瑪茶花女
❶ 《茶花女》主要講什麼內容
故事講述了一個青年人與巴黎上流社會一位交際花曲折凄婉的愛情故事。作品通過一個妓女的愛情悲劇,揭露了法國七月王朝上流社會的糜爛生活。對貴族資產階級的虛偽道德提出了血淚控訴。在法國文學史上,這是第一次把妓女作為主角的作品。
《茶花女》是法國作家亞歷山大·小仲馬創作的長篇小說,也是其代表作。《茶花女》就是根據小仲馬親身經歷所寫的一部力作,這是是發生在他身邊的一個故事。
小仲馬出生於法國巴黎,他的母親卡特琳娜·拉貝是一個貧窮的縫衣女工,他的父親大仲馬當時只是一個默默無聞的抄寫員,後來在戲劇創作和小說創作領域取得了巨大成就,成為法國十九世紀浪漫主義文學運動中的重要代表。
瑪格麗特,小說的主人公,阿爾芒的戀人。美麗純潔,善良無私,文雅端莊,她雖落風塵。但仍然保持一顆純潔的心靈和獨立的人格,嚮往真正的生活和愛情。
阿爾芒,小說的男主人公,瑪格麗特最忠誠最心愛的情人,對瑪格麗特忠貞不二,但愛沖動嫉妒心強。由於不明真相,他對離開了他的瑪格麗特百般挖苦,嘲諷使瑪格麗特身心遭到沉重的打擊。
(1)瑪茶花女擴展閱讀
《茶花女》為讀者塑造了一些生動、鮮明的藝術形象,而其中最突出、最令人難忘的自然是女主人公茶花女,瑪格麗特。她美麗、聰明而又善良,雖然淪落風塵,但依舊保持著一顆純潔、高尚的心靈。她充滿熱情和希望地去追求真正的愛情生活,而當這種希望破滅之後,又甘願自我犧牲去成全他人。
小說通過「我」充分體現了作者所主張的人道主義思想,著重表現了人與人之間誠摯的交往、寬容、理解和尊重。阿爾芒和瑪格麗特之間的愛情體現了人間的真情,人與人之間的關懷、寬容與尊重,體現了人性的愛。
《茶花女》發表後,小仲馬一舉成名,他又把小說改編為劇本。1852年,五幕劇《茶花女》上演了。小仲馬的處女作《茶花女》所取得的成功無疑是巨大的。雖然小仲馬後來發表的無數優秀問題劇,今日愛好者都已寥寥無幾,但這一部作品就足以使他取得如大仲馬一樣的名聲。人們所津津樂道的「大小仲馬」構成了法國文學史乃至世界文學史上罕見的「父子雙壁」的奇觀。
❷ 《茶花女》讀後感
當閱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於自己的讀書感悟,寫一份讀後感,記錄收獲與付出吧。那麼讀後感到底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茶花女》讀後感,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茶花女》讀後感1
用了一天的時間我把這本書給讀完了,在我同學那裡是用了近一個月的時間的,《茶花女》這個電影我在去年就看了,可如今把書又讀了一邊,那種感覺是在電影無法找到的。
小仲馬就是小仲馬,名著就是名著,感覺和讀別的小說就是不一樣,那感情描寫的何其的細膩,在一小說的背景下描述這樣一個真實的故事,讀完後,讓我明白了我的那點痛苦算什麼,微不足道。我也在那裡發現了一個對我的人生會非常有意義的道理:痛苦本來並不可怕,就怕把痛苦放大,那樣以來就無法過活了;愛情本來很平常,可由於加上了思維,就使她變的彌足珍貴。正如愛一個人,本來你覺得她不是很美麗,可當你追她而被她拒絕以後,你就發現她的沒在你腦海里會無限的放大,彷彿沒有了她自己就無法活下去一樣,這是我真實體會到的。高考那年的作文題目就是放大痛苦的一篇議論文,可當初真的意識不到,也沒有體會過,所以在寫的時候不真該寫什麼好,可現在才意識到高考作文就是有一定的引導作用的,這種放大痛苦而使自己無法自拔在生活中會經常遇到的,避免放大痛苦的方法就是不要把事情給想復雜了,就算本來是復雜的也要簡單思考,簡單看待!
彷彿寫的有點遠了,至於那悲慘的故事情節我不想贅述,我只想說愛情這東西不簡單,呵呵,真實的愛情也很不簡單,我想我還會再讀第二邊、第三邊的,直至我能看透。
在心情不好的時候看書有一定的引導作用,有助於心情的調節的。
《茶花女》讀後感2
看完《茶花女》差不多已有一個星期了,對瑪格麗特和阿爾芒的愛情我還是很有感觸的。
首先,我敢斷定,瑪格麗特和別的風塵女子不一樣,她有著高貴的心和純潔的愛情,盡管在遇到阿爾芒之前她過著揮金如土,奢侈享受的生活,但她是出淤泥而不染的。她是個可憐的女人,從小沒有親情,不過還好,她長得漂亮,總算有條出路(雖不好)可以養活自己。在遇到阿爾芒以前,她不懂真情,不明白愛情,她只當那是一筆交易,一筆毫無意義的交易。當阿爾芒出現在她面前向她表露心聲以後她的心也有了那份蠢蠢欲動的情懷,因為從沒有人可以在她生病時堅持天天到她家問候,這個人從不要求見她,從不留下姓名,只是這樣默默地關注著她,希望有一天可以得到瑪格麗特的關注。
我以為阿爾芒也和其他侯爵一樣只是趕潮流玩一玩,可沒想到他竟動了著感情,一個侯爵對一個妓女產生了不可磨滅的愛情,甚至還因愛而生很報復瑪格麗特對他的狠心,最終又因愛而修瑪格麗特的墳墓,守護著瑪格麗特,,這太不可思議了。
對此,我只能說"愛情是不分身份地位的,愛情是不分生死的,愛情是超越一切的。"
可見,當時的門第等級觀念是多麼的深,人們多麼渴望能夠自由的享受生活,不顧外界的流言蜚語,作者就是在這種狀況下以一個受害者的身份,一個私生子的名義出生的,所以他希望愛情是沒有界限的,愛情是幸福美滿的。
《茶花女》讀後感3
瑪格麗特最大的錯誤大概就是她不該還保有追尋幸福和愛情的想法
因為她的不認命,所以她才會對阿爾芒懷有好感
因為她的不認命,所以她才會知道阿爾芒在她生病彌留之際,連續一個月匿名看望她,在她咳嗽連連之時流下傷懷的淚水,讓她誤以為阿爾芒是唯一同情自己的人
瑪格麗特原本把自己的命運看的清清楚楚,權貴們的玩物,裝飾,門面。她所擁有的只是自己美貌與身體
以至於男主人公一眼望見她便傾心於她
呵,多麼脆弱的愛情
假如歲月逝去,茶花枯萎,阿爾芒還會同年輕時那樣,不顧一切的陪伴在她身邊嗎?
