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啟梅花
A. 梅花九首其一高啟運用了什麼修辭
高啟的《梅花九首》(其一),運用了比喻、對偶、用典的修辭手法,表現了詩人高貴雅潔、超凡脫俗、懷才不遇、寂寞愁苦的情感。
首聯以梅自喻,寫梅花本應住在天宮之中,卻落到人間江南,來表現自己出身高貴卻被賤待。頷聯以 「高士」「美人」為喻,也是自比,表現自己高潔的品質與高超的才華。
作為一首七言律詩,頷聯和頸聯對仗工整。上下兩聯平仄協調,讀來琅琅上口;詞性相同,恰如綵線貫珠。特別是頸聯的「蕭蕭竹」對「漠漠苔」,一動一靜,訴諸讀者的聽覺和視覺,可謂妙絕。
尾聯借用何遜的典故,說自從南朝詩人何遜寫了大量的梅花好詩以後,就很少有人再寫出梅花詩了。然後直抒胸臆,表達了詩人不被理解的寂寞與愁苦之情。
B. 高啟《詠梅九首》原文及翻譯賞析
詠梅九首原文:
瓊姿只合在瑤台,誰向江南處處栽?雪滿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來。寒依疏影蕭蕭竹,春掩殘香漠漠苔。自去何郎無好詠,東風愁寂幾回開。
縞袂相逢半是仙,平生水竹有深緣。將疏尚密微經雨,似暗還明遠在煙。薄瞑山家松樹下,嫩寒江店杏花前。秦人若解當時種,不引漁郎入洞天。
翠羽驚飛別樹頭,冷香狼籍倩誰收。騎驢客醉風吹帽,放鶴人歸雪滿舟。淡月微雲皆似夢,空山流水獨成愁。幾看孤影低徊處,只道花神夜出遊。
淡淡霜華濕粉痕,誰施綃帳護春溫。詩隨十里尋春路,愁在三更掛月村。飛去只憂雲作伴,銷來肯信玉為魂。一尊欲訪羅浮客,落葉空山正掩門。
雲霧為屏雪作宮,塵埃無路可能通。春風未動枝先覺,夜月初來樹欲空。翠袖佳人依竹下,白衣宰相在山中。寂寥此地君休怨,回首名園盡棘叢。
夢斷揚州閣掩塵,幽期猶自屬詩人。立殘孤影長過夜,看到余芳不是春。雲暖空山裁玉遍,月寒深浦泣珠頻。掀篷圖里當時見,錯愛橫斜卻未真。
獨開無那隻依依,肯為愁多減玉輝?廉外鍾來月初上,燈前角斷忽霜飛。行人水驛春全早,啼鳥山塘晚半稀。愧我素衣今已化,相逢遠自洛陽歸。
最愛寒多最得陽,仙游長在白雲鄉。春愁寂寞天應老,夜色朦朧月亦香。楚客不吟江路寂,吳王已醉苑台荒。枝頭誰見花驚處?裊裊微風簌簌霜。
斷魂只有月明知,無限春愁在一枝。不共人言唯獨笑,忽疑君到正相思。歌殘別院燒燈夜,妝罷深宮覽鏡時。舊夢已隨流水遠,山窗聊復伴題詩。
詠梅九首其一賞析
「瓊姿只合在瑤台,誰向江南處處栽?」瓊姿,這是古詩詞中的常用詞了,謂瑰麗的姿容,通常只用於梅花。不過,詩的首聯,卻一點也不因這措辭的常見而顯得平凡:神話中的昆侖山,上有瑤台十二座,皆以五色彩玉築成;梅花既有瑰麗的風姿,那麼就本該(合,應該)充任瑤台上的瓊玉,至於它們為何不留居在飄渺的仙山,卻被不知哪位仙家之手,栽向了江南的處處山林,這,可真是個令人大惑不解的疑問!這二句,給凡間的梅花,賦予了謫仙的身份,使它們縱然已降生到地上,卻終究是超凡出塵、氣質異於俗中眾花。若不是詩人對梅的品行理解至深,安能作此奇想、出此奇語、發此奇問?至於為何只說栽於江南,而不說栽於天下,這,也可算得個疑問:大概,詩人一生足跡不出江南,在他的心目中,只有這片山川鍾秀、人傑地靈的廣土,才最適宜迎接梅的降臨?
「雪滿山中高士卧」,梅花到底還是來到了人間,不過,它們既然是夙具仙骨,當然也不屑在塵埃之中生長;遠離人跡的煩囂,棲住到大雪鋪滿的深山,這,才是這位孤高拔俗的隱士的願望。常人說到梅花,總不免提什麼「傲霜鬥雪」,其實,梅花又何嘗逞勇好鬥?雪滿山中,它們卻穩穩地酣卧,何嘗把大雪放在心上?大雪又怎配做它們的對頭?「月明林下美人來」,梅花到底是花的一種,是世人願意親近的美人,不過,這美人既然是仙子下凡,俗人當然不能輕易窺到,若去鬧市中尋覓,無異於水中撈月。你須得摒棄一切俗念,退身到清風明月的林泉之下,那時,你才能見到她款款而來,神情是那麼超朗閑雅,容貌是那麼清秀動人,一如《世說新語》中的詠絮才女謝道蘊,「神情散朗」,有「林下風氣」。
「雪滿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來。」請反復吟誦這千古名句,請反復體味其中的含義:獨立而無驚、無憾的高士,秀雅而不艷、不俗的美人,梅花的高潔精神,不正化身於這二者而得到了最生動的顯現了嗎?
