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櫻梅茶花 » 雙鶴梅花圖

雙鶴梅花圖

發布時間: 2023-06-10 11:30:06

A. 中國最有名的名畫是那幾幅

晉.顧愷之 《洛神賦圖》
唐.閻立本 《步輦圖》
唐.韓滉 《五牛圖》
唐.張萱 周昉 《唐宮仕女圖》
五代.顧閎中 《韓熙載夜宴圖》
宋.王希孟 《千里江山圖》
宋.張擇瑞 《清明上河圖》
元.黃公望 《富春山居圖》
明.仇英 《漢宮春曉圖》
清.郎世寧 《百駿圖》

B. 黃永玉是哪個派系

黃永玉,原籍中國湖南省鳳凰縣,出生於常德縣,土家族人,中國畫家,現為中央美術學院教授,曾任版畫系主任。1946年,他和張梅溪結婚。
黃永玉,1924年7月9日出生在湖南省鳳凰縣城沱江鎮。土家族人。筆名黃杏檳、黃牛、牛夫子。土家族人,受過小學和不完整初級中學教育。因家境貧苦,12歲就外出謀生,流落到安徽、福建山區小瓷作坊做童工,後來輾轉到上海、台灣和香港。14歲開始發表作品,以後一段時間主攻版畫,其獨具風格的版畫作品飲譽國內外。十六歲開始以繪聲繪色畫畫及木刻謀生。曾任瓷場小工、小學教員、中學教員、家眾教育館員、劇團見習美術隊員、報社編輯、電影編劇及中央美術學院教授、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 黃永玉除了繪畫外,還精於篆刻,刀法瀟灑出塵,令人嘆為觀止,但他平生從不為人篆刻,平生只為朋友制過兩枚印章,一枚為50年為其妻張梅溪所制金文藏書印「梅溪藏書」,另一枚則為近來所制,只在他書房中見過印譜,未見實物,乃大篆「岩松藏書」四字,不知其詳。 黃永玉1952年偕同夫人張梅溪由香港回北京,被安排在中央美術學院工作。先後擔任副教授、教授、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1956年就出版過《黃永玉木刻集》,其代表作「春潮」「阿詩瑪」,曾轟動了中國畫壇。「文革」期間,被「四人幫」指控為反動學術權威受到批判。而後,又因為在「北京大飯店」畫了一幅《貓頭鷹》遭到殘酷迫害,被遣送回家鄉鳳凰。「四人幫」倒台後回北京。黃永玉擅長版畫,主攻國畫,其畫構思奇特,造詣精深。1978年,英國《泰晤士報》用六個版面,對黃永玉其人其畫作了專題報道;1980年,香港美術家出版社出版了《黃永玉畫集》。國內多家出版社相繼出版了黃永玉的《湘西寫生》《永不回來的風景》《黃永玉》等多本畫冊。中央電視台《東方之子》欄目對他專題介紹,國內多家媒體也頻頻播放他的專題。他的作品在德國、挪威、法國、日本及東南亞各國巡迴展出,曾榮獲義大利最高榮譽獎「司令勛章」。 黃永玉自學美術,文學,為一代「鬼才」,他設計的猴票和酒鬼酒包裝家喻戶曉。其人博學多識,詩書畫俱佳,亦是詩、雜文、散文、小說、劇本的大家,寫過、出版老祖宗多種畫冊,還有《永玉六記》《醉八仙》《吳世茫論壇》《老婆呀,不要哭》《這些憂郁的碎屑》《沿著塞納河到翡冷翠》《太陽下的風景》《無愁河的浪盪漢子》等書。畫過《阿詩瑪》、生肖郵票《猴》和毛主席紀念堂山水畫等。在澳大利亞、德國、義大利和中國內地、香港開過畫展,其美術成就曾獲義大利總司令獎。在海內外享譽甚高。 黃永玉對家鄉更是一往情深。近些年他滿世界地走了不少地方,卻始終未曾有一刻忘懷自己的故鄉——美麗的鳳凰城。他認為故鄉是一個人感情的搖籃,它的影響將貫穿人的整個一生;故鄉是自己的被窩,或許它的氣味並不好聞,但卻是自己最熟悉而又無可替代的氣息。他在一首詩中寫道:「……我的血是O型,誰拿去,它對誰都合適。我的心,只有我的心,親愛的故鄉,它是你的……」
歷史流派作品有
●木刻 《勞軍圖》 《雪峰寓言插圖》 《葉聖陶童話》 《飢餓的銀河》 《森林組畫》 《拜倫像》 《瑪耶訶夫斯基像》 《自刻像》 《春天的樹》 《三.八那天》 《小草》 《東北啊!》 《失樂園》 《春山春水》(木刻集) 《下場》(1939) 《烽火閩江》(木刻集,1940) 《齊白石像》(1954) 《阿詩瑪》(插圖,1956) ●油畫 《魚》 ●國畫 《雞鳴》 《老鼠》(40×40cm) 《鳥》(39×55cm) 《花鳥》(89×68cm)(66×66cm;2003年) 《鷺鷥荷花》(119×240cm) 《荷花雙鷺》(68.5×137cm) 《梅花圖》(68×68cm;1988年) 《高仕圖》(56×67cm) 《歌鳥》(66.5×67.5cm;1984年) 《風景》(48×68cm) 《馬》(102×100cm) 《雙鶴》(178×96cm) 《水鳥》(98×70cm) 《人物》(67×39cm)(65×65cm) 《騎驢人物》(67×67cm) 《仙鶴圖》(96×87cm) 《苗族少女》(54×40cm) 《梅花》(100×45cm) 《彩荷》(69×63cm) 《清夏》(89×97cm) 《重彩花鳥》(68×69cm)三幅 《夏荷》(96×89cm) 《花卉》(68×158cm) 《貓頭鷹》(45×34cm)(69×48cm) ●雕塑 《夏娃》 《山鬼》

C. 我有幅畫署名寫的吳邦,畫的是雙虎.請問吳邦是誰

2007年迎春藝術品拍賣會已成交作品的列表裡

第362件拍出的作品署名的藝術家為吳邦畫的是雙虎圖

尺寸為122×41cm

最初估價為800-800(元),但是成交價未知。

質地為設色絹本(立軸)

拍賣公司為山西晉寶齋拍賣有限公司

拍賣專場是 中國書畫 油畫

拍賣日期是2007-01-21

有關與吳邦的個人簡介是沒有的
但是由蘇庚春題簽

蘇庚春(1924-2001年),字更淳,河北深縣人,1924年12月出生於北京古玩世家,自小秉承家學,又博聞強識,從父親蘇永乾先生(字惕夫)在北京琉璃廠經營字畫古董行——貞古齋,後又師承夏山樓主韓德壽先生(字慎先),年紀輕輕便練就了一雙鑒別書畫的慧眼,時與劉九庵、王大山、李孟東並譽為「琉璃廠書畫鑒定四大家」,郭沫若先生贊其「年少眼明,後起之秀」。1956年公私合營以後,蘇庚春先生任北京寶古齋書畫門市部主任等職。1961年,他應當時廣東省副省長魏今非邀請,調廣東省工作,從此廣東書畫文物的鑒賞水平渙然一新。蘇庚春先生以其高深的學養和獨特的鑒賞能力,為博物館、圖書館、美術館、海關等國家機構鑒定或徵集文物達數十萬件,保護和挽救了祖國珍貴的文化遺產;他所培養的書畫鑒定人才已成為廣東文物鑒定界的棟梁。筆者自1992年7月起進入蘇先生曾供職的廣東省博物館從事書畫鑒藏工作,有幸忝列門牆,跟隨學習書畫鑒定近十年,其中於先生之事耳濡目染既多,現擇其要者略述其一二,以紀教澤。

師從韓慎先學鑒定

傳統的書畫鑒定,離不開老師的言傳身教,蘇先生也不例外。他在書畫鑒定方面的老師,據他所說,主要是韓慎先。韓慎先(1897—1962年),字德壽,號夏山樓主,北京人,久居天津,其祖父韓麟閣曾為清吏部官吏。韓氏曾自開古玩店,後與陳彥衡學戲,對譚派唱腔頗有研究。曾於高亭唱片公司灌有唱片,頗有影響。他的拿手戲為「三子」(《法場換子》、《桑園寄子》、《轅門斬子》)。余叔岩曾從其學《南陽關》唱腔,並傳韓氏《戰太平》唱腔。韓慎先是新中國早期書畫鑒定權威之一,與張珩、啟功、謝稚柳等同為首批書畫鑒定小組成員,任職天津藝術博物館副館長。

