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櫻梅茶花 » 康熙梅花紋

康熙梅花紋

發布時間: 2023-09-05 00:33:09

㈠ 博物館冰梅花瓷器值錢嗎

值錢。博物館冰梅花瓷器屬於中國瓷器的一種,是清代康熙的一種新產品又稱「冰裂梅花紋殲吵」,是並改扮以仿宋代官窯冰裂紋為地,並於其上畫朵梅或枝梅,將冰裂紋釉面的肌理與梅花完美結合的一絕灶種特殊裝飾紋樣,因此具有一定的收藏價值,比較值錢。

㈡ 覺山隱窯丨這么美的紋飾,竟不是出自官窯。

自上次郭先生品鑒覺山隱窯杯事件之後,這款梅紋杯子算是火了一把,有很多朋友問,那麼今天就說說梅紋。

在「花中四君子」里,梅花是最早成為瓷器裝飾紋樣的。可以看到,在南宋吉州窯瓷器上有剔釉而成的梅花紋飾,也有剪紙或筆繪的梅花,在以「素」為美的宋代,這種簡約而不簡單的紋飾顯得很有韻味。遼代則承襲唯蘆宋代傳統,但略有差異,以黑彩點繪的梅花紋飾為多。至元代,瓷器上的梅紋就較為常見了,也基本成型。

通常來說,元代的梅花有別於其他同時代紋飾的粗獷寫意,而以寫實風格為主,花瓣細線勾描之後填色,並留白邊,還有一種簡筆繪畫,單筆勾勒出枝幹,梅花五瓣搨點,極富傳統水墨畫的韻味。這種花前月下的清新風,在元代瓷器中是不多見的,可知梅紋在當時地位之不同。

明代早期時,梅紋瓷器也很常見,構圖疏朗留白大,紋飾簡潔明快。畫法為一筆點劃,隱約有元扮差代遺風,但更為灑脫寫意些。洪武官窯單獨梅花主題的器物比較少,多是松竹梅歲寒三友,梅花點花心、勾花蕊,畫法比元代細膩得多;洪武民窯梅紋一般都畫在盤子和碗之類的內心,梅枝一兩筆粗壯線條帶過,枝葉和花朵則用有些像彈簧的細螺旋線畫法表現,屬於很乾凈利落的簡筆寫意。

永宣時的梅紋構圖簡單,隨意性強,但和洪武有明顯區別的地方是,枝幹不再是洪武那種一筆搨成,出現了一些輔助性線條,梅枝和花朵比較清晰分明了,梅瓣也多了,畫法寫實了一些,而且有花苞,並有叢梅出現。

成化時始見五瓣梅,且不論正面還是側面均有細線勾蕊,勾勒渲染的畫法也取代了前朝的一筆點劃,梅枝雙線、花瓣五曲,畫面更加清晰生動。可惜,受到社會衰敗的影響,明後期的梅紋越來越沒有特點,線條生硬、勾線模糊,而且畫法粗率,無可取之處。

清代的梅紋器物就比較多了,除了松竹組合外,單獨梅紋題材的也屢見不鮮,除了傳統勾勒渲染,始見於康熙的冰梅紋最有意境。尤其康熙民窯中的藍地冰梅紋,也叫做「滿梅紋」最具格調,畫法細膩卻不失瀟灑,梅枝遒勁,梅朵飽滿,褶皺生動,正側背各種梅型於一畫中,歷代名家皆共識其藝術成就明顯高過官窯冰梅紋。在瓷器史上,官窯不如民窯的不多,滿梅紋算是最有名的一種。

不同於傳統的勾線點染的分水畫法廳山皮,滿梅紋是以青花濃淡的控制,渲染出冰裂紋理效果,所繪器物通體色澤濃郁,有類似宋代官窯冰裂紋開片,這種畫法也被稱為「反青花」,在當時最為流行,也最受文人雅士推崇。以至於後朝不斷有仿品出現,但受到各種因素影響,都不及康熙滿梅紋器物生動有神,成就不高。

雍正乾隆以後,五彩和粉彩逐漸流行,且畫風過於追求裝飾和規矩,畫的藝術感反而越來越淡,青花梅紋器物也逐漸慢慢變得可有可無。

所以,康熙滿梅紋就自然成為了覺山隱窯青花梅紋主要摹本之一。這種藍地白梅、暈染裂紋、枝幹硬朗、梅朵肥潤、花蕊細膩,時代特徵很明顯的紋飾,雖然好看但對畫師的審美和功力要求也相當高。

