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櫻梅茶花 » 詩語茶花

詩語茶花

發布時間: 2023-09-01 09:26:39

Ⅰ 名家散文並帶賞析的

1、「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龍應台 《目送》

6、「我愛哭的時候便哭,想笑的時候便笑,只要這一切出於自然。我不求深刻,只求簡單」。——三毛 《流星雨》

相對於虛偽的粉飾和不安內心外的面具,隨性,自然才是最本真的自我。

Ⅱ 宋湘的故事

一、負笈遠游的窮學生
宋湘(1757~1826),作為清代中葉一位有名的詩人、書法家和教育家,他與惠州豐湖書院的關系,由於其詩集《豐湖漫草、續草》,及《西湖五別詩》題刻與書院石刻門聯「人文古鄒魯,山水小蓬瀛」的流傳,早已為人們熟知,但他與廣州尤其是與粵秀書院的密切關系,卻甚少為人提及。本文就從這里開始。宋湘是嘉應州(今梅縣)人,27歲時在廣州粵秀書院肄業。在書院,文思敏捷的宋湘很快在同學中嶄露頭角。「每課藝出粘堂壁,同舍皆驚訝,以為古人文」,並且獲得師生稱贊「文中騏驥」的美譽。但由於資用乏絕,宋湘還需在課余賣文自給同學,生意亦頗興隆,請他寫字作文的紙張常常堆滿了桌椅。不過,生性浪漫的宋湘並不以溫飽為滿足,其「風流才子」習氣時有顯露,經常出入於歌樓酒館,他在《憶少年七首》之三、之四的詩中曾言及:跌宕文壇十載強,中間頓挫一衿涼。家無儋石同劉毅,身有空拳似李陽。斬蛟射虎氣難囚,快事平生一馬周。命酒市樓常獨坐,出門一擲ht裘!
二、與詩書畫家的交遊宋湘在廣州時,結識的詩人墨客有黃丹書、黎簡(二樵)、鄭炳昌、李鳴盛、張思齊、張維屏、陰東林、陳曇、呂堅、呂翔、葉夢龍、馮敏昌等,其中與黃、鄭、李數人相交尤深。
黃丹書,字廷授,號虛舟,順德人,擅書、畫,尤工詩,與張錦芳、黎簡、呂堅稱「嶺南四家」,著《鴻雪齋詩抄》、《胡桃齋詩余》。鄭炳昌,字穎超,號曉園,香山人,廩貢生,後為澄海縣學訓導,工詩畫,著有《叢書閣遺草》。宋湘寓居鄭家兩年,與之同游共讀。宋離鄭家後,一度任廣東學政陳桂森的幕客。乾隆五十七年(1792)鄭炳昌特在廣州租房,與宋湘同住,准備一起應試。是年鄉試主考為初彭齡(號頤園),文題《梓匠輪輿章》,詩題《賦得鴻毛遇順風》,結果宋湘高中解元(全省第一名舉人)。一登龍門後,他寫了兩首詩述懷記事:「海日扶輪出,霞標百丈高。騰天皆虎氣,得路果鴻毛。十載圍燈火,來朝看錦袍。人聲潮水沸,何德忝稱豪。」「兩點龍門額,青衫十五年。只今三破的,敢詡不空弦。遠大男兒志,生成雨露天。一枝何足道,稍得慰堂前。」這是除試帖詩外現存有年月可考的宋湘最早詩作。見其親筆札中,不載於詩集。 宋湘中舉後,辭學政幕歸鄉,黎簡賦詩為他送行:「從容長揖駕短棹,擺落美游寧惡歸。竹雨池亭葯洲石,梅關蝴蝶麻姑衣。窗雞星盡汝先起,風o天長吾退飛。今日@堂南弟子,去年北雪到門稀。」(《寄懷宋孝廉芷灣》)宋湘對黎簡亦十分傾服。