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式梅花樁
A. 梅花拳的梅花拳歷史
梅花拳古稱梅拳,是中國較為古老的漢族傳統拳種之一。《梅拳秘譜》上說:「梅拳之始因年代久遠而不可知,傳雲漢時已有,至今已有百餘世矣。」 梅花拳也叫梅花樁,是干支五勢梅花樁的簡稱,屬昆侖派。據梅花拳經典《五護綱領》記載:「周昭二十五年,古佛生焉,居伯陽(老子)之後,占仲尼之前」。「古佛」即東方離,化名雲磐,住在西域天磐雲程孝縣清靜宮玄金殿,即昆侖山一帶,他創造了兩種拳:一為「八卦」(不是指八卦拳、八卦掌),一為「梅花」。其中,八卦為行路拳,梅花為看家拳。有「出門合八卦」,「回家踏梅花」、「東昆侖八卦神掌,西昆侖梅花神拳」之說。周昭王乃西周第四代君王姬瑕,姬瑕稱王是在公元前十世紀末,也就是說,東方離創拳、傳拳的時間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了。所以在梅花拳弟子中著這樣一首歌謠:
先有武當後有天
俺比武當還當先
開天闢地治世界
留下樹林和山川
這幾句歌謠充分說明了雲磐始祖創建梅花拳的歷史之久遠。雲磐始祖下山傳拳時,時逢滿山梅花開放。於是,他據梅花五瓣而定五行,取梅花迎寒而放之意,外乾枯而內豐盈,下盤節而上通天。招數似疏而密,伏機而待,變化無窮。具陰陽五行之資,又通八卦之神妙。朵朵梅花又預示著世間每一個弟子,於是,給自己創建的拳命名為「梅花拳」。
梅花拳史上有明確記載的是在公元前479年(周敬王41年),王秋白,齊建文、楚庄明、宋定國、吳龍軍、秦穆和六人創立「梅花五虎拳」。公元前223年(秦王政24年)梅花拳正式立譜,寫成拳譜傳於後人。第一部拳譜叫《五虎七星拳》。梅花拳共有四大譜、四小譜。第一小譜是在公元前208年(秦二世2年)立;第二小譜是在公元9年(新朝元年)立;第三小譜在公元49年(漢光武帝劉秀建武25年)立;第四小譜在公元280年(晉武帝司馬炎太康元年)立。
梅花拳至公元1628年(明崇禎元年)有了新的進展,起了更大的變化。四大譜被定為祖譜,祖譜又分為十二小譜,十二小譜又成為十二派。十二在全國迅速發展開來,由梅花精拳改為梅花拳。四大祖譜改為「梅花令」。以「正忠令」為祖。於此,全國的梅花拳共分十二支三大派(三大家),即龍門派、青龍派、金龍派。
從公元前479年至公元1628年,梅花拳已發展至170代;從公元1628年至今,又發展了28代;從公元前面479年至今,全國梅花拳已傳承了198代。
B. 梅花拳的梅花樁武功
武功是一個拳派的基本內容,武功則主要是由功法、套路和拳理所組成的。梅花拳是受漢民族傳統文化影響最深的一種拳術,我們從它運動的特點和拳法的特殊結構就可以看出:
一、梅花拳是沒有固定的拳術套路。它的基本拳路稱為「架子」。「架子」的構造就很特殊,它有五個基本的拳勢稱為「樁步五勢」,它們在練習時要靜止站樁。此外就是運動變化迅速的「行步」。「樁步五勢」和「行步」的練習要在拳場中走遍東西南北各個方向也稱為「四門八方」。這種串連起來的拳路可按一定路線周而復始的循環練習。初學者可以先學基本的和變化簡單的,隨著功力加深和練功時條件的不同再不斷補充和不斷變化各種拳勢和動作。梅花拳的對練拳路「成拳」除了必須要在「四門八方」各個方向上練習外,它的抓拿摔打的動作和拳勢皆可以因人而異,隨時編造。到了梅花拳的更高級的對練拳路「擰拳」時,更是「手無定手、腳無定步,勢無定形、見勁使勁、引進落空、見空按豆,隨勢而布。」這種「架子」、「成拳」、「擰拳」的變化和不定的形態,使得它們的內容可以靈活多變,無窮豐富。這種拳法結構的特點反映了宇宙萬物千彎萬化,無窮無盡的基本特性。梅花拳文理中說的:「拳無拳,藝無藝,無藝之中是真藝。」有拳、有藝,有了一成不變的套路就不是真正的武藝了。正如「道無形」之理,真正的武功是變而不變,有而無的,它也是「無形」的。不懂我國傳統文化中的辯證思維方法,就無法理解梅花拳的這種特殊結構。
