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產自哪裡
⑴ 梅花出自哪裡
梅花系我國特產。我國是梅花的世界野生分布中心,也是梅花的世界栽培中心。
梅花野生於我國西南及長江流域以至台灣省的山區,其中滇、川兩省是我國野梅的分布中心,並東延至鄂西地7a6431333234316637區。梅花在我國有3000多年的栽培歷史。由於梅花適應性較強,露地栽培分布區很廣,包括華東(含台灣省)、華中、西南、華南之大部及華北、西北之南部。
古代先民採集野梅,主要系加工食品或祭祀之用。在長期的馴化栽培過程中,個別出現了復瓣、重瓣、台閣等變異,有心人另行嫁接繁殖,就育成了專供觀賞的新品種。這就是花梅(梅花)從果梅(梅子)中分化而出的來龍去脈。
梅始以花聞天下,約在西漢初葉。如《西京雜記》載:「漢初修上林苑,遠方各獻名果異樹,有朱梅、胭脂梅」。又載:「漢上林苑有侯梅、同心梅、紫蒂梅、麗有梅」。稍遲,揚雄(公元前53~公元18)撰《蜀都賦》,有「被以櫻、梅,樹以木蘭」之記述。可見,距今約2000年前,梅已在華西各域作城市綠化樹種應用了。漢初之梅花品種,似多屬江梅型、宮粉型,或有少量硃砂型。
魏晉之際,有關梅花栽培的詩文漸多。如晉之陸凱自荊州專寄一枝梅花贈長安范曄並附短詩「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至南北朝時,如宋之鮑照,梁之庾肩吾、何遜、陰鏗、陳之謝燮、蘇子卿乃至北周之庾信等,均有梅花詩,蕭綱(梁簡文帝)有《梅花賦》等。
自漢、晉至南北朝,可稱我國栽培梅花初盛時期。時至隋、唐、五代,梅花栽培漸盛,此際梅花品種,主要仍屬江梅、宮粉型;而在四川,則硃砂型脫穎而出,當時稱為「紅梅」。唐代恐始有屬綠萼型之「綠萼梅」。
宋元400年(960~1368)是古代栽培梅花的興盛時期,形成了一段藝梅的高潮。宋代詠梅最著者北宋有林逋、蘇軾、秦觀、王安石、歐陽修等,南宋則有陸游、陳亮、楊萬里、范成大等。梅花見重於宋代和畫藝大有關聯。北宋畫家始創「墨梅」之法,將枝幹虯曲、疏影橫斜之神態勾勒得淋漓盡致。至元代王冕,更以《墨梅》詩、畫聞名於世。由於文學繪化創作的興盛,也就更助長了藝梅之風。宋元之際,梅花類型與品種大增。除真梅系直枝梅之江梅、宮粉、硃砂、綠萼等型外,新增玉蝶型(重葉梅)、早梅型(早梅)與黃香型(黃香梅)以及杏梅系等。
明、清時是藝梅昌盛時期,明王象晉著《群芳譜》,清陳昊自撰花鏡,書中記述梅花品種與栽培甚詳,反映此際在藝梅規模及水平上均有發展。如《群芳譜》列記了19個梅花品種,還介紹了不少藝梅經驗。《花鏡》中記述了21個品種,新增『照水梅』、『台閣梅』等。明朝已發展了藝梅、賞梅勝地,如南京梅花山、蘇州之光福、杭州之西溪等。
辛亥革命後,藝梅事業又有新的發展,品種續有增多。各地私家園林在國內搜集不少品種,上海黃園還從日本引入灑金型、垂枝類新品種數十,並將藝梅經驗寫入《花經》中。曾勉教授1942年發表梅花專刊,並記重慶梅花品種15個。這是標志科學整理梅花品種的里程碑。1947年陳俊愉教授在南京調查,開始發現『龍游』梅。50年代後梅花栽培的規模與技藝均有迅猛發展,品種也大量增加,並系統開展全國梅花品種調查研究,開始梅花引種馴化與雜交育種等研究。
⑵ 梅花主要生長在哪些地方以及它生長環境
