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櫻梅茶花 » 梅花的化身

梅花的化身

發布時間: 2023-08-14 07:47:21

Ⅰ 求明代詩人高啟梅花詩九首及其賞析!

你好!

《詠梅九首》原文:

  1. 瓊姿只合在瑤台,誰向江南處處栽?
    雪滿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來。
    寒依疏影蕭蕭竹,春掩殘香漠漠苔。
    自去何郎無好詠,東風愁寂幾回開。


  2. 縞袂相逢半是仙,平生水竹有深緣。
    將疏尚密微經雨,似暗還明遠在煙。
    薄瞑山家松樹下,嫩寒江店杏花前。
    秦人若解當時種,不引漁郎入洞天。


  3. 翠羽驚飛別樹頭,冷香狼籍倩誰收。
    騎驢客醉風吹帽,放鶴人歸雪滿舟。
    淡月微雲皆似夢,空山流水獨成愁。
    幾看孤影低徊處,只道花神夜出遊。


  4. 淡淡霜華濕粉痕,誰施綃帳護春溫。
    詩隨十里尋春路,愁在三更掛月村。
    飛去只憂雲作伴,銷來肯信玉為魂。
    一尊欲訪羅浮客,落葉空山正掩門。


  5. 雲霧為屏雪作宮,塵埃無路可能通。
    春風未動枝先覺,夜月初來樹欲空。
    翠袖佳人依竹下,白衣宰相在山中。
    寂寥此地君休怨,回首名園盡棘叢。


  6. 夢斷揚州閣掩塵,幽期猶自屬詩人。
    立殘孤影長過夜,看到余芳不是春。
    雲暖空山裁玉遍,月寒深浦泣珠頻。
    掀篷圖里當時見,錯愛橫斜卻未真。


  7. 獨開無那隻依依,肯為愁多減玉輝?
    廉外鍾來月初上,燈前角斷忽霜飛。
    行人水驛春全早,啼鳥山塘晚半稀。
    愧我素衣今已化,相逢遠自洛陽歸。


  8. 最愛寒多最得陽,仙游長在白雲鄉。
    春愁寂寞天應老,夜色朦朧月亦香。
    楚客不吟江路寂,吳王已醉苑台荒。
    枝頭誰見花驚處?裊裊微風簌簌霜。


  9. 斷魂只有月明知,無限春愁在一枝。
    不共人言唯獨笑,忽疑君到正相思。
    歌殘別院燒燈夜,妝罷深宮覽鏡時。
    舊夢已隨流水遠,山窗聊復伴題詩。

  10. 「瓊姿只合在瑤台,誰向江南處處栽?」瓊姿,這是古詞中的常用詞了,謂瑰麗的姿容,通常只用於梅花。不過,詩的首聯,卻一點也不因這措辭的常見而顯得平凡:神話中的昆侖山,上有瑤台十二座,皆以五色彩玉築成;梅花既有瑰麗的風姿,那麼就本該(合,應該)充任瑤台上的瓊玉,至於它們為何不留居在飄渺的仙山,卻被不知哪位仙家之手,栽向了江南的處處山林,這,可真是個令人大惑不解的疑問!這二句,給凡間的梅花,賦予了謫仙的身份,使它們縱然已降生到地上,卻終究是超凡出塵、氣質異於俗中眾花。若不是詩人對梅的品行理解至深,安能作此奇想、出此奇語、發此奇問?至於為何只說栽於江南,而不說栽於天下,這,也可算得個疑問:大概,詩人一生足跡不出江南,在他的心目中,只有這片山川鍾秀、人傑地靈的廣土,才最適宜迎接梅的降臨?

  11. 「雪滿山中高士卧」,梅花到底還是來到了人間,不過,它們既然是夙具仙骨,當然也不屑在塵埃之中生長;遠離人跡的煩囂,棲住到大雪鋪滿的深山,這,才是這位孤高拔俗的隱士的願望。常人說到梅花,總不免提什麼「傲霜鬥雪」,其實,梅花又何嘗逞勇好鬥?雪滿山中,它們卻穩穩地酣卧,何嘗把大雪放在心上?大雪又怎配做它們的對頭?「月明林下美人來」,梅花到底是花的一種,是世人願意親近的美人,不過,這美人既然是仙子下凡,俗人當然不能輕易窺到,若去鬧市中尋覓,無異於水中撈月。你須得摒棄一切俗念,退身到清風明月的林泉之下,那時,你才能見到她款款而來,神情是那麼超朗閑雅,容貌是那麼清秀動人,一如《世說新語》中的詠絮才女謝道蘊,「神情散朗」,有「林下風氣」。

  12. 「雪滿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來。」請反復吟誦這千古名句,請反復體味其中的含義:獨立而無驚、無憾的高士,秀雅而不艷、不俗的美人,梅花的高潔精神,不正化身於這二者而得到了最生動的顯現了嗎?

