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櫻梅茶花 » 茶花文獻

茶花文獻

發布時間: 2023-05-30 20:47:11

Ⅰ 中國古代文獻中記載了哪些山茶古樹

中國古代山茶文獻中最早記載的山茶古樹,是唐代成稿的《南詔畫卷》。它描述了地處雲南的兩株山茶古樹:「奇王之家……瑞花兩樹,生於舍隅,四時常發,俗雲橙花……」。文中「橙花」即雲南白族語言中「茶花」的漢字讀音,至於所稱「瑞花」則是由於佛家認為山茶是祥瑞之花。無錫市園林局夏泉生先生結合圖卷和文字卷所作的嚴謹考證後認為:「早在南詔奇王細奴邏開國立詔(654年)之前,在這位蒙舍詔王庭院里的兩個圓形花壇中,就已栽培著兩株高數丈、干粗40厘米、盛開著大朵紅色鮮花的古山茶樹……」。可見,距今1500年前的南朝宋代孝建元年前後,我國雲南白族先民已首開了雲南山茶人工栽培的先河。

明代崇禎年間御史黃宗昌編撰的《嶗山志》,記載了明初著名道士張三豐曾於山東嶗山手植一株「耐冬」(中國分布最北的古山茶):「永樂年間張三豐者,嘗自青州雲門來於嶗山下居之。色邑中初無耐冬花,三豐自海島攜出一本,植於庭前,雖隆冬嚴雪,葉色愈翠。正月即花,蕃艷可愛,齡近二百年,柯干大小如初。」這株植於太清宮三官殿的耐冬山茶,估算樹齡約600年。這與史志記載為張三豐於永樂年間所植,時間完全吻合。很可惜,這株山茶古樹已於2005年死去。

古代文獻中記載古山茶的甚多。明代王象晉《群芳譜》「山茶」篇載:「滇南有二、三丈者(樹高),開至千朵,大於牡丹,皆下垂,稱絕艷矣。」《滇南太華山記》也載:「兩墀山茶樹八本,皆高二丈余,枝葉團扶,萬花如錦。」宋、明時代的一尺,約合現在的30厘米,二、三丈也有6~9米了。明代顧養謙的《滇雲紀勝書》還描寫了會城沐氏西園成片山茶古樹的壯觀景象:「西園有樓名簇錦,茶花四面簇之,凡數十樹,樹可三丈。花簇其上,樹以萬計,紫者、朱者、紅者、紅白兼者,映日提錦。落英鋪地,如坐錦茵。」明代著名旅行家徐霞客的《滇中花木記》,也記載了雲南省城張石夫所居朶紅樓之前的兩株山茶古樹:「一株挺立三丈余,一株盤垂幾及半畝。垂者叢枝密干,下覆及地,所謂柔枝也,又為分心大紅,逐名滇城冠。」此外,四川的《光福山記》載:「海雲院有連理山茶。」清代初年,蘇州文士吳偉業和陳維崧也都描寫過拙政園的寶珠連理山茶。值得注意的是清代光緒年間浙江《上虞縣志校續》物產卷山茶條引錄了《學圃余疏》(明代成書)所記載的兩株山茶古樹:「《學圃余疏》:潯陽狄陶祠山茶一株,干大盈抱。紹興曹娥廟亦有之,止如拱把之半,士人雲『千年外物也。』」

