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二首
㈠ 蘇軾梅花二首的翻譯
梅花二首 蘇軾
其一
春來幽谷水潺潺,灼爍梅花草棘間。
一夜東風吹石裂,半隨飛雪度關山。
其二
何人把酒慰深幽?開自無聊落更愁。
幸有清溪三百曲,不辭相送到黃州。
「春來幽谷水潺潺,灼爍梅花草棘間。」第一句以動襯靜寫梅花生長的環境,詩句側重表現野梅遠離人世的喧囂,冰心玉骨不雜塵的綽約風姿。第二句寫野梅蓬勃的生命力與傲然不群的品格。「灼」是燃燒的意思,「爍」是光亮的樣子。朵朵梅花像是綴在枝頭的團團星火,開放得何等熱烈,何等奪目,何等嬌艷;而冬末春初的「草」自然是黃白而枯敗的。「棘」也自然是綠葉盡脫。以衰草瘦棘的背景相襯,梅花則更顯得容麗品高,卓然不凡。她是那樣的迷人,卻又難以觸摸,可遠觀,而不可近褻。這超群脫俗的「灼爍梅花」顯現了幽谷的靈魂,構成了空山的絕唱。
「一夜東風吹石裂」「一夜」足見時間之長,而襲擊竟在「夜」里進行,使你難以提防、抵檔,足見用心之險惡。「吹石裂」足見打擊之猛烈。不難想像,「一夜」梅與風的博斗是怎樣的慘烈:狂風將梅花惡狠狠地壓在地上,梅卻將鐵般的腰肢不屈地伸挺起來。再壓下去,再挺起來......但終因雙方爭鬥力量懸殊,悲劇的結果是必然的——「半隨飛雪度關山」。摧落的梅花漫空飛舞,梅花似雪,雪似梅花。那瓣瓣梅花是不屈的魂靈,在空中控訴、吶喊。這里的「半」字很值得玩味,深隱的潛台詞好像是說:「一夜」的刀光劍影,狂風也未必全勝,梅花也未必全敗,你看,不是還有朵朵梅花「灼爍」在枝頭嗎?一旦日出,她又會讓幽谷更加靚麗起來。 句句景語皆情語。
這首詩,蘇軾是在寫梅花,也是在寫他自己的不幸遭遇,蘇軾才高八斗,鶴立雞群。然而,草木俊秀搜索,風必摧之。雖然悲劇的出現在所難免,但小人骯臟的嫉妒與邪惡的陷害,也並沒使詩人屈服,他的傲骨沒有被折斷,他冷漠地承受著風霜刀劍,迎接春天的來臨。
第二首詩緊承第一首而來,就像是詞的下闋。第一首側重梅花具體形象刻畫與不幸遭遇的描繪。第二首則物我合一,更鮮明地坦露出詩人矛盾而復雜的內心世界。
「何人把酒慰深幽,開自無聊落更愁。」讀這兩名詩,不禁使人想起了陸游的詞:「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其境相似,怨也相似。兩詩幾乎可以互釋。所不同的是,蘇詩對景物沒作具體的工筆描繪,而是以反詰句直接噴發出鬱郁於胸的愁的愁怨與不平。詩人彷彿凝神於梅花前,默默問:「梅花呀梅花,你這樣嬌艷可人,你這樣零落成泥,又哪得知音呢?你只得無奈地將嬌容與淚水靜靜地留在這深深的幽谷里呀!」「開自無聊落更愁」一句寄託了詩人對梅花境遇的深深同情。其實,梅花不幸而有幸,因為她終究遇到了久佇花前的詩人,而詩人滿腹報國之才又有誰能嘗識呢?當詩人從「瓊樓玉宇」重跌在地時,又有誰同情?詩句流露出詩人心中深深的孤寂與痛楚。
「幸有清溪三百曲,不辭相送到黃州」。大安山南面是一望無際的平川。曲曲彎彎的舉水河直向黃州邊的長江流去。而大安山下的歧亭古鎮是個水碼頭,飽受爬涉之苦的蘇軾再可直接乘船去黃州了。惆悵之餘又有幾分愜意。這兩句,詩人將自已與花瓣二合為一了,因為二者遭遇相同,「同是天涯淪落人」;境況也相似--隨波逐流。詩人的「無聊」與「愁苦」的處境實有一些可嘆、可悲,但詩人並沒有一味地悲觀哀嘆,而是從哲理的角度作深入的思考:這「幸」實從「不幸」中來,孤芳自賞,言打風吹,花之不幸;才高人妒,世態炎涼,人之不幸。然而,魂落清溪而不陷污沼是花之大幸,擺脫官宦樊籠而得珍貴的自由是人之大幸。「幸」字濃縮了詩人對得失進退漫長而痛苦的思維過程。最後,詩人終於通達了,清醒了,他在長嘆一聲之後,無奈而且又不無希翼地敞開胸襟,向新的人生道路邁去。
㈡ 梅花(二首)原文|翻譯|賞析_原文作者簡介
梅花(二首)
[作者] 錢數舉困澄之 [朝代] 清
何處花先放?向南三兩村。
未春天似夢,徹夜月無言。
且喜昏鴉散,毋嫌翠羽喧。
眾芳久寂寞,賴汝照乾坤。
離離壓殘雪,脈脈照溪濱。
一任夜五月,何妨天不春!
