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浮雕梅花
『壹』 客廳沙發背景牆掛梅花好嗎
客廳沙發背景牆使用梅花好不好,這個還是要根據您的裝飾風格來決定的,回在選擇這幅作品中盡答量要符合當下裝飾風格。這樣才能起到更好的視覺效果和裝飾效果。不過梅花意義卻是非常不錯的。
背景牆是可以使用東芝uv列印機列印的,使用東芝uv列印機還可以列印出3D、浮雕效果的背景牆和自由個性定製圖案。同時還不用製版、菲林。生產周期快。即打即干。如果自己需求量大的話是可以考慮使用東芝uv列印機的。東芝uv列印機採用的是東芝噴頭,墨點為5pl。列印速度是愛普生的2倍,列印精度比理光G5的要高,使用壽命長24個月~36個月,噴頭成本6000元。同時還有2年質保。
『貳』 2014年黃花梨筆筒拍賣價格高嗎
詳細說明
明清筆筒傳世品極多,雖形制變化不大,但材質卻頗為豐富。有竹、瓷、木、銅、象牙、玉、水晶、端石、漆等。從裝飾方法上看,有刻、鏤、雕、繪等,以瓷筆筒為例,有青花
、五彩、粉彩、三彩、顏色釉等。筆筒為文房用具中器型變化最小,裝飾方法最為豐富的品種之一。
明代以前傳世的竹刻器物甚少,一則是缺少知名的刻工,二
則有些器物上沒有刻工姓名,加之竹製品本身不易保存,難以見到出土之物,故具體年代極難定奪。明代中葉之後,竹刻名家輩出,竹刻器物由實用型開始向實用和欣賞二者兼備
的類型轉變,竹筆筒也在此時應運而生,並逐漸成為收藏者的心愛之物。明代竹刻名家有朱松鄰、朱小松、朱三松祖孫三代,以浮雕和圓雕的深刻法創竹刻嘉定派;有仲謙,以不
事精雕細琢,只就其天然形態稍加斫磨的金陵派。清代竹刻名家有張希黃,創留青竹刻技法,為竹刻浙派的代表;吳之璠,刻工圓潤,尤善浮雕;還有封錫祿、鄧浮嘉、周芷岩、
尚勛、潘老桐等人。就傳世的明清筆筒看,有光素器物,不加雕飾以本身的紋理和色澤取勝,朴實無華,素雅大方,但相對來講,工藝韻味稍差,為藏者所不重。有精心鏤雕器物
,如竹雕松鶴筆筒,為明代朱松鄰所刻。筒式,筒身雕有老松一截,老乾橫披,癭節密布。老樹旁另有小松,盤旋曲折,松針纖細,枝葉繁茂。刀法洗練剔透,層次分明,重重疊
疊,起伏而多變,為明代竹刻之精品。深刻法亦為明代筆筒刻法之一,其典型特徵是紋飾全部陷入地之中,有時下剔幾達七八層,運刀如筆,玲瓏剔透。如竹雕白菜筆筒,為明代
竹刻名家朱三松刻制。筒式,色澤棕紅,筒壁刻有白菜兩棵,葉片或挺或伏,葉脈清晰,一隻螳螂伏在菜葉上。其刀法為陷地深刻,菜心陷地最深,線條婉轉流暢,頗見功力。明
代竹筆筒還有浮雕一種,利用深淺不同的刀法,表現出紋飾的層次感,雕工精細,有古樸典雅之美。竹雕園林人物筆筒為明代典型的浮雕器物,筒式,下有矮足,色澤棕紅。筒身
用深淺不同浮雕手法,刻畫出庭園、花樹、山石及人物。刀法粗獷勁挺,人物表情傳神。明代竹筆筒中有留青一派,所謂的留青,也稱貼簧、文竹、竹簧,經煮、曬、壓,膠合或
鑲嵌在木胎及竹胎器上,然後磨光,再在上面雕刻紋飾,由於簧色潔凈無瑕,有如象牙。竹雕仕女筆筒,為明代器物,紋飾採用了平刻淺雕、留青等多種技法,畫面簡潔明快,雖
然從雕琢的工藝上似乎不及鏤雕、高浮雕精湛,但古樸之中別有韻味。清代竹刻藝術高度發展,竹刻名家層出不窮,而竹筆筒更是文房中不可或缺之物,這也是清代竹筆筒傳世品
甚多的基本原因。清代竹刻筆筒繼承了明代的優良傳統,如清初的吳之璠在繼承嘉定三朱的同時,而以淺浮雕突出主題,特別是留空為背景之法深得北魏浮雕之神韻。竹雕御馬圖
筆筒,為吳之璠所作,外壁以淺浮雕刻出馬的身軀,四蹄具有深淺不一的立體感,而陽刻的人物眉眼清晰,動感強烈。特別是馬的眼睛嵌入半透明的深褐色犀角,突出了康熙時期
畫龍點睛的雕刻特徵。清代竹筆筒中的透雕工藝極為精湛,畫面層次感極強,雖盈握之器,景緻深遠。如竹雕竹林七賢筆筒,為清初顧珏所作,器身人物眾多,神態各異,茂林修
竹,小橋流水,刀法精純,尤其是鏤空雕出的竹枝遠近有別,更顯竹林的幽深,為清代竹刻筆筒中的精品。清代竹刻留青筆筒以大量留白之法表現畫面的淡遠清秀,在清竹刻筆筒
中別具一格。竹雕山水人物筆筒,為張希黃所作,畫面疏密相間,構圖極為精巧,刀法細膩,線條流暢。天水之間的大量留白,有明清山水畫的意境。木製筆筒在明清之際亦較為
常見,有紫檀木、沉香木、雞翅木、黃楊木、紅木等。技法與竹雕大同小異,一般來講,明代木筆筒作工樸素渾厚,刀法遒勁流暢,而清代木
筆筒作工精緻潔潤,刀法細膩,意境深幽。明代木雕名家有孫雪居,其作品甚為罕見。清代有吳之璠、黃炳勛、朱清父、周芷岩等人。明代木筆筒以紫檀、沉香木較為常見,紋飾
以花卉居多。紫檀筆筒很少採用較為繁復的鏤雕工藝,而是利用本身的色澤、紋理或棕眼加以表現,故顯得大方穩重,古樸典雅。紫檀雕花卉筆筒,筒外壁雕有折枝梅花及秋葵,
器口沿為花瓣形,整體採用淺浮雕的方法,紋飾簡練,刀法圓熟古樸,明代的風格特徵十分明顯。清代木雕筆筒與明代風格截然不同,雕法更加全面,有去地高浮雕,淺刻及浮雕
