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箏曲梅花三弄袁莎
① 《梅花三弄》的創作背景是什麼
《梅花三弄》又名《梅花引》、《玉妃引》。晉隋以來便有此曲,原是晉代桓伊所奏之笛曲,後經唐代名琴家顏師古移植為琴曲。樂曲名稱由來於音樂中代表梅花形象的曲調在不同的段落中反復出現三次,由此稱《梅花三弄》。
梅花三弄由來故事
一次,王徽之應召赴京師,行舟停泊在青溪側。桓伊與王徽之素不相識。桓伊從岸上路過,舟中客人稱桓伊乳名道:「此人就是桓野王。」王徽之便叫人上岸對桓伊說:「聽說足下善於吹笛,請試為我吹一曲。」
桓伊當時已經顯貴,也曾聞知王徽之的聲名,便默默下車,坐在交椅上,為王徽之吹奏三調,吹罷,便起身上車離去,主客之間一句話也未交談。而桓伊當時吹奏的就是《梅花三弄》。
現代版本的古箏曲《梅花三弄》:
樂曲曲調優美,旋律優雅,格調清新,歷來深受人們的喜歡。很多箏家紛紛把它移植到古箏上來演奏,別有一番風味,可以說是琴曲移植的典範之作。箏曲是在近代琴家打譜琴曲《梅花三弄》的基礎上進行移植、編訂而來。
相對於琴曲,移植後的箏曲在結構上略有變動,有刪節,顯得更為緊湊。在保持了琴味的基礎上,還充分考慮古箏的表現技巧,可謂「琴」味「箏」味兼容並包。
1972年作曲家王建中將古曲《梅花三弄》改編為鋼琴曲,其表現主題為毛澤東的詞《卜運算元·詠梅》,即「俏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梅花三弄
② 古箏名家十大名家是誰
王昌元簡介:
王昌元 著名古箏演奏家、作曲家。當代中國最具影響的著名箏演奏家、浙派箏傳人王巽之教授之女,浙江杭州人。王昌元是中國當代著名古箏演奏家、上海音樂學院知名教授王巽之之女。在父親精心教授與熏陶下,她展示出非凡的音樂才華。在近60年的演藝生涯中,她成為把中國古箏藝術帶到林肯中心、卡內基音樂廳等世界著名音樂殿堂的第一人,並在倫敦皇家歌劇院、香港文化中心以及哈佛大學等多地舉行獨奏音樂會和講學。9歲起學古箏,12歲登台獨奏。師從王巽之及潮州派箏家郭鷹,1969年畢業於上海音樂學院,先後擔任上海歌劇院、上海樂團、國藝術團、上海民族樂團的古箏演奏員。1984年赴美國肯特州立大學研究世界音樂並教授古箏到美國後參與古箏有關的演講、演奏。1995年在紐約成立「紐約海外中樂團」和「王昌元箏藝術中心」,曾有華裔學生與從事音樂專業的美國人、日本人、越南人修習古箏。古箏演奏家王昌元——一位將生命融入音樂的藝術家,浙江杭州人。出身音樂世家,其父為中國著名民族音樂家、浙江箏派創始人王巽之。王昌元的父親是有名的古箏教育家、當代浙派箏的傳人,上海音樂學院教授王巽之。王昌元九歲即隨其父習浙派箏。十二歲登台獨奏,1960年進入上海音樂學院附中,後升入本科學習,師從王巽之教授和潮州箏派古箏演奏家郭鷹,並以優異成績畢業,先後擔任上海歌劇院、上海樂團、上海舞劇團、中國藝術團、上海民族樂團的古箏獨奏演員。學生時代即協助其父為《林沖夜奔》《海青》等箏曲編訂指法。畢業後先後擔任上海歌劇院、上海樂團、中國藝術團、上海舞劇院、上海民族樂團古箏獨奏演員。
王昌元的演奏音色淳美,氣魄雄渾,韻味濃郁,行簡意境深刻。她不僅在演奏藝術上造詣很深,而且擅長創作,著名箏曲《戰台風》即由她於1965年創作並首演。此曲大大拓展了箏的表演技法與表現能力。此外,她還創作了聲樂作品《琵琶行》、箏曲《洞庭新歌》等10餘首作品。還在學習期間,就協助其父訂正了箏曲《林沖夜奔》《海青拿天鵝》的指法,並用雙箏演奏。在1962年「上海之春」音樂會上初露鋒芒。