「寒依疏影蕭蕭竹,春掩殘香漠漠苔。」這二句是分承上二句,再作進一步的申說,其原來的含義,應該是如下:山間的蒼蒼秀竹,自不會放過與高士交結的機會,它們把自己蕭蕭竹聲中的清寒,奉獻給梅花的身影,好讓那疏朗的梅影得了清寒的依附,更顯得儀態高峻;山間最不起眼的漠漠青苔(漠漠,密布之貌),也知道愛憐美人,當她完成了報春的使命,零落的花瓣半蝕於春泥之時,它們也會把自己身攜的微微春意,輕輕遮掩在她殘留的清香之上,好讓無意爭春的美人,也多少領受點春的回報。這二句的正常順序,本來也該是「蕭蕭寒竹依疏影,漠漠春苔掩殘香」,殊不料,詩人卻把「寒」與「春」提煉到醒目的句首,顯得這二者才是依託於「疏影」、「殘香」的梅之魂魄,而遺於句尾的「竹」、「苔」,倒成了這二者蛻下的軀殼。次序一變,詩的境界頓異,詩人的筆法,真是老到。
「自去何郎無好詠,東風愁寂幾回開?」何郎,指南朝的詩人何遜,作有《揚州法曹梅花盛開》等詩,雖然他不是第一個詠梅者,但詩人大概認為梅花的「好詠」(佳作)自他而始。在何遜之後,詩壇上當然也不乏「好詠」,但詩人在這里說梅花自從何遜去了便不逢知己,使自己不禁要問它們在漫漫的歲月里,寂寞愁苦地在東風中開落了多少回,似乎近千年來只生出自己一個梅花的知音——這,說他目無古人、過於自負,也未嘗不是;但若沒這份空前的自信,又如何有膽量拋開古人的陳規所限,別創出這千古佳作?況且,佳作既已詠成,就算他真的笑傲古人,古人到底也指摘他不得!
具體的梅易寫,抽像的梅難說;梅之形態易賦,梅之精魂難攝。何也?詩人若不先稟有梅的靈性,又安能窺到梅的靈魂深處?因此,由此意義上說,讀者最該佩服的,倒不在詩人手筆的高妙,而應是詩人襟懷的高潔;讀者在梅的「疏影」之上,也更該細看是否有詩人自己的身影在「依」著。
臨末還有一點說明。注家謂:「雪滿山中」句,出自東漢袁安卧雪之典;「月明林下」句,出自隋朝趙師雄在月夜林中逢美人飲酒、醒來在大梅樹下之典。(見清人金壇《高青丘詩集注》)其實,袁安卧雪在城中,而不在山上;趙師雄所遇的美人,與趙在酒肆中狎飲,豈可算梅花的化身?清人尋出的典故,多有膠柱鼓瑟之病,今悉不取。
詠梅九首賞析
梅,據考證是一種原產於中國的植物,自古以來就是一種常用的果品。但是上古的詩歌里卻吟詠得不多,詩經里『摽有梅』一詩曾提到梅實,也只是作為起興的由頭,沒有把它作為吟詠的主體。 南北朝 時代陸凱折梅贈驛使所賦的詩,也僅僅是把梅花當作一種表達友情的道具。真正在詩歌中給梅花賦予人格化的形象,那還是唐以後的事。因為梅花是在天寒地凍的時節凌霜冒雪而開,不與眾芳為伍,所以人們賦予了它清高、孤峭、頑強、堅貞的品格;又因為梅花開在冬末早春,相比於三春光景那種桃李芳菲,百花爛漫的盛季,它算是佔得了春先,所以人們又賦予了它報春使者的聲名,成了先知先覺的先驅者或釀時造勢的的英雄豪傑的形象。歌劇《江姐》中的「紅梅贊」這首歌,就是梅花品格的一幅恰如其分的寫照。
唐宋以後,詩歌中提到梅花的,何止千首,就是專以梅花作為吟詠對象的詩詞也非常多。各個詩人吟詠的角度,各人的風格各有不同,韻味各異,這樣也就有著不同的欣賞點。
高啟的這九首詩,大概是受到杜甫秋興八首的啟發專門為梅花而精心寫就的組詩。對這組詩評析的文章在網路上可以看到很多,在此不做贅述。我覺得這組詩描寫梅花,不僅狀其影,更傳其神!我特別欣賞其中狀寫出的那種清靈空澈有時又朦朧恍惚的意境,尤其是其中的一些美詞佳句。比如『將疏尚密微經雨,似暗還明遠在煙。』『 淡月微雲皆似夢,空山流水獨成愁。』『詩隨十里尋春路,愁在三更掛月村。』『春愁寂寞天應老,夜色朦朧月亦香。』『 斷魂只有月明知,無限春愁在一枝。不共人言唯獨笑,忽疑君到正相思。』等等,給人以無限廣闊的想像空間。
曹雪芹《紅樓夢》里有幾組詩,多從高啟這組詩借鑒或脫胎。以前讀《紅樓夢》,大觀園姐妹起詩社,先是詠白海棠,接著詠菊,後來又在蘆雪亭聚會詠紅梅花,特別欣賞薛寶琴『閑庭曲檻無余雪,流水空山有落霞』之句,後來方知脫胎於『淡月微雲皆似夢,空山流水獨成愁』。其它一些麗句,如『窗隔疏燈描遠近,籬篩破月鎖玲瓏』,也似乎有著這組梅花詩的影子。
後來 清代 張問陶復作梅花八首,足可以與高啟這梅花九首並稱雙璧。
詩詞作品: 詠梅九首 詩詞作者:【 明代 】 高啟 詩詞歸類: 【梅花】、【組詩】
C. 贊美梅花的詩詞及翻譯
【篇一】贊美梅花的詩詞及翻譯
《墨梅》作者為元代文學家王冕。其全文詩句如下:
吾家洗硯池頭樹,朵朵花開淡墨痕。
不要人誇好顏色,只留清氣滿乾坤。
【翻譯】
這畫彷彿是從我的洗硯池邊生長的是一棵梅花,朵朵梅花都似乎是洗筆後淡墨留下的痕跡而沒有鮮艷的顏色,因為它並不需要別人去誇許它的顏色,在意的只核搭是要把清淡的香氣充滿在天地只間。
《梅花落》作者為魏晉南北朝文學家鮑照。其全文詩句如下:
中庭雜樹多,偏為梅咨嗟。問君何獨然?
