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劇梅花板
Ⅰ 京劇【梅花板】和【吹腔】有什麼不同
一樓京劇「梅花板」答案真有天才,想像力豐富,令人捧腹。但京劇演回員演唱不會用「梅花答扳手」伴奏的。(覺得答的十分有趣,開句玩笑。)
本人寡聞,查了近180種京劇板式沒發現有「梅花板式」,不知京劇板式中有無「梅花板」。覺得樓主問的可能是:演員演唱時的某段伴奏曲調是用的京劇曲牌「梅花」,但它不是一種京劇板式。如是,則兩者的區別在於:「梅花」是京劇曲牌之一,屬曲牌體。吹腔屬板腔體。曲牌體與板腔體是我國戲曲音樂的兩大體系。(這里不多做解釋,樓主若有興趣詳解,請參看新浪hxwtutu的博文:京劇曲牌的解析與欣賞一文)。
吹腔是用笛子伴奏的腔調,最初是受西北秦腔的影響,在安徽石牌一帶形成的腔調,故吹腔也叫石牌腔。它與四平調以及西皮都有很密切的血緣關系。吹腔的上下句落音基本上與四平調相同吹腔的曲調悠揚動聽,流暢華麗,可以表達多樣感情,《奇雙會》中的吹腔哀婉凄切,《古城會》中關羽用的是吹腔則庄嚴威武。
一點妄議,僅供參考。
Ⅱ 京劇《梅花簪》歌詞是什麼
歌名:梅花
演唱:自鄧麗君
作詞:劉家昌
作曲:劉家昌
歌詞:
梅花,梅花滿天下
愈冷它愈開花
梅花堅忍象徵我們
巍巍的大中華
看啊遍地開了梅花
有土地就有它
冰雪風雨它都不怕
它是我的國花
看啊遍地開了梅花
有土地就有它
冰雪風雨它都不怕
它是我的國花
Ⅲ 京劇【梅花板】和【吹腔】有什麼不同
戲曲腔調。徽劇主要聲腔之一,明末清初徽調的早期聲腔崑腔、弋陽腔受西秦腔影吹腔
響,在樅陽(桐城所屬的鎮),石牌一帶形成新的腔調故名「樅陽腔」、「石牌腔」及「安慶梆子」、「蘆花梆子」。初是曲牌體的長短句,後逐漸發展為接近板腔的七字句,十字句,用笛子伴奏,有正板、頓腳板、導板、疊板等板別,徽劇《奇雙會》《巧煙緣》等都唱吹腔,璣今京劇、湘劇、婺劇、贛劇、紹劇等,皆保存有吹腔;但用「蘆花調」、「婺源調」、「安慶調」、「安春調」等不同名稱。
編輯本段發展
吹腔,又叫隴東調(以發源地為甘肅東部得名)、西秦腔,之後漫長的發展中演變出各類梆子腔、亂彈等。因用山薯笛子伴奏,故稱之為「吹腔」。原為五聲音階,後宮、徴二宮調相犯發展為六音階,進一步又成七音階,即所謂加上「批子」,初步形成了「板腔體」。後世的板腔體戲曲聲腔皆由此而來,由此可以說,吹腔是板腔體的鼻祖。(在其之前,在漫長歲月里,中國詩、詞、曲的演唱,諸宮調等說唱,以及發展為南、北曲乃至崑曲,聲腔都是曲牌體。) 批子經陝西→湖北襄陽,逐漸發展為「西皮」腔; 批子 → 山西勾腔一派 →江西宜黃腔 → 二黃腔。 西皮、二黃合流為皮黃腔,為京劇的前身。 戲曲史上記載的當年四川魏長生進京所唱「秦腔」,並非今日陝西秦腔,而是「西秦腔」,即用笛子伴奏的「吹腔」。(李調元《雨村劇話》等人有記載)。現在的秦腔也是吹腔衍變來的。進京後的吹腔長期與屬高腔系統的簡型「京腔」合班演出,逐漸變成京派吹腔,但人們習慣仍稱之為「梆子腔」。舊時在京城,梆子腔、秦腔、吹腔實際是一個東西,《車王府曲本》可證實。 吹腔的正式名稱是「隴東調」(一作「嚨咚調」),南方各地聲腔逗咐者這還保留這一稱呼如揚州亂彈、江西某些劇種中仍有此稱呼。就連灘簧戲也受到其影響,如錫劇中的「呤叮調」實為「嚨咚調」之訛。
編輯本段特點
吹腔與崑腔雖都用笛子伴奏,但崑腔是曲牌體,無過門;而吹腔有過門。請聽《販馬記》的唱腔音樂,總是由相似的幾種腔調反復。京劇中的西皮、二黃是由吹腔發展變化來的,當然也有過門,凡是「板腔體」都有過門,吹腔是板腔體的老祖宗。不過,發展到西皮、二黃已不用笛子,而改用胡琴伴奏了,比他們更早出現的梆子腔也早用胡琴了。板腔體的共同特點是齊字句,七字或十字(偶爾例外),分上下句,兩個上下句共四句為一小節。上下句結尾字分別為仄平結構(偶爾找不到合適字也出現平平,但偶數句末尾決不用仄聲。 另外,昆劇劇目中還出現「時劇」字樣,分兩種情況。一乃「弦索調時劇」,屬弋陽腔系統的「青陽腔」,原以琵琶伴奏,故稱「弦索」,後被昆劇藝人移植並「昆」化,所以又稱「昆弋腔」,如《思凡》、《下山》、《蘆林》、《出塞》等;另一乃「昆平調」,為揚州梆子藝人將昆弋腔中加入吹腔曲調,一般是崑腔曲頭轉唱吹腔,如《綴白裘》中的[梆子山坡羊]、[梆子駐雲飛]、[梆子皂羅袍]等便是。其中未注有曲牌名者即純吹腔。
是一種工具也叫眼鏡扳手外面是個圓裡面是圓孔且有卡住六方或四方的多個稜角這種工具俗稱梅花板子
Ⅳ 京劇梅派優秀傳人史依弘、李勝素、董圓圓藝術之比較,各有什麼特點
題主問:京劇梅派優秀傳人史依弘、李勝素、董圓圓藝術之比較,各有什麼特點?好問題,在下的答案如下:
史依弘,是上海京劇院的頭牌大青衣,曾跟隨第一武旦張美娟學習刀馬旦及武旦,後又跟隨聲樂專家、梅蘭芳大師的琴師盧文勤學習梅派藝術,她的梅派藝術真可謂是正宗專業,梅派京胡大師姜鳳山曾這位評價史依弘,在她身上看到言慧珠的影子!近幾年的頻繁跨界也是她的一大特點,比如參加《舞林大會》狂秀鬥牛舞,再比如大膽出演程派經典《鎖麟囊》,再比如與崑曲大師蔡正仁先生,共同演繹崑曲經典《牡丹亭》等等,史依弘,真可謂是「文武昆亂不擋」的梅派大青衣! 李勝素,是國家京劇院一團團長,當今京劇界的領軍人物,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她是梅派大師梅葆玖先生的弟子,繼承和發展了梅葆玖先生的梅派藝術,她的扮相極其漂亮,唱腔極其飽滿甜潤,甚至對京劇不熟悉的人,也會因她而愛上京劇!近幾年,與搭檔於魁智,代表中國京劇頻繁的出國演出,可見她是真正的京劇名角,是當今京劇界的一張閃亮名片!由她主演的京劇電影《穆桂英掛帥》榮膺第31屆中國電影金雞獎,
董圓圓,是國家京劇院的當紅頭牌,也是梅派大師梅葆玖先生的入室弟子,當今梅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她改編自梅派傳統經典的《洛神賦》是當今京劇舞台上的常演劇目!在北京京劇院,董圓圓就是九大頭牌之一,如今加盟國家京劇院與搭檔張建國,又成為繼李勝素於魁智之後,又一經典組合!董圓圓的扮相與唱腔與前二位不相上下,也是當今京劇界的領軍人物!
