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櫻梅茶花 » 梅花化妝盒

梅花化妝盒

發布時間: 2023-09-11 07:13:04

① 請問這種化妝品盒子叫什麼蓮花形狀,旋轉盒子就可以綻放般的打開,看著很新奇,上淘寶百度都找不到,有

你直接搜索化妝盒旋轉就出來

② 唐朝女子梳妝用的銅鏡,能照清楚人嗎

可以。

在唐代的時候,銅鏡的製造業已經非常完善了。鏡子一面打磨光亮,用來照,另一面裝飾各種復雜的紋理圖案,中間有些還配有圓孔,用來搭在專門放鏡子的台柱上。

我們現在看到的以前的鏡子都是埋在了地底下不知道多少年,肯定會磨損嚴重,所以給我們一種看不清楚的錯覺。以為以前的銅鏡看人都是模模糊糊的,這其實是一種錯覺。

隋唐時期銅鏡的特點

唐代是我國銅鏡發展史上,又一個新的歷史時期。隋唐銅鏡,較前代又有了新的發展。在銅質的合金中加大了錫的成份,在銅鏡的質地上就顯得銀亮,既美觀又適用。在銅鏡的造型上,除了繼續沿用前代的圓形、方形之外,又創造了菱花式及較厚的鳥獸葡萄紋鏡。

並且把反映人民生活和人們對理想的追求、吉祥、快樂的畫面應用到鏡上,如月宮、仙人、山水等。並出現了題材新穎,紋飾華美,精工細致的金銀平脫鏡、螺鈿鏡。這是盛唐高度藝術水平的產物,充分顯示出唐代銅鏡的特點。