從畫工來說,藍地反青花是青花繪畫里最難畫的紋飾之一。更難的是,我們在傳統康熙冰裂紋的基礎上做了提升和調整,放棄了比較簡單拘謹的以短線組合六邊形深色格子的做法,而以純青花渲染的方式表現冰裂效果,這樣不僅看起來更開闊,器物的整體感也更強,氣勢提了起來。

但這種畫法比起傳統冰裂紋更費工費時,繪畫難度也高了不少。其實,這種大面積的分水渲染很難控制,畫的時候,料水都是墨色,看不出最終效果,每一筆濃淡和力度要如一,因為大藍地的畫,有一處不均勻的瑕疵,成品就會放大的很明顯,看上去既不舒服又不雅緻,這一切只能憑畫師經驗自行把控了。而且,這種藍地反青花在上釉和燒制過程很容易出現瑕疵,如果以完美標准來衡量,成品率並不高,所以做滿梅紋的器物,對每個環節都是考驗。

作為覺山隱窯主打紋飾之一,滿梅紋是畫得比較早的,清新儒雅的文人風格和另一款代表紋飾「獅球紋」的大氣雄渾恰好互為補充,而且一直不斷有新器型推出,也很受朋友們的喜愛。後續滿梅紋作品會不斷和各位見面,屆時期待與大家一起品鑒交流。

順祝秋祺!

㈢ 康熙御制銅香爐有幾種

香爐除了作為敬佛或是祭祖的禮器外,

還是文人雅士的心愛之物,

置於廳堂或擺於書房案頭,

讀書時點上一炷清香,

便有了「紅袖添香夜讀書」的美妙意境。

靈性的香爐賦予人們更多的生命靈性,

它穿越時光隧道,

追逐並領略博大深遠的歷史文化。

香爐是「香道」必備的器具,也是中國古代民俗、宗教、祭祀活動中必不可少的供具。他的用途有很多種,或熏衣、或陳設、或敬神供佛。形狀上常見為方形或圓形,方形的香爐一般有四足;圓形的香爐,都有三足,一足在前,兩足在後放置。

歷代使用的香器包含博山爐、香斗、手爐、卧爐、香筒等不同形制的香爐,以及熏球、香盒、香夾、香插、香盤、香匙、香鏟、香筒及香囊等配套器具。

中國香爐文化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商周時代的「鼎」。清朝光緒的御用香爐是由玉來做,非常薄,用手電筒打在裡面,外面可以看到光源。

大明宣德爐為爐中翹楚

早在漢代以前就出現陶、瓷、銅、鐵、瓦為材料製成的香爐。元末明初隨著銅器鑄造業的迅速發展,原先其它材料的香爐,逐漸被銅香爐所取代,宣德爐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運用黃銅鑄成的銅器。

明清時期,大明宣德爐成為香具中的翹楚,也奠定了中式銅香爐在後世的地位。據史料記載,明代宣德皇帝在位時,為滿足玩賞香爐的嗜好,責成宮廷御匠參照皇府內藏的定、汝、官、哥、鈞等名窯瓷器的款式,以及《宣和博古圖錄》《考古圖》等史籍,設計和監制香爐。

錯銀雲龍紋銅爐 明宣德

為保證香爐的質量,工藝師挑選了金、銀等幾十種貴重金屬,與紅銅一起經過十多次的精心鑄煉,成品後的銅香爐色澤晶瑩而溫潤,宣德爐的鑄造成功,開了後世銅爐的先河,在很長一段歷史中,宣德爐成為銅香爐的通稱。

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用黃銅鑄成銅器,具有40多種色澤,集造型形式之大成,從而將銅香爐藝術推向歷史巔峰,也掀起了後朝後代的仿製高潮。

香爐使用的質料主要包括銅、陶瓷、竹木器、金銀、琺琅及玉石等。

銅器香爐

明清以來流行銅爐,銅爐不懼熱,而且造型富於變化。

乳釘紋豆形嵌銅琉璃香爐 唐代 銅器

此爐造型規矩精巧,亮麗有光,銅質與琉璃的搭配,質朴蘊配弊斂,非常精緻,應屬精緻入微品位極高之品。銅質底柱,琉璃爐身,兩側雙耳,各墜一環,兩圈銅質鑲邊將爐身分隔成上下兩部,爐身器表浮著數圈突起的小點,爐蓋近頂部鏤有錯落有致的小孔,古色古香的韻味,令人彷彿看到縷縷熏香隨之四散開來。

