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瑞清梅花圖
Ⅰ 李瑞清的學堂監督
在南京大學鼓樓校園北園兩江路畔,有校碑「兩江師范學堂」六個字,為李瑞清任兩江師范學堂監督時書寫,屬魏碑體,字體遒勁有力,筆畫沉著厚重,現已歷經風雨105年 。
李瑞清出身於書香門第,1894年中進士,選為翰林院庶吉士。1905年分發江蘇候補道,署江寧提學使,1906-1911年任兩江師范學堂監督,他上任後,提高師資水準,廣延名師;團結同仁,大興土木,廣建校舍;改革學制,添置設備,增設科目,開辦「公共科」、「分類科」;在李瑞清的悉心主持下,兩江師范學堂成為名副其實的江南第一學府。聲譽卓著,學生成績為江南各高校之冠。名師匯集,著名學者如柳詒徵、劉師培、夏敬觀、姚明輝、雷恆、蕭俊賢、松本孝次郎皆執教於此。並培養出了許多著名的學者、專家,如生物學家秉志、教育學家廖世承、戲曲史家陳中凡、藝術教育家呂鳳子、國畫大師張大千、著名書法家胡小石等 。
李瑞清的辦學理念是:「視教育若生命,學校若家庭,學生若子弟」,兩江師范以「嚼得菜根,做得大事」為校訓。
1912年,李瑞清辭去兩江師范學堂監督職務。離校時,見有些學生生活貧困,心中十分痛苦,隨即賣去自己的車馬,將錢散發給貧窮的學生,兩袖清風,飄然而去。
李瑞清晚年寓滬,1920年病逝,因對南京感情深厚,遵其「歸葬金陵」的遺言,弟子胡小石與梅庵先生同鄉摯友曾農髯將其遺體安葬於南京城郊牛首山雪梅嶺,墓旁植梅300株,築室數間,名「玉梅花庵」。抗戰後幾經戰亂,李墓已非常破敗,墓碑也散落在外。後來,江寧區一生產隊長程吉富發現後,將散落在外的墓碑和碑前的香爐拾回家,為了防止別人將其拿走,細心的他還把墓碑字朝下地擺放。
2002年初,程吉富將原碑無償地捐獻給南京大學檔案館,原碑已根據文物維修的慣例放置在了墓區內。
同時,南京大學陳洪淵院士倡議重新修復李瑞清墓。南京大學前身之一的中央大學教授柳詒徵之孫、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柳曾符看到墓地甚簡陋後也致信媒體,呼籲江寧區借建設之契機將李瑞清先生墓一並修繕,再現南京城外「春遊牛首」之盛景。後在南京市文物局局的指導和江寧區文化局的支持下,由南京大學投資和設計,經江寧區文化局具體組織施工,煥然一新的李瑞清先生墓終於在2002年4月正式竣工揭碑,使世人藉以表達對李瑞清先生等前輩先賢奠定、拓展學校基業的景仰之情,同時也表達了南大人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將更好地繼承優良傳統並努力使之發揚光大的堅定信念。
2002年4月29日,中國近代著名教育家和書法家、南京大學前身「兩江師范學堂」校長李瑞清墓修竣揭碑儀式在南京江寧牛首山舉行。
Ⅱ 四川內江張大千紀念館導游詞
張大千紀念館位於四川省內江市東桐路圓頂山,為紀念一代國畫大師張大千而建。紀念館東臨西林開發區;西與內江師范學院等高、中等學校相鄰;南俯沱江;北為淺丘田園風光。地貌為一狹長之小山丘陵。東西長約400米,南北寬約75米。佔地面積20973平方米。地勢東高西低,登高南眺,甜城內江盡收眼底。 紀念館的五個展區,以數百件照片、實物、詩箋、書信、畫稿、畫集、書籍及書畫作品,分別展示了張大千的生平事跡、藝術進程、藝術特色、藝術成就及在世界藝壇的影響和地位。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四川內江張大千紀念館導游詞,希望對大家有用。
四川內江張大千紀念館導游詞
非常歡迎各位(女士、先生、領導、同學......)參觀張大千紀念館!