宋還結識了詩人李遐齡。李字芳健,一字菊水,香山人,時方授徒於鄭家。黃、宋兩人一見其詩,詫為異才,遂與之訂交。遐齡後為嘉慶貢生,著《勺園詩抄》、《容安堂全集》。宋湘後期在廣州結交的還有李鳴盛。李字佐廷,一字堯山,南海人,附貢生,工詩能文,擅畫竹,著有《春雨樓稿》。與宋湘交誼尤摯。鳴盛曾畫竹寄湘,附詩雲:「涼t動翠筠,雲煙回憶十年身。屋樑落月參差影,留得虛心待故人。」湘亦有「留贈」警句「世上葛藤需快劍,心中風雨有深卮」傳誦一時。
三、重返母校
嘉慶八年(1803),48歲的宋湘又回到粵秀書院,以堂堂院長的身份去執掌教席。本來院長一職另有人選――由廣東巡撫瑚圖禮聘江西學者湯藩(價人)擔任。但湯至廣州時,瑚已離任,而新督撫倭什布、孫玉庭與湯素無交情,故對之不大理會,湯一怒之下,拂袖而去。於是,當局便延請當時已賦閑的宋湘擔任此職。宋湘在粵秀書院講學兩載,至嘉慶九年(1804)冬,才北上赴京辭去教席。
兩年中,他夙興夜寐,為發展廣州地區的教育事業作出了貢獻。他深悉「寒窗」之苦,所以對窮學生特別關照,加之褒貶公正,故在學員中享有崇高威望。梅州鄉人更是聞風競起,從學者眾,院舍幾不能容。從此梅州文風漸振,學人輩出。人們公認:「程鄉先輩之所以得衣被士流,變轉風氣者,肇始先生,而後來李綉子太史(李黼平)繼之。」 宋湘主講粵秀書院時,適值馮敏昌亦掌越華書院教席,兩院相距不過一公里,於是兩人時相過從,論學談文。馮氏歿後,其門人梁炅攜馮詩冊稿本至京師,請在京的翁方綱、吳嵩梁、秦瀛、陳壽祺、宋湘等斟酌選定,得四百餘首,即傳世的《小羅浮草堂詩集》。 纂香書室位於東莞市鳳崗鎮鳳德嶺上村,約建於清乾隆五十二年(1786),由上村張姓十七世祖張超群用千金所建。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中共地下黨在纂香書室舉辦培訓班,並開辦「纂香女子學校」,是東莞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書室坐北向南,寬19.86米,進總深20.09米,建築面積399平方米。頭門面寬三間12米,進深二間,硬山頂,碌灰瓦,龍船灰塑正脊,門額為宋湘題「纂香書室」四字;中進大廳橫梁架「思敬堂」匾;後進廳設高1.25米長形供台。整個書室的檐欞。山牆都飾有花鳥圖室,或彩繪或灰塑。2004年東莞市人民政府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
居民為客家人,主要由福建,廣東梅州地區遷入。書室的創辦人為鳳崗上村的張超群。清乾隆年間廣東才子宋湘在書室講學。書室周圍民居林立。
纂香書室與宋湘有密切的關系。追溯乾隆中期,約1782年,上村財主張應中(張應中,字時行,生於乾隆癸酉年,即1753年,儒林郎歷職布政司)到廣州經商,邂逅宋湘,發現他有博學之才,於是招之回鄉,後聘為書室教師。相傳宋湘在開館之初,出示廣告,上寫「即日開張」,鄉民見了無不掩口而笑,宋湘不惱不怒,揮筆寫成「即日開張擺出尼山雜貨,他人托賤館招天下英才」,這二十個大字筆走龍蛇,氣勢磅礴,灑脫古拙,夭矯不群,眾人見了無不嘆服。此後,纂香書室,學童莘莘。