鎏金浮雕花卉紋三足銅爐 明代 銅器

此爐直筒形,口部寬邊內折,三底足呈如意雲頭狀,整器端莊規整,為明朝香爐中較為典槐談型的器型。近口部及底部各有一圈回紋。腹中部鑄荷花、梅花、牡丹等圖案。口部底部邊緣、腹中部荷花等圖案以及三足均鎏金,底部有「胡文明制」四字篆書鑄款。

錯銀梅花紋三足銅爐 明代 銅器

此香爐口部呈寬頻狀,直腹,三底足呈如意雲頭狀,平底。銅色黑中帶紅,底部有錯銀「石叟」篆書款。主要運用錯銀工藝裝飾,口部寬邊上一圈回紋,腹部為傲雪寒梅,近底部飾一圈弦紋,三足勾勒出如意的輪廓。

紅木座錯金銀螭紋夔身銅熏香爐 明代 銅器

此香爐的爐式出自宣德爐譜,款式經培明族典,源於青銅彝器中的簋,端穆冷峻中透出典雅雋永之質,乃傳世銅質香爐中的上乘精品之作。工藝紋飾以粗細不等的銀絲在器身、器足、雙耳上鑲出螭紋等不同花紋,以金片點飾其間,更添觀賞之美。爐座和爐蓋均為完好無損的原配紅木,雕鏤玲瓏剔透,古香古色,與沉穩古樸的爐體相得益彰。

鎏金饕餮紋三足銅香爐 清乾隆 銅器

此爐為銅,黑漆為地,浮雕的圖案鎏金。板沿口,方唇。深圓腹。壯碩的三龍首足。器口沿,曲耳上皆為浮雕雲壘紋。頸為大顆的乳釘紋。腹為浮雕的饕餮紋,器表突起的紋飾皆鎏金。整器雄渾宏闊,庄嚴大器,古樸凝重。

鎏金開光鏨花雙耳三足銅香爐 清代 銅器

此香爐為橋式雙耳,直口,鼓腹成碟形,三乳釘足。周身未見鑄紋及焊縫,應為失蠟法製造,器身打磨得較為平滑,年代應為清中期。腹部有四個海棠形開框,框內鑄有淺浮雕梅花、牡丹、松樹等。

獅子踩綉球鎏金鏨花銅熏香爐 清代 銅器

此香爐為三柱足,器蓋、口部、頸部、鋪首、開框紋飾、三柱足表面作過鎏金處理。腹部則為漆古色。蓋面鑄成鏤空的花草紋,蓋鈕為一端坐的獅子,左腳踩一綉球。口部側面鏨刻一圈回紋,直束頸。肩部鑄有兩層凸起的蓮瓣紋,兩側各有一個海棠形開框,框內為喜鵲登枝等浮雕圖案。

翡翠蓋鈕八出戟錦雞紋蹄足銅爐 清代 銅器

器壁較薄,唇口外撇,束頸,鼓腹,寰底,三蹄足。腹部有八條出戟,其間以回紋為錦地,上鑄錦雞紋。器蓋、器座均為原配,器蓋上有翡翠蓋鈕,表面鏤雕三處花草紋,器座與三蹄足正好凹凸相合,形如三支牛角相接,中間連以蓮蓬。

金螭耳猴足香爐 清代 銅器

整器呈長方形,分為蓋、身兩部分。器身中間外壁為長方形,短壁有龍首銜環耳,四隅為圓柱形,略長於四壁,下為四足。口沿下有連續的點紋、孤紋;長壁裝飾上下兩組紋飾,上為兩兩相對的變形鳥紋,下為簡略的雙龍紋;圓形柱上為瓔珞紋,下為如意紋。

鎏金浮雕火焰紋蹄足銅香爐 清代 銅器

簋式鎏金雙龍戲珠銅香爐 清代 銅器

鼓腹束頸扁圓三足銅爐 清代 銅器

浮雕荷花紋鎏金銅香爐 清代 銅器

白玉禮帽獸耳三足爐 清代 銅器

瓷器香爐

青釉蓮花形香爐 北宋 瓷器

此香爐方唇,直口,矮領,平折肩,曲腹,束腰,喇叭狀台形高圈足。淺灰胎,質細密。釉色青綠略泛灰,釉面勻凈光潔,無開片,玻璃質感強,施釉近底。腹外壁塑貼蓮瓣,花瓣肥厚,瓣頭出肩。喇叭形足面上凸起兩道緩棱。