前院
張大千先生是中國人民和世界人民共同敬仰的藝術大師。為了紀念張大千,他的故鄉內江專門修建了這座紀念館。
內江市張大千紀念館位於內江市東興區東桐路圓頂山,東臨古剎西林寺及西林開發區;西與10餘所高、中等學校相鄰;南俯沱江,北為淺丘田園風光。地貌為一狹長小山丘陵。東西長約 400米,南北寬約75米,佔地面積20973平方米,是台北張大千紀念館的10倍,也是迄今為止全國19家近當代書畫名家紀念館中佔地面積最大的館。
現在我們所看到的這群建築是張大千紀念館的一期工程,也叫主體工程或"大風堂"工程,它是根據張大千的故居特點和川南民居建築風格建設而成。看上去親切自然,鄉土氣息濃厚,給人一種古樸典雅、氣勢恢宏的感覺,是富有民族地方特色的園林建築。
現已開放的紀念館第一期工程(主體工程),佔地近4000平方米,建築面積1000餘平方米。包括三個陳列展覽廳,一個接待室,一個展銷廳及行政業務用房等。之外,尚建有一座長36 米高2米的鐫刻有大千先生及胞兄張善子先生書畫作品的藝術牆,一個360平方米的荷花池,一個約800平方米的芭蕉園和 "大風堂味苑"餐廳。
一般說來,為名人塑像往往選擇大理石、銅、漢白玉等材料,而現在我們所看到的這座張大千雕像卻是青石製成。這是為什麼呢?原來是張大千一生特別重親情、鄉情、友情。他晚年的一首詩中有這樣兩句:"行遍歐西南北美,看山須看故山青"。為此,紀念館就特別選擇了具有鄉土氣息的、地道的內江青石作為雕像材料。不少大千先生親朋好友、門人看了這充滿鄉情、栩栩如生的石雕像後勾起許多回憶和思念,以至於駐足留戀,不忍離去。
在前院的南側,各位所看到的是"大千藝術牆"。原本這里是准備修圍牆的,但紀念館的管理者們卻獨具匠心把它修成了藝術牆。在全長36米的藝術牆上,我們看到了用空花窗間隔的21 面大理石碑,碑上鐫刻的是張大千和其胞兄張善子的作品,可以說,大千藝術牆是融安全性、藝術性、觀賞性等為一體的一座展台。
為大千紀念館題詞題名的名流不少,如啟功先生、劉海粟先生、胡繩先生、謝稚柳先生等等。這是張學良將軍為本館題寫的館名。當然也是張學良將軍在大陸極有限的墨寶之一。
棠棣聯輝廳
(展廳外)張大千在他的故居曾撰書對聯一福"細注蟲魚箋爾雅,廣收草木續離騷"。這體現了張大千的一個重要藝術思想。著名作家李准十分敬仰大千先生,故而重新將這幅對聯"拜書" 於此。此外,啟功先生對張大千也十分推崇,親自撰書一�"山川自遜神工筆,魂夢長懸故宅心。"
(展廳內)國畫大師張大千先生,1899年生於四川內江,自幼隨母習畫,後得兄姊教誨。在長達半個多世紀的藝術生涯中,苦學力行,精進不懈。二十年代,因臨摹石濤作品而聲名大震,被藝苑譽為"百濤專家"。30年代,被徐悲鴻推崇為中國畫壇 "五百年來第一人"。敦煌行之後有"南張北溥"(溥心禽)之說。 50年代世界藝壇又有"東張西畢"(畢加索)之贊,1958年被國際藝術學會公推為"當代世界第一大畫家"。其實,他一生不僅創作了數以萬計的包括山水、人物、走獸、花卉等題材的中國畫,而且還是書法家、金石家、收藏鑒賞家、詩人、攝影家,可謂全才通才,多方面發揮著他的才能,為弘揚並傳播我國傳統文化藝術做出了卓越貢獻。
