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翠竹圖
㈠ 詠梅詩詞篇150首
1.《樂府詩》(漢)
庭前一樹梅,寒多未覺開。
只言花似雪,不悟有香來。
2.《贈范曄詩》(南北朝)陸凱
折梅逢驛使,寄與隴頭人。
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
3.《詠梅》(南北朝)蕭繹
梅含今春樹,還臨先日池。
人懷前歲憶,花發故年枝。
4.《早梅》(南北朝)謝燮
迎春故早發,獨自不疑寒。
畏落眾花後,無人別意看。
5.《春日看梅詩兩首》(選一)(隋)侯夫人
砌雪無消日,卷簾時自顰。
庭梅對我有憐意,先露枝頭一點春。
6.《江濱梅》(唐)王適
忽見寒梅樹,開花漢水濱。
不知春色早,疑是弄珠人。
7.《雜詩》(唐)王維
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
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
8.《梅花落》(唐)韓翃
新歲芳梅樹,繁花四面同。
春風吹漸落,一夜幾枝空。
9.《早梅》(唐)張謂
一樹寒梅白玉條,迥臨村路傍溪橋。
不知近水花先發,疑是經冬雪未銷。
10.《春女怨》(唐)蔣(薛)維翰
白玉堂前一樹梅,今朝忽見數花開。
兒家門戶重重閉,春色因何入得來?
11.《梅灣》(唐)顧況
白石盤盤磴,清香樹樹梅。
山深不吟賞,辜負委蒼苔。
12.《游春詞》(唐)令狐楚
高樓曉見一花開,便覺春光四面來。
暖日晴雲知次第,東風不用更相催。
13.《新栽梅》(唐)白居易
池邊新種七株梅,欲到花時點檢來。
莫怕長洲桃李妒,今年好為使君開。
14.《梅溪》(唐)張籍
自愛新梅好,行尋一徑斜。
不教人掃石,恐損落來花。
15.《梅溪》(唐)韋處厚
夾岸凝清素,交枝漾淺淪。
味調方薦實,臘近又先春。
16.《竹里梅》(唐)劉言史
竹里梅花相並枝,梅花正發竹枝垂。
風吹總向竹枝上,直似王家雪下時。
17.《山驛梅花》(唐)李群玉
生在幽崖獨無主,溪蘿澗鳥為儔侶。
行人陌上不留情,愁香空謝深山雨。
18.《憶梅》(唐)李商隱
定定住天涯,依依向物華。
寒梅最堪恨,常作去年花。
19.《紅梅》(唐)羅隱
天賜胭脂一抹腮,盤中磊落笛中哀。
雖然未得和羹便,曾與將軍止渴來。
20.《梅花》(唐)羅鄴
繁如瑞雪壓枝開,越嶺吳溪免用栽。
卻是五侯家未識,春風不放過江來。
21.《梅花》(唐)來鵠
枝枝倚檻照池冰,粉薄香殘恨不勝。
佔得早芳何所利?與他霜雪助威稜。
22.《旅館梅花》(唐)吳融
清香無以敵寒梅,可愛他鄉獨看來。
為憶故溪千萬樹,幾年辜負雪中開。
23.《梅花塢》(唐)陸希聲
凍蕊凝香色艷新,小山深塢伴幽人。
知君有意凌寒雪,羞共千花一樣春。
24.《百花亭題梅兩首》(選一)(唐)錢鏐
穠花圍里萬株梅,含蕊經霜待雪催。
莫訝玉顏無粉態,百花中最我先開。
25.《初識梅花》(唐)崔塗
江北不如南地暖,江南好斷北人腸。
燕脂桃頰梨花粉,共作寒梅一面妝。
26.《大石嶺驛梅花》(唐)王周
仙中姑射接瑤姬,成陣清香擁路歧。
半出驛牆誰畫得,雪英相倚兩三枝。
27.《梅花》(晚唐五代)李中
群木方憎雪,開花長在先。
流鶯與舞蝶,不見許因緣。
28.《寒梅詞》(晚唐五代)李九齡
霜梅先拆嶺頭枝,萬卉千花凍不知。
留得和羹滋味在,任他風雪苦相欺。
29.《早梅》(唐或宋)劉元載妻
南枝向暖北枝寒,一種春風有兩般。
憑仗高樓莫吹笛,大家留取倚闌干。
30.《梅花》(宋)范仲淹
蕭條臘後復春前,雪壓霜欺未放妍。
昨日倚闌枝上看,似留春意入新年。
31.《梅花》(宋)蔡襄
日暖香繁已盛開,開時曾繞百千回。
春風豈是多情思,相伴花前去又來。
32.《憶越中梅》(宋)曾鞏
浣紗亭北小山梅,蘭渚移來手自栽。
今日舊林冰雪地,冷艷幽香為誰開?
33.《梅花》(宋)王安石
牆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
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
34.《次韻楊公濟奉議梅花十首》(選一)(宋)蘇軾
君知早落坐先開,莫看新詩四句催。
嶺北霜枝最多思,忍寒留待使君來。
35.《梅花》(宋)黃庭堅
障羞半面依篁竹,隨意淡妝窺野塘。
飄泊風塵少滋味,一枝猶傍故人香。
36.《蠟梅》(宋)陳師道
一花香十里,更值滿枝開。
承恩不在貌,誰敢斗香來?
37.《紅梅》(宋)毛滂
好處曾臨阿母池,渾將絳雪點寒枝。
東牆羞頬逢人笑,南國酡顏強自持。
38.《仁老寄墨梅七首》(選一)(宋)鄒浩
前年謫向新州去,嶺上寒梅正作花。
今日霜縑玩標格,宛然風外數枝斜。
39.《尋梅兩首》(選一)(宋)饒節
樂事何如憂患多,尋梅不厭數經過。
從今直到楊花盡,終使春風亦幾何。
40.《殘梅》(宋)惠洪
殘香和雪隔簾櫳,只待江頭一笛風。
今夜迴廊無限意,小庭疏影月朦朧。
41.《臘梅口號》(宋)王安中
雪裡園林玉作台,侵寒錯認暗香回。
化工清氣先誰得,品格高奇是蠟梅。
42.《詠梅》(宋)朱淑真
雪格冰姿蠟蒂紅,水邊山畔淡煙籠。
江風也似知人意,密遞清香到室中
43.《次韻公顯賦臘梅》(宋)張綱
愁里危腸日九回,今朝愁眼為花開。
一枝斜倚向人笑,應報上林春信來。
44.《梅花》(宋)呂本中
白玉花頭碧玉枝,水邊籬下雪晴時。
暗香別有關情處,卻是春風未得知。
45.《獨步小園》(宋)曾幾
江梅落盡紅梅在,百葉緗梅剩欲開。
園里無人園外靜,暗香引得數蜂來。
46.《詠梅》(宋)李邴
綿霜歷雪岔開遲,風笛無情抵死吹。
鼎實未成心尚苦,不甘桃李傍疏籬。
47.《紅梅》(宋)徐恢
江梅閑盡臘梅稀,又是紅梅占曉枝。
卻憶東坡詩上語,淡妝濃抹總相宜。
48.《易安齋梅岩》(宋)趙構
怪石蒼岩映翠霞,梅梢疏瘦正橫斜。
得因祀事來尋勝,試探春風第一花。
49.《蠟梅》(宋)韓駒
路入君家百步香,隔簾初試漢宮妝。
只疑夢到昭陽殿,一簇輕紅繞淡黃。
50.《和張矩臣水墨梅五首》(選一)(宋)陳與義
自讀西湖處士詩,年年臨水看幽姿。
晴窗畫出橫斜影,絕勝前村夜雪時。
51.《早春紅梅盛開有感》(宋)黃公度
不與雪霜分素艷,卻隨桃杏競芳辰。
自知孤潔群心妒,故著微紅伴早春。
52.《梅花》(宋)江漢
小小人家短短籬,冷香濕雪兩三枝。
寂寥竹外無窮思,正值江天日暮時。
53.《江梅》(宋)王十朋
