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落季節
A. 關於玉笛的詩詞、傳說、介紹啊
《春夜洛城聞笛》:「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開元二十三年(735),李白客東都(洛陽)。《春夜洛城聞笛》一詩,當即這次客東都有感而作。
這首詩寫鄉思,題作《春夜洛城聞笛》,明示詩因聞笛聲而感發。題中「洛城」表明是客居,「春夜」點出季節及具體時間。起句即從笛聲落筆。已經是深夜,詩人難於成寐,忽而傳來幾縷斷續的笛聲。這笛聲立刻觸動詩人的羈旅情懷。詩人不說聞笛,而說笛聲「暗飛」,變客體為主體。「暗」字為一句關鍵。注家多忽略這個字。已故沈祖棻先生說:「……『誰家』、『暗飛聲』,寫出『聞』時的精神狀態,先聽到飛聲,蹤跡它的來處,卻不知何人所吹,從何而來,所以說是暗中飛出。」(《唐人七絕詩淺釋》)可為一種理解。因為不知笛聲來自何處,更不見吹笛者為何人,下此「暗」字,自是十分確當。這里「暗」字有多重意蘊。主要是說笛聲暗送,似乎專意飛來給在外作客的人聽,以動其離愁別恨。全句表現出一種難於為懷的心緒,所謂以主觀寫客觀。此外,「暗」也有斷續、隱約之意,這與詩的情境是一致的。「誰家」,意即不知誰家,「誰」與「暗」照應。第二句著意渲染笛聲,說它「散入春風」,「滿洛城」,彷彿無處不在,無處不聞。這自然是有心人的主觀感覺的極度誇張。「散」字用得妙。「散」是均勻、遍布。笛聲「散入春風」,隨著春風傳到各處,無東無西,無南無北。即為「滿洛城」的「滿」字預設地步;「滿」字從「散」字引繹而出,二者密合無間。
為什麼聞笛聲詩人會觸動鄉思呢?第三句點出《折柳》曲。古人送別時折柳,盼望親人來歸也折柳。據說「柳」諧「留」音,故折柳送行表示別情。長安灞橋即為有名的送別之地,或雲其地楊柳為送行人攀折殆盡。《折楊柳》曲傷離惜別,其音哀怨幽咽。晉太康末,京洛流行《折楊柳》歌,有「兵革苦辛」之詞。北朝《折楊柳歌》曰:「上馬不捉鞭,反拗楊柳枝;蹀坐吹長笛,愁殺行客兒。」大約都是據曲意填的歌詞。所以,詩人聽到這《折柳》曲,便引起客愁鄉思。一般說,久居他鄉的人,白天還沒有什麼,可是一到日暮天晚,就容易想念家鄉。在春秋季節,人們也常是多愁善感。《折柳》為全詩點睛,亦即「聞笛」的題義所在。三,四兩句寫詩人自己情懷,卻從他人反說。強調「此夜」,是面對所有客居洛陽城的人講話,為結句「何人不起故園情」作勢。這是主觀情感的推衍,不言「我」,卻更見「我」感觸之深,鄉思之切。
春夜洛城笛 李白
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
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譯文
第一種:陣陣悠揚的笛聲,從誰家中飄出?
隨著春風飄揚,傳遍洛陽全城。
就在今夜,聽到哀傷的《折楊柳》,
怎能不勾起我的思鄉之情嗎?
第二種: 燈火漸熄的夜晚,誰家傳出嘹亮的玉笛聲,笛聲隨著春風,飄滿整個洛陽城。這種夜晚聽到《折楊柳》的曲調,誰不會萌發思念故鄉的深情!
