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梅花費城
A. 誰認識這是什麼植物
山梅花(學名:Philadelphus incanus),為虎耳草科山梅花屬下的一個植物種。
生於海拔1200-1700米林緣灌叢中。產自中國山西、陝西、甘肅、河南、湖北、安徽和四川。歐美各地的一些植物園有引種栽培。
B. 梅花生長在什麼地方
中國各地均有栽培,但以長江流域以南各省最多,江蘇北部和河南南部岩洞也有少數品種,某些品種已在華北引種成功。日本和朝鮮也有。
鄢陵梅花鄢陵縣位於豫東黃河沖積平原,氣候宜人,四季分明,是培育南北花卉的天然試驗場,尤以臘梅最負盛名。據《鄢陵縣志》載,這里栽培臘梅已有千餘年歷史,北宋時,就成了貢品,被皇帝稱之為「天下第一花」。此後,便有了「鄢陵臘梅冠天下」之美譽。
超山梅花超山位於浙江餘杭縣內,風光旖旎,植梅名聞天下,素有「超山梅花天下奇」之譽。千百年來,一直吸引著國內外遊人。超山北坡方圓數里,盡是梅林。梅開時畝棗芹節,雪海香濤,蔚成奇觀。梅林之中,有兩株古梅,一唐一宋,尤為名貴。超山賞梅以「宋梅亭」和「浮香閣」的山坡處為最佳,遊人可以盡情領略「不知何處香,但見四山白」的景象。
靈峰梅花靈峰位於杭州植物園東北角的青芝塢內。從前,曾與孤山、西溪並稱西湖三大賞梅風景區。如今,古老的「靈峰探梅」又露出新的風姿。近幾年來,經過重新布局建設,景區植梅已達6000餘株,品種50多個,已成為西湖最大的賞梅勝地。
(2)山梅花費城擴展閱讀
宋、元時代,梅花文化的發展進入興盛時期。文化上,梅詩、梅文、梅書、梅畫紛紛問世,其作品之多為歷朝歷代之最,梅花也於此時確立了百花獨尊、群芳之首的地位。宋代梅詩特多,故在宋代末年的方回《瀛奎律髓》中,別出"梅花"為一類迅畢。梅詞也多佳作。
明清兩代是梅花文化的發展期,明代詠梅之風有增無減,楊慎、焦宏、高啟、唐寅諸名家,俱有梅花詩;徐渭、姚淶、劉基等,則均有梅花文賦。另一方面,書、文、詩、畫等文化層面也有新的發展和提升。如在詠梅詩創作上,明清兩代也是人才輩出,徐渭、高啟、方孝孺、李方膺等一批詩人在繼承前人的基礎上,無論在詩的意境、內涵或是審美觀念上都有獨到的創新成就。
辛亥革命以後,創作的詠梅詩詞和繪畫作品,是空前的,數量上已無法統計。特別是毛澤東、董必武、葉劍英、陳毅等無產階級革命家,他們以偉大的革命情懷和氣概,寫下了不朽的詠梅詩篇,成為梅花文化中的新氣象、新亮點。
C. 山梅花的習性及外形特徵有哪些
山梅花為虎耳草山梅花屬的一個植物種,由於山梅花有葯用、園林等經濟價值,所以也是栽培比較廣泛的觀花植物。那麼山梅花究竟有哪些生長習性及特徵呢?
山梅花
一、形態特徵
植株高3米至5米,樹皮褐色,薄片狀剝落,小枝幼時密生柔毛,後漸脫落。葉卵形至卵狀長橢圓形,長3厘米至10厘米不等,緣具細尖齒,表面疏生短毛,背面密生柔毛,脈上毛尤多,花白色,徑2。5厘米至3厘米,無香味,萼外有柔毛,花柱無毛,5朵至11朵成總狀花序,花期為5月至7月,果實在8月至9月成熟。
二、生長習性
山梅花適應性強,喜光,稍耐陰,耐寒,耐熱,耐旱,喜溫暖、濕潤,怕水澇。對土壤要求不嚴,在肥沃排水良好的土壤上生長良好,生長速度較快,萌芽能力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