不否認阿爾芒打動過瑪格麗特,也曾經打動過我,比如那時候冒著徹骨的夜雨趕回巴黎,比如那六個月她們在鄉間的恬淡的生活
只是對於阿爾芒還是多了幾分厭惡,厭惡他的盲目的愛情,厭惡他的愚蠢,厭惡他的自私自利的自尊心
所以假如阿爾芒不曾出現,瑪格麗特也不會改變自己因糜爛的生活而自我放逐至死的命運。亦或許僥幸活下,最後變得如同那個普律當絲一般,變得市儈,衰老,卑微。失去眾星捧月的地位,最後苟活於世
《茶花女》讀後感4
《茶花女》是法國小仲馬的作品,其實茶花女,是一個人物的名字。她叫瑪格麗特,全文寫了瑪格麗特與阿爾芒真摯的愛情故事,他們因愛離開社交生活,定居鄉間。
茶花女的名稱其實是這樣得來的,她生的花容月貌,被稱為當時的社交明星。她隨身的裝扮總少不了一束茶花,所以稱她為茶花女。這對情侶十分恩愛,可阿爾芒的父親卻責備瑪格麗特耽誤他兒子的前程,並威脅瑪格麗特離開阿爾芒並且不能將這件事告訴他,讓阿爾芒誤認為瑪格麗特離棄他。
瑪格麗特無可奈何,只能繼續回到巴黎,並寫給阿爾芒一份絕交信,於是阿爾芒在公共場合羞辱她,使她痛不欲生在床上倒下了。她彌留之際竟喊的是阿爾芒的名字。後來,阿爾芒看到她的日記,淚如雨下,原來他一直冤枉一位純潔心靈的人。
瑪格麗特是一名妓女,她的出生註定與別人不平等,但任何人都有追求愛的勇氣每個人都應有屬於自己的愛。在法國那個封建社會,阿爾芒的父親就要求門當戶對,從來不在乎自己孩子的感受,為了嫁給高貴的女人,不惜拆散一對相愛的戀人,他們也為此而痛苦一生。
阿爾芒與瑪格麗特是一對般配的情侶,阿爾芒在瑪格麗特生病時送上關心,瑪格麗特也以茶花作為定情信物。兩人如果不是父親的拆散,很有可能相愛一生。
這本書告訴我們要追求愛與權利,還有對封建社會的諷刺。
《茶花女》讀後感5
雖然故事情節不是新鮮罕見的可我還是被他們的愛情故事震撼了,我想這大概是因為書中情感太深,他的描述太紀實太細膩。阿爾芒在一見鍾情的愛里淪陷自尊心又讓愛恨太分明經典的愛情也不過是原本很純真的愛最終會因為得不到而被嫉妒佔了上風,折磨對方的同時也折磨自己,海誓山盟和永遠都不過是熱戀里的家常話。瑪格麗特的信很直白訴說著她的無助無私無奈,反觀她之前的奢靡無憂這種對比很讓人揪心……而這些都是因為那一份對彼此的真愛。
「謹慎而又孤傲」這是茶花的花語,茶花女謹慎地開始這一段愛也謹慎地結束了這一份情,階層和身份使得她最終不太算孤傲地死去。
這本書我看得很細沒想過要嫌棄阿爾芒的回憶太瑣碎太冗長因為在深愛里一件芝麻小事都會是歷史性的值得被分享被沉澱在記憶深處的。
按習慣每讀完一本經典都會去看它的電影。雖然1981年版本的電影如我所願,瑪格麗特夠美夠吸睛,結局也不是帶著遺憾離去,可依舊不及自己腦海里一邊讀一邊播放的電影。
《茶花女》讀後感6
小說就是有這樣的魅力,讓你迫不及待地讀完,看到結局卻又讓你欲罷不能。我好像老喜歡以喜劇結尾的故事。我會為小說設想美好的結局。可對茶花女呢?她需要什麼樣的結局來結束自己的命運呢?那一篇篇日記,是心的表白,對愛人的表白,也有一絲臨終懺悔的意味。
她本人寧願這不只是份信,更是懺悔詞,為何而懺悔呢?句句之中除了深情的愛,還有她超越普通女性的高貴,高貴?我不知道這樣合不合適去修飾一個風塵女子,不是想造成反差,是她本身貌似真的比普通女性更通情達理,那樣生活習慣了的女子她面對的是怎樣的誘惑,形成的是怎樣的思維,她的環境是怎樣的,作為染病之女,她需要什麼我們都有所共鳴。可是她最初拋卻一切,當掉首飾,只為與阿爾芒相守的盡可能長久,然而後來她寧肯讓阿爾芒記恨他,悄然選擇離開,重歸風塵,最後被誤會了自己的愛人傷害得痛上加痛,卻仍然那麼愛他,記掛他。用阿爾芒父親的話來講,「你是個善良的人,你的靈魂里有別的女人所沒有的氣度,她們也許看不起你,但她們卻比不上你。」
《茶花女》讀後感7