注釋
1.洛城:洛陽(現在河南洛陽)。
2.折柳:即《折楊柳》笛曲,樂府"鼓角橫吹曲"調名,內容多寫離情別緒。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後集》卷四:"《樂府雜錄》雲:'笛者,羌樂也。古典有《折楊柳》、《落梅花》'。故謫仙《春夜洛城聞笛》……杜少陵《吹笛》詩:'故園楊柳今搖落,何得愁中曲盡生?'王之渙雲:'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皆言《折楊柳》曲也。" 曲中表達了送別時的哀怨感情。
3.玉笛:精美的笛。
4.暗飛聲:聲音不知從何處傳來。
5.故園:指故鄉,家鄉。
這首詩當是開元二十三年(735)李白游洛陽時所作。描寫在夜深人靜之時,聽到笛聲而引起思鄉之情。王堯衢《唐詩合解》:"忽然聞笛,不知吹自誰家。因是夜聞,聲在暗中飛也。笛聲以風聲而吹散,風聲以笛聲而遠揚,於是洛春夜遍聞風聲,即遍聞笛聲矣。折柳所以贈別,而笛調中有《折楊柳》一曲。聞折柳而傷別,故情切乎故園。本是自我起情,卻說聞者'何人不起',豈人人有別情乎?只為'散入春風',滿城聽得耳。"
創作背景
開元二十三年(735),李白客東都(洛陽)。《春夜洛城聞笛》一詩,當即這次客東都有感而作。
詩人在客居洛陽的一個夜晚,聽到笛子吹奏《折楊柳》的曲調。此時此地聽到這首曲子,誰能不思念自己的家鄉或親人呢? 《春夜洛城聞笛》一詩創作的地點在洛城,也就是洛陽,它是唐代的東都,「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喧嘩了一日的都市中的各種喧囂至此已經平靜下來了,千家萬戶大大小小的燈盞,也漸次熄滅了,偌大的城市已經進入了睡夢。然而就在這個萬籟俱寂的、燈火闌珊的時候,不知從什麼地方突然傳出了一陣玉笛之聲。笛子,原來是羌族的樂器,到了唐朝時,已經在廣大中原地區非常流行了。詩人在這里著意刻畫的就是題目中的「聞」字。在一開始,詩人並沒有注意到笛子吹奏的是什麼曲調,但是慢慢地細聽,這凄清婉轉的笛聲隨著春風在夜幕中聽得越來越清楚了,原來是一曲思鄉懷家的《折楊柳》呀,「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故園,即是故鄉。本來李白只是在被動地欣賞著一曲從不知什麼地方傳來的悠揚的笛聲而已,但當他一旦聽清了曲子之後,自己的心情便情不自禁地被《折楊柳》的情調所深深地感染,在不知不覺中陷入了沉思,是誰人在這連空氣中都蘊含著無限的情思的春夜,吹起這令人感傷的曲調呀!這笛聲的演奏者只管一味地吹奏,把無限的離愁別緒灑向城中,灑向夜空,這就是「暗飛聲」,是「隨風潛入夜」,也許有的人會無動於衷,那是因為她或他,此時正在與家人同處一室,甚至已經安然入夢,當然無由聽得,但是「滿洛城」中,又有多少人是遠離故園、客居他鄉的人啊,這不期而遇卻送入耳中的《折楊柳》,真的是在「暗中」撥動了許多遊子的心弦,使得他們再也無法安眠。從折柳,回憶起離別時的情景;從春風,想起家人的親情。「何人不起」,這是一個用否定的語氣表達肯定的心態的句式,口氣反而更加強烈,也就是說,只要是聽了這春夜中的玉笛之聲,每一個離家的人都會被它勾起對家的懷念。中華民族是一個故土難離的民族,李白也是一個和你、和他、和我們大家一樣的、有血有肉的人,所以,這首詩也就使得那些不論是古時,還是現代的遊子們,經常掛在嘴邊心頭的詩篇之一了。
賞析
(一)
