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三弄洞簫
1. 簫的筒音是低音5,F調的筒音是低音6,為何張維良的梅花三弄既是F調,筒音又是低音5樂理盲求掃盲
F調的簫筒音也是5。當筒音作6時是降E調,當筒音作2時是降B調,當筒音作1時是C調。當然也可以作別的,只是變調了而已。我們是以8孔洞簫為例,不知道你明白了沒。
2. 程野梅花三弄用的樂器是什麼二人轉演員程野在明星轉起來拿的像拐杖似的樂器誰知道叫什麼
那是特製的洞簫,吹孔搞成了一吹就響的那種吹嘴。那個吹嘴兒就特別像拐杖的把手。
3. 梅花三弄
笛子
別稱雅號:竹笛;橫笛;「橫吹」
應用譜號:低音譜號,不移調記譜。
結構組成:是一根比手指略粗的長管,上面開有若干小孔。
常見的六孔竹製膜笛 由笛頭、吹孔(1個)、膜孔,(1個)、音孔(6個)、後出音孔(1個)、 前出音孔(2個,又名筒音)和笛尾組成。
使用材質:笛身一般為竹製。
笛膜(演奏時貼於膜孔處的一個小薄片)一般用嫩 蘆葦桿中的內膜製成。
樂器特色:屬於木管樂器家族中的吹孔膜鳴樂器類。是典型的中國民族樂器。
梆笛
梆笛用於北方梆子戲的伴奏
笛身細且短小,音色高亢明亮有力,著重於舌上技巧的運用
在演奏上表現了濃厚的地方色彩,在氣息運用上較猛,並採用了急促跳躍的舌打音,強有力的垛音,富有情趣的花舌音等等特殊技巧。
梆笛善於表現剛健豪放、活潑輕 快的情致,具有強烈的北方色彩,這和北方人民所處的地區特點和生活、勞動習慣是分不開的。
多用於北方的吹歌會、評劇和梆子戲曲(如秦腔、河北梆子、蒲劇等)的伴奏,也可用來獨奏。
曲笛
曲笛用於南方崑曲等戲曲的伴奏,又叫「班笛」、「市笛」或「扎線(即纏絲)笛」,因盛產於蘇州,故又有「蘇笛」之稱。
多為C調或D調。
管身粗而長,音色淳厚、圓潤、講究運氣的綿長,力度變化細致,常採用先放後收,一音三韻,悠揚委婉,演奏的曲調比較優美、精緻、華麗,具有濃厚的江南韻味。
音色潤麗、清晰,音色控制、強弱對比自如,並多應用笛子上的「喚音」、「送音」、「打音」、「倚音」、「顫音」等技術,在氣息運用上要求飽滿均勻,盡量少用吐音斷奏。
曲笛在我國南方廣泛流行,適宜獨奏、合奏,是崑曲等戲曲音樂、江南絲竹,蘇南吹打、潮州笛套鑼鼓等地方音樂中富有特色的樂器之一。
笛是中國最具特色的吹奏樂器之一。1986年5月,在河南舞陽縣賈湖村東新石器時代早期遺址中發掘出16支豎吹骨笛(用鳥禽肢骨製成),根據測定距今已有8000餘年歷史。豎吹,音孔由五孔至八孔不等,其中以七音孔笛居多,具有與現在我們所熟悉的中國傳統大致相同的音階,骨笛音孔旁刻有等分符號,有些音孔旁還加打了小孔,與今天的中國音調完全一致,仍可用其吹奏現在的民間樂曲《小白菜》。
黃帝時期,即距今大約4000多年前,黃河流域生長著大量竹子,開始選竹為材料制笛,《史記》記載:「黃帝使伶倫伐竹於昆豀、斬而作笛,吹作鳳鳴」,以竹為村料是笛制的一大進步,一者竹比骨振動性好,發音清脆;二者竹便於加工。秦漢時期已有了七孔竹笛,並發明了兩頭笛,蔡邕、荀勖、梁武帝都曾製作十二律笛,即一笛一律。
笛在古代稱為「篴」。到了漢代,許慎的《說文解字》有:「笛,七孔,竹筩也」的記載。
1978年,從湖北隨縣曾侯乙墓出土了兩支竹篪,從湖南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了兩支竹笛,出土的篪和古籍中記載的漢篪,除長度略有出入外,其他形制完全相同;出土的笛除與記載相同外,並在墓內的竹筒上寫有篪的字樣,顯然是古代竹笛,古代的篪和笛非常相似,歷來有人篪、笛不分,說成是同一樂器,實際是有區別的。從出土篪、笛可以看出:篪, 6孔,閉口,能奏五聲加一變化音,全身髹(xiū)漆;笛,7孔,開口,能奏七聲加兩個變化音,不髹漆。戰國時,篪是祭神或宴亭時演奏的主要旋律樂器之一,笛也非常流行,屈原學生宋玉的《笛賦》中也曾講到當時南方的笛,與今日之笛已十分相像。
