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軸畫梅花
A. 歷史上,什麼畫家擅長畫什麼
【魏晉南北朝】
顧愷之(約315-406),字長康,小字虎頭,晉陵無錫(今江蘇)人。擅畫人像、佛像、禽獸、山水等,有"才絕、畫絕、痴絕"之稱,與陸探微、張僧繇並稱"畫界三傑"。他的繪畫的傳世摹本有《女史箴圖》卷、《洛神賦圖》卷、《列女仁智圖》卷等幾種,以《洛神賦圖》數量最多。此外,他所提出的"遷想妙得"、"以形寫神"等藝術觀點對後世影響極大。
陸探微(?-約485),吳(蘇州)人。他的畫被南齊的謝赫評為當代之冠。但是他的畫現在一張也沒有傳下來。後人把他和顧愷之歸在一起,作為"密體"的代表畫家。
張僧繇,吳(蘇州)人。長於寫真,並擅畫佛像、龍、鷹,多作卷軸畫和壁畫。成語"畫龍點睛"的故事即出自於有關他的傳說。今有唐人梁令瓚臨摹的《五星二十八宿真形圖》傳世,現已流往日本,但這幅畫的用筆和記載並不相同。他對後世的影響很大,唐朝畫家閻立本和吳道子都遠師於他。
蕭繹(508-554),稱梁元帝,字世誠,南蘭陵(今江蘇武進)人。記載里說他善畫佛畫、鹿鶴、景物寫生,技巧全面,尤其善於畫域外人的形貌。傳世的《職貢圖》是北宋年間的摹本。
曹仲達,記載中說他善畫佛畫,也長於泥塑,已無傳世作品。
楊子華,只有一卷傳為宋臨的《北齊校書圖》(現藏於美國波士頓博物館),是我們今天唯一能見到的楊氏的卷軸畫。
【隋唐】
展子虔,善畫人物、車馬、樓閣、山水,尤以畫山水聞名。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的《游春圖》被認為是其傳世之作,這也是現存的最早的卷軸畫。
董伯仁,汝南(今屬河南)人。多才藝,工畫佛像、人物、樓台、車馬,與展子虔同時入隋,並稱"董展"。《貞觀公私畫史》、《宣和畫譜》等著錄其作品6件,今畫跡已無存於世。
鄭法士,吳(蘇州)人。善畫人物、樓台,師法張僧繇,曾於上都海覺寺等多處作壁畫。《貞觀公私畫史》、《宣和畫譜》等著錄其作品20件,今已不傳。
李思訓(651-716),字建,一作建景,成紀(今甘肅天水)人,唐宗室。擅畫青綠山水,受展子虔的影響,筆力遒勁。傳為他的作品有台北故宮博物院藏的《江帆樓閣圖》軸和《明皇幸蜀圖》。
王維(699-759),字摩詰,著名詩人,原籍祁(今山西祁縣),擅畫人物、叢竹、山水。其名作《輞川圖》即為後者。可惜至今已無真跡傳世。傳為他的《雪溪圖》及《濟南伏生像》都非真跡。
張璪,字文通,吳郡(蘇州)人,擅畫山水樹石,長於破墨,尤工畫松,傳說可以雙管齊下,一為生枝,一為枯枝。已無作品傳世。但他的名言"外師造化,中得心源"對後世的繪畫理論有極大的影響。
薛稷(649-713),字嗣通,蒲州汾陰(今山西萬榮西南)人,名臣魏徵外孫。以書法名世,也擅畫人物、佛像、鳥獸、樹石,畫鶴尤其生動,繪畫作品已無存。
曹霸,譙郡(今安徽亳縣)人。畫承家學,擅畫馬,亦工肖像。今畫跡已不傳。
韓干,京兆(今西安)人,擅畫肖像、人物、鬼神,尤精於畫馬。現存作品有台北故宮博物院藏的《牧馬圖》冊頁和美國大都會博物館藏的《照夜白圖》卷。另有舊題《韓干神駿圖》卷,藏遼寧省博物館,今定為五代人仿作。
韋偃,長安(今西安)人,擅畫人物、鞍馬及山水。今可以通過故宮博物院所藏宋代李公麟《摹韋偃牧放圖》卷一畫來了解其風范。
邊鸞,京兆(今西安)人。擅畫禽鳥和折枝花木,亦精蜂蝶,在花鳥畫獨立成科的過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傳世作品有《梅花山茶雪雀圖》,圖錄於《唐宋元明名畫大觀》。
