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櫻梅茶花 » 張大千梅花

張大千梅花

發布時間: 2023-07-21 04:50:44

1. 張大千的畫怎麼鑒定真假東畫的老師們指教

張大千(1899-1983)是一位多才多藝的藝術大師,其山水,花鳥,人物,仕女畫以及詩文無一不能,無一不精,在國內外享有盛譽。在當前藝術品市場中,他的作品成為搶手貨,潤格頗高,隨之而來的贗品也很多。本文就如何辨別張大千書畫作品的真偽問題,談一點個人的研究體會。
第一,要牢牢掌握張大千書畫的用筆之法,或者說是他的藝術風格。
一個藝術家在幾十年的藝術實踐中形成的用筆之法和習慣,一個偽手要在短期內全部學會是不可能的,即使臨摹,也只能是表面的形似,要做到氣韻生動,神似是不可能的,偽張大千的畫也是如此。按張大千的山水,人物和花鳥畫,大致可分為三個時期:
(一)早年即張大千1941年43歲赴敦煌以前,山水主要學習石濤和八大山人,且大量摹仿他們的作品。其用筆利落,靈秀,畫風俊俏,爽利。雖然山水中的人物畫得筆簡神足,很似石濤,但無石濤古樸厚重的風骨。而這一時期的張大千偽畫,容易在山水畫中的小人物和水邊的細草上出現破綻。張大千的作品風格雄健靈秀,人物面相圓潤,衣紋線條嚴謹流暢,與畫面整體協調;而偽張大千的作品筆力軟弱,呆板無神,極少有整體感。張大千的人物仕女畫主要學習清代畫家改琦,所畫仕女瘦削、柔弱,具有一種「病態美」。其所畫花卉、蔬果畫,主要學習明清小寫意的畫風,如陳淳、徐渭,八大山人等,尤喜畫荷花、芭蕉,技法以寫意為主,但工筆兼而有之。其畫風清新活潑、俊爽,設色明凈秀潤。所畫梅花老乾如鐵,有一種耐寒喜潔的筆意。所畫蘭花,幽香清遠,處處體現一個「清」字。所畫菊花,其葉尖是圓形的,其花態有一種凌寒傲霜之姿,絕無俯首隨人之態。其畫墨竹,竹枝吸收篆書的筆法;畫竹葉,下筆勁利,多為個字或介字形態,幾乎沒有川字形狀;而所畫竹桿,下下粗細差不多,無兩頭大,間小,蜂腰鶴膝的弊端。張大千的荷花(潑墨除外),多用大筆蘸淡花青色掃出大體,再用汁綠層層渲染,然後用線條勾出花瓣的輪廓和斑紋,以表現花瓣正側向背。
(二)中期是指張大千赴敦煌後到1957年59歲患病前藝術的成熟期。此時,張大千由於深受敦煌壁畫的影響,畫風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其山水畫除在所畫細草,皴法,設色上仍有石濤的影子外,主要取法王蒙茂密繁復的畫風,畫面由俊俏爽利變為瑰麗雄奇,功力也比早年深厚。此時所畫人物畫尤其是仕女畫,人物面相圓潤,體態豐盈,色彩濃麗,線描嚴謹,衣裙圖案精緻。此時,他的人物創作進入黃金時代,即變小巧為精密,變小乘為雄偉,變病態美為健康美,寓革新於復古的創作之中。其所畫仕女,飄逸嫵媚,衣紋細勁圓潤,多重渲染,並留有水線以加強衣紋的凹凸效果。而襯景中的修竹、芭蕉,多濃施石綠,以襯託人物雅潔的衣冠,從而形成古艷精麗的格調。此時的花鳥,走獸畫,除仍保留早期陳淳、徐謂、八大山人的余韻外,又學習了敦煌壁畫工筆重彩畫法,如明代陳洪綬,宋代趙佶等的畫風,形成造型飽滿,色彩華美,神韻俱足,工意兼備的風格。而偽作的仕女畫,幾乎無傳統功力可言。
(三)晚期從1958年60歲以後直到逝世,張大千的繪畫品逐漸變工意兼備為大寫意。此時,他苦心探索革新,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吸收西洋抽象主義畫派的長處,創山水畫破墨,潑墨,潑彩的新畫風,使他的繪畫創作達到最高峰。他的潑墨,潑彩畫,把色與墨相融相間,將半抽象與寫意的具象畫法融為一體,是一種巧妙的中西合璧。而作偽之人容易把破墨,潑墨畫成漆黑一團,無層次,靈秀之感。此時,張大千的人物畫,多為寫意之作,人物衣紋更趨於簡練,點景多為意筆,筆墨酣暢,頗有「老大竟轉拙」之意。此時他的花鳥,走獸畫,主要以破墨,潑墨,潑彩為主,在繼續保持陳淳,徐謂,石濤的影響外,又含英咀華,將水墨花鳥推向嶄新的領域。
第二,張大千的署款書畫作品上的署款和題跋,是書畫鑒定的重要依據,也是偽者下功夫最多的地方。張大千的書法,早年學習曾熙和李瑞清,書風稚嫩瀟灑,但還沒有形成自己的風格。
學習石濤,八大山人以後,其法書有兩種面貌,一種是老師曾熙,李瑞清細秀,方平,略帶隸書味的書風;另一種是學石濤筆法勁健,豪放,不拘一格的書風。張大千此時的楷書,橫筆上挑,捺筆外撇,有很濃的隸書味。以後,他又學習魏碑,《瘞鶴銘》和寧代的黃庭堅,從而形成利落,平中求奇,隸楷相參的書風。張在千的署款很有特色,他初名季,季爰,早年的「爰」字有蟲字旁,因為古寫的「猨」,「蝯」,「猿」相通,故又名「濟蝯」。他拜曾熙為師後,改名「爰」,21歲出家時,才有「大千」這個法號。而作偽之人,由於缺少這些知識,往往把款寫錯,或者時間上出現錯位。關於「爰」字的寫法,從傳世作品看,又有早中晚期三種不同的寫法。張大千早年,約34歲以前,「爰」字字形頭小,底大,「爰」字頭上所謂三橫(實為撇點橫筆)最後一筆短,「爰」字下半部大,形態像一隻猿猴,如《江村漁歸圖》和《黃山松澗圖》上的署款。大約34歲以後,「爰」字用行草書,字形上頭變大,三橫最後一筆比早年長,用筆