③ 貴州侗寨梳妝盒的年代,見圖片

傳統樣式的奩常被人視為工藝品收藏。中國古代的奩多用漆木或陶製成,戰國至唐朝、宋朝年間以圓形、矩形或多邊形常見,大多分層,後來發展成為可以開合的梳妝鏡匣。由於奩在中國古代常用作女子出嫁時的嫁妝,所以「奩」和「妝奩」也常用來借代嫁妝。
梳妝箱即「官皮箱」,南方俗稱「梳妝箱」。是一種體量較少製作較精美的小型庋具,是從宋代的鏡箱演進出來的,它上有開蓋,蓋下約有10厘米深的空間,可以放鏡子,古代用銅鏡,里畫有支架。再下有抽屜,往往是三層,抽屜前有門兩扇,箱蓋放下時可以和門上的子口扣合,使門不能打開。最下是底座,是古時的梳妝用具。
鏡奩即「鏡箱」,盛放梳妝用具的匣子。又稱「鏡匣」、「妝奩」,也指裝著鏡子的梳妝匝。見「鏡籢」。
《急就篇》卷三:「鏡籢疏比各異工。」 顏師古 註:「鏡籢,盛鏡之器,若今鏡匣也。」
《後漢書·皇後紀上·光烈陰皇後》:「帝從席前伏御牀,視太後鏡奩中物,感動悲涕。」
劉禹錫 《傷往賦》:「寳瑟僵兮弦柱絕,瑤台傾兮鏡匳空。」
龔自珍 《最錄南唐五百字》:「鏡籢屑桂,閬鷁搴蓉。」
庾信 《鏡賦》:「暫設粧奩,還抽鏡屜。」
白行簡 《李娃傳》:「幃幙簾榻,煥然奪目;粧奩衾枕,亦皆侈麗。」
劉禹錫 《泰娘歌》:「妝奩蟲網厚如繭,博山鑪側傾寒灰。」
徐照 《清平樂》詞:「貪教玉籠鸚鵡,楊花飛滿妝奩。」
高明 《琵琶記·兩賢相遘》:「寳劍賣與烈士,紅粉贈與佳人,夫人妝匳衣服在此。」
《紅樓夢》第四二回:「﹝黛玉﹞忙開了李紈的妝奩,拿出抿子來,對鏡抿了兩抿。」
楊炯 《和崔司空傷姬人》:「妝匣凄餘粉,薰爐滅舊煙。」
《世說新語·巧藝》有「彈棋始自魏宮內用妝奩戲。」
李商隱在《驕兒詩》中說:「凝走弄香奩,拔脫金屈戌。」
宋代女詞人李清照在《鳳凰台上憶吹簫》中寫道:「香冷金猊,被翻紅浪,起來慵自梳頭。任寶奩塵滿,日上簾鉤」。
另有王易簡句:「相思日暮,恨洛浦娉婷,芳鈿翠剪,奩影照凄楚。」
奩不僅僅見於詩歌中,在古代畫卷中也不少見,東晉顧愷之的《女史箴圖》中畫有兩位正在梳妝的計女,身旁除有四個奩盒外,又多了一具形似蠟台的鏡架,銅鏡插掛在架頂上。
宋人的《半閑秋興圖》中也畫有一個奩及一些梳妝用品,中間擺鏡架,銅鏡中映出仕女面容。
在遠古時,人們就已經知道用「止水鑒容,流水沐浴」,穿貝殼獸牙飾以頸項。「晨起對鏡奩,曉妝點絳唇」。唐朱慶餘詩曰:「妝罷低聲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女為悅己者容,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古今亦然。不論是古代「雪肌雲鬢、明眸皓齒、面若桃花、氣若幽蘭」的美人,還是現代時尚風情的靚女,都會有著一些自己的駐顏之物,裙帶衣裳和簪環釵佩就更不用說了。現代人有化妝盒來裝各式化妝品,那麼古代人用什麼放梳妝用品呢?古代人放梳妝用品的器具稱之為「妝奩」。
在古代,妝奩精緻而款式多樣,既實用性又有藝術觀賞性。據史料可知,古銅奩、陶奩當時既可作梳妝用具,還可作貯存美酒和食物的盛器。
在西周至秦漢時,奩多為銅、陶器,呈圓筒形,直壁、並帶有博山式蓋子,且一般器腹較深,底有三足,旁有獸銜耳環,風格別致,很是美觀。
後來,在奩的使用和演變過程中,產生了「妝奩制度」和「妝奩文化」。
鏡奩經明清兩代演繹派生出繁多款樣,有鏡台、鏡架、鏡箱、鏡袋、官皮箱等等,其做工之精,用材之優,前所未有。雕刻鑲嵌包銅綴玉,玲瓏可愛,極具藝術觀賞性,成為明清婦女閨房小姐的終日伴侶,有的甚至用紫檀黃花梨等名貴木材來製作,故宮嬪妃寢室里陳列著一具長高約40×30厘米的滿地浮雕象牙鏡箱,可以設想它的原材料,必定是一根長達幾米的巨型象牙,令人嘆為觀止。
梳妝盒,亦稱「梳妝匣」,老百姓俗稱「梳頭匣子」;因梳妝首先要用鏡子,梳妝匣又稱「鏡匣」,古時亦稱「鏡奩」,《說文解字》中寫作「鏡籢」;又因梳妝時需將鏡子支起,故北方人也慣稱為「鏡支兒」。我國早期的梳妝匣,所用材質多為木胎髹漆,也有藤編或竹葦制者;唐代發現有瓷製品,宋代已有純木製品;至明便有了用貴重木材如黃花梨、紫檀、紅木等製作的梳妝匣;清代以降,所用材質基本與明代無異。明清時期的梳妝匣多為硬木所制,間或也有樟木、楠木製品。「便攜」是這類梳妝匣的基本特性,由此又構成了其形體小巧的特徵。這種梳妝匣現在存世量尚大,從大量實物看,無不精緻美觀。