刁光胤(約852-935),名刁光,一作光引,長安(今西安)人。擅畫龍水、竹石、花鳥等,一生作畫勤奮,多為花鳥,為五代著名畫家黃筌老師,親授其藝。傳世作品《寫生花卉冊》已被定為偽托之作。
【五代兩宋】
周文矩,句容(今屬江蘇)人。藏於美國弗利爾博物館的《琉璃堂人物圖》卷為清人摹本。
顧閎中,江南人,藏於故宮博物院的《韓熙載夜宴圖》長卷,是顧閎中唯一的傳世作品。
貫休(832-912),俗姓姜,字德隱,婺州蘭溪(今屬浙江)人。善詩書畫,畫承閻立本風格,後自成一家。傳世作品有藏於日本京都高台寺的《十六羅漢像》,為宋摹本。
徐熙,金陵(今江蘇南京)人。擅畫花木、禽魚、蔬果,可惜其真跡已無,上海博物館收藏的《雪竹圖》被認為可以反映徐熙的風格。
黃筌(903-965),字要叔,成都人。傳世作品有藏於故宮博物院的《寫生珍禽圖》卷。
荊浩,字浩然,沁水(今屬山西)人,五代後梁畫家。今藏台北故宮博物院的《匡廬圖》相傳是他的作品。
關仝,一作同,長安(今西安)人,在北宋時與李成、范寬並稱"三家山水"。傳世作品有《關山行旅圖》與《山溪待渡圖》,皆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
趙干,江寧(今南京)人,擅畫山水、林木、樓觀等。現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的《江行初雪圖》是他流傳的唯一作品。
董源(?-962),字叔達,鍾陵(今江西進賢西北)人,現存真跡有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的《龍宿郊民圖》,藏於上海博物館的《夏山圖》和遼寧博物館的《夏景山口待渡圖》以及藏於故宮博物院的《瀟湘圖》和藏於美國王季遷處的《溪岸圖》。
巨然,江寧(今南京)人。工山水,傳世真跡有《秋山問道圖》(台北故宮博物院藏)、《萬壑松風圖》(上海博物館藏)、《山居圖》(日本齋藤氏藏)與《溪山圖》(藏處不詳)等。另外,歷來被斷為巨然真跡的《層岩叢樹圖》、《蕭翼賺蘭亭圖》(均藏台北故宮博物院)與《溪山蘭若圖》(藏美國克利夫蘭美術博物館)。
趙佶(1082-1135),神宗第十一子,在位25年。傳世作品中,《祥龍石圖》、《芙蓉錦雞圖》、《聽琴圖》、《雪江歸棹圖》(以上均藏於故宮博物院)、《瑞鶴圖》(遼寧省博物館藏)、《翠竹雙雀圖》(美國大都會博物館藏)等作品皆被專家認定為是畫院中高手代筆之作。只有藏於美國納爾遜藝術博物館的《四禽圖》卷、上海博物館藏的《柳鴉圖》卷和台北故宮博物院收藏的《池塘秋晚圖》被認定是他的親筆。
李公麟(1049-1106),字伯時,號龍眠居士,舒城(今安徽潛山)人。《蓮社圖》和《西園雅集圖》等作品,今有摹本傳世。分別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和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傳本《免胄圖》和《孝經圖》的真偽尚待研究。
梁楷,祖籍東平(今屬山東),居錢塘(杭州)。善畫人物、山水、道釋、鬼神。傳世的《秋柳飛鴉圖》(故宮博物院藏)、《六祖破經圖》、《六祖截竹圖》(日本國立東京博物館藏)、《潑墨仙人圖》(台北故宮博物院藏)等,都是以極其簡練的筆墨,高度概括的手法描繪出來的。《潑墨仙人圖》中的仙人系以大筆蘸墨畫人物的衣著,寥寥數筆勾寫人物面目,生動傳神,在當時是一種新的創造。上海博物館藏的《八高僧故事圖》卷和日本國立東京博物館藏的《釋迦出山圖》則造型嚴謹,用筆謹慎,與減筆法面貌不同。日本還藏有一幅《太白行吟圖》,系仿本。
