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鹿線描
① 桂林有關的,作業,幫幫忙
桂林名勝古跡
甑皮岩洞穴遺址
【甑皮岩洞穴遺址】廣西壯族自治區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桂林市南獨山西南麓,距市中心約9公里。洞口向西南,高於地面約5米,洞口高8米,寬13米,洞穴分主洞、矮洞和水洞三部分,總面積約400平方米。1966年試挖,1973年對遺址主洞進行正式發掘,出土的遺跡、遺物甚為豐富,經測定距今7500~9000年,為華南新石器時代早期的典型洞穴遺址。在洞穴中出土人骨30餘具,其中較完整的有14具,葬式多為罕見的曲肢蹲葬和二次葬。二次葬中有一例"婦嬰合葬"。年齡一般在40~50歲之間,其中一具超過60歲。遺址中出土大量的生產和生活用具。石器有打制石器和磨製石器,骨器有骨鏃、骨?、骨魚叉等,蚌器有蚌鏟、蚌刀、蚌勺等,陶器有夾砂粗陶、泥質陶,器形有盆、缽、罐、碗等。遺址中出土的動物骨骼有陸棲和水生動物40餘種,被命名為"甑皮岩遺址動物群"。其中哺乳動物有靈長目、偶蹄目、食肉目、嚙齒目和長鼻目等5目12科25種。有水牛、獼猴、竹鼠、梅花鹿、蘇門羚、椰子貓、板齒鼠和亞洲象等。在動物群鹿科中,發現新種屬,定名為"秀麗灕江鹿"。遺址中出土的古植物是目前國內發現種屬最多的古植物群落,以其用途歸納為食用、油料、葯用、飼料四大類。甑皮岩洞穴遺址的發現,對歷史學、考古學、民族學、人類學研究提供了彌足珍貴的實物例證。1978年在洞口建館陳列展出。�
秦城遺址
【秦城遺址】廣西壯族自治區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桂林地區興安縣境內,北距桂林約40餘公里,是秦始皇統一嶺南的屯兵遺址。秦城遺址分"大營"和"小營"。大營北起馬家渡,南至靈渠口,東瀕靈渠,西臨溶江,縱約6公里,橫約2公里,總面積約12平方公里。其間尚存馬家渡、七里圩、太和堡等城垣遺址。七里圩南有一處稱為"王城"的長方形土城,被視為秦兵營地指揮部,東西橫距300米,南北縱距200米,城牆高2~4米,厚約6米。內城之外有外城,外城埂高、厚均約1米,尚有馬廄。整個遺址,地勢平坦,兩邊高山綿亘,四面江流環繞,地理位置十分險要,進可以攻,退可以守,是宿營屯兵的最佳選擇。�
靈渠
【靈渠】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桂林東北興安縣境內。開鑿於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初名秦鑿渠,亦稱零渠、?渠,又叫興安運河。秦始皇進軍嶺南,因給養不繼,命鑿渠以通糧運。以此將長江水系的湘江同珠江水系的灕江溝通起來,不僅有航運之便,且有灌溉之利。靈渠由大小天平、鏵嘴、泄水天平、南北渠、陡門、秦堤等主要工程組成。大小天平呈"人"字形,是建於湘江上的攔河滾水壩。大天平長344米,小天平長130米。壩高2~2.4米,寬17~23米。汛期洪水可從壩面流入湘江故道,平時可使渠水保持1.5米左右深度。因其可平衡水位,故稱天平。鏵嘴築在大小天平之前的分水塘中,形如犁鏵,使湘水"三七分派",即七分水經北渠入湘江,三分水經南渠入灕江。南北渠是溝通湘漓二江的通道,全長36.4公里,其中北渠長3.2公里,南渠長33.15公里,均寬10餘米。泄水天平建於渠道上,北渠一處,南渠二處,用於二次泄洪。南北渠共建36處陡門(亦稱閘門),通過啟閉以調節水位,保證船隻正常通航。全渠共設斗門36處。靈渠所經之處,大部分是岩溶地區,蜿蜒曲折,風光優美。靈渠設計靈巧,工藝精湛,與都江堰、鄭國渠同被譽為秦代三大水利工程。�
蘆笛岩、大岩壁書
【蘆笛岩、大岩壁書】廣西壯族自治區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桂林市西北光明山蘆笛岩、大岩內。現存壁書總計170件,其中蘆笛岩77件,計南朝1件、唐代5件、宋代10件、元代1件、明代4件、民國4件,年代無考者52件。最早1件署"永明"年號,是南朝齊武帝時(483~493)的留題。其他壁書有題名、題詩、題記、題榜等,全屬紀游性質。唐元和十二年(817)題名為懷信、無等、元業、惟則、惟亮等高僧,記述其游蹤。另一則周禧、郭寶、孟祥等人題記,記述了營建靖江王府和王陵,派人四處采山取石的經過。此外"一洞"、"二洞"、"三洞"、"洞腹"、"筍"、"龍池"、"塔"等題字,說明了對蘆笛岩考察及對鍾乳石形態的理解。大岩現存壁書93件,計宋代1件、明代69件、清代7件、民國1件,年代無考者15件。年代最早是宋代元豐七年(1084)的題字。明代題記最多,內容多為反映民間疾苦和避難的紀實,其中9則反映桂林地區的天災人禍和人民生活困苦,如"人民有難"、"田禾全不收"、"拖欠錢糧到此"等。另有15則壁書反映了當時桂林地區農民起義和明王朝鎮壓起義史實,如明景泰六年(1455)、七年(1456)、八年(1457)義寧等地響應侯大苟起義時,攻城奪池、殺死官吏、搶劫銀庫、沒收官印等情況。壁書大多出自平民百姓之手,真實記錄了當時歷史事件片段,對研究廣西歷史彌足珍貴。�
木龍石塔
【木龍石塔】廣西壯族自治區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桂林市疊彩山東麓的木龍渡畔岩石上。唐代喇嘛式圓形石塔。由塔座、塔身、塔剎、剎頂組成,通高4.34米。塔基須彌座由3層鼓形圓石疊成,鼓徑1.4米,鼓壁有蟬翼紋和仰覆蓮花紋淺浮雕。塔身形同寶瓶,四面有拱形淺龕,東西龕內刻佛像,南北龕內刻菩薩,均結跏坐於蓮花形須彌座上。塔剎為12重相輪,上覆六角傘蓋,蓋上冠以葫蘆形寶珠剎頂。六角傘形蓋均有穿孔,原為懸掛銅鐵風鈴之用。石塔古樸雅緻,與山景、江景相映成趣。�
舍利塔