Ⅱ 有關茶梅的詩句

1. 關於茶梅的詩句 關於茶梅的詩句 1.描寫茶梅的詩詞 關於茶梅的最早記載,以前我國的茶花界都認為是北宋陶弼的《山茶》詩中寫到的「大曰山茶小海紅」,這「小海紅」就是當今的茶梅。我國的茶梅專家徐碧玉女士在《四庫全書》中意外發現早在唐代中期就已經有專門描述茶梅的詩篇。她寫了一篇文章,叫《唐代劉長卿茶梅詩初考》(刊登在《中國茶花》雜志2004年第一期)。她說:「有關茶梅的史料,日本茶梅專家箱田直紀教授在其《關於茶梅品種分化史的考察》(1974年)論文中表述:日本最早記載茶梅的是貝益原軒所著的《花譜》(1694年),中國最早記載茶梅的文獻是王路編著的《花史左編》(1617年,明代)。」唐代劉長卿描述的茶梅詩收錄於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汪灝等編撰的《廣群芳譜》。劉長卿的這首贊頌茶梅的五言律詩叫《夏中崔中丞宅見海紅搖落一花獨開》:「何事一花殘,閑庭百草闌。綠滋經雨發,紅艷隔林看。竟日余香在,過時獨秀難。共憐芳意晚,秋露未須團。」這首詩不僅寫了「綠滋」和「紅艷」,還點明了其花期在「百草闌」和「秋露團(多)」的深秋,更突出了茶梅的清香。詩題中的「宅」字,可見此株茶梅為人工栽培於庭院之中。「搖」字古通「遙」字,「搖落一花」真實地描寫了茶梅落花時片片花瓣散落的景象。 自宋代開始,茶梅已普遍栽培,因此出現了許多描寫茶梅的詩詞。除了上述提到的陶弼《山茶》詩中所稱的「小海紅」外,還有宋代劉仕亨的詩《詠茶梅花》和無名氏的詞《浣溪沙·茶梅》,明代文徵明的題畫詩《茶梅雙禽》。明代畫家陳道復的《茶梅》詩,別有韻味地寫出茶梅的小巧玲瓏:「花開春雪中,態較山茶小。老圃謂茶梅,命名亦端好。」明代高濂的詞《梅花令·茶梅》不僅寫了茶梅「淡粉」、「微紅」的花色,而且還寫了花形,「花卻是,與梅渾」,花形與梅花相似。茶梅「花開春雪中」,如果花期甚遲,又是紅花,則其品種是「小玫瑰」。在浙江還有小茶梅、小緣楊、矮腳紅梅、重瓣紅茶梅等別名。而日本大阪稱為「獅子頭」,東京稱為「寒椿」。日本的貝益原軒在《花譜》中用漢字名稱「茶梅花」、「海紅花」等品種描述。根據「海紅花」的花色、樹為矮性、花開冬季以及花期長的特徵,貝益原軒先生認為中國的「海紅花」與日本的「獅子頭」的特徵完全一致。這就說明「海紅花」和「獅子頭」是同一個品種,也就是我國現在所叫的「小玫瑰」。這個品種是我國最古老的品種,也是傳統生產最多、現代園林應用最廣的品種。徐碧玉認為,我國唐代中期就已將茶梅作為觀賞植物,而且已進入庭院栽培欣賞,這足以說明我國的茶梅栽培史至少在1200年以上。 2.描寫茶梅的詩詞 關於茶梅的最早記載,以前我國的茶花界都認為是北宋陶弼的《山茶》詩中寫到的「大曰山茶小海紅」,這「小海紅」就是當今的茶梅。 我國的茶梅專家徐碧玉女士在《四庫全書》中意外發現早在唐代中期就已經有專門描述茶梅的詩篇。她寫了一篇文章,叫《唐代劉長卿茶梅詩初考》(刊登在《中國茶花》雜志2004年第一期)。 她說:「有關茶梅的史料,日本茶梅專家箱田直紀教授在其《關於茶梅品種分化史的考察》(1974年)論文中表述:日本最早記載茶梅的是貝益原軒所著的《花譜》(1694年),中國最早記載茶梅的文獻是王路編著的《花史左編》(1617年,明代)。」