梅花是薔薇科植物,有3個變種;500餘個園藝品種。梅是中國特有的傳統花果,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梅花回原產西答藏、山西、四川、雲南、貴州、廣西、湖北、安徽、浙江、江蘇、台灣等地,這些地區在海拔450-1600米的山地上,都有野生梅,這些地區大部分屬於亞熱帶濕潤性氣候,適宜梅花生長。梅花是一種陽性花卉,喜歡溫暖氣候,有一定的耐寒能力,一般品種也能經受-10℃的低溫,但怕冷凍,華北地區要選避風向陽的環境栽培。冬季或早春,如果氣溫低到-18℃以下,時間長了可能受到凍害。人工栽培在露地栽植亦選擇土質疏鬆、排水良好、通風向陽的高燥地,成活後一般天氣不旱不必澆水。
⑶ 梅花主要生長在哪些地方以及它生長環境
梅花原產我國的東南、西南、華中及台灣等地,性喜溫暖,但也能較耐岩滑低溫。現已專有幾十個抗寒性屬強的品種能在三北地區陸地越冬。梅花對土壤要求不嚴,耐貧瘠,凡排水良好的粘土,壤土及沙壤土,微鹼性土(ph值在6—8),均能良好生長。梅最怕澇,如遇大量積水,常易爛根致死。梅花具有較強的抗旱能力,但冬季過於乾燥常易落蕾。北方早春的干風常造成生理性乾旱,使部分枝條乾枯。所以北方忌栽在風口處。梅花性喜陽,在陽光充足的地方粗哪臘生長良好。
梅在中國各地均有栽培,但以長江流域以南各省最多,江蘇北部和河南南部也有少數品種,某些品種已在華北引種成功。日本和朝鮮也有。
已有三千多年的栽培歷史,無論作觀賞或果樹均有許多品種。許多類型不但露地栽培供觀賞,還可以栽為盆花,製作梅樁。鮮花可提取香精,花、葉、根和種仁均可入葯。果實可食、鹽漬或千制,或熏製成烏梅人葯,有止咳、止瀉、生津、止渴之效。梅又能抗根線蟲危害,可作核果類果樹的砧木。
梅花,又名梅,別名:春梅、干枝梅、酸梅、烏梅, 薔薇科、杏屬小喬木,稀灌木,樹皮淺灰色或帶綠色,平滑;小枝綠色,光滑無毛。葉片卵形或橢圓形,梅原產我國南方,已有三千多年的栽培歷史,無論作觀賞或果樹均有許多品種。
(3)梅花產自哪裡擴展閱讀
梅花變種和品種極多,可分花梅及果梅兩類。
花梅主要供觀賞。果梅其果實主要作加工或葯用,一般加工製成各種蜜餞和果醬;用青梅加工製成烏梅供葯用,為收斂劑,能治痢疾,並有鎮咳、祛痰、解熱、殺蟲等功效,又為提取枸櫞酸的原料;花蕾能開胃散郁、生津化痰、活血解毒;根研成粉末治黃疽有效。
該種植物對氟化氫污染敏感,可以用來監測大氣氟化物行染。未成熟果實含檸檬酸、蘋果酸、琥珀酸等;種子含苦杏仁苷;花含揮發油,油中含苯甲醛、苯甲酸等。
梅花最宜植於庭院、草坪、低山丘陵,可孤植、叢植、群植。又可盆栽觀賞或加以整剪做成各式樁景,或作切花瓶插供室內裝飾用。
梅花原產我國的東南、西南、華中及台灣等地,性喜溫暖,但也能較耐低溫。現已專有幾十個抗寒性屬強的品種能在三北地區陸地越冬。梅花對土壤要求不嚴,耐貧瘠,凡排水良好的粘土,壤土及沙壤土,微鹼性土(ph值在6—8),均能良好生長。梅最怕澇,如遇大量積水,常易爛根致死。梅花具有較強的抗旱能力,但冬季過於乾燥常易落蕾。北方早春的干風常造成生理性乾旱,使部分枝條乾枯。所以北方忌栽在風口處。梅花性緩局喜陽,在陽光充足的地方生長良好。
⑷ 梅花生長在什麼地方
在最早的時候,梅花是生長在我國的西南、東南、華中等地區的。它有很好的生長能力,適合在溫暖的環境下生長,也有不錯的耐寒性。它是很怕積水的,因此養殖梅花的地方不能有太多的水分,它喜歡接受適當的陽光照射,因此要多見陽光。
產地及習性:梅花原產我國江南及西南地區,在南方成片地栽,北方多為盆栽。梅花適應溫暖濕潤的氣候,具有一定的耐寒性,在華北地區栽植多選擇抗寒性強的品種,並植於背風向陽面。要求有充足的光照和通風良好的條件,對土壤要求不嚴,頗能耐瘠薄土壤,但終以深厚、疏鬆肥沃的壤土為好。不耐積水,以免造成爛根。
⑸ 梅花的產地分布在哪裡
