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櫻梅茶花 » 畫家梅花仙叟

畫家梅花仙叟

發布時間: 2023-08-21 03:57:02

Ⅰ 唐、宋、元、明、清時候的著名畫家

唐代畫家:
韓滉(723~787)

中國唐代畫家。字太沖 。長安(今陝 西西安)人。曾任檢校左僕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封晉國公。博雅多才,工書法,善鼓琴。繪畫師法陸探微,擅畫人物、農村風俗及馬、牛、羊、驢等,作品多反映唐代的文人生活及農村的生活習俗。今有《五牛圖》傳世

張萱,
京兆(今陝西西安)人,生卒年不詳。藝術活動主要集中在唐開元、天寶年間(713-755),張萱供奉於內廷,在集賢院中任畫直,司宮廷畫家之職。以善繪貴族仕女、宮苑鞍馬著稱,在畫史上通常與另一稍後於他的仕女畫家周昉相並提。唐宋畫史著錄上記載張萱的作品計有數十幅,不少還一再被許多畫家摹寫,但出於張萱本人手筆的原作,今已無一遺存。

周昉,
中國唐代畫家。字景玄,又字仲朗。京兆(今陝西省西安市)人。生卒年不詳。出身貴族。周昉見於記錄的最早活動時間是唐代宗大歷(766~779)年間任越州(今浙江省紹興市)長史。最後見於記載的活動時間是德宗貞元(785~804)奉詔畫章敬寺壁畫。

顧閎中(約公元910--980年)
活躍於南唐時期,是後主南唐畫院翰林待詔。善畫,獨見於人物,「是目識心記」的高手。畫風沿承唐代仕女傳統,並創立五代清秀娟美形象的造型特徵他的作品傳世只有《韓熙載夜宴圖》,但卻以「孤幅壓五代」的氣派存留於世。閃耀著永不熄滅的藝術之光。

吳道子(約686~760前後)

中國唐代畫家。後改名道玄,尊稱吳生,陽翟(今河南省禹縣)人。少孤,生活貧寒。早年為民間畫工,年未弱冠,窮丹青之妙。神龍年間(705~707)事逍遙公韋嗣立,為小吏。景龍年間(707~710)任兗州瑕丘(今山東省滋陽縣)縣尉,不久堅辭而去。以後,他浪跡東都洛陽,曾學書於張旭、賀知章,後專工畫,並在寺觀從事壁畫製作。開元年間(713~741)他被唐玄宗召入禁中為宮廷作畫,先後任供奉、內教博士,官至寧王友。他奉詔繪制了一些歷史畫或政治性肖像畫(如《金橋圖》),同時常在長安、洛陽作壁畫,觀者如堵,名聲廣播。天寶年間(742~756),他奉詔游蜀歸來,在大同殿畫出嘉陵江三百餘里旖旎風光。玄宗因之稱羨道:李思訓數月之功,吳道子一日之跡,皆極其妙。758年以後,其事跡不詳。

閻立本

閻立本:(601-673)唐代雍州萬年人。隋代畫家閻毗之子,閻立德之弟。太宗時任刑部侍郎,顯慶初年,代兄做工部尚書,總章元年為右丞相。擅長書畫,最精形似。曾畫《步輦圖》等,作畫所取題材相當廣泛,如宗教人物、車馬、山水,尤其善畫人物肖像。代表作《歷代帝王圖》是古典繪畫中的重要作品之一。所畫宮女,曲眉豐頰,神采如生。用墨而有骨;設色奇特而有法。描法富於變化,有粗有細,有松有緊,用筆也較顧愷之細密精緻,富有表現力。

宋代畫家
張擇端
宋代著名畫家。字正道。東武(今山東諸誠)人。曾在北宋皇家翰林圖畫院任職。自幼好讀書,又攻繪畫。擅長「界畫」,尤善畫舟車、市街、城郭、橋架皆獨具風格。他的代表作有《清明上河圖》、《煙雨風雪圖》和《西湖爭標圖》等。

文同(1018~1079),字與可,自號笑笑先生,梓州(今四川鹽亭)人。他是一位著名畫家,是當時日益興起的「文人畫」風潮的代表。他好畫水、石、松、竹,尤長於墨竹,主張畫竹者頭腦里要先形成一個完整、生動的竹的形象,然後揮筆圖寫,一氣呵成,漢語成語中的「胸有成竹」一語便是蘇軾對他這一繪畫理論的概括。他創造了以濃墨畫葉面,以淡墨畫葉背的竹葉畫法,在後世影響較大。其傳世畫作有《墨竹圖》,現藏台灣台北市故宮博物院。文同是蘇軾的從表兄,兩人關系很親密,經常一起討論切磋詩文書畫的技藝。在繪畫方面,蘇軾還是文同的學生。蘇軾藝術理論上的一些重要見解,不少受到了來自文同繪畫成就的啟發。

范寬
陝西華原(今耀縣)人。生卒年月不詳。北宋畫家。名中正,字仲立。因性情寬和,人呼范寬。生活於北宋前期,名列北宋山水畫三大名家之一。畫初學李成,繼法荊浩,後感「與其師人,不若師諸造化」,因移居終南山、太華山,對景造意,不取繁飾自成一家,與李成為北方畫派之代表。范寬的作品以關陝一帶真山真水為描寫對象。他強調師法自然的同時,突出獨創,而不是拘於師承某家。他常往來於終南山、太華山一帶,對關陝景色有深刻的感受和描繪。記載中說他長於表現四季景色、行旅和「風月陰霽難狀之景」、「皆寫秦隴峻拔之勢,大圖闊幅,山勢逼人」。畫法上的特點是「山頂好作密林」、「水際作突兀大石」,愛用「點子皴」法。與關仝、李成形成為五代、北宋間北方山水畫的三個主要流派,對後世影響很大。存世作品有《溪山行旅圖》、《寒林雪景》等圖。

黃庭堅(1045~1105)
中國北宋詩人,書法家。字魯直,號山穀道人,又號涪翁。洪州分寧(今江西修水)人。治平四年(1067)進士,以校書郎為《神宗實錄》檢討官,遷著作佐郎。後以修實錄不實,遭到貶謫。黃庭堅為蘇門四學士之一,是江西詩派的開山祖師,生前與蘇軾齊名。世稱蘇黃。 在創作上,黃庭堅奉行「自作語最難,老杜作詩,退之作文,無一字無來處」,「雖取古人之陳言入於翰墨,如靈丹一粒,點鐵成金也」。《冷齋夜話》載黃庭堅「奪胎換骨」之法,被江西詩派效法,在宋代影響頗大。所謂取古人陳言點石成金,就是根據前人的詩意,加以變化形容,推陳出新,「以腐朽為神奇」。但「奪胎換骨」說不見於山谷的著作中,未必是他詩歌創作的重要主張,他有「文章最忌隨人後」、「自成一家始逼真」的名言,他矢志在詩歌上「獨立門戶」,終於以其獨特的詩歌風貌卓然自立。其存詩一千五、六百首,內容豐富,風格奇拗,如表現百姓疾苦、關心時政的代表詩作有《流民嘆》、《次韻寅庵》、《次韻游景叔聞洮河捷報》、《次韻子由績溪病起》等。另如寫景、寄識、遣懷、贈答、題畫等抒情詩,集中體現了黃詩的獨特個性。古體詩《題竹石牧牛》、《次韻子瞻寄眉山王宣義》, 命意新穎,筆力奇崛。七言律絕詩《登快閣》灑脫坦盪,《寄黃幾復》情思纏綿,《雨中登岳陽樓望君山》摹寫江南勝景,《清明》寄託世事人生的感慨等,詩風思致幽遠,情趣深濃,確為佳作。其獨樹一幟的詩之個性,還體現在其詩立意深曲,章法細密,起結無端,出人意表,精煉句法,點石化金,下語奇警上。如「桃李春風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燈」,「魚游悟世網,鳥語入禪味」等。黃庭堅發展了韓愈、杜甫偶一為之的拗句、拗律,以音調反常,句法變更強化詩的拗峭挺拔 ,如「酒船漁網歸來是 ,花落故溪深一篙」,「石吾甚愛之,勿遣牛礪角,牛礪角尚可,牛斗殘我竹」,真可謂「奇健之氣,拂拂意表」。山谷這些避熟就生,翻新出奇的詩法,矯正了晚唐、西昆的熟滑麗靡,形成瘦硬峭�、老朴沉雄的詩之主調。方東樹稱之為「英筆奇氣,傑句高境,自成一家」。但因過分追求奇拗,也難免有晦澀生硬之弊。