【舍利塔】廣西壯族自治區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桂林市民主路萬壽巷開元寺遺址內。原塔建於唐顯慶二年(657),現存舍利塔為明洪武十八年(1385)重建的喇嘛式磚塔。1972年整修時,於內壁發現墨書《金剛經》全文。南面門上塑有"舍利寶塔"門額,其餘三門門額以漢文、梵文塑"南無阿彌陀佛"佛號。門額兩旁分刻八大金剛名號,東為赤聲、火神,南為凈水、持炎,西為紫賢、隨求,北為除災、辟毒。現塔由塔座、塔身、頂蓋組成,通高13.22米。塔基底座為正方形,各邊長7米,四面有門互通。塔身為寶瓶式,立於八角形須彌座上,每面有一佛龕,南面有一入口,內置有明、清時期盛舍利的陶罐10餘件。塔剎似傘蓋,相輪5重,上置銅質寶珠剎頂,鑄60字銘文,款為"洪武十八年十月初七日題"。�
西山摩崖造像
【西山摩崖造像】廣西壯族自治區文物保護單位。在桂林市區西山公園內,主要分布在西峰、千山、龍頭峰、立魚峰、觀音峰等處。現存佛像98龕,242尊,另有浮雕石塔1龕1座,燈龕29處,造像記、燈龕記7方。造像多為1龕3尊,也有1龕5尊、7尊、11尊者。造像最大者高1.65米,最小者僅0.05米。主要鐫刻毗盧舍那和觀世音菩薩像。現保存完好,確有紀年的為唐調露元年(679)鐫於觀音峰的李實造像,整龕利用天然山石高浮雕一佛二脅侍菩薩。中為毗盧舍那佛,佛坐高1.2米,面像豐滿,鼻樑略高,兩耳垂肩,衣紋纖細,清晰可見肌膚,結跏趺坐於金剛座上,身後有蓮瓣形背光。兩側脅侍菩薩,頭戴花冠,頸垂環佩,面長頤方,肩寬腰細,全身大部袒露,雙手合十,趺坐蓮花,側身向佛。�
相思埭
【相思埭】位於桂林市臨桂縣境內,又名桂柳運河、南陡河、臨桂運河,開鑿於唐長壽元年(692)。主要工程有分水塘、滾水壩、東西渠、陡門等,全長約15公里。運河水源於臨桂縣泮塘村獅子岩,經分水塘分水,東經相思江匯入灕江,西經永福洛清河以達柳江。東渠全為人工開鑿,西渠則以原有溝渠加以疏浚。為調節水位,減少落差,便於通航,設泥湖陡、磨盤陡等22處陡門。為便於行人往來,在渠上建良豐橋、廟門橋等10餘座橋。現存陡門、石橋及碑刻文物20餘處。運河所經地段為岩溶峰林地帶,峰環水繞,風光明媚,一派田園風光。�
普陀山石刻
【普陀山石刻】廣西壯族自治區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桂林市七星公園內普陀山,主要分布在元風洞、普陀岩、玄武閣、七星岩、彈子岩、省春岩、留春岩、冷水岩(曾公岩)、棲霞寺舊址等處。共有石刻251件。現存最早石刻是唐代書法家顏真卿於唐大歷五年(770)書刻的"逍遙樓"榜書。石刻主要內容為有關歷史、園林、民族、科技、宗教、紀游詩文傳說等。有關史籍的石刻有明包裕《重修廣西省城碑記》,有關山水園林的有宋劉誼《曾公岩記》、梁安世《彈子岩題記》,有關科技的有梁安世《乳床賦》,記錄了鍾乳石的成因。宋李滋"安分身無辱,知幾心自閑"的楹聯,是國內現存較早的楹聯實物。宋燕肅的懸針篆書題名,俞獻可等人的篆書題名,柯夢得的隸書《方公祠堂迎送神曲》,清黃國材的榜書"玉筍參天"等均是書法佳作。有關宗教石刻多集中在玄武閣和棲霞寺舊址。明代殷正茂的《懷遠紀事碑》、楊芳的《思明府紀事碑》、劉繼文的《東蘭紀事碑》等,均為研究明代西南地區少數民族起義的重要文物。�
鐵封山石刻
【鐵封山石刻】廣西壯族自治區文物保護單位。在桂林市東鎮路北側的鐵封山上。現存摩崖石刻6件,其中唐代1件、宋代2件、民國1件,年代無考者2件。石刻多為記事,並有圖像、題榜等。最早為唐大歷十二年(777)的《平蠻頌》,其頌由古文家韓雲卿撰文,精於八分隸的韓秀實書寫,大書法家李陽冰篆額,有"三絕碑"之譽。《平蠻頌》記載了唐大歷年間桂州刺史李昌郉持節招討"西原蠻"首領潘長安的史實。孔延之撰《痤宜賊首級記》,記載了杜杞鎮壓宜州區希范、蒙趕等聚眾反抗地方政權的經過。余靖的《大宋平蠻碑》,記載了狄青統兵20萬,鎮壓壯族首領儂智高起義原委和斬首2000餘級的經過。這些石刻對研究廣西少數民族歷史有極高的史料價值。�
虞山石刻
【虞山石刻】廣西壯族自治區文物保護單位。分布在桂林市虞山公園內的虞山及韶音洞內。現存摩崖石刻65件。相傳舜帝南巡曾游此山,東晉時在山南麓建虞帝廟。其摩崖石刻多為歌頌舜帝、贊美風景、修建亭閣、保護文物等方面內容。現存最早石刻為唐建中元年(780)的《舜廟碑》,由韓雲卿撰文,韓秀實隸書,李陽冰篆額,是桂林最有價值的碑刻之一。宋淳熙三年(1176)由朱熹撰文、呂勝己隸書、方士繇篆額的《靜江府新作虞帝廟碑》,俗稱"四夫子碑"。元至正年間劉傑撰《帝舜廟碑》、清沈秉成撰《重修虞帝廟記》等,均記載了有關虞帝廟的興衰和教化作用。此外,宋代方信孺的《古相思曲》,明代周進隆、曹學?、謝少南,以及清代郝浴、查禮、張聯桂、謝啟昆、李秉綬的詩文繪畫,都具有較高的歷史、文學、藝術價值。�
獨秀峰石刻
【獨秀峰石刻】廣西壯族自治區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桂林市靖江王府內獨秀峰東南麓讀書岩周圍。現存石刻136件。最早的是唐建中元年(780)鄭叔齊《獨秀山新開石室記》,記載了李昌郉在讀書岩前修建宣尼廟和學府的經過。宋代王正功《大比宴享即席勸駕詩》,首次道出"桂林山水甲天下"這膾炙人口的詩句。元代李震孫《廣西道平蠻記》,是研究廣西人民抗元斗爭的重要資料。明代靖江王及宗室、僚屬之間酬唱碑刻,從一個側面反映了藩王的歷史生活。此外,黃國材的"南天一柱",張祥河的"紫袍金帶",慈禧的"壽"字等均為桂林著名的石刻榜書。�
隱山石刻
【隱山石刻】廣西壯族自治區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桂林市西山公園內隱山朝陽洞、北牖洞。現存石刻85件。年代最早為唐寶歷元年(825)吳武陵刊刻的《李渤等隱山題記》,記載桂州刺史李渤開發隱山經過和岩穴探奇的情景。山中石刻內容多屬紀游詩文和描繪隱山六洞的作品。如宋呂願忠的《六洞》詩,李曾伯的《游隱山》,明周於德的《六洞》詩,均是寫隱山六洞的詩作。李渤隱山六洞洞名榜書,理學家張?�"招隱"榜書均有史學和書法價值。清兩廣總督阮元65歲生日為避僚屬祝壽,獨游隱山,刻有《隱山銘》。此外還有清乾隆間摹刻唐吳道子"觀音童子像",也是不可多得的佳作。�
南溪山石刻
【南溪山石刻】廣西壯族自治區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桂林市南溪公園內南溪山。山北的白龍洞、元岩、泗洲岩和山南的劉仙岩、穿雲岩,現存石刻145件。內容包括記事、題詩、題榜、題名,還有銘文、歌訣、楹聯、圖畫等。最早的石刻為唐寶歷二年(826)李渤、李涉兄弟的《南溪詩並序》、《玄岩銘並序》,記錄了李渤開發建設南溪山的經過。宋代關杞《游白龍洞記》、朱?顏與胡長卿《游白龍洞唱和詩》、黃應武《玄岩詞》、謝啟昆《登劉仙岩泠然閣和元人韻》等均為描寫南溪山白龍洞、元岩的應景詩。劉仙岩石刻均與郡人劉仲遠修道成仙、壽118歲有關。此外明李開芳題"蛻岩"榜書,清代范承勛《大空亭銘》、張遴《劉仙岩形勝全圖》,均記載道教在桂林發展的歷史。宋代呂謂刻《養氣湯方》是桂林唯一的石刻葯方,此葯方經驗證鑒定,確有延年益壽作用。�
疊彩山石刻及造像
【疊彩山石刻及造像】廣西壯族自治區文物保護單位。石刻分布在桂林市疊彩公園的於越山、四望山、明月峰、仙鶴峰,以及木龍洞、臨江上岩、臨江下岩、瞻鶴洞等處,尤以風洞最為集中。造像主要分布在風洞兩壁。現存摩崖石刻201件,其內容分別為記事、題詩、題名、題字、繪畫等,現存最早的是唐會昌四年(844)元晦撰《疊彩山記》、《四望山記》和"疊彩山"、"四望山"篆書題榜。在石刻中,紀游詩佔比重最大,有宋代朱?顏,明代周進隆、楊芳、劉台、傅倫,清代袁枚、張寶、女詩人嚴永華等聲情並茂的詩篇。榜書有郭司經的"壽"、羅炳勛的"清風徐來"、劉心源的"來風",各具特色。另外,清廣西巡撫謝啟昆主持重修《廣西通志》,暇日偕總纂胡虔、詩人朱依真同游疊彩山題名碑,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康有為來桂講學題記碑,以及宣統三年(1911)由劉紹香、房?珊、吳仲復等人發起組織的"崇華醫學會"的《崇華醫學會碑記》等,極具史學價值。疊彩山摩崖造像,現存24龕98尊。據記載,唐代刻有佛像,唐武宗毀佛,佛像受到破壞,現存多屬宋代作品,造型風格較為樸拙,面型削瘦,神誌哀戚,衣飾厚重,蓮座低矮,蓮瓣肥厚,背光從唐代的蓮瓣狀演化為橢圓形。有明確記載最早的為宋治平元年(1064)鄧山孚和志華造像。�
伏波山摩崖造像及石刻
【伏波山摩崖造像及石刻】廣西壯族自治區文物保護單位。在桂林市區伏波公園內。現存摩崖造像45龕219尊,多為唐大中年間(847~859)復興佛法後作品。有明確記載年代者為唐大中六年(852)宋伯康觀音造像。觀音頭戴繁密的花冠和寶珠,胸前佩帶懸鈴,遍身掛纓珞,左手略舉,掌心托珠,右臂下垂,手持凈瓶。最具代表性的是盧舍那佛造像。造像為1龕7尊,即1佛、2弟子、2菩薩、2供養人。佛像高0.6米,面像渾圓,神態庄嚴,左手輕輕按膝,右手抬起作說法狀,結跏趺坐仰覆蓮台上,身後有火焰狀背光。左右弟子迦葉、阿難,側身合掌向佛。二脅侍菩薩戴冠佩環,一手下垂,一手撫胸。二供養人,身著俗服,雙手合十。造像生動、自然,接近現實。伏波山石刻112件,其內容多為賞景題名、題記、題詩、題榜、填詞、營繕記事之作,兼有繪畫藝術作品。石刻主要集中在還珠洞中,少數在聽濤閣一帶。現存最早的為唐咸通四年(863)趙格、劉虛白題名。較著名的石刻有李師中的《蒙亭記》、黃邦彥的《重修蒙亭記》、米芾與潘景純題名,以及方信孺刻《米芾自畫像》。另有大量的應景抒情詩,如章峴、崔靜還珠洞唱和詩,任續、呂願忠還珠洞唱和詩,朱?顏還珠洞詩,梁安世試劍石詞,包裕等試劍石聯句等。還有宋鍾傳的"桂州靜江軍"、杜易的"正夏堂"、清林紹年的"心跡雙清"等榜書。�
龍隱岩、龍隱洞摩崖石刻
【龍隱岩、龍隱洞摩崖石刻】廣西壯族自治區文物保護單位。在桂林市區七星公園龍隱洞與龍隱岩中。現存摩崖石刻205件,計唐代1件、宋代104件、元代1件、明代40件、清代24件、民國3件、年代無考者32件。這里摩崖石刻集中,有"壁無完石"之謂,又稱"桂海碑林"。內容涉及政治、軍事、經濟、文學藝術等各個方面。現存石刻最早的是唐代乾寧元年(894)張浚、劉崇龜的《杜鵑花唱和詩》。有關政治歷史事件的石刻有宋代蔡京書刻的《元?黨籍》,狄青等平儂智高班師桂林所刻的平蠻三將題名,明代庄國楨的《右江北三平寇記》、汪道昆的《平蠻碑》、楊芳的《皮林紀事碑》等。尤以《元?黨籍》著稱。此碑反映了北宋末年統治階級內部新舊兩黨斗爭史實,是目前全國反映此事件僅存完好的碑刻。有關軍事的石刻有宋陳彌壽的《犒賞庫記》,有關發展農業經濟的石刻有李師中的《勸農事》。尤其是梅摯的《龍圖梅公瘴說》,該碑以嶺南的瘴氣比喻官場的五毒:租賦之瘴、刑獄之瘴、飲食之瘴、貨財之瘴、帷薄之瘴,是一篇抨擊時弊的檄文。此外李師中、米芾、程節、章峴、方信孺、謝啟昆的題詩,曾布、劉心源、康有為的題記,李世美、傅恩榮的題榜,以及清初陽刻線描《觀音像》等,都是石刻中的精品佳作。�
象鼻山石刻
【象鼻山石刻】廣西壯族自治區文物保護單位。位桂林象山公園象鼻山水月洞內外。現存石刻64件。最早為唐代元結題"水月洞"3字。石刻內容有詩詞、銘文、傳記、勝跡、紀游、營繕紀事等。著名的有宋張孝祥《朝陽亭記並序》和范成大《復水月洞銘》,分別刻在水月洞的南北兩壁,對水月洞命名為"朝陽"、"水月"展開了未見面的文字之爭。最後以"水月洞"更恰當,作為爭論的終結。兩件石刻,文辭書法俱佳。杜思恭的《陸游詩札》是國內不可多得的石刻手跡。宋代張維、張自明、曾宏正等人的詩詞均屬佳作。清舒書的《象山記》寫出了象山怪異奇特的特徵。清倪文蔚的《皇清中興聖德頌》是記載鎮壓太平天國的難得史料。張釜、范藻等5人水月洞題名,陳疇水月洞題記,卓樗、趙繇夫等21人水月洞題名,均為書法上乘之作。�
花橋