據蘇庚春回憶,韓慎先幼時常隨父游覽於廠肆,當時尚蓄一小辮,故有人稱韓小辮;因為他居長,所以人們官稱為韓大爺。他博學多能,除對書畫精通外,尚能識別瓷、銅、玉、硯等項。對詩文、書法也自有獨到之處;在京劇方面,嗓音極好,專攻老生,有餘(叔岩)派韻味;自己又會拉胡琴,晚年天津名票多拜於門下。他在京津影響很大,如果誰說是夏山樓主的學生,走到哪都能吃得開。韓慎先晚年主要研究書畫和授徒。蘇庚春與韓老結識,先是由鑒定書畫,後來則是兼學唱戲。蘇庚春在其書畫鑒定札記《犁春居書畫瑣談》中載,韓慎先作蘇先生的琴師,他說蘇嗓子好,有「雲遮月」之味,一定要比鑒定字畫更紅,叫蘇學唱戲。可是蘇庚春常常向他把所學會的戲唱過後,他總說,全對,也全不對,假如要教蘇,比教不會唱的更難。因為這時蘇先生已經唱的有自己的一套了,改起來較難。蘇先生便「知難而退」了,還是轉搞他的字畫鑒定本行。

學習鑒定字畫,韓老師告訴蘇先生說,第一要有好記憶力,如沒有好的記憶力,那一定學不會,這是個根本,沾事則忘,那就學不了鑒定;第二要熟悉歷史和歷代有名的書畫家;第三要真假好壞都得看,有比較才有鑒別。有一天,蘇先生去韓老師家,見房中掛著幅鄭板橋的墨竹,便向他討教。韓老師說,鄭板橋是用畫法寫書,書體叫「亂石鋪街」,字體中有的筆畫像竹枝和蘭葉;畫竹的特點是竹葉比竹枝要寬,每一幅單看是「個」字,整看也是「個」字;畫石頭不點苔。他的署名「燮」字,從「火」字多數是真,從「又」字多數是偽。韓老師說,一天就讓學這么多,以後要學,每學一「招」要付10元,「錢我不要,湊多了咱們拿這錢去吃飯,這樣你會印象深,能記住。」

蘇庚春原住東琉璃廠旁的小胡同,每個月有時去天津兩次或一次,每次去了都會學個一兩「招」。時間長了,又通過自己實踐中有所領悟,慢慢就積累了一些知識。這就是蘇庚春後來走上書畫鑒定並卓然成家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獨具慧眼救國寶

誰也不能准確統計,也無法說出蘇庚春於上世紀60年代初南下廣東後,究竟為廣東的博物館、美術館徵集了多少書畫藏品,為國家搶救了多少重要書畫文物。但提起蘇先生的名字,廣東文博界無人不知。大凡廣東博物館、美術館中有書畫收藏者,都有過蘇先生曾參與鑒定或徵集書畫的記錄。據不完全統計,經蘇庚春手鑒定、徵集和搶救的書畫文物有數萬件,尤其是廣東省博物館——就筆者目力所及,自60年代初至80年代中期蘇先生退休,在博物館的書畫賬本、卡片、包首、布套,甚至木櫃上,到處都能見到蘇先生手跡,這些手跡包括一些鑒定意見、徵集經過、題簽等,字字珠璣,飽含了他對所鑒定、徵集書畫的所傾注的數十年的感情。這里特別要提的是,他為國家所搶救的兩件國寶級書畫——明陳錄《推蓬春意圖》和邊景昭《雪梅雙鶴圖》。

1973年,中國出口商品交易會在廣州舉行。蘇先生對出口的古舊字畫進行例行鑒定。按照當時政策,一些工藝品公司可以將不能進博物館、美術館收藏的古舊書畫出口,以此為國家換取外匯。這類書畫,一般多為偽品,或即使是真品,大多水平不高,屬等外品。但為了慎重起見,作為南大門的廣州,每次大多由蘇先生主持對這一批書畫作最後把關,確信無誤後才給予放行。在這一年,蘇先生對天津送來的一件署款為「陳錄」的《梅花圖卷》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憑借多年經驗,他斷定,這件品相完好、畫幅巨大(縱29厘米、橫902.5厘米)、被當地文物鑒定部門定為仿品的《梅花圖卷》極有可能是一條漏網的「大魚」。於是,他以30元的價格為廣東省博物館買下來,帶回館里進一步研究。陳錄是明早期著名畫家,字憲章,號如隱居士,會稽(今浙江紹興)人,工詩擅畫,梅、松、竹、蘭見長,尤以墨梅的造詣最為精湛,與王謙齊名。他的傳世作品不多。蘇先生將此畫與其他已有定論的陳錄作品進一步比較,發現系真跡無疑。該畫引首有徐世昌和周右的鑒定名章,時人程南雲題寫篆書「推蓬春意」,拖尾則有明清兩代鑒藏家題跋,分別是明代劉昌欽、張泰和清代陳鴻壽、徐茂、盧昌祚、姚元之、楊殿邦、夏塽、林則徐等人,這些題跋也是真跡,更加印證了蘇先生的判斷。後來,中國古代書畫鑒定小組的專家們來鑒定後,也都認為是陳錄精品,被定為一級文物。在80年代,文物出版社還專門為此畫出版了單行本冊頁,流傳甚廣。

搶救《雪梅雙鶴圖》之事頗具傳奇色彩。1982年,廣州某書店從北方徵集一批古舊書籍和字畫,邀請蘇先生鑒定。當蘇先生對每件書畫和古籍逐一鑒定完後,沒有發現多少可圈可點的寶貝。在臨走時,突然對包裹這批書畫和古籍的一張顏色黯淡、發黃的舊絹產生了濃厚興趣,覺得應該是一幅非常古老的舊絹。後來他將此絹帶回博物館,將絹上塵封的污跡小心翼翼地拭去,發現是一幅畫有白鶴與梅花的古畫,近而再摩娑,用放大鏡審視,發現在畫的右上角有一柱香題識:「待招邊景昭寫雪梅雙鶴圖」。蘇先生一看,異常興奮,因為畫的風格與邊景昭完全一致,又有邊景昭自己的題識,當為邊景昭真品無疑。蘇先生以1500元的價格從書店為博物館購得此畫,並送往北京請古畫裝裱師修復,後來在題款下又發現了「邊氏文進」和「移情動植」兩方印,更進一步肯定了他的判斷。80年代後期,啟功、徐邦達、劉九庵、謝稚柳、楊仁愷等中國古代書畫鑒定小組專家巡迴鑒定到廣東省博物館,看了《雪梅雙鶴圖》後,均允稱精品,並將其定為國家一級文物。據鑒定小組編輯的《中國古代書畫圖目》記載,邊景昭傳世的畫作極為少見,僅有故宮博物院收藏的《雙鶴圖》、《竹鶴雙清圖》(合作)、上海博物館收藏的《杏竹春禽圖》、《花竹聚禽圖》和《秋塘鶺鴒圖》和廣東省博物館收藏的這件作品,計6件。廣東省博物館所藏的此件作品,縱156厘米、橫91厘米,堪稱鴻篇巨制,乃其傳世畫跡中之珍品。此畫所幸有賴蘇先生彗眼識寶,不然可能將永無見天之日,或早已被人棄之紙簍。這類例子還有很多,如在北京琉璃廠的大甩賣中只花了3元錢便為廣東省博物館收購到明末清初廣東著名水墨花鳥畫家趙焞夫《花卉冊頁》……等等。在廣東省博物館,凡是經他徵集的作品大多在背後有著一段動人的故事,記錄著獨具慧眼的蘇先生的傳奇經歷。

對於博物館徵集藏品,蘇先生常常告誡我們,一定要有前瞻性。如一些美術史上的小名家,作品傳世不多,但藝術水平精湛,這類作品也要適當徵集,也許將來隨著研究的深入,他們將成為填補美術史空白的重要佐證;當代一些藝術造詣高超的畫家作品也要適當徵集,這些作品若干年後就是重要的文物。在蘇先生所處的「當代」,他便利用其廣泛的社會關系,為博物館收藏了諸如傅抱石、謝稚柳、李可染、劉海粟、黎雄才、關山月等人佳作。事實上,當時並不被文博界所看好的當代名家作品已然成為博物館、美術館收藏的新寵。目前廣東省博物館收藏此類作品極多,這是和蘇先生的遠見卓識分不開的。