巨然
中國五代南唐、北宋畫家,僧人。原姓名不詳,生卒年不詳,鍾陵(今江西南昌)人,一說江寧(今江蘇南京)人。早年在江寧開元寺出家,南唐降宋後,隨後主李煜來到開封,居開寶寺。擅山水,師法董源,專畫江南山水,所畫峰巒 ,山頂多作礬頭,林麓間多卵石,並掩映以疏筠蔓草,置之細徑危橋茅屋,得野逸清靜之趣,深受文人喜愛。以長披麻皴畫山石,筆墨秀潤,為董源畫風之嫡傳,並稱董巨,對元明清以至近代的山水畫發展有極大影響。有《萬壑松風圖》、《秋山問道圖》、《山居圖》等傳世。

郭熙
中國北宋畫家,繪畫理論家。字淳夫。生卒年不詳,活躍於宋神宗時期。河陽溫縣(今河南溫縣)人。擅山水,初自學,後師法李成,頗受啟發,筆法大進。以繪畫供奉宮廷,頗得宋神宗趙頊賞識,被授以書院藝學,後升遷待詔。負責考試畫工,鑒定宮中藏畫等。畫山水注重深入體察生活,能真實、細致、微妙地表現出不同地區、季節、氣候的特點,得「遠近淺深,四時朝暮,風雨明晦之不同」,創造出極其豐富優美動人的意境,另外他還長於影塑,在牆壁上用泥堆塑浮雕式的山水,別具情趣。郭熙有《早春圖》、《關山春雪圖》、《窠石平遠圖》、《幽谷圖》、《古木遙山圖》等傳世。其中《早春圖》成功地表現出冬去春來、大地復甦、萬物魛醒的細致季節變化。在繪畫理論上郭熙亦有很高建樹,其理論集中反映在他的《林泉高致》一書中。子郭思,亦善畫,長於鞍馬,山水。

姜夔(約1155~約1221)
中國南宋文學家,音樂家。字堯章,人稱白石道人。饒州鄱陽(今江西波陽)人。終身布衣。往來鄂、贛、皖、蘇、浙間,與詩人詞家楊萬里、范成大、辛棄疾等交遊。姜夔多才多藝,擅長書法,精通音律。工詩,詞尤有名。有詞中之聖之稱,與辛棄疾、吳文英分鼎南宋詞壇。其詞內容豐富,有詠嘆時事,感念舊游,描寫旅況,眷懷戀人,詠物寄情等,如〔揚州慢〕「淮左名都」、〔探春慢〕「衰草愁煙」、〔長亭怨慢〕「漸吹盡 」以及傳世名作〔暗香〕、〔疏影〕兩首詠梅詞。姜詞風神瀟灑,格調高曠,素淡幽遠,簡潔醇雅,以清冷剛健的筆力開創了風雅詞派,即格律派 ,對史達祖、吳文英亦有影響。他有17首詞自注工尺旁譜,是研究宋代詞樂的珍貴資料。琴曲《古怨》註明指法,可彈奏,是詞和樂的合集。

李公麟(1040~1106)
中國北宋畫家。字伯時,號龍眠居士。舒城(今安徽舒城)人。曾任中書門下省刪定官、御史台檢法、朝奉郎。後因病辭官,隱居桐城龍眠山莊。李公麟博學多才,富文辭,有建安風格;工書法,得晉宋人韻致;家富收藏書畫古器,精於鑒賞,為修養全面的文人畫家。擅道釋、人物、鞍馬、宮室、山水、花鳥等,亦精於臨摹。其畫初學顧愷之、陸探微、張僧繇、吳道子,後廣泛師法歷代名家。他師古能化,以為己有。他將過去的線描粉本(草稿),加以發展提高,使其成為獨立的具有高度概括力與表現力的藝術形式——白描。他重視對客觀物象的觀察與體驗,所畫人物能成功地表現其不同地區、民族、階層的特點,且各具神態形貌,性格突出。畫道釋人物,將觀音、維摩詰描繪成人間少女和現實中的文人士大夫,使宗教繪畫進一步世俗化。有《五馬圖》、《臨韋偃牧放圖》、《維摩詰像》(傳)、《免胄圖》(傳)等傳世。

【黃公望】(1269~1354)元代畫家。字子久,號一峰、大痴道人等。常熟大義人。本姓陸,名堅,因幼時父母雙亡,被寓居常熟小山之永嘉黃氏收為養子,遂改姓名。自幼聰穎,後精書法繪畫,善散曲。曾做過浙西廉訪使徐琰及中書省平章政事張閭書吏,一度被誣入獄。旋入"全真教",往來於杭州、松江、蘇州等地賣卜。晚年徜徉虞山及富春間致力於山水畫寫生,創淺絳設色之法,自成一家,畫作為世所推崇。後人將其與吳鎮、倪瓚、王蒙合稱為"元四家",位列其首。著有畫論《寫山水訣》等。

元代畫家:
王蒙(?~1385)
中國元代畫家。字叔明,號黃鶴山樵、香光居士。吳興(今浙江湖州)人。趙孟�外孫,曾任小官,元末棄官避亂隱居黃鶴山,明初任泰安知州,因胡惟庸案入獄,後死於獄中。工詩文、書法,尤善畫,精山水。早年師法趙孟頫,後又與黃公望、倪瓚往來,對董源、巨然用功尤深,並能師法造化,形成個人風貌。以隸書行草筆法入畫,所畫山水善用枯筆干墨,畫山石創牛毛皴,兼用解索皴和小斧劈皴;構圖繁密飽滿,山石多至十餘層,樹木不下幾十種,但繁而不塞,多而不亂,層次豐富,空間感強,成功地表現了江南山水的濕潤感。意境蓊鬱深秀,畫面深厚華滋。有《青卞隱居圖》、《春山讀書圖》、《夏日山居圖》、《夏山高隱圖》、《葛稚川移居圖》等傳世。

吳鎮(1280~1354)
中國元代畫家。字仲圭,號梅花道人、梅沙彌等。浙江嘉興人。博通經史,旁涉佛道,一生不仕,以詩文書畫自娛。長於草書,師法懷素、楊凝式,《秋江漁隱圖》宛轉遒麗,自成一家。擅山水、墨竹。山水師法董源、巨然而有變化,作品多畫漁父和隱逸題材 ,畫山石用長披麻皴,水墨渲染,濃墨點苔,墨色濃淡濕潤,富有變化,意境幽邃,風格沉雄郁茂。墨竹取法文同、高克恭,濃墨禿筆,勁利沉著,氣勢渾厚豪邁,風格獨特。吳鎮的山水畫對明清繪畫有很大影響,被畫史列為元四家。有《雙檜平遠圖》、《漁父圖》、《秋江漁隱圖》、《竹譜》冊等傳世。其詩文被後人輯為《梅道人遺墨》、《梅花庵稿》。