大千世界,能找到屬於自己的位置,實現屬於自己的價值,是件幸福的事情,但並不容易!今天,我和爸爸媽媽還有奶奶一起去長隆夜間動物世界玩。頭上像有一盤水似的,不停的往下流。珍珠狗頭嘴部有四顆牙齒,其肉有毒,不可食用!於是,聰明的老祖宗,到西周時代,不但發明了銅與鐵,且各種陶器品也改良製作成較為小型的器皿,適合一般人使用。
或許她生命里最閃光的一點是阿爾芒,他們彼此都負出了強烈的感情,都為對方做出了犧牲。但是他們這段愛情,卻得不到任何人的接受,得不到任何人的祝福。瑪格麗特是妓女,雖然她放棄了一切,但是仍無法改變現實,在那裡沒有人能接受,也不用說相信,一個妓女會從良,她永遠活在妓女的陰影里。最終還是為了阿爾芒,又淪落了,過上了那種沒有明天的生活。她是無私的。
阿爾芒沖動,易怒,妒忌心又如此之強。他並不理解瑪格麗特,他如此固執地認為自己受騙了,不斷地進行報復,他的心中越是充滿恨,越是顯得瑪格麗特的痛,她的悲。但是瑪格麗特並不後悔所有的選擇,她知道總有一天阿爾芒會明白她。然而卻發生在她死後的事情。她一生最快樂的時光是阿爾芒給予的,但她一生最痛苦的時光同樣也是阿爾芳給予的。使她的悲慘命運更加深化。或許沒有阿爾芒出現即使沒有了閃耀點,也不會有深切的痛苦。或許正是因為阿爾芒,她的生命才有了光彩。她才能夠從這個悲慘的世界裡完全的解脫。
我為瑪格麗特傷心,悲痛,更為她的無私感動。
《茶花女》讀後感8
《茶花女》是法國著名作家小仲馬的處女作。瑪格麗特是《茶花女》的主人公。瑪格麗特出身貧寒,不幸到了巴黎成了靠賣笑生活的交際女。但她在和阿爾芒相愛時,義無反顧的'放棄了巴黎的交際生活。
好景不長,阿爾芒的父親喬治裘柏魯不希望阿爾芒和瑪格麗特在一起,並暗中挑撥離間,瑪格麗特最終離開了阿爾芒。不知情的陌爾芒對她進行了報復。當他知道真相時,已經晚了,山茶花謝了。書中的瑪格麗特雖是交際女,但她那自我犧牲精神的令人悲傷,她那純潔的心靈令人悲傷的,她那知錯就改的品質令人感動。
這令我想到了一個年僅六歲的小男孩。這個小男孩在老師講述非洲的孩子是如何在缺水的情況下生活的時候,他下定決心要為非洲的孩子打一口井。但小男孩家並不富裕,對於小男孩的請求,父母對他說,他只能靠自已的力量來完成心願。小男孩想盡辦法,努力賺錢。終於有一天,他擁有了足夠的錢,成功為非洲的孩子們打了一口井。但他沒有停下,在眾人幫助下,他為非洲打了近百口井,還創立了基金會。他就是瑞恩,一個堅定的小男孩,而他決定為非洲人民打井時才6歲。
世界經典作品都是沉甸甸的,它們都是經過歲月磨礪而沉澱下來的,是經過時間檢驗而存留下來的。大浪淘沙,留下來的就是閃閃發光的金子。曹文軒在作序時這樣說,讓我們仔細品讀書中的每個字句,感受文學帶給我們的快樂吧!
《茶花女》讀後感9
茶花女的堅貞、勇敢、坦率以及對於愛人的守護都是世人所無法比擬的!當全世界都充斥著暴風雨的時候,她依舊迎風綻放著,因為即使去了天堂他與阿爾芒的愛也一直烙印在她的心中。
如此感人的愛,如此催人淚下的情節畢竟只是小說,在現實生活中,小仲馬通過此書表達了對逝去的愛人的思念,或許你會說現實中的那個「瑪格麗特」——阿爾豐西娜。普萊西和小仲馬在已成為過去式,可是這段感情卻留給小仲馬一生的回憶。在他致阿爾豐西娜的決裂信中充滿了愛與無奈「親愛的瑪麗:我希望自己能像一個百萬富翁似的愛您,但是我力不從心,您希望我能像一個窮光蛋似的愛您,我卻又不是那麼一無所有。那麼讓我們大家都忘記了吧,對您來說是忘卻一個幾乎無關緊要的名字,對我來說卻是忘卻一個無法實現的美夢。沒有必要告訴您我是何等悲傷,因為您完全知道我是多麼地愛您。別了,瑪麗!您感情豐富,不會不理解我為什麼要給您寫這封信,您聰明絕頂,不會不原諒我的這一舉動。永遠懷念你的A.D.。」小仲馬無法實現的美夢造就了一個世紀經典茶花女。俺么就讓我對著這一份思念與無奈懷念那個比處女還堅貞的瑪格麗特吧!