張大千胞兄張善子一生飼虎,畫虎,以虎寄信,以畫言志。他精山水、走獸。抗日戰爭中,他與張大千共同舉辦義賣畫展並變賣家產賑濟災民,繼而遠渡歐美舉辦《張善子、張大千兄弟畫展》等,進行抗日宣傳和募捐,並將所得10餘萬美元全數寄回祖國。1940年歸國後僅十餘天,由於勞累和疾病,長辭人世。
中華民族的燦爛文化和家鄉的土地養育了一代藝術大師。大千故里內江市位於川中腹地,素以商貿興旺、交通發達、文化昌盛著稱。這座山環水繞的城市又譽為甜城、書畫之鄉。據史載,內江在古代"人文薈萃、多產英才"如"孔子之師"萇弘,文章天下第一"的范崇凱,數學家秦九韶,"理學鼻祖"高道陳摶等。近現代,她又養育了喻培倫、公孫長子、范長江、陳毅等傑出人物,也哺育了張大千、張善子這樣的文化名人。這是大千故居的照片,這是他父親張懷忠、母親曾友貞、二哥張善子、三哥張麗誠、四哥張文修等。張大千排行"老八"。
大千先生21歲自日本學習染織技術歸國後,正式拜師學藝,先後拜曾熙、李瑞清為師學書法,並以書法通畫法,從石濤起步,旁及八大、石溪、漸江、老蓮、唐寅諸家;上追隋、唐、宋、元各代,從中長薰三沐,探求古代名家書畫藝術真諦。他遵循石�"搜盡奇峰打草稿"的主張,從祖國名山大川中吸取養料;他居青城,攀峨嵋,三上黃山,游履西康,泛舟長江,從生活中採集創作素材。長期的藝術實踐使他認識到"形成於未畫之先","神留於既畫之後""作畫如欲脫俗氣,洗浮氣,除匠氣,第一是讀書,第二是多讀書,第三是有系統有選擇地讀書""要善學善變"。同時大千先生還注意從戲劇、攝影、園林等姊妹藝術中吸取營養。
四十年代初,張大千為了進一步"師古",赴敦煌臨摹壁畫長達三年之久,直接吸取了我國古代繪畫鼎盛時期的成果,導致他畫風巨變。同時,關於敦煌,張大千又作出了十分重要的貢獻。一是為敦煌石窟編號。他是第一位為敦煌編號的中國人。二是宣傳敦煌。張大千在蘭州、重慶、成都等地舉�"臨摹敦煌壁畫展",使國人提前了幾十年了解了我們民族的藝術瑰寶,在特定的歷史時期增強了民族自信心。同時,展覽的舉辦也影響了不少人的一生,如原敦煌藝術研究院院長段文傑先生即是在重慶參觀了"張大千臨摹敦煌壁畫展"之後,前往敦煌並立志獻身敦煌。三是保護敦煌。由於張大千對敦煌研究深透,因而他認識到政府必須趕緊成立專門機構對敦煌進行保護,在他的積極倡導下,於1943年成立了"國立敦煌藝術研究所"。使得這一民族的藝術寶藏開始得到政府的重視和保護。
為傳播中國傳統文化。同時,也為吸取西方藝術之長,大千先生於1949年離國,開始萍蹤海外的藝術生涯。他先後暫居香港、阿根廷,置宅巴西(八德園),購屋美國(懷畢庵),1978 年定居我國台灣省台北外雙溪(摩耶精舍)。50至60年代,是他痛苦探索,奮力掙脫世俗羈絆的時期,然而其藝術成就、名聲卻達到鼎盛,從"師古。到"師自然",最後闖進了"以心為師" 的自由王國,獨立於世界現代藝術之林。他獨創的大潑墨、大潑彩和墨彩合潑法,畫面瑰麗幻化,構圖氣勢雄渾,作品更加博大精深,使中國畫技藝技法躍上了一個劃時代的新台階,為中國繪畫史翻開了新的一頁。