倪瓚(1301~1374)
中國元代畫家,詩人。原名珽,字元鎮,號雲林,別號幻霞生、荊蠻民等。常州無錫梅里只陀村(今江蘇無錫梅里鎮)人。出身江南富豪,信奉道教,元末為避戰亂,散盡家資,遁隱五湖三泖間,寄興書畫。他性情孤僻狷介,有潔癖,世人稱之為倪迂。擅山水、竹石、枯木等,其山水師法董源、荊浩、關仝、李成,加以發展,畫法疏簡,格調天真幽淡。作品多畫太湖一帶山水,構圖平遠,景物極簡,多作疏林坡岸,淺水遙岑。用筆變中鋒為側鋒,折帶皴畫山石,枯筆干墨,淡雅松秀,意境荒寒空寂,風格蕭散超逸。墨竹蕭爽清麗。論畫主張抒發主觀感情,認為繪畫應表現作者「胸中逸氣」,不求形似,說「仆之所謂畫者,不過逸筆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娛耳」。其繪畫實踐和理論觀點,對明清文人畫家有很大影響,享譽極高,畫史將他與黃公望、吳鎮、王蒙並稱元四家。工書法,擅楷書,古淡秀雅,得魏晉人風致。有《水竹居圖》、《容膝齋圖》、《漁庄秋霽圖》、《虞山林壑圖》、《幽澗寒松圖》、《秋亭嘉樹圖》、《怪石叢篁圖》、《竹枝圖》等傳世。

王繹(約1333~?)
中國元代畫家。字思善,號痴絕生。祖籍睦州(今浙江建德),後居杭州。多才藝,善畫,尤工肖像,師法顧逵。所畫人物肖像 ,形神兼備,能表現出人物的性格特徵。著《寫像秘訣》,分彩繪法、寫真古訣、收放用九宮格法等篇,總結個人創作經驗,主張畫肖像時應在對象的叫嘯談笑間,察形觀色,默記於心,後閉目追憶,被畫對象的相貌性情才能表現無遺。有《楊竹西小像》(倪瓚補松石背景)傳世。

王冕(1287~1359)
£
中國元代畫家,詩人。字元章,號煮石山農、梅花屋主等。會稽(今浙江紹興)人。出身農家,幼時曾牧牛,勞動之餘讀書習畫,年輕時曾熱衷功名,屢次名落孫山,遂絕意仕途,浪跡江湖,游歷大江南北。擅竹石、篆刻,尤工墨梅,師法仲仁和尚、揚無咎,加以發展,其梅枝幹遒勁,花或疏或密,蕊萼錯落分布,花《南枝早春圖》朵或圈或點,皆以水墨為之,得梅花之韻致風骨。有《墨梅圖》、《南枝早春圖》傳世,著《梅譜》,闡述畫梅理論。亦善詩,多表現人民生活的疾苦和揭露權貴的腐化與驕奢,以及追求清高,不逐時俗等。著《竹齋詩集》4卷,附1卷。

唐棣(1296~1364)
中國元代畫家 。字子華,晚號遁齋。吳興(今浙江湖州人)。曾以畫供奉宮廷,任嘉興路照磨、休寧縣尹、吳江州知州等職。擅山水,隨趙孟�學畫,並師法李成、郭熙,有所變化。作品以農夫、漁夫等活動場景為題材,有生活氣息。所畫窠石霜林,峰巒起伏,筆墨蒼勁簡潔,細潤清淡,畫中人物描繪細致,形態生動。有《霜浦歸漁圖》、《雪崗捕魚圖》、《浮嵐暖翠圖》、《林蔭聚飲圖》等傳世。

曹知白(1272~1355)
中國元代畫家。字又玄,號雲西,人稱貞素先生,華亭(今上海松江)人。曾任崑山教諭,後辭官隱居,讀經書,好道教。為江南富族,庄園寬敞豪華而清幽,喜交結文人名士,家富收藏。擅山水,師法李成、郭熙,山石勾皴柔細,少渲染,筆墨早年秀潤,晚年蒼秀簡逸,風格清疏簡淡。有《寒林圖》、《疏林幽岫圖》、《群峰雪霽圖》等傳世。

明代畫家:
藍瑛(1585~ )
中國明代畫家。字田叔,號蜨叟,晚號石頭陀,又自號東郭老農。錢塘(今浙江杭州)人。他以畫為生。擅山水,初師黃公望,後又師法郭熙、李唐、馬遠、夏圭、沈周以及米芾等,功力深厚。曾游歷大江南北。其畫或作淺絳,筆墨爽勁疏宕,氣勢博大,畫風蒼秀;或為青綠,作沒骨法,以石色寫山石樹木,而不勾勒,色彩濃麗奪目。亦能畫花卉,兼工帶寫,頗富生趣。藍瑛在明末影響很大,師承者甚眾,為武林派之創始人,亦有人稱其為浙派殿軍。有《秋山紅樹圖》、《江皋話古圖》、《白雲紅樹圖》等傳世。子藍孟、藍深亦善畫。

戴進(1388~1462)

中國明代畫家。浙派創始人。字文進,號靜庵、玉泉山人。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出身畫工家庭,少年時當過金銀首飾學徒,後改學繪畫,刻苦用功,畫藝大進,宣德年間供奉宮廷,因畫藝高超而遭妒忌,遂被斥退。後浪跡江湖,賣畫為生。擅山水、人物、花鳥,山水取法宋元,用筆勁挺方硬,水墨淋漓酣暢,發展了馬遠、夏圭傳統。人物畫師法唐宋傳統,兼長工筆、寫意。工筆用鐵線描和蘭葉描,寫意從馬遠變化而來,筆墨簡括。花鳥畫工筆、寫意、沒骨兼長。戴進的繪畫在當時影響極大,追隨者甚眾,人稱浙派,成為明代前期畫壇主流。有《春山積翠圖》、《風雨歸舟圖》、《三顧茅廬圖》、《達摩至慧能六代像》、《南屏雅集圖》、《歸田祝壽圖》、《葵石蛺蝶圖》、《三鷺圖》等傳世。子戴泉、女戴氏、婿王世祥等皆善畫,能傳其法。

陳洪綬(1599~1652)

中國明代畫家。字章侯,號老蓮。諸暨(今浙江諸暨
)人。性情孤傲倔強,崇禎時為監生,召為內廷供奉,不就;明亡後,清兵入浙東,出家為僧,號悔遲、老遲。善詩,工書法,長於繪畫。擅人物、山水、花鳥、竹石等,以工筆人物著稱。其人物初師藍瑛、李公麟,而又能變化發展。所畫人物軀干偉岸,衣紋線條細勁清圓,晚年則形象誇張,或變態怪異,性格突出。花鳥等描繪精細,設色清麗,富有裝飾味。亦能畫水墨寫意花卉,酣暢淋漓。還長於為文學作品創作插圖,能表現出原作人物的精神氣質。其畫手法簡練,色彩沉著含蓄,格調高古,享譽明末畫壇,與北方的崔子忠並稱南陳北崔。有《荷花鴛鴦圖》、《升庵簪花圖》、《嬰戲圖》及《九歌圖》、《水滸葉子》、《西廂記》、《博古葉子》等木刻插圖傳世。著有《寶綸堂集》、《避亂草》、《筮儀象解》等。

文徵明(1470~1559)