園林盡搖落,冰雪獨相宜。
預報春消息,花中第一枝。
54.《梅花》(宋)黃銖
玉簫吹徹北樓寒,野月崢嶸動萬山。
一夜霜清不成夢,起來春意滿人間。
55.《梅花絕句六首》(選一) (宋)陸游
當年走馬錦城西,曾被梅花醉似泥。
二十里中香不斷,青羊宮到浣花溪。
56.《題張希顏紙本紅梅》(宋)范成大
酒力欺朝寒,潮紅上妝面。
桃李漫同時,輸了春風半。
57.《探梅》(宋)楊萬里
山間幽步不勝奇,正是深寒淺暮時。
一樹梅花開一朵,惱人偏在最高枝。
58.《梅》(宋)王淇
不受塵埃半點侵,竹籬茅舍自甘心。
只因誤識林和靖,惹得詩人說到今。
59.《次韻南澗先生蠟梅兩首》(選一)(宋)徐安國
香銷金縷喜新裁,非是江梅是蠟梅。
不憤南枝出奇早,率先齊向雪中開。
60.《梅》(宋)朱熹
姑射仙人冰雪容,塵心已共彩雲空。
年年一笑相逢處,長在愁煙苦霧中。
61.《道間見梅》(宋)張孝祥
寒女生來不解妝,天然玉色照孤芳。
疏籬茅舍無端恨,故有幽人已斷腸。
62.《妙高梅花》(宋)張栻
戲折寒梅畫里傳,便知香潺攪佳眠。
愛君花木逡巡有,乾笑春風入暮年。
63.《題徐聖可知縣所藏楊補之畫兩首》(選一)(宋)樓鑰
梅花屢見筆如神,松竹寧知更逼真。
百卉千花皆面友,歲寒只見此三人。
64.《題王文顯畫梅》(宋)陸九淵
子作寒梢已逼真,不須向上更稱神。
由來絕藝知音少,只恐今人過古人。
65.《和傅岩叟梅花兩首》(選一)(宋)辛棄疾
月淡黃昏欲雪時,小窗猶欠歲寒枝。
暗香疏影無人處,唯有西湖處士知。
66.《雪梅兩首》(選一)(宋)盧梅坡
梅雪爭春未肯降,騷人閣筆費評章。
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
67.《項里苔梅》(宋)姜夔
舊國婆娑幾樹梅,將軍逐鹿未歸來。
江東父老空相憶,枝上年年長綠苔。
68.《見梅》(宋)葛天民
絕憐生意上寒枝,幾度巡檐錯恨遲。
數點疏花人未見,窗開早被月明知。
69.《程朝望送梅花》(宋)汪莘
昨夜燈前把酒杯,鄱陽主簿送春來。
只疑天地無清氣,都在江頭一樹梅。
70.《舍外早梅》(宋)翁卷
行遍江村未有梅,一花忽向暖枝開。
黃蜂何處知消息,便解尋香隔舍來。
71.《甘園尋梅》(宋)居簡
疏枝重復裹莓苔,護得寒英暖未開。
料理不關元化事,翠花長是雪前來。
72.《寒夜》(宋)杜耒
寒夜客來茶當酒,竹爐湯沸火初紅。
尋常一樣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73.《見梅》(宋)何應龍
雲繞前崗水繞村,忽驚空谷有佳人。
天寒日暮吹香去,盡是冰霜不是春。
74.《觀梅》(宋)戴敏
三杯暖寒酒,一榻竹亭前。
為愛梅花月,終宵不肯眠。
75.《雪中觀梅》(宋)戴復古
孤負溪橋雪與梅,怕寒不肯出門來。
欲邀鄭老同清賞,爭得梅花六月開。
76.《病後訪梅九首》(選一)(宋)劉克庄
與梅交絕幾星霜,瞥見南枝喜欲狂。
便欲佩壺攜鐵笛,為花痛飲百千場。
77.《次蕭冰崖梅花韻》(宋)趙希潞
冰姿瓊骨凈無瑕,竹外溪邊處士家。
若使牡丹開得早,有誰風雪看梅花?
78.《山寺早梅三首》(選一)(宋)陳淵
竹籬茅舍近前溪,煙澹風微月上遲。
認得暗香來去處,夜寒無路覓橫枝。
79.《紅梅》(宋)許棐
不堪冷照黃昏月,強倚春風作杏妝。
雖得容顏暫時好,欠他肌骨舊來香。
80.《雪後梅邊十首》(選一)(宋)方岳
一枝密密一枝疏,一樹亭亭一樹枯。
月是毛錐煙是紙,為予寫作百梅圖。
81.《嶺梅》(宋)張道洽
到處皆詩境,隨時有物華。
應酬都不暇,一嶺是梅花。
82.《武夷山中》(宋)謝枋得
十年無夢得還家,獨立青峰野水涯。
天地寂寥山雨歇,幾生修得到梅花。
83.《訪梅》(宋)楊公遠
荒寒茅屋是誰家,獨木橋橫小徑斜。
卻是無人行到處,春風先已到梅花。
84.《梅邊》(宋)何夢桂
江南何處美人家,認似梅花尚恐差。
近向梅邊得春信,始知人好似梅花。
85.《探梅》(宋)劉辰翁
江天欲雪未雪時,絕江探梅驢倒騎。
空中著我方成畫,亂後逢花且賦詩。
86.《梅》(宋)文天祥
梅花耐寒白如玉,干涉春風紅更黃。
若為司花示薄罰,到底不能磨滅香。
87.《在燕京作》(宋)趙顯
寄語林和靖,梅花幾度開?
黃金台下客,應是不歸來。
88.《詠梅花》(宋)李少雲
素艷明寒雪,清香任晚風。
可憐渾似我,零落此山中。
89.《古梅》(宋)熊瑞
風度飄飄一世豪,偃然猶自外離騷。
諸公慣作婆娑態,動說山人索價高。
90.《詠梅》(宋)范楷
開遍南枝又北枝,春風消息不嫌遲。
平生自抱冰為骨,莫待趨炎附熱時。
91.《探野航古梅》(宋)張侃
池邊梅未綻,不是怯霜風。
待得陽和到,清香一線通。
92.《小春見梅》(宋)史彌應
孤根十月已先溫,不待春風破玉痕。
冷艷一枝何處見,竹邊池閣水邊村。
93.《紅梅花》(宋)高氏
帶雪匆匆別楚雲,天寒依約見湘君。
只疑不合瑤池去,引得春風八九分。
94.《仁壽堂古梅》(宋)李邦憲
手種黃梅已著花,此身依舊在天涯。
二年客罷攜家去,贏得東風兩鬢華。
95.《紅梅》(宋)劉嗣慶
瞥眼繁華處處空,寒林獨透一枝紅。
入時姿態人爭羨,清韻須知冰雪同。
96.《孤山觀梅》(宋)朱南傑
費盡年年造化功,精神全在雪霜中。
一枝映帶窗前月,消得逋仙作主翁。
97.《枯梅》(宋)馬知節
斧斤戕不死,半蘚半枯槎。
寂寞幽岩下,一枝三四花。
98.《枯梅》(宋)史文卿
樛枝半著古苔痕,萬斛寒香一點春。
總為古今吟不盡,十分清瘦似詩人。
99.《題吳氏梅堂》(宋)方逢辰
聞君家在雪邊住,靠盡欄桿索盡詩。
只怕梅花應冷笑,清香元不要人知。
100.《雪梅》(宋)嚴粲
報道梅邊雪未休,披衣晨起上簾鉤。
孤根清健元如許,空為花寒一夜愁。
101.《詠瓶中梅》(宋)晁公溯
折得寒香日暮歸,銅瓶添水養橫枝。
書窗一夜月初滿,卻似小溪清淺時。
102.《墨梅兩首》(選一) (宋)家鉉翁
非香之香,非色之色。
伴我孤吟,風清月白。
103.《詠梅》(宋)程瑞
清淺溪橋水,高低籬外枝。
這些風骨異,瘦盡古今詩。
104.《紅梅》(遼金元)麻九疇
一種冰魂物已尤,朱唇點注更風流。
歲寒未許東風管,淡抹濃妝得自由。
105.《香梅兩首》(選一)(遼金元)李俊民
被誰說破夢中梅,應有羅浮倒掛來。
只為怕愁貪睡後,返魂才向北枝開。
106.《梅花》(遼金元)元好問
一樹寒梅古寺邊,荒山草木動春妍。
東家賴有詩人在,照影橫枝莫自憐。
107.《憶梅》(遼金元)段克己
姑射仙人冰雪膚,昔年伴我向西湖。
別來幾度春風換,標格而今似舊無?
