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花雞英文
① 鵪鶉和雞有什麼區別
1.外形不同。
(1)鵪鶉:體型較小而滾圓,羽色多較暗淡,通常雌雄相差不大。體小褐色帶明顯的草黃色矛狀條紋及不規則斑紋,雄雌兩性上體均具紅褐色及黑色橫紋。
雄鳥頦深褐,喉中線向兩側上彎至耳羽,緊貼皮黃色項圈。皮黃色眉紋與褐色頭頂及貫眼紋成明顯對照。雌鳥亦有相似圖紋但對照不甚明顯。
2.生活習性不同。
(1)鵪鶉:性善隱匿。多成小群活動。是一類候鳥,常棲居於氣候溫暖的地方,是稚科中遷徙能力相對較弱的一種,翼羽短,不能高飛、久飛,往往晝伏夜出,喜夜間遷徙群飛,遷徙時多集群。日本農林部曾有人給一些野鶉帶上特殊標記,然後放回自然界去。
以調查其活動情況,結果證實了鵪鶉的趨溫性。中國國內兩種野生鵪鶉每年6-7月份在新疆西部,內蒙古東部繁殖,然後向南遷徙越冬。
(2)雞:抗寒力差。初出殼的雛雞,體溫比成年雞低3℃,要10天後才能達到正常體溫,加上雛雞絨毛短而稀,不能禦寒,所以對環境的適應能力不強,必須依靠人工保溫,雛雞才能正常生長發育。
1-30天的雛雞都要保溫,並放在清潔衛生的環境中飼養。30天以上的小雞,羽毛基本上長滿長齊,可以不用保溫。 體溫高,發育快。
3.棲息環境不同。
(1)鵪鶉:鵪鶉屬的鳥類經常活動在生長著茂密的野草或矮樹叢的平原、荒地、山坡、丘陵、沼澤、湖泊、溪流的草叢中生活,有時亦在灌木林活動。有時也到耕地附近活動。屬於地棲性鳥類,性善隱匿,平時喜歡潛伏於草叢或灌木叢間,或在其中潛行。
(2)雞:平時棲息於有草叢和樹木的丘陵,嚴冬遷至田野間,覓食昆蟲、植物種子、漿果和穀物。腳強善走,翅短,不能高飛和久飛。叫聲單調而低沉。繁殖時期,在丘陵的草叢間隨地營巢,把枯草、落葉等鋪在地面凹處。
4.繁殖方式不同。
(1)鵪鶉:繁殖期為5-7月。營巢於草地、農田或荒坡草叢、灌叢中的地面上。雄鳥和雌鳥不形成固定的配偶關系,而是一雄多雌的婚配製度。
通常到達繁殖地不久雄鳥就進行占區和開始求偶鳴叫,雄鳥在繁殖季節十分好鬥。營巢於平原草地、農田地邊或荒坡草叢、灌叢中。
巢多利用地面凹處的淺坑,內墊乾枯的細草莖、草根、草葉和羽毛等。每窩產卵7-15枚,卵呈白色或橄欖褐色,散布有褐色或銹色斑點,大小為25.6-33×19-25毫米,重5.6-7克,孵化期15-17天。
(2)雞:雞在交配的時候就是母雞半蹲或全蹲,翅膀向左右撐起,就像把肩膀同時向上聳起的感覺。之後公雞雙腳從背後踩上母雞背,然後用堅嘴咬住母雞的雞冠或頭上的羽毛,自己的翅膀左右撲扇,目的是保持平衡,屁股相互靠攏。
這個姿勢叫「踩配」!之後,公雞的精子進入母雞的體內 ,讓母雞體內的卵(蛋之前的形態)受精,只有『受精卵』才能孵出小雞。
② 鵪鶉和雞有什麼區別
鵪鶉
【物種名稱】 鵪鶉
【又 名】 鶉鳥、宛鶉、奔鶉
【拉丁學名】 Coturnix coturnix
【英文名稱】 common quail
【科屬分類】 鳥綱(Aves)、雞形目、雉科、鵪鶉屬
主要特徵
是雉科中體形較小的一種。野生鵪鶉尾短翅長而尖,上體有黑色和棕色斑相間雜,具有淺黃色羽干紋,下體灰白色,頰和喉部赤褐色,嘴沿灰色,謝淡黃色。雌鳥與雄鳥顏色相似,但背部和兩翅黑褐色較少,棕黃色較多,前胸具褐色斑點,胸側褐色較多,雄的好鬥。成體體重為66~118克,體長148~182毫米,尾長約46毫米。
產地