唐代劉長卿描述的茶梅詩收錄於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汪灝等編撰的《廣群芳譜》。 劉長卿的這首贊頌茶梅的五言律詩叫《夏中崔中丞宅見海紅搖落一花獨開》:「何事一花殘,閑庭百草闌。綠滋經雨發,紅艷隔林看。 竟日余香在,過時獨秀難。共憐芳意晚,秋露未須團。」 這首詩不僅寫了「綠滋」和「紅艷」,還點明了其花期在「百草闌」和「秋露團(多)」的深秋,更突出了茶梅的清香。詩題中的「宅」字,可見此株茶梅為人工栽培於庭院之中。 「搖」字古通「遙」字,「搖落一花」真實地描寫了茶梅落花時片片花瓣散落的景象。自宋代開始,茶梅已普遍栽培,因此出現了許多描寫茶梅的詩詞。 除了上述提到的陶弼《山茶》詩中所稱的「小海紅」外,還有宋代劉仕亨的詩《詠茶梅花》和無名氏的詞《浣溪沙·茶梅》,明代文徵明的題畫詩《茶梅雙禽》。明代畫家陳道復的《茶梅》詩,別有韻味地寫出茶梅的小巧玲瓏:「花開春雪中,態較山茶小。 老圃謂茶梅,命名亦端好。」明代高濂的詞《梅花令·茶梅》不僅寫了茶梅「淡粉」、「微紅」的花色,而且還寫了花形,「花卻是,與梅渾」,花形與梅花相似。 茶梅「花開春雪中」,如果花期甚遲,又是紅花,則其品種是「小玫瑰」。在浙江還有小茶梅、小緣楊、矮腳紅梅、重瓣紅茶梅等別名。 而日本大阪稱為「獅子頭」,東京稱為「寒椿」。日本的貝益原軒在《花譜》中用漢字名稱「茶梅花」、「海紅花」等品種描述。 根據「海紅花」的花色、樹為矮性、花開冬季以及花期長的特徵,貝益原軒先生認為中國的「海紅花」與日本的「獅子頭」的特徵完全一致。這就說明「海紅花」和「獅子頭」是同一個品種,也就是我國現在所叫的「小玫瑰」。 這個品種是我國最古老的品種,也是傳統生產最多、現代園林應用最廣的品種。徐碧玉認為,我國唐代中期就已將茶梅作為觀賞植物,而且已進入庭院栽培欣賞,這足以說明我國的茶梅栽培史至少在1200年以上。 3.有關茶花的詩句 1、《白山茶》 【明朝】沈周 犀甲凌寒碧葉重,玉杯擎處露華濃。 何當借壽長春酒,只恐茶仙未肯容。 譯文:說茶花像犀甲一樣耐寒,在冬季還傲然綻放,真想像茶花借壽以換取自己年華,只是花仙子不會答應的。 2、《水龍吟·燕雲十八飛騎》 【當代】金庸 燕雲十八飛騎,奔騰如虎風煙舉。 老魔小丑,豈堪一擊,勝之不武。 王霸雄圖,血海深恨,盡歸塵土。 念枉求美眷,良緣安在。 枯井底,污泥處。 酒罷問君三語。 為誰開,茶花滿路。 王孫落魄,怎生消得,楊枝玉露。 敝履榮華,浮雲生死,此身何懼。 教單於折箭,六軍辟易,奮英雄怒。 3、《癸未至節以病晚起走筆戲書紀事排悶十首》 【宋朝】方回 家人簪珥舊,草草亦梳妝。 雪幾茶花雅,風爐柿葉香。 乃翁時自笑,此輩詎吾量。 免賀俱休拜,新正一並償。 4、《已亥雜詩 138》 【清朝】龔自珍 今日閑愁為洞庭,茶花凝想吐芳馨。 山人生死無消息,夢斷查灣一角青。 5、《四禽圖》 【明朝】李東陽 江南山深冬日暖,湖冰無澌湖水滿。 幽林晚徑斷人行,落盡梅花春不管。 山茶花發爭芳菲,翠翎蠟觜相光輝。 煙生錦嶼寒猶戀,雪滿銀塘夜未歸。 疏林落羽紛凌亂,回首青霄各分散。 溪上鴛鴦獨有情,春來冬去長為伴。