芳華憑俗賞,風味與誰親?
只覺閉門後,徘徊似有人。
《梅花(二首)》作者錢澄之簡介
錢澄之(1612~1693)初名秉鐙,字飲光,一字幼光,晚號田間老人、西頑道人。漢族,安徽桐城(今樅陽縣)人。明末愛國志士、文學家。錢澄之自小隨父讀書,十一歲能寫文章,崇禎時中秀才。南明桂王時,擔任翰林院庶吉士。詩文尤負重名,與徐元文有書信往來,《與徐公肅司成書》曾披露顧炎武偏激的一面。王夫之推崇他「詩體整薯念健」。著有《田間集》、《田間詩集》、《田間文集》、《藏山閣集》等。
錢澄之的其它作品
○ 梅花(二首)答仿
○ 錢澄之更多作品
㈢ 梅花絕句二首·其一譯文 | 注釋 | 賞析
梅毀悉碼花絕句二首·其一 [宋代] 陸游聞道梅花坼曉風,雪堆遍滿四山中。何方可化身千億,一樹梅花一放翁。
詠物,梅花 譯文及注釋譯文 聽說山上的纖哪梅花已經迎著春風綻放,遠遠望去,四周山上的梅花樹就像一堆堆白雪一樣。有什麼辦法可以把自己變化成數億身影呢?讓每一棵梅花樹前都有一個陸游常在。
注釋 聞道:聽說。坼(chè)陸吵:裂開。這里是綻開的意思。坼曉風:即在東風中開放。雪堆:指梅花盛開像雪堆似的。何方:有什麼辦法。千億:指能變成千萬個放翁(陸游號放翁,字務觀)。梅花:一作梅前。
創作背景㈣ 玉雪為骨冰為魂——蘇軾詠梅詩賞析
玉雪為骨冰為魂
——蘇軾詠梅詩賞析
王傳學
宋代文壇,詠梅詩詞峰起,這與一些文學大家的創作影響分不開。一代文壇領袖蘇軾,十分喜愛梅花,一生寫有詠梅詩詞三十多首,手頌對詠梅詩詞的發展,起了很好的推動作用。
宋元豐三年正月,蘇軾因「烏台詩案」被貶到偏遠的黃州去當團練副使,路過麻城的大安山(又叫春風嶺)時,看到山坡上簇簇傲寒綻放的梅花,引發了他的詩情,於是寫下了《梅花二首》:
其 一
春來幽谷水潺潺,
的皪梅花草棘間。
一夜東風吹石裂,
半隨飛雪渡關山。
其 二
何人把酒慰深幽,
開自無聊落更愁。
幸有清溪三百曲,
不辭相送到黃州。
「春來幽谷水潺潺,的皪梅花草棘間。」第一句以動襯靜寫梅花生長的環境是深山幽谷,溪水之畔,側重表現梅花遠離人世的喧囂,冰心玉骨不染雜塵的綽約風姿。第二句寫梅花蓬勃的生命力與傲然不群的品格。的皪,光亮、鮮明的樣子。朵朵梅花在衰草瘦棘中開得那樣明艷、光亮,顯得那樣超凡脫俗。
「一夜東風吹石裂」寫梅花生存環境之險惡,遭受的摧殘之猛烈。「吹石裂」,足見風力之猛,打擊之烈。「半隨飛雪度關山」,被風吹落的梅花漫空飛舞,梅花似雪,雪似梅花。那瓣瓣梅花是不屈的魂靈,在空中控訴、吶喊。這里的「半」字很值得玩味,深隱的潛台詞好像是說:「一夜」的刀光劍影,狂風也未必全勝,梅花也未必全敗,一旦風平日出,她又會讓幽谷更加靚麗起來。
這首詩,蘇軾是在寫梅花,也是在寫他自己的不幸遭遇。他雖然遭受小人陷害,但並沒有屈服,他的傲骨沒有被折斷,他冷漠地承受著風霜刀劍,迎接春天的來臨。
