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袍梅花醉
1. 挼盡梅花無好意——李清照詠梅詞賞析(下)
挼盡梅花無好意——李清照詠梅詞賞析(下)
王傳學
由於北宋朝廷的昏暗與腐敗,導致了金兵兩次南侵,李清照被迫南下,途中丈夫抱病死於建康。她隻身一人寓居江南,度過了孤獨凄涼的晚年。山河破碎、懷鄉念家的憂思,夫死家破、飄泊流落之憂痛,匯聚成一曲清雋深邃、沉鬱悲涼的詠梅曲。
《滿庭芳·小閣藏春》,將詞人自我憐惜的憂傷情懷表現得十分顯豁:
小閣藏春,閑窗鎖晝,畫堂無限深幽。篆香燒盡,日影下簾鉤。手種江梅漸好,又何必、臨水登樓?無人到,寂寥恰似、何遜在揚州。
從來,知韻勝,難堪雨藉,不耐風揉。更誰家橫笛,吹動濃愁。莫恨香消雪減,須信道、掃跡情留。難言處,良窗淡月,疏影尚風流。
此詞借梅花清瘦高雅之趣,寫個人情思;堪稱詠物詞中的佳作。這首詞大約是作者經歷了國破家亡的巨變後所作的,具有特別凄涼悲咽的情調,也寄寓著作者不幸的身世之感。
「小閣藏春」一句,描繪了一個特殊的抒情環境。詞人首先寫出了她住處的寂寞無聊。「小閣」即小小的閨閣,這是婦女的內寢:「閑窗」即表示內外都是閑靜的。「藏」與「鎖」互文見義。美好的春光和充滿生氣的白晝,恰恰被藏鎖在這狹小而閑靜的圈子裡。唐宋時富貴之家的內寢往往有廳堂相連結。小閣設畫堂里側。春光和白晝俱藏鎖住了,暗示這里並未感到它們的存在,因而畫堂顯得特別深幽。「深幽」極言其堂之狹長、暗淡、靜闃。詞人已習慣這種環境,似乎還滿意於它的深幽。古人愛尚雅潔者都喜焚香。篆香是一種中古時期的高級盤香。它的燒盡,表示整日的時光已經流逝,而日影移上簾箔即說明黃昏將近。「小閣」、「閑窗」、「畫堂」、「篆香」、「簾箔」等一系列的景緻說明,抒情女主人公生活在上層社會,富貴安閑,但環境中也透出一股異樣的冷清寂靜。
「手種江梅漸好」是詞意的轉折,開始進入詠物。黃昏臨近之時,女主人公於室外見到親手種植的江梅,忽然產生一種欣慰。它的「漸好」能給種樹人以安慰;欣賞「手種江梅」,又會有許多往事的聯想,因而沒有必要再臨水登樓賞玩風月了。除了對梅花的特殊情感之外,似乎心情慵倦,於應賞玩的景物都失去了興致。接著由賞梅聯想到南朝詩人何遜戀梅之事,詞意開始向借物抒情方面過渡,漸漸接近詞的主旨。何遜,南朝梁著名文學家,其詩情辭宛轉,詩意雋美,深為後來的詩人杜甫和黃庭堅等賞識。梁代天監間,他曾為建安王蕭偉的水曹行參軍兼記室,有詠梅的佳篇《揚州法曹梅花盛開》詩(亦作《詠早梅》)。清人江昉刻本《何水部集》於此詩下有注雲:「遜為建安王水曹,王刺揚州,遜廨舍有梅花一株,日吟詠其下,賦詩雲雲。後居洛思之,再請其任,抵揚州,花方盛開,遜對花徬徨,終日不能去。」何遜對梅花的一片痴情是其寂寞苦悶的心情附著所致。按詞人的理解,何遜揚州是寂寥的。如今在寂寥環境中獨自面對梅花,詞人亦產生了「何遜揚州」般的寂寞與苦悶。