Ⅲ 山茶花有著怎樣的栽種歷史

說起山茶花的栽種,要追溯到三國時期了。

三國:茶花在中國的栽培歷史可追溯到蜀漢時期(公元221-263年)。

當時人們就非常看重茶花的地位,茶花被列為「七品三命」。

資料記載,伍州臘世界上登記注冊的茶花品種已超過2萬個。

中國的山茶品種有883個。

在三國時代,茶花已有人工栽培。

但直至南北跡舉朝及隋代,帝王宮廷、貴族庭院里栽種的,仍是野生原始種茶花,花單瓣紅色腔滑。

當時有關茶花的文獻及文人吟詠的「山茶」,「海榴」詩,均未涉及品種名。

中國第一個記載茶花品種的是在唐代丞相李德裕(787-850年)著的《平泉山居草木記》。

「是歲又得稽山之——貞桐山茗。

」「貞桐山茗」是單辮花,現今是原始的紅山茶「金心大紅」距今已有1200年左右。

南宋《會稽續志》,則為「貞桐山茗》卷四「山茶」條中述及貞桐山茗時說:「在唐,唯會稽有之。

其種今遍於四方矣。

」又說:「其花鮮紅可愛,而且耐久。

」(會稽,即浙江紹興古稱。

稽山,為會嵇境內的山脈。

)這說明,此花的顏色是鮮紅色,而且花開得耐久。

宋代記載了茶花品種15個。

越丹、玉茗、都勝、鶴頂紅、黃香、粉紅、玉環、紅白葉、月丹、吐絲、玉磬、桃葉、罄口茶、玉茶、千葉茶。

Ⅳ 茶花文化

茶花的別名很多,讓人混淆不清。其實,茶花和山茶是同一個概念,「茶花文化」也就是「山茶文化」。一般說,茶花文化有狹義和廣義兩種理解。狹義的理解,茶花文化僅僅指茶花在文學藝術等意識形態上的反映,把茶花的物質形態排斥在外。廣義的理解,茶花文化則包括物質形態和意識形態。筆者認為,廣義的理解更為貼切。正如茶文化、酒文化不能離開物質形態的茶葉和酒一樣,茶花文化自然應該包括茶花的物種、品種、古樹等物質形態的東西。如果我們要明確什麼是茶花文化,不妨用《辭源》關於「文化」的定義:茶花文化就是人類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茶花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
茶花文化是中國人的藝術創造,東方文化的瑰寶。看看西方人的茶花文化,見識一下日本人的茶花文化,就不難明白:茶花文化既包含有物質的成分,又包含有精神的成分,或者說它更是一種精神文化。
近幾年來,我們從國外引進了不少品種,不僅引進了物質的東西,同時也帶來了滲透在茶花品種之中的西方民族審美情趣、審美觀念及民族性格特徵,這就是西方的茶花文化。這種西方茶花文化深藏在他們追求、欣賞、喜愛的茶花品種之中。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民族性格開朗而熱烈,體現在茶花審美上,則追求品種的超大、彩色、豪放。他們有著追求新奇的傳統,體現在培育茶花品種上也追求奇特。
日本民族較好拘謹,受到中國文化,尤其是禪的精神影響,在茶花品種審美上,則偏愛生動、靈秀、小巧。他們非常喜歡培育與欣賞多色彩的單瓣品種。1999年3月23日,筆者去日本參加國際茶花協會會議宮崎大會時,在《椿文化展覽》和《日本茶花文化史》的展覽會上,看到大量古老的茶花歷史文獻資料,展示日本茶花文化。有《百椿圖》、《椿花圖譜》、《椿花貼合屏風》、《椿花集》、《椿花百種》、《梅園海石榴花譜》等。日本椿(山茶)協會副會長飯弁禮五郎說:「山茶是宮崎市乃至全日本一種非常重要的花種,特別是單瓣的白色山茶,她是純潔、沉默、思考的象徵。白色山茶,冷晶玉潔,嬌小玲瓏,從古到今,宮崎那種山茶精神,是日本文化的基石,這就是為什麼日本人始終熱愛單瓣山茶的原因。」
對於山茶,中國人有自己的審美情趣和審美觀念。千餘年來,中國人培育出來難以數計的山茶園藝品種,同樣深藏著中國的茶花文化。中華民族由於受儒、道、佛三種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的影響,在對山茶品種的審美情趣上偏重於典雅、適度、華麗、和諧、莊重、自然。尤其是和諧適度,中國人最為講究,要求山茶在枝、葉、花的配合上要適當、和諧,絕對不能單瓣、獨枝,應媚而不妖、奇而不怪,充滿神韻莊重,而又給人一種直觀的美的感受,方是上品山茶。
正因為天下人並非只走一條道,茶花文化內涵便很不統一。中國山茶源遠流長,其文化內涵更是博大精深。中國茶花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組成部分,它與中華傳統文化、民族心理、民族精神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並融入了中國儒、佛、道三教思想的精華。因而中國茶花文化的文化內涵,有著不同於其他國家的獨有的民族特色。鑒於此,我們有必要研究和探討中國茶花的文化內涵。我們認為中國茶花的文化內涵應該有:中國山茶與歷史文獻;中國山茶與詩詞曲賦;中國山茶與繪畫藝術及工藝美術;中國山茶與社會生活的融合;中國山茶品種名稱及古樹資源的文化特色。當然,這五個方面不一定全部包括中國茶花文化的內涵,作為拋磚引玉提出來供大家研究探討。