龔開(1222-約1304),字聖予,號翠岩,淮陰(今屬江蘇)人。傳世作品主要有:美國弗利爾美術館藏《中山出遊圖》卷、日本大阪市立美術館藏《駿骨圖》卷。
張擇端,字正道,東武(今屬山東)人,工界畫,尤擅舟車、市橋,自成家數。故宮博物院藏所《清明上河圖》是其傳世名作。另外,天津藝術博物館藏有署名"張擇端"的小幅《西湖爭標圖》,系偽托之作。
蘇漢臣,開封人,擅畫道釋人物,尤長於畫兒童。今傳有《秋庭嬰戲圖》軸(故宮博物院藏),和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的《貨郎圖》軸。
李嵩,錢塘(杭州)人。山水、花鳥、人物皆能。上海博物館藏有《西湖圖》卷,故宮博物院藏有其《觀潮圖》及表現節令花卉的《花籃圖》。另有《骷髏幻戲圖》軸藏於故宮博物院。
黃居寀(933-?),字伯鸞,成都人。其傳世作品有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的《山鷓棘雀圖》軸。
趙昌(?-約1016),字昌之,廣漢(今四川劍南)人。擅畫花果,作品傳世極少,故宮博物院藏《寫生蛺蝶圖》卷傳為其作品。
易元吉,字慶之,長沙人。善畫獐、猿及花果禽鳥等。今傳有《聚猿圖》(藏日本)。
崔白,字子西,濠梁(今屬江西)。除擅畫花鳥外,也擅畫道釋鬼神,創作不少壁畫。故宮博物院藏有其《寒雀圖》卷。
文同(1018-1079),字與可,梓州永泰(今四川鹽亭)人。廣東博物館藏有《墨竹圖》一軸,系此軸臨本。上海博物館收藏的《枯木竹石合卷》,真偽待考;中國歷史博物館藏《墨竹圖》軸,系傳派作品。
揚補之(1097-1169),字無咎,號逃禪老人,又號清夷長者,南昌人。傳世作品有故宮博物院藏《四梅花圖》卷,故宮博物院還藏有《雪梅圖》卷等。
趙孟堅(1199-?),字子固,號彝齋,擅畫水墨白描水仙、梅花、蘭、竹石等,風格清秀淡雅。今傳世作品有藏於故宮博物院的《墨蘭圖》卷、《歲寒三友圖》頁、《水仙圖》卷。
李公麟(生平事跡見前),傳世作品中的《五馬圖》是最為可信的真跡之一。
祁序,江南人,工花竹翎毛,擅畫水牛。今存《江山放牧圖》卷,藏於故宮博物院。
李成(?-967),字咸熙,擅畫山水自娛。唯有藏於日本的《讀碑窠石圖》被確認為真跡。
范寬,一名中正,字中立,陝西華原人。傳世作品有藏於美國堪薩斯納爾遜博物館的《秋江漁艇圖》卷。
郭熙,字淳夫,河陽溫縣(今河南孟縣)人。其傳世作品相對較多,有美國大都會博物館藏《樹色平遠圖》、台北故宮博物院藏《早春圖》及《關山春雪圖》、上海博物館藏《幽谷圖》、南京大學藏《山村圖》、雲南省博物館藏《秋山行旅圖》和故宮博物院藏《窠石平遠圖》等。
燕文貴,吳興(今屬浙江)人。現存他的作品有《溪山樓觀圖》卷,藏於日本大阪市立美術館,日本所藏的《溪風圖》亦是真跡。
王詵,字晉卿,居開封。代表作為故宮博物院藏的《漁村小雪圖》卷和上海博物館藏的《煙江疊嶂圖》青綠、水墨各一卷。
米芾(1051-1107),字元章,號鹿門居士、襄陽漫士、海岳外史,祖籍太原,後遷湖北襄陽,晚年定居潤州。為人天資高邁、癲狂放達,冠服效唐人,有"米顛"之稱。擅畫水墨山水,多信筆為之,不取工細,創"米家山"畫法。還喜畫古聖賢像。今日所能見到的畫跡,只有故宮博物院藏其書法作品《珊瑚帖》的書後所畫珊瑚一枝,筆法渾然,如寫字。