、鏤雕、陰刻綜合技法。刀法纖巧細膩。黃楊木筆筒,為吳之璠所作,筒口呈扁圓形,上下口以紅木鑲成,與筒身的鵝黃色形成反差。筒身採用去地浮雕之法,畫面上人物突出,
山石古松高遠,四周留有空白。構圖虛實分明,紋飾深峻生動,刀法極為精湛,為清代木雕筆筒中的佳作。所謂的淺刻即對紋飾僅以刻劃來表現,雖然沒有立體感,但在細膩的刀
法下紋飾仍有層次感,與透雕有異曲同工之妙。紅木刻梅花筆筒,為周芷岩所作,筒身淺刻梅花及題詩句,細膩的刀法使器物上的詩情畫意盡收眼中,,簡潔之中見典雅,平淡之
中見奇趣,為明代淺刻筆筒的代表性作品。清代集浮雕、鏤雕、陰刻於一身的木筆筒較為常見,此類器物集中表現了清代木雕技藝的成熟與高超。如沉香木雕人物筆筒,將竹雕工
藝用於木雕,使畫面遠深近淺,主次分明。清代木雕除上述方法外,還有巧妙利用材質本身的形狀,稍加雕琢而成的筆筒,作品少有雕琢,突出天然的韻味。如黃楊木雕梅花筆筒
,利用黃楊木樹根的形狀,稍加雕琢,器身雖僅刻一老梅,幾朵梅花,但虯勁之姿極為生動,有古樸高雅之美感。清代的木雕工藝還常用各種名貴玉石、象牙、螺鈿等多種原料嵌
在筆筒上,具有華貴異常的裝飾效果。如紫檀百寶鑲嵌花卉筆筒,就是百寶鑲嵌工藝的佳作。象牙筆筒明代極為罕見,清代傳世品也不多。從風格上看,明代多以刀代筆,構圖清
新,畫面簡潔。清代則以鏤雕為主,紋飾立體感較強。牙雕山水人物筆筒,為明代器物,筒身為淺刻山水人物圖,刀法流暢,人物傳神,頗有中國古代白描畫的韻味。牙雕龍紋筆
筒,為清代器物,筒身鏤雕透空錢紋錦地,上浮雕龍紋,雕工細膩精湛,動靜結合,精妙美觀。明清筆筒除上述材質外,還有玉、雕漆、紫砂、銅等。由於傳世品極少,收藏者寡
,故不一一介紹。明清筆筒的大宗產品當推瓷器,由於其燒造相對簡單,產量高,傳世品多,故為廣大收藏者所喜愛 。瓷製筆筒始於明代嘉靖、萬曆年間,但傳世品中極難一見
,在具體的收藏過程中對此時期的筆筒要慎之又慎,以免上當受騙。由於瓷器的鑒定和斷代較為復雜,涉及方方面面的知識,遠非幾句話就能說清,所以,對明清瓷筆筒只能略加
論述。天啟、崇禎時的瓷筆筒生產量較大,以青花為主,紋飾有植物、動物、人物等。其基本形制為直口,平底,腰微束。如青花人物故事筆筒,直口,平底無釉。筒壁繪有青花
人物,直花呈色淡雅,繪工精細。器口器足處有暗刻紋飾為崇禎瓷筆筒的典型特徵。清順治瓷筆筒傳世品略少,但器型品種較多,有直口直壁式,束腰侈口式等。一般來講,前者
瘦高,後者粗壯。以青花為主。青花花鳥紋筆筒,為順治時器物,體型較大,束腰侈口,筒壁有暗刻及青花紋飾。康熙時瓷筆筒的生產達到鼎盛時期,品種極為豐富,有青花、五
彩、鬥彩、釉里三彩及各種顏色釉。紋飾內容廣泛,有人物、動物、山水、花鳥、博古等。器型有束腰侈口形、直口直壁形、竹節形、方形等。其典型特徵是胎釉結合緊密,胎質
細膩。無款者居多,少量有堂名款,器壁上亦見有干支款。雍正、乾隆時期是清代瓷筆筒生產的第二階段,傳世品較清初要少,但製作精巧,特別是出現了一些新穎的器型,如六
方形、扁方形、雙聯形等。裝飾味道較清初濃郁。如粉彩雙聯方勝型山水筆筒,為乾隆時筆筒的典型。這一時期瓷筆筒的品種有青花、青花釉里紅、粉彩、各種顏色釉地粉彩及單
色釉。雍正瓷筆筒的特徵是清新典雅,乾隆則富貴華麗,官窯器物多有紀年款,民窯則為干支款或堂名款。嘉慶、道光時是清代瓷筆筒生產的第三階段,仍以粉彩為主要品種,器
型以細高為主。紋飾以人物等居多,較為側重觀賞性。此時的另一特點是雕瓷筆筒開始出現,多模仿竹雕器物,以黃釉雕瓷筆筒最為出色。如黃釉雕瓷筆筒,以剔地手法刻出松、
石,口沿及底繪成竹節斷面痕跡。官窯多有紀年款識,民窯有堂名款或刻工名號。雕瓷的著名工匠有陳國治、王炳榮、湯源和等人。晚清瓷筆筒仍較盛行,但質量下降,最典型的
特徵是胎釉結合不緊密,釉面泛灰,青花浮於器表。多有六字青花款和六字紅彩圖章款。素胎剔地筆筒,為光緒時難得一見的精品。
筆筒的收藏最好能按不同材質有選擇的進行。如竹木筆筒當以清代為重點,因明代器物傳世品甚少,價格之昂貴是可想而知的,即便是一般工匠的作品,動輒也在萬元之上,而清
代傳世品較多,可供選擇的餘地較大。瓷質筆筒當以清早中期為重點,特別要注意的是清末及民國時曾燒造過許多仿康熙、雍正、乾隆時的青花、五彩、粉彩器物,這就需要收藏
者在鑒定這些器物時,要掌握各個時期的時代特徵,使自己的收藏躍上一個更高的層次。
『叄』 鑒定明清筆筒
筆筒是中國古代除筆、墨、紙、硯以外最重要的文房用具,大約出現在明朝中晚期。筆筒因使用方便,很快就風靡天下,至今仍盛而不衰。
老筆筒材質多樣,有瓷、木、竹、漆、玉、牙、紫砂等。清三代(康熙、雍正、乾隆)以前的瓷筆筒,因存量很小,一直是藏家追尋的目標,但晚清和民國時期出產的瓷筆筒存世量還很大。從年代上講,康熙筆筒屬藏家難得之物,市場上大量帶康熙款和畫風的瓷筆筒其實大多為晚清同治、光緒年間仿造,鑒定兩者區別,需要從釉色、造型、畫意筆法仔細研究。