正是因為蘇先生這種獨到的鑒定實力與高瞻遠矚的眼界,使得僻居嶺海一角的廣東省博物館能成為繼故宮博物院、上海博物館、南京博物院、遼寧省博物館、天津藝術博物館之後的中國書畫收藏大館,尤其明清以來的書畫作品,無論質量還是數量,均可在省級博物館中位居前列。

「鑒偽易,鑒真難」

書畫鑒定是門高深且兼具實用性和學術性的學問,沒有一定的書畫閱歷和文史、藝術等方面的知識是遠遠不行的。在現代文物鑒定中,書畫鑒定是唯一一種不能以科技手段替代的文物鑒定門類,在以後相當長時間內,仍然需要人們的經驗來判斷。既然主要取決於經驗,因此難免會受到很多主觀因素的制約,使書畫鑒定自然成為所有文物鑒定中最難的一門學問。

在蘇庚春看來,書畫鑒定中,最難的莫過於「鑒真」而不是所謂的「鑒偽」。所謂鑒偽,包括筆者在內的很多人都有過這樣的經歷,經常看到某某「鑒定家」動輒將東西看假,有時即使是真作品,但略有瑕疵,也會被判以偽作。這樣會白白地錯失徵集佳作的良機,若果此公供職於把守國門的文物監管、鑒定部門,那國家可能會因此流失文物,造成不必要的損失,後果就相當嚴重了。若發現此類鑒定「失誤」,真正追究起來,他可以說是自己眼力較嚴,兩手一甩,毫不幹事,人們也會因為他的「把關嚴」而理解、原諒他。其實這是一種不負責任的行為,最多也就是鑒定書畫的初級階段。所謂「鑒真」則是在別人「鑒偽」或不留意的作品中發現「仙丹」,去偽存真,去粗取精。大家所熟知的啟功、徐邦達、劉九庵、謝稚柳、楊仁愷、傅熹年等著名書畫鑒定專家都有這個本事,蘇庚春也不例外。上述《推蓬春意圖》和《雪梅雙鶴圖》的發現與搶救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經常在一些畫廊、文物店、拍賣行或收藏家手中,蘇先生都能不斷地發現一些不被人看好、打入冷宮但實際上是真品、精品的書畫,為博物館收購回來,充實了館藏。有的已被定為一級或二、三級文物,絕大多數被選入權威的《中國古代書畫圖目》、《中國美術全集》和《中國繪畫全集》中,成為研究中國美術史的重要實物。

「清者自清,濁者自濁」

上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經濟的發展,藝術市場復甦。由於蘇庚春在京、粵兩地書畫圈中所公認的鑒定眼力與公信力,社會上登門求字、鑒定和要求為其書畫題跋的人踵接於門。蘇先生是一個謙和與古道熱腸之人,他幾乎有求必應。但對於假的書畫,他一概婉言相謝,即使再熟的朋友也不題半字,這一點幾乎成為圈中人的共識。

但在藝術市場上(尤其是廣東市場),常常出現一些假冒蘇先生的題跋或書法作品。在一些假書畫作品上也赫然出現假的蘇先生題字;更有甚者,在一些假的書畫上出現真的蘇先生題跋。後來一調查,原來是蘇先生在真的書畫上題跋後被人調了包,換在了假的書畫上(俗稱「移花接木」)。對於知情者來說,知道是那些趨利者所為,大多一笑置之。對於一些不明真相的人來說,以為是蘇先生收了別人的錢財而違心所題(據我所知,蘇先生為人題跋從未收受錢財),這自然就嚴重影響到他的聲譽。從維護他的聲譽著想,我們幾次建議他登報聲名或將作假售假者訴之以法,也有記者朋友自告奮勇要寫文章幫他澄清。一向淡泊為人的蘇先生總是淡然一笑:「清者自清,濁者自濁」。完全是一副恬淡出世的心態。這種豁達與寬容在當今實屬罕見。

後來再有人題跋,他總是詼諧地告訴來者,想賣好價錢,就不要來找我題,大家都知道這個題跋是不可信的。事實上,這種違反誠信准則的作假行為不但無損蘇先生形象,反而讓更多的人知道了蘇先生的大名,知道了書畫鑒定的真正准則。

著書立說 薪火相傳

蘇先生從早年北京琉璃廠「少掌櫃」到南方地區赫赫有名的書畫鑒定家,60年如一日,積累了豐富的鑒定經驗。知道蘇先生的人,都認為他只懂得鑒定,而拙於筆耕。這是一個美麗的誤解。

蘇庚春先生著述豐富,卻從不張揚。從上個世紀70年代起,他便開始撰寫《中國藝術輯略》,洋洋灑灑70萬言。該書對中國書畫藝術的流變、畫家的生平以及所寓目的畫跡做了詳盡考述。其時余劍華《中國美術家人名辭典》還未面世,此書的編撰,無疑對於整理中國繪畫史、查閱畫家資料具有開創之功。遺憾的是,由於各種原因此書在他生前一直未能面世。2004年,為紀念蘇先生誕辰80周年,由筆者將其數十本手稿整理,更名為《蘇庚春中國畫史記略》,交廣東旅遊出版社梓行。雖然由於時代的變遷,大量的美術史論著已經問世,書中的一些觀點或資料有些過時,但書中高揚的一種嚴謹踏實的學風則是值得美術史學界借鑒。難得的是,書中所提供的一般畫史所難以見到的第一手資料,有不少來自於蘇先生鑒畫紀余的筆錄,蘊含了他的鑒定思想,為中國繪畫史的研究提供了非常珍貴的參考依據。

蘇先生的另一部著作是他所編撰的《明清以來書畫鑒定家選》一書。該書於1998年由榮寶齋(香港)有限公司出版。該書記錄了明清以來書畫鑒定家的生平及常用印鑒,對於書畫鑒定具有非常重要的輔證作用。此書在大陸較為少見,影響不廣,但在廣東、香港地區,一直以來成為很多書畫從業人員和收藏者案頭必備的參考書。

此外,蘇先生長期以來有將自己鑒定心得記錄在紙的習慣。自2000年以來,筆者將這些隨手所寫之筆記和他隨口所講之鑒定妙語整理出來,並徵得他的同意,命名曰《犁春居書畫瑣談》,按不同內容加上小標題。先是於2000年在《中國文物報·收藏鑒賞周刊》連載,一開始便在海內外引起很大反響。筆者時常接到來函來電詢問結集出版之事,有時因工作原因未能及時整理發表,便有讀者來電追問事由,惟恐停載。後來,一些網站也作了轉載。近年,廣州的《文史縱橫》、《收藏·拍賣》等雜志也紛紛連載,在行內影響極大。

著書傳道之外,蘇先生還從不吝惜自己的「絕活」,經常在不同場合向晚輩們傳授自己的學術精髓和鑒定心得。書畫鑒定是門古老的綜合性人文學科,所需要的是博聞強識和堅忍不拔的毅力。蘇先生所經眼之書畫不知凡幾,他通過類比總結,並大量閱讀典籍,逐步形成了一套自己的鑒定思路與方法。如「海陽四家」之一的查士標(另三家為漸江、汪之瑞、孫逸)的署款中之「士」字,到了晚年一般都寫成「七」字才是真跡。廣東南海林良是明代花鳥畫家,與當時的呂紀齊名。他的署款都是兩個字「林良」,用印大多為朱文方印「以善圖書」。其中,署款之「林」字,左邊的「木」字較短,右邊的「木」字較細長,而最後一捺,多是用點……等等。雖然這些並不是什麼驚世宏論,但沒有相當閱歷和深厚功力的人是無法總結出來的。

蘇先生是嶺南地區唯一的以鑒定古代書畫為主的國家文物鑒定委員會委員,直到現在,這種「唯一」還沒有被打破。在傳統的鑒定大家漸行漸遠的時代,相信廣東在以後也很難有人在目鑒方面打破這種紀錄。盡管如此,由於蘇先生的言傳身教,廣東的書畫鑒定人才卻是代不乏人。如今,蘇先生所培育的廣東新一代書畫鑒定人才也正在茁壯成長;他們在文物監管部門、博物館、美術館、文物店、畫廊、拍賣行等繼續傳承著他的書畫鑒定事業,使其薪火相傳。而他的著述也正在教化後人,成為美術史學界、文物鑒定界的重要文化遺產;經他所徵集、鑒定的書畫正在博物館、美術館的展廳里、學術講壇上澤被後世……