這首詩寫鄉思,題作《春夜洛城聞笛》,明示詩因聞笛聲而感發。題中「洛城」表明是客居,「春夜」點出季節及具體時間。起句即從笛聲落筆。已經是深夜,詩人難於成寐,忽而傳來幾縷斷續的笛聲。這笛聲立刻觸動詩人的羈旅情懷。詩人不說聞笛,而說笛聲「暗飛」,變客體為主體。「暗」字為一句關鍵。注家多忽略這個字。已故沈祖棻先生說:「……『誰家』、『暗飛聲』,寫出『聞』時的精神狀態,先聽到飛聲,蹤跡它的來處,卻不知何人所吹,從何而來,所以說是暗中飛出。」(《唐人七絕詩淺釋》)可為一種理解。因為不知笛聲來自何處,更不見吹笛者為何人,下此「暗」字,自是十分確當。這里「暗」字有多重意蘊。主要是說笛聲暗送,似乎專意飛來給在外作客的人聽,以動其離愁別恨。全句表現出一種難於為懷的心緒,所謂以主觀寫客觀。此外,「暗」也有斷續、隱約之意,這與詩的情境是一致的。「誰家」,意即不知誰家,「誰」與「暗」照應。第二句著意渲染笛聲,說它「散入春風」,「滿洛城」,彷彿無處不在,無處不聞。這自然是有心人的主觀感覺的極度誇張。「散」字用得妙。「散」是均勻、遍布。笛聲「散入春風」,隨著春風傳到各處,無東無西,無南無北。即為「滿洛城」的「滿」字預設地步;「滿」字從「散」字引繹而出,二者密合無間。
為什麼聞笛聲詩人會觸動鄉思呢?第三句點出《折柳》曲。古人送別時折柳,盼望親人來歸也折柳。據說「柳」諧「留」音,故折柳送行表示別情。長安灞橋即為有名的送別之地,或雲其地楊柳為送行人攀折殆盡。《折楊柳》曲傷離惜別,其音哀怨幽咽。晉太康末,京洛流行《折楊柳》歌,有「兵革苦辛」之詞。北朝《折楊柳歌》曰:「上馬不捉鞭,反拗楊柳枝;蹀坐吹長笛,愁殺行客兒。」大約都是據曲意填的歌詞。所以,詩人聽到這《折柳》曲,便引起客愁鄉思。一般說,久居他鄉的人,白天還沒有什麼,可是一到日暮天晚,就容易想念家鄉。在春秋季節,人們也常是多愁善感。《折柳》為全詩點睛,亦即「聞笛」的題義所在。三,四兩句寫詩人自己情懷,卻從他人反說。強調「此夜」,是面對所有客居洛陽城的人講話,為結句「何人不起故園情」作勢。這是主觀情感的推衍,不言「我」,卻更見「我」感觸之深,鄉思之切。
短短的一首七言絕句,倒頗能顯現李太白的風格特點,即藝術表現上的主觀傾向。
(二)
洛城就是現在河南的洛陽,在唐代是一個很繁華的都市,稱為東都。一個春風駘盪的夜晚,萬家燈火漸漸熄滅,白日的喧囂早已平靜下來。忽然傳來嘹亮的笛聲,凄清婉轉的曲調隨著春風飛呀,飛呀,飛遍了整個洛城。這時有一個遠離家鄉的詩人還沒入睡,他倚窗獨立,眼望著「白玉盤」似的明月,耳聽著遠處的笛聲,陷入了沉思。笛子吹奏的是一支《折楊柳》曲,它屬於漢樂府古曲,抒寫離別行旅之苦。古代離別的時候,往往從路邊折柳枝相送;楊柳依依,正好藉以表達戀戀不舍的心情。在這樣一個春天的晚上,聽著這樣一支飽含離愁別緒的曲子,誰能不起思鄉之情呢?於是,詩人情不自禁地吟了這首七絕。
這首詩全篇扣緊一個「聞」字,抒寫自己聞笛的感受。這笛聲不知是從誰家飛出來的,那未曾露面的吹笛人只管自吹自聽,並不準備讓別人知道他,卻不期然而然地打動了許許多多的聽眾,這就是「誰家玉笛暗飛聲」的「暗」字所包含的意味。「散入春風滿洛城」,是藝術的誇張,在詩人的想像中,這優美的笛聲飛遍了洛城,彷彿全城的人都聽到了。詩人的誇張並不是沒有生活的依據,笛聲本來是高亢的,又當更深人靜之時,再加上春風助力,說它飛遍洛城是並不至於過分的。
笛聲飛來,乍聽時不知道是什麼曲子,細細聽了一會兒,才知道是一支《折楊柳》。所以寫到第三句才說「此夜曲中聞折柳」。這一句的修辭很講究,不說聽了一支折柳曲,而說在樂曲中聽到了折柳。這「折柳」二字既指曲名,又不僅指曲名。折柳代表一種習俗,一個場景,一種情緒,折柳幾乎就是離別的同義語。它能喚起一連串具體的回憶,使人們蘊藏在心底的鄉情重新激盪起來。「何人不起故園情」,好像是說別人,說大家,但第一個起了故園之情的不正是李白自己嗎?
熱愛故鄉是一種崇高的感情,它同愛國主義是相通的。自己從小生於斯,長於斯的故鄉,作為祖國的一部分,她的形象尤其難以忘懷。李白這首詩寫的是聞笛,但它的意義不限於描寫音樂,還表達了對故鄉的思念,這才是它感人的地方。
楊柳枝詞
白居易
一樹春風千萬枝, 嫩於金色軟於絲。
永豐西角荒園里, 盡日無人屬阿誰?
關於這首詩,當時河南尹盧貞有一首和詩,並寫了題序說:「永豐坊西南角園中,有垂柳一株,柔條極茂。白尚書曾賦詩,傳入樂府,遍流京都。近有詔旨,取兩枝植於禁苑。乃知一顧增十倍之價,非虛言也。」永豐坊為唐代東都洛陽坊里名。白居易於武宗會昌二年(842)以刑部尚書致仕後寓居洛陽,直至會昌六年卒;盧貞會昌四年七月為河南尹(治所在洛陽)。白詩寫成到傳至京都,須一段時間,然後有詔旨下達洛陽,盧貞始作和詩。據此推知,白氏此詩約作於會昌三年至五年之間。移植永豐柳詔下達後,他還寫了一首《詔取永豐柳植禁苑感賦》的詩。