第一首側重梅花具體形象的刻畫與不幸遭遇的描繪,第二首則物我合一,更鮮明地坦露出詩人矛盾而復雜的內心世界。
「何人把酒慰深幽,開自無聊落更愁。」以反詰句直接噴發出鬱郁於胸的愁怨與不平。詩人彷彿凝神於梅花前,默默問:「梅花呀梅花,你這樣嬌艷可人,你這樣零落成泥,又哪得知音呢?你只得無奈地將嬌容與淚水靜靜地留在這深深的幽谷里呀!」「開自無聊落更愁」一句寄託了詩人對梅花境遇的深深同情,用梅花的開則無所依賴,落則滿腔 愁情,喻指詩人貶謫途中的孤寂落寞。其實,梅花不幸而有幸,因為她終究遇到了久佇花前的詩人,而詩人滿腹報國之才又有誰能嘗識呢?流露出詩人心中深深的孤寂與痛楚。
「幸有清溪三百曲,不辭相送到黃州」,大安山南面是一望無際的平川,曲曲彎彎的舉水河直向畢信鄭黃州邊的長江流去。而大安山下的歧亭古鎮是個水碼頭,飽受跋涉之苦的詩人在此可直接乘船去黃州了,惆悵之餘又有幾分愜意。這兩句,詩人將自已與花瓣二合為一了,因為二者遭遇相同,「同是天涯淪落人」;境況也相似——隨波逐流。詩人的「無聊」與「愁苦」的處境實有一些可嘆、可悲,但詩人並沒有一味地悲觀哀嘆,而是從哲理的角度作深入的思考:這「幸」實從「不幸」中來,孤芳自賞,雪打風吹,花之不幸;才高人妒,世態炎涼,人之不幸。然而,魂落清溪而不陷污淖是花之大幸;擺脫官宦樊籠而得珍貴的自由是人之大幸。「幸」字濃縮了詩人對得失進退漫長而痛苦的思維過程。最後,詩人終於通達了,清醒了,他在長嘆一聲之後,無奈而且又不無希冀地敞開胸襟,向新的人生道路邁去。
詩人被貶黃州後,寫有《紅梅三首》,表現了他的理想追求與審美情趣:
其 一
怕愁貪睡獨開遲,
自恐冰容不入時。
故作小紅桃杏色,
尚余孤瘦雪霜姿。
寒心未肯隨春態,
酒暈無端上玉肌。
詩老不知梅格在,
更看綠葉與青枝。
其 二
雪裡開花卻是遲,
何如獨占上春時。
也知造物含深意,
故與施朱發妙姿。
細雨裛殘千顆淚,
輕寒瘦損一分肌。
不應便雜夭桃杏坦旦,
半點微酸已著枝。
其 三
幽人自恨探春遲,
不見檀心未吐時。
丹鼎奪胎那是寶,
玉人頩頰更多姿。
抱叢暗蕊初含子,
落盞穠香已透肌。
乞與徐熙新畫樣,
竹間璀璨出斜枝
這三首詩,從紅梅的顏色、形態、香味幾個方面,用擬人手法,對紅梅的外形美與品格美作了生動形象的刻畫,形神俱備,情感細膩。
下面重點分析第一首。
詩的開頭,以擬人手法描寫梅花的形態:冬末晚開,遲於群芳,像一位貪睡懶起的美人,唯恐自己那玉潔冰清的容顏不合時尚,受到世人猜忌。此處寫出了梅的意態宛然,愁情盪漾。其實,這是詩人自己的悲慨。「自恐」句點出了這位「愁美人」的心態,實乃詩人歷經艱難後的感嘆。蘇東坡因「烏台詩案」受到政敵的迫害,元豐三年(1080) 被貶黃州。此時,剛剛過去兩年。經歷驚險的詩人,對忠而獲咎的境遇難以釋懷。一個「恐」字,乃點睛之筆,點出了心靈痛苦的印記。「冰容」用得絕妙,繪出了梅花玉潔冰清的形象,孤傲超群的品格,與題目《紅梅》相映,也給人留下懸念:「紅梅」何來「冰容」?