中國明代畫家,書法家,文學家。初名璧,後以字行,更字徵仲,號衡山居士。長洲(今江蘇蘇州)人。出身仕宦之家,早年攻詩文、書畫,師事吳寬、李應禎、沈周,中年後以歲貢生薦吏部考試,授翰林院待詔,4年後辭歸故里,以詩文書畫自娛。擅畫山水、人物、花卉、蘭竹,尤以山水著稱。其山水師法沈周、董源、趙孟�、王蒙、吳鎮,多畫吳中山水,主要表現文人生活題材。作品早年以工細為主,中年後粗細兼具,但細筆是其主要面貌。其畫景緻平和恬靜,構圖層疊而上,筆墨清秀含蓄,蒼勁秀潤,天真生拙,富有書卷氣,反映了文人的審美情趣。人物師法李公麟,筆致細秀,風格清雅高古。花鳥蘭竹,筆墨勁健而秀逸。其書法擅篆、隸、楷、行、草等書體,尤精行、楷,取法晉唐宋諸名家,筆致遒勁,書風清俊秀逸。與祝允明、王寵合稱吳中三家。文徵明繪畫作品有《煙江疊嶂圖》、《湘君湘夫人圖》、《林榭煎茶圖》、《惠山茶會圖》、《江南春圖》、《古木寒泉圖》 、《真賞齋圖》、《溪橋策杖圖》、《古木疏篁圖》、《春深高樹圖》等傳世,書法有墨跡《上吳愈尺牘》、《真賞齋銘並序》、《南窗記》、《詩稿五種》冊、《西苑詩》等傳世。

唐寅(1470~1523)

中國明代畫家,文學家。字子畏、伯虎 ,號六如居士、桃花庵主,自稱江南第一風流才子。吳縣(今江蘇蘇州)人。出身商販家庭,少時讀書發憤,青年時中應天府解元,後赴京會試,因舞弊案受牽連入獄,出獄後又投寧王朱宸濠幕下,但發現朱有謀反之意,即脫身返回蘇州。從此絕意仕途,潛心書畫,形跡放縱,性情狂放不羈。擅山水、人物、花鳥,其山水早年隨周臣學畫,後師法李唐、劉松年,加以變化,畫中山重嶺復,以小斧劈皴為之,雄偉險峻,而筆墨細秀,布局疏朗,風格秀逸清俊。人物畫多為仕女及歷史故事,師承唐代傳統,線條清細,色彩艷麗清雅,體態優美,造型准確;亦工寫意人物,筆簡意賅,饒有意趣。其花鳥畫,長於水墨寫意,灑脫隨意,格調秀逸。除繪畫外,唐寅亦工書法,取法趙孟�,書風奇峭俊秀。有《騎驢思歸圖》、《山路松聲圖》、《事茗圖》、《王蜀宮妓圖》、《李端端落籍圖》、《秋風紈扇圖》、《枯槎鸜鵒圖》等繪畫作品傳世。

沈周(1427~1509)

中國明代畫家。字啟南,號石田、白石翁,長洲(今江蘇蘇州)人。一生未仕,為人寬厚,工詩文、書法、繪畫,享譽極高。出身書香門第,曾祖與王蒙友善,父、伯皆為文人畫家,他自幼學畫,擅山水、花鳥、人物,以山水最有名。山水早年得杜瓊、劉珏親授,主要師法王蒙,所作多盈尺小幅,筆法細密。中年後轉師黃公望及宋代諸家,作品也始拓為大幅,用筆勁健,頗具骨力。晚年又醉心吳鎮,筆墨粗簡,蒼勁渾厚,秀潤雄逸,意境清幽淡遠,同時講求詩書畫的有機結合,豐富和發展了文人畫的筆情墨趣。作品多畫江南山水,注重師法造化。其花鳥,形象寫實,筆墨簡括厚潤,畫風質朴。沈周的繪畫在明清時影響很大,創繪畫中的吳門派,並被後世列為明四家之一。有《廬山高圖》、《仿董巨山水》、《東庄圖》冊、《滄洲趣圖》等傳世。著《客座新聞》(已佚)、《石田集》等。

仇英
中國明代畫家 。江蘇太倉人。一說生於弘治七年(1494),卒於嘉靖四十年(1561)或嘉靖三十一年臘月前;一說生於成化十八年(1482),卒於嘉靖三十八年(1559)。居蘇州。出身低微,初為漆工,後改學畫,初從師周臣,結交文徵明、祝允明、唐寅等文人畫家,對其提高文藝修養和畫藝起了很大的作用。他還曾在收藏家項元汴家作畫,遍觀項氏所藏歷代法書名畫,並加以臨摹,潛心鑽研,終成一代名家。仇英擅人物、山水、走獸、界畫,亦精於臨摹,均技藝精湛。其山水師法趙伯駒、趙伯驌,作青綠山水,山石勾勒,皴染細密,色彩濃麗明雅,境界宏大繁復。人物畫分細、粗兩種面貌,前者取法唐宋,線條流暢、圓勁、細秀,造型准確,色彩清艷而具文雅之致;後者師承馬遠、杜堇、吳偉,筆法勁健,造型簡潔,畫風豪放灑脫。仇英以畫工身分步入畫《吹簫引鳳圖》壇,經過刻苦鑽研,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化素養,其畫既有職業畫家技藝精湛, 造型准確的長處,又具文人畫家的清逸秀雅,真正做到了雅俗共賞,後人將他與沈周、文徵明、唐寅合稱明四家,被視為吳門派的代表人物。有《桃源仙境圖》、《劍閣圖》、《蓮溪漁隱圖》、《摹蕭照中興瑞應圖》、《人物故事圖》、《秋原獵騎圖》、《右軍書扇圖》、《柳下眠琴圖》、《吹簫引鳳圖》等傳世。

Ⅱ 汪荃珍的丈夫簡介

朱雷

1.〔清〕字雪筠,自號梅花仙叟,浙江平湖人。善花卉、師嘉興張熊,用白陽(內陳淳)法寫容牡丹松石,各極其妙。嗜酒落拓自放,晚作尤蒼勁。所作仿陸治二十四番花信圖長卷,魄力雄壯,用筆渾厚。楮極長而觀其畫一似不經意者,生趣盎然。同治六年(一八六七)嘗為郭藕汀作花卉屏四幅。卒年七十三。著愈愚廬詩鈔。《清畫家詩史》、《當湖歷代畫人傳》、《墨林今話續編》、《平湖續志》

2.1937年生於浙江海鹽。 1984年獲"國家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中國唐史學會會長。專攻魏晉南北朝隋唐史暨敦煌吐魯番文書研究。承擔有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海內外吐魯番文書總目》(國內卷),主要參與《吐魯番出土文書》獲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優秀成果一等獎。

朱雷

陳魯豫的初戀男友
丈夫

Ⅲ 關於梅花的作者的故事

『壹』 關於梅花神話故事

早年間,杭州有個心靈手巧的老石匠。這老石匠鑿了一輩子的石頭,雕了一輩子石頭,胡須頭發都白啦。別的什麼也沒有,只落下一身好手藝,在杭、嘉、湖三府出了名。

老石匠年紀老了,背駝啦,眼也花啦,但他仍舊天天上山。有一天,老石匠在南山腳下發現一塊白花花的石頭,那石頭彷彿映著一株樹影子,老石匠疑心自己眼花,揉揉眼睛再仔細看看,可不是!清清楚楚地映著一株梅花影子,就象長在石頭一般。老石匠伸手在石頭上摸摸,平平的,光光的,那石頭好比姑娘媳婦剌綉的白綾,才描上花樣兒還沒動手綉呢。老石匠越看越喜愛,越看越捨不得離開,便使出全身力氣,把那塊石頭挖起,一步一踉蹌地背回家來。老石匠對著石頭看石頭,看三個月,摸了三個月,又想了三個月,才動手在石頭上雕刻起來。這石頭好堅硬呀!一鑿下去只崩起一粉末,一錘下去只冒出幾顆火星。但是老石匠不灰心,沒餒氣,只管一錘一鑿地雕下去。錘呀鑿呀,十日雕個瓣,百日刻朵花,過了一月又一月,過了一年又一年,老石匠一天不停地雕,白日黑夜地刻,終於把那株梅花雕在石頭上了。

