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茶花女
❶ 請給我推薦幾本好書吧(懸賞100分)
百年孤獨,悲慘世界,邊城,茶花女,高老頭,韓寒五年,局外人,老人與海,魯濱迅漂流記,駱駝祥子,螞蟻革命,麥田裡的守望者,美麗新世界,尼采先集,圍城,追風箏的人,愛彌爾,奧秘心理學,辨讀兇手,沉思錄,法哲學原理,古代法,精神分析引論,君王論,理性人格,論道德的譜系,論靈魂,論美國的民主,論平等,論人的天性,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裸猿,夢的解析,人類的知識,認識經濟論,蘇菲的世界,烏托邦,物理學的進化,西方哲學史,幸福這路,性心理學,哲學詞典,哲學問題,資本論,聖經,安娜卡列寧娜,精神現象學,邏輯學,美學,文學概論講義,傲慢與偏見,純粹人格,海權論,科學與近代世界,社會契約論,形而上學,戰爭論,巴黎聖母院,包法利夫人,懺悔錄,飄,全球通史,理想國,創造的發動機,打開原子的大門,時間簡史,科學與怪異。。。。。。
還有一些,不能全部告知你我很無奈。。。
離開學校這一年來我看了一些書,變化很大。
我都是用手機看的,TXT格式。
當然這么多書我不可能全看完,不過也不是無法保證質量。
我看書有一個原則,不是名著不看,想想世界上這么多名著,光看這些就看不完,哪還有時間浪費在那什麼武俠,言情,穿越上。。。
當然我試圖了解更多方面,這樣難免有一些那垃圾書,我很無奈。。。
每次上網我都會進GOUGOU下載一些書,放在手機里很雜很混亂,我試圖分類出來,可是試了多次都失敗了。。。。
我手頭大概有兩百多本書,重復的佔一些,不知道有多少,總之我估記有一百五十多本不同的書。
如果想要的話給個郵箱吧,我發給你。。。。
❷ 誰能簡單說一下電影《蜜月中的離奇冒險故事》(茶花女)的故事情節
巴黎蒙馬特公墓的一個偏僻的角落。這里有一座白色大理石砌成的墳墓,同它四周的那些設計精巧、風格別致的各式墓冢相比,這座墓的外觀顯得簡朴而又單調。不過引人矚目的是,在它的右側上方鑲嵌著一個透明的塑料小盒子,裡面放著一束人工製作的茶花。墓的兩側刻著相同的一句碑文:「阿爾豐西娜·普萊西(1824.1.19—1847.2.3)安眠於此。深切懷念你」。
無論是在法國還是中國,如今知道阿爾豐西娜·普萊西這個名字的人也許為數並不太多,但是讀過《茶花女》這部作品、了解《茶花女》這個故事的卻大有人在。而阿爾豐西娜·普萊西就是舉世聞名的法國文學名著《茶花女》中的女主人公瑪格麗特·戈蒂埃的原型人物,那個動人的、催人淚下的茶花女的愛情故事,就是根據她的經歷演化、創作出來的。
(一)
阿爾豐西娜·普萊西在這個世界上只生活了二十三個年頭,但人們可以說她既嘗遍了生活的辛酸凄苦,也享盡了人間的奢華逸樂。然而她卻始終是一位不幸的姑娘,在她短短的二十多年的人生歷程中,她從未得到過真正的幸福。阿爾豐西娜·普萊西出身微賤,這位諾曼底姑娘家裡祖祖輩輩都是貧苦的農民,她的母親是一位心地善良、克勤克儉的農婦;父親是一位不務正業的農村巫師。也許是由於生活的艱難,她的父親性格古怪,脾氣暴躁,在家裡終日打罵妻子。妻子不堪忍受丈夫的虐待,被迫離家出走,去給一個有錢人家做幫工,後來又跟著這家主人離開了法國,到瑞士去謀生。而這時,阿爾豐西娜·普萊西尚不滿十歲,但是她的父親已經讓她到農莊裡去幹活了。
從現有的資料中,我們知道阿爾豐西娜大約在十五歲的時候離開故鄉來到巴黎。有人說是她母親的一位親戚幫助她離開諾曼底的,也有人說是她的父親把她賣給了一幫波希米亞人,而這幫四海為家的流浪漢又把她帶到了巴黎。不管怎麼說,阿爾豐西娜·普萊西來到了一個新的天地,開始了一種新的、卻依然是不幸的生活。她起先在一些店鋪里打工,過著清貧的日子。然而,聰明的阿爾豐西娜很快地發現,她雖然一貧如洗,卻擁有一筆非常可觀的、得天獨厚的「資本」,那就是她的美貌。這位具有稀世姿容的少女開始涉足巴黎各大跳