《茶花女》讀後感10
她們本該有機會繼續存活在這個紛繁的世界上,但是她們並沒有讓世人看扁自己,而是用自己的行動來說明一切。說了那麼多該說一下《茶花女》了,瑪個格麗特是一個風華絕代的名妓,備受法國社會中的女子的羨慕和男子的愛慕,在她身患肺病的時候,年輕的阿爾芒愛上了她,二人墜入了愛河,但是上天似乎喜歡捉弄人,二人的愛情遭受著各方的壓力,人們似乎認為妓女就不應該有自己的愛情,不配得到真愛,這其實是多麼荒謬的看法。
事情經歷了眾多的誤會,瑪格麗特終於帶著阿爾芒的誤會,帶著遺憾和悲傷離開了這個看似美麗的世界,而留給阿爾芒的將是無盡的懊悔與痛苦,這個故事傾注了小仲馬的許多心血,也為他講自己的故事流傳下來起了一個很好的作用,有親身經歷才能將自己的感情傾瀉出來,進而才能更好的將故事中人物寫得如此真實。也許小仲馬是為了彌補自己的失去之過,為逝去的美好愛情祭奠,他在用文字記載愛的美麗與永恆。
故事是美麗的,故事也是悲傷的,只是主人公已離我們而去,這個故事其實也在告訴我們一個道理,在愛得面前沒有高低貴賤之分,愛情面前人人平等,我們要相信有愛就有方向,有愛我們才能更能感受這個世界的美和人間的真情。
《茶花女》讀後感11
讀完《茶花女》我真正領略了這部世界名著給人帶來的震撼力,我的心在讀後很久仍顫抖不已。我不知道幾百年來它使多少人同情和傷心地落下了眼淚,但它確實讓我長久不息地難過和同情。
小仲馬的《茶花女》是一部不朽之作。在裡面阿爾芒和茶花女的愛情是主題。他們相愛,但是得不到世人的同情,反而受到了許多不平的待遇。這是很正常的,誰都不願意讓自己的兒子去娶一個妓女,茶花女是妓女,她靠出賣她的青春來換得飯吃。這一點她與其它於這行的女子沒什麼分別,但是她不同與其它風塵女子的是,她有著聰明的腦子,她看許多書,知道了許多東西,她有自己的思維和想法,是個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女子,而不是那種只懂得用外貌來吸引男人的普通妓女,這也是為什麼她會得到這么多的上流社會的男人的喜歡與寵愛的原因了。
無疑,這是一段感人肺腑的,悲壯凄慘的,讓人同情的,美好的愛情,尤其在十九世紀中期資產階級社會早期世態炎涼中,赤裸裸金錢關系的那個社會,更讓人贊嘆不已。
我深深為茶花女而傷心悲哀。
《茶花女》讀後感12
《茶花女》是法國著名作家小仲馬於1848年發表的一篇長篇小說,很快便聞名於世,四年後又改變成為劇本,在戲劇界也引起了巨大的轟動。
書中的男主公—阿爾芒是一個真誠、熱情的人,他有些沖動,有點固執,也有著一些嫉妒心。他對瑪格麗特一往情深。女主人公瑪格麗特美麗、善良,雖然她淪落風塵,但依然保持著一顆純真的心。放盪紅塵,奢侈的生活方式,因為她的精神是極度空虛卻十分高尚的。
在這個只有表面華麗,而內心丑惡的現實里,人們彼此欺騙,用虛偽遮掩著自己。
我覺得《茶花女》是一部描寫愛情悲劇的小說,語言朴實無華、真切感人。這本書歌頌了 瑪格麗特與阿爾芒之間的純潔、真摯的美好愛情,書中瑪格麗特與阿爾芒之間有著純潔美好的愛情,盡管他們的身份地位不同,但他們心中始終保持著對愛情的信仰,並且可以為了愛情犧牲自己,這種精神值得我們敬佩,雖然故事的結局讓人傷感,但我們也能感受到他們彼此熱烈的愛。
至於《茶花女》一書中蘊涵的多少文學價值,社會意義,贊揚的,懺悔的或是批判的東西等等,我都無心再去追究,只想好好回味文章里的一切一切,單純的表達自己最真切和最直接的感受!
《茶花女》讀後感13
《茶花女》是由法國著名小說家、戲劇家小仲馬所寫。主人公瑪格麗特·戈蒂耶是農村姑娘,長得異常漂亮;她來巴黎謀生,不幸做了妓女。富家青年阿芒·杜瓦赤誠地愛她,引起了她對愛情生活的嚮往。但是阿芒的父親反對這門婚事,迫使她離開了阿芒。阿芒不明真相,尋機羞辱她,終於使她在貧病交加之中含恨死去。
事實上《茶花女》的故事並非是虛構,當時巴黎有個妓女,叫阿爾豐西娜·普萊西。她從諾曼底鄉來到巴黎,淪為妓女後改名為瑪麗·杜普萊西,後來得了肺病,死時年僅二十三歲,成了《茶花女》中的女主人公的原型。瑪格麗特也像她一樣本是一位貧窮的鄉下姑娘,來到巴黎謀生,不幸做了妓女。然而,她們兩個還是有區別的,瑪麗的身份雖值得同情,但她的的確確是一個墮落的人。可瑪格麗特卻不同,她顯得美麗、善良又聰明,雖淪落風塵,但保留著一顆純潔、高尚的心靈,她渴望得到愛情,當這種希望破滅後,又甘願犧牲自我去成全別人。
我看完《茶花女》之後,我明白了,我們都該想文中的瑪麗格特一樣,雖淪落風塵但還要保留一顆善良的心、純潔的心靈。
《茶花女》讀後感14
當我看《茶花女》時,我是懷著一顆純潔而且神聖的心靈去讀的正如作者也同樣懷著這種思緒來寫這個故事一樣。我以前真沒有讀過《茶花女》可在我讀的過程中我已不知不覺的被吸引,而且已經與想到發生在男主人公阿芒和女主人公瑪格麗特·戈吉耶之間的會是怎樣的結局,我想說「這是真正的悲劇」。
《茶花女》是小仲馬寫的,內容也和他的經歷有關。我記得很早以前我看過它,好象是在預備班,可惜當時看時沒覺得有什麼特別的,只模模糊糊地記得一點劇情。於是我打算再看一遍。誰知就陷入了深深地震撼當中。有兩個字可以形容我當時的感受,那就是「心痛」,而且這種感覺越來越深刻。我發覺自己越來越感受到瑪格麗特那顆痛苦善良並且純潔的心。