宋湘被稱為對聯奇才,他曾為上村天後宮寫一對聯:「大廟廟神靈庇佑,尚村村老少平安」。此外,還有「福無雙至今朝至,禍不單行昨夜行」等等對聯,在當地傳為佳話。
宋湘在上村任教多年,他一邊教書,一邊勤奮學習。張應中見他聰明穎悟,學問廣博,不願耽誤他的仕途,於是資助他到南澳深造,後來他高中廣東第一名舉人和第十一名進士,從此宋湘仕途坦盪。
纂香書室與宋湘有不解之緣,然而鮮為人知的張超羣胸懷遠志,熱心公益,崇尚文化,其孫張應中發揚祖德,慧眼識才,聘請名師,培育英才,以及他助人為樂的精神,永遠值得後人敬仰。 一、生平著述 東坡若解西湖樂 早解朝官住惠州
宋湘於嘉慶六年(1801)應惠州知府伊秉綬之邀,曾任惠州豐湖書院院長,在惠州生活了兩年,他對惠州西湖的湖光山色和風土人情十分熱愛,經常游覽西湖景點,訪問惠州市民,將所見所聞寫成詩歌。
豐湖書院是伊秉綬一手扶植起來的。惠州大學校內殘存的豐湖書院遺跡都是伊秉綬時代的。現存的楹聯「人文古鄒魯,山水小蓬瀛」,其實是宋湘為豐湖書院的二門所題。豐湖書院頭門上的楹聯是伊秉綬題寫的「學焉得其性之所近,覽者將有感於斯文」。豐湖書院修好後,伊秉綬請來當時的著名詩人宋湘主持豐湖書院。
他還與宋湘一起制訂了豐湖書院的規章制度。宋湘的詩集里有《豐湖草》和《豐湖後草》各一卷,都是在書院擔任山長的兩年時間里寫的。在豐湖書院期間,宋湘鍾情惠州山水,從他的詩歌里,可以看到一個非常迷人的豐湖和同樣迷人的書院:敞敞亮亮的一大片水,清清靜靜的一座院落,清風明月,春綠秋白的蘆葦,那是一幅令人神往的畫卷。
二、散步黃塘村 欣然寫下《黃塘村晚》宋湘游覽永福寺,寺僧慕他才華,向他索取墨寶,他欣然命筆,寫下《永福寺》;他散步於黃塘村,見炊煙初上,牧童回家,便用詩句繪出一幅惠州農家樂圖:「桐葉榕葉碧相映,竹雞水雞春共聲。貪看黃牛騎水過,不覺遠寺鍾齊鳴。」(見《黃塘村晚》);宋湘居住在豐湖書院內,日日與湖水相伴,對西湖更是情有獨鍾。他寫下《湖居十首》,下面摘錄一首:「灑灑兩湖風,滿山開刺桐。木棉吹作絮,蝴蝶展如篷。野筍穿籬白,江魚出網紅。傾城人上冢,都在水西東。」本報曾介紹惠州才子江逢辰的《惠州西湖棹歌》九首(2008年3月29日《東江時報》5版《「得人勝獲百瓊瑰」》一文),而早在江逢辰寫西湖棹歌的前76年,宋湘就已寫下《西湖棹歌》十首,其中一首是:「盧橘楊梅爛不收,荔枝龍眼出城頭。東坡若解西湖樂,早解朝官住惠州。」宋湘在惠州生活兩年,成詩195首,平均每年成詩近百首,他把在惠州寫下的詩結為《豐湖漫草》及《豐湖續草》。是蘇軾、唐庚和今釋之外,可將寓惠作品結為專集的又一詩人。 一、為官清廉 任職雲南13年 最受尊敬稱贊
宋湘曾出任雲南省曲靖知府,在雲南任職13年,期間曾代理廣南、永昌、大理、順寧、楚雄等地知府及迤西、迤南道尹。他在雲南為官清正廉潔、勤政親民,常勉勵自己「要與民間驗辛苦」,鼓勵人民勤於耕牧,並把自己大部分薪俸用於興辦當地公益事業。
