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寒有鶴守梅花
1. "知是天寒"這句詩出自何處
陶淵明四十五世孫清新昌陶德勛著《續梅花百詠》
寒 梅
不同桃李斗芬芳,耿耿精神獨傲霜。知是一生風骨健,天寒時節愈生香。
其餘的詩為:
古 梅
盤根錯節不知年,老乾橫斜倚壑前。閱歷春來經曠代,冪花猶著雪霜天。
庭 梅
冰清玉倚倚欄干,樹近三槐耐歲寒。喜占春魁塵不染,巡檐索笑任人看。
官 梅
官路迢遙達上京,花開夾道護人行。芳名從此傳千里,好共梅香一味清。
江 梅
幾株梅樹在江皋,飛絮飄萍偶爾遭。自信根深欣有托,恥同浮薄語牢騷。
溪 梅
誰識清標傍水濱,一枝映出兩枝春。天生美質顏如玉,不向西施竊效顰。
嶺 梅
獨占花魁出眾芳,嶺頭數點露春光。牧童樵子交相問,道是南枝早向陽。
野 梅
玉作寒花鐵作條,任霜雪壓任風搖。恥同桃李芳菲斗,獨立清標在野橋。
憶 梅
春光漏泄不如期,犯雪沖寒信轉遲。仙蘿莫回情莫已,欄干十二遍依時。
夢 梅
白雲深處月明鄉,玉骨珊珊引夢長。莫謂芳魂米是幻,清香一段繞銀床。
尋 梅
東閣尋來又霸橋,江城走遍路遙遙。隨溪曲達山深處,始見高枝竹外飄。
問 梅
寒天冷節幾經過,清氣年年襲薜蘿。借問江南來驛使,芳容肥瘦近如何。
索 梅
不料芳心素守貞,竹籬茅舍久娛情。巡檐索得私相笑,靜處安身勝禁城。
觀 梅
冷艷開來自耐寒,枝間長有鶴盤桓,冰姿不比嬌姿賤,寄語詩人奠誤看。
賞 梅
平生抱負少知音,惟有高人愜素心。自是操持能耐冷,名流幾輩動清吟。
友 梅
終結同松竹般榮,友結寒天喜笑迎。莫道交情甘冷淡,平生知已素心盟。
評 梅
梅花雪裡見春回,春至梅花向雪開。莫道白梅輸雪白,梅開向雪占春魁。
歌 梅
瑤台仙質貌如何,風致飄飄喜笑歌。一片冰肌賡白雪,天宮特降此妲娥。
惜 梅
終早起暗傷神,似雪花飛盡染塵。潔白亦遭紅雨妒,千金難買艷陽春。
折 梅
水村山郭送香風,開到梅花景不同。遊玩競誇春色好,新枝折得插瓶中。
剪 梅
撫樹盤桓興最豪,繁枝宜剪用並刀。天寒半出纖纖手,終日攀登不畏高。
浴 梅
露洗鉛華雨滴腮,曉妝新浴喜春回。香流遍本嬌無力,疑是仙姬洛水來。
簪 梅
美人誰不愛簪花,簪得梅花興更賒。螺髻梳成春色擁,一枝香影鬢邊斜。
妝 梅
春來克色滿含章,額點梅花學壽陽。莫謂新妝偏愛淡,暗香浮動月昏黃。
蟠 梅
樹曲枝環久植根,冰霜歷煉幾晨昏。椏權古千形多怪,彷彿蟠龍繞故園。
接 梅
短干長枝任剪裁,春成手底發根菱。何人傳得長生術,造化功奇善接胎。
補 梅
四序名花次第開,閑階尚少玉梅裁,年來幾費彌縫力,始得濃陰布滿台。
苔 梅
瑤花滿放影重堆,誰使紛飛點綠苔。知是春風深有意。翠階襯出玉階來。
杏 梅
杏廁梅枝罩曲欄,清香欲吐敢沖寒。從知花發人多詠,春雨江南句好看。
竹 梅
曾見梅斜竹外枝,竹枝竟爾向梅垂。庭前種得添雙喜,五福三多獨自知。
雪 梅
梅飛雪舞歲將殘,雪片梅花斗晚寒。振作精神增骨力,江頭白戰釣翁看。
月 梅
夜人梅林望月華,月華光里數枝斜。清香一段從衣出,疑是嫦娥降我家。
風 梅
花瓣迎風景異常,恍如仙子舞霓裳。飄飄飛人昭陽殿,巧為宮人助曉妝。
煙 梅
古干疏枝遠望迷,山村不辨樹高低。花開庾嶺寒香襲,日暮惟聞喜鵲啼。
孤 梅
一樹孤高出俗塵,歲寒誰與結芳鄰。平生風骨何人及,絕世仙姿本絕倫。
移 梅
春日移栽白玉條,江城已出過溪橋。山行歷盡羊腸路,知有餘香滿處飄。
疏 梅
梅惟數點動清思,落落疏疏放石涯。豈似春風桃李樹,繁花密蕊詠新詩。
新 梅
韶光初啟物華新,先吐寒梅色更勻。自笑花魁今早占,嶺頭高放一枝春。
矮 梅
不及蒼松樹幾尋,花開數點見天心。俯身伏處茅檐下,未許紅塵十丈侵。
遠 梅
杳杳長枝又短枝,莫通消息動遐思。時來風送香千里,月到窗前進酒卮。
瘦 梅
容顏清瘦異痴肥,玉骨珊珊月下歸。莫道嚴寒姿漸減,終存老乾小腰圍。
、 宮 梅。
未經霜雪學宮妝,雨露恩承體自香。自笑清姿塵不染,冰肌玉骨侍昭陽。
檐 梅