她默默的犧牲換來的不是感激而是男主人公的誤會,甚至還糟到了他的報復和羞辱。她本來身體就不好,希望能夠快樂地度過餘生,沒想到和男主人公的相識卻加速了她的死亡。他猜忌心極重,希望瑪格麗特只屬於他一個人。而他其實根本無力承擔她的醫葯費,但瑪格麗特還是願意放棄一切和他在一起。然而最後也是他逼死了她,她臨死時身邊幾乎沒有一個人來關心她,只有門外的一群討債的人。他們等著她死,這樣就可以拍賣她的東西來還債。
《茶花女》讀後感15
《茶花女》的作者是法國的亞歷山大·小仲馬,這本小說,讓我感觸太深,感悟也太深。
自古紅顏多薄命,美麗的容顏帶來的卻是無限的哀愁與悲劇。而妓女,特別是美麗而又有才情的妓女,在這條路上走得更是艱苦。比如杜十娘,情仇愛恨化作一江春水向東流;李思思、陳圓圓的命運也是令人感慨、令人無奈。而我看過《茶花女》後才明白這樣的悲劇不只發生在中國。
瑪格麗特的愛情悲劇故事就是這樣的。一介弱質女流在放盪且無目的的生命中找尋到了真愛,為此放棄了自己習以為常的物質享受,放棄了一切能使自己暫時快樂的糜爛生活習慣,只為求能和最愛的人呆在一起。要從深陷的泥潭中爬出來,是要花很大的力氣和決心的,況且還要使自己最小程度地被泥水污染。瑪格麗特做到了,而且做的非常出色。可如此巨大的付出,換回的仍是人們的不理解和排擠,還有自私的人們的惡意中傷。巨大的阻力最終還是使瑪格麗特和愛人分開了,誤會使最愛的人再自己最需要安慰的時候羞辱她,這是何等痛苦的事情?也許真的只有死亡可以拯救她。是的,瑪格麗特死了,孤獨的死去,再也沒了活著時的奢華,以前無數的情人也忘了她。生前的生活愈是轟動,死的時候就愈是冷清。
感謝小仲馬塑造了茶花女這樣一個可悲卻又可敬的美麗女子。然而,希望那已死去的花朵再次從泥土中萌芽、重生的時候,遠離那陰暗的牆角,能每天和陽光為伴,即使不再那麼美麗,也不要重復前世的悲劇。
❸ 茶花女講的是什麼故事
茶花女講述了一個青年人與巴黎上流社會一位交際花曲折凄婉的愛情故事。作品講述了一個愛情悲劇,揭露了法國七月王朝上流社會的糜爛生活。對貴族資產階級的虛偽道德提出了血淚控訴。
1.《茶花女》是法國作家亞歷山大·小仲馬創作的長篇小說,也是其代表作。其由外國文學出版社於1997-3出版,王振孫翻譯。
2.瑪格麗特原來是個貧苦的鄉下姑娘,來到巴黎後,開始了賣笑生涯。由於生得花容月貌,巴黎的貴族公子爭相追逐,成了紅極一時的「社交明星」。她隨身的裝扮總是少不了一束茶花,人稱「茶花女」。
10.彌留之際,她不斷地呼喊著阿爾芒的名字,「從她的睛里流出了無聲的眼淚」。她始終沒有再見到她心愛的人。死後只有一個好心的鄰居米利為她入殮。當阿爾芒重回到巴黎時,她把瑪格麗特的一本日記交給了她。從日記中,阿爾芒才知道了她的高尚心靈。「除了你的侮辱是你始終愛我的證據外,我似乎覺得你越是折磨我,等到你知道真相的那一天,我在你眼中也就會顯得越加崇高。」
11.阿爾芒懷著無限的悔恨與惆悵,專門為瑪格麗特遷墳安葬,並在她的墳前擺滿了白色的茶花。
12.本小說通過「我」充分體現了作者所主張的人道主義思想,著重表現了人與人之間誠摯的交往、寬容、理解和尊重。阿爾芒和瑪格麗特之間的愛情體現了人間的真情,人與人之間的關懷、寬容與尊重,體現了人性的愛。
括展資料
小仲馬筆下的茶花女,是一個性格鮮明、思想明朗、感情純真而又富有自我犧牲精神的一個姑娘。雖然命運和生活把她推進了另一種境界。但是,她純真的本質沒有改變。為了高貴的愛情,她寧可失掉一切,寧可受盡屈辱和誤會。最後,為真情付出了生命的代價。茶花女的遭遇和悲慘結局,揭露資本主義社會對被侮辱、被殘害者的冷酷無情,批判資產階級虛偽的道德觀念。人們在看《茶花女》時,往往落下傷心的眼淚。悲劇直接給人以痛感,但痛感迅速的向快感轉換,從而使讀者在感情上得到一種滿足。
❹ 用兩句概括一下茶花女
《茶花女》真實生動地描寫了一位外表與內心都像白茶花那樣純潔美麗的少女被摧殘致死的故事。主人公瑪格麗特是個農村姑娘,長得異常漂亮;她來巴黎謀生,不幸做了妓女。富家青年阿芒赤誠地愛她,引起了她對愛情生活的嚮往。但是阿芒的父親反對這門婚事,迫使她離開了阿芒。阿芒不明真相,尋機羞辱她,終於使她在貧病交加之中含恨死去。
作品藝術表達上獨特而新穎。組織情節時,用了追敘、補敘、倒敘,手法多變,生動有致。一個個懸念的設置,扣人心弦,使人不忍釋卷。特別是作品洋溢著濃烈的抒情色彩和悲劇氣氛,有感人至深的藝術魅力。
《茶花女》作品是根據巴黎當時一個年僅二十多歲就 被社會迫害致死的名妓的真實故事寫成,描述了主人公瑪 格麗特短暫而悲慘的一生,熱情地贊美了真誠、純潔的愛情,充分揭露了資本主義社會對婦女的百般蹂躪和摧殘,也暴露了資產階級貴族的荒淫無恥、兇狠殘暴的本質。
小仲馬(1824-1895)是法國小說家、劇作家, 作家大仲馬的私生子。直到他7歲,大仲馬才認其為子。痛苦的家境對小仲馬一生產生了深刻影響, 因此,他後來的文學創作大多以探討社會道德問題 為主題。
❺ 茶花女電影簡介
《茶花女》該片根據法國著名作家小仲馬的同名小說改編而成,講述了巴黎風塵女郎瑪格麗特約見華維爾男爵卻與青年亞芒相識、相戀。下面是我給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參閱!