二、民無衣穿 購紡車讓妻教婦女紡織初至曲靖,正逢當地水患之後,災民遍地。宋湘積極帶領當地民眾修城治水,很快將水患制服,受災百姓得到了安置。後到馬龍州,見當地邊民不會紡紗織布、穿衣無著,便將自己的俸銀購新紡車500架和木棉一批,讓妻子王素雲教婦女紡織,所織之布為當地人民稱為「宋公布」。在廣南府時,見百姓用水困難,他捐款並親自勘測水源,鑿東、西兩塘引水至城,供百姓飲用。代迤西道尹時,所屬地域飢荒、瘟疫流行,他捐俸銀撫恤並組織百姓生產自救,還自購松籽三石,指導群眾植樹造林,使原來光禿禿的點蒼山成為一片翠綠。他本人也親自到翠峰山種了一片青松,人稱「太守林」。在雲南大理一中南花廳內,珍藏著一塊古雅莊重的大理石碑——宋湘手撰的「種松詩碑」,記載了他任職期間組織發動群眾植樹造林的歷史。碑中有「一粒丹砂一鼎封,一枚松子一株松。何時再買三千石,遍種雲中十九峰」之句。 在永昌府時,見郡中書院失修,又捐俸銀170兩,修復書院,使文教漸興。
三、文武皆能 生擒匪首安定一方秩序宋湘不但能文,而且能武。他任永昌府知府時,因府屬境內灣甸一位土司死後無嗣,土司族人景在東趁機篡位,欲聚眾千餘人揚言要攻打永昌城。宋湘獲悉後,在組織鄉民操練同時,派人秘密潛入灣甸。經精心策劃,宋湘率領鄉團突襲土司衙門,生擒匪首景在東,安定了一方秩序。
雲貴總督伯麟見宋湘業績顯赫,譽他為賢吏,並向朝廷極力推薦。道光五年(1825),宋湘升任湖北督糧道。第2年病終任上,時年71歲。由於宋湘大部分收入都捐贈給公益事業,以至他去世時家徒四壁、存銀無幾,惟詩文墨寶頗豐,這在清代官僚中實屬罕見。當地百姓極為感念宋湘恩德,為其塑像建祠,立碑奉祀。在《雲南大理圖書館記》中有這樣的評價:「明清兩代人至雲南的外省人當中,宋湘是最受人們尊敬和稱贊的一位。」
四、詩歌贊雲南 江山到處我題詩
宋湘不只是一位耿介奉公、勤政有為的清官,也是詩書俱佳的詩人和書法家。光緒《雲南通志》卷一百三十九《循吏·宋湘傳》記述:「湘才氣豪爽,工書能文,詩尤火速,每有所作,落筆立就,時稱為真才子。歷官皆著治績,而獎掖後進,成績尤多,至今士林傳其遺事覺得佳話。」他在公務之餘,頗好寫詩,所到之處,對當地的名山勝水或光景奇花,往往付之筆端。其後,宋湘把在滇詩作編成《滇蹄集》三卷計157首。這些詩作記述了宋湘在雲南的行蹤和心跡,以及他與當地人民之間的深情厚誼,表達了他對雲南的感情。
「馬蹄今日踏滇山」
嘉慶十八年(1813年)秋,宋湘出任雲南曲靖知府,一路南下,棄舟登車,過安順,出盤縣,風塵僕僕,終於在一天下午抵達黔滇交界的勝境關。宋湘一行人在界關木牌坊邊的山脊上稍事休息。當他抬頭遙望四周莽莽群山時,不禁心潮起伏,感慨萬千,在驛站牆壁上題寫了《滇南勝境題壁》七律一首:
馬蹄今日踏滇山,山在乾坤何處邊。
漢使石壇金碧氣,佛門鈴塔祖師禪。
封疆六詔開荒服,道里中原認斗躔。
回首十年香案直,退朝滿袖只爐煙。