以上三位都是當今梅派的代表性人物, 也是戲迷票友為之瘋狂追捧的名角,擔的起「梅派大青衣」的稱號!好啦,對於這三位梅派大青衣,各位看官還有什麼補充,歡迎留言評論!
史依弘、李勝素、董圓圓這三位梅派傳人,算得上是梅派的中流砥柱了,其中仔物李勝素和董圓圓都是梅葆玖的弟子,而梅葆玖也親口在媒體面前說過,李勝素是他最優秀的弟子。
在這里我也就不深究她們二人之間的高低了,畢竟梅葆玖大師說的話,自有他的道理。今天就單來說說她們三人之間的藝術特點。
先說說史依弘吧,史依弘出生於1972年,今年46歲了,是三人中年齡最小的一個。現任上海戲劇家協會副主席,為國家一級演員,現在在上海京劇院擔任主演。
史依弘的路子寬,文武雙全,而且新戲不斷,不過嗓子不是很出眾。但是相比於李勝素和董圓圓,她的動作神韻是最接近梅蘭芳的。而且她的還有一種比較古典的氣質。
李勝素出生於1966年,今年52歲了,現在是國家京劇院一團團長、領銜主演,是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國家一級演員。在這三人中,李勝素的知名度應該是最高的。
李勝素的唱功比較好,梅葆玖先生還在世的時候,她還跟著梅葆玖一起改創了不少新的唱法,在這三人中,李勝素的唱功應該是最強的。而且扮相也不錯,端莊大氣,有種大家閨秀的氣質。
董圓圓出生於1964年,今年54歲了,現在為國家京劇院三團主演,國家一級演員,是梅葆玖的第三位弟子。在三人中,董圓圓的年齡稍大一些。
董圓圓的扮相還行,不過在唱念上面,還是比不上李勝素和史依弘的,而且綜合起來說的話,在李勝素與董圓圓之間,梅葆玖先生已經給出了答案。史依弘雖然鄭戚培年輕,但是實力不容小覷。
她們三個人都獲得過戲曲界的最高獎項梅花獎,也都是國家一級演員,風格各有不同,史依弘當時如果拜了梅葆玖為師,相信她的水平應該會更上一層樓。
我是戲曲說,專門說戲曲,更多精彩請關注公眾號:戲曲說
李勝素史依弘董圓圓三人綜合比較起來不相上下,都是梅派翹楚,是京劇界的驕傲,以《楊門女將》和《白蛇傳》為例,李的青衣唱念部分突出,史的刀馬部分武打突出,董比較綜合唱的規矩武的亦可。三個人唱腔因發音部位不同則各有各的不足,拉低了梅派的整體水平,李勝素偏流行,韻味差,史依弘偏美聲,不符合傳統審美,董圓圓可能是年齡和身體的原因嗓子時好時壞但唱的規矩。三人的唱比較起來,李勝素的問題最嚴重,京歌畢竟不是京劇。李和董的可取之處是她們的扮相,遠超過史。
我識為史依弘好,會戲多,文武都行,最像梅蘭芳。嗓子還行,還去程先生,嗓子不好能喊唯說不好嗎?
第二是李勝素,條件好,進入人物差。
董圓圓,唱的還行,做,念還須下功夫。
怎麼好也找不著,過去的京劇的樣子,是演唱,不是演誰像誰。
史依弘,上海京劇院年輕的國家一級演員獲得過梅花獎前夫著名影視演員李成儒。李勝素,梅葆玖先生親傳弟子當代梅派領軍人物演出劇目眾多獲得獎項無數,董圓圓也是梅葆玖先生親傳弟子演出眾多獲獎很多。都是著名藝術家,藝術怎樣比較呢?我不是專業人士不敢評論。李勝素在公眾場合出場率最高,現在扛著梅派大旗在行走也是公認的代表性人物。
正集中聽梅派,談談外行人的看法。三位梅派傳人,只有李勝素老師沒看過現場演出。
史:她的《玉堂春》在國家大劇院上演時,確實有驚艷之感。做派端正(其實以玉堂春的出身,略花俏些也行)、唱得也端正,嗓音好聽,聽說經過西洋聲樂的科學發聲法較正,就是覺得力度有點弱。武旦的底子讓史的身段做派挺有表現力的。
李:無論唱念做打從視頻看都很流暢,可總看到她是唱戲歌或者晚會上四人聯唱,搞得印象里一年也難得李唱整出大戲。這不能不說是大大遺憾。
董:嗓音不如李好,原來覺得高音區有點夠不著,現在似乎沒啥問題了。但是有味道,越聽越美。來中國京劇院後,與張建國合作,對方因為年齡問題,反而襯托董非常出色。目前,個人最喜歡她的戲,覺得她更接近梅派的精髓。
提起這三位梅派青衣,確實是當代最優秀的代表人物,至於各人有何特點,何者優秀,那就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我個人是對史依弘情有獨鍾,其原由是:
一,史依弘文武雙全,這對大青衣來說確實不易。她既要唱功好,又要武打好,沒有扎實的基本功,肯定做不到,這方面李董兩位畧有欠缺。
二,史依弘敢於創新,不受梨園條框影響。她除了繼承演出梅派傳統戲目外,還嘗試演出其他流派名劇,如程派的《鎖麟囊》,尚派的《昭君出塞》,還多次演出崑曲受到好評,特別是還敢排演莎士比亞名劇《巴黎聖母院》等等。
三,史依弘走出國門,全球影響大。她多次在維也納大廳傳播國粹,與尚長榮老師合作拍攝的《霸王別姬》3D電影風靡全球,榮獲國際大獎。
四,史依弘敢於挑戰傳統體制, 探索 市場機制,雖未成功,但勇氣可嘉。
總之,對國粹京劇來說,當今除了傳承,更要創新,才能跟上時代步伐,否則將被 歷史 淘汰。史依弘在京劇創新方面比李勝素和董圓圓做得更多。
董圓圓各方面都挺好,沒有明顯突出地方,綜合起來,尚不能和其他兩個相比。個人特點上,李勝素突出在唱,史依泓突出在做。論唱功兩人不相上下。但是,兩人音色各有特點。李勝素是藍天上一輪皎潔的月亮,史依泓則是藍天上一輪遮在雲彩後的月亮,即雲遮月。究竟是喜歡一輪乾乾凈凈的月亮,還是雲遮月。不同人有不同喜好。所謂蘿卜青菜各有所愛。比如,我聽著都挺好。