  13. 「寒依疏影蕭蕭竹,春掩殘香漠漠苔。」這二句是分承上二句,再作進一步的申說,其原來的含義,應該是如下:山間的蒼蒼秀竹,自不會放過與高士交結的機會,它們把自己蕭蕭竹聲中的清寒,奉獻給梅花的身影,好讓那疏朗的梅影得了清寒的依附,更顯得儀態高峻;山間最不起眼的漠漠青苔(漠漠,密布之貌),也知道愛憐美人,當她完成了報春的使命,零落的花瓣半蝕於春泥之時,它們也會把自己身攜的微微春意,輕輕遮掩在她殘留的清香之上,好讓無意爭春的美人,也多少領受點春的回報。這二句的正常順序,本來也該是「蕭蕭寒竹依疏影,漠漠春苔掩殘香」,殊不料,詩人卻把「寒」與「春」提煉到醒目的句首,顯得這二者才是依託於「疏影」、「殘香」的梅之魂魄,而遺於句尾的「竹」、「苔」,倒成了這二者蛻下的軀殼。次序一變,詩的境界頓異,詩人的筆法,真是老到。

  14. 「自去何郎無好詠,東風愁寂幾回開?」何郎,指南朝的詩人何遜,作有《揚州法曹梅花盛開》等詩,雖然他不是第一個詠梅者,但詩人大概認為梅花的「好詠」(佳作)自他而始。在何遜之後,詩壇上當然也不乏「好詠」,但詩人在這里說梅花自從何遜去了便不逢知己,使自己不禁要問它們在漫漫的歲月里,寂寞愁苦地在東風中開落了多少回,似乎近千年來只生出自己一個梅花的知音——這,說他目無古人、過於自負,也未嘗不是;但若沒這份空前的自信,又如何有膽量拋開古人的陳規所限,別創出這千古佳作?況且,佳作既已詠成,就算他真的笑傲古人,古人到底也指摘他不得!

  15. 具體的梅易寫,抽象的梅難說;梅之形態易賦,梅之精魂難攝。何也?詩人若不先稟有梅的靈性,又安能窺到梅的靈魂深處?因此,由此意義上說,讀者最該佩服的,倒不在詩人手筆的高妙,而應是詩人襟懷的高潔;讀者在梅的「疏影」之上,也更該細看是否有詩人自己的身影在「依」著。

  16. 臨末還有一點說明。注家謂:「雪滿山中」句,出自東漢袁安卧雪之典;「月明林下」句,出自隋朝趙師雄在月夜林中逢美人飲酒、醒來在大梅樹下之典。(見清人金壇《高青丘詩集注》)其實,袁安卧雪在城中,而不在山上;趙師雄所遇的美人,與趙在酒肆中狎飲,豈可算梅花的化身?清人尋出的典故,多有膠柱鼓瑟之病,今悉不取。

