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梅花螳螂拳實戰
1. 梅花螂螂拳的門派介紹
梅花螂螂拳是一項技擊性較強、實用性較高的武術拳種。它源於技擊格鬥,又博採諸拳絕招、妙手,幾經相傳、細研、創新,逐步形成了系統完整的理論,在攻防技術上獨具風格的武術流派。下面是我為專門您整理好的:梅花螂螂拳的門派介紹。
梅花螂螂拳的門派
梅花螳螂拳的文獻記載始於清代李秉霄。據萊陽縣志所記,李秉霄是清朝乾隆萊陽赤 山史家河人,是清朝順治年間兵部右侍郎李贊元第十七代後人。據李贊元的第十五支家譜 載:“李姓是從福建遷至海陽縣鳳城西關,其子則分布萊陽、海陽各地。”傳李秉霄於乾 隆年間隨父宦遊南中,有大盜某甲於獄中得危疾,已昏不知人,典獄以告官命出之,秉霄通醫理,過試其脈,買葯飲之,盜汗出而蘇,夜半伺隙潛循。其後大盜將生平所學傳授, 藝成而盜不復至。而其藝正是王郎所創之螳螂拳,師承過程史無記載。李秉霄原從文考取 貢生,後棄文從武,苦練經年而成螳螂拳一代宗師。因其使用雙鉤出神入化,故人稱“李二鉤”或“二鉤爺”。根據《縣志》和《螳螂拳譜》記載及有關傳說,李秉霄是螳螂拳的主要傳播人。
李秉霄傳於趙珠,字起祿,清嘉慶年間萊陽赤山村人。趙珠自小攻文習武,文才橫溢,武藝超群,盡得李秉霄真傳。趙珠的螳螂拳環環相繞,招招相扣,恰似梅花朵朵,瓣瓣相連,故此稱為「梅花螳螂拳」。據「萊陽縣志」記載:“大赤山趙珠,其(李秉霄)高弟子也。珠年老,嘗跌坐床上。劇盜衛三素耳其名,遽入爪探其睛,珠手揮之,跌床下,不敢少動。”趙珠傳藝於梁學香。
梁學香,字書圃,海陽縣發城鄉榆山夼人,生於清道光年間(1810年)。外號“梁一 眼”,家中堂號「德順堂」。其身材瘦小,但極為靈敏,因聰明勤奮,博學多才,故武學 造詣非凡。曾在比武中一拳置對方於死地,因此亦有“梁鐵錘”之稱,並從此聲名大振。
梁學香半生以保鏢為業,憑螳螂拳旗號闖盪江湖無敵手。梁學香不但精通“梅花螳螂拳”,他對“太極拳”也有極深的研究。他將“梅花螳螂拳”的主要技法與“太極拳”的精要融合,創編了“摘要”拳,“摘要”成了螳螂拳的精華,歷代拳師不輕易外傳。從此時起,“梅花螳螂拳”又稱為“太極梅花螳螂拳”或簡稱「“太極螳螂拳”。梁學香不但將「梅花螳螂拳」技法創新,同時也是“梅花螳螂拳”蓬勃發展的奠基人。他打破螳螂拳單傳習慣,傳藝極廣,先後在海陽、萊陽、棲霞、黃縣、文登、芝罘、榮成、牟平等地授徒。其在煙台地區的部分徒弟有:梁敬川(梁學香之子)、郝宏,姜化龍、李明環、孫碤、石古都、王承志、王桂芳、蔣老七、修坤善等人。而據香港趙竹溪太極螳螂門人所載,趙竹溪師承遲守進、任豐瑞,而遲、任二人師從孫元昌,而孫元昌正是師承梁學香(香港記載為梁樹香)。由此可見,香港趙竹溪太極螳螂其源流也是出自梁學香。梁學香將生平所學,寫下了<螳螂拳譜>一書,為“梅花螳螂拳”的發展奠下了理論基礎。筆者在去年與山東省煙台武術協會的交流活動中,有幸見到了梁學香所寫的《螳螂拳譜》。《拳譜》除了論述螳螂拳理外,主要有三套拳譜,就是《棚補》(崩補)、《亂接》、《分身八肘》,從中可以看到梅花螳螂拳發展過程中的根據。自梁學香之後,“梅花螳螂拳”發展至今已如浩瀚大海,傳人不計其數。在此謹列山東省郝宏、姜化龍二大主流及趙竹溪、鮑光英南傳發展的概況。
(一) 太極梅花螳螂郝家門(郝宏一脈流傳概況)
郝宏,字蓮茹,(1986-1914)煙台牟平萊山區初家廟後人。盡得梁學香真傳,創辦“螳螂郝宏”拳坊,是煙台近代極負盛名的三大拳坊之一。郝宏武功超群,在北京比武時,因其槍 術出色,人稱“神槍郝”。郝宏對“太極梅花螳螂拳”的技術理論進行了系統的整理,著有“精神”拳論,精闢地闡述了拳理技法,使之達至完美的極高境界。其子郝恆議、郝恆祿、郝恆常、郝恆信、郝恆坡、郝恆祥俱得父傳絕學,武功精湛。郝家兄弟傳人極廣,桃李滿天下,形成了現今山東省、東北各省和海外各國影響極大的“郝家門太極梅花螳螂拳”。
郝恆祿,字綏唐,道號“雲穀子”,外稱“二老道”,是郝宏第子.自幼隨父習武 ,終生研究武學,在郝家兄弟中功力最為深厚。郝恆祿依據螳螂劍法,吸取各家劍法精華,創出飲譽武林的“螳螂達摩劍”,其劍法出神入化,技擊性極強,風格獨特。郝恆祿生平禪佛修道,悟性極高,文韜武略、博學多才,他在一九二六年重修拳譜,發表了《太極梅花螳螂拳論》,奠定了郝家門太極梅花螳螂拳的全面理論體系。郝恆祿曾任吳佩孚部隊的武術教官和蓬萊國術館長,並先後在煙台、青島、蓬萊、哈爾濱、上海、北京等地授藝,傳人多不勝數。其著名的弟子主要有丁香亭、宋浩禮、曹德坤、何世光、葛德安及其子郝斌等。郝家兄弟各有傳人。長子郝恆議(1815-1929),先後在北京、哈爾濱、濟南等地傳藝,曾任張宗昌部隊武術教官。其傳人主要有賈百勝、賈百龍、張玉成、楊典傑、賈世林、賈其雲、賈玉坤、譚炳章等。三子郝恆常,主要傳人有孫若康、楊學敏、賈世善、王化亭、畢樹財、張瑞卿、邵明光、牟傳清、陽玉等。四子郝恆信,(1892-1957)外號「郝四彪子」,以氣硬功著稱,在煙台授藝數年,曾任煙台特區國術館教練。