張大千生性豪爽,灑脫。對人、對事、對自然都重一個 "情"字,特別是親情、友情和鄉情。就連無生命的工具毛筆,他也十分重情。所用過的殘筆他從不扔掉,一定的數量,一定的時候,他就選擇一個"風水特別好" 的地方,將筆埋了,並親自立碑刻上"筆冢"二字,所以有"大千葬筆"之說。他一生廣交善交,結識不了少各界朋友,如張學良、徐悲鴻、梅蘭芳、林語堂及畢加索等。他自己常說:"人生最重要的是友情,而不是金錢"。這與他虛懷若谷,熱情曠達,重情重義的性格分不開。張大千的一生是豐富多彩的一生。在進行艱苦的藝術創作時又不忘生活的樂趣,且涉獵廣泛,風彩動人,與畢加索有異曲同工之妙。他曾被迫作過土匪百日師爺,出家當過百日和尚。生活中,對烹飪、花草園林、音樂戲劇、飼養動物等也十分有興趣。徐悲鴻稱他有三健——健吃、健談、健步,"與斯人往來,能忘此世為二十世紀"。
大風堂廳
(展廳外)橫匾《大風堂》取自張大千手書,《大風堂》是張大千和張善子的畫室齋名,因而所收弟子叫大風堂弟子,所藏古字畫珍品出版物叫《大風堂名績》,以及有今天的"大風堂畫派" 之說。外面這幅對聯是張大千撰書的"學業日唯不足,精神養則有餘",以此勉勵自己,也常以此來告誡弟子。第二幅對聯為張善子�"四面雲山誰作主,一聲長嘯振雄風",以"虎翁"的獨有特點,體現了他在抗戰時期的民族意識和政治態度。
(展廳內)現在,讓我們在了解了張大千的基本情況之後,來欣賞一下張大千的作品,進一步了解其藝術進程,藝術思想與特色。
作為當今最負盛名的國畫大師張大千,他的藝術進程體現了循序漸進,不斷揚棄,不斷創新,進取不息的原則。
張大千的藝術思想主要有以下七點:一、人品高,畫品才能高。正如大千先生自己常說的:"藝術,是感情的流露,是作者人格的表現"。二、七分人事三分天。按張大乾的說法是"以前的人說’三分人事七分天’,這句話我絕對反對。我以為應該反過來說’七分人事三分天’,自己下功夫最重要,尤其是在基礎上下功夫最重要!"。三、博採古今,力求創新。無論是向古人學還是吸收西方藝術之長,張大千都特別注重在繼承的基礎上創新,所以美術界對他的評價是"大千多變,每變必新"。四、遺貌取神,表現真美。究竟怎樣才能遺貌取神呢?張大千道出了繪畫的真締:"大抵畫一種東西,不應當太像,但也不應當故意求不像。求它像,畫當然不如攝影,若求它不像,那麼又何必畫它呢?所以,一定要在像與不像之間,得到傳神超物的天趣。以便達到"畫以表現美為主"的目的。五、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張大千主張"取法乎上,得乎其中,若是格調太低,則為人所不取"。就是文房四寶,張大千也總是追求"上乘"。六、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張大千一生的藝術實踐可以說是這句話的具體體現,而且他對這句話有深刻認識,認為"二者是相輔相成的,都是提高藝術修養的途徑,不可偏廢"。七、學無止境,各種畫都要學好,才能成為一個大畫家。張大千告誡弟子們說:"你們不能只學一間,應該廣泛地學習,要山水、人物、花鳥等都能畫,只能說長於什麼,不能算是大畫家"。