念其霜中能作花,露中能作實,搖盪春風媚春日。
念爾零落逐寒風,徒有霜華無霜質。
《塞上聽吹笛》作者是唐代文學家高適。其全文詩句如下:
雪凈胡天牧馬還,月明羌笛戍樓間。
借問梅花何處落,風吹一夜滿關山。
【翻譯】
冰雪融盡,入侵的胡兵已經悄然返還。月光皎潔,悠揚的笛聲回盪在戍樓間。試問飽含離情的《梅花曲》飄向何處?它彷彿像梅花一樣隨風落滿了關山。
《黃鶴樓聞笛》作者為唐朝文學家李白。其全文詩句如下:
一為缺棚遷客去長沙,西望長安不見家。
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翻譯】
這是李白乾元元年(758)流放夜郎經過武昌時游黃鶴樓所作。本詩寫游黃鶴樓聽笛,抒發了詩人的遷謫之感和去國之情。西漢的賈誼,因指責時政,受到權臣的讒毀,貶官長沙。而李白也因永王李璘事件受到牽連,被加之以「附逆」的罪名流放夜郎。所以詩人引賈誼為同調。
《鷓鴣天·西都作》作者為唐朝文學家朱敦儒。其全文詩句如下:
我是清都山水郎,天教分付與疏狂。曾批給雨支風券,累上留雲借月章。
詩萬首,酒千觴。幾曾伏氏則著眼看侯王?玉樓金闕慵歸去,且插梅花醉洛陽。
【翻譯】
我是天宮里掌管山水的郎官,天帝賦予我狂放不羈的性格,曾多次批過支配風雨的手令,也多次上奏留住彩雲,借走月亮。我自由自在,吟詩萬首不為過,喝酒千杯不會醉,王侯將相,哪兒能放在我的眼裡?就算是在華麗的天宮里做官,我也懶得去,只想插枝梅花,醉倒在花都洛陽城中。
【篇二】贊美梅花的詩詞及翻譯
《菩薩蠻·江南未雪梅花白》作者為唐朝文學家晏幾道。其全文詩句如下:
江南未雪梅花白。憶梅人是江南客。猶記舊相逢。淡煙微月中。
玉容長有信。一笑歸來近。憶遠上樓時。晚雲和雁低。
《梅花落》作者為唐朝文學家盧照鄰。其全文詩句如下:
梅嶺花初發,天山雪未開。
雪處疑花滿,花邊似雪回。
因風入舞袖,雜粉向妝台。
匈奴幾萬里,春至不知來。
【翻譯】
梅嶺花朵盛開的時候,天山還未開始下雪。下雪的地方看上去疑是開滿了白白的梅花,而梅花的邊緣處又像是落了一層積雪。因著風兒的吹拂片片梅花飛入舞女的廣袖中,又混雜著脂粉飄向女兒家的妝台。幾萬里廣袤荒涼的匈奴之地籠罩在茫茫白雪之中,春天到了了也還無從知曉。
《洛中訪袁拾遺不遇》作者為唐朝文學家孟浩然。其全文詩句如下:
洛陽訪才子,江嶺作流人。
聞說梅花早,何如北地春。
【翻譯】
到洛陽是為了和才子袁拾遺相聚,沒想到他已成為江嶺的流放者。聽說那裡的梅花開得早,可是怎麼能比得上洛陽的春天更美好呢。
《梅花落》作者為唐朝文學家楊炯。其全文詩句如下:
窗外一株梅,寒花五齣開。
影隨朝日遠,香逐便風來。
泣對銅鉤障,愁看玉鏡台。
行人斷消息,春恨幾裴回。
《清平樂·年年雪裡》作者為唐朝文學家李清照。其全文詩句如下:
年年雪裡,常插梅花醉。挼盡梅花無好意,贏得滿衣清淚。
今年海角天涯,蕭蕭兩鬢生華。看取晚來風勢,故應難看梅花。
【翻譯】
小時候每年下雪,我常常會沉醉在插梅花的興致中。後來雖然梅枝在手,卻無好心情去賞玩,只是漫不經心地揉搓著,卻使得淚水沾滿了衣裳。
今年梅花又開放的時候,我卻一個人住在很偏遠的地方,而我耳際短而稀的頭發也已斑白。看著那晚來的風吹著開放的梅花,大概也難見它的絢爛了。
【篇三】贊美梅花的詩詞及翻譯
《梅花落》作者為唐朝文學家劉方平。其全文詩句如下:
新歲芳梅樹,繁花四面同。
春風吹漸落,一夜幾枝空。
少婦今如此,長城恨不窮。
莫將遼海雪,來比後庭中。
《梅花》作者為唐朝文學家陳亮。其全文詩句如下:
疏枝橫玉瘦,小萼點珠光。
一朵忽先發,百花皆後春。
欲傳春消息,不怕雪埋藏。
玉笛休三弄,東君正主張。
【翻譯】
