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針梅花針
『壹』 如何治療脫發呢
解決脫發的方案目前市面上有大概這么幾種:
防脫洗護產品
在脫發初期,即剛剛開始脫發的時候,大多數人都會選擇防脫洗護的產品,比如霸王防脫洗發水、力士漢方防脫、韓國黑呂防脫等等;
2.外用生發制劑
在使用了防脫洗護產品有一段時間之後,發現沒有明顯的效果,脫發愈發嚴重,很多發友開始從洗護產品轉向了外用的生發制劑;即米諾地爾,通過促進血液循環,激素刺激長出絨毛;
3.內服的生發葯物
內服的生發葯物有分中葯和西葯;中葯有養發生發膠囊、固腎生發丸等;西葯有非那雄胺;不過呢西葯主要是針對脂溢性脫發、遺傳性脫發、雄性激素性脫發;中葯針對的是精神性脫發、產後脫發、斑禿;不同症狀的脫發對應不同葯物,不然會起到反作用。
4.輔助產品
常見的輔助產品有梅花針、微針、激光生發盔、激光生發帽等,不過關於針扎類的解決方法,建議大家謹慎選擇,因為對頭皮有損傷,如果使用不當容易造成頭皮感染,而且效果微乎其微。
5.增發纖維
增發纖維是有靜電效應使纖維粉與頭發及頭皮結合,讓細軟、稀薄的頭發附著無數的纖維粉,在遠距離看可以起到一個濃密性的效果。不過這個適合頭發稀疏的人群使用,禿頂的發友用不了。
6.假發/織法/補發
這個眾所周知,就不做多解釋了。
7.植發
植發手術是目前唯一能讓頭發再次生長的醫療技術;這也是很多發友會優先選擇的方式之一,但是很多發友不知道植發的原理,植發是提取後整部健康毛囊作為發源,移植到脫發區域,那麼會根據不同植發手術留下不同的疤痕,有線性疤痕和蜂窩性疤痕。利弊可謂都是好壞兩個極端的選擇。
8.紋發
紋發,屬於一個新的技術,很多人都不知道。也叫頭皮微色素著色技術;原理是利用專業的設備和色素在脫發區域進行著色,以模擬毛囊的形態在視覺上呈現出寸頭的效果。只是視覺上的效果;好處是操作時間短,效果操作完立馬見效,後續無需打理,沒有任何副作用,而且適用各種脫發類型。當然了不好的是模擬的毛囊沒有辦法生長,技術如果不過硬的話效果會不夠立體,也不夠持久,色素容易暈色、變色、擴散。
目前治療脫發的方式方法基本就這些,每一種解決方案都有利有弊,看個人權衡吧。
『貳』 古代的醫療針具介紹
1、毫針
九針之一。《靈樞·九針論》雲:「七曰毫針,取法於毫毛,長一寸六分,主寒熱痛痹在絡也。又形容其治針之形「令尖如蚊虻喙。《黃帝內經》各篇所載「微針,皆指此而言。
毫針為現代臨床常用主要針具,是用高級合金不銹鋼製成(其中以鉻鎳不銹鋼者為最佳)。這種針硬度強,堅韌而富有彈性,不易折斷,且鋒利無比。毫針種類發展很快,根據針身長度不同,有0.5寸、1寸、1.5寸、2寸、2.5寸、3寸、4寸等。除此以外還有5寸至10寸或更長者,稱為芒針。現根據針體粗細規格又可分為26號、28號、30號、32號等數種。更有粗於26號者,稱為巨針。臨床最多用者為28號及30號,其長為1寸或1.5寸。
2、圓利針
圓利針又作員利針。系九針之以一。《靈樞·九針十二原論》雲:「員利針者……且員且銳,中身微大,以取暴氣。今所用之圓利針,針體粗於毫針,一般為26號鋼絲製成,其尖圓銳,質堅硬,多用於寒邪客體著痹疼痛。臨證多於針後(不留針)配以拔罐法,其治驗速效。亦可用於較小癰癤,其膿已成,點刺適當深度(以勿傷皮肉為度),將膿排出,或配以拔罐排膿。成人暈厥及小兒疾患亦常用此針。