這三位京劇梅派傳人各有千秋,在群眾中的印象最好的那當然是李勝素,她給人的感覺,太貼近工農兵,是一位優秀的女性,特別是海島凍輪唱段真是家諭戶曉,我是個學京胡的,要唱這段戲,我先問你跟誰學的,李勝素,好咱開戲,那兩位在梅派地位亞與李勝素,
其實真正的實力派是董圓圓,這是不用質疑的。辦起妝來干凈利落,又文武全拿行腔圓潤高亢,自然有韻味。是京劇界不可多得的人才。反觀史依弘,吐字不清行腔不準,李勝素扮相粉嫩,唱腔做作 沒有特色。
Ⅳ 滇劇藝術在音樂唱腔方面三大系統各有什麼特色
絲弦源於秦腔又別於秦腔,它既有一般梆子音樂的高亢、激越、強烈的一面,又有委婉、朴質、優美動聽的一面,剛柔相濟,表現力豐富,既能表現歡樂爽朗的肢罩氣氛,也能表現慷慨激昂的情緒。滇劇傳統劇目中半數以上唱絲弦。
秦腔唱腔中有「歡音」、「苦音」,滇劇絲弦「二流」中也有「甜品」、「苦品」之分。「甜品」帶有喜劇色彩,首洞「苦品」則含有悲劇格調。
襄陽腔類似京劇中的西皮,在開朗、明快、流暢中又顯出輕松、活潑,較多用於表現愉快、喜悅與激昂的感情。
胡琴腔多顯悲壯、激昂、肅穆,多為正劇、悲劇所採用。胡琴源於徽調的石牌腔,與二黃腔同源,故近似京劇二黃,但與京劇二黃又有不同,沒有「原板」,其中有一種「梅花板」是由「二流」跺起來加以變化而成的,在歌唱中夾帶訴說,可以唱到數十句不覺其繁復,真是如泣如訴、如怨如慕;常用於《黛玉焚稿》之類情節悲啼的戲里。
「三大調」的應用,有時是一個戲一種聲腔到底,有時幾種聲腔混用。如《春秋配》、《梅降雪》、《花田錯》、《梵王宮》全劇通用絲弦腔、有「絲弦四大者飢枯本」之稱;而《三祭江》、《游御園》等又是三種聲腔混用,稱「三下鍋」。
Ⅵ 求京劇內的所有舞蹈動作(列:梅花指、水袖)
應該是蘭花指,還有雲手、雲步、碎步、打出手、踢出手、虎跳、踐子、筋斗
Ⅶ 京劇有幾種板式
8種。西皮、二黃、反二黃、四平調、高撥子、南梆子、娃娃調、吹腔。
1、西皮:京劇唱腔的主要腔調之一,一般認為出於梆子腔,明末清初秦腔流傳至湖北襄陽一帶,同當地民間曲調結合演變成襄陽調,後稱為湖廣腔,又稱西皮。西皮腔流傳亦甚廣,湘劇、桂劇等中稱為「北路」,粵劇中稱為「梆子」,滇劇中稱為「襄陽調」。
2、二黃:原系清初在長江中下游,即今天湖北、安徽、江西三省毗鄰地帶流行的一種民間戲曲聲腔。二黃腔屬板腔體,其結構特徵以七、十字句三個片語首字為標志,為揚揚揚格,亦即所謂「板起板落」。
旋律多級進,曲調流暢平和,節奏較穩定,速度較慢,胡琴定弦為Sol、re,唱腔最後大多也結束在此兩音上,具有商調或商、徴結合的調式特徵。
3、反二黃:在二黃的基礎上大量運用調式交替和暫轉調,形成雙重調式性或直接轉入上五度宮調系統,直至形成獨立調性的唱腔結構,謂之反二黃。胡琴定弦由二黃的sol、re變為反二黃的do、sol,音高不變,唱名變化,前者內弦唱名變為後者外弦唱名,故得反調之名。
4、四平調:亦稱二黃平板。四平調的結構,以七、十字句三個片語首字為標志,其上句為揚抑揚格,下句為抑揚揚格,加上片語內各自的節奏交叉,它兼有西皮與二黃的結構特點。
5、高撥子:源自於徽調中的撥子腔,於明末清初時,南來的西秦腔和當時安徽流行的昆弋腔等腔調融合演變而成。主要繼承了梆子腔高亢激越的特點,但旋律情調則顯得高亢中帶有悲憤,激越中帶有蒼涼,和梆子腔有所不同,顯然受了徽調中其它南方腔調的影響。
6、南梆子:梆子腔的南化,其結構特徵以七、十字句三個片語首字為標志,為抑抑揚格。比西皮多一抑格,因而比西皮更接近梆子腔。南梆子有導板和原板,且只用於旦角與小生。
7、娃娃調:本為娃娃生所唱,後亦用於其它行當,屬西皮腔系,為快三眼板式,結構和西皮同類板式相同,唯調門較高,演唱音區也相應提高,曲調更為高亢激昂,有時也顯得迂迴華麗。
8、吹腔:淵自於徽調中的吹腔。於明末清初時,由弋陽腔演變成四平腔,後又受崑山腔影響而成。舊名樅陽腔、石牌調、安慶梆子、蘆花梆子。其結構最初為聯曲體,後受青陽腔滾調影響,發展為接近板腔體的七、十字句的形式。
(7)京劇梅花板擴展閱讀:
京劇唱腔的板式決定唱腔的節奏,西皮有原板、慢板、流水、快板、導板、二六板、散板和搖板等;二黃有原板、慢板、散板、搖板、導板、回籠等。
什麼叫原板呢?顧名思義,就是原來,原本的板式,其他板式都是根據原板演變來的。原板是四分之二拍,放慢速度,變成四分之四拍,也後就變成了慢板,加快了速度,改成四分之一拍後就變成了快板,如果把強弱拍節再唱得自由一些就形成了散板。
但是不管什麼板式,唱腔的結構是不變的,也是上下句的結構,每句的落音也都與原板一樣。
流水和快板都是四分之一拍,但是習慣的叫法,快板比流水的節奏要更快一些,散板與搖板都是自由節拍,但是一般都是把緊打慢唱的板式稱為搖板。
不過有一點需要注意的是梅蘭芳先生的唱腔,尤其是徐蘭沅先生操琴的曲譜都是把緊打慢唱的板式稱為散板,管自由節拍,也就是沒有檀板伴奏的稱為搖板。
Ⅷ 京劇梅派都有那些傳人
著名梅派傳人有言慧珠.杜近芳.梅葆玖.胡文閣.李勝素等。
言慧珠(1919年,農歷己未年-1966年9月11日,農歷丙午年七月廿七日 ),原名義來,學名仲明;蒙族旗人,祖籍北京,京劇表演藝術家,京劇、崑曲旦角女演員。
12歲從姜順仙、程玉菁等學藝。1935年登台初演《扈家莊》,後相繼在上海、天津演出,1943年在上海拜梅蘭芳為師——能得梅蘭芳實授真傳者,只有李世芳與她二人;建國後備受排擠,1957年在上海戲曲學校執教,1960年同俞振飛再婚;文化大革命爆發後受到批鬥;9月11日凌晨在衛生間懸梁自盡;代表作品有《西施》、《太真外傳》、《生死恨》、《春香傳》、《霸王別姬》、《鳳還巢》、《牆頭馬上》等劇。