稀稀落落地梅樹枝條歪歪輕斜地掛滿那潔白如玉的雪花,使得枝條上一朵又一朵的梅花花萼泛著斑斑點點的雪花在陽光照射下閃著晶瑩的光采。忽然有一朵梅花最先綻開放了,這使得想要在春天競吐芳香的種種百花都落在梅花的後面了。梅花要想把春天悄然而來的信息傳遞出去,又怎麼會害怕被厚厚的積雪所深深埋藏呢!請玉笛不要再吹奏那令人傷感的古曲《梅花三弄》了,讓主宰春天的神東君為梅花留住春天,不要讓開在早春的梅花因一支悲傷曲調而過早地凋謝。
《山路梅花》作者為清代文學家馮山。其全文詩句如下:
傳聞山下數株梅,不免車帷暫一開。
試向林梢親手摺,早知春意逼人來。
何妨歸路參差見,更遣東風次第吹。
莫作尋常花蕊看,江南音信隔年回。
【翻譯】
聽人說山下有幾株梅花,途中路過忍不住把車旁的帷帳打開去觀賞。試著親手去折林梢上開的梅花,早早感到春天已經接近了。若能在路上不時見到,能讓東風將它們逐枝吹開。莫把梅花當做尋常花草看待,它一年一次地把江南春的訊息帶來。
《西江月·梅花》作者為宋朝文學家蘇軾。其全文詩句如下:
照野彌彌淺浪,橫空隱隱層霄。障泥未解玉驄驕,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風月,莫教踏碎瓊瑤。解鞍欹枕綠楊橋,杜宇一聲春曉。
【翻譯】
玉潔冰清的風骨是自然的,哪裡會去理會那些瘴霧,它自有一種仙人的風度。海上之仙人時不時派遣來探視芬芳的花叢,那倒掛著綠羽裝點的鳳兒。它的素色的面容如果翻一下嫌太過粉婉,如果雨雪洗去妝色的話那種朱唇樣的紅色根本不會褪去。高尚的情操已經追隨向曉雲的天空,就不會想到去和梨花有同一種夢想。
《南鄉子·梅花詞和楊元素》作者為宋朝文學家蘇軾。其全文詩句如下:
寒雀滿疏籬,爭抱寒柯看玉蕤。忽見客來花下坐,驚飛,踏散芳英落酒卮。
痛飲又能詩,坐客無氈醉不知。花謝酒闌春到也,離離,一點微酸已著枝。
《踏莎行·雪中看梅花》作者為唐朝文學家王旭。其全文詩句如下:
兩種風流,一家製作。雪花全似梅花萼。細看不是雪無香,天風吹得香零落。
雖是一般,惟高一著。雪花不似梅花薄。梅花散彩向空山,雪花隨意穿簾幕。
《梅花》作者為元代文學家高啟。其全文詩句如下:
瓊姿只合在瑤台,誰向江南處處栽。
雪滿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來。
寒依疏影蕭蕭竹,春掩殘香漠漠苔。
自去何郎無好詠,東風愁寂幾回開。
《踏莎行·雪似梅花》作者為宋代詩人、文學家呂本中。其全文詩句如下:
雪似梅花,梅花似雪。似和不似都奇絕。惱人風味阿誰知?請君問取南樓月。
記得去年,探梅時節。老來舊事無人說。為誰醉倒為誰醒?到今猶恨輕離別。
【翻譯】
呂本中此詞寫別恨,情從景生,天然渾成,兩闋的末句尤為警策。這種藝術手法確如畫龍,雲彩翻卷之中,東現一鱗,西露一爪,最後見首點睛,因而使畫中之龍既顯得體態矯健,又透出十分神韻。
《留春令·詠梅花》作者為唐代詩人、文學家史達祖。其全文詩句如下:
故人溪上,掛愁無奈,煙梢月樹。一涓春月點黃昏,便沒頓、相思處。
曾把芳心深相許。故夢勞詩苦。聞說東風亦多情,被竹外、香留住。
《與史郎中欽聽黃鶴樓上吹笛》作者為唐代詩人、文學家李白。其全文詩句如下:
一為遷客去長沙,西望長安不見家。
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翻譯】
一旦成為貶滴之人,就像賈誼到了長沙,日日西望,望不見長安,也望不見家。黃鶴樓上傳來了一聲聲《梅花落》的笛聲,使這五月的江城又見到紛落的梅花。
《十一月中旬至扶風界見梅花》作者為唐朝文學家李商隱。其全文詩句如下:
匝路亭亭艷,非時裛裛香。
素娥惟與月,青女不饒霜。
贈遠虛盈手,傷離適斷腸。
為誰成早秀,不待作年芳。
【翻譯】
梅花開滿了路邊,亭亭而立,花容艷麗;未到時節就開放了,散發著濃郁的芳香。嫦娥與月光相伴,一副清冷的樣子;青霄玉女之冷峭勝過了嚴霜。手中空握滿把的梅花,卻不知寄往何方;與梅花傷心離別的時候又恰好碰上我悲憤欲絕。梅花為了誰造成了過早開花,而不等到報春才開花,成為舊歷新年時的香花呢?