明清筆筒傳世品極多,雖形制變化不大,但材質卻頗為豐富。有竹、瓷、木、銅、象牙、玉、水晶、端石、漆等。從裝飾方法上看,有刻、鏤、雕、繪等,以瓷筆筒為例,有青花、五彩、粉彩、三彩、顏色釉等。筆筒為文房用具中器型變化最小,裝飾方法最為豐富的品種之一。
明代以前傳世的竹刻器物甚少,一則是缺少知名的刻工,二則有些器物上沒有刻工姓名,加之竹製品本身不易保存,難以見到出土之物,故具體年代極難定奪。明代中葉之後,竹刻名家輩出,竹刻器物由實用型開始向實用和欣賞二者兼備的類型轉變,竹筆筒也在此時應運而生,並逐漸成為收藏者的心愛之物。明代竹刻名家有朱松鄰、朱小松、朱三松祖孫三代,以浮雕和圓雕的深刻法創竹刻嘉定派;有〓仲謙,以不事精雕細琢,只就其天然形態稍加斫磨的金陵派。清代竹刻名家有張希黃,創留青竹刻技法,為竹刻浙派的代表;吳之璠,刻工圓潤,尤善浮雕;還有封錫祿、鄧浮嘉、周芷岩、尚勛、潘老桐等人。就傳世的明清筆筒看,有光素器物,不加雕飾以本身的紋理和色澤取勝,朴實無華,素雅大方,但相對來講,工藝韻味稍差,為藏者所不重。有精心鏤雕器物,如竹雕松鶴筆筒,為明代朱松鄰所刻。筒式,筒身雕有老松一截,老乾橫披,癭節密布。老樹旁另有小松,盤旋曲折,松針纖細,枝葉繁茂。刀法洗練剔透,層次分明,重重疊疊,起伏而多變,為明代竹刻之精品。深刻法亦為明代筆筒刻法之一,其典型特徵是紋飾全部陷入地之中,有時下剔幾達七八層,運刀如筆,玲瓏剔透。如竹雕白菜筆筒,為明代竹刻名家朱三松刻制。筒式,色澤棕紅,筒壁刻有白菜兩棵,葉片或挺或伏,葉脈清晰,一隻螳螂伏在菜葉上。其刀法為陷地深刻,菜心陷地最深,線條婉轉流暢,頗見功力。明代竹筆筒還有浮雕一種,利用深淺不同的刀法,表現出紋飾的層次感,雕工精細,有古樸典雅之美。竹雕園林人物筆筒為明代典型的浮雕器物,筒式,下有矮足,色澤棕紅。筒身用深淺不同浮雕手法,刻畫出庭園、花樹、山石及人物。刀法粗獷勁挺,人物表情傳神。明代竹筆筒中有留青一派,所謂的留青,也稱貼簧、文竹、竹簧,經煮、曬、壓,膠合或鑲嵌在木胎及竹胎器上,然後磨光,再在上面雕刻紋飾,由於簧色潔凈無瑕,有如象牙。竹雕仕女筆筒,為明代器物,紋飾採用了平刻淺雕、留青等多種技法,畫面簡潔明快,雖然從雕琢的工藝上似乎不及鏤雕、高浮雕精湛,但古樸之中別有韻味。
清代竹刻藝術高度發展,竹刻名家層出不窮,而竹筆筒更是文房中不可或缺之物,這也是清代竹筆筒傳世品甚多的基本原因。清代竹刻筆筒繼承了明代的優良傳統,如清初的吳之璠在繼承嘉定三朱的同時,而以淺浮雕突出主題,特別是留空為背景之法深得北魏浮雕之神韻。竹雕御馬圖筆筒,為吳之璠所作,外壁以淺浮雕刻出馬的身軀,四蹄具有深淺不一的立體感,而陽刻的人物眉眼清晰,動感強烈。特別是馬的眼睛嵌入半透明的深褐色犀角,突出了康熙時期畫龍點睛的雕刻特徵。清代竹筆筒中的透雕工藝極為精湛,畫面層次感極強,雖盈握之器,景緻深遠。如竹雕竹林七賢筆筒,為清初顧珏所作,器身人物眾多,神態各異,茂林修竹,小橋流水,刀法精純,尤其是鏤空雕出的竹枝遠近有別,更顯竹林的幽深,為清代竹刻筆筒中的精品。清代竹刻留青筆筒以大量留白之法表現畫面的淡遠清秀,在清竹刻筆筒中別具一格。竹雕山水人物筆筒,為張希黃所作,畫面疏密相間,構圖極為精巧,刀法細膩,線條流暢。天水之間的大量留白,有明清山水畫的意境。木製筆筒在明清之際亦較為常見,有紫檀木、沉香木、雞翅木、黃楊木、紅木等。技法與竹雕大同小異,一般來講,明代木筆筒作工樸素渾厚,刀法遒勁流暢,而清代木筆筒作工精緻潔潤,刀法細膩,意境深幽。明代木雕名家有孫雪居,其作品甚為罕見。清代有吳之璠、黃炳勛、朱清父、周芷岩等人。明代木筆筒以紫檀、沉香木較為常見,紋飾以花卉居多。紫檀筆筒很少採用較為繁復的鏤雕工藝,而是利用本身的色澤、紋理或棕眼加以表現,故顯得大方穩重,古樸典雅。紫檀雕花卉筆筒,筒外壁雕有折枝梅花及秋葵,器口沿為花瓣形,整體採用淺浮雕的方法,紋飾簡練,刀法圓熟古樸,明代的風格特徵十分明顯。清代木雕筆筒與明代風格截然不同,雕法更加全面,有去地高浮雕,淺刻及浮雕、鏤雕、陰刻綜合技法。刀法纖巧細膩。黃楊木筆筒,為吳之璠所作,筒口呈扁圓形,上下口以紅木鑲成,與筒身的鵝黃色形成反差。筒身採用去地浮雕之法,畫面上人物突出,山石古松高遠,四周留有空白。構圖虛實分明,紋飾深峻生動,刀法極為精湛,為清代木雕筆筒中的佳作。所謂的淺刻即對紋飾僅以刻劃來表現,雖然沒有立體感,但在細膩的刀法下紋飾仍有層次感,與透雕有異曲同工之妙。紅木刻梅花筆筒,為周芷岩所作,筒身淺刻梅花及題詩句,細膩的刀法使器物上的詩情畫意盡收眼中,簡潔之中見典雅,平淡之中見奇趣,為明代淺刻筆筒的代表性作品。清代集浮雕、鏤雕、陰刻於一身的木筆筒較為常見,此類器物集中表現了清代木雕技藝的成熟與高超。如沉香木雕人物筆筒,將竹雕工藝用於木雕,使畫面遠深近淺,主次分明。清代木雕除上述方法外,還有巧妙利用材質本身的形狀,稍加雕琢而成的筆筒,作品少有雕琢,突出天然的韻味。