結構上也可謂爭奇鬥巧,各運匠心:有的多屜多鏡,上蓋打開,支起一鏡,面板抽出,板背又是一鏡,可雙鏡前後對照;有的屜形各異,多者有四五具之多;有的前臉不是面板,而是兩扇10厘米左右的厚門,打開,每扇門體上各置小屜二隻;有的匣體開窗,鑲理石、玉石;有的所用銅活飾件造型生動,銅合頁或蝶狀、或蝠狀,鏨出花紋;銅包角鏤空;屜鈕多綴銅花籃、果什等。這里附帶要講的是,鏡匣之「鏡」,歷史上曾經歷了巨大變革,即從幾千年一直沿用的銅鏡,到二三百年前開始使用的水銀玻璃鏡。這一變革,對梳妝匣的演進,產生了不容忽視的影響。首先玻璃鏡清晰度的大幅度提高,使人對化妝的完美性有了更高更嚴苛的要求,這就使化妝程序、手段更呈多樣,化妝品、化妝用具的專用性不斷增強,由此導致了梳妝匣功能的擴大和結構的日趨復雜。同時,因銅鏡幾千年來多為圓形,這不能不對梳妝匣製做匠人的思維產生影響,故早期的梳妝匣有相當數量為圓形。而自從有了玻璃鏡,梳妝匣則逐漸改成方形。
木製彩繪工藝品屬於觀賞性木製工藝品,是陳列、擺設於櫥、窗、台、幾、案、架之上,供人觀賞的小型藝術品。它是利用立體圓雕或半圓雕的工藝技術雕制,產品形象逼真、生動可愛、色澤鮮艷,表現的題材、內容廣泛,有花卉、飛禽、走獸、仕女、歷史人物等。
典型圖案是古代流傳下來而有典範性的圖案。中國古典圖案的遺產很多,按歷史時期劃分,主要有:商周時期的青銅圖案,戰國時期漆器、金銀錯器、刺綉等圖案,秦漢時期瓦當、畫像磚、石刻、織錦等圖案,南北朝時期石窟裝飾圖案,唐代唐三彩陶器、銅鏡、碑刻、金銀脫漆器、織錦、印染等圖案,宋代瓷器、織錦、刺綉、緙絲等圖案,元代雕漆、織金錦、釉里紅瓷器等圖案,明清時期青花瓷器、景泰藍、織錦、刺綉、玉器、雕刻等圖案。它們在藝術上都各具特色。
圖案的思想內容取決於社會的經濟基礎,也是古代社會政治、經濟、道德、倫理的反映。例如,原始社會彩陶圖案的人面魚紋、雙體魚紋就寓意生活富裕,種族繁衍。商周時期以誇張的張目巨口、獰厲威嚴的獸面紋象徵奴隸主階級的權威。在形式上,採取器形中軸線、兩旁對稱的方法,表現出雄偉、穩重、庄嚴的藝術效果。戰國時期青銅圖案常以活潑優美的幾何形與動物變形穿插組合,並採用耕耘、戰斗、狩獵、宴饗、比射、樂舞、採桑等題材,反映封建地主階級政治理想的萌芽。秦漢時期,建立了封建統一的帝國,耕耘、狩獵、宴饗、比射、雜戲、樂舞、車馬等圖案風格寫實,形象概括,姿態生動;在瓦當、銅鏡、漆器、織錦等圖案中還應用「延年益壽」、「子孫無極」、「長樂明光」等吉祥文字,加強思想內容的表達。南北朝時期,人們在長期戰亂流徙的痛苦中追求安定的天國世界,宣揚修生可以輪回轉世的佛教思想成為人們的精神支柱,清瘦俏長、柔美寧靜的圖案形式和超凡脫俗的佛教題材,便成為南北朝圖案風格的主調。隋唐政治安定,物質生活充裕,象徵人間溫暖幸福的圖案題材,如繁花茂葉的卷草,安詳溫馴的瑞獸,嘴銜花枝瑞草、纓珞珠寶、同心結帶的珍禽,綜合各種花卉特徵的寶相花以及象徵豐收的瑞花等,造型豐滿,線條飽滿圓潤、色彩富麗,反映出太平盛世的繁榮景象。宋代,封建主追求靡麗的生活享受,圖案以工緻細膩的寫實風格為主。元代,蒙古族剛勁粗獷的裝飾風格和大量用金的審美嗜好改變了南宋圖案的柔麗之風。明清時期,不少圖案在吸收前代裝飾傳統的基礎上,造型已趨於程式化,在思想內容方面則把社會的政治、倫理、道德、價值觀念及生活理想與圖案形象結合起來,表現一定的含義,即所謂圖必有意,意必吉祥,稱為吉祥圖案。吉祥圖案通過以下各種手法來表達它的思想內容。①象徵:根據某些花草果木的生態形狀、色彩、功用等自然屬性表現某一特定的思想內容,如石榴果內多子,象徵多子;牡丹花大色艷,象徵富貴;瓜瓞藤蔓不斷生長,不斷開花結果,象徵子孫繁衍;靈芝配製補葯,服之延年益壽,象徵長壽等。②寓意:用某些群眾所喜聞樂見的神話傳說,文學典故等題材來寄寓特定的思想內容。例如《漢武內傳》記載東方朔偷食王母仙桃而長生不死的神話,故以桃子象徵長壽。③比擬:賦予某種題材以擬人化的性格。例如梅花在一年中花期最早,被比擬為花中之魁;《孔子家語·在厄》謂蘭花生於深谷,「不以無人而不芳」而被比擬為君子。④表號:將某些題材當作代表某種特寫意義的記號。例如「暗八仙」的八種器物圖案分別為八仙所執的器物,其中葫蘆代表八仙中的李鐵拐。萱草也稱宜男草,表達了婦女祈求生育男孩的願望,也作為母親的象徵。⑤諧音:借用題材名稱的同音字拼成某種吉祥語。例如,蝙蝠、佛手象徵福,鹿象徵祿,金魚象徵金玉等。⑥文字直接表意:如直接用「福」、「壽」、「喜」等字。