鈞釉貼花鼎式爐 元代 瓷器

此香爐口沿平折,直頸,鼓腹,圜底,下承三象鼻形足。口至頸部附對稱的兩長方形沖耳,沖耳中部至肩部有動物形耳相連接,頸部飾有六枚花朵形鼓釘,腹中部對稱貼附有兩組獸面銜環鋪首裝飾。香爐造型典雅,釉色柔和溫潤,較為精美。河南鈞窯燒造。

鈞窯大香爐 元代 瓷器

該香爐通體呈天青色,頸部浮雕三隻麒麟,正面中央有一方形題記,為楷書銘文,標出的製作時間為己酉年(元武宗至大二年,1309年)。香爐造型渾厚碩大,表面堆積著厚厚的釉料,閃耀著珠光寶氣,彰顯出不凡氣派,實為元代鈞瓷中的稀世珍品。

孔雀藍釉香爐 明中晚期 瓷器

爐為直口,寬唇,直頸內束,扁鼓腹,三袋足;頸上附一對綬帶形耳。施孔雀藍釉,部分剝落,獅鈕及底露胎。

鬥彩雲龍紋三足香爐 明萬曆 瓷器

此香爐為三足瓜棱腹高耳爐,菱花圓台形蓋,蓋上蹲一獸。器表用青、紅、赭、黃、綠、紫黑色繪出龍、雲氣圖案,色彩斑爛鮮麗,布局緻密緊湊,頸上有「大明萬曆年制」青花款識,兩旁有青花和紅、綠等色構成的回紋。

青花人物故事圖香爐 清康熙 瓷器

此香爐為圓唇,敞口,矮頸內束,鼓腹,平底,外二層台矮圈足、足底露胎。頸部上為雙圈、下為單圈青花弦紋,內為卷雲雜寶紋;腹部為青花「竹林七賢」圖;足肩一青花單圈弦紋。胎質堅硬、緻密,胎色潔白、純凈。釉色透明、瑩潤。青花呈色明艷。康熙中期江西景德鎮民窯燒造。

漆金粉彩開光花卉紋香爐 清乾隆 瓷器

此香爐為方口,雙耳,四足,蓋上塑瑞獸,珍珠地開光內繪粉彩花卉,口沿雙耳瑞獸底足漆金,造型規整,富麗堂皇。

鈞釉香爐 元代 瓷器

卵白釉一爐二瓶三供 元代 瓷器

白地綠彩靈芝紋三足香爐 明成化 瓷器

玉器香爐

瑞獸鈕象耳三足玉香爐 清代 玉器

此件玉香爐,象耳雙環,蓋飾龍紋,蓋頂立一瑞獸。爐的中腹位置有兩象耳,掛雙環。上方有方折的兩長護耳。身飾神獸紋,三足飾瑞獸紋,雕琢精湛。

鳳耳活環壽命紋玉香爐 清代 玉器

此香爐為碧玉質地,蓋呈盔形,雕飾卷雲紋及獸面紋,頂鏤雕盤龍鈕。板延方口,上飾回紋,爐體淺浮雕獸面紋、如意卷雲紋。側面雕鳳首,帶活環。圓底,底部有五條環形。

菊花紋圓珠鈕三足玉爐 清代 玉器

此香爐為白玉採用圓雕、透雕手法,晶瑩剔透,爐身遍飾寶相紋。爐蓋飾寶相紋、素紋、圓珠鈕。菊花紋雙耳雙環。三足飾獸紋。爐內掏膛平整干凈,雙耳處有色沁。

金蓮花鈕雕勾蓮紋碧玉香爐 清代 玉器

此器為碧玉材質,圓口圈足,鏤雕折枝芙蓉為雙耳,爐鈕裝飾金色盛開蓮花,蓋面為凸雕和淺雕蓮花紋,鼓腹上雕淺地勾蓮紋,花足外撇,此器造型端莊典雅,琢磨精細,為清代玉器佳品。

鏤雕龍鳳紋三足香爐 清代 玉器

此器為碧玉質地。蓋鈕為鏤空雕龍鈕,蓋身為八面,每面均鏤雕龍鳳紋。高浮雕雙龍耳,板沿外伸,板沿飾活環數個。器腹雕花卉如意紋,浮雕三獸首足。整器造型奇特,雕工精細繁復,古樸凝重。