詩中記述了宋湘路過勝境關時的感受。首二句筆力遒勁,氣勢壯闊,把視線一下子延伸到遙遠的群山,給蕭寂的荒野增添了無限的生機,令人心情為之振奮。接下來的頷聯和頸聯,高度概括了自漢唐以來,雲南與中原內地在政治、經濟、文化上的密切聯系。結句回憶在京任職時的心境。
據史料記載,宋湘到曲靖後,當地正遭受嚴重的洪澇災害。上任伊始,宋湘身先士卒,率士民百姓賑災救困,通過治水、築堤、修路、補城等舉措,治理了水患,並使當地經濟得到長足發展,在不太長的時間內取得了有口皆碑的成效:「……郡民走告我,今歲谷增萬,魚鱉化為禾,洪波消荒甸;荒荒馬龍州,男女骬不線,使君慈母心,女手扦扦勸,五百新紡車,織染茲亦遍。聞之豈不歡?百不了一願,邊荒多艱難,救民先救困。茲行復如何,區區心一寸。」(見宋湘《滇蹄集》卷一《之廣南道中述懷四首》之三)。宋湘在曲靖的業績,受到雲貴總督伯麟的嘉獎。
「江山到處我題詩」
嘉慶十九年(1814年)夏天,宋湘到昆明述職。其間,他先後游覽了大觀樓、黑龍潭、西山等名勝景點,被這些優美的自然風光所感動,即興揮筆題詩。且看《題昆明池大觀樓壁二首》:
江山到處我題詩,況是登樓放眼時。
此水自從聞漢帝,昔人誰實見滇池。
碧雞金馬今黃土,段詔蒙酋古復棋。
欲唱竹枝三百首,遍傳騎象戴花兒。
空翠波光入酒杯,大風環佩亦仙才。
杜陵眼老旌旗失,蠻徼雲深關塞開。
萬里星辰依北極,百年草木上春台。
君看一帶山河影,浩盪蓬壺月照來。
這兩首詩都是借景抒懷之作。作者面對眼前如畫江山,引發對歷史的回顧與懷想,意氣風發,神思飛揚,也流露出建功立業的抱負。傳說,其時宋湘游興未盡,又應邀在大觀樓寫下「千秋懷抱三杯酒;萬里雲山一水樓」的名聯。此聯與上述二詩,在立意上一脈相承,在意境上相得益彰,以懷古入題,以景抒情,以形象對格,以數詞量片語句,構成一副妙手天成的佳聯,抒發了作者曠達樂觀的襟懷。
五年後,嘉慶二十四年(1819年)春天,宋湘從京城返回昆明,重遊大觀樓,又題寫了《春日重題大觀樓二首》:
樓上春雲住又飛,樓前春水綠生肥。
舉頭莽盪身何處?驪酒蒼茫醉未非。
三島遊仙他日夢,五湖垂釣幾人歸。
球場牧馬將軍老,誰話天山雪打圍。
湖花湖柳此依依,天下春光兩燕飛。
好水自頭連尾看,諸山從古到今圍。
百年作客原如寄,竟日登樓只不歸。
此曲莫傳王粲和,怕教遊子淚沾衣。
詩中除了贊嘆滇池的美景外,卻少了前時的意氣風發,多了懷舊的思緒,隱含著宋湘慨嘆暮年難酬昔日壯志的心情。這二首七律,首二句似信手拈來,語言清新流麗,為全詩增添了不少藝術魅力。宋湘兩次游大觀樓寫的4首七律,無論是詩的立意,詩藝特色,抑或是引典用詞的縝密,對仗的工整,以及音韻節律等方面,都達到了相當的高度,多年來一直被後人推崇。而且在同一景點上,同時保存一個詩人的三件作品,這在詩聯界尚屬少見,足見其具有不可低估的審美價值。
「何時泉邊見梅樹」
春城昆明四季如春,不僅有眾多的名勝古跡,亦有許多聞名遐邇的奇花異卉,是歷代文人騷客心儀的休閑之地。宋湘多次途經昆明,公幹之餘,曾慕名前往附近的景點遊玩,每有所感即題詩壁上,以抒懷記事。請看《初夏獨游龍泉觀訪古梅,題詩而返》:
何時泉邊見梅樹,傳聞封殖自唐年。風雷戰斗壯士老,煙霞騷屑將軍眠。高搴參天漢柏雨,低繞撲地秦松煙。白摧朽骨何盤盤,蒼皮遠出青可憐。春天花開大如盞,雲中之君下來翩。古香蓊勃遮遠天,蘭房蕙幕相新鮮。美人石腸青鐵肝,中有萬古相思魂。問君此情香何處?結子滿枝空掩關。吁嗟客心何可言?為官萬里紛憂煎。荒山野水走皮骨,蠻煙瘴雨沾衣褌。狂游豈少阮孚屐,清夢久隔羅浮村。角巾東第定何日?手版西山聊暮雲。青鞋布襪古篋存,心跡要與林逋論。舉頭萬丈青天月,題詩壁上花應聞。
這首七言古詩,前半部分敘述黑龍潭邊唐梅宋柏的來歷,突出了梅花經受風霜雨雪的侵襲和磨礪後,仍保持著非同尋常的風韻。作者以比喻誇張的表現手法,逼真地描繪出古梅虯曲高大,歷千年磨難而不屈不撓的風骨,以及春天到來時梅花璀璨動人的風姿,謳歌了古梅堅忍不拔的形象。後半部分抒發詩人昔日在廣東惠州羅浮山下無憂無慮賞花遊玩的日子,思鄉之情躍然紙上。最後兩句把全詩的立意推到了極致,耐人尋味,久讀不厭。
後來,宋湘的好友沙琛(字獻如,號雪湖,大理人,乾隆舉人,曾任知縣,著有《點蒼山人詩鈔》)游黑龍潭時,見宋湘的題壁詩,也步其韻寫了一首唱和詩《黑龍潭值老梅盛開,感懷舊游,用壁間芷灣太守韻次之》(見《點蒼山人詩鈔》卷七。詩略)。
「雲南茶花亦迷離」
雲南素有「茶花甲天下」的美譽,且看宋湘游昆明西山雲安寺時寫的賞茶花詩:
天下茶花無甚奇,雲南茶花亦迷離。入院突兀見此本,九州萬古空春姿!高火傘,低摩尼;紅者玉,紫者泥;十萬灶,一軍麾。日亦不敢出,月亦不敢窺;朱霞青天,雷電齊飛。何年所植何物為?花葉不到處,精焰猶交馳。才大有如此,獨立隘兩儀。世人紛紛說少態,蚍蜉撼樹真群兒。吁嗟乎!種花須種一千載,看花須看一千枝,飲酒須飲一千碗。君不見揮劉伶,斥李白,雲安寺里人題詩。
宋湘在這首詩中,運用誇張的表現手法,首二句就突出了「雲南茶花甲天下」的語境,使之達到美壓群芳的地位。接著,作者滿腔熱情地盛贊雲安寺里的茶樹高大,茶花美若雲霞、璀璨如火的絢麗多彩的形象。詩人在盡情贊美茶花壯觀、豐美、燦爛的景象時,沒有忘記為韓愈伸張正義,針對那些誣陷忠良的小人情不自禁地喊出「蚍蜉撼樹真群兒」的心聲。全詩筆墨酣暢淋漓,詩語形象生動,節奏明快跌宕,音韻鏗鏘有力,情感高昂激越,立意高峻拔卓。當時詩壇名家吳嵩梁(字子山,號雪蘭,1767年生,江西東鄉人,嘉慶時曾任內閣中書)看了宋湘這首詩後,發出由衷的稱贊:「定光寺(即雲安寺)里紅山茶,雷火燒空十丈花,看花君載千湖酒,醉膽輪囷大如斗。萬古茫茫兩謫仙,太白子瞻誰抗手?」(見《香蘇山館全集》卷十二)。
嘉慶二十四年(1819年)春,宋湘時隔五年再次重遊雲安寺,還想飽覽茶花盛開的美景。當他站在茶樹前,注目茶花,心馳神往,用神來之筆寫了《重題雲安寺茶花二首》,贊美茶花。其二為:
神仙無醉亦無醒,昨夜東皇觴百神。
來路豈真獅子國,番風長壓牡丹春。
夢中彩筆傳名士,天半朱霞立異人。
難怪外間桃李笑,此花肝膽大輪囷。