下片,詞人聯系個人身世之感抒發對殘梅命運的深深同情。「從來,知韻勝」,是她給予梅花整體的贊語。「韻」是風韻、神韻,是形態與品格美的結合。梅花是當得起「韻勝」的。詞人肯定了這一點之後,卻不再多說,轉筆來寫它的不幸,發現它零落後別有一番格調意趣。「藉」與「揉」也是互文見義,有踐踏摧損之意。梅雖不畏寒冷霜雪,但它畢竟是花,仍具花之嬌弱特性,因而也難以禁受風雨的踐踏摧損。這是花的命運。由落梅的命運,詞人產生各種聯想,由落梅聯想到古曲《梅花落》,是虛寫,以此表現落梅引起詞人個人的感傷情緒,造成一團「濃愁」而難以排解。但詞人又試圖進行自我排解,詞情為之一變。梅花的暗香消失、落花似雪,說明其飄謝凋零,豐韻不存運亂銀。這本應使人產生春恨,遷恨於春日風雨的無情。但詞人以為最好還是「莫恨」,「須信道、掃跡情留。旁宴」「掃跡」陪爛即蹤跡掃盡,難以尋覓。「難言處,良宵淡月,疏影尚風流」,是補足「情留」之意。「難言處」是對下闋所表達的復雜情感的概括,似乎還有與詞人身世之感的雙關的含意。想像一個美好的夜晚,淡淡的月光,投下梅枝橫斜優美的姿影。從這姿影里還顯示出梅的俊俏風流,應是它掃跡後留下的一點情意。也許明年它又會重開,並帶來春的信息。「良宵淡月,疏影尚風流」,突出了梅花格調意趣的高雅,使全詞的思想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它贊美了一種飽經苦難折磨之後,仍孤高自傲,對人生存有信心的高尚的精神品格。
這首詞大約是作者經歷了國破家亡的巨變後所作的,具有特別凄涼悲咽的情調。即使這樣的詠物詞中,也寄寓著詞人不幸的身世之感。全詞意境相諧,詞調低沉,語言輕巧,寫盡了詞人冷清寂寞的環境中所產生的深切感傷。
再看《訴衷情·夜來沉醉卸妝遲》:
夜來沉醉卸妝遲,梅萼插殘枝。酒醒熏破春睡,夢遠不成歸。
人悄悄,月依依,翠簾垂。更挼殘蕊,更拈余香,更得些時。
這首詠梅詞,沒有把筆墨集中在寫梅的姿容、特質上,而是緣梅抒情,以殘梅的幽香為引線,串聯全篇。全詞以寫頭戴殘梅沉醉入睡開始,繼由梅香「熏破春睡」使「夢遠不成歸」,引起詞人心情的悵惘;甜美的夢境與凄苦的現實互為映襯,深刻地表達了理想與現實之間的矛盾。全詞雖不著一個「愁」字,卻處處含愁。
一般詩詞所詠之梅,多是凌寒怒放,傲立枝頭的,對殘梅則不屑於詠嘆贊賞。這首詠梅詞卻不落前人窠臼,選取新的角度寫梅。《花草粹編》題此詞作「枕畔聞殘梅噴香」,景況不差,然仍未得其抒情之三昧。
上片寫詞人醉眠後,殘梅的幽香對她所發生的作用。在一個早春的夜晚,詞人酒醉回到卧房,連頭上的釵、簪等物也無心思卸去,便昏昏睡去。頭上插著的梅花也因蹭磨而成為蔫萎的殘枝敗朵,但越發散發出誘人的幽香。酒力漸漸消退,這股清幽的芳香不斷襲來,終於使詞人從睡夢中蘇醒。梅香擾斷了她的好夢,使她在夢境中回到北國故鄉的願望無法實現。詞人無限感嘆,惘然若失。r> 首句雖未寫飲酒的動機和場面,直截寫酒後入睡,但從「沉醉」一詞可以窺見詞人飲酒之多和心緒之惡。