杜近芳(1932年,農歷壬申年 -)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著名京劇旦角,著名京劇演員,女,1932年生於北京。她曾獲第六屆世界青年和平聯歡節金質獎章。京劇演員,工旦行,師承梅蘭芳,王瑤卿。從1951年起成為國家演員,在中國文化部中國戲曲研究院的實驗京劇團工作。與李少春、葉盛蘭等固定合作,曾隨團到多國演出。與李少春共同主演的新編歷史(古裝)京劇《野豬林》(飾演林沖妻子張氏)在1962年由崔嵬、陳懷皚合作拍成彩色京劇電影。
梅葆玖(1934年3月29日—2016年4月25日),祖籍江蘇泰州,出生於上海思南路,京劇演員 ,國家一級演員。梅葆玖是京劇藝術大師梅蘭芳的第九個孩子,梅派藝術傳人,原北京京劇院梅蘭芳京劇團團長。代表作有《霸王別姬》、《貴妃醉酒》、《穆桂英掛帥》、《太真外傳》、《洛神》、《西施》等。2016年4月25日上午11時許,京劇大師梅葆玖病逝,享年82歲。
胡文閣,1967年出生於陝西西安,北京京劇院梅蘭芳京劇團領銜主演,國家一級演員。著名梅(蘭芳)派青衣,第三代嫡傳弟子。
李勝素,1966年2月16日出生於河北省邢台市柏鄉縣。中國國家京劇院主要演員,國家一級演員,工青衣、花衫。現任國家京劇院一團團長,京劇界領軍當紅名角,該團領銜主演。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拓展資料:
「梅派」藝術的特點是從不強調特點中來體現的。梅蘭芳所創立的「梅派」,也和其他京劇流派一樣,在承師前輩藝人的基礎上,走自己的創新發展道路。梅蘭芳從吳菱仙所學到的戲,基本都是京劇青衣應工的開蒙戲,從陳德霖、王瑤卿等所學到的也都是規規矩矩的傳統老戲。梅蘭芳不僅在唱、念、做、打方面,樣樣精通,在繼承前輩藝人的藝術風格中有所創新與發展,形成獨樹一幟的京劇旦行流派--梅派,另外在表演、服裝、音樂、化妝、舞蹈、舞台燈光等方面,也有改革與創造。
網路——梅派
Ⅸ 京劇《梅花簪》歌詞是什麼
梅花.梅花.梅花滿天下愈冷它愈開花,梅花堅忍象徵我們,巍巍的大中華.看啊遍地開了梅花.有土地就有它.冰雪風雨它都不怕.它是我的國花.看啊遍地開了梅花.有土地就有它.冰雪風雨它都不怕.它是我的國花.
Ⅹ 求《鍘美案》《秦香蓮》相關的東西
《秦香蓮》,又名《鍘美案》,是目前戲曲舞台上最流行的劇目之一,據記載此劇原始版本是梆子戲《明公斷》。
此劇是梆子、皮簧劇種廣泛上演的劇目。1953年,中國評劇院移植演出,深受歡迎。劇本由邱欣、杜良生整理改編,趙戈楓、席寶昆等導演,賀飛、楊培音樂設計,小白玉霜飾秦香蓮,魏榮元飾包拯。此後,各評劇團及很多劇種相繼移植此本,北京京劇團王雁的移植本最為知名,張君秋飾秦香蓮,譚富英飾陳世美,馬連良飾王延齡,裘盛戎飾包拯,現在風行的京劇版即出於此。以上兩個版本均有影片留世。
郭蘭英的晉劇、韓俊卿的河北梆子、崔蘭田的豫劇亦很精彩。
秦腔《鍘美案》在西北地區風行至今,其風格高亢悲壯、慷慨激昂,地域色彩極濃。
滇劇《秦香蓮》以《闖宮》一折最為精彩,其中的唱腔如〔梅花板〕、〔二流〕等段落哀怨動人,廣為傳唱,中間歷數往事的大段〔韻白〕、〔雲里白〕等為滇劇獨有。
漢劇中的《講宮》一折歷受推崇。其中唱腔把湖北小曲中的南曲曲牌與漢劇的〔二流〕唱腔巧妙結合,新創出別具一格的〔琵琶詞〕。在伴奏中撒掉主奏樂器胡琴,整段唱抑揚有序、濃淡相間,扣人心弦。
這里尤其要講到北路梆子(雁劇)的《殺廟》一折,楊仲義和賈粉桃聯袂出演的版本精彩絕倫。節奏淋漓酣暢,風格盪氣回腸,真正具有撼人心魄、催人淚下的藝術魅力。此折戲當年被專家同行譽為「天下第一殺」,兩位主演也雙雙獲得中國戲劇梅花獎。
故事:
(鍘美案)
陳土美遠離家鄉荊州,去到汴梁城趕考,家中留下一雙兒女英哥、冬妹以及二老爹娘,全靠妻子秦香蓮來撫養。一晃三年過去了,荊州地區連年荒旱,兩位老人經不住凍餓雙雙去世,陳士美連封家書也沒有寄來。秦香蓮掩埋了兩位老人家的屍骨,領著一雙兒女,直奔汴粱,尋找她的丈夫陳士美。
母子三人受盡了千辛萬苦,終於來到了汴梁城。途中,英哥、冬妹再也走不動了,哭著嚷著叫喚餓了。秦香蓮又著急又心疼,放眼望去,遠處有一座小客店,秦香蓮忙對孩子們說:「別哭了,今天咱們不走了,找一個住處歇一宵,明天再去尋找你們的爹爹,好嗎?」
開店的店主叫張三陽,是個性格爽快的老人,看見一個女子領著一雙兒女來到了凱談面前,孩子們哭哭啼啼的,再聽那女子的口音又是湖北荊州地方上的人。張三陽也是荊州人,張三陽忙把秦香蓮母子們讓進店房,問過了姓名,再問他們大老遠的到這兒來干什麼?才知道秦香蓮是來找她丈夫的。張三陽問:「那麼你的丈夫他叫什麼名字啊?」秦香蓮說:「他叫陳士美。」張三陽一聽是陳士美,覺得可真湊巧,三年前陳士美進京趕考也是住在我這個店裡的呀。再仔細端詳一下秦香蓮身邊的兩個孩子,不由自主他說道:「怪不得這兩個該子跟他父親長得那麼像啊!」秦香蓮聽張三陽這么一說,心裡一動,趕忙問:「您是不是認識我的丈夫?」張三陽說:「可不是嗎。三年前,我這個店裡住了一個趕考的舉子,是湖北荊州人,他叫陳士美。他還中了狀元,做了官了呢!」秦香蓮一聽,陳士美高雹做了官,心裡頭鬆了一口氣?轉身又問:「我丈夫他住在哪裡呀?」張三陽脫口而出:「他住在駙馬府里頭。」話一出口,感到不對了,陳土美當年中了狀元,被老太後看中了,把他招為東床駙馬,如今他的妻子來找他來了,看起來陳土美是停妻再娶呀!我這個人怎麼這么嘴快!沒辦法,只好把事情的前因後果全說出來了。再一看秦香蓮早巳暈倒在桌案上,兩個孩子哭著喊著喚「娘」。