當時,有人說茶花是從海外傳到雲南的,宋湘對此提出質疑並否認。雲南茶花本來就是本土所產,何來外來之說?若以番風壓牡丹那樣貶低雲南茶花的存在,則太不應該了。這里的茶花鮮艷奪目,就像素有神來之筆的江淹那樣光彩照人,其品德是多麼高尚純潔啊!最後,作者在茶花如此熾烈的氛圍中,精神上得到了慰藉,從內心深處升起一種對美好事物無限依戀的深情。此詩最大的特點是善用擬人化的表現手法,引典用語似信手拈來卻自然嫻熟,毫無斧鑿痕跡,是一首藝術品位較高的七律佳作。難怪宋湘的同鄉好友黃釗在《讀向華堂詩集》中稱贊這首詩:「讀到千枝球放句,朱霞天半照雲安。」
「我是何人須是我」宋湘曾寫過這樣的詩句:「忘年十載此長安,閱盡榮華耐盡寒。我是何人須是我,真詩莫與外人看。」不論為官還是為文、為詩,他都用一顆真心去做;不論當多大的官,他都保持著一個「真我」,不被浮雲蔽眼。宋湘在雲南為官13年間,「要與民間驗辛苦」是他的格言。他所到之處都深入實際,調查研究,體恤民情,有的放矢地為當地解決首當其沖的問題,為當地百姓做了不少好事實事抗災害,尋富路,除惡徒,興文教,捐俸祿,綠荒山,題詩聯……他一心奉公不計個人得失,「得失千秋一片心」。《雲南大理圖書館記》《清史·列傳》《廣東通志》《嘉應州志》均記載宋湘始終如一地過著儉朴生活,把薪俸大部用於振興地方公益事業,百姓都真心感佩銘記他。
宋湘離開雲南時,送行的人群排成長龍。人們還在他任職過的地方,自發籌錢建祠立碑來懷念他。宋湘一生清廉,道光六年(1826年)十二月二十五日,他逝世於湖北任上時,竟然無錢安葬,是當地的百姓父老募捐幫其料理後事。 清代嘉慶年間,一幫廣東才子結伴北上赴京趕考,渡韓江,過梅嶺,一直來到長江南岸。
一日,他們正待渡江的時候,忽然有一艘官船順流而下,正好被渡船擋住去路。船上官兵大聲吆喝:「f渡船!渡船!別擋道!這是官船,你們擋道,該當何罪!」
過河的這批人全是秀才舉子,一來躊躇滿志,二來人多勢眾,三來怕誤時辰,再說又不知官船坐的是什麼官人,便不理睬官兵的吆喝。
卻說官船上坐的是新任兩廣總督。他見官船被擋,便走出船頭看個究竟,見是民船攔路,正待發作,忽見這些人全是赴考的才子,心裡就多了個心眼。他想:這幫秀才說不準哪個這次考中狀元,以後成了氣候,於自已不利。因而不敢貿然得罪。但官威被滅又不甘心,於是,他大聲喝道:「喂,你們要想先過河也不難,我出一副對子,你們當中誰能對得通,就讓你們先過。」
接著,他就信口出了上聯:「萬馬立青霜,將軍出朔方,東之廣,西之廣,總督兩廣!」他道出自己的身份,目的是嚇這幫秀才,使他們給自己讓路。
果然,秀才們一聽是新任兩廣總督,就有些怕了,誰也不敢應對。
這時,人群中突然閃出一個身穿薴麻衣的秀才。他分開眾人,喊道:「我能應對!」
大家都轉眼望著這個不知天高地厚的人,不知他能對出什麼對子。
只見秀才不緊不慢地說:「手持七寸管,揮成大文章,中解元,中狀元,連中三元!」他語出驚人,正中兩廣總督的要害和顧忌,總督大人只好贊此人才氣不凡,同時也為自己找了個下台台階 ,就讓他們的渡船先過。
這個秀才不是別人,正是後來一舉成名,被稱為廣東才子的宋湘。