舞場,並立即成為那些公子哥兒、闊老闊少們競相追逐的目標。她結識了不少男友,也做過普通商人的情婦,後來又同一位非常闊綽的時髦青年同居了一個時期。這位年輕人就是日後的德·格拉蒙公爵,在法蘭西第二帝國時期還曾一度出任外交大臣。雖然這位花花公子當時的地位尚未如此顯赫,但他已經是巴黎社交界上的一位極為活躍的人物。正是靠著他以及像他這樣一類人物的「提攜」,阿爾豐西娜·普萊西大踏步地跨進了巴黎的上流社會,並很快地成為巴黎社交場上的一顆耀眼的明星。那些王公貴族、百萬富翁們紛紛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爭先恐後地為她一擲千金,提供豪華住所,購買各色珠寶,並滿足她的一切慾望。而她則來者不拒,巧為周旋,以她的容貌和肉體為代價,換來了無比奢華的生活。她不僅徹底擺脫了窮困,而且似乎也同貧賤的往昔一刀兩斷了,她改換了名字,昔日的阿爾豐西娜·普萊西變成了如今的瑪麗·杜普萊西。
瑪麗·杜普萊西無疑是一位天資出眾、聰穎過人的姑娘,她不僅具有艷麗的姿容和輕盈的體態,而且風度雍容大方,談吐高雅不俗。凡是同她接觸過的人,都驚奇地發現她在社交場合里始終表現得儀態莊重,對應機敏,從未流露出絲毫的庸俗和浮誇。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同社交場上的其他女性相比,瑪麗·杜普萊西具有相當廣博的知識和較深的藝術修養。
她在同客人們談古論今,點評某些文學、音樂、繪畫以及其他門類的藝術作品時,往往會出人意料地發表出一些獨到的見解。許多人對此感到困惑不解,像她這樣一個出身貧寒、從未受過良好的家庭教育和正規的學校教育的風塵女子,何以會具有如此端莊凝重的氣質和不同凡俗的教養?這個答案直到瑪麗去世以後才為人們所發現。人們在清理她的財產時看到她的書房裡擺滿了諸如拉伯雷、莫里哀、盧梭、夏多布里昂、雨果、大仲馬、拉馬丁、繆塞以及
塞萬提斯、拜倫、司各特等許多著名作家的作品,可見瑪麗·杜普萊西是一位勤於讀書,善於思考的姑娘。倘若命運為她提供某種機遇的話,她是完全可能走上另一條截然不同的道路,成為一個頗有出息,頗有成就的新女性的。這也多少能夠說明為什麼當時法國的許多著名的作家、詩人、畫家、音樂家都傾心仰慕她,並千方百計地設法同她交往,這些人在瑪麗死後還寫下了許多紀念的文章,其中充滿了對她的贊美和懷念。可見,在瑪麗·杜普萊西身上的確具有某種獨特的魅力,而這種魅力是那些僅僅臉蛋漂亮的姑娘難以具備的。
但是瑪麗·杜普萊西不過是一個風塵女子,她有過許多情人,其中有兩個人應該引起注意。一個是一位年過半百的俄國老人德·斯塔凱爾貝克伯爵,他是一位老外交官,曾經做過俄國駐維也納大使。據說他之所以喜歡瑪麗是因為後者很像他的一個去世不久的女兒,他是以父親待女兒的深情去愛瑪麗·杜普萊西的。這顯然是無稽之談,事實上這位伯爵是一位情場老手,他「愛」瑪麗當然是為了她美貌。瑪麗在巴黎豪華住宅區瑪德萊娜大街上的那幢住房便是這位老外交官為她購置的,而在相當長的一段日子裡,瑪麗過著貴婦人一般的奢華生活,她每天的大筆大筆的開銷也大都是由這位老人支付的。另一個是一位年輕人,也是一位貴族,名叫德·貝雷戈伯爵,他也許是瑪麗·杜普萊西生前最後一位關系密切的男友。他不僅成為瑪麗的情人,而且甚至打算娶她為妻。一八四六年年初,他們兩人一起前往倫敦,在那裡辦理了結婚登記手續,但是不知為什麼,他們的婚禮卻遲遲沒有舉行。這可能是因為瑪麗·杜普萊西的健康急劇惡化,但更重要的原因,也許是由於瑪麗的家庭背景。在當時的那種社會環境里,像瑪麗這種出身卑微的「下賤女人」是不可能跨進貴族的家門,成為這類高貴門第中的家庭成員的。也正因為如此,他們在辦理結婚登記手續後不久,關系便逐漸疏遠了,但仍然保持往來。而且從現存資料來看,他們的婚約似乎也沒有解除。
