘭,深谷幽香,世上賢達;竹,清雅澹泊,謙謙君子;菊,凌霜飄逸 ,世外隱士。他們都沒有媚世之態、遺世而獨立。在四君子之中而唯有梅花被古人的智慧創作出「梅花篆字」。
釋義
四君子者,梅、蘭、竹、菊。梅者,處士也。具有高潔堅貞之品德,且有玉骨冰肌之姿質。其形態,蒼老而矍鑠。為有暗香,非凡花可比。
菊
菊有傲骨嶙峋之態,能一枝獨秀,挺立於秋風中,不畏嚴霜。又喻晚節。菊,花之隱逸者也,令人忘慮消愁,怡然自得。菊之主要部分,為花、葉、莖。花易畫,葉最難;莖須得其勢,則生動有致。花之畫法:用淡墨先畫出五瓣,依次排列,作半弧形;此五瓣可別方向。再在兩瓣之間畫出第二層,如是繼續畫出三層四層,即成。著色者,有用淡墨畫成,賦以色彩;有直接用色,畫出花瓣。然後用濃墨,或色彩在半弧形處,點花心。葉者,花類之主要也。葉葉生於莖,與花有襯托之功。有鉤勒,有點丟二種:鉤勒者,以淡墨將葉之形態,鉤出外形,或賦以色彩。點丟者,將墨色濃淡調配妥當,以偏鋒之筆畫出:第一筆主葉,宜長;其餘二三四諸筆,在主葉左右分開,宜短。三筆集中處,作半圓形。再以濃墨視葉勢,鉤出葉脈。葉脈要有正側之分。葉之用色者,以花青,或青綠配墨,如法畫出有色之葉。花之莖,乃花朵之支架,使花能生動自然。花莖當畫於花朵之中下,不宜太直,直則呆板失勢,微彎曲以示迎風而舞。菊花種類繁多,故以普通菊花代表之,余則多作實物寫生,以助其成。以上引自君友會王愛君美術文獻四君子篇。
H. 梅花篆字的介紹
在中華五襲猛升千年悠久的歷史文化長廊中記載了輝煌燦爛的文字載體,行、草、隸、篆、楷可謂是層現疊出、百花齊放。唯獨知孫「梅花篆字」獨樹一幟、自成一體。現已列入世界吉尼斯拍老紀錄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