④ 梳妝用具有哪些

■在女史箴圖里,梳妝女子身旁放有一組五子奩

■明末 黃花梨折疊式鏡台



■銅鍍金四方委角粉盒


■象牙雕花鏡奩



■黑漆描金嵌染牙妝奩


■琺琅瓜形胭脂盒


■剔彩雙龍紋小箱

■金龍紋胭脂盒


■元 青釉蓮花粉盒

■整理:收藏周刊記者 潘瑋倩

對中國古代女性來說,化妝修顏之事也是生活的重要內容之一,並且在不同的歷史階段表現出不同的審美取向,產生與之相適的妝奩用具。粉盒、鏡匣、妝奩奩等等中式庋具賞心悅目,與20世紀西方女性所用以貴重金屬打造並鑲嵌寶石等穠麗風格不同,保守並深藏閨閣的中國女性所用自有其內斂文雅及耐人尋味的時尚追求。

中國古代女性妝容注重發式、眉、腮、唇、額等的修飾,《楚辭》中亦有「粉白黛黑施芳澤」的記述。魏晉南北朝時期曾有「酒暈」「桃花」「飛霞」「斜紅」「額黃」種種妝容,而唐宋時更以「三白妝」「梅花妝」「慵來妝」「珍珠花鈿」等為流行。從出土和傳世的繪畫作品我們也可以看到化妝修顏的仕女形象。東晉顧愷之《女史箴圖卷》(南宋摹本)中,即有一段細繪女子對鏡梳妝的情形,畫面上除了高矮適中的鏡架和梳妝鏡以外,還描繪出全套妝奩。遼寧省博物館藏唐周昉繪《簪花仕女圖》,則讓我們領略到盛唐貴族女子闊眉淡粉的風姿。

而收納脂粉的粉盒、擺放鏡子及各種用具的匣、奩等等,就是古代中國女子閨閣中的時尚品。包括單獨盛放胭脂、香粉、膏脂的粉盒、油盒以及鏡架、鏡匣和綜合收納化妝品的箱奩。



瓷質的粉盒(或油盒)在兩晉時期應已出現,「唐代由於向西域國家源源不斷地輸出香料和珍稀葯品,需要防潮密封的容器,瓷盒應運而生。」河南鄭州伏牛南路唐代墓葬出土的漆盒內除有銅鏡、銅笄、銅夾外,還有瓷盒兩件及白色桃形脂粉數塊。湖南石諸唐代長沙窯出土的瓷盒上,甚至有綠彩書「油合」款。近年江蘇常州市鍾樓區一座宋代夫婦合葬墓出土的影青小盒,當亦為妝奩用粉油盒。如此單色瓷盒所呈現的細膩與素雅氣質正與中國女子的內斂含蓄相契。粉盒亦有玉及金屬質地,如安徽巢湖市北山頭西漢墓所出玉質子母口粉盒,以柿蒂、卷雲、鳳、獸面等紋飾裝飾,極其華麗;陝西西安宮城遺址所出唐代花卉紋玉盒,蓋及盒體剔地雕花枝,側面四周雕蔓草,盒頂部出廓雕一對對吻鴛鴦,一看便知專為女性打造。



《女史箴圖》卷中梳妝女子身旁所放為一組五子奩,不但形制描畫具體,且功用也顯而易見。奩應是中式妝具中最具代表性的器物。湖北荊門包山楚墓出土彩繪出行圖漆奩,即是春戰時期的精美漆器,亦是目前考古發掘最早的實物漆奩。其上彩繪婚禮迎親的盛大場面,生動記錄下當時的婚俗實景,奩內的銅鏡亦說明其閨中物的身份,又可認為是陪嫁物。漢代的漆奩形制發生較大變化,出現了母子奩,即母奩內有多個不同形制的子奩。馬王堆漢墓出土最具代表,1號墓所出雙層九子奩和單層五子奩,前者母奩上層放有手套、絮巾、組帶、綉花鏡套,下層有九個圓形、橢圓形、長方形、馬蹄形的小奩盒,盛放胭脂、香粉等化妝用品;後者除了有五個圓形小奩盒外,亦有銅鏡、鏡擦、鑷、弗、筍、梳、篦、環手刀等梳妝用具。瓷奩在考古發掘中也有出土。

鏡架、鏡盒、鏡台、鏡匣(箱)