如黃楊木雕梅花筆筒,利用黃楊木樹根的形狀,稍加雕琢,器身雖僅刻一老梅,幾朵梅花,但虯勁之姿極為生動,有古樸高雅之美感。清代的木雕工藝還常用各種名貴玉石、象牙、螺鈿等多種原料嵌在筆筒上,具有華貴異常的裝飾效果。如紫檀百寶鑲嵌花卉筆筒,就是百寶鑲嵌工藝的佳作。象牙筆筒明代極為罕見,清代傳世品也不多。從風格上看,明代多以刀代筆,構圖清新,畫面簡潔。清代則以鏤雕為主,紋飾立體感較強。牙雕山水人物筆筒,為明代器物,筒身為淺刻山水人物圖,刀法流暢,人物傳神,頗有中國古代白描畫的韻味。牙雕龍紋筆筒,為清代器物,筒身鏤雕透空錢紋錦地,上浮雕龍紋,雕工細膩精湛,動靜結合,精妙美觀。明清筆筒除上述材質外,還有玉、雕漆、紫砂、銅等。由於傳世品極少,收藏者寡,故不一一介紹。明清筆筒的大宗產品當推瓷器,由於其燒造相對簡單,產量高,傳世品多,故為廣大收藏者所喜愛。瓷製筆筒始於明代嘉靖、萬曆年間,但傳世品中極難一見,在具體的收藏過程中對此時期的筆筒要慎之又慎,以免上當受騙。由於瓷器的鑒定和斷代較為復雜,涉及方方面面的知識,遠非幾句話就能說清,所以,對明清瓷筆筒只能略加論述。天啟、崇禎時的瓷筆筒生產量較大,以青花為主,紋飾有植物、動物、人物等。其基本形制為直口,平底,腰微束。如青花人物故事筆筒,直口,平底無釉。筒壁繪有青花人物,直花呈色淡雅,繪工精細。器口器足處有暗刻紋飾為崇禎瓷筆筒的典型特徵。清順治瓷筆筒傳世品略少,但器型品種較多,有直口直壁式,束腰侈口式等。一般來講,前者瘦高,後者粗壯。以青花為主。青花花鳥紋筆筒,為順治時器物,體型較大,束腰侈口,筒壁有暗刻及青花紋飾。康熙時瓷筆筒的生產達到鼎盛時期,品種極為豐富,有青花、五彩、鬥彩、釉里三彩及各種顏色釉。紋飾內容廣泛,有人物、動物、山水、花鳥、博古等。器型有束腰侈口形、直口直壁形、竹節形、方形等。其典型特徵是胎釉結合緊密,胎質細膩。無款者居多,少量有堂名款,器壁上亦見有干支款。雍正、乾隆時期是清代瓷筆筒生產的第二階段,傳世品較清初要少,但製作精巧,特別是出現了一些新穎的器型,如六方形、扁方形、雙聯形等。裝飾味道較清初濃郁。如粉彩雙聯方勝型山水筆筒,為乾隆時筆筒的典型。這一時期瓷筆筒的品種有青花、青花釉里紅、粉彩、各種顏色釉地粉彩及單色釉。雍正瓷筆筒的特徵是清新典雅,乾隆則富貴華麗,官窯器物多有紀年款,民窯則為干支款或堂名款。嘉慶、道光時是清代瓷筆筒生產的第三階段,仍以粉彩為主要品種,器型以細高為主。紋飾以人物等居多,較為側重觀賞性。此時的另一特點是雕瓷筆筒開始出現,多模仿竹雕器物,以黃釉雕瓷筆筒最為出色。如黃釉雕瓷筆筒,以剔地手法刻出松、石,口沿及底繪成竹節斷面痕跡。官窯多有紀年款識,民窯有堂名款或刻工名號。雕瓷的著名工匠有陳國治、王炳榮、湯源和等人。晚清瓷筆筒仍較盛行,但質量下降,最典型的特徵是胎釉結合不緊密,釉面泛灰,青花浮於器表。多有六字青花款和六字紅彩圖章款。素胎剔地筆筒,為光緒時難得一見的精品。
筆筒的收藏最好能按不同材質有選擇的進行。如竹木筆筒當以清代為重點,因明代器物傳世品甚少,價格之昂貴是可想而知的,即便是一般工匠的作品,動輒也在萬元之上,而清代傳世品較多,可供選擇的餘地較大。瓷質筆筒當以清早中期為重點,特別要注意的是清末及民國時曾燒造過許多仿康熙、雍正、乾隆時的青花、五彩、粉彩器物,這就需要收藏者在鑒定這些器物時,要掌握各個時期的時代特徵,使自己的收藏躍上一個更高的層次。
『肆』 小學四年級植物作文300字
在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對作文都再熟悉不過了吧,作文是一種言語活動,具有高度的綜合性和創造性。如何寫一篇有思想、有文採的作文呢?以下是我為大家收集的小學四年級植物作文300字9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小學四年級植物作文300字 篇1
昨天,老師帶著我們一、二年級的小朋友去植物園春遊。雖然從學校到植物園有些遠,可這一路上,同學們還是有說有笑。
公路兩旁的田野里最搶眼的要數那金燦燦的油菜花了,就像綠地毯上縫著一個個黃格子。春風把公路兩旁的山都換上了綠裝,清清的小河沿著公路靜靜地流著,花瓣兒灑了小河一身。
走了好久,我們終於來到了植物園。植物園的桃花盛開了,遠遠望去就像一片粉紅的朝霞。艷麗的月季花也競相開放,一朵朵的花兒就像在參加選美大賽。不遠處的池塘里,魚兒互相追逐著,還有一群群的小蝌蚪正在找媽媽。池塘邊的柳樹已經長出了新葉子,長長的綠辮子正隨風擺動。一陣風吹來,小樹林里的樹葉都飄落下來,像漫天飛舞的紫蝴蝶。春天怎麼會落葉呢,我仔細一看這些飄落下來的樹葉都是紫紅的,我想那是春風姐姐在為小樹換新裝吧。
我們走累了,老師和我們就在這片小樹林里休息了。有幾個同學在打牌,人雖然小,可腦子卻很靈活;有幾個小朋友一起放風箏,一個拿著風箏另一個跑著,雖然跑了半天沒有放飛成功,但他們還是很開心;還有的小朋友乾脆就躺在草地上享受日光浴……