米友仁(1068-1165),字元暉,米芾長子。傳世畫跡較多,故宮博物院藏《瀟湘奇觀圖》、《雲山墨戲圖》兩卷,上海博物館藏有《瀟湘白雲圖》卷,美國大都會博物館藏有《雲山圖》卷。
郭忠恕,字恕先,河南洛陽人。作品傳世極少,僅台北故宮博物院所藏《雪霽江行圖》可資研究。
王希孟,畫史無傳。創作了《千里江山圖》。
李唐,字晞古,河陽(今河南孟縣)人。《萬壑松風圖》軸(藏台北故宮博物院)是李唐70歲左右的手筆,反映了李唐北宋時期的山水畫面貌。藏於同一地的《江山小景圖》卷與前幅的格調接近。
劉松年,錢塘(杭州)人,藏於故宮博物院的《四景山水》卷是其山水畫代表作。
馬遠,字遙父,山西永濟人,故宮博物院所藏《踏歌圖》可稱是他這種風格的代表作品。
夏圭,字禹玉,錢塘(杭州)人,畫風與馬遠極為相近,構圖亦多空白,人稱"馬半邊",畫史中多以"馬、夏"並稱。代表作有台北故宮博物院藏其《溪山清遠圖》卷,《山水十二景圖》卷,故宮博物院藏的《遙岑煙藹圖》和藏於美國弗利爾博物館的《洞庭秋月圖》軸。
【遼金元】
趙孟頫(1254-1322),字子昂,號松雪,別號鷗波、水精宮道人等,吳興(今浙江湖州)人,宋宗室,趙匡胤十一世孫,秦王德芳之後。趙孟頫博學多才,詩詞、書法、繪畫、音樂等均有很深造詣,以書畫成績最為突出。其畫題材廣泛,風格多樣,山水、人物、竹石、花鳥均長;表現形式也多種多樣,工筆、寫意、青綠、水墨都十分精彩。其趙孟頫主張作畫要有"古意",倡導"書畫同源",強調以書法用筆入畫,並主張師法自然,提出"到處雲山是吾師"的口號。傳世山水畫作品主要有: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美術館藏的《幼輿丘壑圖》卷、台北故宮博物院藏的《鵲華秋色圖》卷、上海博物館藏《重江疊嶂圖》卷和《吳興清遠圖》卷以及故宮博物院藏的《水村圖》卷等。
高克恭(1248-1310),字彥敬,號房山,大都房山(今屬北京)人。他能詩善畫,工山水、墨竹等。主要傳世作品有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的《雲橫秀嶺圖》軸和《春山晴雨圖》軸,藏於故宮博物院的《春雲曉靄圖》軸、《橫山晴靄圖》卷、《墨竹坡石圖》軸等。
任仁發(1254-1327),字子明,號月山道人,松江(今屬上海)人。傳世主要作品有藏於故宮博物院的《出圉圖》卷、《二馬圖》卷、《張果見明皇》卷等。
顏輝,字秋月,浙江江山人,生卒不詳。傳世作品有故宮博物院藏《水月觀音圖》軸、《李仙圖》,河南省博物館藏《山水圖》軸等。
張渥,字叔厚,號貞期,又號江海客,傳世作品有《九歌圖》
王繹,字思善,自號痴絕生,其先為睦州人,著有《寫像秘訣》一文。其存世作品僅與倪瓚合作的《楊竹西小像》,藏於故宮博物院。
錢選(13世紀至14世紀初),字舜舉,號玉潭,別號巽峰、清癯老人、習懶翁、霅溪翁等,吳興(今浙江湖州)人。傳世作品主要有:上海博物館藏《浮玉山居圖》卷、故宮博物院藏《山居圖》卷、《八花圖》卷,天津藝術博物館藏《花鳥》卷和《白蓮花圖》卷(山東朱檀墓出土,藏山東省博物館)等。
王淵,字若水,號澹軒,錢塘(今杭州)人,善畫山水、人物,尤精花鳥竹石。其傳世作品主要有:故宮博物院藏《山桃錦雞圖》、《墨牡丹圖》、山西省博物館藏《花鳥》軸、上海博物館藏《花竹禽雀圖》軸、台北故宮博物院藏《桃竹春禽圖》軸等。