2. 歷史上畫梅蘭竹菊的畫家有幾位

齊白石 《梅花雙蝶》,

元 王冕 《墨梅圖》 《南枝春早圖》

清 沈銓 《雪中游兔圖》

元 鄒復雷《墨梅圖》

明 陳錄 《萬玉圖》(畫的梅花)

明 王謙 《卓冠群芳圖》

孫克弘 《梅竹圖》

清 金農 《紅綠梅花圖》

清 汪士慎 《梅花圖》

石濤 《靈台探梅圖》,《蘭竹雙清圖》 清

南宋 林椿 《梅竹寒禽圖》

清 惲壽平 《五清圖》

清 王翬 《夏五吟梅圖》

清 蕭晨 《踏雪尋梅圖》

謝稚柳 《梅竹圖》

李苦禪 《晴雪梅花圖》

《水墨梅花圖》黃胄 1984年

《蘭竹石圖 》明 文徵明

蘭花圖 明 徐渭

素竹幽蘭 明 馬守真

國香春霽圖 清 惲壽平

蘭花圖 清 鄭燮

萬帶蘭 清 居巢

蘭花圖 清 余稺

香騷遺意圖 吳昌碩

蘭花圖 徐悲鴻

蘭花圖 潘天壽

蘭花圖 張大千

蘭竹圖 啟功

還有不少~~~上面這些都是各大博物館收藏的,就不多列舉了。

3. 描寫梅花的詩,有激勵意思的

早梅

唐 齊己

萬木凍欲折,孤根暖獨回。

前村深雪裡,昨夜一枝開。

風遞幽香出,禽窺素艷來。

明年如應律,先發映春台。

梅花

宋 王安石

牆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

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

梅花詞 和楊元素

宋 蘇軾

寒雀滿疏籬,爭抱寒柯看玉蕤。

忽見客來花下坐,驚飛,蹋散芳英落酒卮。

痛飲又能詩,座客無氈醉不知。

花謝酒闌春到也,離離,一點微酸已著枝。

山園小梅

宋 林逋

眾芳搖落獨暄妍,占盡風情向小園。

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斷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須檀板共金尊。