此詩前兩句寫柳的風姿可愛,後兩句發抒感慨,是一首詠物言志的七絕。
詩中寫的是春日的垂柳。最能表現垂柳特色的,是它的枝條,此詩亦即於此著筆。首句寫枝條之盛,舞姿之美。「春風千萬枝」,是說春風吹拂,千絲萬縷的柳枝,隨風起舞。一樹而千萬枝,可見柳之繁茂。次句極寫柳枝之秀色奪目,柔嫩多姿。春風和煦,柳枝綻出細葉嫩芽,望去一片嫩黃;細長的柳枝,隨風飄盪,比絲縷還要柔軟。「金色」、「絲」,比譬形象,寫盡早春新柳又嫩又軟之嬌態。此句上承春風,寫的仍是風中情景,風中之柳,才更能顯出枝條之軟。句中疊用兩個「於」字,接連比況,更加突出了「軟」和 「嫩」,而且使節奏輕快流動,與詩中欣喜贊美之情非常協調。這兩句把垂柳之生機橫溢,秀色照人,輕盈裊娜,寫得極生動。《唐宋詩醇》稱此詩「風致翩翩」,確是中肯之論。
這樣美好的一株垂柳,照理應當受到人們的贊賞,為人珍愛;但詩人筆鋒一轉,寫的卻是它荒涼冷落的處境。詩於第三句才交代垂柳生長之地,有意給人以突兀之感,在詩意轉折處加重特寫,強調垂柳之不得其地。「西角」為背陽陰寒之地,「荒園」為無人所到之處,生長在這樣的場所,垂柳再好,又有誰來一顧呢?只好終日寂寞了。反過來說,那些不如此柳的,因為生得其地,卻備受稱贊,為人愛惜。詩人對垂柳表達了深深的惋惜。這里的孤寂落寞,同前兩句所寫的動人風姿,正好形成鮮明的對比;而對比越是鮮明,越是突出了感嘆的強烈。
這首詠物詩,抒發了對永豐柳的痛惜之情,實際上就是對當時政治腐敗、人才埋沒的感慨。白居易生活的時期,由於朋黨斗爭激烈,不少有才能的人都受到排擠。詩人自己,也為避朋黨傾軋,自請外放,長期遠離京城。此詩所寫,亦當含有詩人自己的身世感慨在內。
此詩將詠物和寓意熔在一起,不著一絲痕跡。全詩明白曉暢,有如民歌,加以描寫生動傳神,當時就「遍流京都」。後來蘇軾寫《洞仙歌》詞詠柳,有「永豐坊那畔,盡日無人,誰見金絲弄晴晝」之句,隱括此詩,讀來仍然令人有無限低回之感,足見其藝術力量感人至深了。
與史中郎欽聽黃鶴樓上吹笛
作者:【李白】 年代:【唐】
一為遷客去長沙,西望長安不見家。
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注釋】:
《千家詩》中詩題又作:題北榭碑
武漢別名「江城」即來自「江城五月落梅花」一句。
落梅花:古笛曲有「梅花落」。
[注釋](1)郎中:官名。黃鶴樓:近在湖北武昌的長江邊上。(2)遷客:流遷或被貶到外地的官員。(3)江城:指江夏,今湖北武昌;梅花:指「梅花落」。為笛曲曲牌名。
[譯文]一旦成為被貶的官員,在去長沙的途中,西望長安,那裡在也沒有家了,此時的心情是何等地痛苦。一日與史郎中在黃鶴樓上對飲,忽然聽到一陣陣笛聲,笛子吹的是「梅花落」,江城五月,正是初夏暖熱季節,可一聽到凄涼的笛聲,頓感有一股寒意襲來,就象置身與梅花飄落的冬季一般。
這是李白乾元元年(758)流放夜郎經過武昌時游黃鶴樓所作。本詩寫游黃鶴樓聽笛,抒發了詩人的遷謫之感和去國之情。西漢的賈誼,因指責時政,受到權臣的讒毀,貶官長沙。而李白也因永王李璘事件受到牽連,被加之以「附逆」的罪名流放夜郎。所以詩人引賈誼為同調。「一為遷客去長沙」,就是用賈誼的不幸來比喻自身的遭遇,流露了無辜受害的憤懣,也含有自我辯白之意。但政治上的打擊,並沒使詩人忘懷國事。在流放途中,他不禁「西望長安」,這里有對往事的回憶,有對國運的關切和對朝廷的眷戀。然而,長安萬里迢迢,對遷謫之人是多麼遙遠,多麼隔膜啊!望而不見,不免感到惆悵。聽到黃鶴樓上吹奏《梅花落》的笛聲,感到格外凄涼,彷彿五月的江城落滿了梅花。