《梅花》作者是宋代文學家王安石。其全文詩句如下:
牆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
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
【翻譯】
那牆角的幾枝梅花,冒著嚴寒獨自盛開。為什麼遠望就知道潔白的梅花不是雪呢?因為梅花隱隱傳來陣陣的香氣。
《梅花絕句》作者為唐朝文學家陸游。其全文詩句如下:
聞道梅花圻曉風,雪堆遍滿四山中。
何方可化身千億,一樹梅花一放翁。
【翻譯】
聽說梅花在寒冷的清晨綻開了,那些梅花像雪堆一般的在整山遍野開放;我很喜歡梅花,真不知道有什麼方法,可以化作千億個我,在每一棵梅花樹下欣賞梅花。
D. 清香傳得天心在——詠梅花古詩詞賞析(下)
清香傳得天心在
——詠梅花古詩詞賞析(下)
王傳學
元、明、清三代,詠梅之風歷久不衰,各朝著名詩人,皆有詠梅佳作。特別是這一時期涌現了大量的題畫詩,許多畫家在熱心畫梅的同時,也在畫卷上留下了詠梅佳作。
在題畫詩中,當首推元代畫家王冕的《墨梅》:
我家洗硯池邊樹, 朵朵花開淡墨痕。 不要人誇好顏色, 只留清氣滿乾坤。
王冕是元代著名的詩人、畫家。《墨梅》是一首題畫詩 ,是詩人為自己所畫的墨梅而題寫的。墨梅就是水墨畫的梅花。詩人贊美墨梅不求人誇,只願給人間留下清香的美德,實際上是借梅自喻,表達自己對人生的態度以及不向世俗獻媚的高尚情操。
清代朱方藹曾說:「宋人畫梅,大都疏枝淺蕊。至元煮石山農(王冕)始易以繁花,千叢萬簇,倍覺風神綽約,珠胎隱現,為此花別開生面。」這一幅「墨梅圖」即是繁花的代表作。此圖作倒掛梅,枝條茂密,前後錯落。枝頭綴滿繁密的梅花,或含苞欲放,或綻瓣盛開,或殘英點點。正側偃仰,千姿百態,猶如萬斛玉珠撒落在銀枝上。白潔的花朵與鐵骨錚錚的干枝相映照,清氣襲人,深得梅花清韻。干枝描繪得如彎弓秋月,挺勁有力。梅花的分布富有韻律感。長枝處疏,短枝處密,交枝處尤其花蕊累累,勾瓣點蕊簡潔灑脫。
開頭兩句「我家洗硯池頭樹,朵朵花開淡墨痕」,直接描寫墨梅。畫中小池邊的梅樹,花朵盛開,朵朵梅花都是用淡淡的墨水點染而成的。「洗硯池」,化用王羲之「臨池學書,池水盡黑」的典故。詩人與晉代書法家王羲之同姓,故說「我家」。
三、四兩句盛贊墨梅的高風亮節。它由淡墨畫成,外表雖然並不嬌艷,但具有神清骨秀、高潔端莊、幽獨超逸的內在氣質;它不想用鮮艷的色彩去吸引人,討好人,求得人們的誇獎,只願散發一股清香,讓它留在天地之間。這兩句正是詩人的自我寫照。詩人自幼家貧,白天放牛,晚上到佛寺長明燈下苦讀,終於學得滿腹經綸,而且能詩善畫,多才多藝。但他屢試不第,又不願巴結權貴,於是絕意功名利祿,歸隱浙東九里山,作畫易米為生。「不要人誇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兩句,表現了詩人鄙薄流俗,獨善其身,不求功名的品格。
這首詩題為「墨梅」,意在述志。詩人將畫格、詩格、人格有機地融為一體,字面上在贊譽梅花,實際上是贊賞自己的立身之德。「畫梅須具梅氣骨,人與梅花一樣清」,人們是這樣稱贊王冕的。現實中的王冕與他筆下的梅花一樣,堅貞不屈、孤芳自賞。相傳由於王冕的畫畫得特別的好,當地的縣官和一個有權勢的大財主慕他之名,幾次想見他都遭到了拒絕,最後,當縣官親自下鄉見他時,他聽到消息後趕緊躲了起來,又讓縣官吃了閉門羹。因而《墨梅》這首詩不僅反映了他所畫的梅花的風格,也反映了詩人的高尚情趣和淡泊名利的胸襟,鮮明地表明了他不向世俗獻媚的堅貞、純潔的操守。
再看王冕的《白梅》:
冰雪林中著此身, 不同桃李混芳塵。 忽然一夜清香發, 散作乾坤萬里春。
這首詩歌詠了白梅的高潔品格。她生長在冰天雪地的嚴冬,傲然開放,不與桃李凡花相混同。忽然一夜花開,芳香便傳遍天下。詩人既是詠物,也是歌詠人的精神品格。
這也是一首托物言志之作。詩人以梅自況,借梅花的高潔來表達自己堅守情操,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格遠志。詩將混世芳塵的普通桃李與冰雪林中的白梅對比,從而襯托出梅花的素雅高潔。
元代詩人陶宗儀也有一首《題畫墨梅》:
明月孤山處士家, 湖光寒浸玉橫斜。 似將篆籀縱橫筆, 鐵線圈成個個花。
詩人描寫畫中的梅花似鐵線圈成,突出了梅花不畏嚴寒、凌寒怒放的英姿。