野生鵪鶉分布廣泛。四川省產地有:成都、重慶、涪陵、樂山、南充、雅安、涼山、阿壩、甘孜等地、市、州。省外黑龍江、吉林、遼寧、青海、河北、河南、山東、山西、安徽、雲南、福建、廣東、海南島及台灣等省區也有分布。我國1952年以來,引進鵪鶉家養品種,現已在黑龍江、吉林、遼寧、山西、陝西、河北、湖北、四川、江蘇、廣東等地有飼養基地。
生活環境及習性
鵪鶉一般在平原、丘陵、沼澤、湖泊、溪流的草叢中生活,有時亦在灌木林活動。喜歡在水邊草地上營巢,有時在灌木叢下作窩,巢構造簡單,一般在地上挖一淺坑,鋪上細草或植物技葉等,巢內墊物厚約1.5厘米,很松軟,直徑約10厘米,產蛋7~14個,卵呈黃褐色。具褐色斑塊,蛋平均大小為 30 X 24毫米。鵪鶉主要以植物種子、幼芽、嫩枝為食,有時也吃昆蟲及無脊椎動物。
經濟利用
鵪鶉肉和蛋營養價值高,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和維生素,是極好的營養補品,有動物「人參」之稱,是宴席上的佳餚。鵪鶉還可作葯用和觀賞鳥,長期食用對血管硬化、高血壓、神經衰弱、結核病及肝炎都有一定療效。據本草綱目記栽鵪鶉肉能『朴五臟,益中續氣,實筋骨,耐寒暑,消結熱」。據統計1966年前,我國每年向國外輸出20多萬只野生鵪鶉。從進行鵪鶉飼養後,由於鵪鶉產蛋高,一年可達300多個,具有生長快、成熟早、繁殖力強、容易飼養等特點,因此在一些省市鵪鶴飼養發展很快,現已成為最經濟家禽。中醫傳統理論認為鵪鶉去毛及內臟,取肉鮮用 ,被中氣、壯筋骨、止瀉、止痢、止咳。
雞是人類飼養最普遍的家禽。家雞源出於野生的原雞,其馴化歷史至少約4000年,但直到1800年前後雞肉和雞蛋才成為大量生產的商品。
原雞是雞形目雉科原雞屬的1種。又名茶花雞。為家雞的始祖,現產於中國的雲南、廣西壯族自治區及海南省。東南亞、印度、馬來半島及印度尼西亞的蘇門答臘島等也有分布。原雞體型近似家雞。頭具肉冠,喉側有一對肉垂,是本屬獨具的特徵。雌雄異色。雄性羽色很像家養的公雞,最顯著的差別是頭和頸的羽毛狹長而尖,前面的為深紅色,向後轉為金黃色。這些狹尖的長羽,從頸向後延伸,覆於背的前部,比家雞更為華麗。尾羽和尾上覆羽均黑,並具金屬綠色反光,羽基白色,飛時特別明顯。雌性與家養的母雞相似,體形較雄性小,尾亦較短。頭和頸項黑褐綴紅;頸羽亦特長,軸部黑褐而具金黃色羽緣。棲於熱帶和亞熱帶山區的密林中,常至林緣的田野間覓食植物種子、嫩芽、穀物等,兼吃蟲類及其他小形動物。巢營於地面稍凹隱處,鋪以落葉和雜草等。在雲南南部2月開始產卵,3~5月為高潮期,有的持續到10月。
雉雞是雞形目雉科雉屬的1種。又名野雞,山雞,雉,環頸雉,項圈野雞。在中國,除青藏高原的大部分以外,分布遍於全國。體長90~100厘米米。雄鳥羽色華麗。在華東所見的雉雞,頭頂黃銅色,兩側有白色眉紋。頦、喉、後頸均黑,有金屬反光。頸下有一顯著的白圈,所以通稱為環頸雉。背部前為金黃色,向後轉栗紅,再後為橄欖綠,均具斑雜。尾羽甚長,主為黃褐色,而橫貫以一系列的黑斑。胸呈金屬帶紫的銅紅色,羽端具錨狀黑斑;下體余部亦多斑雜。平時棲息於有草叢和樹木的丘陵,嚴冬遷至田野間,覓食昆蟲、植物種子、漿果和穀物。腳強善走,翅短,不能高飛和久飛。叫聲單調而低沉。繁殖時期,在丘陵的草叢間隨地營巢,把枯草、落葉等鋪在地面凹處。每窩產卵6~14枚,通常1年孵2窩。雉雞在中國有19個亞種。
③ 卵生動物有哪些
1 鳥類,爬行類,魚類,昆蟲類,基本都是卵生,有些是體內孵化的,生出來就是幼體,有些則是體外孵化的,像雞..