108.《乘興杖履山麓,值梅始華,徘徊久之。因折數枝置幾側,燈下漫成兩首》(選一)(遼金元)段成幾
幽香不許俗人知,才是東風第一枝。
誤認文君新睡起,讀書窗下立多時。
109.《水墨梅花》(遼金元)戴錶元
江海歸來見似人,離披猶自少風塵。
何如淡月山莊夜,百幅清溪亂寫真。
110.《舜舉梅竹折枝》(遼金元)程鉅夫
吳興畫手早相知,粉墨凄涼歲月移。
惟有寒梅並翠竹,京華相對獨題詩。
111.《題所畫梅竹贈石民瞻》(遼金元)趙孟頫
故人贈我江南句,飛盡梅花我未歸。
欲寄相思無別語,一枝寒玉淡春暉。
112.《山中梅》(遼金元)馮子振
岩谷深居養素貞,歲寒松竹淡相鄰。
孤根歷盡冰霜苦,不識人間別有春。
113.《題松雪墨梅》(遼金元)鄧文原
小橋流水雪晴時,曾折幽芳寄所思。
明月觀松春夢遠,玉堂仙客寫橫枝。
114.《題畫梅》(遼金元)管道升
雪後瓊枝嫩,霜中玉蕊寒。
前村留不得,移入月宮看。
115.《墨梅寄因上人二首》(選一)(遼金元)宋無
寒枝香在天外,疏花影流水中。
梨雲夜深清夢,草玄筆底春風。
116.《蠟梅》(遼金元)明本
金玉同盟破雪開,清香異色滿瑤台。
不因蜜滓將花染,安得蜂黃點額來?
117.《天師月梅圖》(遼金元)歐陽玄
隴頭誰寄一枝來,多謝天宮巧剪裁。
猶自壽陽妝額後,到今玉蕊忍全開。
118.《夢題墨梅》(遼金元)揭傒斯
點點苔枝綴玉,疏疏檀蕊凝香。
還記當年月色,簫聲暗度宮牆。
119.《題畫梅》(遼金元)陳旅
處士橋邊古岸隈,梅花偏向小園開。
沖寒有客尋春去,移得晴窗雪影來。
120.《墨梅四首》(選一)(遼金元)王冕
吾家洗研(硯)池頭樹,個個花開淡墨痕。
不要人誇好顏色,只流(留)清氣滿乾坤。
121.《梅花》(遼金元)黃鎮成
吟屋蕭疏霜後村,江頭千樹欲黃昏。
等閑又被春風覺,添得寒梢月一痕。
122.《墨梅為李華遠作》(遼金元)宋耿
風香月影雪肌膚,朔客晴窗看畫圖。
江北江南數千里,夢魂何處覓西湖。
123.《月梅》(遼金元)楊維楨
天上清虛府,人間香影家。
阿剛斫桂斧,只合種梅花。
124.《題畫墨梅》(遼金元)吳萊
北風吹倒人,古木化為鐵。
一花天下春,萬里江南雪。
125.《題紅梅翠竹圖》(遼金元)余闕
竹葉梅花一色春,盈盈翠袖掩丹唇。
休言畫史無情思,卻勝宮中剪綵人。
126.《墨梅》(遼金元)倪瓚
幽蘭芳蕙相伯仲,江梅山礬難弟兄。
室里上人初定起,靜看明月寫敷榮。
127.《綠窗詩》(選一)(遼金元)孫蕙蘭
燦燦梅花樹,盈盈似玉人。
甘心對冰雪,不愛艷陽春。
128.《孤梅》(遼金元)袁士元
玉骨冰肌迥不群,羅浮山下幾黃昏。
應時桃李知誰在,月冷霜清欲斷魂。
129.《鄰牆梅花》(遼金元)張昱
臘後春才到,寒香襲素袍。
梅花如有意,不在粉牆高。
130.《題畫墨梅》(遼金元)陶宗儀
明月孤山處士家,湖光寒浸玉橫斜。
似將篆籀縱橫筆,鐵線圈成個個花。
131.《王山農畫梅三首》(選一)(遼金元)唐肅
溪上雪消初,溪冰未動魚。
一枝寒日里。照見影疏疏。
132.《題梅書於周砥道宅壁間》(遼金元)趙偕
老梅枝老花愈妙,幾度相看正眼開。
不道夜深人正睡,一枝隨月上窗來。
133.《臨水梅》(遼金元)丁鶴年
疏花清有影,止水凈無埃。
好似菩提樹,明明照鏡台。
134.《梅花》(又名悟道)(遼金元)梅花尼
終日尋梅不見春,芒鞋踏破嶺頭雲。
歸來笑捻梅花嗅,春在枝頭已十分。
135.《梅花》(遼金元)鄭允瑞
歲寒冰雪裡,獨見一枝來。
不比凡桃李,春風無數開。
136.《月下觀梅》(遼金元)許楨
老樹清溪映白沙,可人竹外一枝斜。
黃昏信步前村去,香到松林賣酒家。
137.《題梅三首》(選一)(遼金元)貢性之
江城鍾鼓夜迢迢,霜月多情照寂寥。
更有梅花是知己,小窗斜度兩三梢。
138.《題松雪墨梅》(遼金元)錢惟善
小橋流水雪晴時,曾折幽芳寄所思。
明月觀深春夢遠,玉堂仙客寫橫枝。
139.《恢上人墨梅》(遼金元)華幼武
冰姿玉質本天真,幻化移來物外春。
可是道人嫌太潔,從教素服染緇塵。
140.《題王元章梅》(遼金元)張渥
照水疏花冰有暈,橫窗瘦影玉無痕。
孤山月冷黃昏後,拄杖曾敲處士門。
141.《題墨梅三首》(選一)(遼金元)劉永之
郭西茅屋經年別,嫩蕊疏枝入夢頻。
何處幽尋重相憶,寒雲野水月如銀。
142.《庭前梅花》(遼金元)李翠娥
粲粲梅花樹,盈盈似玉人。
甘心對冰雪,不愛艷陽春。
143.《野梅》(遼金元)馬虛中
凋盡群芳一樹奇,傍山傍水最相宜。
如何慣守堅貞操,不怕風霜怕笛吹。
144.《蠟梅》(遼金元)趙伯成
凍蕾含香蠟點勻,古來幽谷有佳人。
詩家只恐和羹晚,不道紅梅別是春。
145.《訪梅》(遼金元)陶安
山市凌寒特為梅,霜清綠萼未春開。
莫愁獨立無人見,勾引詩翁兩度來。
146.《題林處士觀梅圖》(明)錢宰
放鶴仙人不可招,斷河殘月夜聞簫。
別來欲問春消息,花落西泠第二橋。
147.《為王仲義題雪梅》(明)梁寅
小橋東郭先生履,曲徑西湖處士家。
向暖早看花似雪,冒寒更愛雪如花。
148.《為謝實林題紅梅》(明)陳謨
孤山傲雪厭芳涼,換得東風到玉堂。
更聘海棠為侍女,桃花馬上少年郎。
149.《題李俊民墨梅兩首》(選一)(明)詹同
冷蕊疏花歲晚時,古今費盡幾人詩。
廣平賦後林逋句,不及商書八字奇。
150.《題姚雪谷梅圖》(明)唐桂芳
天荒地老春長在,斗落參橫夜未央。
每憶臞仙姚雪谷,毫端自有返魂香。
㈡ 梅的象徵意義是什麼
梅的象徵意義是什麼?
枝幹蒼老虯曲,能在冬天寒冷中開花,能夠表達一種在嚴酷的環境條件下堅守信念的頑強精神。
梅花的寓意,象徵:
1梅花五瓣,是五福的象徵。一是快樂,二是幸福,三是長壽,四是順利,五是我們最希望的和平。
2梅常被民間作為傳春報喜的吉祥象徵
3梅花象徵堅韌不拔,百折不撓,奮勇當先,自強不息的精神品質。
象徵:
一、隱者高士
二、霜美人、雪美人、冷美人
三、高風亮節的人
梅象徵什麼含義
梅與竹、蘭、菊合稱「花中四君子」,它們的共同特點是自強不息,清華其外,澹泊其中,不作媚世之態。另外松、竹、梅合稱「歲寒三友」。梅常常是高潔、孤傲的象徵,比如「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陸游《卜川子》)、「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林逋《山間小梅》)。梅還可以是友情、思念的依託物,詳細我就不復制貼上,你看下面參考資料上的網址就行了
參考資料:ke./view/37989#5
梅象徵什麼含義
梅,「獨天下宏拿而春」,作為傳春報喜、吉慶的象徵,從古至今一直被中國人視為吉祥之物。「梅具四德,初生為元,是開始之本;開花為亨,意味著通達順利;結子為利,象徵祥和有益;成熟為貞,代表堅定貞潔。」此為梅之「元亨利貞」四德。梅開五瓣,象徵五福,即快樂、幸正備福、長壽、順利與和平。
望採納,謝謝!