元代詩人馮子振寫有一首《西湖梅》:
蘇老堤邊玉一林, 六橋風月是知音。 任他桃李爭歡賞, 不為繁華易素心。
全詩描寫了西子湖畔的美麗梅花,與清風明月為知音,不與桃李爭歡賞的清幽純美,不為繁華改變素心的素雅高潔的品質,表達了詩人對梅花的喜愛與贊美。
馮子振還寫有一首《鴛鴦梅》:
並蒂連技朵朵雙, 偏宜照影傍寒塘。 只愁畫角驚吹散, 片影分飛最可傷。
詩中描寫了寒塘邊的並蒂梅花,成雙成對、恰似鴛鴦的美麗形狀。 「只愁畫角驚吹散,片影分飛最可傷」,只可惜軍營的號角吹散了並蒂梅花的花瓣,最讓人傷心。隱喻動亂戰爭給人們帶來的災難,表達了詩人對時事的憂傷。
明代詠梅詩中,首推高啟的《梅花詩》:
瓊枝只合在瑤台, 誰向江南處處栽。 雪滿山中高士卧, 月明林下美人來。 寒依疏影蕭蕭竹, 春掩殘香漠漠苔。 自去何郎無好詠, 東風愁絕幾回開。
高啟是元末明初的著名詩人,詠梅是他詩歌中的一個重要題材。此詩寫梅花有著仙風道骨,來到人間,棲居在大雪鋪滿的深山裡,只有到那清風明月的林泉之下,才能見到它清秀動人的姿容。月下梅花之狀又何其高潔絕塵!詩中將雪與梅當作是匹配的高士美人,塑造出一個孤高、隱逸的梅花形象。梅伴雪生,正生出梅的堅強與高潔;雪為梅襯,又襯出梅的美麗與多情。 「寒依疏影蕭蕭竹,春掩殘香漠漠苔」,詩人將自己的人生經歷與心態變化融入梅花形象,賦予梅花嶄新的情感內涵,具體表現為孤高中的激憤之情、亂離驚懼之感和故友摯交之情。他打破了兩宋以來重復單調的詠梅模式,為詠梅詩的發展開辟出一片新天地。高啟的梅花詩對傳統的新變主要表現為其濃厚的主體色彩、復雜化的意象和深刻的哲理思悟。
與宋濂、高啟並稱「明初詩文三大家」的劉基也寫有一首《題墨梅》:
夭桃能紫杏能紅, 滿面塵埃怯晚風。 爭似羅浮山澗底, 一枝清冷月明中。
劉基是元末明初的軍事家、政治家、文學家,明朝的開國元勛。他在詩中將梅花與桃花杏花對比,突出梅花的高潔雅緻,表現了對梅花的贊美之情。
再看明代詩人方孝孺的《畫梅》:
微雪初消月半池, 籬邊遙見兩三枝。 清香傳得天心在, 未話尋常草木知。
方孝孺的《畫梅》描寫了微雪初消時的美麗梅花,寫出梅花的清幽純美,清香宜人。「清香傳得天心在」,極寫梅花的清香溢滿人間,表達了詩人對梅花的喜愛與贊美。
再看明代畫家徐渭的《題畫梅》:
從來不見梅花譜, 信手拈來自有神。 不信試看千萬樹, 東風吹著便成春。
徐渭是畫家,又是詩人,可謂詩、書、畫俱佳。這首詩,是詩人為自己的「墨梅」畫題詩。詩人畫梅,從來沒有參照,或者說沒見過「梅花譜」,所畫的梅花,都是信手拈來,但又神形兼備、自有風韻。如果不信,就請看千千萬萬條樹,冬天還是光溜溜的,東風一來,就染上了春綠。
灑脫不羈,率意而為,妙趣天成,這就是徐渭寫詩、畫畫乃至做人的信條,這就造就了他崇尚自由的性格特徵,以致後來造成性格扭曲,自殘自辱的現象出現。
從這首詩來看,似乎告訴人們,不要拘泥於一些條條框框,而是要勤於實踐,大膽創新。「東風吹著便成春」一句,本來是形容「不拘一格」,崇尚自然法則的創作方法,但現在,也用來形容春天生機勃勃、生動活潑的景象,是一曲春的贊歌。
清代詠梅詩詞也有不少佳作。先看清代詩人袁枚的兩首詠梅詩:
一般玉露總無私, 山北山南分早遲。 恰使人心憐舊雨, 最開多是隔年枝。
(《看梅四首》 選一)
為惜繁枝手自分, 剪刀搖動萬重雲。 折來細想無人贈, 還供書窗我伴君。
(《折梅二首》 選一)
詩中贊美梅花無私開放,裝點江山,怡人心情的風范,表現自己愛花、惜花、賞花的情致。
袁枚是清代著名詩人,乾隆進士。曾任江寧等地知縣,辭官後僑居江寧,築園林於小倉山,號隨園。袁枚主張作詩應直抒胸臆,師法自然,強調獨創,重視從民間語言中汲取營養。他有兩聯詠梅佳句: 「月映竹成千個字,霜高梅孕一身花。」「只憐香雪梅千樹,不得隨身帶上船。'都是受百姓語言的啟發而成的。
清代畫家李方膺也有一首《題畫梅》:
揮毫落紙墨痕新, 幾點梅花最可人。 願借天風吹得遠, 家家門巷盡成春。
揮毫縱橫,水墨淋漓,那紙上儼然是幾朵綻開的梅花,美麗的梅花呵,但願天風把你吹到千家萬戶,門前屋後都能見到你報春的身影,讓家家戶戶都能享受到你的清香,感受到春天的溫暖。
李方膺所畫梅花「以難見工」,「為天下先」,用筆倔強放縱,不拘成法,而蒼勁有致。畫梅時以不剪裁為剪裁,不刻劃為刻劃,順乎梅之天性,不見人工雕琢的藝術經驗。
李方膺也喜愛畫風。他「自笑一身渾是膽」,蔑視傳統,蔑視權威,愛畫狂風,以此寄託自己與惡劣環境堅決斗爭的不屈精神。