鏡架、鏡盒可獨立成器,有的設在鏡台或鏡箱內,鏡架可以折疊收放

美國波士頓美術館所藏宋人仕女圖冊頁中,所繪鏡架為X形,似收支自如。

鏡台、鏡匣(箱)是集鏡架、鏡盒為一體的小型庋具,多為木質,宋代已很流行,明清時無論用材,還是形制裝飾皆有改進,清代宮廷中有象牙、漆等高貴質地鏡箱(匣),工藝水平登峰造極。至此,中國古代女性的妝奩從粉盒、油盒、奩盒發展成為閨閣中舉足輕重的小型傢具,精巧內斂,時尚亦不失傳統。

中式木器顯示出中國古人的生活態度和審美情趣,其用途雖與西式化妝盒具有相似之處,但無論材質與造型都形成鮮明的對比。不同於西方名媛,中國古代女性特別是生活在貴族世家的女子,她們的社交活動受到嚴格限制,因此她們所使用的梳妝工具也被限制於閨閣之中。即便如此,與西式粉盒一樣,人們會漸漸不滿足於其生活的用途而更加追求其名貴材質所散發的優雅色澤,以及天然木紋與精湛工藝的相得益彰。鏡台鏡匣在明清時期達到巔峰水平,除了其固有的奩具功能外,還用於存貯胭脂水粉、釵環珠翠等女子們較為私密的物件,儼然成為古代社會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卻又不為外人所知,充滿神秘氣息的閨中雅物。

銅鍍金四方委角粉盒

清晚期

長6.3cm,寬6.5cm,高2.6cm

盒四方委角形,蓋前開啟式,內安玻璃鏡。盒內中隔為二,可盛放胭脂、香粉等化妝品。盒四面均裝飾有透雕花卉圖案,特別是蓋面,製作較為精緻,中間透雕五蝠捧壽紋。此盒是清宮中後妃化妝的用具。

象牙雕花鏡奩

清晚期

通高19.5cm, 長29.5cm,寬22cm

象牙雕花鏡奩共分兩層:上層為盒,盒內安有鑲牙框的玻璃鏡;下層類似小櫃,雙扇門,打開後為兩層,分裝三個抽屜,均嵌銀鍍金鏨雙桃、雙魚紋鎖扣。奩蓋面中心刻五龍戲珠及四龍騰雲紋,四周為龍紋。奩身通體刻滿花卉圖案,以菊紋錦地為邊框,紋飾分三層,刻有松鶴、梅菊、鳳凰、牡丹和四季花鳥果實等圖紋。

這件作品是晚清宮中後妃專用的梳妝鏡奩。

黑漆描金嵌染牙妝奩

清中期 通高42cm,長42cm,寬42cm,清宮舊藏

妝奩方形,分上下兩部分。上部開啟奩蓋,內有一方盒,用於擺放銅鏡。下部開啟兩扇門,內又有鏤雕的兩扇小門,小門內有對稱的四個抽屜,底部為一大抽屜,均用於擺放梳妝用物。妝奩所需銜接處均配以銀鍍金鏨花合頁及魚形扣。

妝奩的裝飾採用了染牙、描金、雕刻工藝,可謂集多種工藝於一器。整件器物古香古色,富貴華麗,是清中期的優秀工藝品。

琺琅瓜形胭脂盒

清晚期

通高3.5cm,直徑4.5cm

盒圓形,由蓋、身兩部分組成,並錘鏨出等距的凹線條紋,使盒體呈現出豐滿的瓜瓣形。蓋頂部飾瓜蒂、瓜葉形蓋鈕,與盒之造型相呼應。盒體為銀鍍金質,局部施以透明琺琅彩,主要顏色為水粉、水綠,又以藍、藕荷、紅等色加以點綴,繪制竹、蘭等圖案。粉盒造型別致,花紋布局疏朗,色彩淡雅,歷經百餘年至今不失原貌,反映出清晚期手工藝品精湛的製作水平。