茶花女電影劇情簡介
巴黎風塵女郎瑪格麗特約見華維爾男爵卻與青年亞芒認識。後倆人在書店相遇,瑪得知亞芒每天送花探病,深受感動邀其參加生日宴會。亞芒見她強顏歡笑更加憐惜,遂對她示愛。當晚男爵回來亞芒吃了閉門羹,懊悔之餘斥責她無情,請求父親資助他出國旅行。瑪趕去見他並互吐心意,瑪同意和男爵分手隨他到鄉下調養身體。亞芒父親勸瑪放棄亞芒,瑪因真心愛亞芒,為其著想,騙亞芒與其分手。幾個月後亞芒與男爵及瑪在賭場相遇,不料亞芒大贏,叫瑪隨他走,瑪拒絕,亞芒盛怒之下加以侮辱,並與男爵決斗,男爵受傷,亞芒畏罪潛逃。瑪深愛亞芒,卻拒絕任何資助,病情加重,待亞芒了解真相瑪已撒手人寰。
茶花女電影幕後製作
由喬治·顧柯執導的《茶花女》是米高梅公司出品的古典愛情片中極負盛名的一部,根據法國著名作家小仲馬的同名小說改編而成。這個流傳久遠、膾炙人口的故事曾四次搬上銀幕,但以本片的藝術成就最高。這部凝聚著永恆愛情的影片洋溢著濃烈的抒 *** 彩和悲劇氣氛,神秘女郎葛麗泰·嘉寶將小仲馬筆下的茶花女顫蠢演得活靈活現,在片中有著完美的表現。她對瑪格麗特的成功塑造凝聚了她對人生、社會、角色的理解、積累和交融,達到其表演藝術閃光的頂峰,並獲1937年紐約影評協會最佳女演員獎。
茶花女電影影片評價
You who are so young--where can you have learned all you know about women like me?
這是米高梅公司出品的古典愛情片中極著名的一部,由喬治.庫克執導。講述一名高階交際花被一位純情的青年所感動,與他共墮愛河,最後並死在他的懷抱中的感人愛情故事。神秘女郎葛麗泰嘉寶將小仲馬筆下的茶花女演活了。贏得一個貞潔少女的愛,成為頭一個向她揭示愛情奧妙的人,這當然是一個巨大的福運,但又是最簡單不過的事情。奪取一顆未受過異性進攻的心,無異於進入一座沒有設防,城門大開的城市。一個人所受的教育,責任感和家庭,都是十分堅定的哨兵,但是哨兵無論怎樣警惕,也都逃不過一個十六歲少女的欺騙;須知大自然通過她心愛的男子的聲音,向她提出愛情的最初建議,而且這些建議越是顯得純潔,就越具有火熱的魅力。
同樣。少女越相信善,就越容易失身,即使不投入情人的懷抱,至少也投入愛情的懷抱,因為她沒有戒心,也就沒有防範的力量,贏得她的愛,是任何一個有些意願的男子都能贏得的勝利。這種情況千真萬確,瞧瞧少女們的周圍,監視和防範多麼森嚴!然而,修女院的圍牆怎麼也不夠高,母親安的閨房門鎖怎麼也不夠牢,宗教定的規范怎麼也不夠嚴密,根本關不住那些可愛的小鳥兒,甚至無須用鮮花引誘,她們也要逃出籠子。她們多麼嚮往人們掩飾不讓她們看的人世,又該多麼相信這人世多麼誘人,因此,她們多麼願意傾聽最先透過籠子的隔柱,向她們講述人世奧妙的聲音,多麼願意祝福最先撩起神臘握秘幕布一角的那隻手。
然而,真正得到一個 *** 的愛情,那是異常難於獲得的勝利。在她們身上,肉體損耗了茄局陪靈魂,感官燒毀了內心,放盪麻木了情感。別人對她們講的話,她們早已熟知,別人使用的手段,她們全領教過,就是被她們激發出來的愛情,也已經被她們出賣了。
❻ 1998年《茶花女》版本電影主角
克里斯蒂亞娜·耶里 Cristiana Réali
❼ 《茶花女》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作品通過對巴黎名妓瑪格麗特生活經歷的描繪,真實地展現了法國七月王朝專上流社屬會的糜爛,對他們的虛偽的冷酷的面目進行了深刻的揭露和辛辣的諷刺。
《包法利夫人》是法國作家福樓拜的代表作,寫於1857年。
小說中的女主人公愛瑪原是外省一個富裕農民的女兒,她在少女時期曾生活在修道院中,偷偷地閱讀了不少描寫愛情的浪漫主義作品,整天幻想過上流社會的「美妙生活」。她嫁給了一個懦弱、平庸、感情貧乏的鄉村醫生查理·包法利,她的「巴黎式的愛情」幻想破滅了。在一次侯爵家的舞會上,她受到地主羅道耳弗的勾引,不久又被他拋棄。愛瑪尋找新的刺激,和見習生賴昂往來,一步一步走向墮落,成了非常放盪的女人。為了維持腐朽的生活,她債台高築。後來她又被賴昂拋棄,高利貸者逼得她走投無路,愛瑪在絕望中服毒自殺。