梅花象徵什麼意義
梅花的象徵意義: 1,、春落梅枝頭。古人說,梅具四德,初生蕊為元,開花為亨,結子為利,成熟為貞。後人又有另一種說法:梅花五瓣,是五福的象徵。一是快樂,二是幸運,三是長壽,四是順利,五是我們最希望的和平。
2、梅常被民間作為傳春報喜的吉祥象徵,梅花是歲寒三友之一,自古以來,人們都贊美它的傲雪精神,它的孤獨的不與百花爭春的高潔的美。所蔽清搭以,她象徵:
1)、隱者高士 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
2)、霜美人、雪美人、冷美人 家住寒溪曲,梅花雜暖春,學妝如小女,聚笑發丹唇
3)、高風亮節的人 天然根性異,萬物盡難陪。自古承春早,嚴冬斗雪開
3,梅花是中華民族的精神象徵,具有強大而普遍的感染力和推動力。梅花象徵堅韌不拔,百折不撓,奮勇當先,自強不息的精神品質。別的花都是春天才開,它卻不一樣,愈是寒冷,愈是風欺雪壓,花開得愈精神,愈秀氣。其中有一首古詩是這么寫的:牆角數枝梅, 凌寒獨自開。 遙知不是雪 ,為有暗香來。它是我們中華民族最有骨氣的花!幾千年來,它那迎雪吐艷,凌寒飄香,鐵骨冰心的崇高品質和堅貞氣節鼓勵了一代又一代中國人不畏艱險,奮勇開拓,創造了優秀的生活與文明。有人認為,梅的品格與氣節幾乎寫意了我們「龍的傳人」的精神面貌。全國上至顯達,下至布衣,幾千年來對梅花深愛有加。「文學藝術史上,梅詩、梅畫數量之多,足以令任何一種花卉都望塵莫及。」
梅花高風亮節。二十四番花信之首的梅花,冰枝嫩綠,疏影清雅,花色美秀,幽香宜人花期獨早,「萬花敢向雪中出,一樹獨先天下春。」被譽為花魁。「遙知不是雪,唯有暗香來」的崇高品格和堅貞氣節,象徵我們龍的傳人之精神。松,竹,梅花被稱為「歲寒三友」梅花培植起於商代,距今已有近四千年歷史。梅是花中壽星,我國不少地區尚有千年古梅,湖北黃梅縣有株一千六百多歲的晉梅,至今還在歲歲作花。梅花斗雪吐艷,凌寒留香,鐵骨冰心,高風亮節的形象,鼓勵著人們自強不息,堅韌不拔地去迎接春的到來。
牆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王安石的《梅花》這首詩贊美了梅花不畏嚴寒,獨自開放的頑強精神。梅花的象徵意義更多是關於人的拼搏,不畏艱險的。梅花的象徵意義就是那種「不管歷盡多少磨難,受到怎樣的欺凌,從來都是頂天立地,不肯低頭折節」的精神,這也正是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
梅花有不屈不撓、堅韌不拔、堅強不屈的精神和頑強意志。它不怕困難,於無聲處,傲然挺立! 迎霜斗雪,綻放在風雪中,高潔、堅強、謙虛、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品格,歷來為我國人民所喜愛,也給人以發奮圖強的激勵。梅花在傳統文化中是高潔、傲骨的象徵,被人們譽為鋼筋鐵骨,古往今來的詩詞歌賦,以梅為題者最多,或詠其風韻獨勝,或詠其神形俱清,或贊其標格秀雅,或頌其節操凝重。梅花不畏寒冷,獨步早春的精神,象徵剛毅精神和崇高品格,「梅花歡喜漫天雪,凍死蒼蠅未足奇」就是表達了梅花這種堅強不屈的精神和品格。
家裡掛梅花好嗎梅花 ,嚴冬開放,梅 花的香韻一向為人們所傾倒,它濃而不艷、冷而不淡。是 家居掛畫 裝飾的精品,家裡掛梅花是 非常好的。 紅梅 《報春圖》 六尺精品白梅圖 那疏影橫斜的風韻和清...
梅花的詩詞有哪些紅梅 《報春圖》 尋常一樣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寒 夜》杜耒 江南臘盡,早梅花開後,分付新春與垂柳。 細腰肢自有入格風流,仍更是、骨體清英雅秀。《洞仙歌》蘇軾 梅花體...
梅花的寓意在 中國畫 中, 梅花圖 是高潔、吉祥圖案的常見題材。以梅為主題的圖案,常見的寓意有。松、竹、梅,寓意 歲寒三友 。 紅梅 《......
松柏、梅、楊柳、蘭、荷花、竹、百合、菊花的象徵意義、特殊含義是什麼?
松柏----堅強不屈楊柳----情思纏綿荷花----堅貞純潔百合----不同顏色百合的含義:白百合:象徵百年好合、偉大的愛粉百合:象徵清純、高雅黃百合:象徵財富、高貴黑百合:戀、詛咒不同品種百合的花語:百合(所有的百合):順利、心想事成、祝福、高貴香水百合:純潔、婚禮的祝福、高貴白百合:純潔、庄嚴、心心相印葵百合:勝利、榮譽、富貴姬百合:財富、榮譽、清純、高雅野百合:永遠幸福狐尾百合:尊貴、欣欣向榮、傑出玉米百合:執著的愛、勇敢編笠百合:才能、威嚴、傑出聖誕百合:喜洋洋、慶祝、真情水仙百合:喜悅、期待相逢梅花----堅強和高雅蘭花----美好、高潔、賢德。外國的蘭花花語為:熱烈、友誼、自信、自傲蘭花有好多種,其中:紫蘿蘭 .永續的美小蒼蘭 .純真、無邪嘉德利亞蘭 .貴婦人蝴蝶蘭 .幸福逐漸到來文心蘭 .隱藏的愛竹子----剛直不阿,有節氣,有骨氣菊花----清凈、高潔、長壽 、吉祥 、我愛你、真情菊花(紅):喜戀菊花(白):誠實君子菊花(黃):失戀翠菊:追想、可靠的愛情、請相信我春菊:為愛情占卜六月菊:別離冬菊:別離法國小菊:忍耐瓜葉菊:快樂波斯菊:野性美 *** 斯菊:少女純情 堅強萬壽菊:友情矢車菊:纖細、優雅麥稈菊:永恆的記憶、刻畫在心鱗托菊:永遠的愛
各種花的象徵意義是什麼
花木的象徵意義 銀杏——古老文明 松柏——堅強偉大 芝蘭——正氣清遠 百合——團結友好 紫荊——兄弟和睦 椿萱——父母健康 竹子——正直虛心 紅楓——革命熱誠 楊柳枝——依依不捨 石榴——子孫繁昌 並蒂蓮——夫妻恩愛 牡丹——繁華富貴 梅花——堅貞不屈 茶花——戰斗英雄 萬年青——友誼長存 吉祥草——鴻運祥瑞 壽星草—延年益壽 桂花—高尚不俗 橄欖枝——和平 黃月季——勝利 含羞草——知恥 夭桃——淑女 鐵樹——庄嚴 菊花——高潔 合歡——消憤 紅豆——相思 荷花——無邪 荷花:「出污泥而不染」;梅花:「香自苦寒來」 扶桑:「有如旭日初升」;梧桐:「數葉迎風尚有聲」。 丁 香 丁香花是素雅的。它那白色或淡紫的小花,常常不為人們所注目。也許有人嫌它不美,如果美是專指鮮艷奪目而言,然而它實在是很可愛的。它不貪求贊美,也不奢望愛戀,它價值不凡又含而不露;為著人們生活的更幸福,更美好,它無私地將小小身軀,全部投到了祖國醫葯學事業中。丁香的性格是溫柔的,但也不缺乏熱烈。它雖然素裝淡裹,卻有許多的內秀。丁香又是嚴肅的,它柔中有剛。 花木,千姿百態,其色彩、風韻不僅給人以美感,在人們心目中還有它特定的象徵意義。 以松柏象徵堅貞 松枝傲骨崢嶸,柏樹莊重肅穆,且四季長青,歷嚴冬而不衰。《論語》贊曰: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松與竹、梅一起,素有「歲寒三友」之稱。文藝作品中,常以松柏象徵堅貞不屈的英雄氣概。 以竹象徵氣節 竹子挺拔秀麗,歲寒不凋,自古以來,受到人們的普遍喜愛。古人常以「玉可碎而不改其白,竹可焚而不毀其節」來比喻人的氣節。 以梅象徵堅強不屈 梅的枝幹蒼勁挺秀,寧折不彎,被人們用來象徵剛強不屈的意志,而迎風斗雪怒放的梅花,則最先給人間透露春的氣息。 以菊象徵不畏風霜 菊花在深秋時節開放,它花期長,千姿百態,深為人們喜受。它不畏風霜的高尚品格更為人們所稱道。 以牡丹象徵富貴 牡丹花朵碩大,色澤鮮艷,它以其國色天香、雍容華貴、端妍富麗的特色,素稱「花中之王」。人們視其為富貴榮華的象徵。 以蘭花象徵高尚 蘭花風姿素雅,花容端莊,幽香清遠,歷來作為高尚人格的象徵。詩人屈原極愛蘭花,在他不朽之作《離騷》中,多處出現詠蘭的佳句。 以荷花象徵清白 荷花花朵艷麗,清香遠溢,碧葉翠蓋,十分高雅。周敦頤之名篇《愛蓮說》稱其「出污泥而不染」,贊美荷花的高貴品格,將其視為清白、高潔的象徵。 以折桂象徵榮耀 據神話傳說,月亮中有一桂花樹。過去稱應試及第為「蟾宮折桂」,比喻十分榮耀。福建地區的古越人還將月桂編織成「桂冠」,奉獻給榮譽最高的人。 以桃李代表門生 人們常以「桃李滿園」、「桃李滿天下」來比喻某名師的門生眾多。 以垂柳表示依戀 《詩經》有「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之句。柳與留諧音,因而古時送別友人,常折柳枝相贈,以示依戀之情,故有「楊柳依依」之說。 以桑梓代故鄉 《詩經·小雅》載:「維桑與梓,必恭敬止。」意謂家鄉的桑樹與梓樹乃父母所栽,對它要表示尊敬。後人常以桑梓指代故鄉。 以杏象徵幸福 因為杏與「幸」諧音,表示「有幸」,杏與花瓶表示「祝您高中」,同時因為杏花非常美麗,常用以象徵美麗的少女,杏仁則比作美女的眼睛,俗語常說「柳葉眉,杏仁眼」。 以桃象徵長壽 桃是最常見的長壽象徵,給老人祝壽便用壽桃。一些人在廳堂中常掛著一幅畫有三個桃和五隻蝙蝠的畫,表示「三桃五福」。 以水仙象徵來年走運 「水仙」字面意思為「水中的仙人」,由於它正好在春節(舊......