從拜師學藝到面壁敦煌這一階段,他的作品由粗獷走向清麗雅逸,喜用積墨、積色之法,其青綠山水、荷花是這時的主要代表。四十年代初的敦煌之行,使張大千的畫風巨變,山水畫採用大面積破墨、積墨、積色之後畫面宏大廣闊,水墨五色六彩與金碧青綠的融合更使畫面豐富濃重,金碧輝煌。同時,仕女畫達到了頂峰,行筆穩健敦厚,所畫仕女高華明麗,豐艷窈窕,各具其態。五十年代,他仍然重視筆法。在與畢加索會晤之後,更加堅定了張大千繼承傳統前提下的創新理念,經過長期的實踐,首創了潑墨潑彩法,在極度發揮水、墨、彩功能之下,山水畫深厚凝重,浪漫奔放、氣勢撼人、幻億無窮、蒼渾雄深,色彩濃艷深邃、美如仙境,技法流暢自由,靈巧新穎。其藝術特色與早期作品的清新俊逸形成較大對比。
張大千的書法主要來自北魏碑,並融行、草、隸、篆各體,自成一家。書法追求險峻、流暢、剛勁、筆斷意連、獨具特色。被當今書法界推崇為"大千體"。
接下來,我們來看法張大千各類作品情況。這是《南極壽星圖》、《供養天女》,書法作品《喻培倫傳》等,《荷花圖》、《梅花圖》,臨摹敦煌和古人作品《飛天》等,《文薈圖》,著名的《廬山圖》、《長江萬里圖》、《潑墨潑彩山水》等(導游時,對作品的解讀可根據觀眾對象分別對待、或重藝術或重逸聞趣事,或者也可將藝術進程、思想、特色分別到各作品解說。)
藝壇宗師廳
(展廳外)原新華社社長穆青得知內江修建張大千紀念館後非常高興,這就是他手書的"藝壇宗師"和撰書的對聯"毫穿鐵卷,丹青幻化驚海域;江開石壁,雲帆鼓盪夢神州"穆青先生對張大千的藝術成就和大千先生的思鄉之情描繪得入木三分。而著名學者、書法家王學仲卻換了一個角度評價大千:"大千世界歸禪眼,精舍摩耶酹髯翁"。
(展廳內)非常不幸的是,張大千回到寶島台灣才幾年,卻因病醫治無效,於1983年4月2日在台北榮民總醫院去世,享年85歲。
這是去世後的一組照片。海峽兩岸舉行各種悼念活動,世界各大報和各大通訊社紛紛發表消息。這是大千故居發往的唁電,後登載於香港《大公報》。
張大千一生舉辦的畫展甚多,僅在歐美等國家的20年內,就舉辦展覽近30次,而這里若干照片反映的展覽卻是海內外為了紀念張大千而舉辦的一些展覽的場面。
中間這幅大千的作品卻是很多人過去都不知道的,這就是 1948年張大千先生為毛澤東主席精心繪制的《墨荷》,上款"潤之先生法家雅正"。接下來我們看到的這組圖片,是內江舉辦首屆大千文化經貿節的情況。
張大千是位大收藏家,然而他自己的作品卻遍布全球,一直廠為各界爭相收藏,這是徐悲鴻先生收藏的張大千的部分作品。
中間的卧式展櫃,陳列著張大千、張善子生前出版的書籍、畫冊以及專家學者的評論文章、專著等。而實際上這些僅僅是滄海一粟。
張大千雖然已離開了這個生他養他的世界,但他的藝術生命永存。張大千先生博大精深的藝術,令人敬仰的成就,贏得了世界藝術界、評論界的尊重。張大千在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的繼承創新上,在傳播中華民族燦爛文化和保護發掘敦煌藝術等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貢獻。他的建樹,是值得我們紀念的,他的聲譽,是當之無愧的,他的藝術及其思想將會得以發揚光大。
謝謝各位參觀!
