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雪景圖
❶ 好聽的雪景和梅花畫名字有關
一些好聽的雪景和梅花畫名字如下:
1. 梅花獨舞:寓意梅花在雪中獨舞的美好畫面,充滿了優美的情調和詩意。
2. 雪滿山林:表現了冬日雪景的神韻,充滿了靜謐和溫馨。
3. 寒梅傲雪:意味著在冬日中,寒梅依然能夠獨立傲然生長,不服輸不屈服的精神。
4. 梅花雪韻:寓意中冬梅花在雪中獨特的風姿,充滿了高雅,細膩之美。
5. 冰雪梅花:表達了寒梅在冰雪中的迎難而上的不屈精神,也展示出冰雪中梅花的幽雅和傲氣。
6. 瑞雪豐年握攜:表達了大雪覆蓋之下一片欣欣向榮的場景,含義寓意著人們在寒冬之中,感恩自然歲月的神奇,透露腔皮豎出生命力之強,希望之大。
7. 幸福盛放:這里梅花是幸福和美好的象徵,白雪和伍大梅花的組合,表示著美好幸福之寶藏的雙重寶藏。
❷ 歷代國畫名家筆下 最美的梅花盛宴!
宋 趙孟堅 《歲寒三友圖》
梅,花中四君子之一,傲而不俗。其色分紅白及綠,另有蠟梅,色黃如蠟,香氣濃郁,雖自成科屬,其風韻卻與梅有異曲同工之妙。梅壽可逾千載,枝幹虯曲,身姿蒼古,其芳愈寒愈媚,臨風寒勁挺傲然鐵骨,遇冰雪更添飄然風儀,為歷代文人雅客所喜愛。明代李漁曾論賞梅之無奈:「風送香來,香來而寒亦至;雪助花妍,雪凍而花亦凍」。吾以為:梅不畏寒乃出自天然,而寒香俱來更是造化奇絕,踏雪尋梅,呵氣凝香,滿目嬌色,風雅至致哉!
王冕 墨梅
梅屬喬木,凌寒獨開,君子比德,為文人雅士和人民大眾所喜愛。宋代王安石詠梅名句「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和元代王冕題畫《墨梅》「不要人誇好顏色,只留清氣滿乾坤」,充分表現了人們對梅花象徵的高尚品格的崇敬愛戴的情懷。
圖中畫盛開的梅花,樹幹上墨書有「岩叟」二字。此圖運筆道勁有力,構圖疏密有致,枝條穿插,富有韻味,具揚補之遺法,為補之傳派中上乘之作。
此圖軸絲質,依畫稿緙織。以十五六種色絲裝的小梭代筆,巧妙搭配,畫面色澤和諧。以「通經斷緯」的手法緙織,並嫻熟地運用了多種緙絲技法。所用絲線之經密度20根/cm,緯密度44-46根/cm,精工細密。此緙絲圖很好地體現了原畫稿疏朗古樸的意趣,畫面生動,清麗,典雅,是沈子蕃為數不多的存世作品之一,也是南宋時期緙絲工藝傑出的代表作。
此圖寫紅梅翠竹,殘雪未消,寒雀刷羽枝頭,神態生動。竹梅為雙鉤填彩,而雀則用細毫寫羽毛,寫實逼真。
春消息圖 元代 鄒復雷
圖繪老梅新枝,蓓蕾競綻,喧鬧熱烈的氣氛宣告春天來臨的消息,動人心魄。畫家以勁健和時帶飛白的筆觸皴寫粗干,梅花畫法奇特,既非用筆點染,亦非用線鉤勒,而用絹卷或線團蘸墨點成。作者以特寫鏡頭截取畫面,擅用疏與密、繁與簡、直與曲等對比手法布局,筆勢遒勁奔放,墨色濃淡參差,境界幽雅淡逸,是古代墨梅畫的傑作。
此圖梅枝橫斜而出,枝條簡疏。枝節交叉處梅花競相吐蕊開放,表現了王冕野梅的清絕韻致。筆墨精練蘊藉,主幹以淡墨揮灑,濃墨點苔,蒼古老拙。分枝以中鋒勾撇,挺拔堅韌。
此幅構圖別致,布局豪縱奇崛,氣象崢嶸而清勁可愛。枝幹縱橫,以墨筆皴寫,濕筆中又呈飛白,枯健如蟠龍虯曲,再橫點重墨,更顯蒼老道勁。枝梢俏利,而嫩枝又筆直上伸,上下呼應。繁花散於嫩枝之間,只用簡潔的雙鉤,千斛萬蕊,冷艷寒香便撲面而來。妙在一縷煙霧橫遮梅梢,更添雋撥清逸之致。