植物園的春光真美,有了我們的這春光更美了。
腰來,真是太有趣了。
小學四年級植物作文300字 篇2
在我家的陽台上養了許多盆花,有吊蘭、有百合、有一品紅、還有蝴蝶蘭……但我最喜歡這盆普普通通的含羞草。
遠遠的看,這形狀好像畫里的一棵小樹,樹枝向外伸展著。走近看覺得更奇特,每個枝杈上這細細的葉子竟然沒有葉脈!只要你用手碰一下它的枝杈,它就會害羞地包在一起,真像個怕羞的小姑娘。如果你碰一下它的枝杈,它會立刻耷拉下來,像突然被大風刮折了似的,但過幾分鍾再看它時,會驚奇地發現,含羞草又伸開它這細小的身軀,恢復如初了,葉子的顏色也好像比原來更綠了。
有一天,我發現含羞草的葉子旁長了一朵茸球似的小粉花,我想摸摸它是什麼感覺,沒想到它也合攏起來,看來它是不願意讓人碰的小可愛。
告訴你們一個小秘密:含羞草聽到音樂後,它的生長速度就會加快,這種植物可真奇妙啊!
不過,到現在我還是不明白為什麼含羞草一碰就會害羞地合攏,只覺得很好玩兒,但我會繼續仔細觀察,爭取早日揭開這個謎底!
小學四年級植物作文300字 篇3
大家知道植物浮雕是什麼嗎?哈哈,其實就是把做好的橡皮泥給粘在一張圓卡紙上,然後看起來像浮起來、立體的罷了。
上美術課的時候,老師把我們的作品給一個一個的拍下來,然後展示給大家看。
首先,我看到了三朵玫瑰花,那是李沁雯和蔡佳樺的作品。我感到那三朵玫瑰花很立體、漂亮,就像真的一樣,當我正在研究者三朵玫瑰花是怎麼做成的時候,李沁雯就告訴了我答案。她告訴我們:先把一塊橡皮泥給搓成一個條,再壓扁,然後再捲起來,要越卷越下,這樣,一朵玫瑰花就做成了。
當我正沾沾自喜的時候,老師調到了我和呂婧語的作品。
我們緊張的上去。我們的作品叫開花之樹。樹是這么做的:先取一塊棕色的橡皮泥,然後搓成一個條,再壓扁,畫上紋。然後取三塊綠色橡皮泥,把他們搓成團,再壓扁,然後粘在一起,再粘到樹幹上。一棵樹就做好了。花是這么做的:先去一丁點粉色橡皮泥,搓成團,壓扁,把下面弄尖一點,再做五塊這樣的花瓣,把這五塊花瓣粘在一起,在中間放上一小塊黃色橡皮泥,一朵花就做好了。然後再做五朵,站在樹葉上,OK。
因為我們感覺一顆樹立在中間太孤單了,所以我們在旁邊做了一個蝸牛。
植物浮雕真好玩。
小學四年級植物作文300字 篇4
世界上有許多花,數也數不清,有人喜歡名貴的劍蘭,有人喜歡五顏六色的菊花,而我卻和大家想法不一樣,我最喜歡矗立在風雪之中的梅花。
記得那是一年冬天,我和媽媽一起去太姥姥家看梅花,我在想這么冷的天,梅花怎麼可能在冬日盛開呢?當我看到它的那一剎那間,便驚呆了,梅花實在太美了。它的花瓣嬌小玲瓏,顏色分別為紅色和白色兩種,葉片卵形和橢圓形,長4—8厘米,寬2.5—5厘米,先端尾尖,香味濃,先於葉開放,成長時逐漸脫落。
突然,一陣寒風吹過,梅花散落一地,梅花樹上只剩下幾片花朵,原本美麗的景色就這樣曇花一現,我傷心地哭了,媽媽告訴我:「別難受,過一個月它又煥然一新。」
梅花為何如此美麗,它又告訴我們什麼道理?「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經我這么一介紹,大家是不是迫不及待想要目睹它的美呢?
小學四年級植物作文300字 篇5
今天,爸爸媽媽帶我去了植物園。
保定植物園位於保定市區的北部,總佔地110公頃,全園以植物造景為主,主要展示各種植物姿態和多種植物相互搭配的自然野趣。至今引進各種植物500餘種。
秋色園的正北方向是堯園,堯園面積138畝,其中水面面積59畝,並與竹園水系形成統一水系,展示唐堯文化,也是目前河北省最大的岩生園景竹園水系區。園內規劃有各式橋梁9座,設有水榭、木亭、木棧台、花架等建築小品,並建有堯母洞、先祖洞,洞內有展示我國神話傳說的壁畫。堯洞東側是樹木園,它包括竹園、忍冬園、木樨園、槐香園、薔薇園……
我們順路游覽到了植物園的北邊,我給大家介紹植物園,希望大家有時間去那裡呼吸一下新鮮空氣。
小學四年級植物作文300字 篇6
你能聽到花開的聲音嗎?你能聽到草長的聲音嗎?告訴你把,我能聽到!這聲音是多麼美妙啊!我常常在我的小天地里,聆聽這令人愉快的聲音。
早晨,陽光透過窗戶,把一絲絲金線撒得滿地都是。一株君子蘭沐浴在這聖光中,顯得十分愜意。我把耳朵湊在花瓣上,隱隱約約聽見了「噝噝」「沙沙」的聲音,好像沙錘有節奏的擺動。
中午,火辣辣的太陽懸掛在藍天上,周圍還點綴著幾朵白雲。向日葵隨風搖擺,卻一直迎著太陽。我想,再過幾個月它就要長出滿臉的「青春痘」了。我仔細地觀察者這朵向日葵,還聽到了小蜜蜂「嗡嗡」的聲音,好像一個指揮家在忙著指揮。
夜晚,一兩顆星星在空中閃爍,像是調皮小孩在黑布上戳的小洞。夜來香不但不睡覺,還把自己打扮得分外美麗。一陣風吹過草坪,小草「嘭嘭」地向上長著,好像笛子在吹奏催眠曲。
你瞧,花花草草也有音樂。讓我們一起聆聽大自然里更多更美妙的.樂曲吧!