二、梅花拳的基本拳路「架子」中有「樁步五勢」和「行步」。練拳時「樁步五勢」要站樁,要靜止不動:「行步」是不斷變化的動作要迅速輕靈,這一動一靜兩種極端的情況要在一個拳路中交替出現,這真是一種奇特的練法。
周敦頤的《太極圖說》認為:「無極而太極。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靜極復動。一動一靜互為其據,分陰分陽,兩儀立焉。陰變陽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氣順布,四時運焉。五行一陰陽也,陰陽一太極也,太極本無極也,各一其性。無極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氣交感化生萬物,萬物生生而變化無窮焉。」在梅花拳的「架子」中,「動為陽,靜為陰」,在「樁步、五勢」中的「大,順,拗,小,敗」五熱又與「金水木火土」五行相對應。五勢之變化「本陰陽之理,太極之功」,「按五行相生相之理不斷變化衍生」。其餘如「剛柔」,「起落」,「進退」皆可謂陰陽。梅花拳「架子」的結構和變化,正是一幅「太極圖」的景象。梅花拳若要練好,就必須在練「架子」時「動靜」要互根;「剛柔」要相濟;「起落」「進退」要靈利。這也就是「陰陽不測之謂神」使拳法出神入化變化莫測的道理。
三、在梅花拳的基本拳路「架子」和對練拳路「成拳」中都必須要在「四門八方」各個方向上練習。何謂「四門八方」?即八卦的乾坎艮震巽離坤兌八個方位,也稱為四正四隅。此外在梅花拳的掌法,拳法和腿法中也要有「九宮之變化」九宮也就是四正四隅八個方位及中一點,拳術的變化也是人體的一種形體的動動。我國傳統文化中的八卦思維是一套直觀的形式化系統,它具有巨大的可納性。梅花拳把各種拳法的變化和應用都在八個方位上考慮,或者都要符合「九宮」之數,使得其內容更加豐富多彩,可以根據八卦爻變道理使其拳法有無窮的變化。
四、在梅花拳的「架子」中因有「樁步五勢」和「行步」的不同練法,「樁步五勢」可練全身之氣。練時要凝神,聚氣,調息,懂聚氣之法,這顯然是在「練內」。而「行步」是練步法法之輕靈迅速,這主要是「練外」的,因此它是「內外兼練」的。
不論在練「架子」或「成拳」中都要一氣貫串,一氣呵成,不散不亂,內外一體。自始至終都要練形,練氣,練神。先要「形氣合一」再「神氣合一」達「精氣神一體」即「渾元一氣」。
梅花拳拳法中也把人體看做一個小天地,本「天人合一」之理。練拳必須知「四時行功加減」及「易筋經」之道理。梅花拳練拳之目的是要「先固根本」即:「仙煉之則為內丹,武煉之則為外丹,然內丹未有不借外丹而成者。動靜互根,溫養有法,自有結胎還原之妙。內丹既成,靈妙莫測,自成金剛不壞之體,則超凡人聖上乘可登,若雲制敵猶其小焉者也。」
上述精神就是我國傳統文化中的整體觀,正如朱熹說的:「總天地萬物之理,便是太極」,「人人有一太極,物物有一太極」。實際上若細心觀察,在梅花拳的「架子」中兩手的動作都在空間全方位上劃出了一個個的太極圖。
由上述討論的梅花拳武功的四個基本特點就可看出,梅花拳拳法的指導思想就是我們民族傳統文化中的陰陽五行學說、八卦變易之理、渾元一氣的整體觀等。如果不懂我們民族的傳統文化思維方法也就無法理解梅花拳的拳理,也不能煉好梅花拳武功。梅花拳弟子們都知道,梅花拳是很有文化素養的一種拳術,在武功鍛煉過程中拳法理論的指導作用是很重要的。常常要一邊練功,一邊學習拳理,還要在鍛煉過程中對拳理不斷地體會,領悟。因此,梅花拳武功的鍛煉過程也就是一個傳統文化思維方法的學習和訓練過程。