此圖寫倒垂梅一株,枝由右上角出,主幹弧形彎曲,構成梅枝總的動勢。小枝則有穿插、變化,形成枝蕊參差交錯、俯仰顧盼,梅花爛漫怒放的景象,圖中以沒骨寫干,雙鉤圈花,淡墨渲染背景,突出千條萬玉、花團錦簇的視覺的效果。
這幅梅花圖與畫家的《萬玉圖》有異曲同二之妙,但在氣勢上更覺恢宏。此圖梅干自左出,倒垂而下,分為二枝,一枝彎曲直下,一直平伸出畫面,但細枝側條全取披垂之勢,與總的動勢保持一致。畫面上繁花密蕊、瓔珞紛呈,千條萬玉,撲面而來。構圖上將主幹分散從而強調密如萬玉的花朵本身的美感,有一種喜氣洋洋的氛圍,體現了畫家躬逢明王朝「盛世」,而「借花獻佛」,以寫「梅花得意羨群芳」的心情,從而少了王冕畫梅之中的那種孤傲和清雅之氣。
此圖以較工整細致的筆法畫一枝梅花與一叢翠竹,從一角斜出,垂曳於清溪之上。構圖疏秀有致,梅枝盤折曲伸,指向扇面款識,使整個畫面得到統一。
圖繪老梅一折,虯干挺拔,枝幹挺枝,枝幹交錯,頗有氣勢。枝頭繁花怒放,一片生機。用筆雄健,墨色渾厚,粗細相間,疏密有致。有曹瑩、繆朴、王麟三人題詩,左側自識「錢塘王牧之為文敏指揮使寫」,鈐「牧之」印,另一印模糊難辯。
圖繪雪景寒江,兩只鴛鴦站岸邊梳理羽毛。一株老梅,枝條繁茂,花開帶雪,分外妖嬈。雪竹挺立,小雀瑟棲於上。鴛鴦造型優美,色墨交融;梅樹用筆老辣,用墨焦重,梅花清新淡雅,整個背景以淡墨渲染,留白以表雪意。
此畫中寫水仙與茶、梅三友相為呼應,梅枝上一小鳥正躍躍欲飛。構圖奇妙,梅枝斜伸而下,另有一短枝取向上之勢。以淡墨點染出山石,水仙、茶樹用工筆細加勾畫,而花冠及梅花皆以粉色由外及內的渲染,間點丹紅,色澤淡雅脫俗,氣韻流動。山雀用筆筒略,造型卻准確生動。
梅花綬帶圖 清代 沈銓
此圖寫寒梅怒放,一綬帶鳥棲於枝上,另有一小雀在其下方啾啾嗚叫。梅枝曲折,由墨筆勾出,淡墨皴染,梅花由鉛白點染,晶瑩剔透。綬帶鳥及小雀刻畫細致入微,一絲不苟,有北宋黃筌之意韻。
梅花圖 清代 汪士慎
此畫清淡秀雅,瘦勁姿媚,使我們看到了作者畫梅的獨特風格。金農曾評日:「巢林畫繁枝,千花萬蕊,管領冷香,儼然灞橋風雪中。」但我們看到作者遺存的梅花作品中,枝、花並不太繁,是以疏朗清瘦見長,給人一種疏影瀟灑、冷香四溢的感覺,這幅《梅花圖》便可作為佐證。
春風香國圖 清 汪士慎
此畫以梅蘭竹、牡丹為題。梅花清淡秀雅,以墨筆寫干,稍加點染,曲折秀逸。墨線勾花,略罩淡粉,鉛白點蕊,神清韻足;中鋒撇寫蘭葉,轉折有致,以硃砂點寫花冠,淡墨點心,新穎不俗。牡丹花葉以淡墨潤染,鉤勒花瓣罩染輕粉,暈染有濕潤清麗,水氣空朦之感。
玉壺春色圖 清代 金農
圖中取梅樹老乾一截,通貫畫幅正中,頂天立地,布局奇絕,又以大筆鋪枝,小筆勾瓣,繁枝密萼,穿插左右,枝幹以飽含水分的淡墨揮寫,濃墨點苔,更顯出老梅凌寒的性格。「花光迷離,恍如曉雪之方開」。右側上端有作者自題,乃知為追思五十年前,觀元至大辛少府貢粉矮梅卷情事,凝想而作,款署:「薦舉博學宏詞杭郡金農畫記,時年七十又五。」此為金農老年精心之作。
此圖裁取梅樹一角,老乾蒼勁,新枝挺發,繁花密萼,正反轉側,一片生機。枝幹蒼老古樸,花蕊挺勁清秀,運筆密而不亂,繁而不雜,墨氣雄厚,一輪圓月,影照梅花,分外清逸。
有梅之記,始見於《西京雜記》漢初修上林苑,遠方各獻名果異樹,有『朱梅』、『胭脂梅』。迄今2000年矣。梅入畫,有史載始於南北朝,至宋僧仲仁方盛,稱「墨梅始祖」。
宋 趙佶 《臘梅山禽圖》 絹本設色 縱82.8厘米 橫52.8厘米