疏影斜枝近屋檐,時來雨露色何淹。窗中睡起無情思,欲看香姿喚卷廉。
咀 梅
質具和羹品自華,閑中咀嚼味堪嘉。涵濡厭飫吞還吐,總有清香在齒牙。
寒 梅
不同桃李斗芬芳,耿耿精神獨傲霜。知是一生風骨健,天寒時節愈生香。
盆 梅
盆內根蟠小洞天,形同陶甓一般圓。不爭雨露沾窗外,常伴琴書置幾前。
粉 梅
點綴霜華與雪華,渾如宮樣著銀花。不須脂黛添顏色,妝淡偏宜處士家。
黃 梅
雨到家家景物奇,黃梅釀熟子離離。枝頭恰似垂金彈,眾鳥驚飛不敢窺。
鹽 梅
遇合由來貴雨勻,陰陽燮理羨名臣。知君久蓄和羹意,鼎鼐相調助一人。
早 梅
葭灰已動菊將殘,序人初冬雪意寒。不待柳條光漏泄,梅將春信報人看。
紅 梅
朱唇潔凈避塵侵,不藉東皇點綴心,艷色天然增笑靨,翻從雪裡見情深。
蠟 梅
標標骨格服黃裳,不比春花異樣妝。藉同名園誰得似,獨留金瓣散寒香。
落 梅
玉笛聲聲出水濱,繽紛小片點芳塵。不知花落春仍在,踏盡江城亦可人。
探 梅
霜中花著好沉吟,曾否高枝放故林。幾日天寒偏踏雪,江邊籬落寄遐心。
枯 梅
短干疏枝露爪牙,春來再發舊時花。任他冷雨兼風雪,猶帶蒼苔竹外斜。
瓶 梅
終朝調水幾番忙,雨露無沾且自芳。正是安身憑凈幾,聊隨隱者並徜徉。
寄 梅
報道江南已早春,城中景色一時新。風光旋轉無他物,聊寄寒枝慰遠人。
千葉梅
瑤台疊疊又重重,葉瓣玲瓏月影中。寄語主人須護惜,名經喜兆樂無窮。
鴛鴦梅
燈花並蒂出銀 ,梅實枝頭結一雙。試向階前觀月影,離離成對上紗窗。
釣磯梅
幾樹寒梅傍釣磯,漁翁相對競忘機。得魚沽酒杯盤設,月上梢頭尚未歸。
樵徑梅
峻嶺深山一徑微,參差老乾影依稀。樵夫也愛幽香好,滿路狂歌對落暉。
僧舍梅
僧家院落月溶溶,吐出清香透幾重。一笑拈來供寶座,優曇缽里現真容。
道院梅
枝枝瓣瓣醉丹霞,壇護先天自一家。鶴助精神松作友,漫雲不及竹籬賒。
柳營梅
老乾春回自各榮,參差雜出柳林營。望來能止三軍渴,善助兵家出大名。
茅舍梅
幾樹扶疏繞草堂,春來一路吐幽香,從茲玩賞敦鄉俗,野老村翁並舉觴。
蔬圃梅
幾番灌溉和春畦,花發疏籬朵朵齊,一段清香流菜甲,許多滋味透黃韭。
葯畦梅
杏林芝圃各成家,夾道栽梅又發花。結實普同稱道地,辛酸有味動人誇。
前村梅
瑤花開遍滿前村,風引清香忽入門。識得程途休畏遠,好邀名友去開樽。
照水梅
玉條倒映似琉璃,攀折何人及水涯。試問幾生修得到,往尋躑躅似J臨歧。
山中梅
骨瘦姿清未有塵,身依岩谷也知春。一生幽靜誰為侶,鵲噪枝頭聽曉頻。
胭脂梅
檻拂春風起莫遲,嬌姿迎笑曉霜時。壽陽恩渥新承寵,濃點朱唇喜兆眉。
西湖梅
精神耿耿骨標標,共道芳容勝灞橋,湖裡寒香清且遠,孤山鶴翅雪同飄。
東閣梅
仙姿玉質立亭亭,子美吟詩半醉醒。淑氣扇來春幾許,騷人何事賦飄零。
清江梅
梅繞江邊水照枝,玲瓏倒影漾琉璃。一番好景誰能畫,香送清風妙助詩。
孤山梅
圖經何事志山孤,伴結梅花幾百株。枝上香風飄雪月,勾留處士有林逋。
羅浮梅
羅浮仙女遇昏黃,共醉梅林夜氣涼。玉骨冰肌真解語,酒醒人杳人恨偏長。
漢宮梅
滿樹開來白玉同,何人移置未央宮。縱然雨露恩多沐,不及西湖月與風。
廨舍梅
橫窗疏影鎖輕寒,粉署生香意自寬。酌酒閑看方退食,枝頭月上夜漫漫。
書窗梅
陣陣清香入董帷,窗前花影月中枝。天心數點微風骨,只愛詩書不媚時。
琴屋梅
瓊花枝畔展瑤琴,屢次彈來覓賞音。格調漫疑人不識,高山流水有知心。
城頭梅
煙罩寒枝隱暮鴉,夕陽返照似丹霞。寄言關吏須珍重,此是人間五福花。
竹梅
斜來竹外映漣漪,疏影搖風水弄枝。遠岸深林春最好,清光一色與人宜。
水月梅
水中月里色清涼,一樹瓊花兩映光。最是玲瓏塵不染,重重疊疊玉成庄。
擔上梅
春來春日采春華,折取春風白玉花。藉問滿肩春色擁,匆匆挑得贈誰家。
杖頭梅
折得瓊花系短筇,杖來隨我度春風。緩行穩步游何處,香送長亭驛路中。
隔簾梅
仙姿玉質貌堂堂,月過東牆夜拂光。滿室清風春引入,簾雖隔斷也聞香。
照鏡梅
菱鏡妝窺不怨殘,春光未到耐嚴寒。從知臉瘦精神好,證出全身倚畫欄。
十月梅