2 脊椎動物門:鳥類、兩棲類、爬行類、魚類;
無脊椎動物門:昆蟲類、多足類。
以上動物基本涵蓋了卵生的動物。
3 鳥類、兩棲類、爬行類、魚類、昆蟲類。
另外還知道一種不在上面幾類的:鴨嘴獸。
4 哺乳類(除了鴨嘴獸)以下,細菌以上的絕大部分生物都是卵生的
來自http://..com/question/8265966.html
卵生動物小資料
動物的受精卵在母體外獨立發育的過程叫卵生。
卵生的特點是在胚胎發育中,全靠卵自身所含的卵黃作為營養。卵生在動物中很普遍,如鳥類、爬行類、魚類。
鳥類——雞
雞是人類飼養最普遍的家禽。家雞源出於野生的原雞,其馴化歷史至少約4000年,但直到1800年前後雞肉和雞蛋才成為大量生產的商品。
原雞是雞形目雉科原雞屬的1種。又名茶花雞。為家雞的始祖,現產於中國的雲南、廣西壯族自治區及海南省。東南亞、印度、馬來半島及印度尼西亞的蘇門答臘島等也有分布。原雞體型近似家雞。頭具肉冠,喉側有一對肉垂,是本屬獨具的特徵。雌雄異色。雄性羽色很像家養的公雞,最顯著的差別是頭和頸的羽毛狹長而尖,前面的為深紅色,向後轉為金黃色。這些狹尖的長羽,從頸向後延伸,覆於背的前部,比家雞更為華麗。尾羽和尾上覆羽均黑,並具金屬綠色反光,羽基白色,飛時特別明顯。雌性與家養的母雞相似,體形較雄性小,尾亦較短。頭和頸項黑褐綴紅;頸羽亦特長,軸部黑褐而具金黃色羽緣。棲於熱帶和亞熱帶山區的密林中,常至林緣的田野間覓食植物種子、嫩芽、穀物等,兼吃蟲類及其他小形動物。巢營於地面稍凹隱處,鋪以落葉和雜草等。在雲南南部2月開始產卵,3~5月為高潮期,有的持續到10月。
雉雞是雞形目雉科雉屬的1種。又名野雞,山雞,雉,環頸雉,項圈野雞。在中國,除青藏高原的大部分以外,分布遍於全國。體長90~100厘米米。雄鳥羽色華麗。在華東所見的雉雞,頭頂黃銅色,兩側有白色眉紋。頦、喉、後頸均黑,有金屬反光。頸下有一顯著的白圈,所以通稱為環頸雉。背部前為金黃色,向後轉栗紅,再後為橄欖綠,均具斑雜。尾羽甚長,主為黃褐色,而橫貫以一系列的黑斑。胸呈金屬帶紫的銅紅色,羽端具錨狀黑斑;下體余部亦多斑雜。平時棲息於有草叢和樹木的丘陵,嚴冬遷至田野間,覓食昆蟲、植物種子、漿果和穀物。腳強善走,翅短,不能高飛和久飛。叫聲單調而低沉。繁殖時期,在丘陵的草叢間隨地營巢,把枯草、落葉等鋪在地面凹處。每窩產卵6~14枚,通常1年孵2窩。雉雞在中國有19個亞種。
爬行類——海龜
Chelonia mydas Linnaeus
別名綠海龜,英文名 Green turtle
海龜 :hǎi ɡuī
爬行綱,海龜科。長可達1米多。頭頂有一對前額鱗。四肢如槳,前肢長於後肢,內側指、趾各有一爪。頭、頸和四肢不能縮入甲內。主要以海藻為食。生活在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中,到陸地上產卵,孵出幼體。肉可食,脂肪可煉油。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海龜是龜鱉目海龜科的1種。因脂肪呈綠色,又稱綠色龜。廣布於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中國產的屬於日本海龜,北起山東、南至北部灣近海均有分布。海龜上頜平出,下頜略向上鉤曲,顎緣有鋸齒狀缺刻。前額鱗1對。背甲呈心形。盾片鑲嵌排列。