小學四年級植物作文300字 篇7
「叮鈴鈴」上課鈴聲響了,老師神不知鬼不覺地出現在教室門口,他的手裡有一團黃黃的小東西,定睛一看。啊!原來是一隻可愛的小鴨子,身體黃黃的,在燈光下閃亮閃亮的,十分漂亮。他的嘴是張開的,我彷彿聽到小鴨子「嘎嘎嘎」一直叫著。我們走進一看,小鴨子的背上還駝著三株多肉呢!
一株多肉一片一片的,外邊紫色的,里邊綠油油的,像極了一朵正怒放的花兒。一組多肉植物一根根的,和圓柱形有幾分相似,似乎是失去了手掌的手,只剩幾根手指可憐的手指。最後一顆離鴨頭最近,比鴨頭要高出一些,是一株「迷你」型的仙人掌,上面有一些毛茸茸的小刺,摸起來十分柔軟,一點也不扎手。我盯著那盆多肉看,突然,眼前一亮,發現了「新大陸」。仙人掌那幾根什麼也不像的東西下面,還有一張墊子一樣的東西,我想:正是因為有那東西在,那些幾根東西才會生長成「迷你」仙人掌吧!
這盆多肉真奇特!
小學四年級植物作文300字 篇8
我們的小區邊上有一座植物園,那裡四季都十分漂亮。
春天,小樹又抽出了嫩芽,花兒也開出了一朵朵細小的小花,小草也發出了綠色,小鳥又重新回到了原來的家。
夏天來了,小樹的嫩芽有一次變成翠綠的大葉子,小草也更加翠綠了,花兒也變得更加艷麗了!傍晚,蟈蟈在草叢里表演著歌唱,開了一個小小的演唱會。
秋天到了,有的樹上果子接的到處都是,壓完了枝頭,有的樹葉子都黃了、枯了。正在一片葉子一片葉子的掉落下來。我們十分高興,因為那些枯黃的葉子一踩就會發出「咔嚓咔嚓」的響聲,就像是跟道路鋪了一層地毯,真好玩!
當寒冷的冬天來到時,寒風呼嘯,樹葉全落光了,小草、小花也失去了原色,樹枝不在有樹葉,光禿禿的樣子十分單純,但是一下大雪,地上就有了一層白色的雪花,又給大地換上了白色的被子,真好看!
四季的植物園景色不一,但每一個季節都有自己的味道!
小學四年級植物作文300字 篇9
今年暑假,我們一家人去海南旅遊,並參觀了興隆熱帶植物園。
走進了興隆熱帶植物園,只見園內樹木高大茂盛、鬱郁蔥蔥。裡面種滿了各種各樣的奇花異草和珍奇樹種,有香草蘭、可可,有狐尾椰、旅人蕉,還有傳說中的「見血封喉」……。當導游向我們介紹橡膠樹的時候,外婆感慨地說:「以前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開墾荒地,每天凌晨一、二點鍾就要起床割膠,等到早上八、九點鍾又要去收膠水,工作非常辛苦。橡膠樹的膠水有很大的用處,可以做成汽車的輪胎、膠鞋等等。以前的生活是多麼的艱苦,現在國家富強了,經濟也發達了,一切都是現代化和高科技,人們的生活都變得幸福美好了。」
聽了外婆的話,我想:以後我一定要珍惜現在的美好生活,刻苦學習,將來用自己學到的知識去報效祖國。
『伍』 潮州木雕的歷史淵源
歷史悠久的潮州木雕,是中國著名的民間傳統藝術,與浙江東陽及安徽木雕並列為中國三大木雕流派,流行於舊潮州府粵東地區,始於唐,興於宋,至明清兩代 ,潮州木雕技藝臻於完美,現潮州開元寺天王殿梁架上有一草尾裝飾的斗拱為唐代遺物,而懸掛銅鍾的木龍則為宋代遺物。潮州許駙馬府建於北宋治平年間,其建築裝飾木雕亦以草尾為主。由此可知潮州木雕唐宋時期即已存在,公元1054年,潮州郡守鄭仲重做計時器漏時已有指工繩木,卯金塗漆的記載。
潮州木雕,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唐昭宗年間任職廣州的劉恂,在其《嶺表異錄》中,有三則有關潮州雕刻藝術的記載:廣之屬郡,潮、循州多野象,牙小而紅,最堪作笏。(卷上);枹木產江溪中,葉細如檜,身堅類柏,惟根軟不勝刀鋸。今潮、循人多用其根,刳而為履。當未乾時,刻削易如割瓜;既干之後,柔韌不可理也。或油或漆,其輕如通草。暑月著之,隔卑濕地氣,有力如杉木。今廣州賓從諸郡牧守,初到任,下檐皆有油畫枕木履也。(卷中);枸椽子,形如瓜,皮似橙而金色,故人重之,愛其香氣,京輦豪貴家仃盤筵,憐其遠方異果。肉甚厚,白如蘿卜。南中女子競取其肉雕鏤花鳥,浸之蜂蜜,點以胭脂,擅其妙巧,亦不讓湘中人鏤木瓜也。(卷中)
這三則記載,說明在中唐時期,粵東潮循二州地方已有牙雕、木雕和瓜果雕的物品藝術,其中的「油畫枹木履」,已是當年到廣東當官者穿著的名產。以後歷代志乘雜著均有記到潮州木履,而唐代的「油畫木履」,可說是以後著名的潮州金漆木雕的最早的萌芽。
潮州金漆木雕的正式出現,有文獻可查的,始於北宋至和元年甲午(1054)。《永樂大典》「潮」字,卷5345林汶可《刻漏記》,記載了當年的潮州郡守鄭伸,在先一年蒞任修好城垣之後,第二年鑒於州城計時用的木製漏滴「歲久水蝕椌腐」,「乃議新刻漏」,有人獻議說,臨汀郡的蓮花漏「最為精密」,鄭伸「乃擇牙校就汀受法,指工繩木,丱金塗漆。歷四旬,凡總六十事件,而漏刻成。」「丱」,音摜,原指兒童束發成兩角之乳,這里引申為裝飾之義。」「丱金塗漆」,指的正是在木刻構件完成之後飾金塗漆,這就是金漆木雕。在未再發現有更早於這件蓮花漏刻之時,這件作品,可說是潮州最早的金漆木雕。