眾卉無知卻有知,時乘陰剝放偏遲。休雲菊後花開盡,春到小陽玉滿枝。
二月梅
桃花開日又梅開,留戀春風去復來。玉質難為紅雨妒,山城獨自舞徘徊。
未開梅
雪中香臉雨中腮,久結冰胎尚未開。知是東君無別意,春光恐漏莫相猜。
乍開梅
誰將消息報春光,昨夜庭前忽有香。可是枝間初破玉,驀然簾外露新妝。
半開梅
山欲沖寒氣未溫,春風不肯到梅村。芳姿半露冰胎外,偏使香留月下魂。
全開梅
玉枝開遍擁濃陰,勾引黃蜂入院深。最好春光歌一曲,高人乘興動清吟。
zk墨梅
濃畫容顏淡畫心,枝頭點綴淺兼深。頻知墨水將花潑,煙浪生光到滿林。
畫紅梅
品高何事妒紅裙,豐骨飄飄任醉醺。羨爾畫工真手筆,丹霞繪出勝青雲。
玉笛梅
梅花豈果落江城,玉笛吹來體自輕。素影和聲何處去,香清韻遠兩多情。
紙帳梅
不依檻外露華光,紙帳微微暗度香,只恐紅羅將色掩,故教玉版透清涼。
何遜梅
廨舍香濃葉復稠,一時名譽播揚州。行看退食將花詠,好句搜來筆豈投。
廣平梅
勁節孤芳秉性真,堍花名相兩相親。鴻篇賦就誰能匹,寫出清剛筆有神。
綠萼梅
寒花開遍似仙妃,不著紅裙著綠衣。豈是女神遭九烈,多揮柳汁人重幃。
硃砂梅
春風吹遍萬千家,飄染丹砂第一花。知是東皇深醞釀,紅雲捧出護窗紗。
2. 項聖謨的藝術成就
徐樹銘在題項聖謨於清順治三年(1646年)所作《山水詩畫冊》後說:「用筆不落偏鋒,位置亦都謹細,畫史之董狐也。六月雪篇有時變之感,望扶桑篇有故國之思,詩史之董狐也。」他對項聖謨詩與畫的這一評價是相當高的,其見解與一般人對項聖謨的評價要為深刻。不過,他把「畫史之董狐」僅局限於用筆與經營位置等技術問題上,卻又有些不夠全面,以董狐的史筆來稱譽項聖謨的繪畫,主要是項聖謨繪畫作品中所包含的思想性,所反映的社會和時代,是符合於歷史的真實的。
在明亡之前,項聖謨的繪畫作品,不但真實地記錄了人民所遭受的水、旱等自然災害,而且還對當時黑暗的封建統治有所揭露。而對於那些遭受苦難的人民,特別是農民,卻寄予了同情。他時刻關心著國家和人民的命運。
在明亡之後,項聖謨的繪畫作品主題思想為之一變,主要反映出他強烈的民族思想感情,寄託著他對故國江山的懷念。項聖謨強烈的民族思想感情,不屈服於清統治的精神氣質,是通過他的繪畫及詩作表現出來的。清人吳清鵬在項聖謨《山水詩畫冊》跋語中說到他的詩篇「未有一語怨刺及於我朝」,這個結論似乎既符合事實又不甚全面。他只看到表面現象,未能究其底蘊,也許吳清鵬是有意識這樣寫的。在明亡之前,項聖謨在他的詩中,把清人是直接斥之為「虜」的。(這樣的作品,在清代二百六十餘年間流傳,「虜」字居然未被挖掉,可見其收藏者們同樣具有對滿清統治的不滿情緒)。在明亡之後,他雖未曾使用過這個「虜」字,但在他的印章中,卻特別強調出他是「大宋南渡以來遼西郡人」、「皇明世胄之中嘉禾處士」,並把它鈐印在《天寒有鶴守梅花圖》上,是令人產生深遠的聯想的。
在項聖謨的繪畫作品中,使我們了解到當時的國家的命運和人民遭受的苦難。正當明末清初之際,大多數的文人畫家,抱著以書畫自娛、怡情養性的觀點,在他們的繪畫作品中,是很少去反映社會生活的,卻竭力倡導「筆墨神韻」為第一,把繪畫的創作和欣賞活動,看成是純粹的個人娛樂,提出「以畫為樂」、「寄樂於畫」的主張,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他們認為繪畫只有表現出「虛和蕭散」、「超軼絕塵」、「不食人間煙火」,才是它的最高境界。這一理論觀點的系統化、具體化,不但影響到當時繪畫創作,同時也影響了整個清代。把繪畫創作引導到脫離人們社會生活的道路,使繪畫作品的內容,越來越空虛,毫無生氣。有一些畫家,即使他們本身是一個政治上的風雲人物,但一到他們的繪畫作品,卻完全是另一種面貌,這種不協調的現象,不能不與董其昌等人的倡導大有關系。在當時一定的時代背景下,我們來研究項聖謨的畫,那就不能以文人畫一般而論了。項聖謨不僅在藝術思想上,走著自己的道路,不受時尚的影響,而且敢於去接觸社會現實,揭露社會矛盾,充滿著濃烈的「人間煙火味」,這應當受到我們特別重視。 