⑤ 中國人的愛梅情懷作文200字

奇傲的梅 當冬的沉寂還未蘇醒,當春的生機還未蒞臨,茫茫大地,千花萎謝,萬木凋零,然而,只有梅花,傲霜雪,凌寒風,獨自開放。點點紅梅,一似殷紅之血,片片白朵,猶如聖潔之粉。在這大千世界中,唯此皎皎,不謂霜雪,孤高自傲。一派 君子氣派。無怪乎人們贊梅、頌梅,尊敬的稱他為君子了。 梅、蘭、竹、菊、古人稱之為「四君子」,梅花居於四君子之首,可見中國人愛梅之深。松竹、梅,三者又被合稱為「歲寒三友」。中國人愛梅早有傳統,培育梅也有成績。梅花本是野生,我國人民將它馴化植養,成為花中珍品,成為我國的名花。關於梅花古書中早有記載,「梅實生漢中川穀」,引種馴化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了。現在的梅花已經遍及全國,處處能見,甚至做成盆景,擱置幾上,舉目就能欣賞。中國人愛梅之情還可以從書畫,詩詞中略見端倪,梅花一直是藝術中表現,謳歌的形象。梅花一度還成為中國的國花,現在群眾倡議推選國花活動中,徵集到的意見 中,矚目梅花者,仍然很多。 當然,人們愛梅不無來由,梅花的美姿,對人們就很有誘惑力,這是它的自然美,人工培植的美;它還有精神象徵的美,它的不畏嚴寒的屬性,成為中華民族的不畏強暴,威武不屈,堅強自傲的精神象徵。 梅花的自然美姿,頗為迷人,花美,枝幹美,姿式態勢中,更別有一種情韻凡神。老乾秀花,鐵骨紅心,奇姿怪態,疏疏密密,橫橫斜斜。 梅花的品種極多。梅花容易變異,有許多變種,我國林業工作花了廾多年 調查,中國十八各省市就有二百多個品種。十二類,三十組,構成一個體系。如江梅、宮粉梅、大紅梅、玉蝶梅、硃砂梅、灑金梅、黃香梅、早梅、杏梅、照水梅,龍游梅等。品種不一,花色也不同。紅梅的花呈粉紅色,杏梅的花紅色,白梅,綠萼梅、冰梅的花白色,還有細梅的花,竟然呈綠色。梅花開花時,沒有生葉;加之花梗又短,好象花就生在枝上。還是梅花的一奇。 中國人愛梅,還表現在梅的配置植種方式 上,或者專門開辟梅園,專門劃分地域,專一種梅,或在 溪邊,苓上大 片密植,它們的名稱就能見其規模了。比如:梅園、梅嶺、梅溪。當梅花盛開時,成林的梅花更為壯觀,成堆成片,如火如雪;落芙繽紛,花開錦地,人行其中,惶若仙境。猶其萬朵梅花齊放,香氣襲人,數里之外熏人慾醉。無怪乎,在這樣時節,人們常結伴前往觀賞。只有身臨其境,方能領略其美的氣勢。人們贊美稱,這樣境界為「香雪梅」,確是名副其實。其花香花色,不知感動多少文人寫下多少佳句名篇。蘇軾寫《紅梅》,就有「灑暈無端上玉肌」之句,梅花的色澤儼然是一付醉美人的豐韻。劉後村的《漢宮春》寫梅花更入骨三分:「冰層雪積,獨伊點絳凝脂;應冷笑海棠醉睡,牡丹未免豐肌」,「本不貪嬌艷,惟賞幽姿」。梅花竟然如此嬌羞孤傲,情趣盎然。 梅花的花分為五瓣,富於裝飾性,工藝品、建築設計中,梅花的圖案到處可見。梅花的商標,梅花的 ,梅花的紀念章,梅花形的果盒,甚至在蘇州鄧慰山上,梅亭本身就是一個梅花形的建築。前人還把梅花五瓣說成五福的象徵:一是快樂,二是幸福,三是長壽,四是順利,五是和平。這些都是人們寄寓的傳統吉慶的觀念,這些內容,今天仍有價值。當然它們的內涵變了。 梅花的美還轉移到美容化妝領域《太平御覽》中還曾引了一則故事:宋武帝的女兒壽陽公主,白日卧在含章殿下,梅花落於額上,成為五齣之花,拂之不去,三日才落,宮女都很驚奇,競相仿效,以後流傳開來,成為梅花妝。這倒是偶然美發的一種美容裝飾法,直到今天,還有在幼兒的額上,點上五個桃紅點,形似梅花,以此作為一種裝飾。在紅點映襯之下,兒童的肌膚更為明麗。這大概就是梅花妝的發展和遺意吧。 梅的枝乾的美,也很獨特,在梅的美感中佔有重要位置。林甫的《山園小梅》的詩詞:「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被認為詠梅中最佳句,這樣評價毫不為過。