李衎(1244-1320),字仲賓,號息齋道人,燕(今北京)人。其存世作品主要有《四清圖》卷(後半卷藏於故宮博物院,前半卷藏美國納爾遜博物館)、《雙鉤竹圖》軸、《沐雨圖》軸、《新篁圖》軸、《墨竹圖》卷(以上藏故宮博物院)和《新篁樹石圖》軸(南京博物院藏)等。
柯九思(1290-1343),字敬仲,號丹丘生,台州仙居(今屬浙江)人。傳世作品主要有:《清閟閣墨竹圖》軸、上海博物館藏《雙竹圖》軸等。
顧安(1289-1364),字定之,自號迂訥老人。祖籍淮東,平江(蘇州)人。傳世主要作品有故宮博物院藏《幽篁秀石圖》軸、《新篁圖》、《風雨竹圖》、《墨筆竹石》軸等。
王冕(?-1359),字元章,號煮石山農,會稽(今浙江紹興)人。傳世主要梅花作品有故宮博物院藏《墨梅圖》卷和台北故宮博物院藏《南枝早春圖》軸等。
郭畀(1280-1335),字天錫,號思退,祖籍洺水,居於京口(今江蘇鎮江)。傳世作品有藏於日本京都國立博物館的《幽篁枯木圖》卷等。
元四家中的吳鎮和倪瓚也都善畫竹石題材。吳鎮有台北故宮博物院藏的《竹譜冊》傳世。倪瓚的傳世竹石作品有故宮博物院藏《竹枝圖》卷、《怪石叢篁圖》軸等。
B. 我有一副楊家將卷軸畫,表面好像是絲綢的,是原濟的作品不知道是真假。
石濤屬清四大名家,鑒定很簡單,做假除復印就是人工描畫,從畫面人物、動物、植物等的動態、表情,神態,是一般大作家所不能仿的,歷史上只有《張大千》能仿的出來部分石濤50歲以前的畫,50歲以後的畫連張大千也無法仿到以假論真。
石濤(清代畫家)
石濤(1642一約1707),清代畫家、中國畫一代宗師。法名原濟,一作元濟。本姓朱,名若極。字石濤,又號苦瓜和尚、大滌子、清湘陳人等。廣西全州人,晚年定居揚州。明靖江王後裔,幼年遭變後出家為僧,半世雲游,以賣畫為業。早年山水師法宋元諸家,畫風疏秀明潔,晚年用筆縱肆,墨法淋漓,格法多變,尤精冊頁小品;花卉瀟灑雋朗,天真爛漫,清氣襲人;人物生拙古樸,別具一格。工書法,能詩文。存世作品有《搜盡奇峰打草稿圖》《山水清音圖》《竹石圖》等。著有《苦瓜和尚畫語錄》。
窗體頂端
窗體底端
石濤,本姓朱,名若極,小字阿長,削發為僧後,更名元濟、超濟、原濟,自稱苦瓜和尚。游南京時,得長竿一枝,因號枝下叟,別署阿長,鈍根,山乘客、濟山僧、石道人、一枝閣。他的別號很多,還有大滌子、清湘遺人、清湘陳人、靖江後人、清湘老人、晚號瞎尊者、零丁老人等。
他是明宗室靖江王贊儀之十世孫,原籍廣西桂林,為廣西全州人。其生年有明崇禎九年、十四年、十五年(1636年、1641年、1642年)諸說,卒年有清康熙四十四年、四十九年、約五十七年(1705年、1710年、約1718年)諸說。明亡後,朱亨嘉自稱監國,被唐王朱聿鍵處死於福州。時石濤年幼,由太監帶走,出家,法名原濟,字石濤,別號大滌子、清湘老人、苦瓜和尚、瞎尊者等。曾拜名僧旅庵為師,性喜漫遊,曾屢次游敬亭山、黃山及南京、揚州等地,晚年居揚州。他既有國破家亡之痛,又兩次跪迎康熙皇帝,並與清王朝上層人
明崇禎十五年(1642年)壬午 1歲
石濤生。原姓朱,名若極,明靖江王朱亨嘉之子,廣西全州人。
清順治二年(1645年)乙酉 4歲
明靖江王朱亨嘉稱「監國」於桂林,不久因同室操戈被殺。石濤由宦官(即後來的喝濤)帶至全州湘山寺出家為僧。清順治八年(1651年)辛卯 10歲
粵西戰事頻仍,石濤最遲不晚於此時離開全州,輾轉到武昌。清順治十二年(1655年)乙未 14歲
《雙鉤蘭竹》題跋:「十四寫蘭五十六,至今與爾爭魚目。始信名高筆未高,悔不從前多食肉。」 清順治十四年(1657年)丁酉 16歲