秦香蓮被喚醒後,強掙扎著要起來,張三陽問:「你打算做什麼呀?」秦香蓮哭著說:「我得同他辯理去。」張三陽說:「你也不想想,駙馬府那是甚麼地方呀?能讓你們娘兒仨個進去嗎?」秦香蓮一想也是啊,駙馬府怎麼能讓我們隨便進去呀!可心裡越想越不是滋味,哭著對張三陽說:「難道就罷了不成?」張三陽見她哭得怪難受的,心裡就戚孫帆受不了這個,於是就對秦香蓮說:「這么著吧,待會兒我領你們到駙馬府去,他們要是不讓你們進去,你就說你是駙馬爺的鄉親,也許就讓你們進去了,進去見了駙馬,有什麼話不就好說了嗎?」秦香蓮連聲稱謝。第二天,張三陽領著秦香蓮母子三人到了駙馬府,只見駙馬府門前張燈結綵,出出進進的都是些達官貴人。張三陽指著門前的一個大漢對秦香蓮說:「你瞧,門前那位大漢就是門官。你們去求他讓你們進去,我在那邊等你們。」
秦香蓮帶著孩子們徑直往駙馬府里闖。門官攔住,問道:「你要干什麼?」秦香蓮說:「我是駙馬的鄉親,請您讓我進去。」門官說:「駙馬早巳吩咐,所有的鄉親一律不見。」秦香蓮心想,陳±美怎麼這么絕情呢,連鄉親們都不能見呀!轉念一想,索性說道:「您就說我這個鄉親是英哥、冬妹的母親,一定要見。」門官見這個女子態度挺堅決,恐怕是有來頭的,只好說:「你們在這里等著,我去回稟一下。」秦香蓮在門口等了一會兒,就見門官急匆匆地走了出來,說:「駙馬說,他公務繁忙,不能接見,賞你們紋銀三十兩,要你們趕快回原郡去吧!」秦香蓮聽了,心裡像刀剜地生疼,狠了狠心說道:「門官,這銀子我是不要的,我老實告訴你,我就是你家駙馬的原配夫人到了。」
門官一聽事情非同小可,怪不得駙馬爺要我拿出這么多的銀子來。為了進一步證實她的身份,門官又問了一聲:「你說你是他的原配夫人,我問你,最近我們駙馬府有一件大喜事,你可知道?」秦香蓮不動聲色地說道:「今天是你家駙馬爺的壽誕之日。」門官聽了,知道這可真是駙馬爺的原配夫人了。駙馬爺也明明知道是他的原配夫人到了,但他就是不見,我怎能輕易放她們進去呢!秦香蓮看見門官還在猶豫,心裡著急,撲通一聲就跪在了地下,苦苦地向門官哀求:「可憐我們母子三人,千里迢迢沿路乞討,受盡了千辛萬苦,好不容易來到了這里。指望一家團聚,不想他被招為駙馬,不肯認我們。求求您幫我們想個主意,讓我們見一面也好哇!」英哥、冬妹也隨著跪在了地下苦苦哀求。
門官被秦香蓮母子們打動了,就想了一個主意,對秦香蓮說:「你把你的衣裙撕下半幅給我,你往裡闖,我在後面嚷,駙馬爺見你們進來,一定要責怪於我。我也有個抵賴之詞呀!"秦香蓮千恩萬謝,急忙扯下了半幅羅裙,拉著英哥、冬妹就往駙馬府門里闖,門官急忙跟在後面假裝追,一面追,一面嚷:「不要往裡闖,不要往裡闖!」秦香蓮胡亂往裡闖,一下子就同陳土美打了個照面。陳士美沒想到秦香蓮竟然進了駙馬府,氣哄哄地半晌才說話:「你不在家裡侍候老人,到這兒干什麼來了?」秦香蓮一聽陳士美提到老人,頓時淚如雨下,泣不成聲地對陳士美說:「你難道設看見我們穿著孝服嗎?他們二老已經去世了。」陳士美這才轉過臉來看了看秦香蓮,一看果然是渾身帶孝,不由得悲從中來。秦香蓮哭著對陳士美說:「老人家去世之前,在嘴裡不住地念叨著你。看在二位老人的面上,看在我為你撫養了一雙兒女,求求你把我們認下來吧!」陳土美被秦香蓮哭得動了心,再看了看自己的一雙兒女,英哥、冬妹早已跪倒在陳土美的身旁,陳土美不由得雙手抱住了自己的兒女,自己也跟著哭了起來。秦香蓮見陳土美動了真情,心想他可能回心轉意了吧?突然,陳士美一下子把兩個孩子推到一邊,翻臉說道:「你快快帶領著兩個孩子回去另謀生路去吧!」秦香蓮沒想到陳土美會這樣地反復無常,氣得渾身直哆嗦,她指著陳士美說:「你離家的時候,給我留下幾句言語,說是我陳士美中與不中,都要和你有有福同享,有難同當,夫妻恩愛,地久天長。這話可是你講的?」陳士美說:「我記不清了。」秦香蓮接著說:「你去求官,我在家裡侍奉高堂,如今你做了官,怎麼忍心拋棄糟糠之妻呀?」陳士美不耐煩地說:「什麼糟糠不糟糠的,你還不快快與我滾了出去!"秦香蓮萬萬沒想到陳士美是這樣的恩斷義絕,氣得她撲向前去,大罵陳士美忘恩負義,不忠不孝不仁不義。陳土美回身喝令家人:「快把這個瘋女人給我趕出去!」幾個人過來,連推帶拉,就把秦香蓮母子們趕出了駙馬府。
秦香蓮母子三人倒在地下抱頭痛哭。躲在附近的張三陽聽到了哭聲,連忙跑了出來,上前扶起秦香蓮。秦香蓮看見張三陽,更是悲痛欲絕,對張三陽說:「他不但不認我們,反把我們趕出來了。」張三陽也沒有料到會是這種結局,氣憤地說:「世界上真有這樣忘恩負義的人啊!」又問秦香蓮:「那你難道就這樣忍受了嗎?」正說到這里,就聽到遠處鳴鑼開道的聲音。秦香蓮問:「這是哪位大人鳴鑼開道?」張三陽忙去打聽,有人告訴他是王延齡王丞相下朝路過此地。秦香蓮心想,這位丞相,位居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看來他是管得了陳土美這個忘恩負義人的了,於是忙求張三陽說:「老伯,求求你把我的孩子帶回店裡,我要去攔轎喊冤!」張三陽拍著胸脯對秦香蓮說;「好!這孩子你就交給我吧,你只管前去告狀!"