「以有限的人生,做無窮的事業」

蘇先生長期身患糖尿病,晚年更染咳疾和眼疾,加上長期忘我工作,體質較弱,於2001年12月23日上午在廣東省中醫院二沙島分院安詳辭世,享壽僅78歲。當時,廣東各界數千人在廣州新殯儀館青松廳為這位在廣東嘔心瀝血40餘年的書畫鑒定家送行。廣東損失了一座書畫鑒定的重鎮,整個中國也失去了一個傳統性的書畫鑒定大家。

蘇庚春先生生前有很多任職,他歷任第四、第五、第六屆廣東省政協委員、國家文物鑒定委員會委員、廣東省文物出境鑒定組組長、廣東省博物館顧問、廣東省國際文化交流中心理事、廣州市文史研究館館員等職。自1993年起,享受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在所有這些榮譽和任職中,他所最看中的還是作為書畫鑒定家的身份。在蘇庚春先生的廣州寓所中,經常可以見到這樣一幅他手書的行草對聯:「以有限的人生,做無窮的事業」。正是這樣的座右銘,使他沒有忘記自己作為書畫鑒定家的責任感和使命。

大凡博物館或其他文物鑒定部門有所求,即使再忙,他也會忙中抽閑,傾力而為。2000年8月,筆者經手從香港接收了一批書畫收藏家李國榮先生捐贈的宋元以來的書畫數十件。蘇先生在廣州對其作了初步鑒定後,認為其中一張署款「夏圭」的扇面山水畫和其他幾件無款的宋元繪畫很值得研究,這些畫應該都是宋元時期的,「夏圭」則是後添款。為了進一步印證自己的判斷,他建議我們單獨將這幾件畫送到北京請徐邦達先生再掌掌眼。他不顧身體不適,在炎熱的北京城,親自和我們一起將畫送到徐邦達寓所,和徐先生一起對畫逐一鑒定研究。除了一件猴子扇畫被蘇先生定為元代後期、而徐先生定為明代早期,時代略有出入外,最後的鑒定結果和蘇先生一致。這件小小的事給我的印象極為深刻。蘇先生那種嚴謹踏實的學風、兢兢業業的責任感,現在回想起來,還讓人十分感念。

蘇先生自1984年退休後,一直生活在廣州和北京兩地。他有一方印曰:「燕粵兩居人」,以示其生活狀態。每逢暑期,他必到北京小住,一般國慶節後,又回到廣州。他曾將自己喻為候鳥。兩地奔波的生活方式也有被打破的時候,那就是如果博物館和文物鑒定部門有重要的文物需要鑒定,或有與書畫相關的重要活動時,他便會無怨無悔地選擇留在廣州。這種犧牲精神似乎也成為他的另一種生活方式。

蘇庚春先生也是書法家和篆刻家,其書法宗師鍾繇、王羲之,淡雅而飄逸,深為收藏界所贊賞。其夫人張沛之(蘊貞)擅長繪畫,但拙於臨池,因此蘇先生常常為其畫題字。古時有「潘(恭壽)畫王(文治)題」之謂,今則有「張畫蘇題」之雅事,一時傳為藝苑美談。在90年代,蘇庚春伉儷在廣州、北京兩地聯合舉辦書畫聯展,出版《蘇庚春張沛之書畫集》。

蘇庚春先生一生為人謙和、淡泊名利;治學縝密,誨人不卷。他的早逝,是中國文博界,尤其是廣東文博界的巨大損失。他的學者風范和高尚品格,將影響和激勵後人,成為書畫鑒定界的典範。

D. 描寫梅花、竹子、松樹的古詩

這里有一些,你選一下吧!

漢樂府
江南可采蓮。蓮葉何田田,魚戲蓮葉間。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西,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

楊萬里《小池》
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

楊萬里《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
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白居易《憶江南》
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

葉紹翁《游園不值》
應憐屐齒印蒼苔,小扣柴扉久不開。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

杜甫《江畔獨步尋花》
黃師塔前江水東,春光懶困倚微風。桃花一簇開無主,可愛深紅愛淺紅。

《賦得古原草送別》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遠芳侵古道, 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大林寺桃花】 作者:白居易
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

崔護《題都城南庄》
去年今日此門中, 人面桃花相映紅。 人面不知何處去, 桃花依舊笑春風。

王冕《題墨梅圖》

朔風吹寒冰作壘,梅花枝上春如海。清香散作天下春,草木無名藉光彩。
長林大谷月色新,枝南枝北清無塵。廣平心事誰與論?徒以鐵石磨乾坤。
歲晚燕山雲渺渺,居庸古北無人到。白草黃沙羊馬群,瓊樓玉殿煙花繞。
凡桃俗李爭芬芳,只有老梅心自常。貞姿燦燦眩冰玉,正色凜凜欺風霜。
轉身西泠隔煙霧,欲問逋仙杳無所。夜深湖上酒船歸,長嘯一聲雙鶴舞。

梅花絕句 作者:陸游
幽谷那堪更北枝,年年自分著花遲。
高標逸韻君知否?正在層冰積雪時。

早梅 作者:張謂
一樹寒梅白玉條,迥臨林村傍溪橋。
不知近水花先發,疑是經春雪未銷。

一剪梅 作者:李清照
紅耦香殘玉蕈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
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
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山園小梅 作者:林逋
眾芳搖落獨喧妍,占盡風情向小園。
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斷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須檀板共金樽。

芄蘭 作者:詩經
芄蘭之支,童子佩□。雖則佩□,能不我知?
容兮遂兮,垂帶悸兮。
芄蘭之葉,童子佩韘。雖則佩韘,能不我甲?
容兮遂兮,垂帶悸兮。

酬人雨後玩竹 作者:薛濤
南天春雨時,那鑒雪霜姿。
眾類亦雲茂,虛心寧自持。
多留晉賢醉,早伴舜妃悲。
晚歲君能賞,蒼蒼勁節奇。

卜運算元 作者:辛棄疾
修竹翠羅寒,遲日江山暮。幽徑無人獨自芳,此恨知無數。
只共梅花語,懶逐游絲去。著意尋春不肯香,香在無尋處。

慈姥竹 作者:李白
野竹攢石生,含煙映江島。翠色落波深,虛聲帶寒早。
龍吟曾未聽,鳳曲吹應好。不學蒲柳凋,貞心嘗自保。

隔浦蓮 作者:白居易
隔浦愛紅蓮,昨日看猶在。夜來風吹落,只得一回採。花開雖有明年期,復愁明年還暫時。

楊柳枝 作者:白居易
一樹春風千萬枝,嫩於金色軟於絲。永豐南角荒園里,盡日無人屬阿誰?

菊花 作者:元稹
秋叢繞舍似陶家,遍繞籬邊日漸斜。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

黃山松詩三首
黃山松----徐速之

百代千年立險峰, 挺身昂首傲蒼穹。
慣和狂風暴雨戰, 常在雷霆閃電中。
載雪披霜顏不改, 吞雲吐霧氣從容。
一塵不染高風格, 萬綠叢中獨見雄。

黃山松----肖俊飛

攪雲蔽日碧重重, 意態超然立萬峰。
怪道談龍龍不見, 一齊化作此山松。

黃山松

娟娟玉屏迎客松, 輕舒翠袖美姿容。
迎來春色送秋去, 年年月月接賓朋。

1.大雪壓青松,青松挺且直。
--《青松》現代.陳毅

2.南軒有孤松,柯葉自綿冪。
--《南軒松》唐.李白

3.陰陰清禁里,蒼翠滿春松。
--《禁中春松》唐.陸贄

4.世傳壽可三松倒,此語難為常人道。
--《松》宋.王安石

5.有松百尺大十圍,生在澗底寒且卑。
--《澗底松》唐. 白居易
1)錚錚鐵骨傲蒼穹,霜雪奈何不動容。滿目山河無障礙,且登高處一盤恆。(2)一身正氣兩袖清,傲骨凌峰石上生。橫眉群山千秋雪,笑吟長空萬里風。(3)曾雲舒捲盪峰清,角立危巒氣不平。奇響滔滔天地壯,風雲萬變自崢嶸。