寫於武昌之《山水花卉圖》冊(廣東省博物館藏)為目前所知最早紀年作品。清順治十八年(1661年)辛丑 20歲
是時左右在湖湘、武昌一帶「居久之」。清康熙三年(1664年)甲辰 23歲
是年前後,由武昌東下,抵廬山,到開先寺。作《山水人物圖》卷。清康熙四年(1665年)乙巳 24歲
由廬山東下江浙。漫遊杭嘉湖地區後轉赴松江,原濟。清康熙五年(1666年)丙午 25歲
至宣城先後駐錫於敬亭山麓之廣教寺、金露庵和閑雲庵。清康熙六年(1667年)丁未 26歲
在宣城,寫《十六羅漢應真圖》卷。作《山水冊》第八開。清康熙七年(1668年)戊申 27歲
曾至歙縣作畫,在《山水人物圖》卷第二段「披裘翁」上題雲:「戊申,新安太平寺。」 清康熙八年(1669年)已酉 28歲
春日,作《山水冊》第九開,題:「酉春得此,圖之記樂。」夏日在歙縣紫陽書院作《金竺朝霞圖》。作《山水冊》第七開。清康熙九年(1670年)庚未 29歲
在宣城,曾攜侶游黃山。清康熙十年(1671年)辛亥 30歲
在宣城。秋天作《山水圖》。款雲:「時辛亥之秋,敬亭下,石濤濟山僧。」 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癸丑 32歲
深秋,在宣城之閑雲庵跋畫,雲:「作書作畫,無論老手後學,先以氣勝得之者。」 清康熙十三年(1674年)甲寅 33歲
夏天,在宣城南湖,作《山水人物圖》卷之「湘中老人」。冬至,游昭亭雙塔寺,寫《觀音圖》軸。清康熙十四年(1675年)乙卯 34歲
在宣城。曾到松江探視旅庵。作《松閣臨泉圖》,款雲:
「時乙卯秋日,粵西濟山僧石濤。」 清康熙十五年(1676年)丙辰 35歲
《山水圖》軸題雲:「丙辰客賞療之大安寺。」 清康熙十六年(1677年)丁巳 36歲
夏日。在廣教寺。《詩畫合璧圖》卷題:「丁巳夏日。」深秋,游蘇州虎丘,作《山水圖》冊之第四開。此年曾游涇縣水西,作《山水人物圖》卷之「鐵腳道人」。清康熙十七年(1678年)戊午 37歲
夏,應鍾山西天道院之請,到南京。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己未 38歲
在南京。於秦淮之懷謝樓作《山居圖》,題跋中有「用情筆墨之中,放懷筆墨之外」之語。冬,在宣城,准備赴南京。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庚申 39歲
居南京長干寺一枝閣。作《書畫》卷,題雲:「庚申閏八月初得長干一枝七首。」與戴本孝、程邃、孔尚任、梅清、屈大均有往來。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辛酉 40歲
作《荷花圖》贈梅清。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壬戌 41歲
冬日,在一枝閣中畫《山水冊》,跋雲:「今人古人,誰師誰體;但出但入,憑翻筆底。」「畫家不能高古,病在舉筆只求花樣。」 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癸亥 42歲
在南京。作《書畫冊》,題雲:「我且作離亭之贈,集癸亥近稿一卷,復成一律。」 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甲子 43歲