主要傳人有郝忠岳、蘇世昌、劉繼須、王明儒、宋肇德、劉忠 齊、劉忠訓、張思秀、劉吉田、劉封鏡、紀忠德、張楷堂、姜沂等。五子郝恆坡,外號「五猴子」,功夫扎實,靈活如猴。先後在濟南、蓬萊、青島、大連等地授藝,曾任青島市國術講習所所長。主要傳人有郝貢、姜炳祥、陳淑海、周鳳嶺、騰培熙、張萬福、袁惠琴、葛殿升、陳炳超、孟憲雲、孫振先等。六子郝恆祥,主要傳人有郝永傑、賈世善、姜勤方、姜保方、姜萬景等。郝家兄弟一門六傑,由此而衍生的傳人不計其數。郝斌,(又名郝賓)字善卿,(1906-1984)是郝恆祿之子。自幼隨父親、祖父習武, 十八歲時已獲山東省國術決賽冠軍,終生以授拳為業,是“太極梅花螳螂拳”的代表人物。其最擅長“螳螂達摩劍”及“摘要”,精於技擊,藝高功純。生平與人較技無數,未嘗 敗績。他曾任牟平縣國術館最後一任館長,並傳藝於牟平、煙台、青島、東北三省等地。他為了發揚中華武學,不辭勞苦走南闖北,毫無保留地言傳身教,是武林中的典範。回想 當年筆者往煙台拜郝斌為師學藝,千辛萬苦歷盡艱難,郝斌師父有感於筆者誠意,盡將武功傳授,其情景至今歷歷在目,刻骨銘心,師父對我可謂恩重如山!郝斌傳人不計其數遍及海內外,連續四屆的“青島國際武術錦標賽”,其承辦者正是其門下“青島太極梅花螳螂拳委員會”。在歷屆比賽中,其傳人均能勇奪螳螂拳、械冠軍。筆者有幸參與近兩屆賽事,去年取得螳螂拳、螳螂劍及傳統拳三面金牌。因參與國家和地區眾多,是難得的高水平國際傳統武術大賽。為紀念郝斌,青島孫德龍已開辦“郝斌螳螂拳武館”;煙台曲滋君成立了“煙台太極梅花螳螂拳研究總會”;筆者身為郝斌弟子,先在廣州傳播,近年在香港發揚光大,已成立了“香港太極梅花螳螂拳總會”;南韓金寅來也成立了“韓國梅花螳 螂拳總會”。現山東省、東北三省及全國各地和海外傳人均以郝家門太
曹德坤,(1885-1959) 是郝恆祿的得意弟子。於一九一五年由煙台到哈爾濱授藝,是東北三省太極梅花螳螂拳的主要傳播人,創有“德坤武術館”。東北三省螳螂拳的發展是非常蓬勃的,其流行程度比海外甚至發源地山東省有過之而無不及。有所謂“發源在山東,發展在東北”之說,可見東北三省螳螂拳盛況。曹德坤在東北傳播數十年,傳人多不勝數,主要有齊志崗、張炳熙、張松岺、盛風洲、董子剛、劉占幫、齊立德、顧雲召、張徑松、張傳進、馮照明、劉長功等。曹德坤的徒孫即張炳熙之子張同濱,在哈爾濱創辦“梅花太極螳螂拳武術館”;曹德坤的另一弟子劉長功在東北也成立了“梅花太極螳螂拳委員會”。至今,俄羅斯、東歐各國相繼邀請其傳人出外教授螳螂拳,使螳螂拳的發展走向另一高峰。
郝宏一脈的“太極梅花螳螂拳”,至今也稱“梅花螳螂拳”,又名“梅花太極螳螂拳”。在近百年的發展中,已形成非常龐大的體系,建立了不可動搖的地位。在螳螂拳的歷史里留下了光輝燦爛的一頁!
(二) 姜化龍一脈流傳概況
姜化龍,(1855-1924)山東萊陽黃金溝人,深得梁學香真傳,是「梅花螳螂」系統的另一主要傳播人。在清末民初年間,世有「打得硬姜化龍」美譽,為當時山東武林泰斗之一。據萊陽縣志載:“化龍身不滿五尺,又痴肥,若無能者,及試其技則靈巧若猴。”姜化龍三下滄洲無敵手,名震武林。其時,萊陽有習羅漢拳和地功拳的名師李仲祥、字丹伯,他和姜化龍交流武藝,互補長短,將其精要納入螳螂拳,為螳螂拳的發展作出了貢獻。姜化龍授拳足跡遍及膠東,晚年在煙台、萊陽設館授徒,弟子眾多,有名望的主要有宋子德、李崑山、劉祖源、姜東洋、紀雷山、袁子、於振江、崔羅亭.宋子德,字耀坤,萊陽趙格庄人,生於一八五五年,與姜化龍同齡,卒於姜化龍之後 。因家境富裕,人稱宋二爺。宋子德原習猴拳與長拳,後拜姜化龍門下研習螳螂拳,與姜化龍和李丹伯結義為兄弟,情同手足。宋子德全面繼承了姜化龍武學,並遍閱各派武典,訪友論武,吸取各派武學精華,對姜化龍所傳“梅花螳螂拳”進行充實發展,從而形成了風格獨特的“太極螳螂拳”。其傳人亦確定為“太極螳螂拳”始於宋子德。宋子德富有文采,故能對姜化龍所傳梁學香的拳譜重新整理,形成了理論體系更為完整的《螳螂拳譜》,對螳螂拳的發展貢獻良多。螳螂拳在姜化龍、宋子德時代盛況空前,其開設的武館遍布膠東及以外地區。宋子德武功超卓,相傳與人過招,對方鮮有能擋其鋒者。宋子德先後在萊陽、煙台等地授拳,其主要傳人都是名震一時之輩,如:王玉山、崔壽山、趙石亭、宋環亭、姜吉和、紀春亭、姜玉龍等。
李崑山,字進玉,(1890-1982)萊陽縣沽匯鄉由各庄人。十二歲時隨伯父李丹伯習長拳,至十七歲時李丹伯感染沉痾,彌留前將其托咐結義兄弟姜化龍。李崑山拜姜化龍為師,苦練六年,將“梅花螳螂拳”中精華“摘要”六段、“八肘”、“攔截”、“梅花路”等盡得真傳,而姜化龍所精擅之氣功,如《達摩易筋經》、《氣功八段錦》及《三回九轉內功》等,均能承繼衣缽。一九三三年春天,先與同門王玉山、劉祖遠、宋舉龍共四人往 濟南參加山東省國術考試,李崑山獲長兵組第一名。同年秋天赴南京參加國考,連戰連勝,最終獲得長兵組冠軍。李崑山先在李景林於濟南所創辦的山東國術館任教,後返萊陽,籌組萊陽縣國術館。當時李崑山曾任黃縣警察隊長,認識了黃縣首富也是六合螳螂拳名家丁子成,其後武館就設於丁子成所開但已歇業的北當鋪內。