梅花雕成了。多美的梅花啊,迎著春風,向著朝霞,白玉似地開滿一樹。老石匠的心血嘔盡了,老石匠死在梅花邊。

老石匠沒有兒女,也沒有產業,大家都敬重他,便把他埋在一塊公地里,將他最後雕成的這塊梅花碑豎在墳頂。

年代過得久了,奇怪的事情也就出現啦!石碑上的梅花變得會開會謝,每年春天,別的樹上梅花才含苞,石碑上的梅花卻已經盛開;夏天,別的樹兒剛發青,石碑上梅樹早已一片蔥郁;秋天,別的樹上葉兒落得一片不剩的時候,石碑上的梅樹才開始落葉;冬天,西北風把別的梅樹吹得七歪八斜,只有石碑上的梅樹挺立在那裡一動不動。

這塊石碑還能預報天氣:天要晴時,石碑上明晃晃、亮光光的;天將陰時,石碑上灰霧霧、潮鹵鹵的;天快要下雨時,石碑上陰沉沉、濕漉漉的。人們從這塊石碑上就可以知道時令節氣,天睛落雨。有了這塊石碑,農家犁地下種就不會錯安排;出門人該歇該行心裡有定準。大家都很喜愛這塊石碑,把它當做寶貝。

有一年春天,杭州來了一個大官。大官早聽說過這塊奇妙的石碑。他到杭州不久,便帶著一群手下人,到了老石匠的墳地,一看,雕在石碑上的梅花果然盛開著。他高興極啦,回去和狗頭師爺一商量,就在老石匠墳地旁邊造了一座衙門,築起一堵圍牆,把那塊石碑圍進後花園里,還堂而皇之地貼出布告說:這是一塊公地,公地官有,庶民不得進入。

說奇怪也真奇怪,這塊石碑被圍進大官的花園里,不到兩天,碑上的梅花便漸漸隱謝了。以後,不論天睛落雨,石碑上始終是陰沉沉、濕漉漉的。慢慢地,石碑上爬滿了青苔,不但沒有一絲光彩,而且變得難看極了。為了這事,大官悶得飯不想吃,急得覺睡不著,整天在石碑前後打轉轉。狗頭師爺見了,便過來獻計:「老爺,我看這是地氣潮濕的緣故,不如在石碑腳下架起火來烘一烘,烘乾潮氣便會好了。」大官聽聽有道理,邊忙叫人搬來乾柴木炭。在老石匠墳地頂上燒起來。

火苗一舐到石碑,轟的一聲,便爆裂開來,熊熊的火焰噴射得好遠好遠;一霎工夫,衙門和花園都燒了起來。大官和師爺想逃也逃不及,便燒死在裡面。大火燒了三天三夜,把衙門燒成一片瓦礫,只在大門前面剩下半截焦爛的旗桿。

這塊奇妙的石碑就是這樣毀掉的!如今,在杭州東城還留下兩處地名:一處叫「梅花碑」;另一處叫「焦旗桿」。

『貳』 梅花的故事

1、最早的梅花詩

古今吟詠梅的詩詞不下千篇,最早的一首是陸凱的「贈范曄」:折梅逢驛使,寄予隴頭人。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

陸凱與范曄是好友,常以書信來往。北魏景明二年,陸凱率兵渡過梅嶺。正值嶺梅怒放,立馬於梅花叢中,回首北望,想起了隴頭好友范曄,又正好碰上北去的驛使,把一支梅花裝在信袋裡,暗暗捎給好友范曄。

范曄拆開信一看,裡面赫然放著一枝梅花,並有詩一首。范曄被陸凱這種一身清白、忠貞愛國、盼望祖國早日統一的精神所感動,黯然淚下。

這件事傳出以後,被南北兩方文人稱贊不已。後人以「一枝春」作為梅花的代稱。也常用作詠梅和別後相思的典故,並成為詞牌名。

2、望梅止渴

有一年夏天,曹操率領部隊出外打仗,天氣熱得出奇,又找不到水源,幾萬人馬喝不上水,情況相當危急,曹操用馬鞭指著前方說:士兵們,我們知道前面有一大片梅林,那裡的梅子又大又好吃,我們快點趕路,繞過這個山坡就到梅林了。

士兵們一聽,彷彿已經吃到嘴裡,精神大振,步伐不由得加快了許多。此故事最早記載於南朝宋劉義慶的《世說新語.假譎》中,望梅止渴充分表現出曹操的聰明才智和隨機應變的才能。

3、壽陽公主梅花妝

「太平預覽」記載,南朝宋武帝劉裕的女兒壽陽公主,某日仰卧於含章殿下,殿前的梅花樹被微風一吹,落下來一朵梅花,不偏不正正好粘在公主的額上,而且怎麼也揭不下來。

三天之後,梅花被清洗了下來,但公主額上卻留下五個花瓣的印記,宮中女子見公主額上的梅花印非常美麗,都想效仿於是就剪梅花貼於額頭。一種新的美容術從此誕生,當時被稱為「梅花妝」。

這種裝扮傳到民間,成為民間女子、官宦小姐、及歌妓 *** 們爭相效仿的時尚妝容,一直到唐五代都非常流行。到宋代以後,女子漸漸不貼花鈿了,但後來只要形容艷妝或精緻的妝容,就用「梅花妝」一詞。

4、王昭君香魂歸故里化作梅花

傳說正月梅花的司花神是王昭君,作為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王昭君,具有梅花俏麗冷艷,超凡脫俗的容貌,還具有梅花高潔無畏奉獻的精神意蘊,歷代有關王昭君繪畫多用白雪紅梅作為背景,來隱喻身穿防雪戎服,騎馬懷抱琵琶的王昭君。

王昭君深明大義,捨身和親,敦眭汗胡的豐功偉績,歷來就受到人們的頌揚。歷史學家翦伯贊賦詩評價說:漢武雄圖載詩篇,長城萬里通烽煙,何如一曲琵琶好,鳴鏑無聲五十年。正如青冢墓碑上所刻:一聲歸朔漠,數代靖兵戎;若以功名論,幾與衛霍同。

5、青梅煮酒論英雄

建安五年,董承約會劉備等立盟除曹。劉恐曹生疑,每天澆水,種菜。曹聞之後,設樽咀,盤置青梅,一樽煮酒。二人對坐,開懷暢飲。以論天下英雄,曹當時是以試探的心理來的設宴的,而劉則誠惶誠恐,希望不要引起曹的懷疑。

曹操與劉備,一個如升龍,躍於雲上,虎視天下,所謂視天下無一物,曹操的措詞是何等張揚。而劉備似隱龍,因為時機沒到,羽翼未豐,還要藉助他人的力量,在談吐中步步後退,在危機的時候又能急中生智,巧渡難關,不愧是曹操所指的英雄。

6、梅花香自苦寒來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此兩句早已成為膾炙人口的名句。梅花香自苦寒來,意思是捱過寒冷冬季的梅花更加的幽香,梅花香自苦寒來喻意要想擁有珍貴品質或美好才華等是需要不斷的努力、修煉,克服一定的困難才能達到的。

梅花是中華民族的精神象徵,具有強大而普遍的感染力和推動力,梅花象徵堅韌不拔,不屈不撓,奮勇當先,自強不息的精神品質。別的花都是春天才開,它卻不一樣,愈是寒冷,愈是風欺雪壓,花開得愈精神,愈秀氣。

梅花迎雪吐艷,凌寒飄香,鐵骨冰心的崇高品質和堅貞氣節,鼓勵了一代又一代中國人不畏艱險,奮勇開拓,創造了優秀的生活與文明,梅的品格與氣節就是中國傳統優秀文化的最佳寫照!