王延齡行在鬧市區,聽到前面有一女子攔轎高聲喊冤,必定有內情。王延齡令隨從把這個女子帶回相府。回到相府,王延齡立刻到二堂親自審問女子:「你要告的是什麼人呢?」秦香蓮說:「我要告當朝的駙馬陳士美。」王延齡吃了一驚,陳士美和這個女子有什麼關系呢?秦香蓮把事情的來龍去脈一一稟明。王延齡心想,這個事情不簡單,宮里的事情不可以隨便張揚,必須想一個妥善的辦法解決。就問秦香蓮:「你可知道東周列國百里奚在堂上與他的夫人相會的故事嗎?」秦香蓮知道,百里奚也是做了高官的,多少年之後,他的妻子來找他,給他演奏了一曲家鄉小調,感動了百里奚,自此夫妻團圓。王丞相問我這個故事,莫非是要我效法百里奚妻子的做法?秦香蓮答道:「我知道一些。」王延齡說:「知道就好。今天是你的丈夫壽誕之日,我要去他那裡祝壽,把你也帶去。你編些歌詞,用鄉音曲調為他彈奏演唱,打動於他。如果他能將你認下,豈不是好。」秦香蓮本想打官司,把陳土美告倒,沒希望他能再認他們母子,如今聽王延齡出了這么一個主意,就轉了轉念頭,只好答應這樣去做了。
王延齡過府祝壽,使陳士美喜出望外。陳士美吩咐動樂相迎。把王延齡請進了西花廳,親自為老相國把盞。
王丞相杯酒落肚,說些家常客套話,說著說著,就有些悶悶不樂的樣子。陳士美就要喚出宮娥彩女來為老相國彈唱跳舞。王延齡說這樣的歌唱我聽得太多了,實在是沒意思。王延齡說:「剛才我路過長街,看見幾個村婦在那裡彈唱,倒是挺好聽的。不如從裡面喚來一個村婦彈唱,助助酒興,你看可好?」陳士美就命內侍去到長街喚一個唱小曲的來。王延齡趕忙攔住說:「今天是你的壽誕之日,他們的事情多,家裡的事兒還忙不過來呢。就讓我的家人去吧。」王延齡沖他的家人使了個眼色,家人會意。不一會兒,家人領了一個民婦,懷抱著琵琶進了駙馬府。陳土美一看,怎麼來的是秦香蓮?吩咐把這個婦人轟了出去。王延齡攔住問:「駙馬你認識這個村婦?」
陳土美忙說:「我不認識她呀!"王延齡說:「那你見了她為什麼這么大驚小怪的?」陳土美一時回答不出來,支唔了一下,找了一個轍,說:「你看她穿得破破爛爛的,成何體統呀!」王延齡說:「咳!你我聽她唱歌,還管她的衣服作什麼!」陳士美說:「您看,這里來的都是有身份的人,要這個窮婦人來唱歌,怕是引人恥笑哇!」王延齡正色說道:「駙馬,這就是你的不對了。」陳士美心裡發虛,忙問:「怎麼是我的不是了?」王延齡說:「你想啊,你我在朝為官,府中的家眷吃的都是珍饈美味,穿的是綾羅綢緞。可惜這個村婦沒有嫁一個好丈夫,所以她到處拋頭露面,沿街賣唱。駙馬你不可憐她,反而恥笑於她,似乎有些不通人情啊?」陳士美解嘲地笑了起來,說:「我不過是說了一句玩笑話罷了。」王延齡不再難為他,就問秦香蓮:「你唱的是什麼曲調呀?」秦香蓮回答:「唱的是湖北荊州曲調。」王延齡又借機發揮了,對陳土美說:「真巧,她唱的是你家鄉湖北荊州的曲調,曲調想必也是好的。老夫倒要飽一飽耳福。」陳士美覺得秦香蓮在廳里挺別扭,就叫她在走廊下面去唱,王延齡又急忙攔住說:「我的耳朵不好,還是在這里唱吧。」陳士美有些不耐煩了,堅持要秦香蓮到走廊下面唱。王延齡不說活,站起來就往門外走。陳士美心想,這個老頭今天是怎麼別扭怎麼來呀!只好屈從於他,叫秦香蓮就在廳里唱。王延齡得寸進尺,要陳士美給她一個座位,陳士美照辦。秦香蓮輕輕地撥弄琴弦,唱了一個引子:「夫在東來妻在西,勞燕分飛兩別離;深閨只見新人笑,因何不聽舊人啼?」
陳士美聽出了曲中的含意了,這個秦香蓮,她還不死心,是不是想用這個曲子來打動我呀?王延齡一面聽,一面絮絮叨叨,頗有感慨他說道:「這夫妻兩個,一個在東,一個在西,夫妻不是夫妻,兒女不是兒女……」陳士美想把話叉過去,提醒王延齡說:「丞相,你的酒涼了!」王延齡說:「不要緊不要緊!」接著又重復後面兩句詞,說:「這後面兩句實在妙,一個是新人笑,一個是舊人啼。」接著長嘆一聲說:「老夫我好恨哪!」陳土美問:「您恨的是什麼呀?」王延齡說:「我恨的是世態炎涼,人情冷暖呀!」一句活像是戳了陳士美的心窩了,陳士美又要把話叉開,提醒王延齡說:「你的菜也要涼了。」王延齡進一步刺了他一下說:「這沒有什麼關系,有道是涼在口內,熱在心中,你說是不是呀?」陳土美只好敷衍地說:「是,是,是……」王延齡趕快對秦香蓮說:「我們說我們的,你還是唱你的。」秦香蓮 接著唱道:「分別時一句話牢記心上,夫作高官決不能拋棄糟糠。」
王延齡冷眼看了一下陳土美,陳土美兩眼微閉,無動於衷的樣子。王延齡喚了一聲「駙馬」,陳士美睜開了眼。王延齡:「正唱到絕妙之處,你怎麼昏昏欲睡,是不是有煩惱的事情呀?」陳土美搪塞道:「我沒有什麼煩惱的事,您不要多疑。」王延齡有意提醒陳土美說:「漢朝宋洪有兩句活,你可知道?」陳士美說:「你說的是那兩句話呀?」王延齡告訴他說:「我說的是『貧賤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陳士美暗想,這老頭他安的是什麼心呀!於是他故意說道:「哎呀,這兩句話我倒是忘記了。」王延齡想,好你個陳土美,你是成心跟我裝糊塗哇!你等著吧,後面還有戳你心窩子的唱呢!