不久,參加了抗日戰爭,後來隨軍到了台灣,成了台灣“梅花螳螂拳”的開山始祖。李崑山在台灣的主要傳人有李登五、孫鶴豐、李鴻傑、於峨一、李純德、崔維國等。在萊陽傳人有張壽山、張繼先等。張壽山再傳張炳斗,張炳斗是李崑山外孫,得到真傳,後曾跟螳螂名家王玉山深造,著有《太極梅花螳螂拳體用全書》及長篇小說《螳螂拳史演義》,一九八二年擔任山東電視台《武松》電視劇武打設計;一九九二年開辦“青島市萊西市崑山武術學校” 嘌 霾簧偃瞬摹崔壽山,彭年,(1890-1969) 萊陽諸陸人。師承宋子德,傳煙台一脈。其對螳螂 拳造詣頗深,他的最大貢獻在於重新編寫《螳螂拳譜》,該譜一脈相傳,是螳螂門的武學 經典。崔壽山曾任教於萊陽國術館,後到大連傳播,三十年代初到煙台設館授徒,晚年回 家鄉萊陽。其主要傳人有張楷堂、孫相庭、曲伸、徐鳳岐等。張楷堂,煙台所城裡人,曾 師承煙台武林赫赫有名的郝恆祿、郝恆信兄弟習“郝家梅花螳螂拳”。三十年代初拜師崔 壽山學“太極螳螂拳”,苦練六年盡得真傳。張楷堂卒於一九九三年,終年八十三歲。繼 承其衣缽者有周振東,現在煙台發揚光大,是崔壽山一脈“太極螳螂拳”的嫡系傳人。另 徐鳳岐有傳人孫德等,也在煙台傳播。最近出版了不少「太極螳螂」的影碟,對發展螳螂 拳作出了貢獻。曲伸,遼寧大連人,出生於一九一九年,原師承趙培起、王子章習秘宗拳 ,一九三四年拜崔壽山門下習太極螳螂拳,主傳東北吉林省一脈。
王玉人,萊陽崔疃人,(1892-1976)宋子德之得意弟子,武功超卓,享有盛名。主傳 青島一脈,有太極螳螂青島派之稱,其武館設於青島,傳人遍布膠東。他兩個兒子王元亮 、王元干盡得真傳,在青島、萊陽設館授徒,桃李滿門,主要傳人有呂國堂、劉美傑、李 飛林等。王家兄弟在日本、俄羅斯等國家也有傳人,其日本弟子有《螳螂拳大要》巨著問 世,是第一部由海外講述現今山東省太極螳螂拳系統的代表作,內容豐富精彩,可見其日 本傳人研究螳螂拳已達至登峰造極之境界。
袁子(址),字紹周,師承姜化龍,是“梅花螳螂”傳播東北三省的另一支脈。主要 傳人有頂門弟子李端祿以及女兒袁俠。現今遼寧省丹東傳人最多。在二零零零年山東青島 國際武術錦標賽,筆者親眼目睹袁俠前輩下場表演,果然老當益壯,功力深厚。其主要傳 人有衣海峰、王寶吉、徐再興、王孝東等。 姜化龍一脈的“梅花螳螂拳”或名“太極螳螂拳”,在近百年的發展中是非常蓬勃的 。教授螳螂拳的武館遍布山東,名聲遠播,流傳極廣,成為山東省第一拳種。經歷幾代名 師的努力,寫下了螳螂拳發展的光輝歷史!
(三) 趙竹溪太極螳螂
趙竹溪,字長青,(1900-1991)山東掖縣沙河鎮路旺村趙家莊人。少年時在平度縣大 澤山智藏寺隨清泉和覺東大師習太祖門武藝。至十八歲時回沙河鎮德勝鑣局任鑣師,期間 遇青峰觀道士張萬秋學得太極“摩雲掌”。後離開鑣局返鄉,先後跟任豐瑞、遲守進習“太極螳螂拳”。任、遲兩人師承孫元昌,而孫元昌是師承梁學香。(香港記載梁樹香,梁 樹香師承俠盜馬強,馬強師承侯傑,侯傑師承其兄候智遠,而侯智遠則師承王郎)趙竹溪 年約三十歲時南下廣州、香港、澳門經商,後闖盪江湖賣藝,四海為家,期間歷盡滄桑, 一言難盡!終憑其高強武功打出江山,在南方、海外豎起「太極螳螂」旗號。趙竹溪先後 在澳門、越南、香港等地傳播,至九十年代已是桃李滿天下,號稱傳人七萬之眾。其主要 傳人有煙台一同南下的姜密齡,德高望重的鄺群威及其子趙漢麟以及「竹溪太極螳螂同學 會」歷屆主席及幹事計有:王秀英、陳國燊、許拱辰、鄧成安、葉德滋、鄧成寧、陳啟基 、黃添、黃清標、袁乃照、曹柏鏗、邱添、盧俊文、余定邦、麥福馨、黃亮群、畲紹福、 謝永銘等。流傳於海外的美國有:鄧通治、吳秋、李火煙、方國梁、王林陵、蔣耀輝、鄭 華秋等,澳洲有謝賜榮、林子強等,加拿大有霍偉樂、黃傑漢、李智偉等。 鄺群威,廣東人,卒於二零零三年二月,享年九十一歲。三十年代在澳門學藝,是趙竹溪的得意弟子。一九四四年獲派到「趙竹溪國術館」新橋分館執教。一九四五年趙竹溪 遠赴越南後,鄺群威便承擔起發揚“太極螳螂”的重任,在澳門、香港傳播數十年,桃李 滿門,是發展“竹溪太極螳螂”的主要功臣。在香港設有“群威太極螳螂國術會”,積極 參與各地的武術活動,在港、澳及海外的傳統武術界,建立了受人尊敬的地位!在二零零 二年元旦,筆者有幸與鄺師傅到廣州參加廣東省武協精武會武術表演,鄺師傅以年近九旬 高齡,還身體力行參與武術交流活動,這種難能可貴的尚武精神,永為武林人士所敬仰。 其主要傳人有:郭耀華、黃錦波、黃權、梁漢華、梁漢明、樊天華、吳國祥、謝延虎等。
趙竹溪的“太極螳螂”是糅合了少林太祖門的精華及太極摩雲掌,已形成了自己的風 格和體系。尤其在器械方面,與現今山東省的“太極螳螂”已有很大區別。趙竹溪將許多 奇門兵器融合自己的體系,而拳術套路卻相對較山東同門為少。他在澳門期間,吸取了南 派詠春的優點,創編了“少林佛樁”一百零八式,豐富發展了本身的體系,故其傳人改稱 “竹溪太極螳螂”,以茲識別。而亦有稱作“山東少林太極螳螂門”。
(四) 鮑光英梅花螳螂