『叄』 描寫梅花的故事

不太懂問題

『肆』 有關於梅花的故事、急急急

相傳隋代趙師雄游浮羅山時,夜裡夢見與一位裝束樸素的女子一起飲酒,這位女子芳香襲人,又有一位綠衣童子,在一旁歡歌笑舞。天將發亮時,趙師雄醒來,卻發現自己睡在一棵大梅花樹下,樹上有翠鳥在歡唱。運來夢中的女子就是梅花樹,綠衣童子就是翠鳥,這時,月亮已經落下,天上的星星也已橫斜,趙師雄獨自一人惆悵不已,後用為梅花的典故。

《梅譜》說,紹興,吳興一帶有一種梅,名苔梅:「苔須垂於枝間,或長數寸,風至,綠絲絲飄飄可玩。」

《武林舊事》載,苔梅有兩種:一種苔蘚特厚,花特別多;一種苔如細絲,長尺余。

碩親王府的福晉雪如為了能在側福晉之前生下一個兒子,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偷龍轉鳳,把自己的女兒送走,為了日後可以相認,雪如用王爺送他的梅花簪在女嬰的右肩上烙下了一個梅花印記。
換來的兒子皓禎帶給雪如的是幸福,是榮譽。十二歲時就和皇上一臣狩獵時活捉了一隻白狐,只割了一叢狐毛就放了它,這只通靈的白狐三回首後才離開。
皓禎帶著一文一武兩個心腹小寇子和阿克丹偷偷跑出王府去龍源樓喝茶聽曲,遇見了一個可憐的賣唱女吟霜,被她的清秀和聰慧打動了,在白老爹死後租了個四合院給吟霜住,又找了一個小丫頭香綺來陪伴吟霜。但他卻不能把吟霜接進王府去,因為皇上已經賜婚蘭公主給他做妻子,而他竟然新婚五天都沒有圓房。雪知道了兒子的心事,冒險把吟霜和香綺接進王府做了丫頭,不料卻被公主知道了,把吟霜討了去,日日折磨。一切都因吟霜有了身孕而改變,吟霜得到了全府人的承認,做了白姨太。這讓公主更加由妒生恨,設計摔倒吟霜,吟霜流產了,雪如看到了那個梅花烙印,二十一年前失去的女兒又回來了。
公主為了趕走吟霜,說她是九年前被放走的白狐變身,為了證明吟霜不是白狐現而是人,二十一年前偷龍轉鳳一事被翻了出來。這給碩親王府帶來了來滅頂之災,皓禎和王爺、福晉將被處以極刑。
吟霜認定了「生相從,死相隨,午時鍾響,魂魄與你相會,天上人間,必時相聚」然而在她香魂歸去之時,公主向皇上求情特赦了碩親王府。等皓禎回來時已經太遲了。

『伍』 關於梅花的傳說故事

梅花仙子--- 隋代趙師雄游羅浮山時,夜裡夢見與一位裝束樸素的女子一版起飲酒,這位女子芳權香襲人.又有一位綠衣童子,在一旁笑歌歡舞。天將發亮時,趙師雄醒來,坐起來一看,自己卻睡在一棵大梅花樹下,樹上有歡鳥在歡唱。原來夢中的女子就是梅花樹,綠衣童子就是翠鳥.這時,月亮已經落下,天上的星星也已橫斜,趙師雄自一人惆悵不已.後用為梅花的著名典故。

梅妻鶴子--- 相傳北宋著名詩人林逋長期隱居在杭州西湖孤山,終生不娶不仕,埋頭栽梅養鶴,被人稱為「梅妻鶴子」。他對梅花體察入微,曾詠出「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為後人傳誦

『陸』 有關梅花的的童話故事或民間傳說。

1、梅花花神

梅花的花神相傳是宋武帝的女兒壽陽公主。在某一年的正月初七,壽陽公主到宮里梅花林賞梅,一時睏倦,就在殿檐下小睡,正巧有朵梅花輕輕飄飄落在她的額上,留下五瓣淡淡紅色的痕跡。

壽陽公主醒後,宮女都覺得原本嫵媚動人的她,又因梅花瓣而更添幾分美感,於是紛紛效仿,以梅花印在額頭上,稱為「梅花妝」。世人便傳說公主是梅花的精靈變成的,因此壽陽公主就成了梅花的花神。

2、梅花妝

古婦女之妝飾。是指女子在額上貼一梅花形的花子妝飾。相傳南朝宋武帝女壽陽公主,人日卧於含章殿檐下,梅花落於公主額上,成五齣之花,拂之不去,自後有「梅花妝」。參閱唐韓鄂《歲·華紀麗·人日梅花妝》。其式,在額上畫一圓點,或多瓣梅花狀,唐時很流行。

3、梅花仙子

隋代趙師雄游羅浮山時,夜裡夢見與一位裝束樸素的女子一起飲酒,這位女子芳香襲人,又有一位綠衣童子,在一旁笑歌歡舞。

天將發亮時,趙師雄醒來,坐起來一看,自己卻睡在一棵大梅花樹下,樹上有歡鳥在歡唱。原來夢中的女子就是梅花樹,綠衣童子就是翠鳥。這時,月亮已經落下,天上的星星叮已橫斜,趙師雄自一人惆悵不已。後用為梅花的著名典故。

4、驛寄梅花

三國吳將陸遜的族子陸凱,與范曄是好友。兩人一處江南,一居長安,山川阻隔,常懷思念。冬日適有傳遞公文的驛吏南來,陸凱便折了一枝寒梅,命驛吏攜往長安贈與范曄,並作《贈范曄》詩一首。

詩雲:「折花逢驛使,寄與隴頭人。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後因以「驛寄梅花」喻向遠方友人表達思念之情。

5、踏雪尋梅

唐開元年間,在襄陽鹿門山到大王洲的漢水沙灘上,詩人孟浩然總是在沙灘上走來走去。人們好奇地問他是否在尋找什麼東西時,孟浩然抬頭答道:「我在尋梅」。

鄉親們再看他在雪地上踩出的腳印,真像是一朵朵「梅花」散落在大王洲上。

因此有人送了孟浩然一首打油詩:「數九寒天雪花飄,大雪紛飛似鵝毛。浩然不辭風霜苦,踏雪尋梅樂逍遙。」而孟浩任在風雪中騎驢過灞橋,踏雪尋梅,也成為我國古代詩人的佳話。

『柒』 關於梅花的名人故事

我想到了王安石的梅花,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
王安石變法的決心。

Ⅳ 求行家鑒賞幾幅 清代扇面書畫

都看過了。
1、朱雷:
朱雷,字雪筠,自號梅花仙叟,浙江平湖人。善花卉、師嘉興張熊,用白陽(陳淳)法寫牡丹松石,各極其妙。嗜酒落拓自放,晚作尤蒼勁。所作仿陸治二十四番花信圖長卷,魄力雄壯,用筆渾厚。楮極長而觀其畫一似不經意者,生趣盎然。同治六年(一八六七)嘗為郭藕汀作花卉屏四幅。卒年七十三。著愈愚廬詩鈔。《清畫家詩史》。
這個扇面我從電腦考察,憑經驗應該是真跡(技術方面不多談)。
朱雷師出大名家張熊,本人作品贊譽也高。
此扇面價值應在2萬元左右。