【花橋】廣西壯族自治區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桂林市七星公園內靈劍溪與小東江匯流處。創建於宋代嘉熙年間,名"嘉熙橋",初為亭式5孔石橋,元末被洪水沖塌,為避洪水,升高橋基,建為3孔亭式石橋。後又被洪水沖垮,明景泰七年(1456)桂林知府何永全重建石基木面橋。每值春深,山花怒放,木橋映襯在花團錦簇之中,更名"花橋"。嘉靖十八年(1539)大水,木橋傾圮,靖江安肅王妃徐氏,發"內帑",倡修石橋,東段為4孔水橋,西段增修7孔旱橋。旱橋橋孔由東向西漸次縮小,汛期可增大泄洪容量。歷經100餘年風雨,西面復傾。康熙二十年(1681)巡撫龍嘉德選石購材、擇其堅者以為基,浚深以緩 涫?築堤以當其沖,重修此橋。因東崖有小山如柱礎,更名"天柱橋"。此後多有修葺。1965年經城建局拆除復原重建,面貌煥然。現全橋長134.66米,其中水橋59米,旱橋73.66米。水橋寬6.9米,旱橋寬5.3米,橋上長亭覆以硫璃碧瓦。由月牙山伴月亭覽眺,橋拱倒影,如明月浮水,極為雅緻。�
靖江府城池圖
【靖江府城池圖】廣西壯族自治區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桂林市城北鸚鵡山南山腰。為抵禦蒙古軍隊南侵,廣西制置使兼知靜江府李曾伯,主修桂林宋代新城,此後由廣西經略使朱郋孫、趙汝霖、胡穎繼修,於宋咸淳八年(1272)竣工。修竣後刻《靖江府城池圖》於鸚鵡山。圖高3.2米,寬3米,分城圖和圖記兩部分。城圖以混合比例尺方法對原城池作了簡略描繪,重點突出新建部分,並用30多種制圖符號標示山川、城池、關隘、房屋、道路,以及軍營官署分布狀況。圖記,記於城池圖上方,詳細記載了4位主持人所修築的起始地段,高廣尺寸,以及工時費用等,對桂林城建、軍事防務的研究提供了極其珍貴的資料。�
靖江王府及王陵
【靖江王府及王陵】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王府位於桂林市中心,王陵位於桂林東北堯山山麓。明洪武五年(1372)建府邸,洪武二十六年(1393)築城牆。王城南北縱距557.5米,東西橫距336米,佔地面積18.7萬平方米,城牆高7.92米,厚5.5米。並辟有端禮、廣智、體仁、遵義4門。城門左為宗廟,右為社稷,在主軸線上建有承運門、承運殿、後宮、御園,圍繞主體建築,還建有樓堂廳館,亭閣軒室,構成一組規模宏大、金碧輝煌的建築群。堂有寶善、尊樂、日新,亭有清越、喜陽、望江、拱秀,台有凌虛,館有中和,室有延生,軒有可心,所有修玄。御園中的月牙池可以泛舟。獨秀峰矗立城中,峰頂建有玄武閣、觀音堂、三官廟、三神祠等,尚有樂山、探奇、瞻雲3處,可備憑眺。清順治七年(1650),明降將孔有德領兵攻克桂林後,封定南王,改靖江王府為定南王府。順治九年(1652)農民起義軍李定國攻佔桂林,孔有德兵敗,舉火自焚,歷時280餘年的靖江王府,付之一炬,現僅存城牆、城門及承運門、承運殿的台基、雕欄玉砌和雲階玉陛。靖江王府中曾居住過藩王14任,其中第一任朱守謙,因"好比群小"、"淫虐於市",被召還京師戒諭,死於南京,葬南京鍾山之陰;第十三任朱亨嘉兵敗被擒,押送福州幽死;第十四任朱亨?,在孔有德攻克桂林後,棄城而走,不知所終。其餘朱贊儀、朱佐敬、朱相承、朱規裕、朱約麒、朱經扶、朱邦?、朱任昌、朱履燾、朱任晟等均在堯山建有陵墓,稱"靖江王十一陵"。陵墓大小不等,布局均呈長方型,墓園有內外圍牆。中軸線上依次有陵門、中門、享殿及地宮。神道對列華表、石人、石獸,多為11對,或有神道碑。墓園大的有21萬平方米,小的僅佔地4600平方米。除悼僖王墓坐東朝西外,其餘均依山構築,朝向各異。其中第三任靖江王朱佐敬及其妃合葬墓於1984年按明制復建陵門、中門、玉帶橋、享殿和左右廂房。復建後的庄簡王陵,紅牆碧瓦,肅穆庄嚴,再現昔日王陵風貌,被辟為靖江王陵博物館,陳列展出墓群出土文物。�
蔣翊武就義處紀念碑
【蔣翊武就義處紀念碑】廣西壯族自治區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桂林市翊武路南段東側。紀念碑為青石砌築的塔式方錐柱形,底座為3級,高0.8米,碑身呈四方形錐柱體,高3.55米,碑頂為四角金字塔形,通高5米。碑正面陰刻孫中山楷書"開國元勛蔣翊武先生就義處"12字,其餘3面按順時針方向陰刻胡漢民所撰蔣翊武革命事略。蔣翊武追隨孫中山革命,武昌起義時任總司令兼武昌防禦使,後隨孫中山參與討伐袁世凱斗爭。1913年二次革命失敗後由湘入桂,至全州黃沙河被巡防營統領秦步衢部所捕。同年9月1日解押至桂林,9日袁世凱電令處死,時年28歲。1921年孫中山來桂督師北伐,親臨就義處悼念,並立碑紀念。�
李宗仁故居及官邸
【李宗仁故居及官邸】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故居位於桂林市臨桂縣兩江鎮郌頭村天馬山北,佔地5060平方米,建築面積4309平方米。按照擴建順序,先後建有安樂第、將軍第、學館和客廳等。故居有7個院落,13個天井,113個房間。尚有庭院、花園、果園、糧油倉、作坊、廚房、豬圈、牛欄、魚塘、水井。各院落樓軒、廊廡、庭院相接並以月門貫通。安樂第為第一期工程,建於清末,為3開間,分上下宅。將軍第為第二期擴建工程,約在20年代初,前後2進4開間。20年代後期進行第三期工程,修建了5開間學館、3進5開間的客廳。整個大院建有高大圍牆,對角設兩處炮台,前院辟出花園,種有古楊、桂花、山茶、蘇鐵,並建有"推龍"門樓,後院水井作了細微調節。故居規模宏大,風格朴實,既有庄園氣派,又有桂北民居特色。官邸位於桂林市文明路16號。坐落在杉湖之畔,為中西結合建築。興工於1942年,完工於1948年,歷時6年。佔地4321平方米,由主樓、副官樓、附樓、警衛室、花園等組成。主樓坐西向東,兩層,建築面積818平方米,內設會議廳、會客室、書房等。其拱形大門、半圓陽台、室內壁爐、浴盆是西洋風格,而歇山頂、屏風、大紅窗戶則是中國傳統風格。完工之時,恰逢李宗仁競選副總統成功。一年後,李宗仁代理總統。1948年4月至1949年11月,李宗仁在此接收了李任仁等人的《和平建議書》,接見廣西大學的請願學生,與白崇禧、黃旭初等8人密商擬就了《李代總統同居正、閻錫山、李文范三委員談話記錄》。1965年李宗仁歸國後,曾舊地重遊。�
八路軍桂林辦事處舊址