北宋時期,雖然出現這樣精細的金漆木雕,但未普遍用於民居建築和應用物,包括一些官宦人家府第。興建於北宋英宗年間(1064年-1067)潮州城「許駙馬府」,被專家譽為「國內罕見的宋代府第建築」(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雖然歷代屢有修繕,至今仍保存著宋代的建築格局和大量建築遺物,如門簪,駝峰、卷雲托等,均未發現有金漆痕跡。及至100年後的南宋乾道元年(1165),才傳出了佛門寺廟有「金碧照耀,爭務壯麗」的信息。事見《永樂大典》「潮」宇,卷5345陳余慶《重修州學記》。該文記當年潮州太守曾造在重修州學前,對郡丞姚某及其屬吏說:「夫瞿曇(指佛門——筆者)以禍福渺茫之說,恐動流俗。其徒之居,金碧照耀,爭務壯麗。陋則增修,壞則易置,若無其難者」。這段話在於指斥僧徒的奢侈,但「金碧照耀,爭務壯麗」之語,可以理解為指包括金漆木雕在內的建築裝飾。唐末時期,除了曾出現如上述的精雕細刻和金油漆的木雕作品外,現仍可見的如開元寺里的唐代木魚的雕飾,宋代銅鍾懸梁「木龍」雕飾以及「許駙馬府」的雕飾,都是簡朴的。
潮州木雕的成熟期在明代。建於明初洪武二年的潮州府衙譙樓(鎮海樓),其外走廊108個柱頭雕飾有108隻神態各異的木猴,是潮州木雕走向成熟期的標志。該樓在辛亥革命時毀於炮火,但保留下來,現收藏於該市博物館的三隻木猴,其狀物傳神之功,可見一斑。上一輩人傳說下來的人們講述這108隻木猴,繪聲繪影,一隻只像活的一樣,民間通稱為「府樓猴」。如果說,明初的府樓猴是潮州木雕中圓雕的最高藝術品,那麼明末出現的現仍保存於開元寺的2.58米高的六角形七層千佛塔,則是綜合運用浮雕和圓雕手法向多層次鏤通的精細通雕的開端或始期。該塔每層每面刻拱門,內供佛像,門口左右各刻金剛護法神,其塔基刻有唐僧取經故事,塔頂又另置一五層小塔。又因金塔聚漆貼金,故稱金千佛塔。現仍保存於開元寺的龕桌和保存在潮州市博物館的掛筒《仙姬送子》也都是聚漆貼金,這也說明在明代末年金漆木雕已在一些重要建築物和家用品中出現。其他各地遺存下來的一些明代建築物的木雕裝飾,有的雖然不是金漆木雕而是素雕(如建於明天啟年間的潮安縣庵埠鎮文祠後座的木雕裝飾),但其造型稚拙質朴,又誇張幽默,很有藝術感染力,則說明明代潮州木雕已趨於成熟期。始建於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戊年),萬曆二十九年(1601辛丑)更新,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丁酉)擴建的揭陽城北門關帝廟,前廳頂上的八卦形藻井,鑲嵌著琳琅滿目的人物動植木雕群,其手法之多樣、技法之精練、造型之精美已達到完美的境界,如能確認是明代中期的作品,則潮州木雕的純熟程度,應提前予以確認。
清代是潮州木雕的完美和全盛期。在清代的前中期建造許多祠堂寺廟,仍保存較為完好的,如揭陽古溪大宗祠、揭西錢坑鳴鸞公祠、揭西棉湖永昌古廟等的梁架木雕裝飾、神龕、屏風裝飾,已經綜合運用沉雕、浮雕、圓雕、通雕等形式和技法表現復雜的內容。到清代末期的光緒年間,為今代馳名於世的多層鏤通的木雕龍蝦蟹簍的罕世精品奠下基礎的半片蟹簍面世了。它是被譽為「木雕狀元」的黃開賢的創作。同一時期興建於汕頭的大峰祖師廟(存心善堂),梁架上的木雕蟹簍也是他的創作。黃開賢是揭陽榕城人,他與林西科、謝國強同是清末民國初年潮汕地區著名木雕藝人。黃開賢與謝國強等人合作製作的揭西棉湖鳳湖祠堂的木雕「七賢上京」等作品,人物生動,栩栩如生,牡丹多層鏤面,玲瓏剔透,俱稱精品。上述諸人,是當時潮汕地區木雕藝術的代表人物,他們使潮州木雕藝術走向完美境界。
清代中後期,潮州府所屬各邑陸續興建許多高牆大屋。乾隆府志載:「望族營造屋廬,必建立家廟,尤為壯麗。……家有千金,必構書齋,雕梁畫棟,綴以池台竹樹。」嘉慶澄海縣志載:「望族喜營屋宇,雕梁畫棟,池台竹樹,必極工巧。大宗小宗競建祠堂,爭誇壯麗,不惜貲費。」民國三十三年(1944)《廣東年鑒》載:「粵有華僑,喜建造大屋大廈,以誇耀鄉里。潮汕此風也甚,惟房屋之規模,較之他地尤為宏偉。富貴之家,住屋必有家廟及書齋。」志乘所記述的潮汕地區建大屋大廈爭誇壯麗這一風氣,為潮州木雕藝術的全盛期創造了條件。興建於清同治至光緒初年歷十四年始完成的海陽縣金砂鄉(今屬潮安縣彩塘鎮)叢熙公祠和建於光緒年間的潮州城己略黃公祠,其木、石雕刻的精緻,手法的多種多樣,可謂是潮汕地區木、石雕刻的集大成者。民國時期,也還有此類建築,如潮陽深洋村的梅祖祠等。這些建築物的木雕,真教人瞠目結舌,嘆為觀止。而村村競建祠堂、書齋以及廟宇的結果,又使潮汕處處都有建築藝術之鄉。廣州美術學院教授在考察潮汕農村民居後,著文說:「在一些木雕比較集中的地方,令人感到村村都像木雕藝術博物館,家家都像雕刻陳列室。」 (見《美術》1960年12月號《潮州木雕》)。建成於清光緒二十年被譽為「中國南方建築藝術明珠」的廣州陳家祠的木雕裝飾,多是潮州木雕,也說明潮州木雕的聲譽。