Ⅳ 山茶花一年開幾次花呀,都是什麼時候

山茶花一年一次花,花期為1-4月。

山茶花蒴果圓球形,直徑2.5-3厘米,2-3室,每室有內種子1-2個,3爿裂開,容果爿厚木質。花期1-4月。

山茶花頂生,紅色,無柄;苞片及萼片約10片,組成長約2.5-3厘米的杯狀苞被,半圓形至圓形,長4-20毫米,外面有絹毛,脫落。



(5)茶花文獻擴展閱讀:

山茶花具有「唯有山茶殊耐久,獨能深月占春風」的傲梅風骨,又有「花繁艷紅,深奪曉霞」的凌牡丹之鮮艷,因此自古以來就是極富盛名的木本花卉,在唐宋兩朝達到了登峰造極之境,直到十七世紀引入歐洲後,造成轟動,也因此獲得「世界名花」的美名。

山茶花性喜溫暖濕潤,夏季需要保護涼爽半蔭條件。栽培山茶最好選擇避風向陽、地勢高爽、空氣流通的酸性土壤,pH值在4-5之間,同時土壤也要疏鬆而且排水良好,這樣山茶才能更好的呼吸。

Ⅵ 茶花有哪些品種

茶花可分為3大類,12個花型。

1、 單瓣類:花瓣1~2輪,5~7片,基部連生,多呈筒狀,結實。其下只有1個型,即單瓣型。

2、 復瓣類:花瓣3~5輪,20片左右,多者近50片。其下分為4個型,即復瓣型、五星型、荷花型、松球型。

3、 重瓣類:大部雄蕊瓣化,花瓣自然增加,花瓣數在50片以上。其下分為7個型,即托桂型、菊花型、芙蓉型、皇冠型、綉球型、放射型、薔薇型。

(6)茶花文獻擴展閱讀

茶花(學名:Camellia sp.)又名山茶花,是山茶科、山茶屬多種植物和園藝品種的通稱。花瓣為碗形,分單瓣或重瓣,單瓣茶花多為原始花種,重瓣茶花的花瓣可多達60片。茶花有不同程度的紅、紫、白、黃各色花種,甚至還有彩色斑紋茶花,而花枝最高可以達到4米。性喜溫暖、濕潤的環境。花期較長,從10月份到翌年5月份都有開放,盛花期通常在1-3月份。

茶花是灌木或小喬木植物,高9米,嫩枝無毛。葉革質,橢圓形,長5-10厘米,寬2.5-5厘米,先端略尖,或急短尖而有鈍尖頭,基部闊楔形,上面深綠色,干後發亮,無毛,下面淺綠色,無毛,側脈7-8對,在上下兩面均能見,邊緣有相隔2-3.5厘米的細鋸齒。葉柄長8-15毫米,無毛。

茶花懼風喜陽、地勢高爽、空氣流通、溫暖濕潤、排水良好、疏鬆肥沃的砂質壤土,黃土或腐殖土。pH5.5-6.5最佳。適溫在20-32 ℃之間,29℃以上時停止生長,35 ℃時葉子會有焦灼現象,要求有一定溫差。環境濕度70%以上,大部分品種可耐-8 ℃低溫(自然越冬,雲茶稍不耐寒),在淮河以南地區一般可自然越冬喜酸性土壤,並要求較好的透氣性。