鮑光英,煙台人。原習太祖長拳,後學梅花螳螂拳。先在煙台當鏢師,九一八事件後南下香港,在荷李活道設館授徒與行醫,傳授“梅花螳螂”。其館頗有北路英雄氣慨,門前掛 有大帥旗上綉“教斗山東螳螂武藝”幾個大字。鮑光英名望雖高,但擇徒甚嚴,故傳人不 多,主要有劉談峰、陳錦昌、霍耀池幾人。
劉談峰學成於三十年代,後參加國內革命工作,出生入死,身經百戰,直至解放後往北京 任職,主要傳人有孟正源等人。據孟正源所稱,其師承武學為“梅花摔手螳螂”。劉談峰 留有鮑光英所傳《梅花摔手螳螂拳法要論》七篇;《秘傳梅花螳螂手法圖譜》一卷;《秘傳雙手連環單手迴旋起點落點拍點陣圖譜》一卷;《秘傳螳螂拳劍單雙梅花絞絲圖譜》、《秘傳陰陽交合五點梅花圖譜》等珍貴資料。這些資料據講為鮑光英前輩師叔所傳,是誰所 寫並無說明。劉談峰一脈主要流傳於北京。
霍耀池,廣東順德人,其父在港經商,因此出生於香港。十餘歲時便師承鮑光英習武學醫 ,文武雙修。在香港淪陷後,以行走江湖賣藝為生,因實戰功夫了得,名冠省、港、澳, 人稱“江湖狀元霍耀池”。其後在廣州定居,設館於長壽西路,名叫“霍耀池中醫師螳螂 國術健身學院”,行醫授武,是“梅花螳螂”早期在南方的主要傳播人。其授武多年,傳 人無數,早年有所謂“十虎”之徒者如歐潛雲、蕭錦添、羅牛,黃梓芬等,至今能繼承衣 缽發揚光大者有其兒子霍明森、霍明彬、霍明剛、霍明東等霍家兄弟,徒弟有潘禮滔、黃 廣泉、嚴孝良等。一九八四年廣州成立“螳螂拳學會”,其傳人均積極參與,近幾年亦參 加“廣東省武協精武會”活動。潘禮滔、黃廣泉及霍家兄弟傳人多不勝數,流傳於廣東、 香港一帶。
鮑光英的“梅花螳螂”主要由劉談峰、霍耀池傳播。劉談峰主傳北京,故至今未見其風格 。而觀霍耀池一脈的“梅花螳螂拳”,其風格類似長拳,其理論基礎“四擊、八法、十二”型等也是出於長拳、與劉談峰所傳理論頗不同。與現今山東之“梅花螳螂拳”風格區別 較大,套路亦各有不同。故雖然同名而其實質有別。另有關師承關系亦未能明確,劉談峰 、霍耀池二脈均無提到鮑光英師承何人?承傳體系如何?筆者在八四年曾請教當時出國訪 問路經廣州的中國武術團團長即原山東武術隊教練周永福,他分析講煙台鮑光英、鮑光發 二兄弟原習長拳,其梅花螳螂拳應是出於姜化龍一脈的,至於是否屬實?有待鮑光英傳人考證。
2. 梅花太極螳螂拳的簡介
梅花太極螳螂拳 象形螳螂拳之一,屬北派螳螂拳。相傳為明末清初山東東萊縣拳師趙起祿向一道人學得。趙後又有幾代傳人,徒眾頗多,能承其拳技者以郝恆祿、曹德坤、郝賓等人較著名。下面是我為專門您整理好的:梅花太極螳螂拳的簡介。
梅花太極螳螂拳的歷史來源
相傳為明末清初山東東萊縣拳師趙起祿向一道人學得。趙後又有幾代傳人,徒眾頗多,能承其拳技者以郝恆祿、曹德坤、郝賓等人較著名。
梅花太極螳螂拳以硬、崩、實、砸、粘、拈、幫、貼、采、叫、順、送、提、拿、封、閉十六字為基礎,講求以大制小,著法精密,恰似梅花五瓣,瓣瓣相連,環環相繞,清晰壯觀。在技法風格上,既有太極拳以柔克 剛的精巧,又有少林長拳長驅直入的潑辣。講求虛中伏實,實中寓虛,剛柔相濟,剛而不僵,柔而不軟,快而不浮,散而不亂。在運動形式上要體現出螳螂勾、太極手、寒雞步、猴形勢之功法。
梅花太極螳螂拳的特點
梅花太極螳螂拳,除了它的技擊技術和鍛煉體魄功能外,還是一門藝術,具有相當的觀賞價值;原汁原味的螳螂拳手法清晰靈巧,不曠不佝,落落大方;步法矯健,婀娜多姿,進退自如;身法活躍,挺胸含腹,腰活如軸.練將起來行如疾風,靜如止水,偶如蛟龍出水,偶如白鶴晾翅.每著每式哺以美妙形象的美稱,實是一部蘊涵著中華武術、藝術底蘊之武林傑作。
郝家梅花太極螳螂拳入門
初學入門之初,法有千萬規之站步,立勢,合步,閃轉騰挪進退,此六者是母中貫通之要,千理萬殊不出此區,大凡入門之初,宜加三省之功,朝夕熟練.千變萬化之妙藝,即從此而得矣.至於動手,拍手,采手,順風掃葉,二郎擔山,天分,地分,一肘遮半身.名為施法,綜而論之,腿為藝中之妙,六有可般之巧.手為虛,腳為實,腳為虛,手為實,類如拳為藝中之母,鋒為藝中之王,敗中取勝,虛實莫當.昔此王郎祖師,做為 分身八肘亂接秘手,論虛實剛柔,其妙無敵,不外陰陽二理,學此玩索而得,可謂全才之人矣。
總決:單論陰陽,剛柔,虛實六字。
螳螂手之主宰,陰陽要轉,兩手要曲,前腿要直,後腰要彎,一打一探,回來邊身著力,步步前進,中直剛柔,上剃下滾左右分,動手高低左右接,手動足進參互就。
3. 梅花螳螂拳的特點
螳螂拳在演練時是一類長短兼備、剛柔相濟、勇猛快速的拳術,在學習時,要求以空氣為最佳練功器械,在漢族武術各拳類中具有顯著的獨特風格。
崔壽山前輩所著《太極螳螂拳譜》之《敘言》中寫道「公(李秉霄)得異人傳,能取內外兩家之長而兼之、、、」,集內家的跌法和外家的短打於一身,吸取了螳螂的許多特長編制的一類優秀拳術。在長期的傳習過程中,又廣泛地吸收其它拳術的一些優點加以改造,不斷地豐富和發展而形成的一個獨立拳派。 梅花螳螂拳為山東威海都蓮茹所傳,以後傳至東北及南方和全國各地,其拳偏剛,故有人稱為硬螳螂。身法要求:擰腰坐胯,意形並重,內外兼修。步型有馬步,弓步、虛步、丁步、蹋步、路虎步、玉環步。歌訣:騎馬登山吞托式,御敵跨虎姿稱為螳螂八勢,為梅花螳螂拳之基本功。