【八路軍桂林辦事處舊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桂林市中山北路96號(原桂北路138號)。坐東朝西,3開間2進,長方形2層中式木結構建築,建築面積800平方米。原為黃曠達的"萬祥醋"店房。1938年11月下旬李克農率工作人員到桂林,建立八路軍桂林辦事處,租下這幢房子作辦公用地。辦事處樓下為警衛室、值班室、辦公室、救亡室,樓上為秘書室、會議室、機要室、電台室及領導同志的住房。同年12月3日,周恩來、葉劍英抵桂,中共中央南方局暫設於此,1939年1月南方局正式在重慶建立後,在此設立南方局辦事處。辦事處機構設有機要室、秘書室、交際科、交通運輸科、總務科、財務科、救亡室、電台室等。在郊外的路莫村、八里街、金家村、泗合別墅等地設有轉運站和秘密聯絡點。辦事處在宣傳中共抗日主張,團結愛國人士,領導抗日救亡運動,組織輸送愛國青年奔赴延安和抗日前線,聯絡海外愛國華僑募捐支援抗戰,籌運抗日物資,護送中共領導過往人員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貢獻。1941年皖南事變後,辦事處被迫撤離;1944年桂林淪陷,舊址被毀;1967年復原舊址,1977年1月正式建成紀念館;1987年增設輔助陳列室,葉劍英題寫館名。目前共展出辦事處文物、照片、文獻近400件(張)。�
中共桂林市城市工作委員會舊址
【中共桂林市城市工作委員會舊址】廣西壯族自治區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桂林市七星區穿山鄉江東村122號。1947年10月至1949年10月,為中共桂林市城市工作委員會機關所在地。舊址是一幢1進3開間木結構瓦房,坐東朝西,佔地面積210平方米,建築面積176平方米。正中為堂屋,後有香火堂,左右有廂房。堂屋東邊第一間房為工委書記陳光卧室兼辦公室,第二間和西邊第一間為工作人員住房和地下印刷室。桂林市城市工委以煮鹽和磨豆腐作掩護,領導桂林人民和桂北革命武裝與國民黨進行斗爭。1948年夏在此舉辦過幹部輪訓班,1949年1月在此召開桂林、柳州、南寧、梧州4市和廣西大學、桂林師范學院中共黨組織負責人會議、全省城市工作會議,討論國內外形勢,確定對敵斗爭的方針,研究和部署迎接中國人民解放軍接管桂林的各項任務。�
灕江
【灕江】源自興安、資源兩縣交界的越城嶺主峰貓兒山。上游主流稱六峒河。南流至興安縣司門前附近,東納黃柏江,西受川江,合稱溶江。在溶江鎮匯靈渠水,流經靈川、桂林、陽朔至平樂,長164公里,稱灕江。灕江河床主要由礫石和砂石
② 描寫桂林的文章片段
桂林山水以「山青、水秀、洞奇、石美」著稱,素有「山水甲天下」之美譽。桂林市現有總人口476萬人,是一個多民族地區,壯、回、苗、瑤、侗等28個少數民族佔全市總人口的8.5%左右,共有少數民族68萬人。它地處廣西壯族自治區東北部,東經109'45'-104'40',北緯24'18'-25'41',市轄秀峰、象山、七星、疊彩、雁山五城區和靈川、興安、全州、臨桂、陽朔、平樂、荔浦、龍勝、永福、恭城、資源、灌陽十二縣,行政區域總面積27809平方公里,其中市區面積565平方公里。1982年國務院公布桂林為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之一。
桂林市區寶積山和甑皮岩洞穴發現多種距今約一萬年前的人類遺物。公元前214年,秦始皇開鑿靈渠溝通湘灕水系,置桂林、象郡、南海三郡,這是「桂林」名稱的最早起源,但郡治不在今天的桂林市。兩千多年來,桂林先後成為郡、州、府、縣治的所在地。1940年始設桂林市,曾長期為廣西省府。解放後,桂林為省轄市。1998年9月8日,經國務院批准,桂林市和桂林地區合並,組建成新的桂林市。
桂林是一座以山水秀麗和文物古跡眾多為主要特徵的風景游覽城市。桂林岩溶地貌最為發育,最為典型,轄區內洞穴、石峰數以千計,大小湖塘數百個,其間河谷開闊平緩,山多平地拔起,孤峰、流泉、峰叢、峰林環布,灕江依山勢流轉,江中為洲,間有險灘、流泉、飛瀑,是桂林山水精華之所在,形成了山青、水秀、洞奇、石美的「桂林山水」。
百里灕江"水繞青山山繞水,山浮綠水水浮山」。蘆笛岩、七星岩、蓮花洞、冠岩等洞穴形態奇異,堪稱「洞穴瑰寶」。市區千峰環立,一水抱城,景中建城,象鼻山、伏波山、疊彩山、獨秀峰、塔山等,城中見景,城景交融,世所罕見。
桂林人文資源十分豐富,納文物古跡、民族風情、村寨風光於一體,並與山水景觀有機結合、相互交輝。甑皮岩洞穴遺址、興安靈渠、明靖江王府和靖江王墓群、桂海碑林、花橋、八路軍辦事處、李宗仁故居等文物古跡具有很高的歷史、藝術價值。全市聚居的壯、苗、瑤、侗等少數民族,保持著古樸、奇特、多彩的民俗風情,如壯族的三月三歌節,瑤族盤王節、達努節,苗族蘆笙節、拉鼓節,侗族花炮節、冬節對中外旅遊者具有極大吸引力。
桂林旅遊資源數量多、景區廣、地域組合好,整個桂林旅遊區以桂林市為核心向四周輻射,呈圈層分布,方圓面積達2萬多平方公里。根據景區特色,大致可劃分為六大景區:即桂林——灕江——陽朔山水景區、興安靈渠景區、貓兒山高山景區、龍勝花坪原始森林景區、海洋——高尚銀杏林景區、青獅潭水庫景區。1979年桂林被國務院定為社會主義風景游覽城市,1986年被國務院確定為「七·五」期間全國七個重點旅遊城市之一。
桂林屬中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氣候溫和,雨量充沛,有」三冬少雪,四季常花」之說。每年4月至10月是最佳旅遊季節。
③ 六年級上冊第八單元作文
我喜歡的一件藝術品
我家有一件做工十分精緻,外觀十分精美的藝術品,是前年我敬愛的五叔公送我的,我一直將它放在我家的電視機上。作為一件裝飾品,它再合適不過了。它的名字叫做「福祿壽」像。
它的底座是一大塊透明的玻璃,上面不知用什麼方法,寫了楷書的「福祿壽」三個字。
玻璃底座上面,是一塊比玻璃小一點的銀色墊塊,手電筒照在上面閃閃發亮,十分搶眼。
而銀色墊塊上面呢,是許多個粘連在一起的銀色硬幣,硬幣上面豁然用草書刻著「壽」字,「壽」字周邊有著美麗的花紋,真是精美呀!