梅蘭竹菊代表什麼含義?象徵著什麼?
梅蘭竹菊指:梅花,蘭花,竹,菊花。被人稱為「花中四君子」、「四君子」。
梅蘭竹菊的品質分別是:傲、幽、堅、淡。
關於梅蘭竹菊對梅蘭竹菊的詩一般的感受,是以深厚的民族文化精神為背景的。梅蘭竹菊,占盡春夏秋冬,中國文人以其為"四君子",正表現了文人對時間秩序和生命意義的感悟。梅高潔傲岸,蘭幽雅空靈,竹虛心有節,菊冷艷清貞。中國人在一花一草、一石一木中負載了自己的一片真情,從而使花木草石脫離或拓展了原有的意義,而成為人格襟抱的象徵和隱喻。
大凡生命和藝術的"境界",都是將有限的內在的精神品性,升華為永恆無限之美。梅、蘭、竹、菊成為中國人感物喻志的象徵,也是詠物詩和文人畫中最常見的題材,正是根源於對這種審美人格境界的神往。
共同特點是自強不息,清華其外,澹泊其中,不作媚世之態。 關於梅蘭竹菊。 關於梅蘭竹菊對梅蘭竹菊的詩一般的感受,是以深厚的民族文化精神為背景的。梅蘭竹菊,占盡春夏秋冬,中國文人以其為"四君子",正表現了文人對時間秩序和生命意義的感悟。梅高潔傲岸,蘭幽雅空靈,竹虛心有節,菊冷艷清貞。中國人在一花一草、一石一木中負載了自己的一片真情,從而使花木草石脫離或拓展了原有的意義,而成為人格襟抱的象徵和隱喻。
大凡生命和藝術的"境界",都是將有限的內在的精神品性,升華為永恆無限之美。梅、蘭、竹、菊成為中國人感物喻志的象徵,也是詠物詩和文人畫中最常見的題材,正是根源於對這種審美人格境界的神往。
梅竹合在一起有什麼含義或象徵意義
梅、竹飾紋,寓意「梅竹雙清」。
在中國傳統繪畫形式中,把梅、竹合畫一幅之上稱為"梅竹雙清"。但這一稱謂起源於何時,是誰先提出的?翻檢很多書籍也不能最後確定。
早先,無論詩歌還是繪畫,都是將梅、竹分而吟詠圖繪的。詠物詩作為一種文學品類出現很早,《詩經》中已有大量以花喻人的詩句,屈原更是遍詠香萆,以比德君子。而詠梅詩最早應是南朝鮑照的《梅花落》、何遜的《詠早梅》,詠竹應是南朝沈約的《檐前竹》、謝眺的《詠竹》。直到元代才有以梅竹為題合吟於一首的詩作,有貢性之的《題翠竹紅梅》,有泰不華的《題梅竹雙清圖》,這是見到最早以雙清稱謂梅竹的文字記載。從題目看,這是題於畫作上的,這說明"梅竹雙清"在元代已開始有畫家在畫。從留下的畫跡看,其實從宋代已開始,只是不叫"梅竹雙清",如馬麟有《梅花圖》,畫面上有梅花有竹子,另有宋元(佚名)《梅竹合卷》,這是目前所能見到的最早將梅竹合畫在一起的作品。
㈢ 梅竹合在一起有什麼含義或象徵意義
在中國傳統繪畫形式中,把梅、竹合畫一幅之上稱為「梅竹雙清」。無論詩歌還是繪畫,都是將梅、竹分而吟詠圖繪的。詠物詩作為一種文學品類出現很早,《詩經》中已有大量以花喻人的詩句,屈原更是遍詠香萆,以比德君子。
梅的特質是在嚴寒的季節傲雪綻放,竹的是:四季常青,直立雲霄,規整有節。未出土時先有節,凌雲深處仍虛心。梅竹合在一起暗喻一個人的優秀品質,不為強權壓力堅持自己的信念,官位、實力在強虛心的堅持原則,象徵人格高尚。
(3)梅花翠竹圖擴展閱讀
元代才有以梅竹為題合吟於一首的詩作,有貢性之的《題翠竹紅梅》,有泰不華的《題梅竹雙清圖》,這是見到最早以雙清稱謂梅竹的文字記載。從題目看,這是題於畫作上的,這說明「梅竹雙清」在元代已開始有畫家在畫。
從留下的畫跡看,其實從宋代已開始,只是不叫「梅竹雙清」,如馬麟有《梅花圖》,畫面上有梅花有竹子,另有宋元(佚名)《梅竹合卷》,這是目前所能見到的最早將梅竹合畫在一起的作品。
㈣ 梅花與其他哪兩個被稱為歲寒三友
松、竹。
1、松樹除經濟用途外,由於其樹姿雄偉、蒼勁,樹體高大、長壽,還具有重要的觀賞價值。它是中國很多風景區的重要景觀成分。如遼寧千山、山東泰山、江西廬山都以松樹景色而馳名。尤其是安徽的黃山,松、雲、石號稱「三絕」,而以松為首。
各地不少古松與中國悠久的歷史文化有密切聯系。如北京北海團城有一株800年生的古松,傳說曾被清乾隆封為「遮陰侯」;泰山「五大夫松」傳說是秦始皇登山在此避雨而被封以官爵的。
中國人民把松樹作為堅定、貞潔、長壽的象徵。松、竹、梅世稱「歲寒三友」,喻不畏逆境、戰勝困難的堅韌精神。
2、竹:彰顯氣節,雖不粗壯,但卻正直,堅韌挺拔;不懼嚴寒酷暑,萬古長青。 竹是君子的化身,是「四君子」中的君子。 竹之七德 竹身形挺直,寧折不彎;是曰正直。
竹雖有竹節,卻不止步;是曰奮進。 竹外直中空,襟懷若谷;是曰虛懷。 竹有花不開,素麵朝天;是曰質朴。 竹超然獨立,頂天立地;是曰卓爾。 竹雖曰卓爾,卻不似松;是曰善群。 竹載文傳世,任勞任怨;是曰擔當。
竹是君子的化身,乃「四君子」中的一份子。竹、梅花和松是「歲寒三友」,松象徵常青不老、竹象徵君子之道、梅象徵冰清玉潔。
(4)梅花翠竹圖擴展閱讀
歲寒三友的由來:
北宋神宗元豐二年,蘇軾遭權臣迫害,被捕入獄。經王安石等人營救,始得從輕定罪,安置黃州管制。黃州即今湖北黃岡。作為「罪人」的蘇軾初到此地時,心情很苦悶。
稍後,家眷來依,朋友來訪,蘇軾的心緒慢慢好轉,但生活上又發生了困難,便向黃州府討來了數十畝荒地開墾種植,藉以改善生活。這塊地,當地人喚作「東坡」,蘇軾便自取別號為「東坡居士」。
蘇軾在東坡栽了稻、麥等到農作物,又築園圍牆,造起房屋來。房子取名「雪堂」,並在四壁都畫上雪花;園子里,則遍植松、柏、竹、梅等花木。一年春天,黃州知州徐君猷來雪堂看望他,打趣道:「你這房間起居睡卧,環顧側看處處是雪。
當真天寒飄雪時,人跡難至,不覺得太冷清嗎?」蘇軾手指院內花木,爽朗大笑:「風泉兩部樂,松竹三益友。」意為風聲和泉聲就是可解寂寞的兩部樂章,枝葉常青的松柏、經冬不凋的竹子和傲霜開放的梅花,就是可伴冬寒的三位益友。
徐君猷聞言,對蘇軾以「三友」自勵,保持凌寒留香的高尚情操,肅然起敬,從此更留意對他的照顧了。以後,合成松、竹、梅的「歲寒三友」圖案,一般都用在器皿、衣料和建築上。
仁人志士對它的理解,是藉此體現傲霜鬥雪、鐵骨冰心的高尚品格,老百姓則看重其長青不老、終冬不凋,引申為生命力的旺盛,所以也成為吉祥的象徵。