項斯華簡介:
項斯華的箏樂成就,在海內外均享有高度評價:「她的演奏細致朴實,音色醇美純凈,格調清新」;「有氣質、有技巧、有音樂、有特色」;「她在古箏表現手法上凱辯沒有派別門戶之見,而是在演奏手法上對各路箏派採用博採眾家之長以揉成自己的演奏特點。既保持古箏的特色,又表現現代樂曲的風貌,有樂思、有形象、有意境、有新意。飲譽中國樂壇、蜚聲海內外的當代中國箏樂大師項斯華,1940年生於上海,早年專修鋼琴,後師承浙江箏名家王巽之,又從曹正、郭鷹學習其它流派箏樂,畢業於上海音樂學院民族音樂系。在校期間,首次嘗試雙箏演奏,初露鋒芒,深獲好評。畢業後,項斯華先後在北京電影樂團、上海樂團和中國歌劇舞劇院任古箏獨奏演員,並任教於北京中央音樂學院及中國音樂學院,為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北京古箏研究會理事。一九八一年,項斯華移居香港,為香港民族音樂學會理事及永久會員、香港藝術家聯盟成員,東方樂舞交流學會理事,上海中國古樂團特約演奏家,任教於香港中文大學及香港演藝學院,並獲吉林藝術學院名譽教授榮銜。著有《中國箏樂的源流及風格》和《項斯華演奏中國箏譜》兩集。2008年又編寫了《項斯華每日必彈古箏指序練習曲》一本。八十年代初,中國唱片社、日本東芝EMI株式會社分別出版了項斯華演奏的古箏專集《漁舟唱晚》和《項斯華中國箏名演集》,此系首次出版中國民族器樂的個人演奏專集。由日本東京大學名譽教授岸邊成雄博士所監制的《項斯華中國箏名演集》亦榮獲日本文部省藝術祭大獎。此款錄音,於香港發行,早已逾金唱片銷量,也成為中國箏曲的經典錄音之後,香港及台灣的唱片製作公司等又出版項斯華的專集·《出水蓮》《燈月交輝》《高山流水》《春江花月夜》《梁祝》及《望鄉吟》等多集。她在改革箏上成功地演奏了轉調箏曲《東海漁歌》《思想起》和京劇唱腔音樂《文姬歸漢》檔孫褲等。其演奏風格朴實,深刻細膩,富有韻味。
蘇宇虹簡介:
蘇宇虹,著名古箏演奏家,北京出生。原中國廣播民族樂團首席古箏演奏家。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古箏學會名譽理事,惠州市古箏協會名譽會長,全日本華僑華人文學藝術界聯合會理事,東京樓蘭音樂企畫主創,東京·千葉等文化中心專任古箏講師,在日中國音樂家協會副主席,在日中國古箏藝術家學會會長。 曾先後在中央音樂學院附小、中央音樂學院附中學習鋼琴和古箏,分院後轉入中國音樂學院,師從曹正、王莉、范上娥等各流派古箏名師,畢業後進入中國廣播民族樂團任首席古箏演奏家。在「中國廣播民族樂團」期間,與二胡名家王國潼的重奏組合節目經常受邀參加中央電視台直播演出及全國優秀節目調演、多次在人民大會堂為國家重要外事任務演出、屢次被中國廣播電視部派遣出訪歐亞諸國及國內巡迴公演,受到國內民樂界及港澳國樂界高度關注。 1988年考入日本東京桐朋學園大學音樂學部作曲系攻讀現代作曲法,受教於著名音樂教育學家末吉保雄教授。赴日以來,在日本國內及海外參加大量重要演出活動:中韓尚未建交之際受「中國廣電部」海外直接派遣,作為中國音樂家代表首次出訪韓國,參加首爾「國立國樂院」音樂廳落成典禮音樂會,中國古箏在韓首演,韓國官方媒體高度重視,現場采訪,以重大新聞題材進行詳細報道。 