李方膺的筆下,狂風固然是不屈精神的象徵,但這僅是畫家性格的一個方面,體現了他跟惡勢力斗爭的一面;他的性格的另一方面,即對下層人民的關懷和同情,《題畫梅》中的天風便是與狂風完全不同的暖風、和風,體現出他對勞苦百姓的體恤之情。
清代詩人寧調元寫有一首《早梅》:
奼紫嫣紅恥效顰, 獨從末路見精神。 溪山深處蒼崖下, 數點開來不借春。
這首詩從「早」字入手,含蓄蘊藉,寄託深遠。 梅花恥於像百花那樣在春風艷陽下競相開放,而是早於百花在寒冬的溪山深處蒼崖之下傲然開放, 贊美了梅花不懼嚴寒的大無畏精神。
清代著名書畫家、揚州八怪之首的金農寫有一首《畫梅》:
老梅愈老愈精神, 水店山樓若有人。 清到十分寒滿把, 如知明月是前身。
金農的《畫梅》描繪了梅花的傲霜挺拔和清麗脫俗,贊美了梅花如明月般純潔的美麗,抒發了詩人對梅花的喜愛之情。
再看清代著名詞人納蘭性德的《眼兒媚·詠梅》:
莫把瓊花比澹妝,誰似白霓裳。別樣清幽,自然標格,莫近東牆。 冰肌玉骨天分付,兼付與凄涼。 可憐遙夜,冷煙和月,疏影橫窗。
梅花冰肌玉骨,斗寒開放,清幽高潔,自然標格,不與凡花為伍,向來受到詩人的賞愛。故詩詞中詩人每以梅花之品格喻人之品格。本篇亦是花品、人品合一的詠嘆之作。在這首詠白梅的詞中,通過對白梅雅淡孤高品格的贊賞和對它孤獨凄清處境的同情,表現了詞人一種自足,一種孤往的性格與情懷;但也不乏孤高自賞,清凄自適的孤傲之情,寄託了詩人的心志,產生了「高遠有味」的藝術效果。
E. 高啟《梅花九首》其一:雪滿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來
曹雪芹「空山中高士晶瑩雪,世外仙姝寂寞林」的出處,是高啟梅花詩
「瓊姿只合在瑤台,誰向江南處處栽?
雪滿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來。
寒依疏影蕭蕭竹,春掩殘香漠漠苔。
自去何郎無好詠,東風愁寂幾回開。 」明朝高啟《梅花九首》
很多喜歡紅樓夢的讀者,都對一首紅樓夢中的詩有印象,
「都道是金玉良緣,俺只念木石前盟。
空對著,山中高士晶瑩雪;終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
嘆人間,美中不足今方信。
縱然是齊眉舉案,到底意難平。」曹雪芹紅樓夢的《終身誤》
在這首詞里,山中高士晶瑩雪,是指薛寶釵,而世外仙殊是指林黛玉。因為紅樓夢的廣泛流行,所以這首詞也為人熟悉,在欣賞紅樓夢小說的復雜曲折時,也不免佩服曹雪芹將薛寶釵和林黛玉寫的如此完美,彷彿薛姑娘是寒冷白雪中安然的隱士,而黛玉是仙境中的樹林,引發了一系列對薛寶釵和林黛玉品質的探討。比如薛寶釵何以稱為高士?林黛玉何以稱為仙女?
但是很少有人知道,這兩個句子,原本就是出自元末清初的著名詩人高啟的梅花名句。「雪滿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來。」
高啟,生長在元末明初的亂世。蘇州人。他出生富族,卻父母早亡。從小酷愛讀書。至親的缺失更容易使得他在書籍里尋找靈魂安慰,熟讀歷史,精通詩文,且別有見地。
元末又是非常動盪的時期,讀書人科舉那已經是不可能的了,但自有愛好讀書的人連成朋友,高啟是當地的小天才。
張士誠反元起義,自立為吳王,有了他的保護,這一帶凋敝的經濟很快恢復,也正是新朝用人的時候,淮南行省參知政事饒介守吳中,廣羅人才,聽說了高啟,多次派人邀請,延為上賓,招為幕僚。此時高啟年僅16歲,在一大群老儒當中,那是玉樹臨風鶴立雞群。此中還有 施耐庵、羅貫中等為現代人熟悉的《水滸傳》《西遊記》的作者。
高啟在張士誠政權中工作了7年,具體幹了些什麼呢?現在很難有具體的資料,但是他32歲,被明朝征入朝廷,直接授予他翰林編修,朱元璋親自讓他主持修撰前朝元史,那麼高啟是在當時有很高的名氣的。雖然他在23歲的時候,就離開了張士誠和饒介的幕府,回鄉隱居。
高啟用兩年左右的時間修完元史,朱元璋看見這個年輕人,高岸清正,落落不群,想讓他發揮才幹,委任 戶部右侍郎,這實際是相當需要官員清廉守正的重要崗位,乾的好,國家的財政就是由他打理,可以說朱元璋相當信任這個年輕人,給機會他上進。但是高啟拒絕了。
說只想回家隱居。
朱元璋重金放還,但是也埋下了高啟的殺身大禍。
那麼高啟為什麼想回鄉不想做官呢?