詩人巧借笛聲來渲染愁情。王琦注引郭茂倩《樂府詩集》此調題解雲:「《梅花落》本笛中曲也。」江城五月,正當初夏,當然是沒有梅花的,但由於《梅花落》笛曲吹得非常動聽,便彷彿看到了梅花滿天飄落的景象。梅花是寒冬開放的,景象雖美,卻不免給人以凜然生寒的感覺,這正是詩人冷落心情的寫照。同時使人聯想到鄒衍下獄、六月飛霜的歷史傳說。由樂聲聯想到音樂形象的表現手法,就是詩論家所說的「通感」。詩人由笛聲想到梅花,由聽覺訴諸視覺,通感交織,描繪出與冷落的心境相吻合的蒼涼景色,從而有力地烘託了去國懷鄉的悲愁情緒。所以《唐詩直解》評此詩「無限羈情笛里吹來」,是很有見解的。清代的沈德潛說:「七言絕句以語近情遙、含吐不露為貴,隻眼前景,口頭語,而有弦外音,使人神遠,太白有焉。」(《唐詩別裁》卷二十)這首七言絕句,正是以「語近情遙、含吐不露」見長,使人從「吹玉笛」、「落梅花」這些眼前景、口頭語,聽到了詩人的弦外之音。
此外,這詩還好在其獨特的藝術結構。詩寫聽笛之感,卻並沒按聞笛生情的順序去寫,而是先有情而後聞笛。前半捕捉了「西望」的典型動作加以描寫,傳神地表達了懷念帝都之情和「望」而「不見」的愁苦。後半才點出聞笛,從笛聲化出「江城五月落梅花」的蒼涼景象,借景抒情,使前後情景相生,妙合無垠。
謁金門
風乍①起,吹縐一池春水。閑引②鴛鴦香徑里,手挼③紅杏蕊。 斗鴨④闌干獨倚,碧玉搔頭⑤斜墜。終日望君君不至,舉頭聞鵲喜
【作者簡介】
馮延巳,一名延嗣,字正中,廣陵(今江蘇揚州人)。多才藝,工詩詞。仕南唐,李璟時為宰相。他的詞雖也寫婦女、相思之類的題材,但不象花間派那樣雕章琢句。他能用清新的語言,著力刻畫人物內心的活動和哀愁,他運用「托兒女之辭,寫君臣之事」的傳統手法,隱約流露出對南唐王朝國勢的關心與憂傷,對溫庭筠以來的婉約詞風有所發展。
【注釋】
①乍:忽然。
②閑引:無聊地逗引著玩。
③挼:揉搓。
④斗鴨:以鴨相鬥為歡樂。斗鴨闌和斗雞台,都是官僚顯貴取樂的場所。
⑤碧玉搔頭:即碧玉簪。
【評解】
馮延巳擅長以景托情,因物起興的手法,蘊藏個人的哀怨。寫得清麗、細密、委婉、含蓄。這首膾炙人口的懷春小詞,在當時就很為人稱道。尤其「風乍起,吹縐一池春水」,是傳誦古今的名句。詞的上片,以寫景為主,點明時令、環境及人物活動。下片以抒情為主,並點明所以煩愁的原因。
【集評】
四印齋刻《陽春集序》:馮詞類多勞人、思婦之作,「憂生念亂,意內而言外。」
據馬令《南唐書》卷二十一載,當時中主李璟曾戲問馮延巳:「吹縐一池春水,干卿何事?」馮答道:「夫如陛下『小樓吹徹玉笙寒』。」中主悅。
俞陛雲《唐五代兩宋詞選釋》:「風乍起」二句破空而來,在有意無意間,如柴浮水,似沾非著,宜後主盛加稱賞。此在南唐全盛時作。「喜聞鵲報」句,殆有束帶彈冠之慶及效忠盡瘁之思也。
《蓼園詞選》引沈際飛雲:聞鵲報喜,須知喜中還有疑在,無非望幸希寵之心,而語自清雋。
賀裳《皺水軒詞筌》:南唐主(李璟)語馮延巳曰:「『風乍起,吹皺一池春水』,何與卿事?」馮曰:「未若『細雨夢回雞塞遠,小樓吹徹玉笙寒』。」不可使聞於鄰國。然細看詞意,含蓄尚多。又雲:「無憑諧鵲語,猶覺暫心寬」,韓偓語也。馮延巳去偓不多時,用其語曰:「終日望君君不至,舉頭聞鵲喜。」雖竊其意,而語加蘊藉。
B. 香中有韻不知寒——詠梅花古詩詞賞析(上)
香中有韻不知寒
——詠梅花古詩詞賞析(上)
王傳學
梅花是寒冷冬天最耀眼的明星。中國人一直把梅花看作是象徵著快樂、幸福、長壽、順利、和平的「五福之花」。古往今來詠花的詩詞歌賦,以梅為題者最多,或詠其風韻獨勝,或吟其神形俱清,或贊其標格秀雅,或頌其節操高潔。同時,人們把梅花那傲雪凌寒的風貌,看作是中華民族英勇頑強的斗爭精神的象徵;把梅花那香遠古樸的風韻,看作是中華古國悠久偉大的歷史文化的象徵;甚至把梅花那緊簇同心的形狀,看作是中國各族人民大團結的象徵。
早在南北朝時期,梅花的觀賞價值就被人們普遍重視。隨著古體詩歌創作的發展,梅花也走進了詩人們的筆下,開始在詩箋上大放異彩。
南朝·宋詩人鮑照最先在詩中稱贊梅花那不懼嚴寒的品格。他在《梅花落》中寫道:
中庭雜樹多,偏為梅咨嗟。
問君何獨然? 念其霜中能作花,露中能作實。
搖落春風媚春日,念爾零落逐寒風,徒有霜華無霜質。
詩人筆下的梅花是節操高尚的曠達賢士。詩 中通過對耐寒的梅花與軟弱動搖的雜樹的對比,表達了對節操低下的士大夫的蔑視和對曠達賢士的贊揚。