梅花螳螂拳套路很多,有牧童指路、白猿偷桃、崩步、攔截、梅花糖儲翻車、勾法、螳螂撲蟬、螳螂展翅、螳螂行、八肘、摘要一至七套、器械有螳螂刀。槍、劍、棍等、其手法有掌、勾、爪、拳、指五種。手法概括有十二個字,即提拿封閉、粘黏幫貼、來叫順送,動作靈活多變,非常機警,進退自如,神形具備。暴發力及寸勁最多。各種勁法齊全,腿法與腳法有彈蹬掃掛、抄踹擺踢。以及反尖腳、斧刃腳和撩腳、杵腳。扣心腳等。尤其突出肘法、套路就有四套八肘、其肘法有黏肘、疊肘、墩肘、拐肘。頂肘、轉肘、撲肘、朝天肘、掀肘等等何止八肘、只不過叫八肘而已。螳螂拳之小臂由肘到小臂尺骨及臂之頂端部位,在技擊手法上皆稱為肘,這樣肘法就更多了,如臂肘、彌肘皆是。
譜上說:「全身十二捶,閃賺雙手扣。」其十二捶是:「頭腳手肘肩膀膝胸背腹臀根心位(根字即和的意思)。」扣者如鈕扣之扣。故又有「采衣人扣」之說。真可謂全身是打,無處不打。故梅花螳螂拳為長短具備,剛柔相濟之拳術。總之技擊性很強,屬於短打類型的拳術。行功歌訣:子午卯酉晝夜還,燒酒房事不可貪,輕擊重打有先後,日將月就勿間斷,昔日依此成羅漢,我輩學來作奇男,千錘萬煉猶嫌少,何惜工夫一百天。 七星螳螂拳相傳為姜化龍所傳。「七星螳螂與梅花螳螂內容與技擊特點大同小異,其練功方法,以七星步而得名,又說是七星拳而得名。七星拳強調七星式」,實為七個部位,即頭、肩、肘、拳、膝、胯、腳作為種技擊手段。有七星拳、崩步、攔截、梅花轆、梅花拳、白猿偷桃、白猿出洞、白猿攀枝、撲蟬、八肘、摘要等30餘套。器械套路有刀、槍、劍、棍、拐子、流星、三節棍、大梢子、大刀、雙鉤等等。
其勁法偏剛,亦有柔勁,是剛柔相濟的勁法。有長手有短手,其長可放長擊遠.其短有肩肘胯膝。身法是腰為軸,以胯為核心。
拳法之主要特點:朴實、明快而有力,不招不打,招之即打,連招帶打。真所謂「不招不架就是一下,招招架架一連十下。」此是螳螂拳拳法、技擊上總的要求。欲達此目的非一日之功。 六合螳螂拳是以山東招遠市穿林家林世春所傳的螳螂拳,因林以農為業,傳人不多,林之師魏三,因其左手食指中指與無名指、小指有蹼相連,人稱為鴨子巴掌,以後得知其名叫魏德林,是江洋大盜、實是反清復明的義上,越獄逃至林世春家避難。自稱是王郎之再傳弟子。
六合螳螂拳是螳螂拳系中的一個流派,過去在山東黃縣、招遠等地勝極一時,演練者甚眾。以後流傳至東北、北京、南方以及港台等地。
六合螳螂拳與其它各種螳螂拳相比較,有明顯的不同之處。由外形上看偏柔,由套路上看以暗剛暗柔勁為主,很少有暴發力,其勁多為內含,故有人稱為軟螳螂。
在身法上要求,既不同於太極拳的含胸技背,又不同於長拳的挺胸收腹,也不同於八卦掌的緊背空胸。而是要求胸寬腹實,松肩探膀,腰如鑽桿,手僅機輪。並要求內外兼修,意形並重。
步型步法有弓步、馬步、提前拖後步、前擺步、後擺步、三角步、滑步、閃騙步、坐步、流水步等等。其坐步近似形意拳的三體式,左右閃騙步、三角步近似通臂拳的步法。其中的提前拖後步是前腳一收,足跟提起,速大步前進,後腳拖進,非常快速向前逼近,前後擺步隨身轉動,向外門逼近。三角步、閃騙步更是靈活多變。
手型有拳、掌、指、勾、爪五種。握拳時中指凸出即尖拳又名錐子捶。手法上有十六字即勾摟刀采、崩砸掛劈、沾黏貼*、閃賺騰挪並多纏繞旋轉及風掃勁的手法。所以說有鯉魚掃尾,棍牛鞭之(棍音困,是抽的意思,是山東地方語)的勁造。
腿法彈蹬掃掛、抄踹擺踢,以及反尖腳、斧刃腳等。在技擊使用手法時突出表現快近嚴密,手手連環,連擊不止。怎練怎用。五漏之手,纏絲之手,是技擊性很強的一種短打型拳術。
眼法要求,手到眼到,有神似貓捕鼠,眼若鷹捉雞的說法。
六合螳螂拳所以有人稱為馬猴螳螂,因其動作似馬猴,兩臂鬆柔而長,松肩探膀,放長擊遠,故有馬猴形象、螳螂技巧之說。演練起來綿綿不斷、一氣呵成,非常連貫緊湊,亦很舒展大方。
六合螳螂拳套路有:三捶(此為拳是基本套路)截手圈、仙手錛、鐵刺、葉底藏花、照面燈、雙封、鏡里藏花、短捶等等。
六合螳螂拳的勁法,以暗剛暗勁為主,很少有爆發力,但不是完全沒有。分析起來其勁法是比較全面的,包括有20餘種勁法,分為兩大類,即主勁與輔勁。主勁有明剛勁、暗剛勁、明柔勁、風掃勁、纏封勁、鋸挫勁等6種。輔助勁有長勁、短勁、粘黏為勁等等19種之多。
4. 太極螳螂拳的簡介
太極螳螂拳是一種歷史悠久的漢族拳術,屬於象形拳之一。其拳功系依據《周易》之太極陰陽學說推演而成,有螳螂手摘要365手,八肘的八八64肘,講究陰陽、剛柔、進退、虛實。下面是我為專門您整理好的:太極螳螂拳的簡介。
太極螳螂拳的簡介
太極螳螂拳是螳螂拳在流傳過程中產生的一個分支。
七長八短:
七長:順步倩長、搖步入手、纏封雙掌、迎面通捶、剿手砍掌、翻身疾入、韓通通背。八短:迎面頭捶、靠身臂捶、蹲身膊捶、粘拿胸捶、雙膝雙肘。十六字拳法綱要:硬崩實砸、提拿封閉、黏粘幫貼、來叫順送。其勁路與眾不同,講究以硬勁為基礎的囫圇勁,俗有傳拳不傳勁之說
太極螳螂拳以"亂截"練手梢之勁;以"崩補"演身法之變化;以"八肘"為母演全身之勁法;更以"摘要"為綱,重演諸家之手法。"摘要"是該門拳法之精華,由"八肘"拳批手中推演出。
