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農梅花圖
Ⅰ 金農梅花作品賞析
「雪似梅花,梅花似雪。似和不似都奇絕。」——金農梅花賞析
梅花自古就有清俊高雅的風度,人們賦予了它清麗、高潔、謙虛、堅強的品格,是中國傳統的名花。中國歷代眾多的文人學士都愛梅,詠梅,畫梅,藉以表達自己高尚的品質。
金農是清代揚州畫派之首,他在仕途上的不得意和生活上的窘迫,使他對梅花別有偏愛。金農的梅花作品很多,但是真正開始轉心畫梅是在他64歲以後的晚年生活。這個時候他的作品已經逐漸成熟了。常見的金農的梅花作品,大致分為兩類,一類是單幅的梅花圖;另一類就是梅花圖冊,更多一些的小篇幅的習作。
金農的梅花清逸淡雅,構圖和筆墨都比較簡單,卻風雅至極。金農的梅花作品大多以墨梅為主,用線圈畫花白,淡墨發干,用濃墨點花蕊、花絲和點苔,很少賦色,用筆也很古拙簡約,即使設色也很淡雅,並不濃重。金農畫的梅花粗乾瘦枝,豎斜交錯,畫面的節奏把控技巧非常成熟。
中國畫往往不是表面的摹寫,而是畫家更深層次的表達,對現實物象的體驗感受。金農的梅花最注重的是意境,有種禪意精神。金農具有深厚的書法功底,這種書法功底同時被帶到畫面中來,書法和繪畫通合,將書法的自然瀟灑移到畫面中,形成了他獨特的繪畫風格。這種活力曲直的梅花枝幹,生動的梅花,以及剛正中正的題跋,都是他在書法中所汲取的營養,形成了古樸的天然美感。
Ⅱ 故宮博物院收藏金農十二幅梅花圖是哪一種冊
故宮博物院收藏金農十二幅梅花圖是金農梅花圖冊。金農天姿聰穎,早年讀書於學者何焯家,與「西知晌螞泠八家」之一的丁敬比鄰,搭埋又與吳西謹談林同時,與號稱「浙西三高士」交往熏陶,更增金農的博學多才。
Ⅲ 清金農扇面畫梅花圖的介紹
現藏於故宮博物院的扇面《梅花》,畫一老梅,花頭任意圈點,卻意趣天成,是金農畫墨梅的典型風貌。該畫為紙本水墨,作於金農76歲之時,也就是乾隆二十七年(1762)。
Ⅳ 歷代梅畫賞析的目錄
一、讀《宋刻梅花喜神譜》查典選注
二、古今名家論畫小輯
三、怎樣畫寫意梅花
四、畫梅五十四病解
五、試答宋·釋仲仁撰(傳)《華光梅譜》20問
六、讀王冕的一首題畫詩 我國宋、元、明、清四朝代34位畫家及其畫梅名作
一、宋代
1. 趙佶《臘梅山禽圖》
2. 揚無咎《雪梅圖》(附:關於江濱梅詩)
3. 馬遠《梅石溪鳧圖》
4. 馬麟《暗香疏影圖》
5. 岩叟《梅花詩意圖》
6. 林椿《梅竹寒禽圖》
二、元代
1. 王冕《墨梅圖》卷
2. 王冕《南枝早春圖》(附:關於王冕生卒年代的兩種記載及其他)
3. 鄒復雷《春消息圖》
三、明代
1. 文徵明《冰姿倩影圖》
2. 唐寅《清影圖》軸
3. 文嘉《梅花圖頁》
4. 徐渭《雜花圖卷》(局部)
5. 陳洪綬《梅石圖》軸
6. 陳憲章《煙籠玉樹圖》
7. 邢靜慈《墨梅圖》
8. 劉世儒《曉梅圖》
9. 劉世儒《墨梅》長卷
10. 沈襄《暗香春色圖》軸
四、清代
1. 金俊明《梅花圖》
2. 弘仁《梅花圖》
3. 朱耷《梅花圖》
4. 王武《松竹白頭翁》
5. 惲壽平《五清圖》軸
6. 沈銓《雪中游兔圖》
7. 金農《梅花圖》
8. 鄭燮《梅竹圖》軸
9. 李方膺《梅花圖》軸
10. 童鈺《月下墨梅圖》
11. 謝蘭生《翩若驚鴻圖》軸
12. 金禮瀛《清供圖》軸
13. 虛谷《梅鶴圖》
14. 趙之謙《墨梅圖》軸
15. 吳昌碩《紅梅圖》
16. 萬上遴《梅花圖》
17. 彭玉麟《梅花》 參考文獻
後記
Ⅳ 歷代國畫名家筆下 最美的梅花盛宴!
