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梅花山簡介
『壹』 梅花山景緻正好,為何它會被稱為天下第一梅山
我國南京市的梅花山被稱為“天下第一梅山”或者是“中國第一梅花山”,不僅在當地深受人們喜愛,還跟崑山澱山湖梅園、無錫梅園和武漢東湖梅園並稱中國四大梅園,位列四大梅園之首。南京的種植歷史追溯到六朝時期,相沿不衰,至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
這邊不僅僅是在加大梅樹種植方面下功夫,還在避免梅樹被地下水污染的方面做足功夫,在這邊原本有一千多戶居民,已經讓他們遷出。並且這邊地區的排污管道已全部下地,不管是企業還是個人,他們所產生的工業、生活污水都要入管下地。這些措施之下,所有污水再也不會順著霹靂溝流向月牙湖了,月牙湖污水源將就此被切斷。
『貳』 梅花山 簡介
南京梅花山是梅花節連續九年的主會場,也是國內唯一一處位於世界遺產景區內的賞梅勝地,在全國八大賞梅勝地中,無論是按植梅的歷史、規模、數量還是品種排比,皆堪稱魁首,被譽為「天下第一梅山」。
據史料記載,六朝時南京植梅已盛,明朝時候靈谷寺東南一里有一處賞梅勝地,叫梅花塢,是明代宮廷專設的梅園,其間植梅不下千株,所結的梅子專供太廟祭禮皇帝的祖宗之用。梅園里的每株梅樹上都懸掛著書有「御用」二字的木牌,由於明代刑律嚴酷,故而雖然遊客眾多,但絕沒有人敢私自攀枝。
三十年代初,當時的總理陵園管理委員會將梅花山一帶辟為中山陵園植物園的薔薇花木區,開始植梅,到抗戰前夕,這里已經形成一片梅林,每逢梅花盛開之際,遊人常常絡繹不絕。1944年這里正式稱為梅花山。
近年來,梅花山的植梅規模不斷擴大,新的品種不斷出現,如今的梅花山有梅園面積400餘畝,形成了3大梅花體系、5大種類、18個花型、230多個品種,總數約15000株。其中精品薈萃,如紅妝淡抹的「宮粉型梅」,狀如游龍的「龍游梅」,萼似翡翠的「綠萼梅」、花如堆雪的「玉蝶型梅」、胭脂點珠的「硃砂型梅」、以及珍奇品種「別腳晚水」、「南京紅」等。另外,「單瓣跳枝」、「水紅小硃砂」等60餘個品種已進行了國際登錄。常言到「花是將開未開好」,在梅花含苞欲放之時去梅花山「探花」別有一番情致。而當梅花盛開時節,繁花似錦的梅花山更讓遊客沉醉在如詩如畫的美景之中。
梅花山對南京而言,已不是一座普通的小山,而是一處重要的「文化空間」它是南京梅花節重要的文化空間。公元252年,吳大帝孫權71歲時病故,下葬於鍾山南麓的高崗上,陵寢史稱「蔣陵」,葬處得名「孫陵崗」,即今天的梅花山。
孫權此舉開啟了以後歷代在南京定都的著名帝王或政治家喜愛以鍾山作為陵址的先河,即他還是鍾山陵寢文化的開創者。葬於鍾山的「帝王」級人物不下於10位,但能葬於主位即鍾山主峰或東、中、西峰下的只有孫權、朱元璋、孫中山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