民國時期,由於戰亂頻仍,經濟衰落,民間建造祠堂廟宇減少,木雕用場不如清代廣泛,木雕藝人生活困難,木雕藝術沒有多大發展。
當代,潮州木雕藝術步入一個新階段。新中國成立後,手工業行業走集體生產道路,有的辦手工業合作社,有的辦廠,有的還成立工藝研究所,政府倡行「百花齊放」「推陳出新」方針政策,一些新文藝工作者參與工藝行業的工作,一些美術家給予指導,一些藝人被派參加進修,接受培訓,開闊藝術視野。自50年代至70年代,祠堂寺廟雖不興建,但木雕、石雕等藝術品都有出口生產任務,還有修復文物古跡,需要這些藝術,因此木雕藝術水平仍得到提高,甚至有重大突破。1954年,潮州著名木雕藝人張鑒軒、陳舜羌師徒2人應廣東省文化局之請,到廣州從事木雕創作,他們繼承並發展了黃開賢木雕「蟹簍」,創造出第一個面面可觀的木雕蟹簍。這件作品於1957年在莫斯科舉行的第六屆世界青年聯歡節上獲銅質獎章,潮州木雕藝術開始為國際注目。這段時間,廣東文化部門也撥專款收購大量潮州木雕精品(約2萬件)供廣東民間工藝館、廣東省博物館、廣州美院等收藏。
1958年至60年代初,為適應國家和省市堂館會所的需要,一些大型木雕出現。1958年張鑒軒、陳舜羌等人製作的《三羊開泰》《雉梅五福》《荷塘秋色》《龍蝦蟹簍》和1962年揭陽縣郭映騰、林應足製作的《梅花喜鵲》等大型木雕掛屏(每件都在3平方米以上)被選送陳列於北京人民大會堂廣東廳。
在經歷了「文革」一段時間的禁錮之後,20世紀70年代中期,隨著國際市場的需要和接著而來的改革開放大潮的推動,旅遊事業的發展,酒樓賓館的裝飾,文物古跡和宗祠寺廟的修復,個人欣賞與收藏的需求,又為木雕的生產和藝術的進展造成契機。木雕擺件,尤其是仿古作品,遠銷歐美、日本、東南亞、港澳和國內各省市。不少原來沒有潮州木雕裝飾的文物古跡,如佛山祖廟,廣州六榕寺等,也求之潮州木雕作裝飾。新建築物,如廣州東方賓館、白天鵝賓館、港、澳的一些酒店等等也以配套潮州木雕裝飾為貴。這些木雕在藝術上也有很大突破,取得特殊效果。如汕頭市木雕廠張維懷等設計製作的取材於《紅樓夢》的《大觀園慶元宵》大型掛壁木雕長12米,寬4.5米,厚0.9米,總面積為54平方米。這件場面恢宏、場景繁雜、人物眾多、金碧輝煌的4層通雕巨制,現陳列於廣州東方賓館。取材於《紅樓夢》的《賈元春省親》巨型木雕,是揭陽工藝廠陳保國等人的作品,也是這一時期的代表作,現陳列於九龍某酒家。汕頭市木雕廠何長清工藝師創制的7層通雕《百萬雄師過大江》等新題材巨制也陸續出現,在全國工藝美術展覽中獲得轟動效應。再如潮陽市葉錫永工藝師製作的《飛奪瀘定橋》,栩栩如生地刻劃了紅軍戰士在搖搖擺擺的鐵索橋上浴血奮戰的情景——將鐵索橋的一環扣一環的鐵鏈皆刻為活動的;橋上火光接天,橋下河水險惡;加上炸彈落在河面上隆起的水柱,使人感到氣勢磅礴,如臨戰斗現場。
蜚聲海內外的「龍蝦蟹簍」木雕,在80年代又有新發展。潮州市「廣東省工藝美術大師」陳舜羌於1987年病逝前數年裡,在他兒子陳培臣的輔助下,完成了最後的另一巨構。這件作品直徑70厘米,高1.83米,比1985年獲中國工藝美術品百花獎「銀杯獎」的另一巨構還高出10多厘米。工藝更為艱巨,造型藝術更加成熟。這件作品,簍內簍外,盤繞著7對龍蝦、24隻螃蟹、9尾游魚。有的掙扎於簍內,有的嬉戲於簍外,有的「交頭接耳」,有的爪足怒張……千姿百態,加上座下浪花飛濺,水草搖曳,煞有天趣。作品造型雄奇兀突,立體幽深,玲瓏剔透。這件作品重50公斤,是用一塊直徑1米、高2米、重800公斤的樟木鏤通刻成的,它集浮雕、圓雕、通雕三大成,歷四五個春秋之時間。該作品是大師的最後創作,是稀世珍品,現被廣東省工藝美術珍品館收藏。
『陸』 描金雕花古床價值多少,上面集鏤雕,浮雕等工藝,有喜鵲,梅花,龍等圖案。木為樟木。
看看什麼材質的吧,。。現在看圖好像不是什麼 特別稀少的材質。。。還有那個不是龍。。叫草龍。。是根據以前象形文字來的。。就是怕跟什麼屬相沖突。 主要得看什麼材質的 年代的
『柒』 木雕浮雕梅花製作實訓總結怎麼寫
學畫圖的 方法和學到的內容,還有遇到的問題,是如何解決的,其實很好寫!
『捌』 梅花紙浮雕【紙雕】怎麼做啊!馬上!速度速度!!
你是學生嗎?我老公是搞紙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