以利根毛發育,通常可用泥炭,腐鋸木,紅土,腐植土,或以上的混合基質栽培。茶花春秋冬三季可不遮陰,夏天可用50%遮光處理。

茶花在中國的栽培歷史可追溯到蜀漢時期(公元221-263年)。當時人們就非常看重茶花的地位,茶花被列為「七品三命」。資料記載,世界上登記注冊的茶花品種已超過2萬個。中國的山茶品種有883個。在三國時代,茶花已有人工栽培。但直至南北朝及隋代,帝王宮廷、貴族庭院里栽種的,仍是野生原始種茶花,花單瓣紅色。當時有關茶花的文獻及文人吟詠的「山茶」,「海榴」詩,均未涉及品種名。



Ⅶ 茶花為什麼叫茶花

茶花在中國的栽培歷史可追溯到蜀漢時期(公元221-263年)。當時人們就非常看重茶花的地位,茶花被列為「七品三命」。資料記載,世界上登記注冊的茶花品種已超過2萬個。中國的山茶品種有883個。

在三國時代,茶花已有人工栽培。但直至南北朝及隋代,帝王宮廷、貴族庭院里栽種的,仍是野生原始種茶花,花單瓣紅色。當時有關茶花的文獻及文人吟詠的「山茶」,「海榴」詩,均未涉及品種名。



生長習性:

茶花懼風喜陽、地勢高爽、空氣流通、溫暖濕潤、排水良好、疏鬆肥沃的砂質壤土,黃土或腐殖土。pH5.5-6.5最佳。

適溫在20-32 ℃之間,29℃以上時停止生長,35 ℃時葉子會有焦灼現象,要求有一定溫差。環境濕度70%以上,大部分品種可耐-8 ℃低溫(自然越冬,雲茶稍不耐寒),在淮河以南地區一般可自然越冬喜酸性土壤,並要求較好的透氣性。

以利根毛發育,通常可用泥炭,腐鋸木,紅土,腐植土,或以上的混合基質栽培。茶花春秋冬三季可不遮陰,夏天可用50%遮光處理。

Ⅷ 中國山茶是如何傳入日本的

雲南馮國楣教授在《中國茶花》一書序言中說:「早在公元7世紀初(唐代)東瀛日本國『遣唐使』來中國留學,返回時將浙江山茶從溫州港帶回日本栽培」,這同日本最早記載山茶的《萬葉集》(700—750)的年代是吻合的。唐代明州(今寧波)、溫州是中國對外貿易和文化交流的主要港口。台灣蔡福貴先生在《世界茶花專集》中說:「公元1400年間,就從中國引進了很多的茶花品種到日本去栽培。到了16世紀的時候,日本人豐臣秀吉氏(1538—1598),對茶花興趣濃厚,廣為收集,又從中國、高麗引進了大量山茶品種。」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總結了中國16世紀以前葯物學、植物學的經驗,是中國醫葯巨著。它具體敘述了山茶的產地、形態及葯用價值,是中國古代重要的山茶文獻。《本草綱目》成書於1578年,刊印於1590年。隨後有多種外文譯本在國外流傳。日本譯本就是在16世紀末或17世紀初完成的。1999年在日本宮崎國際茶花大會上,筆者看到一本《古代日本茶花文化史》,書中刊載了日本茶花文獻的目錄,竟然把李時珍的《本草綱目》排在第一部,時間最早,為1590年。明代袁宏道的《瓶史》論及山茶插花,它傳到日本,插花藝術被稱為「花道」,後來成了日本最古老的插花流派之一,被稱為「宏道流」。稍後喬居日本20餘年的思想家朱舜水(1600—1682),在日本傳播中國園藝,也包括了山茶栽培技術。1717年清康熙五十六年,一個半重瓣類型的滇山茶品種從中國引種到日本。後來此品種在雲南絕種。1973年,日本池田金八先生從日本郵寄昆明植物研究所該品種的一個枝條。經嫁接成活,取名為「歸霞」,這是中外山茶品種交流的一個生動事例。