頷聯「故做小紅桃杏色」句寫出 「紅」的緣由。在詩人心中,此梅是玉潔冰清的白色,現在偶然出現紅色,對應首聯中的「怕」、「恐」,是故作奼紫嫣紅的「隨大流」姿態。緊接著「尚余孤瘦雪霜姿」卻奇峭地勾畫出了梅的神韻,道出了梅的本來氣質。「孤瘦」,點出花朵稀疏俊逸,格調孤傲不群的特性。「雪霜姿」是梅的品格本質所在,此時,盡管故做紅色,然而傲雪霜的風姿猶存。「尚余」二字用得絕妙,既無心顯露,又無可掩飾。在詩人心中,梅就是梅,無論妝成何色,與「桃杏」截然不同。
頸聯對梅的內心作了深入探究,並解開了白梅何以變「桃杏色」之謎:「寒心未肯隨春態,酒暈無端上玉肌。」「寒心」出自《論語》:「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春態」即「小紅桃杏色」。詩人把梅的內心——「寒心」與外表——「春態」對立起來,用「未肯」來連接,表示出梅的孤傲品格。而對紅色的出現,詩人輕松地解釋道:美人剛喝過酒,「酒暈」浮上了「玉肌」此,懸念解了:梅的心靈——寒心,外表——玉肌,原本分不開;紅色為「酒暈」,乃一時之變相,本質未變。 「酒暈」句極富美感,也出人意料,實為高雅之戲謔,幽默詼諧的性格與曲折絕妙的詩意揉合得水乳交融。
末尾兩句,「詩老」指北宋詩人石曼卿。石曾有《紅梅詩》:「認桃無綠葉,辨杏有青枝」,東坡覺得此句可笑,不用詩人眼光看梅,而僅以「紅」色與桃杏相辨,這是他不能同意的。東坡譏諷「詩老不知梅格在」的同時,把對梅的贊揚與自身的理想巧妙地升華,認為認識梅花須從梅花獨有的「梅格」來品評。這就強調了紅梅的內在品格,或內在精神,也就是梅花喜寒凌霜的本質特點。這個結尾,升華了全詩,餘味無窮。
這首詩既描寫了紅梅遲開、花色淺紅的自然特徵,又賦予紅梅以少女的某些性情,形神俱備,情感細膩。
詩人於1094年(紹聖元年)六十歲時被貶惠州。詩人昔日貶謫黃州過春風嶺時,見梅花開於草棘間,感而賦詩。十四年後,流落惠州,又見松風亭下荊棘里盛開梅花,對梅花的冷艷幽獨心領神會,無限感慨,於是寫了這首《十一月二十六日松風亭下梅花盛開》:
春風嶺上淮南村,
昔年梅花曾斷魂。
豈知流落復相見,
蠻風蜑雨愁黃昏。
長條半落荔支浦,
卧樹獨秀桄榔園。
豈惟幽光留夜色,
直恐冷艷排冬溫。
松風亭下荊棘里,
兩株玉蕊明朝暾。
海南仙雲嬌墮砌,
月下縞衣來扣門。
酒醒夢覺起繞樹,
妙意有在終無言。
先生獨飲勿嘆息,
幸有落月窺清樽。
「春風嶺上」四句,從「昔年梅花」說起,引到後來的流放生活。蘇軾自注說:「余昔赴黃州,春風嶺上見梅花,作兩絕。明年正月,往岐亭道上賦詩雲:『去年今日關山路,細雨梅花正斷魂。』」他所稱兩絕句,指1080年(元豐三年)正月赴黃州貶所,路過麻城縣春風嶺時所作《梅花二首》。詩中說:「春來幽谷水潺潺,的皪梅花草棘間。」 又說:「幸有清溪三百曲,不辭相送到黃州。」說落梅隨水遠道相送。第二年正月往岐亭,想起春風嶺上的梅花,又寫了七律一首,有「去年」、「細雨」之句。這些在黃州謫遷生活中的往事,此時因面對松風亭下盛開的梅花而湧上心來。 「豈知」句極沉痛,詩人已經是六十歲的老人,卻再次流落,再次見到這個貶謫生活中的舊侶——梅花,而且是在「蠻風蜑雨」的邊荒之地,比起黃州,每況愈下,令他生愁。「蠻風蜑雨」四字,形象地概括了嶺南風土之異。惠州是少數民族聚居之區,古時輕視少數民族,泛稱為「蠻」。「蜑」即所謂「蜑子獠」,也是對南方少數民族的蔑稱。