最先在詩中稱梅花為報春信使的,是南朝·宋詩人陸凱。他在《贈范曄》中,以梅花作為傳達友情的信物,別具一格:
折梅逢驛使,寄與隴頭人。
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
折梅花寄贈友人,正是藉以表達自己以梅花自許,亦以梅花許人,對於友人具有梅花一樣品格的贊賞;同時也含有對友人的慰藉之情,預示不久的將來春天也將到北方。表明自己對友人的感情也像梅花,雖遭嚴寒而不凋謝。
最先從審美角度詠贊梅花的,是南朝·梁詩人何遜。他在《詠早梅》中寫道:
兔園標物序,驚時最是梅。
銜霜當路發,映雪擬寒開。
枝橫卻月觀,花繞凌風碧燃台。
朝灑長門泣,夕駐臨邛杯。
應知早飄落,故逐春上來。
兔園本是漢梁孝王的園名,這里借指揚州的芳林苑。全詩的意思是:在花園里是容易看出時節的變化的,其中最使人驚異、最能標志時節變化的就是梅花。梅花不怕霜雪、不畏風寒,在下霜飄雪的時候,它就在路邊開放了。它枝繁花茂,在台觀周圍開得很盛。梅花盛開的時前慧梁候可以使被遺棄者見之有感而落淚,也可以使鍾情的人觸景興懷而勃發。梅花大概也知道自己飄落得早,所以趕在正月就開起花來了。詩慧運中稱贊梅花開得最早,不怕霜雪,敢抗風寒。通過對梅花這種堅貞品質的歌頌表達了詩人自己清高自負的思想。
最先借描寫梅花寄託情懷的是南朝·陳詩人謝燮。他在《早梅》中寫道:
迎春故早發,獨自不疑寒。
畏落眾花後,無人別意看。
詩人抓住一個「早」字,用極富表現心理狀態的「疑」字和「畏」字,寫出了梅花不怕嚴寒的堅強性格和不甘落後的進取精神,巧妙地寄寓了自己懷才不遇、孤芳自賞的情懷。
隋朝宮女侯夫人最早將梅花自比。她在《春日看梅花(其二)》中寫道:
香清寒艷好,誰惜是天真。
玉梅謝後陽和至,散與群芳自在春。
這「天真」二字既是詩人對梅花的高度評價,亦是詩人的自比。詩人是孤芳自賞的佳人,與梅花同是天真,詩人與玉梅便是化而為一成高潔形象了。
到了唐代,詩人詠梅漸成風氣。 唐人的詠梅詩,除寫閨怨、傳友情、託身世之外,出現了雖以模擬物象為主,但卻含有美的意蘊的佳作。唐代許多著名詩人皆有詠梅之作,他們比南朝詩人更加註意到了梅花的美學價值,更加准確地把握住了梅花的精神品質。在唐代詩人筆下,詠梅詩已走向了成熟。
借梅花凌寒吐芳喻自己雖處逆境仍不改節操的首推張九齡,他在《庭梅詠》中寫道:
芳意何能早,孤榮亦自危。
更憐花蒂弱,不受歲寒移。
朝雪那相妒,陰風已屢吹。
馨香雖尚爾,飄盪復誰知。
此時詩人遭讒被貶,所以詩一開篇就感嘆:梅花啊,你怎能過早有芬芳之意?孤獨地開花,也應自覺艱危!接下來寫梅花雖弱小,卻不怕寒冬,暗喻詩人雖在朝中孤弱,但在逆境艱困中仍不改節操的志向。詩人緣情體物,寄託遙深。更當貶謫之後,情懷鬱悒,惓思君國。此詩寫孤危的庭梅,在歲寒風雪之中,美好馨香如故,藉以寄喻詩人立身處世的大節。然而詩人憂讒畏譏,自傷飄泊,情懷也很悲哀。
借寫梅花抒身世之感的還有杜甫,他在《江梅》中寫道:
梅蕊臘前破,梅花年後多。
絕知春意好,最奈客愁何?
雪樹元同色,江風亦自波。
故園不可見,巫岫郁嵯峨。
梅花在臘月前就綻放了,過年後梅花開得最多。雖知春光好,但寄居異鄉的愁苦又如何能盡?白雪、梅樹原本就是一樣的顏色,江上之風也彷彿自己舞起波濤。故鄉難以再見面,巍峨嶙峋的巫山再也見不到了。當時杜甫正客居四川夔州,年老多病。詩歌雖以「江梅」為名,卻以抒寫「客愁」為主,在詠梅的詩篇中別具一格。
詩人王維視梅花為家鄉的代表,他在《雜詩》中說:
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
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
詩一開頭,詩人以近似講話一樣的語氣,不加修飾地表現了一個久住他鄉異地的人,一旦見到自己家裡的親友,欲知家鄉情事的那種分外熱烈、急切的心情。那麼,身在異地的異客,最想知道什麼樣的事呢?最令詩人親切懷想的卻是花窗前那枝梅花開了沒有。用梅花作為繁多家事的借代,不但更加生活化,而且也詩化了最普通的家務事,同時又體現了詩人獨鍾梅花那種清高脫俗的品性。全詩質朴平淡而詩味濃郁。晚唐詩人崔道融描寫梅花,形神兼備,極為傳神:
數萼初含雪,孤標畫本難。
香中別有韻,清極不知寒。
橫笛和愁聽,斜技依病看。
逆風如解意,容易莫摧殘。
(《梅花》)
此詩起得高峻:「數萼初含雪,孤標畫本難」,寫梅花初放,花萼中還含著白雪;梅花美麗孤傲,即使要入畫,都會擔心難畫得傳神。寥寥數語,盡寫梅花之高潔孤傲。三、四句「香中別有韻,清極不知寒」,更是俊逸、氣象不凡。梅花的花香中別有韻致,清雅得都不知道冬天的寒冷。「清極不知寒」,盡一「清」字,最得梅花之神韻。五、六句寫梅花的枝幹橫斜錯落,似愁似病,惹人憐惜。最後兩句吁請北風理解梅花的心意,不要在如此嚴寒之中再摧殘她了,表達詩人愛梅惜梅的心情。「孤標畫本難」、「清極不知寒」,盡傳梅花之精神, 突出了嚴寒中的梅花清香雅緻、堅韌頑強、傲然獨立的品格。
同為晚唐的李商隱見到十一月中旬開的梅花,不由得引起了身世之感:
匝路亭亭艷,非時裛裛香。
素娥惟與月,青女不饒霜。
贈遠虛盈手,傷離適斷腸。
為誰成早秀?不待作年芳。
《十一月中旬至扶風界見梅花》
「匝路亭亭艷,非時裛裛香。」首聯奇峰突起,異彩光芒。梅樹亭亭直立,花容清麗,無奈傍路而開,長得不是地方。雖然梅花香氣沁人,可是過早地在十一月中旬開放,顯得很不合時宜。詩人的品格才華,正像梅花的亭亭艷、裛裛香。然而由於牽涉到牛李黨爭,從而受到排擠,長期過著漂泊的游幕生活,正是生非其時,處境艱難。
「素娥惟與月,青女不饒霜。」頷聯清怨凄楚,別開意境。先是埋怨素娥(指月里嫦娥)的「惟與月」,繼而又指責主管霜的青女「不饒霜」。在詩人眼裡,嫦娥讓月亮放出清光,並不是真的要給梅花增添姿色,而只是讓月色皎潔,嫦娥只是贊助月亮,並不袒護梅花。青女不是要使梅花顯出傲霜品格才下霜的,而是想用霜凍摧殘梅花。這種難言的怨恨,正與詩人身世感受相映照。
寫到這里,詩人的感情已達到飽和。頸聯突然筆鋒一轉,對著梅花,懷念起朋友來了:「贈遠虛盈手,傷離適斷腸。」想折一把梅花來贈給遠方的朋友,可是仕途坎坷,故友日疏,即使折得滿把的梅花又有什麼用呢?連寄一枝梅花都辦不到,更覺得和朋友離別令人哀傷欲絕,愁腸寸斷。尾聯「為誰成早秀?不待作年芳。」詩人發問:梅花為了誰過早開花,而不等到報春才開花,成為舊歷新年時的香花呢?在此詩人表達了對梅花的悲痛,這種悲痛也正是對自身遭遇的悲痛,詩人自己就正像梅花那樣未能等到春的到來而過早地開放。
有的梅花得地氣之先開得早,有的本就是早梅,在唐詩中就有許多以《早梅》為題的詩歌。
先看孟浩然的《早梅》:
園中有早梅,年例犯顏開。
少婦曾攀枝,將歸插鏡台。
猶言看不足,更欲剪刀裁。
此詩贊揚早梅凌寒獨自開的大無畏精神,和少婦喜愛梅花的心情。「看不足」極寫她對春光的嚮往和對美好生活的追求。
柳宗元的《早梅》以梅自喻,別有意境:
早梅發高樹,回映楚天碧。
朔風飄夜香,繁霜滋曉白。
欲為萬里贈,杳杳山水隔。
寒英坐銷落,何用慰遠客。
詩中借對梅花在嚴霜寒風中早早開放的風姿的描寫,表現了自己孤傲高潔的品格和不屈不撓的斗爭精神。
全詩分前後兩層意思,前四句詠物,後四句抒懷。「早梅發高樹,迥映楚天碧。」起筆不凡,筆勢突兀。早梅與別的花卉不同,在萬物沉寂的寒冬綻開了花蕾,一個「發」字把早梅昂首怒放、生機盎然的形象逼真地展現在讀者的眼前。其高遠廣闊碧藍的天空的背景,不僅映襯著梅花的色澤,更突出了它的雅潔。「朔風飄夜香,繁霜滋曉白」,緊承開頭兩句寫梅花開放的惡劣環境,表現梅花不同凡花的風骨,贊頌了梅花傲視霜雪的不屈品格。早梅所處環境的「朔吹」、 「繁霜」,實際上正是詩人遭遇的政治環境的縮影。「永貞革新」失敗後,詩人被貶到邊遠落後的南荒之地,過著囚徒般的日子,身心受到嚴重的摧殘。面對腐朽勢力連連不斷的打擊,他始終堅持自己的理想,懷抱堅定的自信。
