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櫻梅茶花 » 哥窯梅花片

哥窯梅花片

發布時間: 2023-06-17 13:43:22

❶ 哥窯開片瓷碗什麼時代

南宋

哥窯瓷又稱哥瓷,南宋龍泉青瓷窯系中—些技術力量很強的作坊,受官窯工藝的影響,生產出的一種釉面滿布碎片紋的青瓷。

哥窯瓷,瓷器的釉面滿布碎片紋,是由於胎體原料受熱時膨漲系數大於釉層的膨漲系數,在瓷器燒成後冷卻時,胎體將表面玻璃釉層拉碎,即為百圾碎。由於胎釉密合極佳,釉層不剝落,也不劃手,除了出現奇特自然的片紋,沒有任何有礙使用之感。

(1)哥窯梅花片擴展閱讀

哥窯瓷特徵

其一,哥窯釉屬無光釉,猶如「酥油」般的光澤,色調豐富多彩,有米黃、粉青、奶白諸色。

其二、「金絲鐵線」的紋樣,哥窯釉面有網狀開片,或重疊猶如冰裂紋,或成細密小開片(「俗成百圾碎」或「龜子紋」),以「金絲鐵線」為典型,即較粗琉的黑色裂紋交織著細密的紅、黃色裂紋。明代《格古要論》中有這樣的描述:"哥窯紋取冰裂、鱔血為上,梅花片墨紋次之。細碎紋,紋之下也。"

其三、「攢珠聚球」般的釉中氣泡,哥窯器通常釉層很厚,最厚處甚至與胎的厚度相等,釉內含有氣泡,如珠隱現,猶如「聚沫攢珠」般的美韻,這是辨別真假哥窯器的一個傳統的方法。

陶瓷界先輩孫瀛洲在其《元明清瓷器的鑒定》一文中說,官、哥釉氣泡密集似"攢珠",是指哥窯釉內氣泡細密像顆顆小水珠一樣,滿布在器表上。這類特徵不易模仿。

其四、「紫口鐵足」的風致,哥窯器坯體大都是紫黑色或棕黃色,器皿口部口邊緣釉薄處由於隱紋露出胎色而呈黃褐色,同時在底足未掛釉處呈現鐵黑色,由此,可以概括出故有「紫口鐵足」之說,這也是區別真假哥窯器的傳統方法之一。

❷ 哥窯為什麼受那麼多人追捧

民國初年,在龍泉的山溝里幾乎每天都有來自德國、美國、日本、法國等地的古董商在挖土撬墳,然而,他們的目標不是埋藏千年的金銀珠寶,而是神秘的古代瓷器——哥窯。

如果是古代瓷器是一片瀚海星河,那麼哥窯一定是其中最閃亮那顆。12月「故宮博物院哥窯和正德弘治瓷器展」,和小新一起駐足於傳世藏品前,品鑒先人的匠心獨運,領略根於中國人血脈中的驕傲吧!

❸ 梅花墨紋出處

出自「哥窯」。

「哥窯」名列宋代五大名窯,在陶瓷史上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哥窯胎多紫黑色、鐵黑色、也有黃褐色。釉為失透的乳濁釉,釉面泛一層酥光,釉色以炒米黃、灰青多見,釉面大小紋片結合。經染色後大紋片呈深褐色,小紋片為黃褐色,也稱『金絲鐵線』「墨紋梅花片」「葉脈紋」『文武片』等。這是傳世哥窯的主要特徵之一。器形有各式瓶、爐、尊、洗及碗、盆、碟等。多見仿古造型,底足製作不十分規整,釉面常見縮釉和棕眼。

明末和清代,論及哥窯的文獻越來越多,但多為抄錄詮釋前人著作的產物,沿襲《春風堂隨筆》和《遵生八箋》之說。然而對於哥窯器物特徵的描述倒是越來越具體,越來越清晰。綜合各類文獻資料,哥窯的特徵為:胎色黑褐,釉層冰裂,釉色多為粉青或灰青。哥窯釉質純粹濃厚,不甚瑩澈,釉內多有氣泡,如珠隱現,故通稱「聚沫攢珠」。釉色寶光內蘊,潤澤如酥。紋片多種多樣,以紋道而稱之有鱔魚紋、黑藍紋、淺黃紋、魚子紋;以紋形而稱之有綱形紋、梅花紋、細碎紋、大小格紋、冰裂紋等,總名為百極碎。哥窯器物傳世的以各式瓶、爐、洗、盤、碗、罐為常見。

熱點內容
園林景觀綠植租憑 發布:2025-02-09 05:28:36 瀏覽:936
明天北京植物園鬱金香 發布:2025-02-09 05:26:00 瀏覽:666
正宗櫻花是哪裡生產的 發布:2025-02-09 05:10:45 瀏覽:129
家庭花卉栽培 發布:2025-02-09 05:07:08 瀏覽:200
櫻花粉日系 發布:2025-02-09 05:07:03 瀏覽:643
翻盆梔子花 發布:2025-02-09 05:00:52 瀏覽:85
花卉施肥論文 發布:2025-02-09 05:00:09 瀏覽:578
櫻花的使者 發布:2025-02-09 04:55:51 瀏覽:345
思域荷花 發布:2025-02-09 04:55:43 瀏覽:387
七夕情話 發布:2025-02-09 04:55:07 瀏覽: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