E. 唐伯虎的詩詞

1、《桃花庵歌》 明·唐寅
桃花塢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桃花仙人種桃樹,又摘桃花賣酒錢。...
2、《落花詩》 明·唐寅
桃花凈盡杏花空,開落年年約略同;自是節臨三月暮,何須人恨五更風?...
3、《花月吟效連珠體十一首 10》 明·唐寅
一庭花月正春宵,花氣芬芳月正饒;風動花枝探月影,天開月鏡照花妖。...
4、《無題》 明·唐寅
儒生作計太痴呆,業在毛錐與硯台。問字昔人皆載酒,寫詩亦望買魚來。...
5、《無題》 明·唐寅
領解皇都第一名,猖披歸卧舊茅蘅。立錐莫笑無餘地,萬里江山筆下生。...
6、《無題》 明·唐寅
殘睡無多有滋味,中年到底沒心情。世人多被雞催起,自不由身為利名。...
7、《無題》 明·唐寅
人生在世數蜉蝣,轉眼烏頭換白頭。百歲光陰能有幾,一張假鈔沒來由。...
8、《事茗圖》 明·唐寅
日長何所事,茗碗自賚持。料得南窗下,清風滿鬢絲。...
9、《孟蜀宮妓圖》 明·唐寅
蓮花冠子道人衣,日侍君王宴紫徽。花開不知人已去,年年斗綠與爭緋。...
10、《無題》 明·唐寅
鐵肩擔道義,生為人傑。巨筆著文章,死亦鬼雄。...
11、《無題》 明·唐寅
興發總關情,自落霞孤鶩,秋水長天,幸此地湖山無恙。古今才一瞬,問...
12、《無題》 明·唐寅
鞦韆盪舞腰肢嫩,窈窕嬌娜與雲平。咯咯笑聲郎仰面,竹林深處喚小名。...
13、《題畫廿四首》 明·唐寅
春驢仙客到詩家,為賞臨溪好杏花。山佃馱柴出換酒,鄰翁陪坐自撈蝦。...
14、《題畫廿四首》 明·唐寅
長夏山村詩興幽,趁淡多在碧泉頭。松陰滿地凝空翠,肯逐朱門褦襶流。...
15、《題畫廿四首》 明·唐寅
蘆葦蕭蕭野渚秋,滿蓑風雨獨歸舟。莫嫌此地風波惡,處處風波處處愁。...
16、《題畫廿四首》 明·唐寅
一叢樓閣空江上,日有群鷗伴苦吟。盡勝達官憂利害,五更霜里佩黃金。...
17、《題畫廿四首》 明·唐寅
百尺松杉貼地青,布衣衲衲發星星。空山寂寞人聲絕,狼虎中間讀道經。...
18、《題畫廿四首》 明·唐寅
獨木橋邊倚樹根,古藤陰里嘯王孫。白雲紅樹知多少,雞犬人家自一村。...
19、《題畫廿四首》 明·唐寅
鄧尉山邊七寶灘,高低如畫好溪山。十年游賞經行遍,多少名題竹樹間。...
20、《題畫廿四首》 明·唐寅
綠陰清畫白猿啼,三峽橋邊路欲迷。賴得泉聲引歸路,泉聲鳴咽路高低。...
21、《題畫廿四首》 明·唐寅
酒旗瘦馬行人路,燈火荒雞細雨中。奔走十年才歇腳,偶看畫景忽消魂。...
22、《題畫廿四首》 明·唐寅
楊柳陰濃夏日遲,村邊高館漫平池。鄰翁挈盒乘清早,來決輸贏昨日棋。...
23、《題畫廿四首》 明·唐寅
紅樹青山飛白雲,驂驔鞍馬踏斜曛。眼前景好詩難勝,煉不成詞惱剎人。...
24、《題畫廿四首》 明·唐寅
雪深山路滑於苔,自跨青驢得得來。為是仙翁詩帖報,鹿場僧寺鮮莓開。...
25、《題畫廿四首》 明·唐寅
端陽竟渡楚江湄,紈褲分曹唱健詞。畫楫萬枝飛鷁道,朱簾十二映娥眉。...
26、《題畫廿四首》 明·唐寅
磬口山茶綠萼梅,深紅淺白一時開。分明蠻錦圍屏里,露出佳人粉面來。...
27、《題畫廿四首》 明·唐寅
草屋柴門無點塵,門前溪水綠粼粼。中間有甚堪圖畫,滿塢桃花一醉人。...
28、《題畫廿四首》 明·唐寅
黃葉玲瓏映落暉,木綿新補舊征衣。鄉關陰少悠悠思,立馬邊山看雁飛。...
29、《題畫廿四首》 明·唐寅
班荊相對語勞勞,麻已漚成繭未繅。又是一番春計了,瓦盆兒女共村醪。...
30、《無題》 明·唐寅
若干生命若干春,有所豐收有所貧。曾見趨炎堪炙手,寧拋佇艷敢成仁。...
31、《無題》 明·唐寅
無風眼界白雲悠,紅雨心波漾盡頭。紛簌簌然叢脞棄,臟兮兮地穢淫流。...
32、《無題》 明·唐寅
蔫紅銷骨乍攢堆,灌頂醍醐志未頹。瘞葬偕愁無賴錦,傾斟飲辱有情杯。...
33、《無題》 明·唐寅
培風鳥瞰只神遊,鬧罷瓊枝又恁愁。莫負心期飄泊路,豈知身鎖靜安樓。...
34、《無題》 明·唐寅
便縱拼爭反下游,隨波逐浪詎慚愁。庸夫碌碌惟虛滅,烈士昂昂豈罷休。...
35、《無題》 明·唐寅
小院疏枝襯日西,階前俯首莫沉迷。碎紅風里堅心守,銜綠檐頭遠景啼。...
36、《無題》 明·唐寅
古春去也悵須臾,問爾能思幾日無。何必傷心催發白,會當動手補顏朱。...
37、《無題》 明·唐寅
綠肥紅瘦憶當時,年少朦朧慕燕兒。金縷歌中無所悔,青蚨尾後有些私。...
38、《無題》 明·唐寅
此身陷入釅寒中,血脈歸心迓谷風。雪妒冰猜情愈白,雲酸日澀笑猶紅。...
39、《無題》 明·唐寅
秋聲肅殺本天真,即事關心總動神。簌簌肥辭刪老調,蕭蕭瘦語寄恆春。...
40、《無題》 明·唐寅
紅粉啼妝對鏡台,春心一片轉悠哉。若為坐看花枝盡,便是傷多酒莫推。...
41、《花月吟效連珠體十一首 9》 明·唐寅
花開爛漫月光華,月思花情共一家;月為照花來院落,花因隨月上窗紗。...
42、《把酒對月歌》 明·唐寅
李白前時原有月,惟有李白詩能說。李白如今已仙去,月在青天幾圓缺?...
43、《一世歌》 明·唐寅
人生七十古來少,前除幼年後除老。中間光陰不多時,又有炎霜與煩惱。...
44、《感懷》 明·唐寅
不煉金丹不坐禪,飢來吃飯倦來眠。生涯畫筆兼詩筆,蹤跡花邊與柳邊。...
45、《短歌行》 明·唐寅
樽酒前陳,欲舉不能。感念疇昔,氣結心冤。日月悠悠,我生告遒。民言...
46、《山水圖》 明·唐寅
青雲台殿泉聲隔,黃葉關河雁影來。別有詩人好懷抱,西風雙賓一登台。...
47、《落花圖詠》 明·唐寅
久陽芳草笛悠悠,春盡驚看又轉頭。淅瀝風光搖草樹,驂驔時節逐川流。...
48、《落花圖詠》 明·唐寅
忍把殘紅掃作堆,粉粉雨里毀垣頹。蛤蜊上市驚新味,鵜鴃催人在洗杯。...
49、《落花圖詠》 明·唐寅
能賦相如已倦遊,傷春杜甫不禁愁。頭扶殘醉方中酒,面對飛花怕倚樓。...
50、《落花圖詠》 明·唐寅
芝鞋布蟻罷春遊,粉蝶黃蜂各自愁。池面風回公簇聚,陌場人散鞠場休。...
51、《落花圖詠》 明·唐寅
溪水東流日轉西,杏花零落草萋迷。山翁既醒已然醉,野鳥如歌復似啼。...
52、《落花圖詠》 明·唐寅
春歸不得駐須臾,恙落寧知剩有無。新草漫生天際綠,衰顏又改鏡中朱。...
53、《落花圖詠》 明·唐寅
蟄燕還巢未定時,村翁散社醉扶兒。粉粉花事成無賴,默默春心怨欲私。...
54、《落花圖詠》 明·唐寅
春盡愁中與病中,花枝遭雨又遭風。鬢邊舊白增新白,樹底深紅換淺紅。...
55、《落花圖詠》 明·唐寅
崔徽自寫鏡中真,洛水誰傳賦里神。節序推移比彈指,鉛華狼籍又辭春。...
56、《一剪梅·紅滿苔階綠滿枝》 明·唐寅
紅滿苔階綠滿枝。杜宇聲聲,杜宇聲悲。交歡未久又分離。彩鳳孤飛,彩...
57、《一剪梅·雨打梨花深閉門》閨怨詩 明·唐寅
雨打梨花深閉門。孤負青春,虛負青春。賞心樂事共誰論。花下銷魂,月...
58、《春山伴侶圖》 明·唐寅
春山伴侶兩三人,擔酒尋花不厭頻。好是泉頭池上石,軟莎堪坐靜無塵。...
59、《菊花圖》 明·唐寅
九日風高斗笠斜,籬頭對酌酒頻賒。御袍采采揚妃醉,半夜扶歸挹露華。...
60、《菊花圖》 明·唐寅