笛在漢代前多指豎吹笛,秦漢以來,笛已成為豎吹的簫和橫吹的笛的共同名稱,並延續了很長時期。漢武帝時,張騫通西域後傳入橫笛,亦稱「橫吹」。它在漢代的鼓吹樂中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湖南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的兩支竹笛,都屬橫吹類的笛樂器。
北朝時,笛子不僅極為普遍,而且有所發展,形制、長短、粗細變化較大。到了北周和隋代,開始有了「橫笛」之名。隋朝後期,出現了能演奏半音階的十孔笛。
從唐代起,笛子還有大橫吹和小橫吹的區別。同時,豎吹的篪才被稱為簫,橫吹則稱之為笛。唐朝呂才,制「尺八」,豎吹,並傳入日本;在古都奈良的正倉院中,珍藏著我國盛唐時期製作的4支橫笛。其中有牙和雕石橫笛各一支,竹質的兩支,它們長短不同,但都開有7個橢圓形音孔。劉系作七星管笛,蒙膜助聲,是為笛加膜的第一人。
在晉時已有豎笛,吹頭加一木頭,使氣從縫隙中通過,射向兩哨孔邊陵發音。
宋笛制多樣,有叉手笛、龍頸笛、十一孔的小橫吹、九孔的大橫笛、七孔玉笛等等。
元朝以後笛子與現在類似,由於戲曲的蓬勃發展,笛子成為很多劇種的伴奏樂器,並按伴奏劇種不同分為兩類:梆笛和曲笛。
20世紀六十年代,趙松庭發明排笛,將2至4根不同調的笛子扎在一起,音域可擴大三個八度以上,音樂富於變化,易於演奏。
笛子是中國廣為流傳的吹奏樂器,因為是用天然竹材製成,所以也稱為"竹笛"。
笛子由一根竹管做成,裡面去節,在管身上開有一個吹孔、一個膜孔、六個音孔。吹孔是笛子的第一個孔,氣流由此吹入,使管內空氣振動而發音。膜孔是笛子的第二個孔,專用來貼笛膜,笛膜多用蘆葦膜或竹膜做成,笛膜經氣流振動,便發出清脆而圓潤的樂音。
笛子雖然短小簡單,但它卻有七千年的歷史。大約在四千五百多年前的時候,笛子由骨制改為竹製。在公元前1世紀末漢武帝時,笛子稱為"橫吹",它在當時的鼓吹樂中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從7世紀開始,笛子又有了改進,增加了膜孔,使它的表現力有了很大的發展,並且演奏技術也發展到相當高的水平。到了10世紀,隨著宋詞元曲的崛起,笛子成了伴奏吟詞唱曲的主要樂器,在民間戲曲以及少數民族劇種的樂隊里,笛子也是不可缺少的樂器。
笛子的表現力非常豐富,它既能演奏悠長、高亢的旋律,又能表現遼闊、寬廣的情調,同時也可以奏出歡快華麗的舞曲和婉轉優美的小調。然而,笛子的表現力不僅僅在於優美的旋律,它還能表現大自然的各種聲音。比如模仿各種鳥叫等。
笛子不但演奏技巧豐富,而且它的品種也多種多樣,有曲笛、梆笛、定調笛、加鍵笛、玉屏笛、七孔笛、十一孔笛等,並形成了風格迥異的南北兩派。
南派笛子的風格典雅清麗,他們所使用的笛子主要是曲笛。曲笛的管身較長較粗,音色渾厚柔和,清亮圓潤、悠揚委婉,主要流行於中國江南地區。
北派笛子的風格剛勁粗獷,他們使用的笛子主要是梆笛。梆笛的管身較短較 細,音色高亢明亮,它主要流行於中國北方地區。
蕭
簫的產生,其歷史可以追根溯源到遠古時期.我國考古學表明,目前出土文物中發現了有距今七千多年的骨質發聲器,考古學家稱之為"骨哨"(浙江河姆渡出土的文物,現存浙江博物館).這批骨哨是用鳥禽類中段肢骨製成的,古代人將骨骼中的骨髓抽掉,形成一支中空的骨管,然後在管壁上打有孔洞,它們長7厘米左右,管徑6--8毫米,略呈弧曲形,在凸弧面上開有二或三孔,可以吹出幾個音來,於是就形成了骨哨.