一,他父母雙亡,一脈單傳,天性敏感,更看重家人的相守。
二,天才的敏感,城頭變幻大王旗,無論從歷史還是現實,他因為洞徹人生起滅,都覺得那些很難上心。
三,在張士誠幕府中,他和人打交道,覺得吃力。他不是全才。張愛玲說,在有人的場合她感覺壓抑,而在沒有人的場合,她覺得自在。
四,張士誠的辭官,實際是對自己很清醒,然而,朱元璋並不了解這個年輕人。
時間推移到五年之後,張士誠因為本地蘇州知府魏觀修復府治舊基,盛情要求他寫一篇《上樑文》,或者出於盛情難卻,或者出於經濟原因,或者出於對本土建築修復的支持,張士誠寫了。其中有溢美之辭,說建在這里虎踞龍盤。一篇文字而已,卻觸怒了朱元璋。
有好事者,告發魏觀是張士誠舊部,有反心,高啟被牽連案件當中,被朱元璋處以腰斬。年僅39歲。
一代天才就此慘烈魂歸。
這是個慘烈悲劇的故事。讓我們來看看高啟的《梅花九首》,今天欣賞的是第一篇。
高啟整個生活還是比較悠閑平順的,父母留下的產業,使他能夠在亂世中有一點歸家隱居的底氣。他愛著這種平靜寂寞的生活,在外面游歷之後,更覺得這種生活的可貴。
他的清高不是裝的,對於人生和感情有著缺失的人,精神的寄託和皈依是非常重要的。家園里一樹樹寂靜開放的梅花,是父母靈魂的守護,也是他的樂園。
而他的身世自然有著別人所不知道的悲涼,在封建家族社會,失去父母的人,其實也很難融入世俗的社交圈,當然文學文化圈則是另外一種。那麼在梅花上,高啟肯定是寄託了自己的感情和靈魂的。他孤獨而寂寞的成長,人世的風雪,如魚飲水,梅花不是愛冰雪,因為它的存在是先天註定。
「 瓊姿只合在瑤台,誰向江南處處栽?「
這樣美麗的梅花開放,最適合它的地方是天上的瓊樓玉宇啊,是誰將梅花落入人間,這江南遍地,處處梅花,看著花雪一片,讓人心生喜悅。
我可以想到高啟看見梅花開的時候那種內心的喜悅,我甚至能夠感受到他童年和少年的敏感孤獨,在沒有父母陪伴的童年裡,有梅花的地方,才是他不用心思去面對周圍關系的樂園吧。那是一種發自內心的喜悅和放鬆。
「 雪滿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來 。」
那梅花的老樹,在大雪中,就像古代的高士,睡在雪中,享受著天地冰冷曠達之氣。
在明月的夜晚,梅花開放,香氣繚繞,那花朵如同環佩,清香如同步履,是梅花仙子裊裊下凡,在林間自在徘徊。
」 寒依疏影蕭蕭竹,春掩殘香漠漠苔。 「
竹子愛著梅花瀟灑蕭疏的影子,情願和梅花作伴啊,那春風吹起落梅,花瓣優雅飄飛,點綴在一片片青苔上。
」自去何郎無好詠,東風愁寂幾回開。 「
自從南北朝何遜是真愛梅花,寫出了梅花最美的句子,梅花是這樣的寂寞,年年梅花之美,無有好句,梅花在這里是在等待今日之何遜吧。
那麼高啟的梅花詩,顯然比南北朝何遜更美。當然高啟的梅花和何遜的梅花一脈相承,寫的是梅花動人在寒冷里,以一種清雅的姿態等待知音。
因為何遜的梅花是這樣寫的,」驚時最是梅。」震驚是這樣當著我開放的梅花。「 銜霜當路發,映雪擬寒開。枝橫卻月觀,花繞凌風台。朝灑長門泣,夕駐臨邛杯。」
寫的是什麼呢,梅花在寒冷里開放,以這樣美好惆悵的姿態,是為了日夜等待何遜。
高啟的詩寫的是什麼含義呢,他將這眼前的梅花擬人化,這樣的梅花仙子,是為了尋找前生愛她的故人,裊裊下凡,在冰雪中做長久的等待。
但是高啟也暗指了自己就是梅花知己,在風雪裡守候梅花,等待梅花的開放。
高啟並非刻意苦情的詩人,這種清邃恬然,並不給人帶來過分的悲傷,反而有一種融入的美滿,這是高啟難能可貴的地方。
在漫長的生活里,高啟是低調而滿足的,沒有父母還有妻子,沒有知己還有梅花,享受並沉浸這種自然的孤獨,寄託自己美好的心願,在寫梅花清高寒冷的同時,仍舊有脈脈溫情。
被人認為寫出了梅花那種清美而旖旎的靈魂。
也正是這種長期的浸潤,高啟是真的志在山林,疏闊散淡,所以他的隱居並非是對朱元璋的不滿。只是嗜殺成性的朱元璋,哪裡會懂得想到這么多,只認為順我者昌,逆我者亡。
那麼回過頭來,談談紅樓夢化用的這兩句。顯然曹雪芹是酷愛高啟的梅花詩的,在紅樓夢大觀園的詩詞中,處處可以看到他對高啟詩句和意境的化用,比如縞袂仙子,竹林蕭蕭。
曹雪芹將高啟的梅花詩化用到紅樓夢里,有沒有含義呢?
當然肯定有的。
一,實際林黛玉另外的化身就是梅花。
二,薛寶釵和林黛玉都是有梅花一樣的美好,大觀園本身就是一座世外園林。
三,曹雪芹肯定知道高啟的冤死,而林黛玉和紅樓夢中很多人的結局,也是一種悲劇,是皇權下的一種命運必然。
四,高啟求一種平淡而性靈的生活而不得,現實中誰人不是如此?
高啟是天才的詩人,他的《梅花九首》堪稱梅花詩的翹楚,在以後,我會繼續為大家解讀另外八首。也以此文祭奠高啟,一位被命運摧殘的梅花一樣的天才。
初衣勝雪為你解讀詩詞中的愛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