由於童年時代艱辛生活的折磨,再加上到巴黎之後縱情聲色,追求享受,整日不分晝夜地沉湎於飲酒、跳舞、看戲和男歡女愛的逸樂中,瑪麗的身體健康受到了嚴重的戕害。她染上了肺結核,經常發燒、咳嗽、吐血,即使在接待客人的時候也常常咯血不止。按照瑪麗當時的經濟條件,如果她對自己能夠稍加節制,安心調養,她的健康也許會很快地恢復,至少她的病情可能得到適當的控制。但是她卻沒有這樣做,也許她認為來日無多,應該抓緊時間尋歡作樂,所以她常常以玩世不恭的態度對待男人,對待人生;也許她想盡快地結束自己的生命,有意使用各種手段損害自己的健康,所以人們在她的微笑中,常常會發現一絲憂郁的陰影,其中蘊含著對生活的厭倦和感傷。總之,她的健康迅速惡化,終於在一八四七年二月三日不治而亡。她死後,貝雷戈伯爵在蒙馬特公墓里為她買下一塊地皮,她身後的葬事既簡單又冷冷清清,一切事宜都是由貝雷戈伯爵和斯塔凱爾貝克伯爵兩人操辦的。一代佳麗,就這樣香消玉殞了。
同那許許多多沉歿在歷史塵埃中的同命運人相比,阿爾豐西娜·普萊西畢竟又是一位幸運者。關於她的故事被演繹成小說,話劇和歌劇,她的一切都同一個舉世聞名的藝術形象「茶花女」連在一起。這是因為她同法國文學史上一位重要的作家有過一段感情糾葛,這位作家便是亞歷山大·仲馬,而中國的讀者更習慣於把他稱作「小仲馬」。
在阿爾豐西娜·普萊西去世之後,我們沒有看到小仲馬寫過什麼悼念性的文字,也沒有聽說這位多情的作家是否常常到蒙馬特墓地去憑弔死者,然而,她的死深深地觸動了小仲馬,這一點應該是毫無疑問的。阿爾豐西娜·普萊西小姐的去世雖然並不出人意外,但畢竟來得太快了。我們從小仲馬同她分手之後的種種表現可以判斷,至少,小仲馬仍在時時眷戀著她,希望她能夠早日恢復健康。而如今,當他結束了北非之旅,在返回巴黎之前卻得悉她的死訊,心頭的震痛自然是可想而知的。也許,當他看到阿爾豐西娜·普萊西的遺物被拍賣一空的場面之後獨自一人在瑪德萊娜大街上漫步的時候,心裡便已經開始在醞釀《茶花女》這部小說的情節了。更耐人尋味的是,小仲馬去世之後也安葬在蒙馬特公墓里。這也許是一種巧合,但更可能是他本人生前有意識的安排。自然,這是後話了。
一八四七年六月,也就是在阿爾豐西娜·普萊西去世四個月之後,小仲馬又來到他曾與阿爾豐西娜一起度過一段愉快歲月的鄉間,那裡的一草一木都喚起了他對往日的回憶,也激起了他創作的沖動。於是他閉門寫作,花了不到一個月的功夫便寫出了小說《茶花女》,因此,我們可以說這部小說是作者一氣呵成的。然而,不知是什麼原因,小說《茶花女》完成後沒有立即發表,直到一八四八年,即阿爾豐西娜·普萊西去世一周年後不久,才在巴黎出版,並立即引起了巨大的轟動。
小仲馬本人並沒有陶醉在小說所取得的成功之中而忘乎所以。就在小說《茶花女》問世後不久,他立即嘗試著手把它改編成話劇劇本。如果說小說《茶花女》的創作一帆風順的話,那麼話劇《茶花女》的問世卻經歷了許多阻力和波折,而且最使小仲馬料想不到的,阻力首先來自他的父親、劇作家大仲馬。創作過許多話劇劇本的大仲馬深知戲劇「這碗飯」不好吃,力勸兒子打消改編《茶花女》的念頭,並斷言這不是一個好的題材,沒有觀眾會歡迎它。但是小仲馬卻不為所動,仍然一心一意改編創作劇本《茶花女》。而當大仲馬讀到他兒子寫成的劇本《茶花女》時,不由得感動得熱淚直流,並立即接受了它。然而,當時法國的書報檢查部門卻又以「該劇不符合道德規范」為借口,進行無理刁難,阻止話劇《茶花女》上演。為此,小仲馬不屈不撓地進行了近三年的努力爭斗,直到一八五二年二月二日,話劇《茶花女》才獲准在巴黎雜耍劇院演出。而這一天,幾乎正好是阿爾豐西娜·普萊西去世的五周年紀念日。