以下轉入流落中再次相見的梅花。「長條」四句,在寫松風亭下的梅花之前,先以荔支浦、桄榔園中所見作為陪襯。那些半落的長條,獨秀的卧樹,雖非盛開,但已深深地觸撥著詩人的心靈,他為它們的「幽光」、「冷艷」而心醉。「留夜色」極寫花的光彩照人,「排冬溫」極寫花的冰雪姿質。「冬溫」是嶺南季節的特點,著「直恐」二字,表現了詩人對花的關注,意思是:在這溫暖的南國,你該不會過於冰冷,不合時宜吧!詩人選擇了「荔支浦」、「桄榔園」,給全詩的描寫籠上一層濃郁的地方色彩。
「松風亭下」四句是題目的正面文字。那些荔支浦上半落的長條,桄榔園中獨秀的卧樹,已經喚起詩人的深情,松風亭下「玉雪為骨冰為魂」的盛開的兩株梅花,又引起詩人的興致。清晨,他來到松風亭下,發現荊棘叢中盛開的梅花在初升的太陽光下明潔如玉,他完全陶醉了,詩中描寫了一個夢幻般的優美境界:他眼前已經看不見梅花,他彷彿覺得那是在月明之夜,一個縞衣素裳的海南仙子,乘著嬌雲,冉冉地降落到詩人書窗外的階前,輕移蓮步,來叩詩人寂寞深閉的房門。這里的實際內容只不過是說盛開的花枝在召喚詩人,使他不能不破門而出,但他卻用「縞衣叩門」這一優美聯想進一步加以比擬,在染上了濃郁的主觀色彩的藝術氛圍中,不言情而情韻無限,充滿了獨特的藝術魅力。詩人在這里沒有致力於梅花形態的具體描繪,而是採取遺貌取神、虛處著筆的手法,抓住審美對象的獨特風貌和個性,著力於側面的烘托和渲染,達到一種優美動人的藝術境界。
結尾「酒醒夢覺」四句,又從夢幻世界回到現實中來。他「繞樹無言」,其思緒是深沉的。從詩的內在感情脈絡看,這和前面「豈知流落復相見」句所隱含著的情思一脈相連。他如有所悟,但終於無言。這正是「此時無聲勝有聲」。說「勿嘆息」,說「幸有」,是強作排遣口吻。在這朝日已升、殘月未盡的南國清曉,詩人獨把清樽,對此名花,盡情享受這短暫的歡愉。
此詩意象優美,語言清新,感情濃郁,想像飛越。每四句自成一個片段,一個層次,由春風嶺上的昔年梅花,到荔支浦的半落長條、桄榔園的獨秀卧樹,逐步引出松風亭下玉雪般的兩株梅花,而以「豈知流落復相見」句為全篇眼目。聲情跌宕,妙造自然,是蘇軾晚年得意之作。
蘇軾採用同一韻腳,一口氣寫了《再用前韻》、《花落復次前韻》共三首七言歌行,前人稱之為「韻險而語工,非大手筆不能到」(《遯齋閑覽》)。
再看他的《再用前韻》:
羅浮山下梅花村,
玉雪為骨冰為魂。
紛紛初疑月掛樹,
耿耿獨與參橫昏。
先生索居江海上,
悄如病鶴棲荒園。
天香國艷肯相顧,
知我酒熟詩清溫。
蓬萊宮中花鳥使,
綠衣倒掛扶桑暾。
抱叢窺我方醉卧,
故遣啄木先敲門。
麻姑過君急灑掃,
鳥能歌舞花能言。
酒醒人散山寂寂,
惟有落蕊黏空樽。
(嶺南珍禽有倒掛子,綠毛紅喙,如鸚鵡而小,自東海來,非塵埃中物也。)