佳色含霜向日開,余香冉冉覆莓苔。獨憐節操非凡種,曾向陶君徑里來。...
61、《菊花圖》 明·唐寅
颯颯金飆拂素英,倚欄璚朵入杯明。秋光滿眼無殊品,笑傲東籬羨爾榮。...
62、《山水圖》 明·唐寅
晚雲明漏日,春水綠浮山。半醉驢行緩,洞庭黃葉間。...
63、《山水圖》 明·唐寅
淡霧滃山腰,清風集樹梢。聽泉人習靜,佇立面平橋。...
64、《山水圖》 明·唐寅
落日山逾碧,孤亭景自幽。蒼江寒更急,客發自中流。...
65、《菊花圖》 明·唐寅
野菊日爛漫,秋風隨分開。寒香與晚色,消受掌中杯。...
66、《山水圖》 明·唐寅
空山絕人跡,闃寂如隔世。泉頭自趺坐,鵑聲出楓樹。...
67、《山水圖》 明·唐寅
秋月攀仙桂,春風看杏花。一朝欣得意,聯步上京華。...
68、《山水圖》 明·唐寅
潦凈泉聲澀,秋高木影疏。天涯來旅雁,江上有鱸魚。...
69、《山水圖》 明·唐寅
虛閣靜潭潭,千山紫翠攢。幽人無世事,終曰倚欄桿。...
70、《山水圖》 明·唐寅
寒溜浸幽壑,危亭點翠微。忽驚雙鶴淚,有客款荊扉。...
71、《山水圖》 明·唐寅
綠樹含春雨,青山護曉煙。攜筇出磯上,何以地行仙。...
72、《山水圖》 明·唐寅
山回水抱獨往,路深樹密迷家。有客隔林借問,驚禽蹴落藤花。...
73、《題畫廿四首》 明·唐寅
山亭寥落接人稀,泥補柴門葉補衣。不起竹床頭似雪,已無心去問襌機。...
74、《題畫廿四首》 明·唐寅
系水接天三萬頃,晚山連樹一千重。呼它小艇過湖去,卧看斜陽江上峰。...
75、《題畫廿四首》 明·唐寅
桃李春風好放懷,斗雞走狗夕陽街。看花拼逐紛紛蝶,消得青絲幾兩鞋。...
76、《題畫廿四首》 明·唐寅
松蘿深徑積莓苔,何事荊扉夜半開。犬吠嘹嘹驚夜夢,月明千里故人來。...
77、《題畫廿四首》 明·唐寅
桃花浪暖錦層層,勤爾漁郎莫下罨。恐有鯉魚鱗甲變,龍門三月要蜚騰。...
78、《題畫廿四首》 明·唐寅
雪壓江村陣作寒,園林俱是玉花攢。急須沽酒澆清凍,亦有疏梅喚客看。...
79、《題畫廿四首》 明·唐寅
柴門深掩雪洋洋,榾柮能清此夜長。最是詩人安穩處,一編文字一爐香。...
80、《短歌行》 明·唐寅
尊酒前陳,欲舉不能。感念疇昔,氣結心冤。日月悠悠,我生告遒。民言...
81、《妒花》 明·唐寅
昨夜海棠初著雨,數點輕盈嬌欲語。佳人曉起出蘭房,折來對鏡化紅妝。...
82、《言志》 明·唐寅
不煉金丹不坐禪,不為商賈不耕田。閑來寫就青山賣,不使人間造孽錢!...
83、《警世》 明·唐寅
世事如舟掛短篷,或移西岸或移東。幾回缺月還圓月,數陣南風又北風。...
84、《警世》 明·唐寅
萬事由天莫苦求,子孫綿遠褔悠悠。飲三杯酒休胡亂,得一帆風便可收。...
85、《詠雞詩,題金雞報曉圖其一》 明·唐寅
武距文冠五色翎,一聲啼散滿天星;銅壺玉漏金門下,多少王侯勒馬聽。...
86、《詠雞詩,題金雞報曉圖其二》 明·唐寅
頭上紅冠不用裁,滿身雪白走將來;平生不敢輕言語,一叫千門萬戶開。...
87、《詠雞詩,題金雞報曉圖其三》 明·唐寅
血染冠頭錦做翎,昂昂氣象羽毛新;大明門外朝天客,立馬先聽第一聲。...
88、《流水詩》 明·唐寅
淺淺水,長悠悠,來無盡,去無休。曲曲折折向東流,山山嶺嶺難阻留。...
89、《花月吟效連珠體十一首 1》 明·唐寅
花正開時月正明,花如羅綺月如銀。溶溶月里花千朵,燦燦花前月一輪。...
90、《花月吟效連珠體十一首 2》 明·唐寅
月轉東牆花影重,花迎月魄若為容。多情月照花間露,解語花搖月下風。...
91、《花月吟效連珠體十一首 11》 明·唐寅
春花秋月兩相宜,月競光華花競姿;花發月中香滿樹,月籠花外影交枝。...
92、《嘆世》 明·唐寅
坐對黃花舉一殤,醒時還憶醉時狂。丹砂豈是千年葯,白日難消兩鬢霜。...
93、《廬山》 明·唐寅
匡廬山高高幾重,山雨山?濃復濃。燒丹未住屏風迭,騎驢來看香爐峰。...
94、《西洲話舊圖》 明·唐寅
醉舞狂歌五十年,花中行樂月中眠。漫勞海內傳名字,誰信腰間沒酒錢。...
95、《虛閣晚涼圖》 明·唐寅
虛閣臨溪足晚涼,檻前千斛藕花香。蔗漿滿貯金甌冷,復有新蒸薄茸霜。...
96、《高山奇樹圖》 明·唐寅
高山奇樹似城南,兀坐聯詩興不厭。一自韓孟歸去後,誰人敢把兔毫拈。...
97、《看泉聽風圖》 明·唐寅
俯首流泉仰聽風,泉聲風韻合笙鏞。如何不把瑤琴寫,為是無人姓是鍾。...
98、《梅花圖》 明·唐寅
白賁誰為偶,黃中自保真。相看經發改,獨領四時春。...
99、《美人圖》 明·唐寅
春色關心萬種情,酒杯聊寞可憐生。折花比對佳人面,把臂相同覺命輕。...
100、《美人圖》
明·唐寅
舞罷霓裳日色低,滿身春倦眼迷離。錦絲步帳繁花里,閑弄珊瑚血色枝。...
101、《流水詩》 明·唐寅
淺淺水,斷又續。在山清,出山濁。曲曲折折難回頭,嗚嗚咽咽日夜哭。...
102、《美人圖》 明·唐寅
鸞釵壓鬢髻偏新,霧濕雲低別種情。最是含羞無那意,故將結發試穿針。...
103、《花降圖》 明·唐寅
風暖香消翠帳柔,相逢偏喜得春稠。憐卿自是多情者,猶有多情在後頭。...
104、《花降圖》 明·唐寅
窗滿蕉蔭小洞天,香風時度竹欄邊。東君管領春無價,笑倩金蓬上玉肩。...
105、《花降圖》 明·唐寅
滿樹天香書掩門,無端春意褪紅焜。恩情只在牙床上,閑剎香閨兩綉墩。...
106、《花降圖》 明·唐寅
蜀錦纏頭氣若絲,風流不減瘦腰肢。多情猶恐春雲墜,捱枕扶頭倩小姬。...
107、《花降圖》 明·唐寅
逐逐黃蜂粉蝶忙,雕欄曲處見花王。春心自是應難制,做出風流滋味長。...
108、《花降圖》 明·唐寅
夜雨巫山不盡歡,兩頭顛倒玉龍蟠。尋常樂事難申愛,添出余情又一般。...
109、《花降圖》 明·唐寅
江南春色鶯花老,又汲新泉浸芰荷。春色後先君莫訝,後頭花更得春多。...
110、《花降圖》 明·唐寅
春色撩人不自由,野花滿地不忘憂。多情為惜郎君力,暫借風流占上頭。...
111、《美人圖》 明·唐寅
只為憐春色,新紅折一枚。余香盈翠袖,偏惹蝶蜂隨。夢斷碧紗櫥,窗外...
112、《題畫九首》 明·唐寅
松間草閣依岩開,閣下幽花繞露台。誰叩荊扉驚鶴夢,月明千里故人來。...
113、《題畫九首》 明·唐寅
三板桫船葉不如,隨風漂泊在清渠。遊仙拋卻絲綸坐,只有消閑不為魚。...
114、《題畫九首》 明·唐寅
晃漾金銀帆殿開,蕭森杉柳隔紛埃。只容逋客騎驢到,不許朝官引騎來。...
115、《題畫九首》 明·唐寅
秋老芙蓉一夜霜,月光瀲灧盪湖光。漁翁穩作船頭睡,夢入鮫宮自渺茫。...
116、《題畫九首》 明·唐寅
東林寺前三峽橋,山泉洶涌水波濤。當年到此曾攜手,寒色今猶滿布袍。...
117、《題畫九首》 明·唐寅
騎犢歸來澆葑田,角端輕掛漢編年。無人解得悠悠意,行過松陰懶著鞭。...
118、《題畫九首》 明·唐寅
雪滿梁園誰解賦,當時只數謫仙才。山翁要省千年事,吩咐家丁買酒杯。...
119、《題畫九首》 明·唐寅
煙水雲山天地寬,盡容樵斧與漁竿。麒麟閣上丹青筆,要畫須看得見難。...
120、《題畫九首》 明·唐寅
萬木號風疑虎吼,亂泉驚雨挾龍飛。世疑龍虎茌馴擾,卻許山人擅指揮。...

