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下陣
⑴ 誰知道五子棋的梅花陣,八卦陣等各種陣法怎麼走,要圖,謝謝了!
梅花陣用於進攻無禁手好用
八卦陣用於防守對菜鳥好用
(也有人說梅花就是八卦八卦就是梅花)
給你截張圖吧(左為八卦右為梅花)
⑵ 誰知道中國象棋梅花譜
在網上有 去下載就可以了
⑶ 五子棋的梅花陣是不很難破
如果沒有禁手的話,一旦對方擺出梅花陣的話,相當於絕殺.對方完全可以在10手內回將你擊殺答. 所以在沒有禁手的情況下,後下的這一方初期一定只能嚴防.在第三手的時候,必須佔住對方梅花陣的最後一點.堵棋的時候,需注意,對方可延伸的方向,不可控制在同一方向即可.
⑷ 為什麼象棋譜要叫橘梅
梅花譜,橘中秘,古譜巔峰之作
⑸ 煙雨江湖梅花陣202怎麼擺
煙雨江湖梅花陣202擺法是
玩家最多上陣4個夥伴。並且由於梅花陣的原因,一排最多站三個,也就是說必然會有兩個隨從或主角站前排抗傷,上中下三路,中間的當主T,另一個當副T。
⑹ 「五梅花操法」考
書中歐陽泰多次強調鄭成功軍隊具有很高的軍事素養,其中提到一種神秘的陣法,書中謂之「五梅花操法」。
而查閱作者引用的楊英《先王實錄》中的原文:
這是關於鄭成功在廈門演武亭教習士兵操練「五梅花陣法」的原文記載。需注意的是,漢學家歐陽泰先生顯然是不太熟悉漢語詞彙,在這里出現了斷句的錯誤。此陣法名為「五梅花」,而不是「五梅花操」,「操」是「操習」的意思,「照五梅花操陣法」意思是「按照五梅花的陣式操習陣法」。
何謂「五梅花」,其實就是骰子裡面的五點的形狀。南方武術裡面練習步法有使用一種叫「梅花樁」的木樁,即是把木樁按照「梅花」裝布置。因此可以意會,所謂「照五梅花操陣法」也就是如梅花五點的方式間隔交替排列陣型。也就是如下圖所示:
這種陣型非鄭成功之獨創,其實中國古代即有「魚鱗陣」,大概也是如此,只是不同時代不同地方叫法不同。那麼若「五梅花陣」確如我推測,則此陣用法是否是如歐陽泰先生所說是一種佯裝撤退的隊形呢?我們且再依歐陽泰先生所說的1659年鎮江之役,從楊英的《先王實錄》的記錄來考稽,我認為歐陽泰先生指的是鄭成功於1659年6月22日(農歷)攻打鎮江外圍的銀山之戰。
關於鎮江之役,與清軍的大戰只此數段的記錄。銀山大捷之後鎮江不戰而降,後便是張煌言下蕪湖,鄭成功坐鎮鎮江圍困南京,而後敗北。敗軍退至鎮江亦未在此經歷大戰,隨即收兵金、廈。
從《先王實錄》來看,與歐陽泰先生的描述有較大出入。文中並未提及此戰之中鄭軍特地運用了五梅花陣對敵,只是說鄭軍分為三疊,當是指的把軍隊排成前後三條線分別對敵,至於這三條線是否是如我上文推測的如五梅花的方式每條線交替排列,還是按照慣例對齊前線排列,則文中沒有細說,不得而知。且鄭軍此戰也沒有在陣營中央(或是指的文中的「中軍營」)揮舞白旗,讓前線接敵之兵佯裝撤退。相反,鄭軍此戰是一往無前地以鄭成功親率的精銳中軍(親軍左武衛、親軍右武衛、五軍衛、馬步衛)作全軍的先鋒一往無前地推進,先擊退了一路一千八百餘人的滿漢騎兵,並攻克清軍步炮陣地,再擊退了後來的三路滿漢騎兵(從第一路滿漢騎兵有一千八,剩餘四路滿漢軍以三路攻鄭成功中軍,以一路千餘人的漢軍騎兵牽制鄭軍左右其他提督、統領的軍隊來看,攻擊鄭成功中軍的三路人馬每一路至少不應少於牽制的那一路漢軍人數,即總兵力當有三千以上),最後徹底擊潰清軍。
不過從實錄里的記載推測,此戰中鄭軍確實有可能運用了梅花陣。比如上述引文中提到在清軍先鋒一千八百餘騎分作三條線與鄭軍中軍交戰時,第一線的清軍騎兵曾有三百餘人沖過了鄭軍中軍的第一線,而被鄭軍中軍第二線的士兵阻擋並擊殺潰散。
若鄭軍的五梅花陣確如我所推測是一種每列交替排列的陣型,那麼此次清軍先鋒之所以沖過鄭軍第一線,而鄭軍第一線卻沒有潰散,反而「任其沖突,安然不動」,則很可能是鄭軍第一線並不是一個緊密的陣線,而是像我上述推測的五梅花陣型一樣,是中間有很大的空隙。這三百清軍騎兵正好是沖入了這個空隙中,卻被後面的第二線士兵阻擊。