㈤ 關於「拙政園」的詩詞
拙政園
蘭雪堂 :
蘭雪堂是東部的主要廳堂,堂名取意於李白「獨立天地間,清風灑蘭雪」的詩句。始建於明崇禎八年(1635),據園主王心一《歸園田居》記載,蘭雪堂為五楹草堂,「東西桂樹為屏,其後則有山如幅,縱橫皆種梅花。梅之外有竹,竹臨僧舍,旦暮梵聲,時從竹中來」,環境幽僻。堂前兩棵白皮鬆蒼勁古拙,牆邊修竹蒼翠欲滴,湖石玲瓏,綠草夾徑,東西院牆相連。堂坐北朝南三開間,「蘭雪堂」匾額高掛,長窗落地,堂正中有屏門相隔,屏門南面為一幅漆雕《拙政園全景圖》,屏門北面為《翠竹圖》,全部採用蘇州傳統的漆雕工藝,屏門兩邊的隔扇裙板上刻有人物山水。
綴雲峰
綴雲峰位於蘭雪堂北,山峰高聳在綠樹竹蔭中,山西北雙峰並立,取名「聯璧」。綴雲峰、聯壁峰為歸園田居的園中景點。王心一《歸園田居記》,蘭雪堂前有池,「池南有峰特起,雲綴樹杪,名之曰綴雲峰。池左兩峰並峙,如掌如帆,謂之聯壁峰。」兩峰為明末疊石名家陳似雲作品,所用湖石,玲瓏細潤,以元末趙松雪山水畫為範本。綴雲峰的形態自下而上逐漸狀大,其巔尤偉,如雲狀,巋然獨立,旁無支撐。1943年夏夜,綴雲峰突然傾圮。後來,在園林專家汪星伯的指導下,重新堆成了這座高達兩丈、玲瓏夭矯的奇峰,如今此峰苔蘚斑駁,藤蔓紛披,不乏古意。
秫香館
秫香,指稻穀飄香,以前牆外皆為農田,豐收季節,秋風送來一陣陣稻穀的清香,令人心醉,館亦因此得名。秫香館為東部的主體建築,面水隔山,為單檐歇山結構,室內寬敞明亮,長窗裙板上的黃楊木雕,共有 48幅,緣據行家考證,一部為《西廂記》,另一部為《金玉如意》。其中《西廂記》一出中,有「張生跳牆會鴛鴦」、「拷紅」、「長亭送別」等場景,雕鏤精細,層次豐富,栩栩如生。夕陽西下,一抹余輝灑落在秫香館的落地長窗上。加上精緻的裙板木雕,把秫香館裝點得古樸雅緻,別有情趣。
涵青亭
園林建築,以亭的變化為多。亭是一種只有屋頂而沒有牆的小屋,玲瓏輕巧,一般由屋頂、柱身和台基三部分組成。在園林中可點景、觀景,又可供人小憩、納涼、避雨。
拙政園不僅亭多,而且形式不一。涵青亭居於一隅,空間范圍比較逼仄。但造園家以高大的白牆作底,建了一座組合式的半亭,一主二從,主亭平座挑出於水面之上,猶如水榭,兩側副亭略向後退,朝左右展開,似廊又非廊,主亭發兩只戧,副亭發一隻戧,整座亭子猶如一隻展翅欲飛的鳳凰,給本來平直、單調的牆體增添了飛舞的動勢。斜倚亭邊美人靠小坐,天光雲影水間,錦鯉遨遊,荷蓮輕盪。
梧竹幽居
建築風格獨特,構思巧妙別致的梧竹幽居是一座方亭,為中部池東的觀賞主景。此亭外圍為廊,紅柱白牆,飛檐翹角,背靠長廊,面對廣池,旁有梧桐遮蔭、翠竹生情。亭的絕妙之處還在於四周白牆開了四個圓形洞門,洞環洞,洞套洞,在不同的角度可看到重疊交錯的分圈、套圈、連圈的奇特景觀。四個圓洞門既通透、採光、雅緻,又形成了四幅花窗掩映、小橋流水、湖光山色、梧竹清韻的美麗框景畫面,意味雋永。「梧竹幽居」匾額為文徵明體。「爽借清風明借月,動觀流水靜觀山」對聯為清末名書家趙之謙撰書,上聯連用二個借字,點出了人類與風月、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親密之情;下聯則用一動一靜,一虛一實相互襯托、對比,相映成趣。
聽雨軒
聽雨軒在嘉實亭之東,與周圍建築用曲廊相接。軒前一泓清水,植有荷花;池邊有芭蕉、翠竹,軒後也種植一叢芭蕉,前後相映。五代時南唐詩人李中有詩曰:「聽雨入秋竹,留僧覆舊棋」;宋代詩人楊萬里《秋雨嘆》詩曰:「蕉葉半黃荷葉碧,兩家秋雨一家聲」;現代蘇州園藝家周瘦鵑《芭蕉》詩曰:「芭蕉葉上瀟瀟雨,夢里猶聞碎玉聲。」這里芭蕉、翠竹、荷葉都有,無論春夏秋冬,只要是雨夜,由於雨落在不同的植物上,加上聽雨人的心態各異,自能聽到各具情趣的雨聲,境界絕妙,別有韻味。
遠香堂
遠香堂為四面廳,是拙政園中部的主體建築,在原明正德若墅堂的舊址上,為清乾隆時所建,青石屋基是當時的原物。它面水而築,單檐歇山頂,面闊三間。堂北平台寬敞,池水曠朗清澈。荷池寬闊,紅裳翠蓋,清香宜人。堂名取周敦頤《愛蓮說》中「香遠益清」的名句,水中遍植荷花,因荷得名。夏日池中荷葉田田,荷風撲面,清香遠送,是賞荷的佳處。園主借花自喻,表達了園主高尚的情操。堂內裝飾透明玲瓏的玻璃落地長窗,規格整齊,由於長窗透空,四周各具情趣的景物,山光水影,盡收眼底,猶如觀賞山水長卷。室內陳設典雅精緻。
小飛虹
蘇州是水鄉,拙政園是水園,有水必有橋。拙政園里有石板橋、石拱橋等,小飛虹的型制很特別。是蘇州園林中唯一的廊橋。取南北朝宋代鮑昭《白雲》詩 「飛虹眺秦河,泛霧弄輕弦而命名」。朱紅色橋欄倒映水中,水波粼粼,宛若飛虹,故以為名。虹,是雨過天晴後橫跨大地的一架絢麗的彩橋,古人以虹喻橋,用意絕妙。它不僅是連接水面和陸地的通道,而且構成了以橋為中心的獨特景觀。小飛虹橋體為三跨石樑,微微拱起,呈八字型。橋面兩側設有萬字護欄,三間八柱,覆蓋廊屋,檐枋下飾以倒掛楣子,橋兩端與曲廊相連,是一座精美的廊橋。
小滄浪
小滄浪取北宋·蘇舜欽「滄浪亭」名為閣名,寓意遁世歸隱。小閣面闊三間,南窗北檻,兩面臨水,外形十分別致,似房非房,似船非船,似橋非橋,完全是架在水面上的一座水閣。水閣橫跨池上,將水面再度劃分,把到此結束的中園水尾營造得貌似綿延不斷,藝術手法高超。亭廊圍繞,構成開敞的幽靜水院。從前蘇州古城文人雅士、官宦人家眾多,無論是華屋巨宅還是一般住房,都特別注意小空間的修飾,這小空間就是庭院,而水庭院則是這絕無僅有的小滄浪,一方面,它體現了江南水鄉風情,另一方面,因水造景,院落內外互相借景而構建了一個特別清涼的環境。
香洲