中國繪畫歷史悠久,有著豐富的傳統可資後人借鑒。本來一個畫家在學習傳統中,完全可以根據自己的愛好與特點,選擇某種筆墨技巧、形式風格來學習的。但是,中國繪畫發展到明代中期,由於吳門畫派的興起與影響,對於傳統的學習與繼承,主要傾向於元代的水墨寫意山水畫。特別是推崇黃公望、倪瓚、吳鎮、王蒙四大家,其中又以黃、倪為最。到了明代末年,董其昌、陳繼儒等人,根據這種傾向,更有意地把對於傳統的繼承,劃分為南北兩大派,名之曰「南北宗」,在其中重南而貶北。由一於董其昌等人的地位與其活動能力,直接影響到當時的畫壇,使得很大一部分畫家都趨向於以元人為師,成為一股潮流。當然,以元人為師並無不可,但問題是,這樣一來,卻把向傳統學習的路子搞狹窄了,是不利於中國繪畫的發展的。同時,也不應該在提倡元人的水墨渲染畫時,而貶斥其他的畫種畫派。在對於傳統的學習與繼承上,項聖謨沒有局限於只學元人,他的路子比較寬廣,因而在藝術風格上,就形成了他自己獨立特色。這與他有優越的學習條件分不開的。當時的一般畫家,沒有更多的條件與機會去接觸古代的名家作品,眼光未免受到局限,在繼承傳統上,也只好人雲亦雲,相師成風。項聖謨的家庭富於古書畫的收藏,他不但能直接看到這些稀世名跡,同時還能直接的進行臨摹。所以他對傳統的了解與研究就能夠深入,使他不受旁人影響而人雲亦雲。
張庚《國朝畫徵錄》上說:項聖謨「善畫,初學文衡山(徵明),後擴於宋而取韻於元」。這對於項聖謨向傳統的學習過程與畫風的演變的描述,大體是符合於事實的。文徵明是吳門畫派的巨子,文家與項家幾代之間,都有著密切的往來。項聖謨早期學習文徵明的畫,是很自然的事。但是我們從他二十四風時所創作的《松齋讀易圖》上,卻已經是在探索向宋人學其丘壑而運用元人筆墨了。是否可以這樣說,項聖謨步入畫壇,是從學習文徵明入手的,但他很快就跳出了文徵明畫法畫風的局限,而直接向古人學習。
項聖謨向傳統學習,是不限於一朝一代、一家一法的,他是兼收並蓄,從多方面吸收營養,這我們可以從當時與他熟悉的人的記載和他的作畫體會中可以看得出來。如他的妻伯李日華在題《前招隱圖卷》後曾這樣說此圖其筆法一本鴻乙《草堂》(即盧鴻一《草堂十志圖》卷)、摩詰《輞川》(即王維《輞川圖》、關仝《雪棧》、營丘(李成)《寒林》諸跡,無一毫入南渡蹊徑,而生動之趣,未嘗不在,此繪林正脈也。可知他在向傳統的山水畫學習上,一直上追至唐五代。不過李日華說他「無一毫入南渡蹊徑」,這是盡量把他往董其昌的觀點拉,因為在李日華跋之前有董氏一跋。董其昌認為:「文人之畫,自王右丞(維)始,其後董源、巨然、李成、范寬為嫡子,李龍眠(公麟)、王晉卿(詵)、米南宮(芾)及虎兒(米友仁),皆從董、巨得來,直至元四大家黃子久(公望)、王叔明(蒙)、倪元鎮(瓚)、吳仲圭(鎮),皆其正傳,吾朝文(徵明)、沈(周),則又遠接衣缽。若馬(遠)、夏(圭)及李唐、劉松年,又是大李將軍(思訓)之派,非吾曹當學也。」項聖謨並沒抱這個成見,對於南宋優秀畫家的作品,他也是進行研究學習的,這里我們可以舉出他《仿古山水冊》為例,在這一冊里,他除了仿米、吳、倪之外,其中也有仿夏圭、馬麟的作品。另一《仿古山水冊》中,其中有仿北宋范寬、燕文貴、趙令穰、江參的,亦有仿南宋劉松年、馬遠,這兩人是董氏點名不當學的。在元代除仿趙孟頫、趙雍、馬琬之外,尚有仿唐棣、盛懋之作。由這些名字可以看出,項聖謨對於前代名家的推崇與學習沒有一定的成見,這使他能廣采博覽,來豐富自己的表現手段,形成自己的藝術風格。