一個「遲」字進一步透露出沉醉的狀態,心情的抑鬱和詞人懶於卸裝的倦怠神情。下旬「熏破」二字,通過嗅覺強調出梅香的濃烈。春困又加沉醉,所以睡得一定很甜;夢中得歸故鄉,所以心情暫時很美。詞人似乎有些埋怨梅香太濃,打斷了自己的美夢。她的夢魂本來正沿著回鄉之路,飄飄忽忽飛得很遠很遠,「枕上片時春夢中」,行盡歸鄉千里路,也許能回到故鄉,也許能與親人團聚吧。但這美夢卻被梅花擾斷,希望又成泡影。這種對梅香的「怨」也正是詞人慾歸不得的怨。這種幽怨象無端的亂絮,久已繚繞心頭,「夜來沉醉」不過是為了借酒澆愁罷了。「夢遠不成歸」一句,集中表現了詞人強烈的思鄉懷人之倩,欲歸不得之苦。
下片集中寫詞人醒來後,依託於梅花的百無聊賴的心緒。醒來已是深夜,四周一片靜謐,孤獨的詞人自己也是一語不發。輕柔如水的月光,給大地塗上一層透明的銀色。窗上的翠色簾幕紋絲不動地垂掛著。簾外,一天明月;簾內,無限凄清。她思緒萬千,再也睡不著了,只好隨手摘下鬢間的梅枝,在手中反復揉搓著,撥弄著,無言獨處,等待天明。此時,萬籟俱寂,唯有這梅花,「伴我情懷如水」。
「人悄悄,月依依,翠簾垂。」寥寥數語,勾劃了一幅春夜無眠圖。春夜孤柄,久不成寐,簾篩月影,月伴無眠。一個「垂」字更增加了夜的沉寂。這幅清淡的月夜圖,成功地烘托出詞人孤單清冷的內心世界。 「更挪」「更捻」的連續動作,突現了詞人百無聊賴的心理。這單調的動作,包含著復雜的心緒。詞人所思早已不只在梅上。或許她是在追憶夢中的情景,或許是在回憶昔日的生活,或許是由殘梅想到自己目前的處境,或許是對梅花產生了憐惜之情:「眾芳搖落獨喧妍,占盡風情向小園。」梅啊,你曾傲寒怒放,現在卻遠離了母體,變得這般憔悴了。在這深夜裡,是殘梅勾起了詞人的傷心事,又只有殘梅還能陪伴著她,排遣她心頭的愁緒,消磨這難挨的時光。「更挼殘蕊,更捻余香,更得些時。」三「更」相迭,含蘊無窮,將詞人的感情表現得婉曲有致;所用排比句式,既合格律,又靈活多變。
這首詠梅詞,沒有把筆墨集中在寫梅的姿容、特質上,而是緣梅抒情,以殘梅的幽香為引線,串聯全篇。全詞以寫頭戴殘梅沉醉入睡開始,繼由梅香「熏破春睡」使「夢遠不成歸」,引起詞人心情的悵惘;甜美的夢境與凄苦的現實互為映襯,深刻地表達了理想與現實之間的矛盾。全詞雖不著一個「愁」字,卻處處含愁。「夢遠不成歸」使人愁;「人悄悄,月依依」同樣使人愁;「更挼殘蕊,更捻余香,更得些時。」更把詞人內心的愁緒通過動作表現得淋漓盡致。國破家亡,流落他鄉,一腔怨恨,借梅而發。詠梅而意不在梅,正是這首詠物詞的特點。
初綻的梅蕊,令心情異常凄苦的詞人睹物思人,提筆寫下了《孤雁兒·藤床紙帳朝眠起》:
藤床紙帳朝眠起,說不盡,無佳思。沈得煙斷玉爐寒,伴我情懷如水。笛聲三弄,梅心驚破,多少春情意。 小風疏雨蕭蕭地,又催下,千行淚。吹蕭人去玉爐寒,腸斷與誰同倚?一枝折得,人間天上,沒個人堪寄。