當梅花樁武功練到高級階段時,就要懂得煉神、煉氣之法,對此就要進行修心養性的文練。如前面所說,內丹養成,除武練外丹之外,還要用溫養之法,也就是文練的方法。因此文功實際上就是武功的高級階段。文理,是梅花拳文場中比拳理更高級的理論。它是指導梅花拳拳派一切活動特別是文場活動的理論和依據。文理主要以手抄本經書的形式世代流傳下來,也有一些輾轉抄錄的另散文字和圖譜。它們都被奉為比生命還貴重的至寶,被嚴密收藏,絕不輕易示人。我們在調查中經多次艱苦地說服工作,才看到和抄錄了其中一部分,雖未詳盡,但也看出了梅花拳的主要指導思想及其文場活動的主要內容和方法。
文理主要取材於佛、道、儒三家學說及周易,但其內容主要是與修心養性,煉氣煉神有關部分。雖然其中仍保留一些神、佛、仙、道等宗教詞語,但其含意已經變了,成為煉神煉氣的功法所使用的名詞了。就連儒家學說和易經中的語句也是如此。例如:「三綱五常」,在討論修心養性時,人的精氣神謂之三綱,心肝脾胃腎謂之五常;在討論拳法和練體時,天地人稱為三綱;東西南北中五個方位就是五常。在梅花拳的任何拳法和功法中對方向都很重視,又如:在易經中艮卦的:「艮其背,不獲其身。行其庭,不見其人」。是指文煉中的兩種功法(艮背)與(行庭)能止念凝神忘形的境界等。在文理的經書中也有一些神佛傳道的故事,但這都是有所指的,主要是指導梅花拳發展、流傳的歷史,並給於對梅花拳的發展、傳播有卓越貢獻的祖師某些尊稱,以示紀念。梅花拳祖師怕弟子們學文理時看不懂經書中隱語和借用的詞語,還有一段文字說明。「講道不離身,打鐵不離砧,大道分明在人身,迷人不知向外尋,泥胎木象都是假,鐵打銅鑄也不真,修行不遇名師點,枉費徒勞一片心」。這里所說的「道」、「大道」、「修行」當然都是指導煉功了,明確指出文理的內容不是宗教迷信,而是修心養性的功法。此外又能如:「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就在汝心頭,人人有個靈山塔,好在靈山塔下修」。這里所說的「佛」是指(長生之道),而「靈山」「靈山塔」就是指的(心)了。注意,煉功中的「心」可不是心臟,而是指導的產生意念的神經中樞,大腦皮層。梅花拳文場主要是煉文功,也就是修心養性,煉神煉氣。煉文功必須要心靜,清心寡慾,摒除一切雜念,清靜無為。文理中就吸收了很多佛、道兩家在修行時這方面的理論和方法。如佛教中的「三皈五戒」,即皈佛——元神;皈法——元氣;皈僧——元精。五戒——殺、盜、窯、酒、妄。道教中的「三寶五行」,即三寶——精氣神;五行——有仁慈——屬木利於肝;有義氣——屬金利於肺;有禮讓——屬火利於心;有智慧——屬水利於腎;有信實——屬土利於脾,等等。文理中還有很多內容是談功法的,如:「由凡希聖聖希天,反轉洛書參靜禪」、「要知性命在何方,離坎爻中是祖鄉」,「去妄存滅悟本空,正心反內守靈宮,希賢希聖希天容,一念不生萬法通。一條大道少人奔,尋至玄關始入門,養性靈台身有主,神存至善魄成魂」。以上都是修心養性,入靜調息之法又如:「修行不論行往坐卧,天門常開地戶永閉,專意觀看書,神不外游,氣不耗散,久久鍛煉自然心空,心空發朗體卦虛空,久而行之自然金丹成就。見性明心忽然惺悟,認得元性從何而來,往何而去,脫離生死返本皈源」。以上是「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的根本大法。注意這里不僅談的是功法,還有些煉功時的感受體會。又如:「我大道言面壁非有別件,端疊生閉雙目如同泰山,去不追來不想不生一念,恐不視懼不驚不開一言,。