希望對你有幫助。

Ⅱ 陸游的卜運算元詠梅中的梅花是什麼形象

梅花是中國傳統名花,它不僅是清雅俊逸的風度使古 今詩人畫家為它贊美,更以它的冰肌玉骨、凌寒留香被 喻為民族的精華而為世人所敬重。中國歷代文人志士愛 梅、頌梅者極多。 梅以它的高潔、堅強、謙虛的品格,給人以立志奮發的 激勵。在嚴寒中,梅開百花之先,獨天下而春,因此梅 又常被民間作為傳春報喜的吉祥象徵。有關梅的傳說故 事、梅的美好寓意在我國流傳深遠,應用極廣。 梅花——花中君子 學名:Prunus mume 英名:Mumeplant Japanese Apricot 別名:春梅、干枝梅、紅綠梅 科名:薔薇科 形態特徵:株高約10m,干呈褐紫色,多縱駁紋。小枝呈綠色。葉片廣卵形至卵形,邊緣具細鋸齒。花每節1~2朵,無梗或具短梗,原種呈淡粉紅或白色,栽培品種則有紫、紅、彩斑至淡黃等花色,於早春先葉而開。 梅花可分為系、類、型。如真梅系、杏梅系、櫻 李梅系等
陸游的卜運算元詠梅中的梅花
這首詠梅詞,作者詠物寓志,表達了自己孤高雅潔的志趣。
上闋狀物寫景,描繪了風雨中獨自綻放的梅花。 梅花長在偏僻的「 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它不是由人精心栽種的,它寂寞地開放著。「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在這樣的暮色黃昏中,獨自挺立開放的梅花難免會有著孤苦無依的愁苦,更何況環境如此惡劣,風雨交加,倍受摧殘。這實在令人深深嘆息。
下闋抒情, 主要抒寫梅花的兩種美 德。「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它的其一美德是朴實無華,不慕虛榮,不與百花爭春,在寒冬就孤傲挺立開放,它的與世無爭使它胸懷坦盪,一任群花自去嫉妒!「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它的其二美德是志節高尚,操守如故,就算淪落到化泥作塵的地步,還香氣依舊。這幾句詞意味深長。作者作此詞時,正因力主對金用兵而受貶,因此他以「群花」喻當時官場中卑下的小人,而以梅花自喻,表達了雖歷盡艱辛,也不會趨炎附勢,而只會堅守節操的決心。
這首詞以清新的情調寫出了傲然不屈的梅花,暗喻了自己的堅貞不屈,筆致細膩,意味深雋,是詠梅詞中的絕唱。

Ⅲ 文徵明《千葉梅與方山人同賦》詠梅花詩賞析

《梅花·千葉梅與方山人同賦》詠梅花詩鑒賞

文徵明

湘梅奕葉照瓊枝,不是橫斜舊日姿。

繁雪吹香春剪剪,冷雲團樹玉差差。

羅浮夢斷情稠疊,瑤圃風生佩陸離。

一任階前明月碎,清真不負歲寒期。

這首詩作於嘉靖八年(1529),文徵明退居故里的第三年,那一年他恰好六十歲。

「千葉梅」言其花瓣重迭,皮日休《惠山聽松庵》中有「千葉蓮花舊有香」的詩句。「緗梅」言其心瓣微黃,《釋名·釋采帛》中說:「緗,桑也,如桑葉初生之色也。」由此看,文徵明所詠的梅花是「千葉緗梅」。這首詩通篇言「千葉緗梅」的獨異之美。

首聯「緗梅奕葉照瓊枝,不是橫斜舊日姿」,把緗梅與一般梅花相比較,寫緗梅已不再是「疏影橫斜」的舊日姿態了,它正以淺黃的花色、重迭的花瓣映照著美觀如玉的枝條。

頸聯「繁雪吹香春剪剪,冷雲團樹玉差差」,把緗梅與它身處的早春時節、早春風光相聯系,寫緗梅猶如一片「香雪海」,那濃郁的叫人心盪神浮的香味頻頻吹來,傳遞了春的消息,也裹挾著一些寒意。那一朵朵花兒又如冷雲浮動,環繞於樹干周圍,狀似玉石,參差不齊。

頸聯連用「羅浮之夢」、「瑤圃之境」兩典,將地上的實實在在的緗梅虛擬為神幻境界中的仙子,那仙子又分明帶了緗梅的性格,帶了緗梅的影子。「羅浮之夢」,指隋代趙師雄游羅浮山時,夜夢與一素妝女子共飲,女子芳香襲人。又有一綠衣童子,笑歌歡舞。趙醒來發現自己躺在一株大梅樹下,樹上有翠鳥歡鳴,天空已是月落參橫,他心中唯惆悵而已。唐代殷堯藩在《友人山中梅花》中寫道:「好風吹醒羅浮夢,莫聽空林翠羽聲。」「瑤圃之境」,指神仙居住的美麗園地,屈原在《九章 ·涉江》中有「駕青虯兮驂向螭,吾與重華游兮瑤之圃」的詩句。文徵明將所詠的千葉緗梅置於羅浮夢境,瑤圃仙界,平添了它的飄逸之美。「羅浮夢斷情稠疊」,言作為梅花化身的素妝女子已隨「羅浮夢斷」而消逝,但她的情意猶在,緗梅樹上的重重花瓣便是她的綿綿情意疊加而成。「瑤圃風生佩陸離」,言置身於「瑤圃」的「緗梅仙子」因微風乍起而搖得佩環陸離。

頸聯把千葉緗梅升華於天,隱現於夢境仙界;尾聯又把它著實於地,顯現於可視空間:「一任階前明月碎,清真不負歲寒期。」月光明明,花瓣重迭的緗梅在階前篩下了細碎的月影。影兒細碎無損它的「清真」之質,而「清真」之質恰與「歲寒期」的氣候景觀相協相襯。

這首詩和平蘊藉,用語精美,很耐尋味。通篇以緗梅的「花瓣重迭」為線,或聯類比照,或以境襯托,或塗抹於縹緲,或直攝於月下,平和之中情趣迭出,「雅潤之中不失法度」。

Ⅳ 求明代詩人高啟梅花詩九首及其賞析!