太極螳螂拳的傳人
太極螳螂拳的主體傳承
主體傳承為:梁學香-姜化龍-宋子德-"萊陽三山"(王玉山、崔壽山、李崑山),這一枝傳承下來的梁學香螳螂拳法稱為太極螳螂拳,在煙台、青島皆有嫡派傳人。如《精武》中所介紹的螳螂拳名家李飛林先生即是"萊陽三山"之一的王玉山先生再傳弟子。在煙台有煙台市十大拳師的周振東先生為崔壽山弟子張楷堂老先生的高徒。
太極螳螂拳的大師級人物-周振東
現為中國 武術 六段,任山東省武協會員、煙台傳統功夫委員會副主任、煙台武術協會螳螂拳工作委員會副主任。近年率弟子參與國際國內演武比賽,獲各類獎項百餘個,同年參加第二屆中國煙台國際武術節螳螂拳故鄉行活動,獲優秀螳螂拳師獎;當年代表太極螳螂拳門獲煙台市十大拳師稱號。
周師振東,山東福山人氏。師生長於老煙台街,幼時住所周圍設拳坊多處,足踢拳撲之聲遙可相聞。師每每有閑即往,自窗欞空處觀摩,心嚮往之。及稍長,遇螳螂拳老拳師於枝如(化龍)先生,悉心請教,刻苦參學,得偷桃、窺園等三套拳法。於老拳師觀師品行卓越,於武學一門尤有悟性,亦全意傳授,兩年未竟而藝已傳罄。後於老拳師鶴駕西歸,師行長子禮為師主殯,極盡弟子之事,為人稱道。
及師長,得大機緣,遇太極螳螂拳第八代嫡系傳人所城張楷堂祖師。張祖所嗣之所城張氏,為煙台邑最早之城市居民,祖上於明朝即為朝廷重臣,於煙台建所,世代抵禦倭寇,守衛疆土。至張祖,家財萬貫,富甲一方。張祖受祖上蒙蔭,家學淵源,自幼好武,先後師從多人,均得大成就。後延請萊陽太極螳螂拳七祖崔壽山先生至家,厚祿款待,六年而得太極螳螂拳精粹。張祖惜拳如命,授徒尤嚴,然遇師一見如故,視為己之大弟子。後師之姐嫁入張家,張祖更為傾囊相授。師亦倍惜機緣,極意參究,日殝化境。張祖嘗嘆:使崔祖再生,亦當稱汝藝之精。及張祖年老,則令師代為授徒,故張祖末期弟子,與師名為兄弟,實為師徒。師於張祖處先後一十六年,學得大小摔捋、八方、中路翻車、亂接、崩補、梅花路、五段分身八肘、六段摘要等近二十段太極螳螂拳套路,並羅漢拳、太極劈(梅花劈)二節、白猿偷桃、穿技四節等八段郝家梅花螳螂拳套路,梁敬川先生所傳之螳螂手一套,及引龍出水刀、螳螂劍、螳螂大槍等器械套路,為螳螂拳一門之集大成者。
師之武藝得自張祖,全盤繼承內家拳術以內御外之精髓,而又經廣泛切磋、實戰研討,納入現當代技擊之術,遂使螳螂手法潛力得以充分發揮,古今貫通形成全新風格,甫一出山即名震膠東。海陽陳氏,自幼研習八卦掌,為掌門大弟子。其師逝後,五日不食不飲為其守孝,之後遍出江湖,未嘗敗績,至煙台不久即震動全邑。煙台武林邀師出面,與約毓璜頂。師有弟子梁氏名宏偉者,替師出手。陳氏遞招輒仆,凡三次,莫名其妙。師念其至孝,悉心為之批解,陳氏心悅誠服而去。李氏,生有異相,高出師一頭有餘,拳如酒壇,嘗於海邊捕撈魚蠣為生,手掌到處,岩崩石裂,蠣殼紛飛,後經高人指點,為煙台武術名家。一日,李氏參與聚會,與師之友口角至於動手,一招即將師之友壓於掌下,而睨視師,意在挑釁。師不得已而演手,崩拳一出,李氏直跌出丈余,耳上血流如注,拜倒賓服。
師性情豪放,任俠仗義,路見不平即出 手相 助,雖年輕時即義名遠播。煙台街高氏,自幼習拳,藝高而德寡,每有心得,或尋人打鬥,或踢人武館,武林人士既怒且畏。後與部分人士相聚,口無遮攔,遍評煙台名家宿輩,且欲與論及長短。師顧及友長名譽,昂然而出,交手三招,高氏跌撲三次,骨折衣破,顏面盡損,從此銷聲匿跡。師德馨而識廣,向不囿於門戶之見,每有誠心向學者,均悉心教授,毫無保留。昔者隨師習藝者,如梁氏宏偉、趙氏德安,均為一時豪傑。七星螳螂拳門凌老先生,逾七十而遇師,得聞"玉環步"、"鴛鴦腳"、"蹬踢"之妙;梅花螳螂拳師張氏曾師從螳螂拳郝家,後經師點撥,習得郝家"穿技"絕技。太極螳螂拳師李氏,乃崔壽山先生之師弟王玉山先生一枝後人,聞師之名,事師甚恭,請教多年,受益良多,始振王師威名。如此種種,數不勝數。現師所教授者,大多經歷數位拳師,其中不乏名家宿輩,及見師,如久渴而遇甘霖,欣服而入門下。目前,師所教授者遍布海內,遠涉歐美,有桃李滿天下之譽。
師以武為寄,淡泊名利,向不與人追逐。後因同道友徒之所求,宏揚太極螳螂一門之所需,始參與部分活動,然一出動,即為天下所重。師現為中國武術六段,任山東省武協會員、煙台傳統功夫委員會副主任、煙台武術協會螳螂拳工作委員會副主任。近年率弟子參與國際國內演武比賽,獲各類獎項百餘個,其中冠軍、一等獎、第一名、優勝等榮譽近半數。1998年率團參加中國青島國際武術錦標賽,師獲男子螳螂拳優勝獎;1999年參加第二屆中國青島國際武術錦標賽,獲男子螳螂拳優秀表演獎;2002年參加山東省"寶源杯"螳螂拳錦標賽,獲個人全能一等獎;2003年參加全國傳統武術交流大賽,獲一等獎;2005年參加第二屆中國煙台國際武術節,獲一等獎;同年參加第二屆中國煙台國際武術節螳螂拳故鄉行活動,獲優秀螳螂拳師獎;當年代表太極螳螂拳門獲煙台市十大拳師稱號。其女周蕾自幼與師習武,藝殝成熟,1999年於第二屆中國青島國際武術錦標賽奪得螳螂拳女子甲組第一名,2000年於第三屆中國青島國際武術錦標賽獲螳螂劍第一名。丁亥年四月,師應危鳳池先生之邀,率團赴香港參加首屆國際螳螂拳群英大會,太極螳螂拳必因此而進一步播布天下,發揚光大。