宋紹聖元年詩人因上書哲宗皇帝,再次貶謫惠州。一日,來到羅浮山中,想到隋開皇年間貶官趙師雄在荒郊松林間月下巧遇梅仙的故事,不覺神思恍惚,寫下了這首著名的詠梅詩,詩中用優美的詞句贊美了梅花的冰晶玉潔、清麗溫婉的品格,也道出了詩人日暮天寒獨對參星時的落寞與凄涼。其中詩句「羅浮山下梅花村,玉雪為骨冰為魂」成為千古名句。
㈤ 林逋的詩作《梅花》
《山園小梅二首》是宋代詩人林逋的組詩作品。這是兩首詠物詩,其中第一首專歷來極為讀屬者稱道贊賞。此詩開頭先寫梅花的品質不同凡花。頷聯二句歷來被讀者譽為詠梅的絕唱。在這一聯詩中,從姿態和香氣上完美地表現出梅花的淡雅和嫻靜。頸聯從霜禽、粉蝶對梅花的態度,側面加強前一聯描繪出來的梅花的美。最後說可以親近梅花的,幸喜還有低吟詩句那樣的清雅,而不須要酒宴歌舞這樣的豪華。作者在這里賦予梅花以人的品格,作者與梅花的關系達到了精神上的無間契合。全詩著意寫意傳神,採用側面烘托的方法,渲染梅花清絕高潔的風骨,極富神韻。
山園小梅二首
其一
眾芳搖落獨暄妍,占盡風情向小園。
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斷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須檀板共金樽。
其二
剪綃零碎點酥乾,向背稀稠畫亦難。
日薄從甘春至晚,霜深應怯夜來寒。
澄鮮祇共鄰僧惜,冷落猶嫌俗客看。
憶著江南舊行路,酒旗斜拂墮吟鞍。
㈥ 王初《梅花二首》詠梅花詩賞析
《梅花·梅花二首》詠梅花詩鑒賞
王初
應為陽春信未傳,固將青艷屬殘年。早宴
東君欲待尋佳約,剩寄衣香與粉綿。
迎春雪艷飄零極,度夕蟾華掩映多。
欲托清香傳遠信,一枝無計奈愁何。
梅花是我國古典詩歌的傳統題材。《梅花二首》在同題材的詩歌中不算佼佼者,但也有獨到之處。
陽春指溫暖的春天。信是音訊。殘年即歲暮。春天的消息還沒有傳來,梅將其青青的枝,艷麗的花展現在人們面前。
東君指的是春神。欲待,是說春天還沒有到來。尋,有重溫的意思。粉,白色。綿,延續。待到春意盎然的時刻,梅花要和春神重溫美好的盟約。彷彿她曾經對東君說:你到來之前,我裝點這世界。春天來臨了,她還要奉獻出余香,把不算色彩的白色融入萬紫千紅的春光中。
由此可見,梅花的品質可謂高貴矣。她只在大自然沒有花兒香,沒有柳絲綠的隆冬時節現其青艷。她並非要與百花爭妍,爭占春光,只是讓人們賞心悅目,向人們傳送春天來臨的消息。
飄零,墜落之意。夕即祀月(農歷十二月)。蟾為月之代稱。蟾華也就是月華。如:願逐月華流照君(張若虛《春江花月夜》)。一枝即一枝春,代指梅花。劉宋時陸凱寄贈范曄詩雲:「折梅逢驛使,寄與隴頭人。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見《荊州記》)迎春之飛雪落盡了,梅更顯其艷。月光映照下的梅又顯其朦朧美。她還託付清香把春之信息傳向遠方,讓萬物都知道陸沖銀:春天就要來了,春天就要判拆來了。一枝還兼有數量詞的作用。作數量詞解,就有嫌其少的意思,所以她產生了愁。梅花大概希望有更多的姊妹吧,使隆冬時節勝似春光。
由此又可見梅花的美好心願:把人間裝扮得更美麗。
本篇中的梅花,謙和,無意惹人喜愛,而人甚愛之。
㈦ 梅花二首寄呈彭吏部原文_翻譯及賞析