秦香蓮果然越唱越接近主題:「遭不幸荊州地乾旱三載草不長,可憐家無半點糧,嘆公婆思兒把命喪,我撮土為墳安葬了官人的爹和娘。」王延齡又開始評論起來:「你看這個媳婦可真是賢惠呀,丈夫不在家,公婆死了,日子再難,她也把公婆的後事做得周到呀!"陳士美說:「村歌野調,您怎麼當真了?」王延齡:「你怎麼知道她們說的不是真話?」陳士美一時語塞,乾笑了幾聲。
秦香蓮接著唱道:「千里迢迢乞討京都上,一雙兒女受盡了奔波與風霜。打聽得兒夫中皇榜,實指望夫妻骨肉同歡暢,誰知他貪圖富貴把前情忘,狠心的夫哇!忍叫骨肉漂泊異鄉。」
王延齡聽到這里,打斷了秦香蓮的唱,問她道:「你唱的是哪一家的事?」秦香蓮說:「我唱的就是我自己的遭遇。」王延齡接著問:「你叫什麼名字?」秦香蓮回答:「我叫秦香蓮。」王延齡又問:「你丈夫叫甚麼名字?」秦香蓮回答:「他叫陳士美。」
話一落音,駙馬府的內侍便大喝一聲:「呔!你是什麼人?駙馬爺的名字也是你叫的,難道你就不怕掉腦袋了嗎?」王延齡斜眼一瞧,怒喝一聲:「世間上同名同姓的多得很呢,她的丈夫叫陳土美與你家的駙馬有什麼相干?你可真是狐假虎威狗仗人勢!」轉面再問陳士美:「你說我說的對不對呀?」陳士美已經心裡明白了,這個老頭今天是有意叫這個秦香蓮來的,心裡頭沒好氣,又不好發泄,:於是旁敲側擊地怒斥內侍道:「有我在此,誰讓你這個奴才多管閑事的?還不給我滾了下去!」
王延齡假裝聽不出來,又對秦香蓮講:「你接著唱啊。」秦香蓮說:「我實在是唱不下去了。」王延齡回頭再看陳土美,陳土美趴在桌子上,假裝沉醉,便對秦香蓮說:「你看,他假裝沉醉,想是有回心之意。我暫且退下,你自己去求他吧!"說完,也退出了大廳。秦香蓮見陳士美仍然趴在桌上假裝沉醉,便對他說:「你真醉也罷,假醉也罷,望你念在夫妻的情分上,把我們認下了吧!」陳土美突然轉過臉來,咬牙切齒地說:「秦香蓮,你為什麼逼我太甚呀?」秦香蓮不解,說:「怎麼說我逼你呀?」陳士美說:「你高攀不上,一心賴在我的身上,受人播弄,要我身敗名裂,你還有什麼夫妻之情啊?」一句話說得秦香蓮涼透了心。秦香蓮追問了一聲:「依你的意思,就是要我們母子銷聲匿跡才是吧?」陳士美問了一句:「這樣才順情順理。」秦香蓮冷笑一聲:「這天理人情恐怕就由不得你了。」陳士美早已聽得不耐煩了,舉起拳頭就要打她。
這時,王延齡走進廳來攔住,又好言·相勸說:「你是不是怕把秦香蓮母子認下,聖上降罪於你?這不要緊,如果聖上降罪,老夫我拚著前程不要,也要與你擔待擔待。」不想陳土美反咬一口,說是王延齡同秦香蓮故意設圈套算計於他,甚至反唇相譏,要王延齡把秦香蓮認回家去給他唱小曲解悶,說完甩手走出了大廳。王延齡被氣得一時說不出話來。秦香蓮此時對陳士美已經不抱任何希望了,毅然對王延齡講:「只要我活著就一定要出這口氣不可屍王延齡見秦香蓮決心很大,決定對她支持到底,就把自己手中的扇子送給秦香蓮,告訴她說:「你拿著這把扇子去找包拯告狀,包拯一見扇子就知道是我介紹你去的。他一定會為你作主的。」秦香蓮忙謝過王延齡,拿起扇子走出了駙馬府。
偌大的一個汴梁城,包公的開封府在什麼地方,秦香蓮也不清楚。正在尋找開封府,就聽到後面有人喊他們。秦香蓮回頭一看,是一條漢子,手裡拿著一把鋼刀,滿臉殺氣騰騰。秦香蓮嚇了一跳,心想莫非是強盜,趕緊拉著一雙兒女就跑。此時天色已晚,秦香蓮不辨東西,跑到荒郊野外,見一座廟宇,拉著孩子就進了廟門。秦香蓮關緊了廟門,帶著兩個孩子躲在神像後面。誰知追來的大漢三下兩下就把廟門劈開了,進門真奔神像,從神像後面把秦香蓮母子拉了出來。秦香蓮問他:「我們母子三人同你無仇無恨,也不問我們是干什麼的,這是為什麼呀?」經秦香蓮這么一問,大漢的手自然放鬆了些,遂問秦香蓮家住哪裡,姓字名誰?秦香蓮慌不擇語地向那位大漢敘說自己的身世,當說到她的丈夫陳土美的名字時,秦香蓮看到大漢頓時像一隻泄了氣的皮球,站在那裡,呆若木雞。待到秦香蓮把自己的遭遇全說了出來時,大漢的頭上汗水淋淋,方才的那股子殺氣已經半點全無。
原來這位大漢名叫韓琪,是陳士美的家將,秦香蓮出了駙馬府之後,陳士美一不做二不休,急忙命韓琪追殺秦香蓮母子三人。韓琪見主人又急又惱的樣子,也就不敢多問,直到追到了秦香蓮母子,才知道這裡面的內情。這可一下子難壞了韓琪,他是個仁義正直的人,心想,駙馬爺呀,駙馬爺,你做了駙馬就把前妻撇下不管,這已經是不對了;現在人家千里迢迢帶著一雙兒女來找你,求你把他們收留下來,你非但不認,反要殺人滅口,天地良心何在呀!我韓琪怎麼能下得去手啊?見秦香蓮母子苦苦哀告,韓琪頭也沒抬,沖著廟門擺了擺手,秦香蓮早已會意,連忙拉起孩子的手,扭頭就向廟門跑去。還沒出廟門,就聽得韓琪大叫一聲:「回來廣嚇得秦香蓮差點兒癱在那裡,此時再也跑不動了。只聽得身後韓琪說道:「駙馬要我鋼刀見血……」秦香蓮聞聽此言說,絕望地扭回頭來,拼盡全力撲到韓琪的身旁,大聲言道:「要殺就請把我殺了吧,務必留下孩子,孩子們可憐啊!」說罷就往韓琪的刀口上撲,韓琪忙閃向一旁,低頭凝視著秦香蓮母子三人,個個俱是善良之人,個個俱是無辜之人,憑什麼要讓我來殺這些無辜之人呢?可如果是一個都不殺,這鋼刀就見不了血,又不能向駙馬爺交差!韓琪又凝視著鋼刀,心想,這把鋼刀今天要見誰的血呀!想到這里,心裡倒抽一口冷氣,這寺廟之中,除了秦香蓮母子三人,還有我韓琪一個熱血男兒呢!他對秦香蓮說道:「秦香蓮,你看那旁有人來了。」秦香蓮回身一看,沒等她轉回身來,韓琪早已倒在血泊之中……