一隻金光閃閃,栩栩如生的「金鹿」站立在銀幣上方,鹿頭微扭,彷彿溫和地注視著我們;鹿角上聳,在最頂端分出兩杈,正是梅花鹿最明顯的象徵;兩只鹿角,每隻上都鑲著四枚晶瑩剔透、光耀四方的寶石,十分華貴;鹿頭兩端分別嵌著兩顆大紅色的寶石,哦,原來那是鹿的眼睛呀;鹿身基本與底座平行;鹿有三隻蹄落在銀幣上,還有一隻腳曲於腿前,好象就要跑走;鹿的尾巴短短的,十分乖巧。
鹿嘴裡叼著一枚硬幣,幣上鐫著草書「福」字,周圍同樣雕著似繁雲一般的花邊,十分精緻。
大家一定會問,「福壽」二字卻有,但「祿」字從何而來呢?原來「鹿」與「祿」諧音,同樣也象徵著財富。
「福祿壽」這三字早在以前就有記載,分別象徵著幸福、財富與壽命,是人人都侍奉的仙人之中的幾個。而且在人們的問候語中,也常有這三個字,「福如東海,壽比南山」是最經常使用的一句話,所以我為家裡有這樣一件藝術品而感到高興和自豪。五叔公送我們這一件藝術品,原來是祝福我們家,希望「福祿壽」 三星多多光顧我們家。
④ 有關於石家莊的資料
城市標志
石家莊市市花——月季
月季屬薔薇科、薔薇屬,系木本落葉灌木。
月季原產中國,已有2000多年的栽培歷史,被譽為「花中皇後」,花色艷麗,千姿百態,香味馥郁,品種繁多,露地栽培從春到秋處處可見其綽約豐姿,是美好、友誼、和平的象徵。
月季適應性強,抗寒抗旱,對土壤要求不高,栽培繁殖容易,管理技術易掌握,易於推廣普及。近年來,石家莊市的月季栽培有了長足的發展,通過引種、繁殖、培育,使月季花廣泛用於街道、公園、庭院、廣場的綠化、美化,宏觀效果甚佳。月季花成為石家莊市大環境綠化不可缺少的植物材料之一,同時也是插花、切花、盆景製作的理想植物材料,深受廣大群眾的喜愛。
月季不僅具有極高的觀賞價值,且具有極高的經濟價值。月季的花、花蕾、葉、根皆可入葯,並能製作高級香精、香料。月季還能代表石家莊人頑強不屈、堅韌不拔的品格,展示出石家莊人奮發圖強、不斷進取的精神風貌,所以石家莊市將其定為市花。
石家莊市市樹——國槐
國槐屬豆科槐屬,系落葉喬木。
國槐原產於中國,栽培歷史悠久,抗逆性強,壽命長,石家莊市有百年以上的古槐多達71株,其中500年以上的古槐就達58株,且仍然枝繁葉茂,生機勃勃。
國槐樹干端直,樹冠寬廣,展葉早落葉晚,是優良的庭蔭樹和街道樹,其花芳香,又是優良的蜜源植物。
國槐性強健,具有很強的萌芽力,耐強修剪,更新能力強,耐寒、耐旱、耐瘠薄,並對二氧化硫、氯氣、氯化氫等到有毒氣體抗性較強,是良好的抗污、滯塵、耐煙毒樹種。據不完全統計,石家莊市國槐用作行道樹的街道達121條,佔全市街道的41.87%,是街道的主要骨幹樹種之一。
國槐的經濟價值高,木材堅硬,耐水濕,材質優良,可供建築、傢具、造船、雕刻等用,全株可入葯,花蕾可作黃色染料,種子可榨油、制皂。
國槐在民間是吉祥、幸福、美好的象徵,中國人民自古以來把它作為吉祥樹、幸福樹,它能代表石家莊人頑強不屈、堅韌不拔的品格,展示出石家莊人奮發圖強、不斷進取的精神風貌,故石家莊市將其定為市樹。
歷史
石家莊市所轄區域,是人類文明開發較早、文化底蘊十分深厚的地區。市區白佛口文化遺址是目前全市境內發現的最早的平原地區人類遺址,距今約6000—7000年;新樂古代遺址「伏羲台」證明了6000多年前中華人文始祖伏羲氏曾活動於此地;戰國中山國文化,是石家莊歷史文化脈絡中的重要一環,也是繼藁城台西商文化之後令世界矚目的輝煌文化。
兩漢時期,石家莊西部的太行山區一直是製造兵器、鎧甲和生產工具的重要冶金基地之一,「冶河」因此而得名;漢唐時期是中國佛教、道教復興並走向鼎盛的時期,恆、趙二州的宗教文化在中國宗教史上也留下了絢麗篇章。趙州柏林寺,相傳創建於東漢,是河北最古老的佛教寺院;石家莊隋唐文化中最為光輝的歷史成就是趙州安濟橋,它是世界公認的大型敞肩式石拱橋的鼻祖,在世界橋梁建築史上佔有突出的地位,被聯合國確認為世界人類文化遺產;隋唐時期石家莊籍的文化名人有魏徵和李吉甫;北宋時期,富弼、韓琦、歐陽修、沈括、蘇軾等名宦賢宦先後奉使河北,都在真定府(今正定)留下足跡,促進了這一地區經濟、文化的繁榮。
金元時期石家莊建築藝術成就的代表作是井陘蒼岩山福慶寺橋樓殿,橋與殿渾然一體,凌空飛架於千丈深澗之間,狀如飛虹,設計形式奇巧,建築雄偉險峻,反映出當時勞動人民高超的建築技術和美學造詣。在藝術創作領域,著名的有上京毗盧寺壁畫。這些壁畫繼承並發展了中國古代壁畫的傳統技法,在構圖、線描、用色和人物造型等方面都達到很高的水平。此時的自然科學成果也非常豐碩。著名數學家、學者李冶在數學天元學術方面的研究,對中國的初等代數起到了奠基作用,標志著13世紀世界數學的最高成就。
20世紀初期,平漢鐵路(今京廣鐵路)和正太鐵路(今石太鐵路)相繼修建,並在此交匯,石家莊就是伴隨著鐵路的興建而逐漸發展起來的。1925年,這座城市始稱石家莊市(後曾改名為石門市)。
1947年11月12日石家莊市解放,成為全國解放最早的較大城市之一。當時,全市人口19萬,有大小工廠27家,工業總產值2000萬元左右。1948年5月-1949年3月間,西柏坡是中共中央和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部所在地,毛主席、黨中央在此指揮了震驚中外的三大戰役,召開了著名的中國共產黨七屆二中全會。1968年河北省省會由保定遷至石家莊市。
改革開放給石家莊提供了參與國際經濟大循環、建成現代化大都市的機遇。石家莊以其環京津、環渤海的優越地理位置和豐富的自然資源、人文資源優勢,引起了國內外廣泛關注。近幾年來,石家莊的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發展迅速,城市功能日趨完善,形成了三橫、六縱、二環、十二放射的城市道路網路格局,一在批造型別致的現代化建築和居民生活小區拔地而起,城市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如今的石家莊市區內,高樓林立,街道寬闊,「民心河」像玉帶一樣環城繞市,沿河20多個公園,像朵朵鮮花把這座城市裝點的無比美麗。
城市的由來
一、近代城市化的起點——偶然的機遇 歷史的選擇
據有關史料分析,石家莊村創於明初,原是真定衛的軍屯和官莊。直到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廢除衛所軍屯制石家莊才成為隸屬真定府獲鹿縣的一個小村莊,與當時的政治中心真定城隔滹沱河相望。據清光緒《獲鹿縣志》記載:「石家莊,縣東南三十五里,街道六,廟宇六,井泉四」20世紀初,石家莊村的面積還不足0.1平方公里,僅有200戶人家,600 余口人。