那麼項聖謨是怎樣在傳統中吸取養分的呢?一般鑒賞家均認為他是取法宋而取韻於元的。這是一個大體的概念,我們現在需要進一步了解其細節。從項聖謨的作品來對照宋人的畫來看,我以為他之取法宋人主要表現在用筆與構圖上。用筆,他學習了宋人(主要是北宋)用筆周密的特點。從五代到北宋,無論是荊浩、關仝,還是李成、范寬,他們的作品,在以筆墨塑造山川樹木的形象時,用筆都是很周密的,這是山水畫處在成熟和創立的階段時的特點。畫家們直接向自然山水學習,從中創造各種皴法,重點還在於准確地表現物色的特點,這與元人山水畫是大不相同的。項聖謨的筆法在追求宋人風格之中,也有這個特點。他之所以用筆周密,也是在追求准確地表達對象,重在塑造。他自己說過他小時候學習畫畫,無論是畫昆蟲草木翎毛花竹,「必至肖形而止」,又說「余自髫年學畫,始便見吾祖君所藏舊人臨盧鴻《草堂圖》,用筆周密,今五十有三,自覺聰明不及,依稀記此」。可見他用筆周密,其目的在「肖形」,自始至終,他保持著這種嚴肅的作風。不過項聖謨是一個聰明的人,他在學習宋人用筆周密之中,針對易於產生刻劃的毛病,故又向元人學習強調筆墨本身所具有的情趣,因而周密之中並不刻劃,嚴謹之中,有一股靈秀之氣。所以陳鑾在評價他的作品時說:「孔彰此畫,初觀之筆意太刻,細玩知其謹細沉著,真能取法宋人,迥非時手可及,由所見名跡多而學力深耳。」何紹基更拿他的畫與傅山相比,說:「余藏傅青主山水巨幅,筆墨渾浩,不辨是樹是石,是風是雲。今觀孔彰此冊,刻露秀逸,絲毫不令相掩覆,同一得筆宋人,而派別頓殊,雖師古人,法由意造,不獨作畫然也。」他們的評價,是比較中肯的,而王炳南卻認為「孔彰畫法,意在脫去凡俗,獨會生機,用筆沉著,微傷峭刻,自以為窮造化,而不知與宋元大家渾厚淋漓之氣,相去千里」。我以為這種評價是過當的。王炳南只注意到一種風格,沒有注意到風格的多樣,而「獨會生機」、「為窮造化」恰好是項聖謨所追求的宋人用筆的所在。
在構圖上,項聖謨的特點是嚴緊、繁復而變化,從我們前面所介紹他的一系列作品中,就可以看出這一特點是非常鮮明的,特別是其中富於變化這一點更為突出。只要我們稍加註意明末到清初這一段時期的畫家,他們的作品往往雷同的很多,這一幅與那一幅,構圖大體上相似,這是為什麼呢?原因主要在於,他們往往是根據法則構圖,而不是從生活中去觀察體會之所致。五代到北宋人的構圖卻不是如此,他們處在沒有成法可資借鑒之時,只有直接向真山實水學習。如當時人譏笑趙令穰每畫一張畫有一點新意,便說「此必朝陵一番回矣』。就是說他的足跡走得不遠,所見只是汴京到洛陽這一帶風景。北宋人非常注重向生活學習,只有多看真山實水,才能畫得好山水畫。單就構圖而論,北宋人山水畫變化很多,有真實感和濃厚的生活氣息。項聖謨法宋人,也正是學習這個優良傳統。項聖謨早年學王蒙,他說:「家藏黃鶴山樵畫頗多,余自幼摹仿,後學大痴(黃公望),久不作想,茲以其筆意寫此小景,自喜未忘其本來面目也。」王蒙的名作《青卞隱居圖》是項聖謨祖父的舊藏之物。這幅畫之所以獲得極大成功,筆墨是很重要的因素。其用筆隨意寫出,沉著痛快,筆筆含情。畫面上那跳動的筆觸,使我們可以想見畫家創作時那解衣盤礴的激動情態。項聖謨早年學習王蒙,正是學習這種充滿著激情的筆墨趣味,後來他總是說自己聰明不及前,除其他因素外,筆墨中的激情是其中之一。有一次他畫了一株松樹,是喝了酒之後畫的,畫得很草率,第二天清早起來一看不覺好笑,但他卻認為「較之醒時,頗有生氣,此無他,直以膽用事也,故佳」。「膽」,是敢畫,無所顧慮,而酒後正是豪興發作之時,激情自然從筆端流出。項聖謨後來的筆法,吸收了元代黃公望、倪瓚及明代文徵明的趣味為多,變化得煉達老成,多秀逸之氣,更見其冷靜。這也是隨著他年齡增長與社會閱歷的加深所導致的必然結果。
在整個畫面的情調上,元人與宋人之最大不同,是元畫的文人氣息。四大家均是隱逸之士,具有文學修養,他們的作品充滿著文人逸士的情調。而項聖謨也是一個文人畫家,思想中有著隱逸的觀點,自然情調與元四家合拍。所以項聖謨的畫「取韻於元」不止是一個時代的趨向,而且是有它內在因素的。 董其昌在題項聖謨《畫聖冊》中,曾指出項聖謨繪畫風格特點是「士氣作傢俱備」,此語一出,後世的許多鑒賞家均遵此說而無異言,可見這是大家公認的。項聖謨出身於名門貴胄之家,有很好的文化教養,博學多才,詩寫得很好,後人曾認為他的詩真風人之遺,陶(潛)、杜(甫)當許入室。他的畫筆吸收元人韻味,秀逸雅緻,無甜俗之氣,是一個典型的文人畫家,作品中具有董其昌等人所說的「士氣」,是毫無疑義的,這也是當時文人畫家的共同特點。問題是他的作品中還兼備「作家」氣,是很值得我們重視的。