玉香爐 清代 玉器

琺琅香爐

琺琅花卉紋海棠形三足雙耳香爐 清代 琺琅

此為海棠形爐身,繪纏枝花卉,肩飾蓮瓣紋;板沿上,上豎兩環耳,耳飾小朵花卉;下承三足,圓拱狀爐蓋開四個雲形孔透香,花形頂鈕,紋飾均繪在藍色地子上。

銅胎掐絲琺琅彩螭龍耳香爐 清乾隆 琺琅

此器銅胎,形體壯碩,為銅鎏金雙螭龍耳鋬,爐口及爐底為銅鎏金鏤空蓮瓣紋和纏枝花卉夔龍紋造型。下承四銅鎏金獸面足,腹部以藍釉為地,運用銅掐絲工藝飾紅,白,綠等花鳥蝴蝶紋圖案,紋飾生動流暢,掐絲細膩,銅胎厚重。

掐絲琺琅伊斯蘭文乳足香爐 清代 琺琅

寬邊鎏金口沿,束頸,鼓腹,三乳足。香爐內部為淡藍色。頸部為海水紋及連珠紋,海水紋以下為一圈雙線勾勒的如意雲頭,雙線內填深藍色,如意雲頭內填黑色,並有紅色聯珠。腹部三個開框,框線內填紅色,框內底色為白色,內有黑彩阿拉伯文字。三個開框之間用蓮花紋相隔,花內分別填以粉紅、白、綠等色。框外及乳足部分均以淡藍色為底。三乳足各有一朵牡丹紋,以白色及粉經紅色相接,過渡自然。

掐絲琺琅纏枝蓮紋直耳蹄足香爐 清代 琺琅

兩直耳較高,接於口沿上,微向內傾斜。口部寬厚,束頸,球腹,三蹄足。耳部、口部、底足及內壁鎏金,部分已經剝落。香爐表面採取琺琅掐絲工藝裝飾,但釉料氣泡較多,色澤不均勻。整個器表底色為淡藍色,頸部和三足紋花卉,腹部為纏枝纏蓮紋。纏枝花卉的枝條是判定掐絲琺琅器年代的一個重要依據:元明時期為單線掐絲,而至清朝康熙以後採用雙線勾勒,中間填彩。

鎏金藍地琺琅花卉三足香爐 清代 瓷器

其他材質香爐

剔紅三足兩耳帶蓋香爐 清代 漆器

此香爐周身以剔紅工藝,剔刻如意紋,三足兩耳,精雕細刻,工事精巧。清代的漆製品以繁縟、精巧為主,通常在一件器物上綜合了多種髹漆手法,及盡能工之事。

雕花石香爐 清代 石器

此石香爐的製作,由一整塊石料雕成,分上下部分組成。上部分是石香爐,下部底座桌案形式,香爐蓋頂雕刻蓮花八卦圖案,爐身雕有龍和壽字。底座腿部製作是常見於傢具供桌形式。卷草紋裝飾香爐在傢具製作中地位很高,各時代權貴文人、高士極為重視。用石料作成更為難見。

淺灰陶龜馱四猴香爐 遼 陶器

此器為淺灰陶,底平,底座成龜形,龜體俯伏,龜首微伸出體外,雙目圓睜,五官清晰,前後足縮在殼緣,每足有五爪。龜首後側有尾,龜背上馱香爐一個,香爐內凹成圓缽狀,香爐頂部,依龜首方向,前,後,左,右有三角形突起,各塑猴子一雙。

伏獅鈕雙龍耳三足薰香陶爐 明代 陶器

此薰香爐造型古雅。採用貼花裝飾工藝,爐蓋上有圓雕伏獅,蓋的兩邊鏤空雕簡潔的花瓣形成透氣孔,以使香煙溢出;雙耳作兩條龍狀,龍嘴咬著爐邊口,龍上各系一小環;爐身中一邊一條龍,前後相接;三足以怪獸飾之。

蓮花形銀香爐 遼 銀器

此香爐造型新穎獨特,如一束蓮花。

㈣ 康熙梅花狀錢幣值多少價值

康熙梅花狀錢幣,官方鑄造的錢幣都是圓形方孔。

清朝時期工匠在錢幣上改刻花紋作為飾品、花錢,其中有邊緣改刻為各類花葉形狀的。

如果是早期改刻,其收藏價值比原幣的市場價值還高。俱體價值要依據改刻的工藝、幣種評估。

參考圖片

㈤ 康熙,雍正和乾隆時期的瓷器有何不同

康熙時期的瓷器特點:

1、從製作工藝上看,有粗、細之分。這主要是指旋胎及底足的處理。康熙時期的瓷器旋胎比較規整,器壁外處理平整,器物的內部少有精細的處理,常見手拉胎的痕跡。器物的底足大多很規矩,底足處理圓潤、光滑。而光緒朝的瓷器在旋胎上胎體較康瓷輕薄一些,特別是器物底足的處理,稜角不很清晰,有拖泥帶水的感覺。在胎質方面。康熙朝的瓷器的胎質可以用細密、潔白、堅實來形容。光緒朝瓷器的胎質比較粗松,呈灰黃色。
2、畫工方面,康熙朝的瓷器線條流暢,特別注意起筆落筆的頓挫,線條猶如鋼條,直線和彎曲都剛勁有韌性。繪畫造型准確,詩書畫印,完美結合。赤壁賦、聖主得賢臣頌等詩文常整文搬上畫面。書法多楷書,字體秀美、工整。繪畫的內容有人物、山水、花卉、龍鳳等題材。光緒朝瓷器的線條柔軟、較細,力度不強,雖也有起落筆的提頓,但相比之下則顯得無力。在繪畫的內容上也少有創新。
3、另外釉質也有一定的不同。康熙朝的瓷器多表面平整光滑,釉質較厚,半透明、呈淡青色。光緒朝瓷器釉質較薄,表面不平整,常有瑕疵。

4、康熙時期獨創的冰梅青花。冰梅紋,又稱冰裂梅花紋,是清代康熙時期獨創的一種青花紋飾。

雍正瓷器造型特點是:
1、雋秀爾雅,小巧玲瓏,以盤、碗、杯、碟和小件器物為主。器型比例協調,有所謂的「曲線美」。
2、胎薄體輕,大器規整而不厚重。
3、釉色品種繁多,釉面有桔皮紋,這是雍正器突出的特點。
4、窯變紅釉,由這時開始出現,是由紅和蘭兩種顏色交織一起,蘭色多於紅色。
5、爐鈞釉,也是從這時開始的,是由高梁紅和松石綠兩種顏色交錯在一起。
6、青花色調為青白和粉白。青花顏色層次不如康熙時多,一般的只有2一3個深淺顏色。
7、彩瓷的色彩柔和而不艷。粉彩、五彩、法琅彩所繪人物、景物,都明顯縮小,畫面聚收。粉彩紋飾細膩,色調淡雅,立體感強。在施彩的紋飾周圍,側視往往可見白釉地襯托處有一圈五光十色的「彩暈」
乾隆年間瓷器特點有:
1、造型規整,比例適宜,外觀曲線雖不及雍正時的優美,但仍比嘉、道時期的雋秀,小件器物尤為精緻。前期器型和雍正時一樣恰到好處,後期則顯呆滯。此後各朝的造型風格,除嘉慶初尚能恪守乾隆l日樣夕長余者皆 為依次遞減,每況愈下。
2、前期胎體細潤,後期漸趨粗糙。
3、青花呈色雖有多種表現,但以穩定的純正蘭色居多。初期有黑褐、青灰、淡蘭各色,色調均沉著,紋飾清晰。
4、爐鈞釉到乾隆時與雍正時不同,其顏色由松石綠和深蘭色組成。
5、法琅彩也稱「古月軒」或叫「瓷胎畫琺琅」,一般都有「乾隆年制」四字楷書的蘭料款。

熱點內容
花店創業分享 發布:2025-02-02 09:45:22 瀏覽:802
西蘭花炒豆芽 發布:2025-02-02 09:39:00 瀏覽:474
紅掌怎麼插花 發布:2025-02-02 09:34:03 瀏覽:509
一枝玫瑰花的包裝方法 發布:2025-02-02 09:29:19 瀏覽:174
泥炭盆栽 發布:2025-02-02 09:28:30 瀏覽:624
紫羅蘭媽咪 發布:2025-02-02 09:18:16 瀏覽:392
七夕搞笑鑽石 發布:2025-02-02 08:44:44 瀏覽:798
舒亦花卉 發布:2025-02-02 08:35:02 瀏覽:923
花語為暗戀的花 發布:2025-02-02 08:33:02 瀏覽:24
全網花店 發布:2025-02-02 08:23:54 瀏覽: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