宋 趙孟堅 《歲寒三友圖》
梅,花中四君子之一,傲而不俗。其色分紅白及綠,另有蠟梅,色黃如蠟,香氣濃郁,雖自成科屬,其風韻卻與梅有異曲同工之妙。梅壽可逾千載,枝幹虯曲,身姿蒼古,其芳愈寒愈媚,臨風寒勁挺傲然鐵骨,遇冰雪更添飄然風儀,為歷代文人雅客所喜愛。明代李漁曾論賞梅之無奈:「風送香來,香來而寒亦至;雪助花妍,雪凍而花亦凍」。吾以為:梅不畏寒乃出自天然,而寒香俱來更是造化奇絕,踏雪尋梅,呵氣凝香,滿目嬌色,風雅至致哉!
王冕 墨梅
梅屬喬木,凌寒獨開,君子比德,為文人雅士和人民大眾所喜愛。宋代王安石詠梅名句「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和元代王冕題畫《墨梅》「不要人誇好顏色,只留清氣滿乾坤」,充分表現了人們對梅花象徵的高尚品格的崇敬愛戴的情懷。
圖中畫盛開的梅花,樹幹上墨書有「岩叟」二字。此圖運筆道勁有力,構圖疏密有致,枝條穿插,富有韻味,具揚補之遺法,為補之傳派中上乘之作。
此圖軸絲質,依畫稿緙織。以十五六種色絲裝的小梭代筆,巧妙搭配,畫面色澤和諧。以「通經斷緯」的手法緙織,並嫻熟地運用了多種緙絲技法。所用絲線之經密度20根/cm,緯密度44-46根/cm,精工細密。此緙絲圖很好地體現了原畫稿疏朗古樸的意趣,畫面生動,清麗,典雅,是沈子蕃為數不多的存世作品之一,也是南宋時期緙絲工藝傑出的代表作。
此圖寫紅梅翠竹,殘雪未消,寒雀刷羽枝頭,神態生動。竹梅為雙鉤填彩,而雀則用細毫寫羽毛,寫實逼真。
春消息圖 元代 鄒復雷
圖繪老梅新枝,蓓蕾競綻,喧鬧熱烈的氣氛宣告春天來臨的消息,動人心魄。畫家以勁健和時帶飛白的筆觸皴寫粗干,梅花畫法奇特,既非用筆點染,亦非用線鉤勒,而用絹卷或線團蘸墨點成。作者以特寫鏡頭截取畫面,擅用疏與密、繁與簡、直與曲等對比手法布局,筆勢遒勁奔放,墨色濃淡參差,境界幽雅淡逸,是古代墨梅畫的傑作。
此圖梅枝橫斜而出,枝條簡疏。枝節交叉處梅花競相吐蕊開放,表現了王冕野梅的清絕韻致。筆墨精練蘊藉,主幹以淡墨揮灑,濃墨點苔,蒼古老拙。分枝以中鋒勾撇,挺拔堅韌。
此幅構圖別致,布局豪縱奇崛,氣象崢嶸而清勁可愛。枝幹縱橫,以墨筆皴寫,濕筆中又呈飛白,枯健如蟠龍虯曲,再橫點重墨,更顯蒼老道勁。枝梢俏利,而嫩枝又筆直上伸,上下呼應。繁花散於嫩枝之間,只用簡潔的雙鉤,千斛萬蕊,冷艷寒香便撲面而來。妙在一縷煙霧橫遮梅梢,更添雋撥清逸之致。
此圖寫倒垂梅一株,枝由右上角出,主幹弧形彎曲,構成梅枝總的動勢。小枝則有穿插、變化,形成枝蕊參差交錯、俯仰顧盼,梅花爛漫怒放的景象,圖中以沒骨寫干,雙鉤圈花,淡墨渲染背景,突出千條萬玉、花團錦簇的視覺的效果。
這幅梅花圖與畫家的《萬玉圖》有異曲同二之妙,但在氣勢上更覺恢宏。此圖梅干自左出,倒垂而下,分為二枝,一枝彎曲直下,一直平伸出畫面,但細枝側條全取披垂之勢,與總的動勢保持一致。畫面上繁花密蕊、瓔珞紛呈,千條萬玉,撲面而來。構圖上將主幹分散從而強調密如萬玉的花朵本身的美感,有一種喜氣洋洋的氛圍,體現了畫家躬逢明王朝「盛世」,而「借花獻佛」,以寫「梅花得意羨群芳」的心情,從而少了王冕畫梅之中的那種孤傲和清雅之氣。