F. 明清時期為什麼流行花鳥圖案

明代初期一般指洪武、永樂到宣德、成化、弘治時期,此時的花鳥畫最突出的表現為繼承元代水墨畫法和宋代院體花鳥。最能代表兩種畫風的作家莫過於夏昶與邊文進。

夏昶(1388-1470)乃被稱為畫竹「開山手」的王紱(1362—1416)的高足,以墨竹著稱,時諺有「夏昶卿一個竹,西涼十錠金」之謂。在永樂中舉進士,官至太常寺卿直內閣,故後人稱之為夏昶太常、夏昶卿。他繼承了元人傳統,在其師蕭散自在的基礎上,融會貫通,形成自己墨色蒼潤、灑脫自然的風貌。他的墨竹,題材、內容極為豐富,在表現風雨中飄舞之竹方面尤見功力。史稱其竹「煙姿雨色,偃直濃疏,動合矩度,蓋行家也」【4】,從其《奇石清風圖》(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藏96.80,以下簡稱中大)可看出其端倪。該圖表現清風輕拂下搖曳偃仰之竹。作者用墨層次分明,筆勢遒勁,系其同類作品之佳構。傳其衣缽者有魏天驥、屈礿(一作約)、張益、張緒、吳巘、王儀、楊廷端、朱端、何喬福、喬昶、馮起震及婿虞瑛等。其中晚明馮起震(1553-1642年仍在)的《湘江新雨圖》(廣東省博物館藏B5007,以下簡稱粵博),仍然系墨竹,在承繼夏氏的同時,也能有所創新。

曾於永樂至宣德初期授武英殿待詔的福建人邊文進可稱明初院體花鳥的代表,畫史稱其花果翎毛「妍麗生動,工緻絕倫」【5】。他繼承宋畫院工筆重彩的傳統,用筆精細,設色明艷,所繪《雪梅雙鶴圖》(粵博B5588),工整細膩,雙鶴施以白粉,梅干及花朵也細致精確,筆墨瀟灑。邊文進以畫花鳥著稱,尤以畫鶴見長,該圖堪稱其代表作。其子楚芳、楚善、楚祥及外甥俞存勝、婿張克信等均能傳其家學。

與邊文進大致同時供奉內廷的繆輔的生平事跡一直史載闕如,從其傳世的畫作看,他曾供職於武英殿直錦衣鎮撫,擅長畫魚。北京故宮博物院所藏一件《魚藻圖》,上署「武英殿錦衣鎮撫蘇郡繆輔寫」,鈐「良佐」、「赴清光」二印,則他為江蘇人,「良佐」則有可能為其別字或號。他所繪之魚藻,多寫碩大的錦鯉游弋於深水雜藻間,旁有各類小魚作襯。錦鯉或跳躍,或昂首,或俯游……各盡其態。《魚藻圖》(粵博B674)描寫的便是其中錦鯉戲水一景,筆法仍然是兩宋院體花鳥一路,工細別致而賦色濃麗。繆輔與其他宮廷畫家最大的不同便是他在題材上的創新,他能別出心裁,將當時很少為人所關注的魚藻類生物入圖,而且能生動傳神地再現錦鯉在水中的各種表現,實屬難得。他的生平傳記雖然不為人所知,但所繪之各類《魚藻圖》則在明宮廷繪畫中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明代初期還有一個值得一提的畫家,那就是以畫梅見稱的陳憲章錄。陳錄出生於人文薈萃的浙江會稽,工詩善畫,論者將其畫梅與同時的冰壺道人王謙(字牧之)相比,並謂「二家雖格意不同,憲章筆力,實過於謙」【6】。《推蓬春意圖》(粵博B4067)系其傳世作品中之鴻篇巨制,全用水墨寫就,繼承了元人如王冕、鄒復雷等人的墨梅傳統,所繪梅干及枝葉遒勁挺拔,古意盎然,梅花則情態各異,正如楊殿邦題詩所言:「萬花飛動墨香遲,寫遍南枝與北枝;彷彿羅浮人入夢,一雙翠羽欲來時」。該圖歷經周右、徐世昌等遞藏,名人題詠殆遍,實屬不可多得之藝術佳構。

這一時期繼承元人水墨傳統的畫家如王紱、姚綬、宮廷畫家如周文靖、商喜、倪端、孫隆,浙派畫家如戴進等也都擅長或兼擅花鳥。
清代初期獨特的政治與人文環境產生了燦爛輝煌的文化。繪畫上出現了受官方扶持的、以王時敏、王翬、王鑒、王原祁為主流的正統畫派和以四僧(朱耷、石濤、漸江、髡殘)等遺民為主流的反正統畫派。花鳥畫和山水畫分庭抗禮,共同成為畫壇的主流。

惲壽平是這一時期花鳥畫壇的重鎮。

以沒骨花卉見長的惲壽平(1633-1690)初習山水,後因見王石谷畫,自以才質不能出其右,遂舍山水而改工花鳥。他繼承了徐崇嗣的沒骨法傳統,創造出色彩鮮明、筆墨簡潔的清新畫風,畫史稱他「不用筆墨鉤勒而渲染生動,濃淡淺深間妙極自然」、【26】「簡潔精確,賦色明麗,天機物趣,畢集毫端」,以至於當時「無論江南江北,莫不家家南田,戶戶正叔」【27】,一時從之者眾,形成「常州派」。作於1686年的《菊花圖》(粵博B2205)所繪菊花為寫生之作,亦能得其神,色澤鮮麗,生色活香,代表了成熟時期的風格。

當時受其影響的畫家有百人之多,最主要的有馬元馭、范廷鎮、鄒顯吉、外甥張子畏及族曾孫女惲冰等。其中馬元馭(1669-1722)得惲南田親授,又與蔣廷錫切磋,因而畫藝日進,王石谷極稱之,論者謂其超縱似陸治,老健遜沈周,作於1694年的《萄萄圖》(粵博B2252)和1704年的《花鳥圖》(中大99·522)可見其畫藝之一斑。前者寫生,形神皆備,堪稱入室之作;後者蒼勁放逸,運筆瀟灑,設色雅緻,於南田外別開生面。其女馬荃得其家法,與以沒骨著稱的惲冰並稱江南「雙絕」。作於1750年的《花鳥游魚圖》(粵博B201)和1779年的《荷花翠鳥圖》(中大99.322)分別代表不同時期的畫風。前者工整秀雅,設色清淡;後者縱筆放逸,賦色亮麗。