詩人目睹可歌可敬的梅花,想起了遠方的親友,於是借物抒懷:「欲為萬里贈,杳杳山水隔。寒英坐銷落,何用慰遠客?」詩人被貶永州後,「罪謗交織,群疑當道」,「故舊大臣」已不敢和他通音訊,在寂寞和孤獨中艱難度日的詩人是多麼思念親友們啊!於是想到折梅相送,可親友們遠在萬里之外,是根本無法送到的。這里除了地理上的原因外,還有政治上的原因,他作為一個「羈囚」不能連累了親友,更何況「寒英坐銷落,何用慰遠客?」詩人從梅的早開早落聯想到自己的身世,自己的境遇,怎麼不憂,怎麼不心急如焚呢?正因為憂其早開早落,所以詩人也是在自我勉勵,自我鞭策。事實上在永州雖然被迫離開了政治舞台,但他自強不息,把「閑居」的時間用在訪求圖書,認真研讀和對自己前半生實踐的總結上,奮筆疾書,在理論上做出了重大建樹,在文學上取得了光輝成就。這就是他對親友的告慰。「欲為萬里贈」四句詩表達的思想感情是很復雜的,既有對親友的思念,也有對自身遭遇的不平和「輔時及物」的理想不能實現的痛苦。
僧人齊己的《早梅》,也頗有寄託:
萬木凍欲折,孤根暖獨回。
前村深雪裡,昨夜一枝開。
風遞幽香出,禽窺素艷來。
明年如應律,先發映春台。
齊已是鄉下貧苦人家的孩子,從小一邊放牛一邊讀書,學習非常刻苦。幾年後,能夠吟詩作賦,被寺院長老發現,收進寺里作和尚。一年冬天,剛剛下過一場大雪,清晨齊已出去,被眼前的一片雪白吸引住了,突然前方的幾只報春的蠟梅花引來了報春鳥圍著梅花唱歌,齊已被這景色驚呆了,回寺後,馬上寫下了《早梅》這首詩。詩人以清麗的語言,含蘊的筆觸,刻畫了梅花傲寒的品性,素艷的風韻,堅強地盛開,並以此寄託自己的意志。其狀物清潤素雅,抒情含蓄雋永。
首聯即以對比的手法,描寫梅花不畏嚴寒的秉性。「萬木凍欲折,孤根暖獨回」,是將梅花與「萬木」相對照:在嚴寒的季節里,萬木經受不住寒氣的侵襲,簡直要枝幹摧折了,而梅樹卻像凝地下暖氣於根莖,恢復了生機。第二聯「前村深雪裡,昨夜一枝開」,詩人以山村野外一片皚皚深雪,作為孤梅獨放的背景,描摹出十分奇特的景象。「一枝開」是詩的畫龍點睛之筆:梅花開於百花之前,是謂「早」;而這「一枝」又先於眾梅,悄然「早」開,更顯出此梅不同尋常。此聯描繪了一幅十分清麗的雪中梅花圖:雪掩孤村,苔枝綴玉,那景象能給人以豐富的美的感受。第三聯「風遞幽香出,禽窺素艷來」,側重寫梅花的姿色和風韻。「遞」字,是說梅花內蘊幽香,隨風輕輕四溢;而「窺」字,是著眼梅花的素艷外貌,形象地描繪了禽鳥發現素雅芳潔的早梅時那種驚奇的情態。鳥猶如此,早梅給人們帶來的詫異和驚喜就益發見於言外。末聯語義雙關,感慨深沉:「明年如應律,先發望春台。」這里「望春台」既指京城,又似有「望春」的含義。詩人早年曾熱心於功名仕進,是頗有雄心抱負的。然而科舉失利,不為他人所賞識,故時有懷才不遇之慨。他不甘於前村深雪「寂寞開無主」的境遇,而是滿懷希望:明年(他年)應時而發,在望春台上獨占鰲頭。辭意充滿著自信。
這首詩,突出了早梅不畏嚴寒、傲然獨立的個性,創造了一種高遠的境界,隱匿著自己的影子,含蘊十分豐富。通觀全篇,首聯「孤根獨暖」是「早」;頷聯「一枝獨開」是「早」;頸聯禽鳥驚奇窺視,亦是因為梅開之「早」;末聯禱祝明春先發,仍然是「早」。首尾一貫,處處扣題,很有特色。
再看張謂的《早梅》詩:
一樹寒梅白玉條,迥臨村路傍溪橋。
不知近水花先發,疑是經冬雪未銷。
這首詠梅詩,側重寫一個「早」字。首句既形容了寒梅的潔白如玉,又照應了「寒」字。寫出了早梅凌寒獨開的豐姿。第二句寫這一樹梅花遠離人來車往的村路,臨近溪水橋邊。一個「迥」字,一個「傍」字,寫出了「一樹寒梅」獨開的環境。這一句承上啟下,是全詩發展必要的過渡,「溪橋」二字引出下句。第三句,說一樹寒梅早發的原因是由於「近水」;第四句回應首句,是詩人把寒梅疑作是經冬而未消融的白雪。一個「不知」加上一個「疑是」,寫出詩人遠望似雪非雪的迷離恍惚之境。最後定睛望去,才發現原來這是一樹近水先發的寒梅,詩人的疑惑排除了,早梅之「早」也點出了。
張謂此詩,從似玉非雪、近水先發的梅花著筆,寫出了早梅的形神,同時也寫出了詩人探索尋覓的認識過程。並且透過表面,寫出了詩人與寒梅在精神上的契合。讀者透過轉折交錯、首尾照應的筆法,自可領略到詩中悠然的韻味和不盡的意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