90年以來,曾參加朝日新聞主辦「箏曲創作比賽」,自作自演現代箏曲榮獲前衛派作品獎。每年定期在「東京藝術劇場」等音樂廳舉辦「蘇宇虹中國古箏的世界」·「中國古箏的魅力」為主題系列的獨奏音樂會。曾多次受日本NHK等電視台邀請出演獨奏、重奏等節目。曾被東京桐朋學園音樂大學及全日本多所音樂大學邀請出演古箏獨奏及講學。並曾先後受邀參加由日本及香港愛樂樂團協奏演出的古箏現代作品音樂會。曾長年被日本最具人氣「太鼓座」音樂總監邀聘為「特約外國人客席演奏家」,在東京「三得利」音樂廳、日本各都市及中國、加拿大一流音樂廳巡迴公演幾百餘場。 2002年至2003年間陸續在中國、日本錄制古箏CD。2004年,南京音像出版社將演奏錄制的部分CD曲目與陸春齡、劉德海、朱昌耀等著名民樂演奏家的演奏作品一同被收錄在《中國民樂三百首》系列專輯中出版發行。2005年在東京「歌劇城」、仙台、大阪與二胡名家閔惠芬共演「漁舟唱晚」等曲。2006年編寫日文版古箏教材曲集,並在日本出版。2009年應邀參加沖繩傳統音樂節演出。2010年應邀再度赴韓國首爾,再度在「國立國樂院」音樂廳參加中·日·韓·蒙民族器樂竟演音樂會。幾十年來多次與吉他、爵士樂、演劇、演歌、等著名演奏家、演劇家、歌手、藝能人及超級歌舞伎名流共演、錄音,出國前後創作改編了大量中國民族器樂曲,為宣傳中國古箏的魅力,始終活躍在中·日及海外音樂舞台第一線。受到華人媒體及日本各大報界的關注並多次專題采訪,連續報道。 2009年至2013年間,應邀先後赴香港、韓國多次擔任古箏國際大賽評委;2014年擔任在日中國音樂家協會副會長;2016年擔任在日中國古箏藝術家學會會長;2017年邀聘為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古箏學會名譽理事;2018年獲邀擔任惠州市古箏協會名譽會長。2015年至2019年多次與國內「青樂杯」組委會共同策劃主辦中日音樂交流&中·日國際民族器樂大賽工作。2022年應邀擔任「青樂杯」第六屆國際古箏比賽評委會首席。
李煒簡介:
李煒,生於中國廣東汕頭,當代著名中國古箏演奏家、作曲家。他以「細膩」、「新穎」、「瀟灑」的現代浪漫派演奏風格著稱,是一們集古典南北派,現代創新派和流行音樂於一身的古箏全面專業人才。李煒原為廣東省民族樂團古箏專業演奏員,現居住溫哥華,繼續從事古箏的創作、演奏和教育,客席兼教於加拿大哥倫比亞大學音樂系,任加拿大中樂精英集團藝術總監。2001年被選為溫哥華華人傑出人士;2002年獲「香港A Udio Land」最傑出演奏獎。榮譽記錄:2001年被選為溫哥華華人傑出人士 2002年獲「香港A Udio Land」最傑出演奏獎
范上娥簡介:
范上娥,1942年生,上海人。古箏演奏家,國家一級演奏員,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中國電影家協會會員。1954年考進上海音樂學院附中學習鋼琴。她在1958年改學古箏,1961年考入上海音樂學院民樂系古箏專業。1992年7月,她移民加拿大,並創立「范上娥古箏學院」。1954年考進上海音樂學院附中學習鋼琴。當時政府號召音樂「民族化」,她在1958年改學古箏,1961年考入上海音樂學院民樂系古箏專業。她師從著名的「浙江派」代表人物王巽之,曹正和郭鷹等古箏大師,刻苦努力,系統地學習了各流派的箏曲。