梅花絕句

蜀王小苑舊池台,江南江北萬樹梅。

只怪朝來歌吹鬧,園官已報五分開。

和秦太虛梅花

宋 蘇軾

西湖居士骨應槁,只有此詩君壓倒。

東坡先生心已灰,為愛君詩被花惱。

多情立馬待黃昏,殘雪消遲月出早。

江頭千樹春欲闌,竹外一枝斜更好。

孤山山下醉眠處,點綴裙腰紛不歸。

萬里春隨逐客來,十年花送佳人老。

去年花開我已病,今年對花還草草。

不知風雨卷春歸,收拾余香還畀昊。

江 梅

唐 杜甫

梅蕊臘前破,梅花年後多。

絕知春意早,最奈客愁何。

雪樹元同色,江風亦自波。

故園不可見,巫岫郁嵯峨。

梅 花

宋 陸游

家是江南友是蘭,水邊月底怯新寒。

畫圖省識驚春早,玉笛孤吹怨夜殘。

冷冷合教親處著,清癯難遺俗人看。

相逢剩作樽前恨,索笑情懷老漸闌。

梅痴

張大千

種梅結宅雙溪上,總為年衰市中宣。

海角天涯鬢已霜,揮毫蘸淚寫滄桑。

五洲行遍猶尋勝,萬里遲歸總戀鄉。

殷勤說與兒孫輩,識得梅花是國魂。

詠梅

秋瑾

舉世竟言紅紫好,縞衣素袂豈相宜?

天涯淪落無人惜,憔悴欺霜傲雪姿。

冰姿不怕雪霜侵,羞傍玉樓傍古岑。

標格原因獨立好,肯教富貴負初心?

梅花

清 劉灝

小窗靜晝膽瓶古,長廊微雪珠簾垂。

一枝幾案誰所置,便覺春意生睫眉。

蠟 梅

宋 董嗣杲

剛條簇簇凍蠅封,勁葉將零傲此冬。

磬中種廳英可嚼,檀心香烈蒂初容。

根依陽地春風透,瓶倚晴窗日氣濃。

一樣黃昏疏影處,懸知水月不相容。

-------------------------

藍色的雪 能救人
冷凝的心 能殺人
我心已碎 血不動
我人已倒 不著衫
刀光劍影 江湖路
浮光掠影 逍遙游
萬念具灰 氣已決
氣喘身斜 生活難
心碎身倒 樓我跳

作者: 藍色的雪(dgh1983) 時間:2005-11-28 18:16:13 留言 個人文集 不良信息檢舉

編輯 編輯器 引用
蠟 梅

宋 楊萬里

天向梅梢別出廳,國香未許世人知。

殷勤滴蠟緘封卻,偷被霜風折一枝。

梅花落

南北朝 鮑照

中庭雜樹多,偏為梅咨嗟。

「問君何獨然?」

「念其霜中能作花,露中能作實。

搖盪春風媚春日,念爾零落逐寒風,

徒有霜華無霜質!」

詠早梅

南北朝 何遜

兔園標物序,驚時最是梅。

銜霜當路發,映雪擬寒開。

枝橫卻月觀,花繞凌風台。

朝灑長門泣,夕駐臨邛杯。

應知早飄落,故逐春上來。

梅花

南北朝 庾信

當年臘月半,已覺梅花闌。

不信今春晚,俱來雪裡看。

樹動懸冰落,枝高出手寒。

早知覓不見,真悔著衣單。
詠梅

宋 張道洽

才有梅花便不同,一年清致雪霜中。

疏疏籬落娟娟月,寂寂軒窗澹澹風。

生長元從瓊玉圃,安排合在水晶宮。

何須更探春消息,自有幽香夢里通。

卡運算元.詠梅

宋 陸游

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

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

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

4. 張大千梅花圖上的詠梅詩句

張大千梅花圖上的詠梅詩句:

淡淡梅花香欲染,絲絲柳帶露初干。版——曹雪芹《權香菱詠月·其二》

竹外一枝斜,想佳人,天寒日暮。——曹組《驀山溪·梅》

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陸凱《贈范曄詩》

前村深雪裡,昨夜一枝開。——齊己《早梅》

尋常一樣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杜耒《寒夜》

冰骨清寒瘦一枝,玉人初上木蘭時。——吳文英《浣溪沙·題李中齋舟中梅屏》

更無花態度,全有雪精神。——辛棄疾《臨江仙·探梅》

玉骨那愁瘴霧,冰姿自有仙風。——蘇軾《西江月·梅花》

張大千認為,梅有四貴:貴稀不貴繁,貴老不貴嫩,貴瘦不貴肥,貴含不貴開。

5. 梅花落滿了南山

文/卜白

只要想起一生中後悔的事

梅花便落滿了南山

張棗的詩句,讀到時,心頭一緊。

當把這句子說給一個在南山山居的朋友時,他說,南山沒有梅。

頓時,我們咫尺天涯。

詩人的南山,可以是終南山,也可以是詩經里的齊南山,曹南山,也可以是陶淵明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廬山。梅花可以是梅花,也可以是菊花,蘭花,青竹,甚至杏花,桃花,迎春與狗尾巴花。

詩句里的意象充滿無盡的詩意與遐想,只抵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之境。美的

讓看到的人驀然。

可南山,真的沒有梅嗎?

山那麼大,找找總歸是有的吧。

我的南山,是一定要有梅的。要有瘦梅鋪滿山間,淺瓣鑲滿雪片,且最好是清淡素雅的綠萼梅。

踏雪尋的不是紅梅,要尋得綠蒂白花的綠萼梅才夠味兒。

梅花的品種很多,大類有30多個,小類可細分到300多個小種。按花型花色一般分為宮粉,硃砂,玉蝶,杏梅,綠萼等類。尤以綠萼花白色,萼淡綠,香味濃,最喜人。

識得一個美好女子,先不說容顏驚人,名字喚作綠萼。偶然聽人說到,便心生美好。見了其人,知其又名梅子。人如其名,美到雪花亂顫。

想起她就想到青梅煮酒,西窗剪梅這樣充滿詩意的畫面。見了就讓人難忘,後來遂成了忘年之交。

一日,與她共赴一個朋友的新書發布會。會後眾友把酒言歡。是夜,暮色西沉才散了場。

返迴路上,我們稀稀疏疏的走在綠城昏黃的燈光下。我正出神於前面朋友們討論的走訪寺廟的私人體驗,正說到哪座寺院的花美,氣場好。忽然被後面的人追趕,來人是個又寫又畫的同好。寒暄了兩句,就說我畫在棉麻包包上的梅花,畫的不圓。

第一次被這么評說。

頓時錯愕。

梅花的形態是圓的,果然還是畫家觀察得細致。

但話又說回來,花是圓是扁重要麼?是梅是杏重要麼?