❽ 《茶花女》作者簡介和內容簡要
作者簡介
《茶花女》的作者是亞歷山大·小仲馬,戲劇家,大仲馬的私生子,7歲時大仲馬才認其為子,但仍拒不認其母為妻。私生子的身世使小仲馬在童年和少年時代受盡世人的譏誚。成年後痛感法國資本主義社會的淫靡之風造成許多像他們母子這樣的被侮辱與被損害者,決心通過文學改變社會道德。他曾說:「任何文學,若不把完善道德、理想和有益作為目的,都是病態的、不健全的文學。」這是他文學創作的基本指導思想。而探討資產階級的社會道德問題,則是貫穿其文學創作的中心內容。
內容簡要
瑪格麗特原來是個貧苦的鄉下姑娘,來到巴黎後,開始了賣笑生涯。由於生得花容月貌,巴黎的貴族公子爭相追逐,成了紅極一時的「社交明星」。她隨身的裝扮總是少不了一束茶花,人稱「茶花女」。
茶花女得了肺病,在接受礦泉治療時,療養院里有位貴族小姐,身材、長相和瑪格麗特差不多,只是肺病已到了第三期,不久便死了。小姐的父親裘拉第公爵在偶然發現瑪格麗特很像他女兒,便收她做了乾女兒。瑪格麗特說出了自己的身世,公爵答應只要她能改變自己過去的生活,便負擔她的全部日常費用。但瑪格麗特不能完全做到,公爵便將錢減少了一半,瑪格麗特入不敷出,到現在已欠下幾萬法郎的債務。
一天晚上10多鍾,瑪格麗特回來後,一群客人來訪。鄰居普律當絲帶來兩個青年,其中一個是稅務局長迪瓦爾先生的兒子阿爾芒,他瘋狂地愛著茶花女。甚至早在一年前,瑪格麗特生病期間,阿爾芒每天跑來打聽病情,卻不肯留下自己的姓名。普律當絲向瑪格麗特講了阿爾芒的一片痴情,她很感動。瑪格麗特和朋友們跳舞時,病情突然發作,阿爾芒非常關切地勸她不要這樣殘害自己,並向瑪格麗特表白自己的愛情。
他告訴茶花女,他現在還珍藏著她六個月前丟掉的紐扣。瑪格麗特原已淡薄的心靈再次動了真情,她送給阿爾芒一朵茶花,以心相許。
阿爾芒真摯的愛情激發了瑪格麗特對生活的熱望,她決心擺脫百無聊賴的巴黎生活,和阿爾芒到鄉下住一段時間。她准備獨自一人籌劃一筆錢,就請阿爾芒離開她一晚上。阿爾芒出去找瑪格麗特時,恰巧碰上瑪格麗特過去的情人,頓生嫉妒。他給瑪格麗特寫了一封措辭激烈的信,說他不願意成為別人取笑的對象,他將離開巴黎。
但他並沒有走,瑪格麗特是他整個希望和生命,他跪著請瑪格麗特原諒他,瑪格麗特對阿爾芒傾述「你是我在煩亂的孤寂生活中所呼喚的一個人」。
經過努力,瑪格麗特和阿爾芒在巴黎郊外租把一間房子。公爵知道後,斷絕了瑪格麗特的經濟來源。她背著阿爾芒,典當了自己的金銀首飾和車馬來支付生活費用。阿爾芒了解後,決定把母親留給他的一筆遺產轉讓,以還清瑪格麗特所欠下的債務。經紀人要他去簽字,他離開瑪格麗特去巴黎。
那封信原來是阿爾芒的父親迪瓦爾先生寫的,他想騙阿爾芒離開,然後去找瑪格麗特。告訴瑪格麗特,他的女兒愛上一個體面的少年,那家打聽到阿爾芒和瑪格麗特的關系後表示:如果阿爾芒不和瑪格麗特斷絕關系,就要退婚。瑪格麗特痛苦地哀求迪瓦爾先生,如果要讓她與阿爾芒斷絕關系,就等於要她的命,可迪瓦爾先生毫不退讓。為阿爾芒和他的家庭,她只好作出犧牲,發誓與阿爾芒絕交。
瑪格麗特非常悲傷地給阿爾芒寫了封絕交信,然後回到巴黎,又開始了昔日的荒唐的生活。她接受了瓦爾維勒男爵的追求,他幫助她還清了一切債務,又贖回了首飾和馬車。阿爾芒也懷著痛苦的心情和父親回到家鄉。
阿爾芒禁仍深深地懷念著瑪格麗特,他又失魂落魄地來到巴黎。他決心報復瑪格麗特的「背叛」。他找到了瑪格麗特,處處給她難堪。罵她是沒有良心、無情無義的娼婦,把愛情作為商品出賣。瑪格麗特面對阿爾芒的誤會,傷心地勸他忘了自己,永遠不要再見面。阿爾芒卻要她與自己一同逃離巴黎,逃到沒人認識他們的地方,緊緊守著他們的愛情。
瑪格麗特說她不能那樣,因為她已經起過誓,阿爾芒誤以為她和男爵有過海誓山盟,便氣憤地給瑪格麗特寫信侮辱她,並寄去了一疊鈔票。瑪格麗特受了這場刺激,一病不起。新年快到了,瑪格麗特的病情更嚴重了,臉色蒼白,沒有一個人來探望她,她感到格外孤寂。迪瓦爾先生來信告訴她,他感謝瑪格麗特信守諾言,已寫信把事情的真象告訴了阿爾芒,現在瑪格麗特唯一的希望就是再次見到阿爾芒。
臨死前,債主們都來了,帶著借據,逼她還債。執行官奉命來執行判決,查封了她的全部財產,只等她死後就進行拍賣。彌留之際,她不斷地呼喊著阿爾芒的名字,「從她的睛里流出了無聲的眼淚」。她始終沒有再見到她心愛的人。