所謂「作家」,即是「行家」,或者稱之為「畫師」。行家們的作品,在董其昌等人那裡,一直受貶。如他說:「士人作畫,當以草隸奇字之法為之,樹如屈鐵,山如畫沙,絕去甜俗蹊徑,乃為士氣。不爾,縱然及格,已落畫師魔界,不復可救葯矣。」但他承認某些行家的一些長處,在評價仇英時,曾說「太史(文徵明)如此一家畫,不能不遜仇氏」,然而「其術近苦」,「殊不可習」,「非吾曹當學」,董其昌是很少以「士氣」、「作家」這兩者兼而有之去評價當時畫家以及古代畫家的。對項聖謨的評價,並非貶意,那麼他具體所指的又是什麼呢?根據董跋的前後文意,他所指的應是項聖謨在「取法宋」當中那種造型准確、用筆周密的深厚功力。所以董其昌評項聖謨為所謂「作家」,並非貶詞,實具褒意。
一個畫家,應當有自己的追求,按照自己所能理解的,在藝術實踐上去勇敢的探索,不為暫時的利益與榮譽所誘惑,這就是膽識。當然,膽有大小,識有高低,這只是程度上的不同,但必須有這個信念才能在創作上有所成就。項聖謨認識到了宋人和元人、士夫和作家均有所長處,他沒有偏見地把它們吸收過來。吳山濤在題項聖謨《秋聲圖軸》曾說到:「孔彰先生為予老友,作畫必凝神定志,一筆不苟,予常嗤其太勞。君曰:我輩筆墨,欲流傳千百世,豈可草草乎?旨哉其言也。」可見項聖謨這種嚴肅認真的好的作風,直接影響到他的畫風,使他的繪畫在當時的畫壇上別樹一幟,而贏得了「士氣作傢俱備」的稱譽。 中國古代畫家,除了山水、人物、花鳥、走獸等等分科中各專一門外,也往往一些人喜歡集中畫某一兩種動、植物而成為專家的。如韓滉馬,戴嵩牛,易元吉猴,文同竹,鄭思肖蘭,王冕梅等等,這個傳統一直發展到今天。王鴻緒在跋項聖謨《山水詩畫冊》中說:「項孔彰山水全師北宋,兼善寫生,尤善畫松,故明時項松之名滿東南。」在中國畫科上,項聖謨以畫山水為主,兼及其他,是一個才能比較全面的畫家。「項松」之名是由於他松樹畫得好,也由於他喜好松樹,書齋名「松濤書閣」,別號為「松濤散仙」之故,畫松並不是他的專門。與其綽號「項松」,還不如擴而大之綽號「項樹」。因為他畫樹,很有特色。
項聖謨喜歡畫老樹和高大喬木,看似笨拙,實則寓巧於拙。如《大樹風號圖》中大樹的形象,挺直的樹干,又圓又粗,枝丫四齣,對稱均勻,是很笨拙的。然而,樹乾的粗壯,加強了挺拔之勢,枝丫的均勻,便於表現它的繁密,塞滿空間,不唯是構圖的需要,也造成風動之感。《大樹風號圖》中的大樹,像是一個飽經滄桑、遭受摧折,而不甘屈服的老人。《老樹鳴秋圖》中的老樹,卻象徵著明的敗亡,老百姓紛紛離去。《且聽寒響圖》中的一叢雜樹,主要塑造了兩枝老樹的形象,其一挺直,其一偃側,互相呼應,它們雖然枝葉凋零,但卻精神飽滿,面對嚴寒,而剛強傲岸,就像畫中的主人和客人一樣。這種寓意和象徵的手法,不管作者是有意或無意,而在藝術效果上是能使人產生類似的聯想的,把人的個性賦予無知的樹木,便更加富有生命力了。
此外他在山水長卷中,構圖的安排,敢於使用成片的樹林。如《後招隱圖》,一開首在近岸處畫的叢林,處理手法很大膽,因而在構圖上十分新鮮,不落俗套。《松濤散仙圖》卷後的大片松樹林,松樹的姿態變化很多,集體組合成林,枝繁葉茂,有如波浪翻滾,似有陣陣風聲,呼嘯於林杪間,意境十分深遠,使主題鮮明突出。不愧於「項松之名滿東南」的稱譽。
項聖謨有《朗雲堂集》、《清河草堂集》等詩集行於世,這對於我們了解這位畫家的生平事跡、思想活動、藝術創作等是非常重要的,可惜他的詩集如今卻很難尋找到了,不知是否還存在於人間。由於我對他的材料掌握不多,尤其他的有些重要作品,流傳在海外,未能見到原作,認識是很不深入的,還有待於進一步發掘材料和深入探討。
3. 類似飛花令的詩詞游戲有哪些
1、「花」「月」詩令
規則:每人輪流吟誦古詩,人各一句,句中需有「花」「月」二字。
比如:「月移花影上欄桿」「花有清香月有陰」。