這是首悼念亡夫之詞。「藤床……無佳思」,突出詞人寡居之苦;「沈香煙斷玉爐寒」,道出了凄冷環境與痛苦心境;「曉風疏雨」,「與誰同倚」,詞人不能抑制的心靈直白,傾盡了一腔悼亡之情。詞中,如泣如訴的《梅花落》的笛聲牽連起心中梅的凄清哀愁意境如形象特寫般推出:風雨如晦的背景,詞人手持梅花與人合為一體,梅花已超越了其客體形成為主體形象的載體,它承載著詞人對丈夫的深情和精心營造的美好女性的心靈世界。這里,景物描繪與情感抒發交織並行,哀情由淡而沉,從「無佳思」到「情懷如水」,從「情意濃」到「千行淚」,再到「腸斷與誰同倚」,詞人將無限深情融入詞中,營造出意蘊豐厚、格調悲凄的意境。
當然,此詞不只寄託詞人對亡夫的深摯感情與凄楚的哀思,字里行間還透出了時代的悲音。面對梅花,笛聲中梅心驚破,人心亦驚破,末了「一枝折得,人間天上,沒個人堪寄」,更是寫盡尋尋覓覓之情、悵然若失之傷。
如果說丈夫的去世是李清照後期痛苦的緣由之一,那麼她的另一個劇痛則來自於故國之興亡。其中,梅花詞中《清平樂·年年雪裡》和《菩薩蠻·風柔日薄春猶早》等作品,將個人今昔遭遇之異與傷時憂國之感交織於一起,情辭凄婉,感傷哀絕,字字血,聲聲淚,家愁國恨,浸透詞作。
再看《清平樂·年年雪裡》:
年年雪裡,常插梅花醉,挼盡梅花無好意,贏得滿衣清淚。
今年海角天涯,蕭蕭兩鬃生華。看取晚來風勢,故應難看梅花。
這是一首典型的賞梅詞作,借不同時期的賞梅感愛寫出了詞人個人的心路歷程:少年的歡樂,中年的幽怨,晚年的淪落,詞中都約略可見。詞意含蓄蘊藉,感情悲切哀婉,以賞梅寄寓自己的今昔之感和家國之憂,感慨深沉。
上片回憶往昔賞梅生活,分為兩層。「年年雪裡,常插梅花醉。」這兩句抓住富有特徵的生活細節生動地再現了詞人早年賞梅的情景和興致,表現出少女的純真、歡樂和閑適。接下來」挼盡梅花無好意,贏得滿衣清淚「兩句,心緒顯然不同,雖然梅枝在手,卻無好心情去賞玩,只是漫不經心地揉搓著。賞梅原本為的是排遣心頭的憂傷,可是本來心情就不好,到頭來不僅憂傷沒有消除,反倒觸景生情,激起更深的傷感,落得個」滿衣清淚「。花還是昔日的花,然而花相似,人不同,物是人非,怎不使人傷心落淚呢?詞人婚後,夫妻志同道合、伉倆相得,生活美滿幸福。但是,時常發生的短暫離別使她識盡離愁別苦。婚後六、七年的時間里,李趙兩家相繼罹禍,緊接著就開始了長期的」屏居鄉里「的生活。生活的坎坷使她屢處憂患,飽嘗人世的艱辛。當年那種賞梅的雅興大減。這兩句寫的就是詞人婚後的這段生活,表現的是一種百無聊賴、憂傷怨恨的情緒。
上片四句回憶了作者兩個生活階段賞梅時的又一不同情景和心情。
下片以「今年」兩字領起,同上片的「年年」相對。往年是「常插梅花醉」;即使是「挼盡梅花無好意」的時候,也多半為的是離別相思。眼前卻截然不同了,「今年海角天涯,蕭蕭兩鬢生華」,這裡麵包含著幾多辛酸和哀愁。詞人南渡後,特別是丈夫去世後更是顛沛流離,淪落漂零。生活的折磨使詞人很快變得憔悴蒼老,頭發稀疏,兩鬢花白。如今雖然賞梅季節又到,可是哪裡還有心思去插梅呢?而且看來晚上要刮大風,將難以晴夜賞梅了。