2、桂岺和尚:
應為桂岑和尚。其本人未見於著錄。這張扇面也不是桂岑和尚畫的,是畫家送給桂岑和尚的。
作者是王禮,盡管扇面照片很大,可是看不清楚鈐印,難以辨別是哪個王禮。
清晚期有三個畫家都叫作王禮。
---王禮(一八一三―一八七九)藝林年鑒作(一八一七―一八八五)初名秉禮,字秋言,號秋道人(一作士),別署白蕉研主,一號蝸寄生,室名延秋款冬之室常用印鑒王禮、王禮之印、王秉禮印、吳江王禮、秋言、秋言寫生、秋言畫印、秋言書畫、秋道士、湫言、阿大、戴傳、延秋款冬之室、公之猶、雪蕉家學、梵天壺隱、紅梨逸史書畫記 ,江蘇吳江人,寓上海甚久。幼嗜筆墨,從沈石薌學寫花鳥,勁秀灑落,筆如刻鐵,雋逸之氣,令人意爽。人物宗陳洪綬。名初不重,張熊於坊間見其畫,亟稱於人,以是知名。同治十三年(一八七四)作梅花喜雀圖,現藏日本。卒年六十七(一作六十九)。《墨林今話續編》、《海上墨林》、《清朝書畫家筆錄》、《近代六十名家畫傳》。
----王禮(一八五一―一九oo)初名學禮,字笠夫,號戴笠山人,江蘇鎮洋(今江蘇太倉)人。太倉王氏裔。工書,善畫,山水多著色,用筆蒼古,花卉風韻亦佳,喜畫石,磊落有致。卒年五十。著有劉湄書畫家紀略。《寒松閣談藝瑣錄》
-----王禮,字象賢,福建南平人。好古法書、名畫,嘗游吳、越,與名卿大夫交,咸推其識。書宗黃庭堅,瘦硬通神。善畫松,蒼秀,根干奇古。時作枯木、竹石,極蕭疏歷落之致。《福建畫人傳》、《福建通志》。
以上三位王禮,該扇面如是真跡,先後三個分別大概在1.5萬左右、1萬左右、0.5~0.8萬元。
如果是文革前專供外賓的高仿品,也就是現在不少的海外迴流品。三個的價值分別在1000~600元。現代高仿品100元以內。

3、松石:光緒年間著名瓷畫藝人松石,(見廖雄著<中國近代名家陶瓷> )。我仔細看扇面和陶瓷畫上的落款,筆跡相仿,應為一人。
這張扇面,是否真跡我存疑。我仔細察看,覺得似乎是文革前專供外賓的高仿品,也就是現在不少的海外迴流品。
如真跡,價值在一萬五千元左右。如是我所說過去的專供外賓高仿品,價值在千元左右;如果是現代高仿品,價值100元左右。

4、程庭鷺 :(1796 -1858 ) 清晚期人。 初名振鷺,字縕真,又字問初,號綠卿,改名庭鷺,字序伯(一作(土序)伯),號蘅鄉。公之(壽羽)、紅蘅生、因香庵主、忘牧學人、懷(木雲)子、鶴槎山民皆其自號。晚又號庵,亦號夢(庵)
嘉定(今屬上海)諸生。早歲問業於陳文述,留吳門(今江蘇蘇州)甚久。工詞章,兼擅丹青、篆刻 。畫山水得錢杜指授,清蒼渾灝,逼近李流芳。其鐵筆由丁敬、黃易上朔秦漢,頗自矜許 。
這張山水扇面,是否真跡我存疑。我仔細察看,覺得似乎是文革前專供外賓的高仿品,也就是現在不少的海外迴流品。
如果是真跡,價格應在一 ~ 二萬元之間。如供外賓高仿品價值在1~1.5千元。如果是現在的高仿品,價值在100多元。

Ⅳ 朱雷的個人資料

[編輯本段]1.清代畫家朱雷,字雪筠,自號梅花仙叟,浙江平湖人。善花卉、師嘉興張熊,用白陽(陳淳)法寫牡丹松石,各極其妙。嗜酒落拓自放,晚作尤蒼勁。所作仿陸治二十四番花信圖長卷,魄力雄壯,用筆渾厚。楮極長而觀其畫一似不經意者,生趣盎然。同治六年(一八六七)嘗為郭藕汀作花卉屏四幅。卒年七十三。著愈愚廬詩鈔。《清畫家詩史》 [編輯本段]2.教授朱雷朱雷,男,漢族,浙江省海鹽縣人。1937年5月24日出生於上海市,1959年7月本科畢業於武漢大學歷史系,1962年7月獲武漢大學歷史系中國古代史專業碩士研究生,旋即留校任教。1988年獲「國家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稱號(國家人事部證件360148)。
歷任武漢大學中國三至九世紀研究所所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國家社科基金評審組成員、(美)羅傑偉唐研究基金會學術委員、中國唐史學會會長、中國史學會理事、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理事、湖北省中國史學會副會長等職,又任浙江大學、天津師大、陝西師大、江西師大等校兼職教授、客座教授。
專攻魏晉南北朝隋唐史暨敦煌吐魯番文書研究,是唐長孺教授主編的《吐魯番出土文書》整理小組的主要參加者,出版《敦煌吐魯番文書論叢》等專著,發表學術論文數十篇,承擔有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海內外吐魯番文書總目》(國內卷)等課題。主要參與《吐魯番出土文書》獲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優秀成果一等獎。 [編輯本段]3.政府官員 朱雷,男,漢族,1961年2月出生,籍貫:遼寧,1982年7月參加工作,1986年3月入黨,市委黨校經濟管理專業畢業,大學本科學歷,助理會計師,現任中共北京市糧食局黨組成員、北京市糧食局副局長。
對待工作認真負責,一絲不苟,有很強的工作能力。為人和藹,平易近人,甚於聽從群眾意見。 [編輯本段]4.當代朱雷朱雷,旅遊衛視人員,他曾是北京電視台攝像。
他的妻子是主持人陳魯豫。

Ⅵ 古代著名畫家大全

吳道子、顧愷之、張擇端、倪瓚、唐寅。

一、吳道子

吳道子(約680年—759年),又名道玄,唐代著名畫家,畫史尊稱畫聖。漢族,陽翟(今河南禹州)人。約生於公元680年(永隆元年) ,卒於公元758年(乾元元年)前後。少孤貧,年輕時即有畫名。曾任兗州瑕丘(今山東滋陽)縣尉,不久即辭職。

後流落洛陽,從事壁畫創作。開元年間以善畫被召入宮廷,歷任供奉、內教博士、寧王友。曾隨張旭、賀知章學習書法,通過觀賞公孫大娘舞劍,體會用筆之道。擅佛道、神鬼、人物、山水、鳥獸、草木、樓閣等,尤精於佛道、人物,長於壁畫創作。

二、顧愷之

顧愷之(348年— 409年),字長康,小字虎頭,漢族,晉陵無錫人(今江蘇省無錫市)。傑出畫家、繪畫理論家、詩人。顧愷之博學多才,擅詩賦、書法,尤善繪畫。

精於人像、佛像、禽獸、山水等,時人稱之為三絕:畫絕、文絕和痴絕。謝安深重之,以為蒼生以來未之有。顧愷之與曹不興、陸探微、張僧繇合稱「六朝四大家」。顧愷之作畫,意在傳神,其「遷想妙得」 「以形寫神」等論點,為中國傳統繪畫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三、張擇端