死後只有一個好心的鄰居米利為她入殮。當阿爾芒重回到巴黎時,她把瑪格麗特的一本日記交給了她。從日記中,阿爾芒才知道了她的高尚心靈。「除了你的侮辱是你始終愛我的證據外,我似乎覺得你越是折磨我,等到你知道真相的那一天,我在你眼中也就會顯得越加崇高。」
阿爾芒懷著無限的悔恨與惆悵,專門為瑪格麗特遷墳安葬,並在她的墳前擺滿了白色的茶花。
(8)瑪茶花女擴展閱讀:
作品簡介
《茶花女》是法國作家亞歷山大·小仲馬創作的長篇小說,也是其代表作。故事講述了一個青年人與巴黎上流社會一位交際花曲折凄婉的愛情故事。
作品通過一個妓女的愛情悲劇,揭露了法國七月王朝上流社會的糜爛生活。對貴族資產階級的虛偽道德提出了血淚控訴。在法國文學史上,這是第一次把妓女作為主角的作品。
作者影響
小仲馬的作品數量遠遠不及其父。但他的思想境界遠比其父高尚,而且他扛起問題劇的大旗,獨樹一幟,最終寫出一部小說《茶花女》,並搬上舞台,賺取了法國及全世界無數讀者和觀眾的同情之淚,成了另一種類型的不朽之作。從這一點看,小仲馬的文學成就並不比大仲馬遜色。
創作背景
《茶花女》就是根據小仲馬親身經歷所寫的一部力作,這是是發生在他身邊的一個故事。小仲馬出生於法國巴黎,他的母親卡特琳娜·拉貝是一個貧窮的縫衣女工,他的父親大仲馬當時只是一個默默無聞的抄寫員,後來在戲劇創作和小說創作領域取得了巨大成就,成為法國十九世紀浪漫主義文學運動中的重要代表。隨著社會地位和經濟條件的不斷改變,他的父親大仲馬越來越瞧不起縫衣女工卡特琳娜·拉貝。
他混跡於巴黎的上流社會,整日與那些貴婦人、女演員廝混在一起,把小仲馬母子倆忘得一干二凈。可憐的縫衣女工只好一個人起早貪黑辛苦勞動,勉強維持母子兩人的生計。小仲馬七歲的時候,父親大仲馬通過打官司從卡特琳娜·拉貝手中奪取了對兒子的監護權,而那位勤勞善良的縫衣女工則就此失去了自己一手養大的兒子,重新成為一個孤苦伶仃的人。這使小仲馬從小體驗到了人世間的殘酷和不平。
使得小仲馬熱切地期望著自己也能像父親一樣,揚名於文壇。於是,他也開始從現實中取材,從婦女、婚姻等問題中尋找創作素材。《茶花女》就是根據他親身經歷所寫的一部力作。這是是發生在小仲馬身邊的一個故事。1844年9月,小仲馬與巴黎名妓瑪麗·杜普萊西一見鍾情。瑪麗出身貧苦,流落巴黎,被逼為娼。她珍重小仲馬的真摯愛情,但為了維持生計,仍得同闊佬們保持關系。小仲馬一氣之下就寫了絕交信去出國旅行。
1847年小仲馬回歸法國,得知只有23歲的瑪麗已經不在人世,她病重時昔日的追求者都棄她而去,死後送葬只有兩個人!她的遺物拍賣後還清了債務,餘款給了她一個窮苦的外甥女,但條件是繼承人永遠不得來巴黎!現實生活的悲劇深深地震動了小仲馬,他滿懷悔恨與思念,將自己囚禁於郊外,閉門謝客,開始了創作之程。一年後,當小仲馬24歲時,寫下了這本凝集著永恆愛情的《茶花女》。
名妓瑪麗·杜普萊西嚮往上流社會生活,和小仲馬母親卡特琳娜·拉貝被大仲馬拋棄,同時反映當時資本主義制度下的拜金現象,批判當時資本主義的黑暗。
作品思想
傳統的道德觀念,包括對戲劇和小說創作的要求,認為與人通姦的有夫之婦或青樓賣妓的年輕女子都是靈魂有罪的人,應該使她們改邪歸正獲得新生,要不就在自殺或被殺中處死她們。小仲馬明顯是要背離這種傳統。在《茶花女》這部小說里,小仲馬決定以瑪麗·杜普萊西的詩人「戈蒂耶」作女主人翁的姓,並毫不顧忌地以她的原名阿爾豐西娜來做她的名。
後來覺得這還不足以表現他所愛的這位女子,便以聖母瑪麗亞的名字來命名她,把她看成是聖母和天使,稱她為「瑪格麗特·戈蒂埃」,同時保留她生前眾人所給予她的親切的外號「茶花女」,把她寫成是一個靈魂高尚的人,而不是一般人心中的下賤的妓女。從這個角度讀者又可以看出茶花女的高尚美。
小說通過「我」充分體現了作者所主張的人道主義思想,著重表現了人與人之間誠摯的交往、寬容、理解和尊重。阿爾芒和瑪格麗特之間的愛情體現了人間的真情,人與人之間的關懷、寬容與尊重,體現了人性的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