無天地無日月無桉無殿,無飛禽無走獸無水無山,無人相無我相無紛無亂,無壽者無眾生無火無煙,知止定定後靜靈光閃閃,如此辰居其所龜息綿綿,心忘形性忘心真靈不散,靜之久忽然的元神出關,見天地和三光百般景現,這乃是身內道顯發外邊」。這是一個靜坐修行的功法,這里不僅是功法還有練功者的感受和思維活動。注意文煉之人當功夫達很高境界時,常常引發出人體的特異功能,因此他們的思維和感受是一般人很難理解體會的。這也是文理非常深奧,一般配人很難懂的一個原因。在文理中常把煉功者稱為修道之人或佛門弟子,把求得長生或練習文功,武功之理稱為無字真經,如:「金檁金梁金廟台,紅門落鎖無人來,你說你是佛家真弟子,為啥不帶鑰匙來?蓮為鑰匙性為簧,無字真經法內藏,真性打開三簧鎖,一條明路到家鄉」。這里說的梅花拳文功的要點:一個是「蓮」—即舌抵上齶,使內氣做周天循環;一個是煉性,煉成「真性」,這也是「性命」雙修的意思。
梅花拳根在平鄉,花開四方。自清初以來,以平鄉為中心,梅花拳遍布冀、魯、豫,輻射全國十數省市區及五大洲20多個國家和地區。至今平鄉縣253個行政村,村村習練梅花拳,有梅花拳班(隊)的村莊佔70%,其中大班幾十人,多者百餘人,小班十幾人。在二十世紀80年代經常習練梅花拳者多達6萬餘人,其中在班練習者萬餘人,散練者五萬人。廣宗、威縣、巨鹿、南和、雞澤、永年、巨野、嘉祥、沛縣等縣市習練人數也較多,其中廣宗有65%的村莊習練梅花拳,弟子達到4500人。自1991年以來,平鄉縣共舉辦中國*平鄉梅花拳聯誼會16屆每逢正月十六日全國各地及國外20個國家的弟子、弟子到後馬庄鄒氏墓群尋根祭祖、切磋技藝、交流研討,十幾年來,平鄉縣多次組織梅花拳武術隊參加省市及亞太武術交流會,並多次獲獎。
C. 什麼叫梅花樁
梅花樁,又名梅花拳,簡稱梅拳,是立於樁上練習的一種拳術,也常用來作為基礎功練習。梅花樁起源於明末,最初以家傳形式流傳於民間,到清乾隆年間始向外界流傳,近代以河北欒縣韓其昌傳人較多。
梅花樁所用木樁,直徑3~5寸,下半截埋在地下,上半截高出地面 3尺3寸,樁與樁之間的距離前後為3尺,左右為1尺5寸。隨著功夫不斷增進,樁要不斷加高,有的加高到 5尺;也有人以磚塊代樁,先在平磚上練習,再站橫磚,進而站立磚。布樁講究上應天象,下合地時,中合節氣,如"北斗樁"(又名七星樁)、"三星樁"、"繁星樁"、"天罡樁"、"八卦樁"、"五行樁"、"九宮樁"等。梅花樁,因立於樁上練習,故有別於諸拳,也不同於南拳中的梅花樁拳套,其難度遠非地面練習比,練起來要求式正勢穩,要建立嚴格的動力定型。梅花樁最適合兩人以上的集體練習,眾人圍成一梅花狀,忽開忽合,伸縮無定,饒有興味。其套路除五式固定外,無一定型,其勢如行雲流水,變化多端,活而不亂。
D. 韓其昌的招式動作
其所練之梅花樁起源於明代,原是栽100根樁,在樁上練。拳法按天乾地支分作五式,五式宛如梅花盛開,故稱干支五式梅花樁。後因栽樁費錢且麻煩,便改在地上練,因此在名稱上加了「落地」二字,就叫「落地干支五式梅花樁」了。據說,梅花樁是從山東傳到河北的。說起來還有一段傳奇:當年河北武強縣牛家莊村頭廟前有個大拳場,一個過路的李老頭落腳在這里賣油條和火燒度日,晚上時常看練拳。
一日晚上,兩個小販的布匹被強盜搶劫,跑來哀求練拳的人幫忙。李老頭也隨人流追去,當人們走到半路時,卻見李老頭挑著布匹已經往回走了。原來這老頭叫李庭吉,山東威縣翟家莊人,他深得「梅花樁」真傳,因抱打不平,打死富家護院,便逃亡至此。此後他開始收徒授拳。後來,其弟亦來此授拳。諸徒中,以任俊傑(其重孫任耀勛仍健在,現任武強縣梅花拳協會會長)功夫最佳,任又傳授給尹墨池和趙應廉。尹和趙即是韓其昌的授業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