Ⅲ 「與君初相識,猶如故人歸」 出自哪原文是什麼怎麼解釋

這句話在雲南一種煙「茶花」的煙盒上

出處:茶花煙所屬的雲南煙廠

原文:

與君初相識,猶版如故人歸權。天涯明月新,朝暮最相思。

譯文:

我與君不過初次相見,就好像遇見了相交多年的老友一樣。

所思之人才相識便有一見如故的親切。天涯明月,早晚最是相思。

(3)詩語茶花擴展閱讀:

明代著名的散文有歸有光在他的散文《山茶》中,這樣抒發他對山茶花的鍾情「山茶孕奇質,綠葉凝深濃。往往開紅花,偏壓白雪中。雖具寶貴資,而非妖冶容。歲寒無後凋,亦自當春風。吾將定花品,以此擬三公。梅君特素潔,乃與夷叔同。」他認為牡丹不及茶花,梅花與較之遜色

創牌於1972 年的茶花煙,最初是煙出品專門設計的,現已成為國內名牌產品。1989年茶花被評為全國優質產品;1994年在第五屆亞太博覽會上,「茶花」獲得金獎;2002年在國家煙草質量監督檢驗中心對行業內119個卷煙產品進行質量統一檢驗中,專供江西市場的「茶花」品牌獲得包裝卷制質量滿分。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茶花煙

Ⅳ 琴棋書畫,詩酒花茶。全詩是什麼

唐伯虎曾寫過一首言志詩:

琴棋書畫詩酒花,

當年件件不離它。

而今般般皆交付,

柴米油鹽醬醋茶。

釋義:

遙想當年,何其風流瀟灑。琴棋書畫無一不通無一不曉。寄情於山水之間,明心於庵院之所。而今好景不再,終日疲於生活應酬,瑣碎小事,奔波於名利之間,為了生存發展殫精竭慮。真是昨日之日不可留,今日之日多煩憂。

(4)詩語茶花擴展閱讀:

賞析:

「書畫琴棋詩酒花」本為大雅之事,當年樂在其中,何其風流瀟灑,而今好景不再,一切都宣告「顛覆」,變為「柴米油鹽醬醋茶」的大俗之物了。

但詩中「雅」與「俗」的對照與轉換,卻寫出了現實生活中芸芸眾生現實的生存狀態,而以「柴米油鹽醬醋茶」來對應「書畫琴棋詩酒花」,則可見作者的巧思與創新,因多次運用已經鈍化的這一俗語兼詩語,在此詩中得到煥發出新的光采,如同山窮水盡,忽然柳暗花明。

創作背景:

唐伯虎才華橫溢,滿腹經綸,他在28歲時就高中解元因。因弘治十二年科舉案受牽連入獄被貶為吏,突發變故讓唐寅喪失進取心,從此游盪江湖,埋沒於詩畫之間,窮困潦倒,靠賣書畫為生,並縱情於酒色當中。

建「桃花庵」作為自己的居所。此後的日子可想而知,畢竟「學而優則仕」的道路被切斷了,就這樣開始了他漂泊的、心酸的後半生!

熱點內容
花店創業分享 發布:2025-02-02 09:45:22 瀏覽:802
西蘭花炒豆芽 發布:2025-02-02 09:39:00 瀏覽:474
紅掌怎麼插花 發布:2025-02-02 09:34:03 瀏覽:509
一枝玫瑰花的包裝方法 發布:2025-02-02 09:29:19 瀏覽:174
泥炭盆栽 發布:2025-02-02 09:28:30 瀏覽:624
紫羅蘭媽咪 發布:2025-02-02 09:18:16 瀏覽:392
七夕搞笑鑽石 發布:2025-02-02 08:44:44 瀏覽:798
舒亦花卉 發布:2025-02-02 08:35:02 瀏覽:923
花語為暗戀的花 發布:2025-02-02 08:33:02 瀏覽:24
全網花店 發布:2025-02-02 08:23:54 瀏覽: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