在南京。康熙帝首次南巡,駐蹕南京,並巡幸長干寺,石濤與寺中僧眾一起接駕。是年寫有《山水冊》,在其中一頁《奇山突兀圖》題雲:「畫有南北宗,書有二王法。張融有言,『不恨臣無二王法,恨二王無臣法。』今問南北宗:我宗耶?宗我耶?一時捧腹曰:我自用我法。」 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乙丑 44歲
在南京。二月,雪霽,乘興策杖探梅,抵青龍、天印、東山、鍾陵、靈谷諸地。新夏,過五雲精舍,為蒼公作《萬點惡墨》卷。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丙寅 45歲
冬月,為智企寫《山水圖》卷志別,跋中有「余亦私計踏草幽薊」之語。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丁卯 46歲
春天,到揚州,參與孔尚任秘園雅集。冬,准備赴京,作《生平行》長詩留題一枝閣,兼別金陵諸友。冬天到揚州。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戊辰 47歲
在揚州,「北游不果」,於是客大樹堂。
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已巳 48歲
在揚州,康熙帝第二次南巡,石濤在平山堂接駕,作紀事詩二首。約於是年秋冬前往北京。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庚午 49歲
抵京,客且憨齋,發「詩中畫」、「畫中詩」高論。是年寫有「諸方乞食苦瓜僧」詩。清康熙三十年(1691年)辛未 50歲
二月,為博爾都寫墨竹,王原祁為補坡石。客且憨齋為主人慎庵作《搜盡奇峰打草稿圖》卷,跋中有「不立一法是吾宗也,不舍一法是吾旨也」之語。秋七月,客慈源寺,作山水冊,題跋出現:「我用我法」四字。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壬申 51歲
三月,於海潮寺為伯昌先生作畫,跋雲:「師古人之跡而不師古人之心,宜其不能一出頭地也,冤哉。」秋,買舟南下,從北京回揚州。沿運河南下情形,具見《清湘書畫稿》。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癸酉 52歲
在揚州。是年,為黃山驚遠先生作山水軸。自跋《餘杭看山圖》卷雲:「癸酉冬日,借亭先生攜此卷游餘杭,歸來雲與大滌不異。」 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甲戌 53歲
八月,為鳴六先生作《山水冊》,並題跋評論畫壇諸大家特點,稱八大山人「淋漓奇古」。上海博物館藏《花卉冊》十二開始以「大滌子」署款。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乙亥 54歲
五月,有安徽之行。夏天,作《巢湖圖》軸。七月,偕友泛舟白沙翠竹江村。秋九月,為器老作《山水》卷。冬,在「真州學道處」為黃硯旅作畫,仍在儀征。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丙子 55歲
夏六月,離揚州,至歙縣,避暑於程浚松風堂。完成《清湘書畫稿》。《淳化閣帖》捲款署:「時丙子秋八月,清湘瞎尊者臨於清蓮閣下。」秋九月,於揚州作《春江垂釣圖》軸(唐雲舊藏)寄贈八大,稱八大為「長兄」。是時前後營建大滌草堂,為此曾致函八大山人,索畫《大滌草堂圖》。出現「大滌堂」、「大滌子極」等印,大量使用大滌子為號署款,直至逝世。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丁丑 56歲