宋 揚無咎 《四梅花圖》「未開」
「欲開」
「盛開」
「將殘」
馬麟《層疊冰綃圖》
南宋 林椿 《梅竹寒禽圖》 上海博物館藏
元 鄒復雷《墨梅圖》
元 王冕 《墨梅圖》上海博物館藏
元 王冕 《南枝春早圖》中國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元 王冕 《墨梅圖》上海博物館藏
《梅花水仙圖》 佚名 上海博物館藏
《墨梅圖》 佚名 遼寧省博物館藏
明 陳錄 《萬玉圖》 中國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明 陳錄 《梅花圖》 中國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明 王謙 《卓冠群芳圖》 上海博物館藏
明 王謙 《梅石圖》
明 王謙 《梅花黃鳥圖》(左)
明 陳洪綬 《梅石圖軸》
清 沈銓 《雪中游兔圖》
清 金農 《紅綠梅花圖》 上海博物館藏
清 汪士慎 《梅花圖》 上海博物館藏
清 八大山人《梅花圖》
清 石濤《梅花圖》
李方膺《梅花圖》
石濤 《靈台探梅圖》
清 惲壽平 《五清圖》
清 蕭晨 《踏雪尋梅圖》 青島博物館藏
唐寅 《梅花書屋圖》
清 陳枚 《月下賞梅》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煙籠玉樹圖》 明 陳錄
《梅花綬帶圖》 清 沈銓
《玉壺春色圖》 清 金農 南京博物院藏
《紅綠梅花圖》 金農 上海博物館藏
❸ 梅花有什麼樣的品格和精神
梅花象徵堅韌不拔,百折不撓,凌寒獨立,自強不息的精神品質。作為歲寒三友之一,亦是四版君子之一,權它以及其富有張力且明媚的色彩成為冬日一道瑰麗的風景線。
梅花以它的堅貞不渝、高潔、堅強、謙虛的品格,給人以立志奮發的激勵。因此人們總是用梅花比喻 擁有傲骨之風、生性高潔、 不畏艱難、 頑強不息、不屈不撓、 貧寒卻有德行的人。
在嚴寒中,梅開百花之先,獨天下而春,因此梅又常被民間作為傳春報喜的吉祥象徵。
(3)梅花雪景圖擴展閱讀
梅花的顏色最常見的有紅、粉紅、白色。
紅色的梅花艷若桃李,燦如雲霞,又如燃燒的火焰、舞動的紅旗,極為絢麗,頗具感染力。觀之使人受到鼓舞,感到振奮,心中騰起異樣的激動。
粉紅色的梅花如情竇初開的少女的面頰,帶著十二分的羞澀,如描似畫,柔情似水。置身其中賞心悅目,遐思無限,流連忘返。
白色的梅花如銀雕玉琢雪塑,冰肌玉骨,是那麼清麗超然,清雅脫俗,清白無瑕,清正無邪,令人望之肅然起敬。
❹ 梅花怎麼拍
拍梅花技巧如下:參數設置。拍攝梅花,參數方面主要對光圈大小、曝光補償進行調節。
1、光圈大小的設置。拍攝花卉,最常用最有效的辦法就是利用大光圈淺景深來拍攝,大光圈拍攝一來可以虛化背景,防止雜亂的背景對花卉主體的干擾,二來利用大光圈拍攝,可以獲得非常夢幻的畫面效果,可以提升視覺上的美感。
3、曝光補償的設置。拍梅花,搭配雪景才是精髓,但我們在雪景中拍梅花時,需要對曝光補償進行設置,因為雪景環境亮度很高,相機測光時會誤認為環境光線很亮,就會自動降低曝光,這樣直接拍出來的結果就會呈現灰濛蒙一片,因此我們在雪景環境下拍梅花鉛虧時,根據「白加黑減」的原則,需要對曝光補償進行提升操作,增加曝光補償,使畫面亮度得以還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