此圖以較工整細致的筆法畫一枝梅花與一叢翠竹,從一角斜出,垂曳於清溪之上。構圖疏秀有致,梅枝盤折曲伸,指向扇面款識,使整個畫面得到統一。
圖繪老梅一折,虯干挺拔,枝幹挺枝,枝幹交錯,頗有氣勢。枝頭繁花怒放,一片生機。用筆雄健,墨色渾厚,粗細相間,疏密有致。有曹瑩、繆朴、王麟三人題詩,左側自識「錢塘王牧之為文敏指揮使寫」,鈐「牧之」印,另一印模糊難辯。
圖繪雪景寒江,兩只鴛鴦站岸邊梳理羽毛。一株老梅,枝條繁茂,花開帶雪,分外妖嬈。雪竹挺立,小雀瑟棲於上。鴛鴦造型優美,色墨交融;梅樹用筆老辣,用墨焦重,梅花清新淡雅,整個背景以淡墨渲染,留白以表雪意。
此畫中寫水仙與茶、梅三友相為呼應,梅枝上一小鳥正躍躍欲飛。構圖奇妙,梅枝斜伸而下,另有一短枝取向上之勢。以淡墨點染出山石,水仙、茶樹用工筆細加勾畫,而花冠及梅花皆以粉色由外及內的渲染,間點丹紅,色澤淡雅脫俗,氣韻流動。山雀用筆筒略,造型卻准確生動。
梅花綬帶圖 清代 沈銓
此圖寫寒梅怒放,一綬帶鳥棲於枝上,另有一小雀在其下方啾啾嗚叫。梅枝曲折,由墨筆勾出,淡墨皴染,梅花由鉛白點染,晶瑩剔透。綬帶鳥及小雀刻畫細致入微,一絲不苟,有北宋黃筌之意韻。
梅花圖 清代 汪士慎
此畫清淡秀雅,瘦勁姿媚,使我們看到了作者畫梅的獨特風格。金農曾評日:「巢林畫繁枝,千花萬蕊,管領冷香,儼然灞橋風雪中。」但我們看到作者遺存的梅花作品中,枝、花並不太繁,是以疏朗清瘦見長,給人一種疏影瀟灑、冷香四溢的感覺,這幅《梅花圖》便可作為佐證。
春風香國圖 清 汪士慎
此畫以梅蘭竹、牡丹為題。梅花清淡秀雅,以墨筆寫干,稍加點染,曲折秀逸。墨線勾花,略罩淡粉,鉛白點蕊,神清韻足;中鋒撇寫蘭葉,轉折有致,以硃砂點寫花冠,淡墨點心,新穎不俗。牡丹花葉以淡墨潤染,鉤勒花瓣罩染輕粉,暈染有濕潤清麗,水氣空朦之感。
玉壺春色圖 清代 金農
圖中取梅樹老乾一截,通貫畫幅正中,頂天立地,布局奇絕,又以大筆鋪枝,小筆勾瓣,繁枝密萼,穿插左右,枝幹以飽含水分的淡墨揮寫,濃墨點苔,更顯出老梅凌寒的性格。「花光迷離,恍如曉雪之方開」。右側上端有作者自題,乃知為追思五十年前,觀元至大辛少府貢粉矮梅卷情事,凝想而作,款署:「薦舉博學宏詞杭郡金農畫記,時年七十又五。」此為金農老年精心之作。
此圖裁取梅樹一角,老乾蒼勁,新枝挺發,繁花密萼,正反轉側,一片生機。枝幹蒼老古樸,花蕊挺勁清秀,運筆密而不亂,繁而不雜,墨氣雄厚,一輪圓月,影照梅花,分外清逸。
有梅之記,始見於《西京雜記》漢初修上林苑,遠方各獻名果異樹,有『朱梅』、『胭脂梅』。迄今2000年矣。梅入畫,有史載始於南北朝,至宋僧仲仁方盛,稱「墨梅始祖」。
宋 趙佶 《臘梅山禽圖》 絹本設色 縱82.8厘米 橫52.8厘米
宋 揚無咎 《四梅花圖》「未開」
「欲開」
「盛開」
「將殘」
馬麟《層疊冰綃圖》
南宋 林椿 《梅竹寒禽圖》 上海博物館藏