1902年,由法國和比利時投資興建的蘆漢(京漢)鐵路修到了石家莊,並在石家莊設立了車站,因石家莊名氣不大,以相距不遠的振頭鎮命名,叫振頭站。1903年正太(今石太)鐵路動工興建,為了減少費用,避免在滹沱河上架橋,將正太鐵路起點由正定改為振頭站。歷史的事變如萬花筒,讓世人應接不暇。由於偶然的因素,石家莊成了兩條鐵路的交匯點,而由此帶來了一個區域在世紀之初的重大變故,一個鄉野小村被隆隆的車輪托起,使一個區域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中心南移,先取代正定,後取代保定,成為控燕京南門、扼冀晉咽喉、連齊魯中原的華北重鎮。
正太路起點南移,是石家莊由鄉村向城市化邁進的誘因,真正起基礎作用的因素,還是現代工業的興起和發展。伴隨鐵路線的通車,一批近代工業相繼興辦,其中包括:在石家莊村東創建的正太總機廠(今石家莊車輛廠前身);大興紗廠即石家莊大興紡織股份有限公司;井陘礦和正豐礦等。近代大工業的興起,帶動了中小工業的興起和發展。1920年在鐵路以東建造石滄路場子,同時,平和軋棉公司、萬華肥皂公司等企業也在鐵路東興起。隨之,大批農村人口向石家莊集中。到1930年,僅產業工人就達1.6萬人,大大促進了石家莊城市化的進程。
20世紀初葉,石家莊還是獲鹿縣轄下的一個小村,那時的獲鹿就是通燕趙、連三晉的貨物集散地,素有「日進斗金的旱碼頭」之稱,但是,隨著正太鐵路的興建通車,日進斗金的旱碼頭東移,石家莊逐漸取代了獲鹿的地位,日漸繁榮的商業、服務業,成為石家莊向近代化城市邁進的又一重要因素。
二、石門市自治——從鄉野小村到城鎮的跨越
這一決策的實施,導致了石家莊交通地位的變化,也成為新城市崛起的先導因素。光緒三十三年九月(1907年10月)正太鐵路全線竣工通車,使石家莊村東一舉成為京漢鐵路與正太鐵路的交匯處。在當時公路交通十分落後的背景),鐵路交通在物資集散、商品流通活動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石家莊鐵路交通地位的迅速提高,誘發了工商業、服務業、金融業的全面興起,使石家莊的人口城市化速度加快。到1925年僅鐵路以西的石家莊村街區面積已經達到1.8平方公里,開始形成了小城鎮的雛形,成為與獲鹿縣城。正定縣城規模相當的新興城鎮。這一時期,正是中國近代城市建制醞釀創立的時期。在這種背景之下。當年6月24日,中華民國臨時執政令,批準直隸省屬11個城鎮自7月1日起實行市自治制,其中「石家莊市」「以石家莊為其區域」。但是,由於石家莊村及周圍工商業人口還不足一萬,所以,獲鹿縣決定把鐵路以東的休門、栗村合並在內,使這個新市鎮的人口達33077人。經過多方協商,以石家莊與休門兩個村村名中各取一個字,稱為「石門市」。同年8月29日,中華民國臨時政府以指令第12713號,批准「將直隸省石家莊、休門兩市合並,更名為石門市,以符名實。」從當時民國政府的文件可以看出,「市」這個概念在使用中十分混亂,與小城鎮、市鎮有許多類似之處,根本不是建制市的一種標准概念,也不是一級行政區劃。所以,這時的「石門市」,與「獲鹿市」,「正定市」、「辛集市」等實行市自治制的城鎮一樣,不過是一種小城鎮的管理模式。1928年,中國開始將「市」作為一種行政建制。南京民國政府頒發了《普通市組織法大綱》和《特別市組織法大綱》,規定了設立普通市和特別市的條件。審批程序,開創了中國市級建制的先河。而此前直隸省實施「市自治制」的11個所謂的「市」,顯然不符合建制市的條件,所以一律取消。雖然石門設市未成,但並未阻擋石家莊城市化的進程。隨著工商業的不斷發展,大批農村人口向石門集中,或充實產業工人隊伍,或從事商業,服務業,或經營小作坊手工業。
到1930年,石門產業工人總數已達16000多人。1933年7月,石門總工商戶約230餘家(包括銀行,錢庄、工商企業)。隨著交通地位的提高,電信、郵政事業也不斷發展。為適應日益發展的工商業,石門的社會管理機關也不斷增加,政法方面有石門地方法院,石門地方檢察院、石門特種公安局;稅務方面有石家莊統稅管理所、石門區稅務徵收專局、石門屠宰檢驗稅局,西南區礦產稅務局,河北第九區煙酒稽徵分局、獲鹿縣汕餅花籽牙稅徵收所等等。與此同時,駐石門的軍隊、憲兵及各類行政機關、軍政、商稅各界官員、隨員不斷擴充,人口不斷增長,到1937年6月石門總人口已達72100多人。從當時的城市規模和交通地位來看,石家莊已經取代了獲鹿城作為晉冀兩省之間物資集散地的地位,並且正在取代正定城逐步成為這一地區內交通、郵政、通訊中心。
1937年10月10日,日本侵略軍佔領石門。他們十分看重石門的交通地位,採取一系列手段,把石門培植成他們長期侵佔華北的軍事基地。一方面大量增加兵力,拓展城市規模,強化城市的軍事地位。另一方面在這里扶植傀儡政權,1938年1月15日扶植設立了偽「石門市政公署籌備處」。1939年偽河北省公署呈文給偽華北臨時政府行政委員會稱:「石門地當沖要,居京漢路中樞,正大路起點,物產集中,工商薈萃,人口雖不足三十萬,而政治,經濟具有特殊情形,擬請准予設市」。同年10月7日王克敏簽發《行政委員會指令(秘字第1027號)》,批准石門設市。
1941年,石家莊至德州的鐵路建成通車,將京漢鐵路與津浦鐵路連接起來,使石家莊的交通經濟地位進一步提高。事實上,日偽時期的石門市,其政治。經濟和軍事地位已經遠遠高於正定城,而成為這一地區新興的中心城市。但是,由於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民主政權和抗日武裝力量堅持活動在正定、獲鹿等周圍各縣,不斷地對石門日偽政權進行打擊,所以,石門市只是一個侵略者控制下的軍事重鎮,在行政,區域管理、經濟輻射和文化影響等方面還不具備中心城市的屬性。1947年l1月12日,中國人民解放軍攻克石門,在石門市建立了第一個以城市為中心的人民政權。同年12月26 日,石門市人民政府發布通知,將石門市更名為石家莊市。同時,華北人民政府在石家莊成立,標志著其政治中心地位的初步確立。新中國成立後,石家莊的政治,經濟、文化地位進一步提高,成為石家莊專區所在地,管轄正定,獲鹿等17個縣,從此,真正成為這一地區的政治中心,同時在經濟輻射、文化影響等領域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從而徹底取代了正定城的地位,而成為現代石家莊這一區域的中心城市。
自然地理
【區域位置】
石家莊地處河北省中南部,環渤海灣經濟區。位於北緯37°27′~38°47′(誤差±1′),東經113°30′~115°20′(誤差±1′)之間,東與衡水接壤,南與邢台毗連,西與山西為鄰,北與保定為界。南北最長處約148.018公里,東西最寬處約175.383公里(以上數據由市規劃局提供),周邊界長760公里。轄區總面積15848平方公里,新興城市石家莊市為河北省省會,在首都北京的西南方向,距北京283公里。
【地勢地貌】
