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古扇面梅花
⑴ 清金農扇面畫梅花圖的作品簡介
觀金農畫,即被他畫中的方勁古拙之氣所打動。這與他的人生經歷不無關系。他不同於那些從小便開始習畫、一步一步成為畫壇名家的畫家。他步入畫壇的時候是50歲,已近晚年。此前,他的創作主要以詩文為主,希望以詩人、學者的身份受人賞識,且被重用,能施展才華,因此他雲游四方、廣結名賢。50歲時,他被舉薦博學鴻詞科,卻又應試落第而返,這一打擊使他堅定了「以布衣雄世」的態度,於是僑居揚州,鬻文賣畫。
金農出身文人,富有才華,學識淵博,這些為其繪畫注入了深厚的內涵。他學畫起步雖晚,但「涉筆即古」。其繪畫集詩、書、畫、印於一體,別具文人畫的意趣,時人推之為「揚州八怪」之首。對於繪畫創作,他提倡展現畫家的個性,反對泥古不化。他的繪畫題材涉獵廣泛,人物、梅竹、山水、走獸等都入其筆,尤擅梅竹。他曾在其畫的題記中自敘「六十始畫竹,徙居城南,以每竿三十青蚨自山僧買來,栽於園中,並在恥壽亭旁栽老梅三十株,朝夕相對」。所以他畫梅竹自得清氣,有寫生之意。
⑵ 扇面畫梅花的寓意是啥
喜歡高雅
⑶ 清金農扇面畫梅花圖的介紹
現藏於故宮博物院的扇面《梅花》,畫一老梅,花頭任意圈點,卻意趣天成,是金農畫墨梅的典型風貌。該畫為紙本水墨,作於金農76歲之時,也就是乾隆二十七年(1762)。
⑷ 清金農扇面畫梅花圖的作品賞析
恰逢乾隆第三次南巡過揚州,金農作《隸書畫佛題記》、《隸書七言》、《書感應篇》等,此舉甚是出人意料。後人多有議論,或雲其欲通過皇帝確立他的詩人名聲;或雲其未曾忘卻舉薦博學鴻詞科,仍然希望得到朝廷的任用。不管緣由如何,不難看出金農作為現實的中國文人,隱與仕的兩難抉擇困擾了他的一生。這次又讓他失望了。此時的他已是風燭殘年,好友李方膺、汪士慎等相繼作古,但他並未感到自己生命將終,在致友人書中還說「常在劉叟花前說年少」。盡管如此,孤寂、落寞之情依然縈繞心頭:「經朝弄筆愁復愁,貪偏畫野梅酸苦竹啼秋」。「畫為心聲」,此言不虛也。此畫中作野梅兩枝,花枝交錯,從左下方橫倚伸展至整幅畫面。一枝用墨筆點花瓣,看似漫不經心,卻筆簡意遠、片片含情,在梅花的俯仰向背之間,將梅的婉約之姿、清寒之氣表現得生動而自然,頗有元人韻致。又作白梅一枝,與墨梅呼應,枝繁花茂。淡筆作梅花枝幹,濃墨寫花瓣,亦圈亦點,天機自然,清氣盈幅,大有「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的意境。用筆果敢率真,收放自如。墨色的濃與淡、干與濕,花枝的開與合,極大地豐富了畫面的趣味性。此作尺幅雖小,卻元氣淋漓,骨秀神清,獨步古今,堪稱金農晚年人畫俱老的代表作,有百看不厭之妙。金農曾有題梅詩:「花枝如雪客郎當,豈是歌場共酒場。一事與人全不合,新年仍著舊衣裳。」寫梅即為寫己。自己有驚世之才,卻「與人全不合」,不能得人所共賞,且孤且清,不染一塵。在作完這幅《梅花》的次年九月,金農客死揚州佛舍。這里的梅花折射出的是他生命最後歲月里的精神狀態——老且愈堅、不落俗塵,確實令人感佩!
⑸ 我給我爸送的扇子上面畫的梅不知道該提什麼字
一般扇面上畫的梅可以題字: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
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版一段香。
遙知不權是雪,為有暗香來。
或者毛澤東詩詞《卜運算元·詠梅》的全詩:
風雨送春歸,飛雪迎春到。
已是懸崖百丈冰,猶有花枝俏。
俏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
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
⑹ 清吳昌碩扇面畫梅花圖的賞析
清末「海派」大家吳昌碩的這幅《梅花圖》,畫面構圖跌宕奇險,兩塊湖石自右側橫內亘畫中容,淡墨幾筆出之,穩重而又不失靈透,顯示出畫家駕輕就熟、胸有成竹的藝術造詣。湖石之後探出紅梅數枝,花如碎玉橫空,清氣四溢;梅樹遒枝勁節,濃淡合宜。畫家巧妙地穿插梅枝右轉,不僅平衡了畫面的重心,同時也加強了橫勢的方向感,弱化了石與梅枝十字交叉之勢。石之左出,梅之右傾,一左一右,一橫一縱,畫面上的方向感、力量感躍然紙上,卻又開合有度,收放自然。吳昌碩在畫梅筆法上爐火純青的功力,正是他藝術的獨到之處。整個畫面氣勢雄健,筆墨蒼勁,一氣呵成,給人以極大的藝術享受。
此幅梅花扇面乃吳昌碩晚年精品。款識為「艷於赤城霞,羅浮春事早。年年看花人,顏色如花好。翰臣先生雅屬。甲子夏,吳昌碩,年八十一」。畫家以石鼓文的筆意入畫,用筆遒勁樸拙,飛動迅疾,筆底充滿金石之氣,縱橫捭闔,雄渾磊落;用墨渾厚古樸,酣暢淋漓;用色濃麗飽滿,使畫面生機勃勃,極富視覺張力。他以「鐵如意擊珊瑚碎,東風吹作梅花蕊」的豪邁之情;不僅使「海派」藝術大放光彩,更把文人寫意畫的形式美推向一個新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