椎盾5片;肋盾每側4片;緣盾每側11片。四肢槳狀。前肢長於後肢,內側各具1爪。雄性尾長,達體長的二分之一。前肢的爪大而彎曲呈鉤狀。背甲橄欖色或棕褐色,雜以淺色斑紋;腹甲黃色。生活於近海上層。以魚類、頭足綱動物、甲殼動物以及海藻等為食。每年4~10月為繁殖季節,常在礁盤附近水面交尾,需3~4小時。雌性在夜間爬到岸邊沙灘上,先用前肢挖一深度與體高相當的大坑,伏在坑內,再以後肢交替挖一口徑20厘米、深50厘米左右的「卵坑」,在坑內產卵。產畢以砂覆蓋,然後回到海中。每年產卵多次,每產91~157 枚。卵白色,圓形,徑41~43毫米,殼革質,韌軟。孵化期50~70天。
魚類——鯽魚
鯽魚,又稱鮒魚,鯽瓜子。
鯽魚(鯉科)Carassius auratus
[地方名]鯽瓜子、鮒魚、鯽拐子、朝魚、刀子魚、鯽殼子。
[形態特徵]一般體長15~20厘米。體側扁而高,體較厚,腹部圓。頭短小,吻鈍。無須。鰓耙長,鰓絲細長。下咽齒一行,扁片形。鱗片大。側線微彎。背鰭長,外緣較平直。背鰭、臀鰭第3根硬刺較強,後緣有鋸齒。胸鰭末端可達腹鰭起點。尾鰭深叉形。一般體背麵灰黑色,腹面銀灰色,各鰭條灰白色。因生長水域不同,體色深淺有差異。
[產地、產季]全國各地水域常年均有生產,以2~4月份和8~12月份的鯽魚最肥美。
[經濟價值]為我國重要食用魚類之一。肉質細嫩,肉味甜美,營養價值很高,每百克肉含蛋白質 13克、脂肪 11克,並含有大量的鈣、磷、鐵等礦物質。鯽魚葯用價值極高,其性味甘、平、溫,入胃、腎,具有和中補虛、除濕利水、補虛贏、溫胃進食、補中生氣之功效,尤其是活鯽魚氽湯在通乳方面有其他葯物不可比擬的作用。鯽魚氽冬瓜,鯽魚熬蘿卜,不僅味道鮮美,而且可以祛病益壽。條小的鯽魚可做酥魚。據分析,每100 克鯽魚肉含蛋白質13克,脂肪1.1克,糖0.1克,硫胺素6.6毫克,核黃素0.07毫克,尼克酸2.4毫克,鈣54毫克,磷203毫克,鐵2.5毫克。臨床實踐證明,鯽魚肉防治動脈硬化、高血壓和冠心病均有療效。
家庭常見的金魚就是由野生鯽魚演變而來。
特殊的卵生哺乳動物——鴨嘴獸(platypus)
澳大利亞的鴨嘴獸是澳大利亞特有的非常特殊乳汁單孔目動物。它的嘴和腳像鴨子,尾部像海狸,是世界上僅有的三種生蛋的哺乳動物之一(另兩種是刺蝟),鴨嘴獸沒有奶頭,但在肚子上有一小袋,內分泌乳汁,小鴨嘴獸靠添乳汁長大。
成年鴨嘴獸長度有 40-50公分,重量母的在 700-1600克之間,公的在 1000-2400克之間。
鴨嘴獸生長在河,溪的岸邊,它的大多時間都在水裡,它的皮毛有油脂能保持它身體在較冷的水中仍保持溫暖。在水中游泳時它是閉著眼的,靠電信號及其觸覺敏感的鴨嘴尋找在河床底的食物。它以軟體蟲及小魚蝦為食。
鴨嘴獸生殖是在它的岸邊所挖的長隧道內進行的。她一次可最多生三個蛋。六個月後的小鴨嘴獸就得學會獨立生活,自己到河床底覓食了。
來自http://www.qbaobao.com/forums/viewthread.php?tid=226413
④ 西雙版納有那些動物
西雙版納動物:
亞洲象
亞洲象是亞洲現存的最大陸生動物,長達1米多的象牙,是雄象上頜突出口外的門齒,也是強有力的防衛武器。象的眼小耳大,耳朵向後可遮蓋頸部兩側。四肢粗大強壯,前肢5趾,後肢4趾。尾短而細,皮厚多褶皺,全身被稀疏短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