張擇端,字正道,漢族,琅琊東武(今山東諸城)人,居住於東京(今河南開封)。北宋畫家。宣和年間任翰林待詔,擅畫樓觀、屋宇、林木、人物。所作風俗畫市肆、橋梁、街道、城郭刻畫細致,界畫精確,豆人寸馬,形象如生自幼好學,早年游學汴京(今河南開封),後習繪畫。

宋徽宗時供職翰林圖畫院,專攻界畫宮室,尤擅繪舟車、市肆、橋梁、街道、城郭。後「以失位家居,賣畫為生,寫有《西湖爭標圖》、《清明上河圖》」。存世作品有《清明上河圖》、《金明池爭標圖》等,皆為我國古代的藝術珍品。

四、倪瓚

倪瓚(1301年—1374年),初名倪珽,字泰宇,別字元鎮,號雲林子、荊蠻民、幻霞子,江蘇無錫人。元末明初畫家、詩人,與黃公望、王蒙、吳鎮合稱「元四家」。

倪瓚家中富有,博學好古,四方名士常至其門。元順帝至正初年,散盡家財,浪跡太湖一帶。倪瓚擅畫山水和墨竹,師法董源,受趙孟頫影響。

早年畫風清潤,晚年變法,平淡天真。疏林坡岸,幽秀曠逸,筆簡意遠,惜墨如金。以側鋒干筆作皴,名為「折帶皴」。墨竹偃仰有姿,寥寥數筆,逸氣橫生。書法從隸書入,有晉人風度,亦擅詩文。

洪武七年卒,時年七十四歲,存世作品有《漁庄秋霽圖》《六君子圖》《容膝齋圖》等。著有《清閟閣集》。

五、唐寅

唐寅(1470年3月6日-1524年1月7日),生於成化六年二月初四,卒於嘉靖二年十二月二日。字伯虎,後改字子畏,號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魯國唐生、逃禪仙吏等,南直隸蘇州府吳縣人。明代著名畫家、書法家、詩人。

繪畫宗法李唐、劉松年,融會南北畫派,筆墨細秀,布局疏朗,風格秀逸清俊。人物畫師承唐代傳統,色彩艷麗清雅,體態優美,造型准確;亦工寫意人物,筆簡意賅,饒有意趣。其花鳥畫長於水墨寫意,灑脫秀逸。書法奇峭俊秀,取法趙孟頫。

Ⅶ 王冕做了哪些關於梅的畫

元代著名畫家王冕也十分喜愛梅花,他隱居在會稽九里山,種梅千枝,築茅廬3間,題為「梅花屋」,自號梅花屋主。王冕雖然也畫墨梅,但他畫梅以胭脂作梅花骨體,或花密枝繁,別具風格,也善寫竹石。王冕的梅畫別具一格,得到畫界的認可。明代有人稱贊說:古今畫梅誰者高,前有補之後王老。

王冕的墨梅畫派雖然出於北宋時期的揚無咎派,但宋人畫梅大都疏枝淺蕊,王冕則喜歡畫繁花密枝的梅花,十分獨特。他所創作的《墨梅圖》就是繁盛梅花的代表作。

《墨梅圖》作倒掛梅,枝條茂密,前後錯落。枝頭綴滿繁密的梅花,或含苞欲放,或綻瓣盛開,或殘英點點。正側偃仰,千姿百態,猶如萬斛玉珠撒落在銀枝上。白潔的花朵與鐵骨錚錚的干枝相映照,清氣襲人,深得梅花清韻。

《墨梅圖》中梅花的干枝描繪得如彎弓秋月,挺勁有力。花的分布富有韻律感。長枝處疏,短枝處密,交枝處尤其花蕊累累,勾瓣點蕊簡潔灑脫。

《墨梅圖》有一首題畫詩,叫《墨梅》:我家洗硯池頭樹,朵朵花開淡墨痕。不要人誇好顏色,只留清氣滿乾坤。

王冕出生在貧苦農民家庭。據《明史》記載,王冕白天放牛,晚上到附近佛寺長明燈下讀書。青年時期,王冕曾一度熱衷於功名,但後來拒絕仕途,浪跡江湖。最後回到家鄉九里山隱居,白天種粟鋤豆、灌園養魚,晚上讀書作畫,過著自食其力的清貧生活。

與詩中不求人誇,只願給人間留下清香的墨梅一樣,王冕是個不向世俗獻媚的有著高尚節操的隱士。才華橫溢的王冕同情人民苦難、譴責豪門權貴、輕視功名利祿,為人又豁達爽快,得到很多人的敬仰。

由於王冕的梅畫風格特異、不同凡響,聲名鵲起,很多人向他求畫。對上門求畫之人,凡好友,他會持筆揮毫,雙手奉送。對不入伍者,王冕時常拒之。

傳說,有一位達官貴人向他索要梅畫,第一次以銀財贈買,王冕沒答應;第二次,他派人前來說,他所要之畫是送給他上司的壽禮,想向上司推薦王冕,如果上司看了王冕的梅畫,王冕一定會前途無限……達官以為,這樣就可獲得王冕的梅畫。

當達官再次上門索畫時,正碰上王冕畫梅,他以為王冕是給他作畫,便高興地等待。

可當王冕畫完梅花後,在畫上題:「冰花個個圓如玉,羌笛吹它不下來」時,達官明白王冕意志堅定,心如白玉,決不向當權者畫梅。王冕把這幅梅畫掛在牆上,以此向世人表明他的意志。

元代末期蒲庵禪師創有《梅花歌》贊美王冕:會稽王冕高頰顴,愛梅自號梅花仙。豪來寫遍羅浮雪千樹,脫巾大叫成花顛。有時百金閑買東山屐,有時一壺獨釣西湖船。暮校梅花譜,朝誦梅花篇。水邊籬落見孤韻,恍然悟得華光禪。我昔識公蓬萊古城下,卧雲草閣秋瀟灑。短衣迎客懶梳頭,只把梅花索高價。

從《梅花歌》來看,王冕正是接受了華光、揚無咎一派的傳統,孜孜不倦地學習梅花譜和梅花篇,在這基礎上,發揮了他的藝術才能。

王冕所畫的野梅下筆沉著有力,雖然野梅少有盤曲,畫的是直梅,但直梅之中,沒有浮華輕飄之意,全是自然之形,毫無斧斫之痕。王冕畫梅有一個與眾不同的特點,即只畫野梅。據《竹波軒梅冊》記載,清代宜興吳仲倫在題鄭小僬梅冊上說:王元章喜寫野梅,不畫官梅。

但王冕為何只畫「野梅」,不畫「官梅」?只畫「直梅」,不畫「曲梅」?這是一個歷代文人雅士與評論家永遠也說不清的話題。

熱點內容
道路旁的綠植 發布:2025-02-04 07:41:02 瀏覽:451
茉莉花和橘子 發布:2025-02-04 07:34:52 瀏覽:451
世人詠七夕 發布:2025-02-04 07:25:16 瀏覽:215
開花像梔子花的花 發布:2025-02-04 07:20:38 瀏覽:312
洪山橋花店 發布:2025-02-04 06:58:58 瀏覽:677
曲阜七夕 發布:2025-02-04 06:57:43 瀏覽:956
七夕手資料 發布:2025-02-04 06:57:40 瀏覽:445
東北露養盆栽 發布:2025-02-04 06:30:44 瀏覽:847
初吻情人節 發布:2025-02-04 06:15:55 瀏覽:616
蘭花普草香嗎 發布:2025-02-04 05:56:32 瀏覽:8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