1966年畢業,被分配到北京電影樂團擔任古箏演奏員。後遭遇文革,隨樂團下放改造,直到1973年才在周恩來的關照下被召回北京,開始為一些電影配樂。1981年她出席了在香港舉辦的「亞洲作曲家大會及音樂節」,在開幕儀式中與香港中樂團合作演奏了中國第一部古箏協奏曲《汩羅江幻想曲》,她的完美演繹受到了在場亞洲各國音樂家的贊賞。1986年在《中國音樂》雜志上發表論文《古箏演奏中的音色問題》。1987年她作為香港音樂事務統籌處特邀的音樂大師,參加了「青年中國音樂周」講學及表演。1989年擔任「ART中國樂器國際比賽」評判兼藝術委員會委員,1990年移居海外,在美國東北伊利諾依大學任訪問學者至1992年,期間舉辦了多場獨奏音樂會。1993、1994、1999及2002年分別舉辦了四場古箏獨奏音樂會,盛況空前,好評如潮。1992年7月,她移民加拿大,並創立「范上娥古箏學院」。現居多倫多市士嘉堡(Scarborough)。1996年應邀赴台灣,參加台北市藝術節的「中、日、韓箏藝匯演」,她是中國箏的代表,受到熱烈歡迎。2006年亦參加了香港的古箏節,作為「大漠武林情」項目表演嘉賓,反應熱烈。旅居加拿大多年的范上娥老師是當代資深古箏藝術家,稱她為「藝術家」,實至名歸。
③ 電視劇《梅花烙》中的《梅花三弄》的古箏簡譜
剩下的部分在這專里屬
http://www.sooopu.com/html/101/101691.html
④ 古箏曲能讓人心靜的,麻煩大家多推薦幾首!
《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這個曲子有好幾版,我個人喜歡陳靈芝版的,感覺很美。
《漁舟唱晚》這個是名曲,夕陽西下,漁舟歸家,境界怡人……
《高山流水》名曲,會想到鍾子期和俞伯牙,知音難求么
《漢宮秋月》會讓我想到王昭君,呃,沒出塞前……還有陳阿嬌……
《茉莉芬芳》這是一首九,十級的曲子,是茉莉花的改版,認為中間的搖指最美……
《廣陵散》這首曲子是失傳一時的,後來在明代才被人發現整理,我們現在才能聽到這么有韻味的曲子啊
《大浪淘沙》這個是袁莎老師的好,是古箏琵琶合奏的
《梅花三弄》不知道為啥,每次我一彈,我就想到瓊阿姨……
《孔雀東南飛》不說啥了……凄美的愛情么……
《寒鴉戲水》描寫寒鴉在水中嬉戲的一種悠然的感覺,很清新
恩,還有很多,但是我感覺還是先了解曲子的故事,再聽才會感覺很好,不然就只是聽曲子而已,失去了韻。就想像自己就在漁舟之上春江之上,在漢宮里在嵇康身旁,挺美的……
⑤ 好聽的古箏純音樂
《春到湘江》王中山版的最好聽。。
《梅花三弄》很有味道,特別是泛音那段。。
《雲裳訴》袁莎版的,很悲愴,要聽出眼淚的。。
《林沖夜奔》本人表演比賽選得最多的曲子。。戲曲風十足。。
《打虎上山》跟《林沖夜奔》有一拼。。
《彝族舞曲》歡快的,通俗。。
《秋夜思》多聽挺好聽的。。
《漢宮秋月》短小精悍。。
以下都是王中山的。。
(古箏獨奏譜)〈暗香〉
(古箏和大提琴合奏譜)〈彝族舞曲〉
(古箏獨奏譜)〈秋望〉
(古箏和鋼琴合奏譜)〈春到湘江〉
(古箏獨奏)〈月兒高〉
(古箏、琵琶、簫,合奏譜)〈溟山〉
(古箏獨奏譜)〈霍拉舞曲〉
(古箏和鋼琴合奏譜)〈漢江韻〉
(雙箏伴奏譜)〈土爾其進行曲〉
都很好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