包公剛剛從陳州賑濟災民回到汴梁城,就碰到了秦香蓮攔轎喊冤。事不宜遲,包公忙把秦香蓮母子帶回開封府審理案情。一看秦香蓮呈上來的,不僅有狀子,還有一把血淋淋的鋼刀,另外還有王延齡大人的一把扇子,心想,王老相國今天怎麼關心起這個案子來了呢?展開狀子一看,原來如此!這狀子告的是皇親國戚陳駙馬,欺君罔上,殺妻滅子,逼死了人命……這事兒可不小哇!現在是人證物證俱在,就該立刻把罪犯捉拿歸案才是。可這個罪犯是陳駙馬,不是個普通老百姓呀!怎麼才能把這個罪犯請到我這個開封府里來呢,包公把鋼刀交給王朝,要他去駙馬府想辦法把駙馬爺請來。
王朝拿著鋼刀到了駙馬府,陳士美一看鋼刀血跡斑斑,聽到韓琪已死的消息,便不由分說把王朝當成了強盜,自己親自出面,把王朝緝拿到開封府問罪。包公連忙把陳士美讓進府衙坐定,然後再讓把「強盜」帶上來。一看強盜是王朝,就對陳土美說:「這是我府的王朝哇!」陳土美說:「分明是強盜,怎麼說是王朝呢?」包公笑著說:「王朝也罷,強盜也罷,把他的鎖鏈去掉!"王朝被免去了鎖鏈,包公對陳士美說:「我這里倒是捉了一個真強盜。」包公吩咐把「強盜」帶上來。
不一會兒,「強盜」帶上來了,陳士美一看原來又是秦香蓮母子三人,立刻火冒三丈,拔出寶劍就要殺秦香蓮。王朝、馬漢連忙把秦香蓮保護起來。包公問道:「陳駙馬,你認識他們?」陳土美說:「我怎麼認識他們呀!」包公說:「你不認識他們,為什麼拔劍就殺呢,」陳士美說:「我殺了他們再問……」包公笑了,說道:「你殺了他們還怎麼問呀?」包公沖著王朝使了個眼色,讓他們把秦香蓮母子們暫且帶下,轉過身來,和顏悅色地對陳士美說:「陳駙馬呀,事情鬧到如此地步,你就該把他們認下才是。」陳±美見事情不妙,心想,這事兒鬧到老包這兒可是凶多吉少呀!就對包公說:「我到這里是來請你審問強盜案子的,怎麼你倒盤問起我來了呢?」說完就吩咐內侍順轎回府。此時包公正色言道:「只怕你來得去不得!」
陳士美再看周圍,衙役班頭排列兩廂,看來包公是有準備的。忙使了個臉色給內侍,內侍會意,瞅了個機會就溜出去找老太後報信去了。包公復請陳±美坐下,又和顏悅色地解勸起來,說:「陳駙馬呀,你還記得當初你被招贅為駙馬時,我同你談到你家裡的事時,你的神色有些不定,我就料想你是有前妻的。現在事情到了這一步你就不要心存妄想了,我勸你還是把他們認下了才是。」陳士美鐵了心,就是不承認自己有前妻。包公把狀子拿了出來,對陳士美說:「你看,這是你妻子把你告下了,件件樁樁都寫在上面,你可看好了?」陳士美問:「既然是有人把我告下了,那你為什麼不升堂審問呢?」包公冷笑一聲說:「你是不是以為我不敢升堂呢?既然是這樣,那我就不客氣了!」只聽包公大吼一聲:「升堂——」。兩旁衙役齊聲應和,在振耳欲聾的堂鼓聲中,眾衙役以及抬著虎頭銅鍘的四個身穿紅衣紅褲的劊子手上得大堂來,陳士美早已嚇得肝膽懼寒,他知道包公的虎頭銅鍘是不吃素的,連忙吩咐內侍順轎。包公問:「你要干什麼?」陳士美抱著僥幸的心理說:「我要把這件事情奏明至上。」包公大怒說:「現在有人告了你,打完了這場官司你再去上朝!"陳士美冷笑一聲說:「就是有人告了我,你敢把我這個駙馬怎麼辦?」包公說:「別說是當朝的駙馬,就是鳳子龍孫犯了法,我也不能饒了他!」吩咐手下把陳士美綁了,先把他鍘了再去奏明聖上。
正在這時,外面傳話說:「太後駕到。」包公一聽太後來了,只好先請太後進來再說。不一會,只見皇姑攙著太後哭哭啼啼地進來,包公見了禮,就把前後的情節一一稟明太後。太後說:「他可是當朝的駙馬,你不要輕率從事呀!」又說:「我過去待你不薄,你就念在我的面上,把他饒了吧!"包公說:「他是犯法之人,別說是太後您,就是宋王爺來求情,我也得執法呀!」太後說:「你把那個女子叫上來,我來同她說話。」
包公不好駁太後的面子,只得把秦香蓮叫到堂上來。太後對秦香蓮說:「既然你們曾是夫妻,可現在他已經是當朝的駙馬了,你就不要糾纏不休了。」秦香蓮這時鐵了心腸,說:「陳士美他是犯了欺君害民的罪,國法難容。」太後沒想到這個女子竟敢同她頂嘴,惱羞成怒,吩咐把她的兒女給我搶下,什麼時候你撤下狀子,我什麼時候還你的兒女。秦香蓮決心以死相拚,擊堂鼓鳴冤。包公連忙再度升堂,一聽國太搶了她的兒女,便吩咐把兒女搶回。國太更是不依不饒,索性坐在大堂上不走了,對包公說:「你要是不放駙馬回去,我就坐死在大堂!」這可把包公難壞了,放了駙馬,國法難容,不放駙馬吧,國太倚老賣老,跟我以死相拼,真是左右為難。嘆了一口·氣,只好吩咐王朝取來三百兩銀子,對秦香蓮說:「這是三百兩銀子,你們乾脆回家吧,用這筆錢安家度日,供孩子們上學。學一定要上,就是不要做官。你看,你丈夫倒是做了官了,卻害得你們一家人不團圓……」秦香蓮接過了銀子,心涼透了,冷冷地說道:「我還以為包大人是鐵面無私,沒想到你也是官官相護。」大哭一聲:「老天爺呀!這世上還有公理嗎!」
包公聽了秦香蓮這么一說,心想,我為官一世,就是要主持公道,憑什麼因為國太求情,就把這國法置之一旁?狠了狠心,毅然摘下了自己的烏紗帽,說:「好!這個皇家的官我也不當了,先把這個忘恩負義的陳土美給我鍘了,有什麼塌天之禍,我一個人擔當了!"大吼一聲:「開鍘!」兩旁的劊子手看著,心裡早有不平,一聽開鍘,二話不說,手起鍘落。只聽哐啷啷一聲,國太、皇姑眼睜睜看著陳士美已是身首異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