香洲為「舫」式結構,有兩層艙樓,通體高雅而灑脫,其身姿倒映水中,更顯得纖麗而雅潔。香洲寄託了文人的理想與情操。香洲,用的是屈原筆下「芳洲」的典故,《楚辭》中有「采芳洲兮杜若,將以遺兮下女」的句子。古時常以香草來比喻清高之士,此處以荷花景觀來喻意香草,也很得體。在中國古典園林眾多的石舫中,拙政園香洲大概稱得上是造型最為美觀的一個。船頭是台,前艙是亭,中艙為榭,船尾是閣,閣上起樓,線條柔和起伏,比例大小得當,使人想起古時蘇州、杭州、、揚州一帶山溫水軟、畫舫如雲的景象。香洲位於水邊,正當東、西水流和南北向河道的交匯處,三面環水,一面依岸,由三塊石條所組成的跳板登 「船」,站在船頭,波起漣漪,四周開敞明亮,滿園秀色,令人心爽。烈日酷暑,此地卻荷風陣陣,舉目清涼。香洲船頭上懸有文徵明寫的題額,後人還專門為之題跋。香洲這條旱船,建築手法典雅精巧,引人入勝,使人感到一種對高潔人格的追尋。
荷風四面亭
荷風四面亭,亭名因荷而得,座落在園中部池中小島,四面皆水,湖內蓮花亭亭凈植,湖岸柳枝絲絲婆娑,亭單檐六角,四面通透,亭中有抱柱聯:「四壁荷花三面柳,半潭秋水一房山。」用在此處十分貼切。尤其是聯中的「壁」字用得好,亭子是最為開敞的建築物,柱間無牆,所以視線不受遮擋,倍感空透明亮,雖然無壁,然而三面河岸垂柳茂盛無間,四周芙蓉偎依簇擁,不是密密匝匝地圍成了一道綠色的香柔之牆嗎?動人的誇張和豐富的想像,使這座島上的小亭愈發顯得多姿多彩,亭亭可人。風吹牆動,綠浪翻滾,清香四溢,色、香、形俱佳。春柳輕,夏荷艷,秋水明,冬山靜,荷風四面亭不僅最宜夏暑,而且四季皆宜。若從高處俯瞰荷風四面亭,但見亭出水面,飛檐出挑,紅柱挺拔,基座玉白,分明是滿塘荷花懷抱著的一顆光燦燦的明珠。
見山樓
見山樓三面環水,兩側傍山,從西部可通過平坦的廊橋進入底層,而上樓則要經過爬山廊或假山石級。它是一座江南風格的民居式樓房,重檐卷棚,歇山頂,坡度平緩,粉牆黛瓦,色彩淡雅,樓上的明瓦窗,保持了古樸之風。底層被稱作「藕香榭」,沿水的外廊設吳王靠,小憩時憑靠可近觀游魚,中賞荷花,遠則園內諸景如畫一般地在眼前緩緩展開。上層為見山樓,陶淵明有名句曰:「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此樓高敞,可將中園美景盡收眼底。春季滿園新翠,奼紫嫣紅;夏日薰風徐來,荷香陣陣;秋天池畔蘆荻迎風,寒意蕭瑟;冬時滿屋暖陽,雪景宜人。原先,蘇州城中沒有高樓大廈,登此樓望遠,可盡覽郊外山色。相傳此樓清咸豐年間太平天國忠王李秀成的辦公之所。見山樓高而不危,聳而平穩,與周圍的景物構成均衡的圖畫。
宜兩亭
宜兩亭在別有洞天靠左,疊有假山一座。沿假山上石徑,有一座六角形的亭子位於山頂,這就是「宜兩亭」。它踞於中園和西園分界的雲牆邊,亭基較高,六面置窗,窗格為梅花圖案。登上宜兩亭,可以俯瞰中部的山光水色。從中花園觀景,從層層遞進的景色展開後,宜兩亭突出於廊脊之上,使整個中花園的景色變得綿延不盡,形成非常深遠的景觀空間,這是造園技巧上「鄰借」的典型範例。「宜兩」出自一個有趣的故事。唐代白居易曾與元宗簡結鄰而居,院落中有高大的柳樹探出圍牆,可為兩家共賞。白居易寫詩贊美道:「明月好同三徑夜,綠楊宜作兩家春」,以此來比喻鄰里間的和睦相處。當年,拙政園的中園和西園分屬兩家所有,西園主人不建高樓,而改為堆山築亭。西家可以在亭中觀賞到他十分羨慕的中園景色,而中園主人在中花園亦可眺望亭閣高聳的一番情趣,借亭入景,豐富景觀,豈不妙哉!一亭宜兩家,添景更添情,就這樣,一句好詩,一段佳話,造就了一個妙亭,一道風景。
波形廊
波形廊在西花園與中花園交界處的一道水廊,是別處少見的佳構。從平面上看,水廊呈「L」形環池布局,分成兩段,臨水而築,南段從別有洞天入口,到卅六鴛鴦館止;北段止於倒影樓,懸空於水上。這里原來是一堵分隔中、西園的水牆,作為兩園之間的分界橫在那裡,如何規劃成景頗費躊躇。聰明的工匠借牆為廊,凌水而建,以一種絕處求生的高妙造園手法來打破這牆僵直、沉悶的局面,將廊的下部架空,猶如棧道一般,依水勢作成高低起伏、彎轉曲折狀,使景觀空間富於彈性,具有韻律美和節奏美。由南往北,經過一系列形態變化之後,突然出現大幅度轉折,把它拉離園牆一段距離,使之突出於水池之上,低貼水面,左右凌空,廊頂變化如亭蓋,臨水處立小石欄柱兩根,猶如釣台一般,在波形廊靠近倒影樓的近終點處,在其下部設一孔水洞,讓廊跨越而過,使園的中、西部水系相通,廊體也拔高至最高點。若遠看水廊,便似長虹卧波,氣勢不凡。
卅六鴛鴦館
卅六鴛鴦館是西花園的主體建築,精美華麗,南部叫「十八曼陀羅花館」,北部叫「卅六鴛鴦館」。一座建築同時有兩個名字,這是古建築中的一種鴛鴦廳形式,以屏風、罩、紗槅將一座大廳分為兩部,梁架一面用扁料, 一面用圓料,似兩進廳堂合並而成,其作用是南半部宜於冬、春,北半部宜於夏、秋。鴛鴦廳面闊三間,外觀為硬山頂,平面呈方形,四隅均建有四角攢尖的精巧耳房,又叫暖閣。北半部挑出於水面,由8根石柱撐住館體架於池上。館之中央的銀杏木雕玻璃屏將大廳一隔為二。北廳(後廳)臨清池,夏、秋時推窗可見荷池中芙蕖浮動,鴛鴦戲水,東漢時大將軍霍光「(在)園中鑿大池,植五色睡蓮,養鴛鴦卅六對,望之燦若披錦」,館名取其意,匾額為清同治年間蘇州狀元洪鈞題寫。蘇州自古出人才,明清時期狀元人數居全國前列,洪鈞就是其中之一。他在民間傳說中成了一個帶有傳奇色彩的人物,大多是因他娶了一代名妓賽金花為妾。賽金花的故事後來被人寫成小說,洪鈞也就更加出名了。
南廳是十八曼陀羅花館,宜於冬、春居處,廳南向陽,小院圍牆既擋風又聚曖,並使室內有適量的陽光照射。曼陀羅花即山茶花。清代末年,張履謙建此館時曾栽種18株名貴的山茶花,冬季百花凋零,山茶卻如傲雪的臘梅嫣紅斗雪,「樹頭萬朵齊吞火,殘雪燒紅半個天。」表現出蓬勃的生命力,展示著獨特的美,此館匾額是晚清蘇州的另一個狀元陸潤庠所題。陸狀元和洪狀元在蘇州話里洪、陸諧音「紅、綠」這一紅(洪)一綠(陸)同邑兩狀元為同一建築寫匾額,為廳堂增色不少。
卅六鴛鴦館內頂棚採用連續四卷的拱型狀,既彎曲美觀,遮掩頂上樑架,又利用這弧形屋頂來反射聲音,增強音響效果,使得餘音裊裊,繞梁縈回。主人在此宴友、會客、休憩,環境優雅,在廳中鋪就一方紅氍毹,吹笛弄簫,吟歌唱曲。陳設古色古香,書畫掛屏、傢具擺設配置精當。