冰玉豐姿不可雙,霜前雪後想凄涼。絕憐夜氣渾如水,而況笛聲堪斷腸。祥亂以月照之偏自瘦,無人知處忽然香。從今桃李皆門士,誰道花中有孟嘗。——宋代·白玉蟾《梅花二首寄呈彭吏部》 梅花二首寄呈彭吏部 冰玉豐姿不可雙,霜前雪後想凄涼。絕憐夜氣渾如水,而況笛聲堪斷腸。
以月照之偏自瘦,無人知處忽然香。
從今桃李皆門士,誰道花中有孟嘗。一毛頭上一如來,一一如來鼻孔開。把得這般刀在手,剪教斷了喚教回。——宋代·白玉蟾《為禪悟剪發偈》
為禪悟剪發偈
一毛頭上一如來,一一如來鼻孔開。把得這般刀在手,剪教斷了喚教回。蔓盡瓜稀淚暗吞,須臾忍死可堪論。誰明黃雀螳螂意,頻見朱門主僕喧。生世何堪當五濁,問天畢竟阻重閽。身經波浪翻回在,待抉雙眸掛國門。——近代·寧調元《癸丑獄中作》
癸丑獄中作
蔓盡瓜稀淚暗吞,須臾忍死可堪論。誰明黃雀螳螂意,頻見朱門主僕喧。
生世何堪當五濁,問天畢竟阻重閽。
身經波浪翻回在,待抉雙眸掛國門。醉攜七尺霜前行,雲錦山前灣幾曲。溪頭秋雨添族棚寒綠,蛟龍冷浸一壺玉。蓼花錦岸紅欲流,稻田高下鋪棋局。碧岩聳出碧天半,鳥不敢飛縮雙足。古洞無人石酒酢,峭壁仙倉積天粟。老稍指顧猶驚呼,神刓鬼劃出岩谷。搗葯聲幹人已仙,萬丈丹井一泓泉。風擊古松飛翠蓋,日射蒼苔鑄綠錢。藤蘿拽樹擘輕煙,黃鶴一去今何年。天欲夕陽空鳴蟬,夜深嶺月向誰圓。古寺老屋留數椽,殘僧一二掩柴門。鐵像面壁蕭蕭然,瓦爐無火古殿前。寒鴉到窗檐息溜,暮雲衰草覺山瘦。楮衾不暖不成眠,虎聲入耳猿聲又。幾點疎星落梧桐,丹巒紫壑高相鬥。何當汗漫跨青牛,曉露泠泠白玉樓。——宋代·白玉蟾《仙岩行》
仙岩行
宋代白玉蟾
展開閱讀全文∨ 醉攜七尺霜前行,雲錦山前灣幾曲。溪頭秋雨添寒綠,蛟龍冷浸一壺玉。
蓼花錦岸紅欲流,稻田高下鋪棋局。
碧岩聳出碧天半,鳥不敢飛縮雙足。
古洞無人石酒酢,峭壁仙倉積天粟。
老稍指顧猶驚呼,神刓鬼劃出岩谷。
搗葯聲幹人已仙,兆宴則萬丈丹井一泓泉。
風擊古松飛翠蓋,日射蒼苔鑄綠錢。
藤蘿拽樹擘輕煙,黃鶴一去今何年。
天欲夕陽空鳴蟬,夜深嶺月向誰圓。
古寺老屋留數椽,殘僧一二掩柴門。
鐵像面壁蕭蕭然,瓦爐無火古殿前。
寒鴉到窗檐息溜,暮雲衰草覺山瘦。
楮衾不暖不成眠,虎聲入耳猿聲又。
幾點疎星落梧桐,丹巒紫壑高相鬥。
何當汗漫跨青牛,曉露泠泠白玉樓。 ▲
㈧ 《梅花二首》 翻譯的意思是什麼
《梅花二首》 翻譯的意思是春天幽靜的山谷里溪水潺潺,冬天未謝的梅花在花草岩石間閃爍點點繁華。 而襲擊竟在「夜」里進行,使你難以提防、抵檔, 摧落的梅花漫空飛舞,梅花似雪,雪似梅花。
㈨ 錢澄之《梅花(二首)》原文及翻譯賞析
梅花(二首)巧漏原文:孝爛爛
何處花先放?向南三兩村。未春天似夢,徹夜月無言。且喜昏鴉散,毋嫌翠羽喧。眾芳久寂寞,賴汝照乾坤。
離離壓殘雪,脈脈照溪濱。一任夜五月,何妨天不春!芳華憑俗賞,風味與誰親?只覺閉門後,徘徊似有人。
詩詞作品: 梅花(二首) 詩詞作者:【 清代 】 錢澄之 詩詞歸類: 【黃河】歷察、【行舟】、【寫景】
㈩ 梅花二首 蘇軾 賞析
梅花二首,是宋代著名的詩人蘇軾的作品,這組詩主要描寫梅花的品質,下面是這首詩的原文以及賞析,歡迎大家參考閱讀~!