Ⅸ 誰能為我介紹一下茶花謝謝了,大神幫忙啊

向你提供一些有關茶花的基本知識: 茶花品種,是人類勞動和智慧的結晶,是人類根據需要而創造的一群栽培植物個體。它具有一定的遺傳性,且比較穩定,在一定環境條件下,其主要性狀表現基本一致。它又是一種生產資料。有一定經濟價值。 中國的茶花品種,是世界上最古老、最進化、最典型、最完美的觀賞植物園藝栽培種。在三國時代,茶花已有人工栽培。但直至南北朝及隋代,帝王宮廷、貴族庭院里栽種的,仍是野生原始種茶花,花單瓣紅色。當時有關茶花的文獻及文人吟詠的「山茶」,「海榴」詩,均未涉及品種名。 有關茶花的形態特徵請見: http://yhkl.com/Article_Print.asp?ArticleID=4661 茶花的特性: 一、樹形 1.茶花為常綠性灌木、小喬木或大喬木。 2.樹形有直立性、枝垂性、橫張性,叢生性及匐葡匐性等五種變 化。 據馮時可滇中茶花記:「""南城鄧直指茶花百韻詩,言茶有十絕,一壽經三、四百年,猶如新植,一枝幹高可達四、五丈,大可合抱」證明茶花不僅為灌木類花卉,且為大喬本之樹水。茶梅中之『八重梅』,就是灌木類之主要品種之一。其生育達70~80年的樹木、高仍不過二尺。我國古時候所謂」英雄樹」,並不是指其他樹木,而是專指茶花樹而言。所以茶花具有多種樹形及生長特性,其應用方式具有多種選擇。 二、葉片 1.葉形:有披針形、橢圓形、廣橢圓邢、倒卵形及長橢圓形;有的品種葉片很大,有的則很小。 2.葉緣的鋸齒:有細鈍鋸齒狀、小牙齒狀,粗鋸齒狀及、深鉅齒狀及淺鋸齒狀等。 3.葉脈:有凹入的、鼓起的開散狀的及網狀的。 4.葉片由側面觀察:有反曲、中折,波曲、平坦及葉緣外曲多種。 5.葉片之結構:即革質的、硬質的堅實的、光亮的、柔軟的或紙質的。 6.葉片色澤:由淺綠到綠而濃綠色,更有些品種具有黃綠色斑點或黃白色的斑塊狀。 所以由以上特色了解茶花葉片不僅葉形變化多,而且葉色、葉緣、葉尖,葉基、葉脈及葉之大小亦有許多珍奇變異,所以茶花在無花的季節,還可以欣賞葉形的變異,或是也可以葉片為主要觀賞目的的關觀葉植物。 茶花可依其葉形來辨識品種,但有的茶花品種具以葉片是不能判別的,那是因為其葉形非常相似。枝變的品種或走同一系統的實生品系如十八學士和鯉魚珠,在無花季節,很難加以區別,此外,茶花葉之大小因品種及環境及栽培管理的不同,亦有差異。總之,茶花之葉片變異甚多,很少有其他木本花卉可與其相比擬的,故茶花在應用價值上,如盆栽及庭固布置皆有其獨特的價值。 三、花型 1.茶花的花形:大致分為單辮、重辮及完全重辮。 A.單辮:雄蕊全部於中間聯合或呈中央的群狀。 B.重辯:為不完全重辮,雄蕊成群狀參差在花辦之中。 C.完全重辮:雄蕊完全變為花辮,若有未變者,則是被花瓣所隱藏著。 2.花徑尺寸:有極大輪(13公分以上)、大輪(11~13公分)、中輪(8~10公分;小輪(6~7公分)及極小輪(6公分下)多種。 一般大花型的茶花,其樹形伸展,樹葉亦大,適於庭植;小花型的花,花形緊密,樹枝及葉均衡生育,為盆栽的好材料。而不管它是品種茶花,當開花時大朵、小朵、單瓣、重瓣,完全重瓣都是美艷絕倫,嬌艷可愛。 四、花色 1.花色:主要花色以紅色佔大多數,其色彩的深淺變化,也有著相當程度的差異。其他花色有粉紅、深紅、玫瑰紅、紫、淡紫、白、黃、粉白及玫瑰綾紋等色。 2.斑紋變化:茶花的斑塊及塊紋變化亦多,通常有白條斑紋、直條斑紋、細斑紋、噴霧斑紋、大理石斑紋、雲狀斑紋、虎斑、鑲白邊、紅鑲邊及白底等多種。 茶花花的色彩及斑紋千變萬化,為一很重要的觀花植物。 另外茶花有一主要特性為易變性,所以其花色變化是無限的,一朵花就可呈現出多樣的美感。更有一株茶花樹可開出幾種不同之花色,故其觀賞價值較其他的觀花植物相對的又提高了許多。