Ⅲ 李瑞清的代表作品
遺著有《圍城記》;經門人整理遺稿,1939年中華書局出版了《清道人遺卷》,共計文、詩、跋、書論四卷。 辛亥革命時,瑞清一度代布政使職。南京光復之日,不僅不潛遁,且「封藩庫,積金數十萬」,由南京政府接收。嗣後,棄官寓居上海,家境貧寒,老弱數十口仰其供食,經常斷炊,乃賣書畫以自給,以免口腹累人。海內外聞知,求其書畫者,拜師學藝者絡繹不絕。日本書道界人士競渡海東來,爭相購置。就是在今天,他的書法作品也印成字貼出版。
李瑞清還善詩能文,他的詩詞古直蒼涼,大有曹孟德遺風,尤以絕句為勝,寫得凄艷動人。《清史稿》稱:「瑞清詩宗漢、魏,下涉陶、謝。」在清光緒、宣統年間的古典詩壇上,他是一位非常活躍的詩人,曾被汪國垣在《光(緒)宣(統)詩壇點將錄》中封為天閑星入雲龍公孫勝。陳可毅曾作詩稱贊他道:「來往金陵又幾時,久聞人說李梅痴。過江名士知多少,爭誦臨川古體詩。」可見他的詩詞影響不小。其為文,學莊子及太史公司馬遷,記事狀物,簡潔生動,並能「發抒胸臆,有所刺諷狎侮,頗以寄奇恢詭之趣相合」,亦有大家風度。此外,李瑞清亦精文字學、金石考據、書畫鑒別。他提出的「求分於石,求篆於金」的辨析金文書法流派的方法,頗具科學道理,是一位有多方面成就的藝術大師。
李瑞清一生授徒甚多,桃李遍天下。著名學者秉忠、胡小石,國畫大師張大千,美術教育家呂鳳子以及撫州書法家李仲乾、何硯青、黃鴻圖等,均出其門下。
李瑞清在政治上,思想保守,愚忠清室。辛亥革命後,不當民國官,不寫「民國」二字,不剪辮子,自號「清道人」。1917年張勛復辟時,又一度出任學部左侍郎,但這些與其在書法、繪畫、教育等方面成就以及清廉自持、一介不取的清高品格相比,瑕不掩瑜。1920年,李瑞清卒於南京。摯友曾熙,學生胡小石等葬其於金陵牛首山,並在雪梅嶺之羅漢泉旁邊築一梅花庵以紀念他。南京大學為表彰其在兩江師范學堂辦學功績,特建亭於校園,曰「梅奄」。其門人並將他的詩文收集,編成《清道人遺集》、《清道人遺集軼稿》等書行世。至今在撫州市城區北面,仍有一綠樹成蔭、幽雅寧靜的街道,原名府前街,李瑞清曾居住於此。民國21年(1932年),為紀念李瑞清在教育、書畫上的貢獻,將此街擴寬後改名「梅庵路」。1980年地名普查後,始改名「羊城路」。但至今很多人仍記得「梅庵路」路名。
Ⅳ 誰知道李瑞清有一幅梅花是用金文書法畫的,那幅作品叫什麼,謝謝
玉梅花庵臨古
Ⅳ 李瑞清的人物簡介
李瑞清(1867年-1920年)名文潔,字仲麟,號梅庵、梅痴、阿梅,自稱梅花庵道人,喜食蟹,自號李百蟹,入民國署清道人。江西省臨川縣溫圳楊溪村(今屬進賢縣溫圳)人。清末民初詩人、教育家、書畫家、文物鑒賞家。著名畫家張大千的恩師。書畫界名聲顯赫,書法自稱北宗,與曾熙的南宗頡頏,世有「北李南曾」之說。與吳昌碩、曾熙、黃賓虹並稱「海上四妖」,中國近現代教育的重要奠基人和改革者,中國現代美術教育的先驅,中國現代高等師范教育的開拓者。