高啟梅花九首

瓊姿只合在瑤台,誰向江南處處栽? 雪滿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來.

寒依疏影蕭蕭竹,春掩殘香漠漠苔. 自去何郎無好詠,東風愁寂幾回開.

縞袂相逢半是仙,平生水竹有深緣. 將疏尚密微經雨,似暗還明遠在煙.

薄瞑山家松樹下,嫩寒江店杏花前. 秦人若解當時種,不引漁郎入洞天.

翠羽驚飛別樹頭,冷香狼籍倩誰收. 騎驢客醉風吹帽,放鶴人歸雪滿舟.

淡月微雲皆似夢,空山流水獨成愁. 幾看孤影低徊處,只道花神夜出遊.

淡淡霜華濕粉痕,誰施綃帳護春溫. 詩隨十里尋春路,愁在三更掛月村.

飛去只憂雲作伴,銷來肯信玉為魂. 一尊欲訪羅浮客,落葉空山正掩門.

雲霧為屏雪作宮,塵埃無路可能通. 春風未動枝先覺,夜月初來樹欲空.

翠袖佳人依竹下,白衣宰相在山中. 寂寥此地君休怨,回首名園盡棘叢.

夢斷揚州閣掩塵,幽期猶自屬詩人. 立殘孤影長過夜,看到余芳不是春.

雲暖空山裁玉遍,月寒深浦泣珠頻. 掀篷圖里當時見,錯愛橫斜卻未真.

獨開無那隻依依,肯為愁多減玉輝? 廉外鍾來月初上,燈前角斷忽霜飛.

行人水驛春全早,啼鳥山塘晚半稀. 愧我素衣今已化,相逢遠自洛陽歸.

最愛寒多最得陽,仙游長在白雲鄉. 春愁寂寞天應老,夜色朦朧月亦香.

楚客不吟江路寂,吳王已醉苑台荒. 枝頭誰見花驚處?裊裊微風簌簌霜.

斷魂只有月明知,無限春愁在一枝. 不共人言唯獨笑,忽疑君到正相思.

歌殘別院燒燈夜,妝罷深宮覽鏡時. 舊夢已隨流水遠,山窗聊復伴題詩.

高啟,明初詩人。字季迪,長洲(今江蘇蘇州)人。元末曾隱居吳淞江畔的青丘,因自號青丘子。明初受詔入朝修《元史》,授翰林院編修。洪武三年(1370)朱元璋擬委任他為戶部右侍郎,他固辭不赴,返青丘授徒自給。後被朱元璋借蘇州知府魏觀一案腰斬於南京。高啟與楊基、張羽、徐賁合稱「吳中四傑」。其詩雄健有力,富有才情,兼采眾家之長,無偏執之病。反映人民生活的詩質朴真切,富有生活氣息。弔古或抒寫懷抱之作寄託了較深的感慨,風格雄勁奔放。

「瓊枝只合在瑤台,誰向江南處處栽」為什麼只合在瑤台的梅花仙子,在這人間江南處處留下了她優美、不屈的身影呢?從客觀環境上講文人生存的條件如風刀霜劍緊相逼,朱元璋猜忌多多,大肆殺戮文臣武將;從品行高潔的文人內心世界來看,如何戰勝名利的誘惑,在不受屈辱的前提下保全自己,就成了一個兩難選擇。

「三九嚴寒何所懼,昂首怒放花萬朵」的梅花成了作者心目中理想人物的化身。看這梅花:「雪滿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來。寒依疏影蕭蕭竹,春掩殘香漠漠苔。」雪滿山中,凈悄悄的絕塵避俗的孤寂之感;月明林下,冷清清的高潔明麗的凄婉之美。竹影蕭蕭,香苔漠漠,斑駁陸離,依稀飄忽,若有若無,知音難覓,徘徊彷徨。