因此,我個人認為,雖然歐陽泰先生對五梅花陣的理解並不準確,但他的說法依然有價值。通過這段文字,我們也大可略窺五梅花陣可能的運作方式。
其實,如前文所述,這種多線交替排列的陣型古已有之。古代所謂的「魚鱗陣」也可能就是此類陣型。並且不獨古代中國有此陣型,在西方歷史上也多次出現。比如古羅馬共和國時期將軍團重裝步兵中的青年兵(hastati)、壯年兵(principes)和老年兵(triarii)排成三線的方式也是如此交錯排列。
在古羅馬共和國時代的三線陣型的運用中,這樣的列陣方式有如下幾點優勢:
1、在相對平坦的戰場上,敵人遠遠看過去,會以為我方的陣線是完整無缺的,而實際交戰時對方才會突然發現中央的空缺。則敵人很可能聚集在我方的一塊塊陣線前、左、右,還有一部分人沖入空隙。則前者容易把自己的側翼露出來,後者會因為人少且打亂了原來完整的陣線變得混亂,很容易被我方第二線的士兵擊潰,進而我方第二線的士兵在側擊與我一線膠著的敵軍,很容易造成敵軍全線混亂潰散。
如圖所示:
2、靈活運用小部隊,進行有效機動。可以讓我方每條線上單獨的一個個小方塊隊伍根據情況選擇攻擊敵方任意位置。相比於敵軍大部隊的調動攻擊,這種小部隊的機動更具有靈活性,更容易應付多種戰場情況。
羅馬共和國的軍團經常是用戰鬥力相對最低的青年兵作為一線,壯年兵則作為預備隊根據情況,在青年兵不能抵擋時穿過空出的空隙(或許可以稱之為甬道)上前進行增援,或進行機動,以部分兵力繞到青年兵的兩翼側面攻擊敵軍的兩翼。最後的老年兵亦然,可作為總預備隊以作為最後的增援替補,掩護青年兵、壯年兵撤退,或上前增援,也可繞行兩翼側擊敵軍兩翼。
拿破崙戰爭時期,有一種被歐洲各國騎兵廣泛運用的的列陣攻擊方式,被稱之為「交錯攻擊」。這種攻擊方式似乎是和梯隊攻擊配合使用的,其原理也與五梅花陣的交錯排列有異曲同工之妙。
如圖所示
在喬治·納夫齊格的《皇帝的刺刀——拿破崙戰爭條令中的連、營、旅級戰術》一書中引用了一段英軍的1799年條令:
通過條令的描述可以看出,交錯攻擊似乎是作為梯隊攻擊受阻,採取的一種退卻方式。即每個梯隊互相策應,掩護旁邊交錯的梯隊有序退出戰場。這種退卻方式或可作為歐陽泰先生所說的「佯裝撤退」的一種參考。
綜合西方歷史來看,這種交錯列陣一方面可以隱藏自己的兵力和實際列陣方式,另一方面可以發揮小部隊的機動性,進行包抄側擊。但要做到後者,則還需要每個小部隊的指揮官具有較高的軍事素養,能夠發揮能動性,調動自己的小部隊進行快速機動。士兵也有有很高的素養,第一線的士兵勢必要遭受前方和側翼的多面攻擊,在這種情況下依然保持穩定,一直堅持到二線、三線的部隊完成增援或機動側擊。二線、三線的部隊則要有快速大迂迴的速度,既要快,也要在快速奔跑中隊伍不能散亂。因此日常的操練,各部分的互相配合非常關鍵。少了任何一項,一線在二線增援、側擊前就已經崩潰,二線機動不夠快,隊伍散亂,則此陣的精妙也就無所顯現。
⑺ 五子棋梅花陣的走法
五子棋梅花陣的走法:要是防守陣型,以守為攻,先守後攻,每兩個子都形成一個日字或叫馬步。一般是白棋的走法,黑棋比較少走,破陣方法就是搶佔八卦點。
五子棋容易上手,老少皆宜,不僅能增強思維能力,提高智力,而且富含哲理,有助於修身養性。
下五子棋的技巧是先手要攻,後手要守,以攻為守,以守待攻。攻守轉換,慎思變化,先行爭奪,地破天驚。守取外勢,攻聚內力,八卦易守,成角易攻。
(7)梅花下陣擴展閱讀:
現狀
五子棋、六子棋、連珠已經成為歐洲現代五子棋的組成部分,舉行了很多次大大小小的比賽,並且將三種棋的世界錦標賽聯合舉行。
中國的現代五子棋還處於起步階段。2003年中國棋院《中國五子棋競賽規則》參考了RIF規則,同時兼顧發展傳統五子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