元 鄒復雷《墨梅圖》
元 王冕 《墨梅圖》上海博物館藏
元 王冕 《南枝春早圖》中國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元 王冕 《墨梅圖》上海博物館藏
《梅花水仙圖》 佚名 上海博物館藏
《墨梅圖》 佚名 遼寧省博物館藏
明 陳錄 《萬玉圖》 中國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明 陳錄 《梅花圖》 中國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明 王謙 《卓冠群芳圖》 上海博物館藏
明 王謙 《梅石圖》
明 王謙 《梅花黃鳥圖》(左)
明 陳洪綬 《梅石圖軸》
清 沈銓 《雪中游兔圖》
清 金農 《紅綠梅花圖》 上海博物館藏
清 汪士慎 《梅花圖》 上海博物館藏
清 八大山人《梅花圖》
清 石濤《梅花圖》
李方膺《梅花圖》
石濤 《靈台探梅圖》
清 惲壽平 《五清圖》
清 蕭晨 《踏雪尋梅圖》 青島博物館藏
唐寅 《梅花書屋圖》
清 陳枚 《月下賞梅》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煙籠玉樹圖》 明 陳錄
《梅花綬帶圖》 清 沈銓
《玉壺春色圖》 清 金農 南京博物院藏
《紅綠梅花圖》 金農 上海博物館藏
Ⅵ 清金農扇面畫梅花圖的作品簡介
觀金農畫,即被他畫中的方勁古拙之氣所打動。這與他的人生經歷不無關系。他不同於那些從小便開始習畫、一步一步成為畫壇名家的畫家。他步入畫壇的時候是50歲,已近晚年。此前,他的創作主要以詩文為主,希望以詩人、學者的身份受人賞識,且被重用,能施展才華,因此他雲游四方、廣結名賢。50歲時,他被舉薦博學鴻詞科,卻又應試落第而返,這一打擊使他堅定了「以布衣雄世」的態度,於是僑居揚州,鬻文賣畫。
金農出身文人,富有才華,學識淵博,這些為其繪畫注入了深厚的內涵。他學畫起步雖晚,但「涉筆即古」。其繪畫集詩、書、畫、印於一體,別具文人畫的意趣,時人推之為「揚州八怪」之首。對於繪畫創作,他提倡展現畫家的個性,反對泥古不化。他的繪畫題材涉獵廣泛,人物、梅竹、山水、走獸等都入其筆,尤擅梅竹。他曾在其畫的題記中自敘「六十始畫竹,徙居城南,以每竿三十青蚨自山僧買來,栽於園中,並在恥壽亭旁栽老梅三十株,朝夕相對」。所以他畫梅竹自得清氣,有寫生之意。
Ⅶ 金農梅花圖每平尺多少錢
金農(1687—1763)清代書畫家,揚州八怪之首。字壽門、司農、吉金,號冬心先生、稽專留山民、曲江外史、昔屬耶居士等,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布衣終身。好游歷,卒無所遇而歸。晚寓揚州,賣書畫自給。嗜奇好學,工於詩文書法,詩文古奧奇特,並精於鑒別。書法創扁筆書體,兼有楷、隸體勢,時稱「漆書」。五十三歲後才工畫。其畫造型奇古,善用淡墨干筆作花卉小品,同時他博學多才,嗜奇好古,收金石文字千卷。精篆刻、鑒賞,善畫竹、梅、鞍馬、佛像、人物、山水。尤精墨梅,金農畫梅,自稱「江路野梅」、要求「天大寒時香千里」,足見其懷才不遇的心情。