此款詩令在最基礎的「×」字詩令(如中國詩詞大會版飛花令)上增加限字,一般僅採用詩中常用的字,所以難度系數並不是很高。類似的詩令還有不少,比如「玉」「人」詩令、「福」「壽」詩令、「梅」「雨」詩令等。比較有意思的還有一款集美人名令,將抓鬮拈得的美人名字分別嵌在兩首詩里,還需詞氣連屬,比如綠珠:「為我尊前橫綠綺,偶然樓上卷珠簾。」在簡單的玩法上又翻出了新花樣。
2、數目詩令
規則:每人吟詩一句,句中需有數目字,數字多多益善。
比如:「南朝四百八十寺」「花面鴉頭十三四」。
此乃最基礎的數目詩令。在此基礎上又有限數詩令如「一」字詩令(「一年好景君須記」)、三「一」詩令(「一片一片復一片」)、「四」字詩頂針令(「四月清和雨乍晴,晴窗早覺愛朝曦」)、加倍令(「花下偶然吹兩曲」)等,玩法也是很多。
3、五色詩令
規則:人各一句,句中輪流出現青、黃、赤、白、黑。
比如:第一人說的是「兩山排闥送青來」,下一位就該接有「黃」字的詩句,如「幾時塗額藉蜂黃」。
顏色詞入詩實在太多,尤其是最基礎的五色。據統計,光是《全唐詩》中「白」字就出現了12738次,「青」字出現了6659次,即使次數最少的「黑」字也有516次,絕對能夠滿足大家的游戲需求。
4、有「口」詩令
規則:人各一句,句中必須有由「口」字偏旁部首構成的字。
比如:「故國三千里」「四月清和雨」等。
我國的漢字結構特點導致了——這種對詩中文字構件有要求的玩法還有很多,比如與之對應的無「口」詩令啊、干支詩令、不犯五行詩令,各種花式拆字應有盡有。
5、重疊飛聲令
規則:人各一句,句中需用「聲」字,兼有一對重疊字。
比如:「一一鶴聲飛上天」「疏疏密密滴檐聲」「卧聽村村打麥聲」等。
雖說重疊字在詩歌中還挺常見的,不過在游戲有限的時間內還真不一定能想得出幾句。
6、分別令
規則:人各一句,句中要有意義相反的詞句。
比如:「東飛伯勞西飛燕」中的「東」與「西」,「江上晴雲雜雨雲」中的「晴」與「雨」。
7、樂器詩令
規則:人各一句,句中要有樂器名。樂器名既可直呼其名,亦可用詩句影射。
比如:「錦瑟無端五十弦」(錦瑟)、「斜抱雲和深見月」(笙)等。
這種類型的玩法還有不少,比如花名詩令、葯名詩令,在此基礎上還有一些難度升級的玩法,比如花鳥同名令,就是先說一個花鳥同名的詞,再說一句含有這個詞的詩,例如「杜鵑,望帝春心托杜鵑」。
8、詩分真假令
規則:人各一句,詩中物件要求有真假之分。
比如:「門泊東吳萬里船」的「船」是真船,「花開十丈藕如船」中則是假船;「葡萄美酒夜光杯」的「酒」是真酒,而「寒夜客來茶當酒」則是假酒。
「假作真時真亦假」,世上的事物真真假假、虛虛實實,難以分辨。不過,詩詞中吟詠的物件倒是尚可一辨真假。
9、曲牌名破《千家詩》句令
規則:先吟一句《千家詩》中的詩,再用一支曲牌對該詩句的文意進行解釋。
比如:「夢魂搖曳櫓聲中,夜行船」;「多少工夫織得成,十段錦」等。
玩這個游戲,既要熟悉曲牌名,又要對《千家詩》瞭然於胸,還需有巧思,對於並非從小浸潤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現代人來說還是有不小的難度。類似的還有骨牌名破《千家詩》句令、花人冠名籌令、女兒令等。
10、改字詩令
規則:人各兩句,第一句有意讀錯一字,第二句再用一句古詩將所改字加以解釋。
比如:「天寒有雀守梅花。明明是『有鶴』,何雲『有雀』?只因黃鶴一去不復返。」「菜花依舊笑春風。明明是『桃』花,何雲『菜』花?只因桃花凈盡菜花開。」
11、落地無聲令
規則:頭句需有一落地無聲之物,中句用人名貫串,末句詠詩二句。
比如:「雪花落地無聲,抬頭見白起,白起問廉頗:『如何愛養鵝?』廉頗曰:『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
12、古文貫串令
規則:酒面先說一句古文,繼而吟誦一句古詩,下接一個骨牌名,再接一個曲牌名,以黃歷中的一句話作結;酒底先說一個花名,要求花名同時又是一個鳥名或蟲名,再以一句古詩相映合。