3、三棱針
三棱針古稱鋒針。系九針之一。《靈樞·九針十二原》雲:「鋒針者,刃三隅以發痼疾。又《靈樞·九針論》說:「四曰鋒針,取法於絮針,筒其身,鋒其末,長一寸六分,主癰熱出血。明·楊繼洲所著《針灸大成》也載有:「今所謂三棱針者是也。三棱針宗鋒針之制,針體為圓柱形,即「筒其身,針鋒呈三棱,三面合而至尖,即「刃三隅。
三棱針可作點刺、散刺、挑刺之用。《靈樞·官針》有:「絡刺者,刺小絡之血脈也。即點刺放血之法,運用於高熱驚風,昏迷搶救,乳蛾點刺等。又雲:「贊刺者,直入直出,數發針而淺之出血。亦為較深部瘀血之散刺放血療法,或用於癰膿之排除。又雲:「豹文刺者,左右前後針之,中脈為故,以取經絡之血者。此亦為散刺之法,適用於丹毒、外傷瘀血等。挑刺為後世醫家之發展,是將左手捏起或按壓施術部位皮膚,右手持三棱針挑刺所治之腧穴或局部皮膚,深入皮內,再將針身傾斜,輕輕挑斷該局部結締組織纖維,稱挑治療法。如挑痔點,治痔之法即是。
4、梅花針
梅花針系皮膚針之一。因以五枚短針集束一起,右手拇、食指捏、持直接刺向皮膚;或將集束之針安裝於針柄,叩打皮膚,故又有稱從針者。因其五枚針尖圍列似梅花而得名。此針由古之毛刺、楊刺發展而來。《靈樞·官針》雲:「毛刺者,刺浮痹皮膚也。又雲:「楊刺者,正內一,傍內四,而浮之,以治寒氣之博大也。其「刺浮痹皮膚已明言皮膚針;其「正內一,傍內四恰如梅花五枚針。若裝七枚短針者,即稱七星針。除此外,《靈樞·官針》還載有:「半刺者,淺內而疾發針,無針內傷,如拔毛狀,以取皮氣,此肺之應。今人在此基礎上,又發明了滾刺筒,即能達到刺激皮膚面積廣的目的.,又能刺激均勻,不致刺傷皮肉。
施用皮膚針選用梅花針法較多,也有人稱作七星針療法、神經刺激療法,臨床適用於高血壓、頭痛、失眠、神經麻痹、腸胃病、皮膚病、神經痛、以及婦科、兒科等疾患。因尤重用於兒科,故又稱小兒針。
5、 芒針
毫針加長後稱做芒針,因其形似麥芒而得名。系沈金山於解放前創制。其針形如毫針,針身長5寸、7寸、8寸、1尺、1.5尺、2尺、2.5尺、3尺不等。粗細型號有28、29、30、31、32等號。可以根據病情需要、取穴不同而選用。其進針方法不同於毫針,必須雙手操作,右手拇、中、食指捏持針柄,做捻轉手法,左拇、食指捏持近尖端之針體,中指與無名指、小指緊貼皮膚,選定所針穴位,徐徐刺入、捻進,直到有針感為止。亦可以做各種運針手法,其針刺角度、方向、深度均隨病情需要及所取穴位之不同而定。久病、體虛、孕婦、過敏體質及小兒禁用此針。
6、皮內針
皮內針系微型特製小針。因為其只針在皮內而不達皮下,故又稱皮內針。此法由古代毛刺及留針方法發展而來。目前皮內針有兩種類型,一種稱為麥粒型針(也稱顆粒式針);一種稱撳釘型針。二種針均由合金鋼絲製成,一般選用較細的30號或32號合金鋼絲其長度一般為1~1.5厘米。針柄小如半顆麥粒者為麥粒型針;若將針尾製成圓型,尖如圖釘向下,針長僅0.3~0.5厘米,即為撳釘型針。二種皮內針,臨床皆用於皮內埋針,但針法不同,麥粒型針橫行斜向刺入皮內,撳釘型針垂直刺入皮內。
總而言之,針具的發展是隨歷史的發展而發展的,其最終目的是為更有效的治療疾病服務。臨床上只有靈活的運用,才可以明確的為疾病治療做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