Ⅹ 中國山茶的栽培始於何時

中國山茶的栽培究竟始於何時,國內外茶花學術界對此都非常關注。我國有幾本茶花專著,都說春秋末期吳王夫差的梧桐園中栽有山茶。2001年筆者去四川考察古山茶時,曾向最早發表此說的作者請教,結果未得到確證。後來,又去了蘇州市(古代曾為春秋時期吳國都城)找到有關文物、檔案部門查閱了許多古代地方誌等古籍文獻,也均未發現有梧桐園種山茶的記載。

2002年初,我們編著《中國茶花文化》專著時,在《四庫全書》中查到了宋初陶榖撰寫的《清異錄》,其中輯錄有張翊的《花經》。張翊在《花經》中將許多花卉按「九品九命」的等級進行排列。而山茶被排列為「七品三命」,即第七等。這至少說明:其一,當時山茶已從野生進入人工栽培;其二,當時山茶已成為公認的名花;其三,當時山茶已成為人們喜愛的觀賞性花卉了。

張翊的《花經》究竟成書於何時?筆者在紹興圖書館新購置的一套《四庫全書存目叢書》中發現了一篇明代陳詩教的《花里話》。《花里話》中也引錄了張翊的《花經》,內容與《清異錄》所引的《花經》一字不差,特別值得提出的是引錄的前言第一句寫著:「蜀漢張翊好學多思致,嘗戲造花經……」。至此我們可以認定,張翊是三國蜀漢時期(221—263)之人,而當時蜀漢的疆域,佔有今四川、雲南的大部分,貴州全部,陝西漢中和甘肅南部白龍江流域的一部分。由此可見,早在1800年前的三國蜀漢這些地域,山茶已成為人們喜愛的花卉了。中國山茶由野生進入人工栽培的歷史,至少已有1800年。我們把這一結論寫進了《中國茶花文化》一書,許多專家對此表示了肯定。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夏麗芳研究員在書面審稿意見中寫道:「把茶花的栽培歷史追溯到三國時代(1800年前),給中國以及全世界的茶花研究者和愛好者提供了寶貴的歷史資料。」中國花卉協會江澤慧會長在序言中更是寫道:「本書以翔實的資料,確鑿的證據,將中國茶花栽培的歷史,由1400多年前的南北朝時期,提前到1800年前的三國時期。」

熱點內容
鹿角海棠剛上盆皺了 發布:2025-02-13 18:39:10 瀏覽:262
大太陽花語 發布:2025-02-13 18:34:59 瀏覽:46
廣州鮮花價格行情 發布:2025-02-13 18:16:38 瀏覽:200
新店送盆栽 發布:2025-02-13 18:16:32 瀏覽:185
杜鵑花夏 發布:2025-02-13 18:15:47 瀏覽:35
紫羅蘭概念餐廳位置 發布:2025-02-13 18:14:37 瀏覽:787
宿州市花店 發布:2025-02-13 18:01:38 瀏覽:479
梔子花新娘 發布:2025-02-13 17:56:34 瀏覽:904
訂購鮮花奉賢 發布:2025-02-13 17:53:26 瀏覽:912
牡丹紅圖片 發布:2025-02-13 17:39:45 瀏覽: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