與惲壽平同時的王武和稍後的蔣廷錫、鄒一桂等也都是成就卓著的花卉畫家。

王武(1632-1690)與惲壽平同時稱譽畫壇,他精鑒賞,據說家裡藏有很多宋元名跡,這就使其有機會和能力從前人的藝術佳作中吸取養分,融入到自己的畫藝中。他一方面繼承了黃筌的寫生傳統,另一方面取法明代的周之冕、陸治諸家,畫史稱其「所寫花竹禽蟲神韻生動,流麗多風,當入妙品」,又謂其能「得動植之生意,根蒂五參,精神設色,亦極精巧」【28】。作於1677年的《芍葯蝴蝶圖》(粵博B1861)正是其風格的代表。該圖芍葯用細筆鉤勒,墨氣明雅,氣韻生動。傳其藝者有周禮、張畫等。
蔣廷錫(1669-1732)早年受「常州派」影響殊深,後期師法陳道復、徐渭,筆墨簡逸。作品早年以妍麗工筆者居多,晚年以水墨寫意取勝,梁章鉅謂其「以逸筆寫生,或奇,或正,或率,或工,或賦色,或暈墨,隨意而成,筆筆名貴」【29】。他曾官至大學士,位顯名尊,其畫代筆、贗品也多,所傳長卷大軸皆其贗品,馬元馭父子及門客潘氏常為其捉刀,據說世間流傳有設色極工者大多由潘氏代筆。作於1723年的《瑞蓮圖》(粵博B223)所繪蓮葉用墨染,筆墨淡逸,工寫結合,不施粉黛而神韻自足。傳其藝者有子蔣溥、馬元馭子馬逸及蘇國士、錢元昌、鄒元斗等。

以傳統山水見長的「四王」亦偶有花卉之作,如「四王」之首的王時敏(1592-1680),作於1661年的《午瑞圖》(粵博B832),構思簡潔,用墨暈染,墨色層次分明,筆簡意遠。王石谷(1632-1720)的高足楊晉(1644-1728)不僅常為王石谷山水補畫人物、輿橋、駝馬、牛羊等,亦善花鳥,他與黃衛合作於1692年的《梅竹雙禽圖》(粵博B233),其中竹石為其所寫,用筆簡潔;黃衛寫梅雀,蒼秀簡淡。此外,與「四王」、惲壽平並稱「清初六家」的吳歷亦擅畫竹石。其畫取法吳鎮,筆墨雄渾蒼勁,廣東省博物館亦藏其竹石。

清「野逸」派主要以「四僧」等明遺民為代表,他們用筆荒寒、率意,不拘成法,試圖藉助筆墨來表達或排遣心中的積郁,著名的畫家有朱耷、石濤、弘仁、蕭雲從等。

八大山人朱耷(1626-1705)所繪擬人化的花鳥、蟲魚一直被視為個性化的主要特徵,所繪魚、鳥之眼睛白多黑少,被認為是對現實的輕蔑與不滿。他繼承「青藤白陽」潑墨寫意傳統,更多地將思想情感融入畫中,竭力表現對現實的消極關懷及其對人生的理解,他的畫成為自己生命意志的體現。作於1689年的《眠鴨圖》(粵博B44)和無年款的《疏柳八哥圖》(粵博B2704)均為其典型的作風。前者構圖簡練,筆墨酣暢,為其盛年力作;後者筆意疏淡,墨色淋漓。兩圖均緣物寄情,別有懷抱。

自稱苦瓜和尚的原濟(1642-1707)本為明宗室,姓朱,名若極,出家後改名原濟,字石濤,擅畫蘭竹,畫史稱他「筆意縱恣,脫盡窠臼」【30】。《墨竹圖》(粵博B1603)筆墨縱橫宕逸,不拘法度,張大千在跋語中謂其以怒氣畫竹,「槎槎枒枒如在萬馬軍中」。鄭板橋嘗評其畫竹「好野戰,略無紀律而紀律自在其中」【31】,此圖可作為最好的例證;《花果圖冊》(中大96.68)於用墨之外,敷以淡色,神完意足,筆致高遠。

與查士標、孫逸、汪之瑞並稱「海陽四家」的漸江學人弘仁(1610-1664)是「新安畫派」的重要代表,以畫黃山著名、能「得黃山真性情」,所繪之梅、竹亦別具風致。作於1663年的《梅竹石圖》和《梅花圖》扇面(粵博B3646)簡淡荒疏,構圖簡潔而意境深遠,其韻如同所繪山水,蓋從倪雲林中來而別出新意。

安徽蕪湖人蕭雲從(1596-1688)的畫風與「新安畫派」相似,與「海陽四家」的孫逸齊名,畫工山水、人物,「筆意瘦硬清快,設色古雅」【32】,花卉是其餘興,但卻體現出高超的技藝與神韻。作於1668年的《梅石水仙圖》(粵博B94)用筆荒率,筆墨簡練,與弘仁相類。

此外,花鳥畫成就突出的尚有以擅畫梅花著稱的金俊明(1602-1675)。近人鄭昶稱其花卉「獨斟酌於花光、補之之間,別成雅構,疏花細蕊,豐致翩翩,名重當世」【33】。《梅花圖冊》(粵博B2544)可代表他的風貌。該畫冊墨色清淡,筆意簡潔明快,運筆勁健、寓意深遠,王世禎曾題其《畫梅圖》,中有「一幅生綃千載意」句,也是指其意境而言。

這一時期的嶺南地區成為南方一個重要的政治、文化中心,南明政權播遷、抗清斗爭的延續、大批遺民南下,使本來僻居海隅、較為清寂的這一區域活躍起來,文化也空前繁榮。遺民畫家如高儼、張穆、伍瑞隆及以深度、成鷲、大汕為代表的嶺南畫僧群體等,為原本並不發達的嶺南繪畫帶來了生機,並掀起廣東繪畫的高潮。以善畫或兼畫花鳥著稱的畫家有楊昌文畫蘭、伍瑞隆寫牡丹、張穆畫鷹、成鷲寫雜卉等,各擅勝場。其中張穆(1607-1683)以畫馬名世,兼擅畫鷹【34】。所繪鷹多為水墨寫意,蓋從林良處取徑,參以青藤白陽之筆意,形象生動。《蒼鷹圖》(中大99·604)所繪獨立枯枝之雄鷹,墨氣渾穆,用筆老到、蒼勁,雖不是張氏寫鷹之精作,但仍得其形、神。

清初花鳥畫對後世影響甚巨,中期的揚州畫派、晚期的「海上畫派」、「居派」等都受其感染。鄭昶《中國畫學全史》謂髡殘、道濟所寫孤高奇逸,不類南田而亦卓然為後世法,反映出「野逸派」的影響;近人陳師曾則將清代花卉畫分為兩個主要的派別,即以惲南田沒骨為主的「惲派」和以蔣廷錫鉤勒為主的「蔣派」。兩派各有傳人,影響及於後世,以後的花卉畫大多由此兩派衍生【35】。雖然陳氏所言不免偏頗,但確乎反映出兩派花鳥畫承前啟後及其劃時代意義

熱點內容
鮮花小巧 發布:2025-02-12 02:20:34 瀏覽:808
盆景紅葉樹 發布:2025-02-12 02:09:45 瀏覽:748
插花彩燈球 發布:2025-02-12 02:07:00 瀏覽:460
鮮花盆栽型 發布:2025-02-12 02:04:49 瀏覽:867
綠植刺虎 發布:2025-02-12 01:53:59 瀏覽:378
廣州嶺南花卉市場攻略 發布:2025-02-12 01:52:39 瀏覽:922
元氣偶像季七夕活動 發布:2025-02-12 01:52:38 瀏覽:832
江蘇民歌茉莉花歌詞 發布:2025-02-12 01:52:36 瀏覽:638
茶花葉子病圖 發布:2025-02-12 01:43:18 瀏覽:215
芍葯牡丹時候 發布:2025-02-12 01:36:57 瀏覽: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