盡管考古學家們稱之為骨哨,但從它的形狀,結構和發聲原理同現代簫笛作一比較,已基本上具備了樂器的雛形.我們是否可以認為骨哨應該就是簫笛的鼻祖呢?無怪今天有許多管樂大師們都認為骨哨就是今天的前身,因此乾脆稱它為"骨笛".
那麼用竹子做的吹奏樂器又是什麼年代形成的呢?<<呂氏春秋>>中寫有:"黃帝命伶倫伐昆侖之竹為管"的記載.據說遠古時期氣候較暖,我國黃河流域遍長竹子,只是因為後來氣候變化,竹子的生長線才南遷到長江流域.伶倫伐竹為管的記載,充分說明了用竹子做樂器在新石器時代已經開始了.據傳,後人將伶倫所訂的律管編排在一起,就形成了古代的排簫.
在虞舜時代,曾出現過一部稱之為"箾韶"的古代樂舞,"箾"即是今天的"簫"字.因為這部樂舞主要是用古代排簫來演奏的,所以我們認為<<韶>>的演奏使簫進入了一個新時代.
<<大夏>>是古代人民歌頌大禹治水為內容的古代樂舞,它共分為"九成"(九段音樂),用"龠"伴奏,又稱為"夏竹九成".竹就是排簫的前身.由此可見,從<<箾韶>>到<<大夏>>,簫曾在中國音樂史上經歷過多年的輝煌時代.
周代,曾將我國古代樂器分為"八音",它們是:金,石,絲,竹,匏,土,革,木八類樂器,其中"竹"就是指簫和篪.自從戰國初期的曾侯乙墓的出土,簫做為古代樂器的實物才得以我們親眼所見.因此提起"絲竹"二字,人們自然會想到這種樂器.
它們的區別
洞簫七孔,簫八孔,笛子六孔(音孔)。
笛子比簫好入門,但是要說難度笛子的難度比簫難很多,他需要的技術更加難和可表達的音樂范圍廣,簫的音樂表達受到他的音域限制。
笛子比較奔放外向一點,簫比較含蓄深沉
笛子的音色比較飄,輕浮,簫的音色比較沉,厚實。但是現在已經有一些低音笛子已經和簫的效果有點相同了。
簫的音樂給人傳遞安靜的感覺
笛子的音樂給人傳遞明朗的感覺
4. 誰能介紹一下簫,有哪些著名的簫曲
梅花三弄、廣陵散、陽關三疊、蘇武牧羊、鳳求凰、春江花月夜、長相思、關山月
5. 推薦幾首類似與梁祝的曲子,其他類型的好聽的曲子也行,但要用古箏、琵琶、揚琴等古代樂器彈奏
《山丹丹開花紅艷艷》、《夕陽簫鼓》、《春江花月夜》、《漁舟唱晚》、《二泉映月》、《採茶撲蝶》、《蘭花花》等中國名曲就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