我們不妨把歷史的鏡頭拉回北宋,來看一看有「梅妻鶴子」之譽,以「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傳世的林逋。林逋所在時代的帝王們對知識分子還是以招覽為重,政策相對比較寬松,在不不觸及皇家利益的前提下,不為皇室服務也不強求,你想做隱士也無妨。另外一個人所共知的事實就是唐宋八大家中北宋就佔了六家,在這六家以外我們還可以列舉出一串閃光的姓名:范中淹、梅堯臣、蘇舜欽、柳永、司馬光、晏殊晏幾道父子、周邦彥、秦觀、黃庭堅等。林逋的時代還有一些大唐遺風,知識分子的思想還是相對自由的。所以,宋代的文化依然璀璨奪目。明初的文壇卻是死氣沉沉,雖然有宋濂、高啟等人的曇花一現,但在朱元璋的威逼之下,不是流放充軍,就是腰斬於市,文治這一條是沒有多少可以圈點的,思想不自由哪來文化的繁榮。雖然有「高士」,有「美人」,但雪太大「高士」之「高」無法為世人所知,月太明「美人」之「美」無法為世人所用。是時代的悲哀導致了 「高士」和「美人」的無奈。

詩人在《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中曾寫到:「我生幸逢聖人起南國,禍亂初平事休息。從今四海永為家,不用長江限南北。」明朝開國伊始,人們對推翻搞民族歧視、民族壓迫的蒙古人的統治的朱元璋是心存感激的,是把他當成備受異族欺凌的漢族人的大救星的,可這個大救星上台以後,卻把主要心思用在了如何鞏固皇權之上。一是想捂住知識分子的嘴,不讓他們揭自己當過強盜的老底;二是想讓人們在思想上高度一致,皇帝想什麼,天下人就想什麼,皇帝想做什麼,天下人就做什麼;三是為了能讓他的子孫們坐穩江山,天下永遠是朱家的,便大肆殺戮與他一起造反的哥們,防止有人像趙匡胤那樣搞個陳橋兵變黃胞加身,此即民間傳說中的「火焚慶功樓」的由來。知識分子們就像大觀園里的林妹妹一樣「路不敢多走一步,話不敢多說半句」,噤若寒蟬,萬馬齊喑。所以詩人說「寒依疏影蕭蕭竹,春掩殘香漠漠苔」,雖然和林逋時代有一樣的「疏影」,但漂逸自得的「暗香浮動」卻一點也沒有,取而代之的是窮途末路的「春掩殘香」,表面上有春天般的溫暖,心裏面卻是傷痛深深,毫無生機,內與外的巨大反差,疏影雖在,殘香難留,使得詩作別有一番味道在心頭,給人以猛烈的心靈撞擊。這種情與景的反推撕裂,反情景交融之常法常道,恰到好處的表達出了詩人所處的時代特點和詩人自己復雜的心理感受,確是明代詩作中的佳篇。

最末一聯「自去何郎無好詠,東風悉寂幾回來?」何郎即南朝著名詩人何遜,何遜的《揚州法曹梅花盛開》是被歷代文人推崇的詠梅佳作。後人難以寫出何遜那樣好的梅花詩,是因為他們不再具備何遜那樣的思想自由的客觀條件,我真盼望著有何遜那樣的機遇,可思想自由的「東風」全都沉寂了,把皇權看的比什麼都重要的人,是不會再給知識分子們一點空間的,我這個時代「東風」壓根就沒有,盼也無用,盼不好,還要出問題。從詩人的生活境遇來看,他多少還是有點盼的念頭的,但正是這念頭讓他終究未能逃脫朱元璋的黑手。結尾緊扣詩作主題,首尾照應,點破自己的種種設疑,給同好者一個完整的詮釋。

熱點內容
七夕致知音 發布:2025-02-05 00:35:29 瀏覽:848
小盆栽櫻珠 發布:2025-02-05 00:35:25 瀏覽:671
鮮花動態祝福圖片 發布:2025-02-05 00:34:51 瀏覽:926
百子蓮盆栽 發布:2025-02-05 00:30:29 瀏覽:617
花卉市場烏魯木齊 發布:2025-02-05 00:30:23 瀏覽:68
伊芙月季盆栽 發布:2025-02-05 00:28:56 瀏覽:635
凍傷的花卉 發布:2025-02-05 00:28:20 瀏覽:718
鬱金香婚紗照 發布:2025-02-05 00:20:25 瀏覽:488
情人節出租自己廣告 發布:2025-02-05 00:19:36 瀏覽:99
茶花女香水 發布:2025-02-04 23:51:03 瀏覽: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