二月,石濤題八大《水仙圖》卷,稱八大為「金枝玉葉老遺民」。始見署「若極」之名。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戊寅 57歲
夏日,八大山人寄贈《大滌堂圖》,石濤題詩於其上。是年,始識李鱴,一見如故。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已卯 58歲
《為拱北作山水圖》軸題「己卯有建寧之游」。為咸翁作山水冊十二幀,題跋中有「深愧未入古人堂奧,何有元氣磅礴」語。浴佛日,八大山人為岱老年翁作古樹苔石,石濤為補水灘紅葉,並題詩一首於上。秋日作《太白詩意圖軸》題署:「己卯秋日,青連閣下。」 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庚辰 59歲
在揚州。上元前二日,為吳與橋作《溪南八景圖》冊,第三開題署:「庚辰上元前二日,青蓮閣。」上元後二日,作《山水花卉圖》冊。九月,石濤為其門人洪正治作《寫蘭冊》,內有染庵居士跋《寫蘭冊》涉及八大。約於此年前後,石濤托李松庵致函八大再索畫《大滌草堂圖》。
清康熙四十年(1701年)辛已年石濤60歲,三月在揚州,此時的石濤置身寺內,心感愧疚,那個時代以連環故事畫作品而受世人追捧,石濤開始專心畫《楊家將》為自己開脫,讓以前反清復明的義士得於安撫,自己也得於解脫。加上《清四畫僧》已經名揚四海,此時的作品改名原濟,畫的風格完全按他自己喜歡的畫,畫的題材結合當時需求,深受反清復明的後裔追捧,後因康熙下旨清查反清復明後裔,因此現代市場以原濟提名的畫非常稀少。
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壬午 61歲,在南京。在烏龍潭觀桃花,作《雲山圖》軸,跋雲:「寫畫凡未落筆,先以神會。」秋八月,作畫,題跋中有「天地渾溶一氣,再分風雨四時;明暗高低不同,不似之似似之」語。因詩中帶有反意,被貶後多病,生活流浪。
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癸未 62歲,夏日,有論畫之語,雲:「筆墨當隨時代」。秋,為劉石頭作畫,暢論用點,結語雲:「法無定相,氣概成章耳。」 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甲申 63歲七月,作《赭墨山水圖》,題詩雲:「半空半壑遠山村,疑是風煙勢欲吞。險到無邊堪絕倒,憑天不盡畫雲門。」 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乙酉 64歲
重九,畫山水以贈道先生,題跋中有體力不支之嘆。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丙戌 65歲
春,作《梅花吟》,有「何當遍繞梅花樹,頭白依然未有家」之句。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丁亥 66歲
秋冬,病情惡化,卒後葬在揚州蜀崗之麓。
四畫僧
朱耷
石濤
髡殘
弘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