李瑞清出生於一個官宦世家。其父李必昌,字慕蓮,號益生,又稱榮祿公,在湖南為官三十年,曾任長沙司馬攝武陵縣令,李瑞清從小在長沙生活,「少治《公羊》學,為文學司馬遷、范蔚宗,詩宗漢魏古直蒼涼……」;其高祖李宗瀚是清乾隆、道光時期著名書法家、鑒賞家兼收藏家,其叔祖李聯琇(李宗瀚之子)是清咸豐年間進士、國子祭酒、國史總纂,鍾山山長。
1891年,李瑞清在湖南參加鄉試,因不合鄉籍被注銷。1893年回原籍參加江西鄉試中舉,1894年中進士(另說是光緒二十一年進士),選為翰林院庶吉士。1905年分發江蘇候補道,署江寧提學使,1905—1911年任兩江師范學堂(1949年更名南京16大學 )監督,即校長,1906年正式上任。 並一度被委任為江寧布政使、學部侍郎,官居二品。晚年寓滬。去世後,南高師校長江謙為褒揚李瑞清的功績,在校園西北角六朝松旁,建茅屋三間,取名梅庵,並懸柳詒徵手書李瑞清所定校訓:「嚼得菜根,做得大事」。1920年在南京市病逝,葬於牛首山。南京高等師范學校為表彰其辦校功績,特建亭於校園,曰「梅庵」。後來,家鄉人民為紀念這位書畫家、教育家,將其生前住過的「府前街」改名「梅庵路」( 今撫州區羊城路)。
1915年秋,曾熙到上海探望老友李瑞清,為其挽留,從此曾定居上海鬻畫。曾熙能詩、工書、善畫,與李瑞清並稱「南曾北李」[5],名噪一時。著述有《左氏問難》、《春秋大事表》、《歷代帝王年表》、《和陶詩》、及書畫錄多卷。晚年喜作潑墨山水、墨梅,倡「書畫同源」之說,與黃賓虹、吳昌碩、曾熙齊名[5]。
1919年,張大千從日本回到上海,拜曾熙為師,為張大千一生中得益最多的恩師[5]。據張母生張時夢意給張取名爰,號季爰,潛心教授。中途張因未婚妻病逝,萬念俱灰,到寧波皈依佛門。曾熙細心開導,帶到黃山看枕石雲煙[6]。後經曾熙介紹,又拜李瑞清為師[5]。
Ⅵ 現代書法家誰的作品最值錢
當代書法名家排名不分先後:啟功、劉炳森、沙孟海、王遐舉、溥傑、蔣之、沈鵬、李鐸、歐陽中石、夏湘平、權希軍、劉藝、佟偉、林凡、鍾明善、張飆、張書范、林岫、周慧君、張瑞玲、米南陽、龐中華、田英章、田蘊章、田伯平、孟令芳、李力生、盧中南、張永明、劉洪彪、王學仲、唐雙寧、侯雙亭、孟繁禧、張旭光、張旭、洪厚甜、王厚祥、劉俊京、楊廣馨、楊明臣、龍開勝、沈一丹、陳湛華、蘇適、彭利明、幺喜龍、王祥之、張榮慶、熊伯齊、曾翔、張海、陳洪武、段成桂、宋華平、申萬勝、旭宇、李剛田、白煦、張虎、蘇士澍、張改琴、唐雲來、方放、趙勇、鄒德忠、張銅彥、張業法、王友誼、顏振卿、丁嘉耕、吳震啟、倪進祥、沃興華、戴楠發、王學嶺、高軍法、田蘊章、李力生、盧中南、張永明、劉洪彪、當代最著名的書法家是啟功。中國當代書法家排行還有:周慧;何應輝;孫曉雲;田樹萇;羅楊;趙熊賈起家;劉顏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