而且一夜風霜,明朝梅花就要凋零敗落,即使想看也看不成了。「看取晚來風勢,故應難看梅花」,還寄託著詞人對國事的憂懷。這里的「風勢」既是自然的「風勢」也是政治的「風勢」,即「國勢」,寄寓著作者為國勢衰頹而擔憂的心緒。「梅花」以比美好事物,「難看梅花」,則是指國家的遭難,而且頗有經受不住之勢。這種情況下,她哪裡還有賞梅的閑情逸致呢!身世之苦、國家之難揉合一起,詞的思想境界為之升華。
這首詞依次描寫作者少年、中年和晚年三個不同的生活階段中賞梅的不同情致:少年時賞梅醉酒、中年時對梅重淚和晚年時無心賞梅,運用對比手法,物態人事雙關,表現出詞人生活的巨變,著重寫詞人晚年漂零凄情之境和國破家亡之悲,真切感人。
再看《菩薩蠻·風柔日薄春猶早》:
風柔日薄春猶早。夾衫乍著心情好。睡起覺微寒。梅花鬢上殘。
故鄉何處是。忘了除非醉。沉水卧時燒。香消酒未消。
此詞寫早春風柔日薄,熙和天氣。人們從嚴冬中走過,脫去厚重的冬衣,春衫乍試,怎不感到輕松、解脫,產生喜悅的心情?詞人用賦的手法,直寫出此時心情之好。
下兩句忽作轉折。早春又是乍暖還寒時節,小睡起來,微寒侵膚,剛才插到鬢上的梅花也已枯凋。詞人不說心情的轉變,只用天氣的輕寒和梅花的凋殘,暗示其意識流程。一定是鄉心又被春天撥動,故園那些美好春天的回憶又從記憶中泛起。值此小樓又東風之時,更覺風景不殊而有山河迥異之感。
下片於是發出故鄉何處之悲呼。故鄉雖在而河山易主,欲歸不能。范仲淹《蘇幕遮》下片:「黯鄉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夢留人睡。 」只有在醉里夢中,才能片刻擺脫沉重的鄉愁。詞人沒有說自己如何沉溺於但願長醉不復醒的醉夢中,只說醉卧時所燒的沉香早已爐滅香消,而詞人還宿酲未解。而醉醒時鄉思的凄苦,盡於言外可見。
這詞寫出了詞人對故鄉的深切懷念。在一個風柔日薄的初春早晨,剛換上夾衫的心情還是好的,但看到鬃上的梅花已經凋殘後,便想到故土的淪陷,心情變了,因而借灑澆愁,直到晚上,還殘酒未消。詞中,將感情的發展與時間的推移,事物的變化相結合,在「殘梅」的牽引下,字里行間無不浸透離亂人那日夜縈繞心懷的家國淪陷之感,在這里雖是淡語直描,而情卻至濃意卻至深,淺淺的意境中,更覺沉痛嚙人,其中悲苦,確是奪人心魄。
總而言之,李清照後期的梅花詞的情調及意境與前期的有了很大的轉化,梅的形象已發生了質的突變。這是由於,南渡後詞人經歷了國破家亡、丈夫病死等磨難,這些痛苦在她心中深深積淀,一旦觸動,便破堤而涌,詞人於是移情於物、寓意於象,象外有意、畫外有情,香消雪減之殘梅自然成了詞人觀照的對象,運用精煉樸素而又生動形象的語言,展現出一幅意韻低沉悲惻、沉哀入骨的梅花意境圖。在這里,不僅傳達出詞人萬千飄零之苦與家國之悲,而且鑄造了沉哀高遠的意境,讓余恨不盡而引入余意無窮的境地,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