現收藏於福建博物館,不會有價格了
Ⅷ 歷史上畫梅蘭竹菊的畫家有幾位
齊白石 《梅花雙蝶》,
元 王冕 《墨梅圖》 《南枝春早圖》
清 沈銓 《雪中游兔圖》
元 鄒復雷《墨梅圖》
明 陳錄 《萬玉圖》(畫的梅花)
明 王謙 《卓冠群芳圖》
孫克弘 《梅竹圖》
清 金農 《紅綠梅花圖》
清 汪士慎 《梅花圖》
石濤 《靈台探梅圖》,《蘭竹雙清圖》 清
南宋 林椿 《梅竹寒禽圖》
清 惲壽平 《五清圖》
清 王翬 《夏五吟梅圖》
清 蕭晨 《踏雪尋梅圖》
謝稚柳 《梅竹圖》
李苦禪 《晴雪梅花圖》
《水墨梅花圖》黃胄 1984年
《蘭竹石圖 》明 文徵明
蘭花圖 明 徐渭
素竹幽蘭 明 馬守真
國香春霽圖 清 惲壽平
蘭花圖 清 鄭燮
萬帶蘭 清 居巢
蘭花圖 清 余稺
香騷遺意圖 吳昌碩
蘭花圖 徐悲鴻
蘭花圖 潘天壽
蘭花圖 張大千
蘭竹圖 啟功
還有不少~~~上面這些都是各大博物館收藏的,就不多列舉了。
Ⅸ 清金農扇面畫梅花圖的作品賞析
恰逢乾隆第三次南巡過揚州,金農作《隸書畫佛題記》、《隸書七言》、《書感應篇》等,此舉甚是出人意料。後人多有議論,或雲其欲通過皇帝確立他的詩人名聲;或雲其未曾忘卻舉薦博學鴻詞科,仍然希望得到朝廷的任用。不管緣由如何,不難看出金農作為現實的中國文人,隱與仕的兩難抉擇困擾了他的一生。這次又讓他失望了。此時的他已是風燭殘年,好友李方膺、汪士慎等相繼作古,但他並未感到自己生命將終,在致友人書中還說「常在劉叟花前說年少」。盡管如此,孤寂、落寞之情依然縈繞心頭:「經朝弄筆愁復愁,貪偏畫野梅酸苦竹啼秋」。「畫為心聲」,此言不虛也。此畫中作野梅兩枝,花枝交錯,從左下方橫倚伸展至整幅畫面。一枝用墨筆點花瓣,看似漫不經心,卻筆簡意遠、片片含情,在梅花的俯仰向背之間,將梅的婉約之姿、清寒之氣表現得生動而自然,頗有元人韻致。又作白梅一枝,與墨梅呼應,枝繁花茂。淡筆作梅花枝幹,濃墨寫花瓣,亦圈亦點,天機自然,清氣盈幅,大有「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的意境。用筆果敢率真,收放自如。墨色的濃與淡、干與濕,花枝的開與合,極大地豐富了畫面的趣味性。此作尺幅雖小,卻元氣淋漓,骨秀神清,獨步古今,堪稱金農晚年人畫俱老的代表作,有百看不厭之妙。金農曾有題梅詩:「花枝如雪客郎當,豈是歌場共酒場。一事與人全不合,新年仍著舊衣裳。」寫梅即為寫己。自己有驚世之才,卻「與人全不合」,不能得人所共賞,且孤且清,不染一塵。在作完這幅《梅花》的次年九月,金農客死揚州佛舍。這里的梅花折射出的是他生命最後歲月里的精神狀態——老且愈堅、不落俗塵,確實令人感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