李飛林
小登山式後腳跟貼地
李飛林先生在演練太極螳螂拳時,其小登山式後腳跟是貼地的,從這一個小小的動作上就可以看出名家的風范。小登山式後腳跟貼地,其技擊內涵豐富,這樣的步型靈活多變,使得李飛林先生實戰時身法、步法猶如蝴蝶穿花,又似蜻蜒點水,而且勁力均整囫圇,六面渾圓一體。另外,2004年第七期《精武》中的《太極螳螂摘要拳一段(二)》中的插肘與轉身崩捶變玉環之間,與李飛林先生的拳法演示及拳譜相比,漏了一招"崩點變玉環",完整的拳譜及演勢應為"……回身翻車至底、起身朝天一柱香、插肘、崩點變玉環、轉身崩捶變玉環……",兩個"崩點變玉環"動作基本相同,照片也相同,惟"轉身崩捶變玉環"加藝飛天下,桃李滿林。之中,螳螂拳派作為山東四大名拳之首、傳統武術九大流派之一,其以技擊實戰聞名於世,在國內外擁有著眾多的練習者。在螳螂拳發源地的山東本土,則以"萊陽三山"最為著名,他們代表了山東螳螂拳法一脈的正統傳承。本文所述的李飛林先生即是萊陽三山王玉山一脈太極螳螂拳法的嫡系繼承人。
師承明家得真傳,苦練絕技得真功
山東螳螂最初發源於膠東半島的萊陽、海陽一帶。萊陽,古有"螳螂窩"之稱,這里孕育了眾多名垂青史的螳螂門宗師及螳螂拳流派。如聞名海內外的螳螂拳派宗師"萊陽三山"王玉山即是萊陽崔疃人。而李飛林先生能夠得到山東螳螂拳法真傳,也與這種特殊的 文化 氛圍不無關系。李飛林先生即與萊陽三山之一的王玉山同村,並且是王玉山之子王元亮先生的義子。而李飛林先生自幼便師從王元亮先生習王家嫡傳的太極螳螂拳法。
李飛林習武
可能是北方武林豪傑的通性,王元亮先生極喜飲酒,且酒量頗大。由於當時的我國正處於經濟困難時期,對於平常人來說需要解決的是吃飯問題,能弄到酒確實是很不容易的。而剛參加工作不久的李飛林先生出於對義父的深情及對太極螳螂絕技的嚮往,除每月從固定工資中拿出半數供王老使用外,更想盡辦法為王老弄好酒。對於自己干兒的真心付出,王老深為感動,常常是酒喝到興處,便開始指點李飛林習武。這時的指點,多數是私房功夫。如李飛林先生當時學習的"三捶"。學過王家太極螳螂拳的都知道"三捶"是一個極為重要的基本功夫。同是"三捶",有的人練著能打人,有的人練著就不管用。其實是不知這"三捶"裡面的學問。王老在李飛林先生練習時,特意作了指點:三捶的打法,除了要一步連三捶、步到拳到,兩肩前後對拉爭力,發勁要在盡頭時突然旋轉成拳打出外,更重要的是兩拳在胸前相錯,中間不要有空隙。這一個要點就是在實戰時的要求,因為打三捶時的兩拳不在胸前相錯,中間就會有漏洞,對手的拳可以順著打進。王老在給李飛林先生指點的同時,作了演示、拆講,力求練出拳之真意。就這樣,經過明師的心傳口授,李飛林先生一步步的夯實了基本功夫,並逐漸掌握了王家太極螳螂門的武功。
李崑山素以大槍聞名於世
在"萊陽三山"所傳的嫡派太極螳螂拳中,李崑山素以大槍聞名於世,崔壽山是以螳螂拳功標准聞名。而王玉山先生則以螳螂拳之打聞名於萊陽國術館及武術界。王老先生見自己的干兒已經掌握了王家太極螳螂拳法,有了堅實的基本功,無論三回九轉羅漢功、亂接、分身八肘、崩補、摘要、梅花路等等拳械功法均已嫻熟。為了使李飛林能夠繼承王玉山系統太極螳螂拳的正宗衣缽,再顯王家太極螳螂拳法的輝煌,王元亮專門傳授李飛林先生螳螂拳的打法要竅。這不僅僅是螳螂拳法的簡單批講,而是王老將李飛林先生帶入螳螂門武功實戰的天地。在最初的螳螂拳實戰練習時,王老對李飛林說:"我就用咱螳螂拳的一個崩捶,你可以用任何招法進攻"。結果,王老先生的崩捶就像一堵牆,任打不進。無論李飛林使用何種招法,均無法叫開王老先生的門戶。而先生在防護的同時,崩捶隨勢一打,則任你如何防守,總會被其崩捶打上放出,真是奧妙無窮。經過王老先生的拆講及以身喂招,李飛林深感打法中大有學問,需要深研。於是王元亮老先生將古傳的螳螂門打法絕技,如分身十二盤肘貼身藏、打法十三門等等細心傳授給了李飛林先生。此後李飛林先生又經王維一先生及王元乾先生等進指點螳螂門武術竅要,經眾多名明師的栽培,李飛林先生最終完整的繼承了螳螂門的武功心法。
身經百戰演絕技,螳螂雄風顯武林
有一次,李飛林先生來到素有"王家太極螳螂大本營"之稱的青島,一位螳螂門前輩聽聞李飛林先生是王元亮先生的衣缽傳人,想驗證一下李飛林先生的功夫是否達到了太極螳螂拳繼承人的水平,於是便提出與李飛林先生試手。李先生初生牛犢不畏虎,也不客氣,與前輩雙臂一搭,前輩身發囫圇勁,手臂有如千斤一般壓向李先生,其勢之猛,不亞於泰山壓頂,而李先生則見勢接勢,出單臂發囫圇勁相抗,猶如泰山一般穩定。就在這一瞬間,兩人雙臂誰也無法問動對方。說時遲那時快,李先生腰身微轉,手已打出,停在了前輩面前,勝負立分。老前輩也不禁為李先生這一動作叫好。