原文:
梅花二首
作者:蘇軾
其一
春來幽谷水潺潺,灼爍梅花草棘間。
一夜東風吹石裂,半隨飛雪度關山。
其二
何人把酒慰深幽?開自無聊落更愁。
幸有清溪三百曲,不辭相送到黃州。
梅花二首閱讀答案:
(1)簡要分析《其一》如何描寫梅花的。說明《其一》中梅花有著怎樣的特點。
(2)《其二》“開自無聊落更愁”句用了借物喻人的手法,試做分析。
(3)《梅花二首》中梅花寄託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答案:
(1)襯托手法。以“草”“棘”的枯敗襯梅花的奪目;以狂風暴雪之惡襯梅花的堅強。特點:野梅超群脫俗、卓然不凡、堅強不屈。
(2)用梅花的開則無所依賴,落則滿腔愁情,喻指作者貶謫途中的孤寂落寞。
(3)對梅花同情、尊敬與賞識,詩人孤寂與痛楚,堅強與通達。
梅花二首拼音:
其一
chūn lái yōu gǔ shuǐ chán chán ,zhuó shuò méi huā cǎo jí jiān 。
yī yè dōng fēng chuī shí liè ,bàn suí fēi xuě dù guān shān 。
其二
hé rén bǎ jiǔ wèi shēn yōu ?kāi zì wú liáo luò gèng chóu 。
xìng yǒu qīng xī sān bǎi qǔ ,bú cí xiàng sòng dào huáng zhōu 。
梅花二首翻譯:無
梅花二首背景:
蘇軾赴黃州途中所作的《梅花二首》,寫得非常凄苦,讀之,催人淚下。
梅花二首賞析:
其一雲:“春來幽谷水潺潺,的皪梅花草棘間。一夜東風吹石裂,半隨飛雪渡關山。”的皪(lì)(鮮明的樣子)的梅花生於草棘,已令人心寒,何況又被“東風”吹落殆盡呢?其二雲:“何人把酒慰深幽,開自無聊落更愁。幸有清溪三百曲,不辭相送到黃州。”梅花開於草棘中,無人欣賞,已夠無聊了;而又為“東風”摧落,或隨飛雪度關山,或隨清溪流黃州,自然更令人愁苦。所謂“去年今日關山路,細雨梅花正斷魂”即指此。末句化用杜牧《清明》詩:“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他現在也是“路上行人”,尾聯不止是回憶“去年今日”,也是在寫今年今日,真是“含蘊無窮”。(汪師韓《蘇詩選評箋釋》)王文誥說得好:“末句暗藏‘路上行人’四字,結住道中。讀者徒知贊嘆,未見其奪胎之巧也。”(《蘇詩編注集成》卷二十一)
個人資料: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自號道人,世稱蘇仙。宋代重要的文學家,宋代文學最高成就的代表。漢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屬四川省眉山市)人。宋仁宗嘉祐(1056—1063)年間進士。其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並稱“蘇辛”。 又工書畫。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