在我這里,無論是扁是圓,梅花終歸是梅花,南山卻不一定是南山。

但還是謙虛地回去翻了畫譜。

果然,大抵丹青妙手,以畫梅為善者,無不如畫家所言。

學貫中西的張大千對畫梅之法有詳細的論斷。其中就有說到畫梅第一是勾瓣,其次是花須,花蕊,花蒂。

畫花勾瓣要圓,所謂圓,並非勻整數珠一般,而是蓓蕾繁花都要有生長意恣,欣欣向榮之態。而且他以為梅以稀,以老,以瘦,以寒為貴。

作為四君子之一的梅,一身傲骨,探波傲雪,剪雪裁冰,自古就被視為高潔志士的化身,是古往今來文人墨客們寄意抒懷的介體,也正是他們汲汲以求,心神所往的南山。

畫梅,南北朝就有人開始了,到宋代才漸成風氣。

宋人仲仁和尚,首創墨梅。只用墨色深淺表現梅的風致。後又有楊補之用雙鉤之法,使落於宣紙的梅純潔高雅,盡得風流。

元人王冕,自詡梅花屋主,學識深邃,能詩善畫。用乳花石刻印,篆法絕妙,創造性地開啟了傳統文人篆刻藝術的大門。他是中國藝術史上第一位詩書畫印的集大成者。

其人才華卓著,生性異秉。晚來隱於九里山,種豆植栗,自培梅花千樹,引水灌溉,挖池養魚。常年痴迷藝術,潛心書畫,以《墨梅圖》傳世。

他的梅,以形寫神,形神兼備,萬蕊千花,疏密有致,一改宋人稀疏冷倚之氣。繁花密蕊,枝葉簇簇,勾花頓挫,筆意清簡,梅枝穿插得勢,清潤灑脫,花朵密而不亂,繁而有韻,給人以熱烈,欣欣向榮的愉悅觀感。

後人明陳錄也喜墨梅以繁花示人,尤以台北故宮博物院館藏的《梅花圖》為最。有密不透風,疏可走馬的矛盾之美。

再有就是金農,汪士慎的梅花讓人印象深刻。尤以金農的《紅綠梅花圖》是少見的梅花著色佳作。染了顏色,卻不失清雅之氣,著實難得。

作為四君子之一的梅,並非生來就是文人墨客的抒懷之物。梅花最早是作為酸味調料被人記錄的。

《尚書說命》里記載「若作和羹,爾惟鹽梅」。梅主酸,是與鹽中和可以調制美味羹湯的五味之一,該是類似於現在的檸檬。

自魏晉時始,梅才以花被人賞識,漸而聲隆名旺,延至今日。

梅花之美在於其色,香,姿,韻。

梅花色淡氣清,有出塵之致,枝條疏影橫斜,老枝怪奇。花期沒有樹葉,花開孤瘦傲雪霜,花朵乾瘦而清雅。

這些上蒼賦予的天資,是其它之類無論如何都無法與之比肩的,梅自是孤芳集大成者。

後人以梅擬人,范成大《梅譜》說梅以韻勝,以格高,說的就是徹底虛化了的梅了。

若再配以外在景緻,尤其月光,煙影,竹籬,蒼松,古柏,清水,寒雪以及山澗,更能烘襯出梅花的高標俊逸。正像金農詩句所言「清到十分寒滿地,始知明月是前身。」

梅與蘭,竹,菊,都是常青出塵之物,卻各有秉性,暗藏天機。

梅比菊開得更晚,但沒有菊持久。

誰說開得晚就一定不盛,開得持久就一定長久。

正如,梅花落滿了南山。是何梅,又是何山?

且得看是落滿了誰的南山,誰遇見了誰吧。

卜白 花詩堂 2015.10.25

熱點內容
茉莉花舞舞 發布:2025-02-06 22:13:24 瀏覽:218
扇子舞茉莉花視頻 發布:2025-02-06 21:54:27 瀏覽:579
若雪海棠 發布:2025-02-06 21:43:47 瀏覽:882
雛菊與紫羅蘭 發布:2025-02-06 21:42:57 瀏覽:921
新鮮花生發霉還能吃嗎 發布:2025-02-06 21:09:44 瀏覽:413
一朵小狐狸 發布:2025-02-06 21:09:43 瀏覽:187
春潮爛漫海棠mp4下載 發布:2025-02-06 20:58:31 瀏覽:70
街邊的一朵小花 發布:2025-02-06 20:56:14 瀏覽:514
花缸插花圖片大全 發布:2025-02-06 20:51:56 瀏覽:413
百合魚 發布:2025-02-06 20:47:47 瀏覽: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