梅花原產中國西南部,最初的野梅,主要分布在川東、鄂西山區;鄂東南、贛東北、皖浙山區;兩廣、贛南山區和閩、台等地區。其中台灣省以台南縣楠西鄉梅嶺風景區、南投縣信義鄉最多。後來引種到韓國與日本,又從日本傳播到西方國家,而梅花的學名實際上是日語的發音,這個發音據說是來自中國古代中原地區對梅花一詞的發音。為落葉喬木。梅喜溫暖氣候,花期對氣候變化特別敏感。梅喜空氣濕度較大,但花期忌暴雨。梅對土壤要求不嚴,較耐瘠薄。陽性樹種,喜陽光充足,通風良好。為長壽樹種。長江流域花期12月至翌年3月。在四川、湖北、廣西等高海拔地區均有野梅分布。栽培的梅花在黃河以南可安全露地越冬,經雜交育種的梅花,在北京露地越冬已獲成功,梅花喜溫暖稍帶濕潤的氣候,喜陽略耐陰,不畏寒,土質以輕壤、砂壤而富含腐殖質最佳,在中黏壤土上生長易生刺。四川的成都,自古以梅花著稱。宋代詩人陸游《詠梅花》詩:「當年走馬錦城西,曾為梅花醉如泥。二十里中香不斷,青羊宮到浣花溪」。
另外,大家不要把梅花與臘梅混淆了,雖然兩者都帶有一個「梅」,但完全是兩種不擊的植物。梅花屬薔薇科,臘梅屬臘梅科。臘梅高最高僅三米,且花多為黃色。果為瘦紡錘形,這與梅花也是不同的。梅是亞洲梅樹(薔薇科李屬)的日本名稱。作為賞花樹種被廣泛種植,果實可以食用。雖然被稱為梅,但實際上在分類上更接近於杏屬。還有一種日本梅被稱作sumomo。
在日本,梅的花期為一月的下旬及二月份,先開花後長葉子。花五瓣,直徑1~3厘米。花野生型為白色,有玫瑰紅及深紅等人工變種。葉在花落之後很快抽出。葉橢圓型,葉尖箭形。果實於初夏成熟,也就是日本的六月。因為果實成熟時期恰逢中國江南雨季,所以這種時期又被稱為梅雨季節。果實圓形,自柄至尖部有一道淺槽。果皮綠色,採摘後逐漸轉黃,並可能呈現紅色,此時表明果實已經成熟,另外果肉呈黃色。梅是在4世紀時伴隨中國文化傳入日本,在日本廣有種植。在西方除了紐西蘭略有分布外,歐美也少有種植。
⑹ 梅花盛產於我國哪
梅花,風姿高雅,清香雋永,凌寒獨放,斗雪盛開,自古以來深受人們喜愛,被譽為剛筋鐵骨。為南京、無錫、蘇州、武漢市市花。梅花產於我國,全國各地多有栽培。尤以雲南、四川盛產。栽植頗多的有武漢磨山、無錫梅園、蘇州光福、南京梅山、杭州孤山,且栽培管理水平較高。梅花在我國已有3000餘年的栽培歷史。最早是在《詩經》中有關於梅花的記載。漢代時已廣植於園林之中,隋唐時,賞梅、詠梅、藝梅之風甚盛。
⑺ 梅花的主要產地在哪裡
梅產我國,在四川、雲南、西藏、廣東、廣西、湖北、江蘇、浙江、安徽等省的山區均有野生梅分布。
野生梅的利用已有3000餘年歷史,經長期的人工選育演化成今日的果梅與觀賞梅兩大系統。南宋范成大是位賞梅、詠梅和記梅的名家,他撰寫的《梅譜》是我國第一部梅花專集,並記載了梅花的嫁接技術。梅花是典型「中國式」花卉,除日本外,國外栽培不多。
在梅系生物學中可分為真梅、杏梅和櫻李梅三系,其生長類型又分為直枝梅(枝直上)、杏梅(枝葉似杏)、垂枝梅(枝下垂)和龍游梅(枝扭曲)。目前,我國栽培梅花品種達300多種,觀賞梅花有大紅梅、台閣梅、照水梅、綠萼梅、龍游梅等品種。
⑻ 梅花生長在北方還是南方
梅花原產於南方,現南北均有分布。梅已有三千多年的栽培歷史,無論作觀賞或回果樹均有許多答品種。許多類型不但露地栽培供觀賞,還可以栽為盆花,製作梅樁。
鮮花可提取香精,花、葉、根和種仁均可入葯。果實可食、鹽漬或干制,或熏製成烏梅人葯。梅又能抗根線蟲危害,可作核果類果樹的砧木。
(8)梅花產自哪裡擴展閱讀
梅花種類:
1、宮粉梅
宮粉梅其花復瓣至重瓣,呈或深或淺的紅色。宮粉梅是梅花栽培類型中品種最為豐富的個類型,其中有很多花果兼用之梅品。
2、硃砂梅
硃砂梅為真梅系直腳梅類,枝條直伸或斜展,不下垂成拱形也不彎曲。屬雙子葉植物綱,薔薇科植物,分布於東亞、中亞、小亞細亞和高加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