所謂即得藝必試藝。有太極螳螂同門,對李先生的功夫頗為不服,總想找機會一試。一天兩人相遇,李先生對他說:"我師爺王玉山以螳螂拳之'陰陽疊手掌'打法聞名,我就以這一招打你。"結果兩人一交手,被李飛林先生陰陽疊手掌前半勢放出一丈左右。另有螳螂名師,對李飛林先生講螳螂之纏封管用。而先生則講,拳打變化,無論任何手法均可以在變中解除。名師不信,兩人相試,名師以"纏封"封李先生前手,李先生則以分身八肘之黏肘迎之,身步略轉,一肘打出,名師隨之倒地。李飛林先生的一位朋友對先生的功夫頗為好奇,非要與先生動手試驗,李飛林先生笑著說:不能試,螳螂拳手法狠毒,一交手必然會腿斷臂折。苦求之下,李飛林先生沒法,只好說:這樣吧,我們磕一下胳膊,就磕三下,如果你能堅持住,我們就試試。兩人雙臂相磕,前兩下,李飛林先生並沒有發勁,所以對方也沒有覺出螳螂拳的臂功有什麼厲害之處。第三下,在磕的同時,李先生猛然發勁,只發到五成左右,猛然間,對方一個高跳出,伸著手臂驚呼:"手臂斷了。"李飛林先生說:"不可能!"結果掀開袖一看,一個大泡赫然出現在眼前。
2003年"鳳祥杯"全國傳統武術交流大賽在遼寧阜新舉行,一時間全國傳統武術高手雲集阜新。在比賽中,李先生將自己的太極螳螂拳發揮得淋漓盡致,表現出了該拳雄渾的氣勢、精妙的手法及深厚的武功根底。李先生的精彩表演,不但贏得了全場喝彩,裁判也打出了全場最高分,取得了此次比賽的第一名。
2004年2月李飛林先生受山東省煙台市體育局委派,參加在香港舉辦的"世界功夫群英會"。作為太極螳螂名師的李飛林先生與同去的梅花螳螂名師曲滋君、六合螳螂名師張道錦、七星螳螂名師鍾連寶先生一起大顯身手,展示了煙台一脈相傳的螳螂拳真髓,四位名師均榮獲金牌和表演獎,並與世界各地近二百名武林同仁進行了交流,為山東螳螂拳的發揚光大作出了應有的貢獻,被譽為"山東螳螂拳四大名師"。
2004年10月,受國家體育總局武術運動管理中心征調,李飛林先生作為山東太極螳螂拳唯一代表人物進入了首界世界傳統武術節國家隊,並在首界世界傳統武術節中取得了數個第一的佳績,又為國家爭得了榮譽。
太極螳螂拳的影響
李飛林先生作為山東螳螂門正統傳人,先後受到河南衛視武林風欄目、山東電視台中華武術欄目、《精武》、《中華武術》等媒體的專題采訪,向世人展示了原原本本的山東螳螂拳。
傳承國術一名師,心系螳螂精武魂
雖然李飛林先生工作較忙,但他仍熱衷於太極螳螂拳的研習及教授。作為國家武術位七段高手,他是煙台市三山螳螂拳研究推廣中心的理事長、煙台市國際螳螂拳聯誼會的常務理事長、煙台市武術協會副主席、香港山東螳螂拳聯合會榮譽主席、也是駐煙高校魯東大學的客座武術教授,是煙台將傳統武術引入高等學府第一人。為山東螳螂拳的在高校的傳播作出了一定的貢獻。
苦練三年,不如明師一點
筆者作為太極螳螂拳傳人,在從師李飛林先生之前曾陸續學習過家傳的精手螳螂、少林派梅花枝系(太祖門)、郝家太極梅花螳螂,接觸過招遠派六合螳螂及七星螳螂等眾多煙台太極螳螂拳流派。對於太極螳螂拳頗為自負,素以自己在拳史、拳理、拳法、拳功等方面很有研究,然而從師李飛林先生後,方知自己所知所學頗為膚淺,通過先生的講授,常令筆者有醍醐灌頂之感。李飛林先生不僅掌握著太極螳螂的真傳絕技,且對形意、太極、八卦、八極、通背均多有研究。為筆者講解拳法時,常博通諸家。通過李飛林先生的身傳口授,使筆者深深感到螳螂拳學的精深博大,也深深體悟到,武術界那句老話:苦練三年,不如明師一點。
煙台市三山螳螂拳研究推廣中心
為了研究和推廣太極螳螂拳,打造煙台太極螳螂拳這一傳統武術品牌及國際太極螳螂拳交流平台,李飛林先生著手成立"煙台市三山螳螂拳研究推廣中心"這一煙台傳統螳螂拳研究推廣機構。中心聯合山東古傳王朗螳螂門四大流派太極螳螂、梅花螳螂、七星螳螂、六合螳螂及其他各枝螳螂門精英,以系統研究螳螂門武功技術和理論,全面繼承煙台螳螂門武功技藝,發展推廣山東螳螂門為己任。不久,煙台螳螂拳將以新的姿態展示在大家的面前。上了右回身動作,這里作一說明。
太極螳螂拳的招式動作
長短兼備、剛柔相濟、勇猛快速
太極螳螂拳是一類長短兼備、剛柔相濟、勇猛快速的拳術。螳螂拳基本手型仿螳螂前爪,類似刁勾,名"螳螂爪"。主要手法有勾、摟、采、掛、刁、纏、劈、按,崩、扎、滑、截等。主要步型有虛步、四六步、麒麟步等。主要步法有滑步、跟步、踏步、拖步等。基本身型要求頂頭、沉肩、垂肘、活腕、擰腰、坐胯、扣膝。身法要求腰部和上肢靈活,臀以下要穩固,即所謂"枝搖根固"、"只動腰、不走胯"。
勁法講究柔纏、剛發,脆快抖彈
一般都是纏圈與抖發結合為用。發勁多通過幌腰抖臂,形於手指。其運動特點取螳螂擋車不畏,勇往直前之意,多短手快打,招勢連環。講究隨其勢打,尋其隙打,見空就打,出手打,回手也打,以打為守,實劈硬砸。拳法有砸、彈、劈、挑、蹦、勾等。套路結構嚴謹,銜接巧妙。
剛而不僵,柔而不軟,短中寓長,快速敏捷
發勁剛而不僵,柔而不軟,短中寓長,快速敏捷,具有螳螂的形象。螳螂拳派別雖多,但都強調象形取意,重在取意,"重意"不"重形"。手法、步法、腿法、身法密連而巧妙,穩健而靈活,活中求快,快中求穩,穩中求精。螳螂拳氣勢要求緊快即眼快,手快,步快,身快,式快,一招變三招,長短兼用,氣勢逼人,變化莫測。發力時,快速突然,松緊結合,富於彈性,做到剛而不僵,柔而不軟,脆而不短,快而不毛。器械套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