比如:酒面「揚眉吐氣,華堂今日綺筵開。擺列了錦屏風,與那好姐姐,宜結婚姻。」酒底「蝴蝶花,等閑飛上別枝花。」
這是一款非常繁復的酒令,酒面、酒底各有要求。當然不同的玩家也會想出不同的玩法。比如林妹妹替寶玉說的那句「榛子非關隔院砧,何來萬戶搗衣聲」就是將酒底改作了關乎人事的果菜名。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此外還有古人名貫《千家詩》令、「小春」貫《千家詩》令、《詩經》貫曲牌古詩令、《牡丹亭》曲貫戲名令等多種多樣的雜糅貫穿令。其實很多玩法都可以自由排列組合。
13、射覆
規則:覆者舉出詩文、成語和典故中的一或兩個字隱寓某物為謎;射者用隱寓該物的另一詩文等揭出謎底。
比如:《紅樓夢》62回,李紈覆了一個「瓢」字,邢岫煙便射了一個「綠」字。「瓢」字大概是用了蘇轍的「瓢樽空掛壁」來覆「樽」字;「綠」字可能是用了劉希夷的「愁向綠樽生」。這個玩法非得有極其深厚的功力方能玩轉,也難怪連寶釵都認為該令「比一切的令都難」。
4. 中國當代國畫大師有哪些
1、蘇聯春
蘇聯春,國家一級美術師、國家人事部一級藝術委員、中國文聯書畫藝術交流中心一級創作員、中國京海書畫藝術研究院院長、中國新聞國際出版社書畫院副院長、中國和合畫院副院長、北京鴻舟瀚海書畫院院長、國家人事部授予「著名國畫藝術家」稱號,
中國陶瓷文化研究所客座研究員,景德鎮學研究院客座研究員。
代表作品有《百虎圖》、《王中王》、《初生牛犢不怕虎》、《小憩圖》等。
2、蔡建剛
蔡建剛,現居北京,結業於清華大學中國畫高研班,擅長中國花鳥畫,山水畫,二十餘載潛心研究。
現為中國國畫研究院研究員,中國民主建國會會員 ,中國美術家協會河南分會會員;河南省書法家協會會員,洛陽王城書畫院副院長。
代表作品有《紫氣東來》、《盛世天香》、《舞東風》等
3、趙松泉
趙松泉(1914—2012),中國著名畫家,擅長花鳥、山水,工書法;祖籍江蘇溧水;1934年畢業於蘇州美術專科學校,畫風師承徐渭、任伯年、吳昌碩諸先賢,並多有創新。
八十多年來他精研花鳥畫創作,造詣頗深。作品曾在美、法、意、德等二十多個國家或地區展出,曾應美、日、韓、菲等國邀請講學,並受聘於美國聖若望大學任美術教授。
他的畫曾被作為禮品贈送給里根、馬科斯、朴正熙等名流。他與葉公超、馬壽華等合作為台北中山紀念堂精心繪制的巨幅《四季長春圖》,將永遠陪伴著孫中山先生。1988年自台灣回歸家鄉定居;2012年去世。
代表作品有《四季長春圖》、《天寒有鶴守梅花》等。
4、劉大為
劉大為,1945年生,祖籍山東諸城。1968年畢業於內蒙古師范大學美術系。1980年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系研究生班。
現任解放軍藝術學院美術系教授、主任,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教科文組織下屬國際造型藝術家協會主席、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第十屆榮譽委員。
主要作品《布里亞特婚禮》、《雛鷹》、《幼獅》、《張華壯曲譜新篇》、《小米加步槍》、《漠上》、《陽光下》、《馬背上的民族》、《晚風》、《輝煌之路》、《帕米爾高原的婚禮》、《草原上的歌》、《巴扎歸來》、《人民公僕》、《雪線》、《遠山》、《雪域生靈》等。
5、趙完璧
趙完璧(1904年-1994年),自幼酷愛藝術,十六歲進張瀾先生主辦的南充舊制中學藝術班,一九二七年入上海新華藝術大學,得潘天壽、諸聞韻精心指導。
回川後曾任國立成都師范大學藝術系教授,四川私立美專教授。一九三八年創辦四川私立岷雲藝專任校長至解放。後為省政協五屆委員會委員,四川省文史研究館館員。
代表作品《江山一覽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