不僅概括了梅花的美和習性,情趣和境界,最難得的是詩意地表現了梅的枝幹,所以他的詩句高人一籌。枝乾的美不如花的美那樣引人注目,因而常被人忽視。梅的蒼勁挺秀的美正在枝幹橫斜之中,其他樹木沒有這種態勢,更顯得額外的別致。 梅的枝幹 「以曲為美」,直則無姿;以欹為美,正則無景;以疏為美,密則無態。」磐曲、偏斜、疏放 為美,在形式美學法則中也屬奇特的,而這樣梅才姿態出眾,景緻不凡。古梅和老梅,枝幹都屈曲橫陳,姿態古雅,老乾疏花,蒼苔舊節,且與花蕾清秀,嫩紅鮮 瓣,形式鮮明的對照,顯然,梅的「以曲為美」和梅的古老有關。 梅是花木中的壽星,一般的生長長期在三、五百年,更長者達千年以上,一千三百年前的隋朝梅,千年前的唐代梅,至今仍然枝繁葉茂。杭州超山的宋梅,傳說是蘇東坡親手所栽。「以古為美」,這更是梅的一奇。賞梅有四貴,也主張一老為貴。四貴是:貴合不貴開。」 梅的曲、疏、斜、老、和等美,還僅僅是形的美,而中國美學重神不重形,梅的美自然也有神的美。梅的神的美概括為四個字:清、奇、瘦、勁。這在藝術中,更受到詩人畫家的青睞。中國畫家的藝術創造最為典型,畫梅在歷代畫家中都頗有興致,佳作很多。 中國畫中梅的意象,形神兼備,更富於特徵。梅的美被誇張,強化:體態古怪,磐曲如龍,老乾奇特,粗細橫斜,枝梢清健,如劍似弋,羽飛箭發,便體龍鱗老斑,節節疤疤,有如鶴膝屈揭,花花明媚,蕾蕾清香,仰俯收放,百態千姿。 梅的美提高了它在花木中的觀賞價值。在名勝和公園里,多有植梅的,或沿溪造林,或山石旁點綴,甚至以它為主而建梅園,在家院小庭園中,窗前籬邊橫斜倚側,枝枝屈折,自成情趣。或作梅花盆景,散紅數點,置諸案頭,亦高雅脫俗。 梅花的香味亦 是為人稱道的,當然美感是 由視覺,聽覺所感受的,嗅覺雖有人探索研究,欲升格為藝術,終未能成功。香味並不是美學范疇,也無所謂美感,但梅花的香味濃而不艷,冷而不淡,具有獨特的清幽,和梅花的幽雅相統一,仍然可以加強人們對梅的感受。 觀賞花木中還有一種臘梅,人們常把它和梅花相混統稱為梅,在園藝學中,它們其實是不同科屬的兩個品種,臘梅屬薔薇科。但在審美價值上,它和梅花相似。花、枝、乾的美感都較接近,香氣也相彷彿,它們花期又接近,所以臘梅常和梅花間種,臘梅的花為黃色,表層如臘,更顯出特異之美,可和梅花互為調際,嬌黃嫩紅競相輝映,更加豐富美觀。雖非一族,在寒氣漫漫之時,能同獻芳姿,也很難得,在賞鑒者心目中,何必分別彼此。 梅之美,還在含苞欲放之時,及至開足,離枝爛漫,反而失去風韻。尤其是紅梅,含苞為美,一開足即減色了。 梅生長在自然之中,梅的美也應是自然為上。一切美的事物最忌諱矯揉造作,有些為了強求梅的枝幹屈曲而任意砍伐,修飾,反而不美。清代傑出的思想家和文學家龔自珍在《病梅館記》中就斥責這種人工修整損害了梅的自然美「斫其正,養其旁條,刪其密,夭其稚枝,鋤其直,遏其生氣,以求重價,而江浙之梅皆病。」他痛心疾首,持意,開辟一梅館,「乃誓療之,縱之,順之」解去繩縛,使梅能夠恢復自然之美。 當然,盆景也是經人工修建整飾的,高級的那是藝術,是有水平有傳統經驗和技巧的藝人的創造,那是藝術美,不能因此而認為龔自珍之論偏頗。當然他對病梅的呼救,著重 在要求個性解放,但龔自珍強調梅的自然美是很有見地的。梅的美具有精神價值,在於它成為中國民族的精神美的象徵。它奇特的自然屬性,符合了中國人的高德觀和 理想追求。梅獨立嚴寒,抗拒霜雪,笑傲群花,正象徵著勤勞勇敢吃苦耐勞的中華民族,不胃強暴,逆境中不屈不撓,巍然獨處的美德。它先春而放,一花獨開,報春而不媚春,當萬紫千紅,春回大地時,她卻情然隱容。這是一種崇高的品德,自傲而不狂妄,高貴而不俗,有追求而不霸道,也操守,含而不露。這不正是中華民族的民族性嗎? 如此說來,中國人愛梅就有雙重美學意義的了,既是欣賞自然美,又是抒發自我的懷抱,愛梅而贊賞它為「四君子」之一的人,精神境界絕非卑微。愛梅之深的人,也常以此自表高潔,詠梅詩文中,常能窺見詩人的心靈。 