與誰同坐軒
小亭非常別致,修成摺扇狀。蘇東坡有詞「與誰同坐?明月、清風、我」,故名「與誰同坐軒」。軒依水而建,平面形狀為扇形,屋面、軒門、窗洞、石桌、石凳及軒頂、燈罩、牆上匾額、鵝頸椅、半欄均成扇面狀,故又稱作「扇亭」。軒內扇形窗洞兩旁懸掛著杜甫的詩句聯「江山如有待,花柳自無私。」扇亭地處山麓水邊,地理位置甚佳,樹高而雄,石幢靜立,人在軒中,無論是倚門而望,憑欄遠眺,還是依窗近視,小坐歇息,均可感到前後左右美景不斷。
在扇亭後的土山上還有一小亭,稱「笠亭」。「笠」即箬帽,亭作渾圓形,頂部坡度較平緩,恰如一頂箬帽,掩映於枝繁葉茂的草樹中,摒棄了一切裝飾,樸素無華。山小亭微,搭配勻稱,襯以亭前山水,儼然一戴笠漁翁垂釣,悠然自得。前人曾寫詞贊道:「花間蘿蹬一痕青,煙棱雲罅危亭。笠檐蓑袂證前盟,恰對漁汀。紅隱霞邊山寺,綠皺畫里江城。槐衙柳桁繞瓏玲,坐聽啼鶯。」與誰同坐軒和笠亭是兩種不同的園林建築藝術造型,也是在古典園林中較少見的象形建築。亭、軒結合,渾然一體。
笠亭山上有一座八角形雙層建築,高大氣派,煞是引人注目。山上林木茂密,綠草如茵,建築好像浮動於一片翠綠濃蔭之上,因而叫做「浮翠閣」。造型高聳凌空,立面槅扇飾有精美圖畫。登閣眺望四周,但見山清水綠,天高雲淡,滿園青翠,一派生機盎然,令人心曠神怡,樂不思返。扇亭、笠亭、浮翠閣,地理位置依次是臨水、山中、山巔,它們形態各異,大小不一,由低至高,循序漸進,猶如音階中的哆、唻、咪,一氣呵成,使人陶醉在這動聽的旋律里。
芙蓉榭
榭是我國古代一種很美的建築形式,憑借周圍風景而構成,形式靈活多變。芙蓉榭屋頂為卷棚歇山頂,四角飛翹,一半建在岸上,一半伸向水面,靈空架於水波上,佇立水邊、秀美倩巧。此榭面臨廣池,池水清清,是夏日賞荷的好地方。漫步芙蓉榭,憑欄四顧,可見滿池青翠,粉黛出水,風流麗質似亭亭玉立的仙子在碧波中美目流盼,微風驟起,掀起一片綠浪,送來陣陣荷香,……盡情領略荷花的嬌美、幽雅和高潔的風骨。
倒影樓
倒影樓以觀賞水中倒影為主的景點。樓分兩層,樓下是為「拜文揖沈之齋」,文是指文徵明,沈是指沈周(石田),這兩位均是蘇州著名的畫家,沈周還是文徵明的老師。拙政園之蜚聲江南,是與大畫家、大詩人文徵明分不開的。當年,西園園主張履謙為表達自己的景仰之情,於光緒二十年(1894)特建此樓以資紀念,他將自己收藏的文徵明、沈石田畫像和《王氏拙政園記》拓片以及俞粟廬書《補園記》石刻嵌在樓下左右兩壁。中間裙板上刻有鄭板橋的書畫真跡。面水的一側於柱間安裝通透玲瓏的長窗,窗內有木質低欄。倚欄而立,可憑水觀景。左有波形長廊相伴,右有「與誰同坐軒」,尤其是這些景物的倒影如畫,盡入眼中。水底明月,池中雲彩,波影浮動,景色絕佳。樓上原是園主兒媳王氏的書房。此樓四周遍植桂花無數,入秋賞罷殘荷賞金桂,桂香如酒令人醉。無論是讀書習字,還是吟詩作畫、觀景自娛,皆環境可人,幽香可愛。
留聽閣
為單層閣,體型輕巧,四周開窗,閣前置平台,閣內最值得一看的是清代銀杏木立體雕刻松、竹、梅、鵲飛罩,浮雕、鏤雕、圓雕相結合,刀法嫻熟,技藝高超,構思巧妙,將「歲寒三友」和「喜鵲登梅」兩種圖案柔和在一起,接縫處不留痕跡,渾然天成,是園林飛罩不可多得的精品。從整體外形看,留聽閣是一個抽象化的船廳,廳前平台如船頭。左側池塘中種滿了荷花,荷花生長期間其葉、蕾、花、果皆有姿有態,觀賞期特長,從春末夏初池面冒出點點綠錢到盛夏時節的滿池華蓋,直至秋意濃濃的枯葉殘花,每一個階段都有其獨到的美。俗話說,花無百日紅,再美的鮮花最終也是「零落成泥碾作塵」,殘花敗葉的凄涼晚景讓人不忍卒睹,唯獨秋塘枯荷卻別有一種殘缺美的意境,李商隱有「留得殘荷聽雨聲」的名句,留聽閣就是取此詩意而名。花謝了,人已老,景猶在,情難忘,觸人心境,發人幽思。
《紅樓夢》第四十四回里,賈寶玉與林黛玉乘著姑蘇駕娘撐動的木舫在水中游賞,黛玉看到滿池荷花時說,我最不喜歡李義山的詩,只喜他一句「留得殘荷聽雨聲……」林黛玉是個極有文化修養的姑娘,多愁善感,聰明絕頂,但又孤傲清高,不願隨波逐流,所以才會對李商隱這句表達冷寂清幽之美的詩句產生共鳴。這雖然是文學作品裡的描述,但她所欣賞的如此富有詩意的境界也出現在拙政園的西花園里。大自然的天籟之音,在中國園林中奏出了或恢宏或歡快或喜悅的美妙樂章。
塔影亭
此亭從頂部到底座及四周窗格均為正八角圖案,是園中最精緻華麗的建築物之一。在留聽閣船台,回頭望塔影亭,頓覺美妙至致。狹長的縱向水系拉開了層次,隔了一定的距離,水灣的縱深感就增強了,那攢尖的八角亭印入水中,宛如寶塔,端莊怡然。真亭假塔,虛實相連,不失為西部花園中一個別致的景觀。
在拙政園中,有兩處景觀與寶塔有關。一處是在倚虹亭看遠借的園外北寺塔,還有一處便是這借水景而成的塔影亭。在中花園中看到的寶塔是實體,而在西花園中看到的寶塔是虛體。不論是真塔遠望,還是假塔近觀,都讓人產生豐富的聯想,留下深刻的印象。塔影亭所處的位置並不顯眼,已到了花園的盡頭。聰明的主人在水源將盡處築了一個小亭,若將整個西園比作一首旋律優美的樂曲,那麼塔影亭就是最後一節音符。嘎然而止的樂曲讓人覺得突兀,而此處有了塔影亭則組成了完整的樂章。更妙的是,不光有亭,還有影,就如曲終遺音余韻不絕,讓人回味。
天泉亭
是一座重檐八角亭,出檐高挑,外部形成迴廊,莊重質朴,圍柱間有坐檻,可以坐歇欣賞。四周草坪環繞,花木扶疏。亭北平崗小坡,林木蔥郁。亭子之所以取「天泉」這個名字,是因為它的下面有一口井,此井終年不涸,水質甘甜,因而被稱為「天泉」。據《乾隆長洲縣志》記載,元朝大德年間,這一帶有一座寺廟叫大宏寺。又過了百來年,餘澤和尚居住在這里,並建了一所「東齋」。齋前有井,稱「天泉」。蘇州是個水鄉澤國,河多、橋多、井也多,但被載入史冊的則不多見。王心一建「歸園田居」時,保留了這井,也使園中平添幾許田園風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