石家莊市域跨太行山地和華北平原兩大地貌單元。西部地處太行山中段,包括井陘縣、井陘礦區全部及平山、贊皇、行唐、靈壽、鹿泉、元氏六縣(市)的山區部分,面積約佔全市總面積的50%。東部為滹沱河沖洪積平原,包括新樂、無極、深澤、辛集、晉州、藁城、高邑、趙縣、欒城、正定、石家莊市區、郊區的全部及平山、贊皇、行唐、靈壽、鹿泉、元氏六縣(市)的平原部分。西部平山到石家莊市區坡度為1/1400-1/1200,石家莊到東部辛集坡度為1/1200-1/1400。轄區內大地構造,屬山西地台和渤海凹陷之間的接壤地帶,地勢東低西高差距大,地貌復雜。西部太行山地,海拔在1000米左右,山巒重疊,地勢高聳,京廣鐵路以東為華北平原的一部分。地貌由西向東依次排列為中山、低山、丘陵、盆地、平原。地處平山的最高山峰駝梁海拔2281米,為河北省境內的第五峰,是石家莊的制高點。東部平原,按其成因屬太行山山前沖洪積平原,海拔一般在30-100米,其中辛集市北龐村海拔28米,為轄區內的最低點。(以下數據由市規劃局提供)市區二環路內地勢西北高,東南低,海拔高度西北角81.5米,東南角64.3米。
⑤ 人教版第八單元作文(小學六年級)
在我的書桌上放著一條工藝品—遊艇。這條遊艇造型別致、結構精巧、古香古色,具有義大利威尼斯的民族風格。
這條富麗堂皇的遊艇是由塑料製成的,長40厘米,寬10厘米,高15厘米。由船身和底座兩部分構成。底座呈圓錐狀,紅色,上面布有精美的花紋。上部與船底相接。船底為黑色,船身為金黃色,船頭是尖的。在船艙和船頭之間的部分有一個可以裝卸的小燈。這個燈是夜晚照明用的。因為這是一件工藝品,所以燈內沒有真的燈泡。在船艙前有個底托,底托上的小孔有一個跳舞的小人。這個小人別看樣子小,可是製造精細,她上身穿一件銀白色的短上衣,下身是一條紅色的舞裙,腰上還系著一條藍色腰帶。她雙手上舉,呈跳舞姿勢。她的上身與兩腿是用兩個銅環相連的。兩腿直垂下來,懸空。船艙是船的主體部分,為立體梯形,頂篷呈半圓形,前後左右的牆壁都是空的,在棱架的部分都雕刻著大大小小形狀各異的花紋。其中有的呈魚形,有的像花朵……形態逼真,栩栩如生。就好像魚兒在水中嬉戲,馬兒在草原上奔騰,花兒在花叢中開放,這個玲瓏的小船艙還可以打開呢!在後部兩個棱架的基部各有一個活動的螺絲,能把船艙的整個蓋子掀起。我想這就是船艙中門的裝置吧。掀開蓋後,可以看到內部有一個小盒了,盒內有一排排小椅子,這樣游就可以坐在艙內來觀賞水上城市威尼斯的外貌了。在艙蓋的背面還吊著八個小燈泡,就像一個個倒掛著的酒瓶子,有紅、黃、藍、綠四種顏色。在船尾還有一位船夫站著,他頭戴黃色小禮帽,身穿白色衣褲,領子上有藍色飄帶,腰間系一條紅腰帶,風度翩翩,雙手拿著一個船槳,這就是威尼斯水手的特色,用一支槳劃水,看起來,他劃船的技術還十分高超呢。
這條金碧輝煌的小船不但可以當工藝品還可以當玩具。在船的底座上連有插頭,把船身、小人等裝好後,接通電源,船就可以轉起圈來,跳舞的小人也開始轉著圈地跳起舞來。艙內壁燈也跟著亮起來了,隨之又響起了優美的音樂。看著,聽著,我好像真的到了威尼斯。作為一位貴賓坐在這富麗豪華的遊艇上,有人在為我跳舞,船夫在為我劃船,帶我去游覽威尼斯這神奇的水上世界;讓我觀賞碧波盪漾的水道,一座座古典式的石橋;讓我領略威尼斯古老燦爛的文化……這優美的舞姿,動聽的音樂,使人陶醉了,就像作夢一般。
一件工藝品
我的書桌上放著一隻「唐老鴨」工藝品。這只唐老鴨是我爸爸在錫惠公園玩套圈圈的游戲時套到的,它是用石膏做成的。它有二個功能,一是用來當擺設,二是用來儲蓄。
唐老鴨歪著頭,二手叉腰, 張著八字腿站立著。它的整個形態逼真,栩栩如生。它的頭上戴著一隻綠色的海軍帽,二隻眼晴睜得大大的,嘴巴噘得扁扁的,好像在生氣,又好像在點頭致意。身上穿著一件陶紅背心,胸前還系著一個綠色的領結,顯得很神氣。腳和底板連接著。它的背上有一個扁扁的洞,錢幣就從這個洞里放進去。每當我得到了錢幣,總會往它的背上放。
每當我做作業時,我都看看它,它好像在監督我,也好像在問我:「今天的作業做好了沒有?」這時,我會低下頭「苦幹」。等我做完了作業,我又會去觀賞它,這時,它好像在對我微笑,好像在說:「嗯,幹得不錯。」它天天陪伴著我,所以它成了我的知心朋友,親密夥伴。
這只唐老鴨又可以儲蓄,又可以做工藝品,我喜歡它!更喜歡它那幽默、滑稽的神態。
工藝品
我家有好幾件工藝品,但我最喜歡的是套娃。套娃是一個裝一個的,它們的形狀一樣,而大小不一。 今天聽老師說了,套娃有五個的、七個的、十個的、十二個的,最多的還有十五個的。我的套娃只有五個。
製作套娃要在春天的時候,把樹砍下,把皮剝掉,然後放好長時間,有的甚至要放一兩年,把水分蒸發掉才能做。如果要做十五個的,必須需要非常薄的木料。
我的套娃外形是一個活潑可愛的小姑娘,一雙炯炯有神的眼睛,一張色櫻桃小嘴,笑得合不攏。她頭戴著一個沙巾,穿著一條金黃色的裙子,裡面還有一條粉色的小紗裙,上面有紫色的小花,好看極了。套娃就像媽媽和她的孩子,她們一個套一個,所以叫套娃。
套娃象徵著快樂,幸福,所以我很喜歡套娃。套娃是一個裝著記憶的小娃娃,只要一打開這個套娃,我就會想起一些美好的事情。我的套娃是一個小公主,又像一個小天使。
我喜愛我的套娃。
我喜歡的一件藝術品
我家有一件做工十分精緻,外觀十分精美的藝術品,是前年我敬愛的五叔公送我的,我一直將它放在我家的電視機上。作為一件裝飾品,它再合適不過了。它的名字叫做「福祿壽」像。
它的底座是一大塊透明的玻璃,上面不知用什麼方法,寫了楷書的「福祿壽」三個字。
玻璃底座上面,是一塊比玻璃小一點的銀色墊塊,手電筒照在上面閃閃發亮,十分搶眼。
而銀色墊塊上面呢,是許多個粘連在一起的銀色硬幣,硬幣上面豁然用草書刻著「壽」字,「壽」字周邊有著美麗的花紋,真是精美呀!
一隻金光閃閃,栩栩如生的「金鹿」站立在銀幣上方,鹿頭微扭,彷彿溫和地注視著我們;鹿角上聳,在最頂端分出兩杈,正是梅花鹿最明顯的象徵;兩只鹿角,每隻上都鑲著四枚晶瑩剔透、光耀四方的寶石,十分華貴;鹿頭兩端分別嵌著兩顆大紅色的寶石,哦,原來那是鹿的眼睛呀;鹿身基本與底座平行;鹿有三隻蹄落在銀幣上,還有一隻腳曲於腿前,好象就要跑走;鹿的尾巴短短的,十分乖巧。
鹿嘴裡叼著一枚硬幣,幣上鐫著草書「福」字,周圍同樣雕著似繁雲一般的花邊,十分精緻。
大家一定會問,「福壽」二字卻有,但「祿」字從何而來呢?原來「鹿」與「祿」諧音,同樣也象徵著財富。
「福祿壽」這三字早在以前就有記載,分別象徵著幸福、財富與壽命,是人人都侍奉的仙人之中的幾個。而且在人們的問候語中,也常有這三個字,「福如東海,壽比南山」是最經常使用的一句話,所以我為家裡有這樣一件藝術品而感到高興和自豪。五叔公送我們這一件藝術品,原來是祝福我們家,希望「福祿壽」 三星多多光顧我們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