在愛梅的古人中,陸游也是突出的一個。他最愛梅花,並以梅花自比。「何方可化身千億?一樹梅花一放翁。」他曾寫過許多首梅花絕句,《卜運算元·詠梅》最能體現他的操守,流傳很廣,其詞為:「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孤寂凄涼之情,直露言表。 同一梅花,換一種精神境界又會有另一種感受。毛澤東針對陸游這首詞也寫了一首,特意「反其意而用之」,出現了不同的形象和情調,「俏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 同是梅花,表現了不同的美學觀和思想境界,梅花顯示出不同側面的美。兩首詞,一首刻劃的是任群芳妒恨的寂寞之花, 一首描繪的是先爛漫山花,迎冰雪而報春的叢中一員,一首表現了壯志未酬古代詩人的氣質,一首抒發革命領袖的氣概和豪情。 藝術中如此,在欣賞生活美時,人們著眼於不同側面,這種差異也普遍存在。大家都在愛梅,審美趣味卻可能大相逕庭。 中國人愛梅之情深,相當典型。歷代都不乏這方面佳話趣事。廣為人傳說的還是寫詠梅佳句宋代林甫,他曾有「梅妻鶴子」之譽。他隱居西湖孤山,廾年不入城市,未婚,無子,在自己的宅居旁,遍種梅花,蓄養仙鶴。人奇,詩句也奇。終得詠梅魁首。當代著名園藝家用瘦鵑也自稱「愛梅成癖」的「梅迷」。他的庭院中有梅屋梅丘,種十幾棵梅樹,有幾十盆梅樁盆景。梅屋也掛著許多古今畫梅的名畫,梅花時節,他這里也「楚楚可觀。」他也有許多詠梅的詩,此中有一首是這樣:「冷艷幽香夢閑,紅苞綠萼簇回環;此間亦有巢居閣,不羨 仙一角。「巢居閣是林 的賞梅佳處。用 瘦鵑將自己的梅屋與巢居閣相比,也就自比林和清了。 梅開正是嚴寒時節,古人常以踏雪尋梅,當著賞鑒生活美的一種雅事。有時梅花晚開,竟然攜帶卧具,梅下 坐候。朱熹探梅詩句中就記載著詩人這方面心情和活動:「迎霜破雪是寒梅,何事今年晚獨開?應為花神無意管,故煩我輩著詩催;繁榮未怕隋清角,疏影誰憐蘸 綠杯;珍重南憐諸酒伴,又尋江路談香來。」唐帶王維有一收卻反映著一般人的愛梅之情:「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來日倚窗前,寒梅著花未?」詩絲毫不經意,而愛梅情真,梅成了遊子心中壓倒一切的眷念。 梅花還有一奇,雖然不畏嚴寒,卻生性又喜愛溫暖。所以著名的賞梅花勝地,多在南方。比如:杭州西湖孤山,武昌東湖梅嶺,蘇州鄧尉的香雪海,無錫的梅園。梅花盛開時,遠近遊人都爭相前往觀摩。 比之於中國人對梅的喜愛,梅花培植太少了。何時,有更多的梅林和梅的盆景。供更多 人來此探問梅花信息,流連遣興,陶冶情懷?! 中國是梅故鄉,十六世紀傳導南朝鮮,以後又傳入日本,日本的園藝家們嫁接 植,竟增加到四百多個品種,卻比中國多了一倍。我們這個愛梅之國,美學上見解獨到,園藝學也能並駕齊驅,才無愧於世。

熱點內容
紫羅蘭使徒flame 發布:2025-02-02 01:57:38 瀏覽:82
花卉芭蕉木 發布:2025-02-02 01:55:58 瀏覽:835
小熊荷花 發布:2025-02-02 01:53:21 瀏覽:113
廚房七夕 發布:2025-02-02 01:42:32 瀏覽:253
清明節鮮花畫 發布:2025-02-02 01:32:15 瀏覽:726
鬱金香高地視頻 發布:2025-02-02 01:22:35 瀏覽:738
盆栽植物壽命 發布:2025-02-02 01:22:27 瀏覽:107
東山島鮮花 發布:2025-02-02 01:20:53 瀏覽:74
六角梅花羅 發布:2025-02-02 01:20:41 瀏覽:535
花語大全唯一 發布:2025-02-02 01:19:20 瀏覽: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