至於歌劇《茶花女》的創作,它幾乎是與話劇《茶花女》同步進行的,而且同小仲馬本人毫不相干。當小說《茶花女》在巴黎引起轟動,人人競相閱讀的時候,義大利著名的音樂家威爾第正在巴黎。這位天才的作曲家立即從這部小說里獲得了啟迪和靈感,他敏銳地感受到這個動人的愛情故事可以搬上歌劇舞台,並立即開始構思它的音樂主題。而當一八五二年二月話劇《茶花女》公演之後,威爾第更加堅定了自己的想法,他立即請他的好友皮阿威寫出歌劇《茶花女》演出腳本,然後便以滿腔熱情投入了譜寫工作。一八五三年三月六日,歌劇《茶花女》在義大利水城威尼斯的一家著名的劇院——菲尼斯劇場首次公演。
無論是小說,還是話劇或歌劇,《茶花女》的故事內容基本上沒有多大的改變,它敘述的始終是男主人公阿爾芒與女主人公瑪格麗特的愛情悲劇。我們已經比較詳細地介紹了阿爾豐西娜·普萊西的一生以及她同小仲馬的一段感情糾葛,盡管關於這段感情糾葛還有其他種種傳說,但大致經歷便是如此,讀者們很容易便可以從小說或話劇《茶花女》的故事中發現哪些是作者的親身經歷,哪些則是作者的加工和虛構。小仲馬同阿爾豐西娜·普萊西一段交往只不過是這位著名作家的一段風流韻事,而阿爾芒與瑪格麗特的愛情悲劇卻蘊含著相當深刻的社會內容和普遍意義。這是因為,無論小仲馬對阿爾豐西娜的感情如何,他敏銳地感受到這位不幸的風塵女子之死不是一樁孤立的事件,而是一種具有深刻含義的社會現象。他由此想到了自己的那位可憐的親生母親,想到了社會的種種殘酷和不平。而更令人不能容忍的是,人世間的這些悲劇卻往往又是在維護某種道德規范的冠冕堂皇的理由下造成的。小仲馬的創作觀念因而出現了深刻的變化,他開始自覺地把完善道德、追求理想作為文學創作的原
則,並意識到這是文學家的責任和義務。盡管人們並不十分清楚小仲馬心目中的「道德」和「理想」的准確含義,但是讀者們分明可以在《茶花女》中看到作者對那種壓抑人性、摧殘愛情的虛偽而又殘酷的道德觀念的批判和鞭撻,聽到作者發自內心深處的痛楚的吶喊。《茶花女》這個愛情故事的真正意義和價值,也許主要就在這里。
作為成功的文學作品,小說和話劇《茶花女》為我們塑造了一些生動、鮮明的藝術形象,而其中最突出、最令人難忘的自然是女主人公茶花女瑪格麗特。讀者們切莫把瑪格麗特和阿爾豐西娜·普萊西小姐混為一談,阿爾豐西娜的身世固然值得同情,但她的的確確是個墮落的女人,用小仲馬的話來說,她「既是一個純潔無瑕的貞女,又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娼婦」。但瑪格麗特卻不同,她美麗、聰明而又善良,雖然淪落風塵,但依舊保持著一顆純潔、高尚的心靈。她充滿熱情和希望地去追求真正的愛情生活,而當這種希望破滅之後,又甘願自我犧牲去成全他人。這一切都使這位為人們所不齒的煙花女子的形象閃爍著一種聖潔的光輝,以至於人們一提起「茶花女」這三個字的時候,首先想到的不是什麼下賤的妓女,而是一位美麗、可愛而又值得同情的女性。古今中外的文學名著為人們留下了許許多多不朽的藝術形象,而瑪格麗特則完全可以躋身其間而毫無愧色。
❸ 誰知道哪些詩(或曲或詞)是描寫女子美麗的
最先想到的還是《詩經》
這個是又找的:
《海榴·唐·溫庭筠》
海榴紅似火,先解報春風。
葉亂裁箋綠,花宜插鬢紅。
蠟珠攢作蒂,緗彩剪成叢。
鄭驛多歸思,相期一笑同。
【賞析】
溫庭筠這首茶花詩淺顯易懂,通過如火紅的海榴向我們展示了一個個血肉豐滿、活靈活現的美麗女子形象。仔細玩味下去便覺情摯韻遠,餘味猶存。首聯先述海榴的花紅似火,花開報春。頷聯寫了綠葉如剪裁精美的箋紙,其花是婦女喜愛的插鬢飾物,它說明了在唐代把茶花簪插於鬢發之上已成女人們的時尚了。頸聯則用蠟燭燒滴的油珠比喻花蕊,並用「緗彩剪成」的叢球比喻花形。尾聯運用了「鄭驛迎賓」的典故。「鄭驛」即鄭庄驛,是漢武帝時大農令鄭庄置驛馬於四郊迎賓的庄園。詩人在如此好客的「鄭驛」竟然思歸,其原因在於他思念著要與海榴花「相逢一笑」,情景交融處,含蓄著的主人公深沉愛情,已穿越了千年的歲月仍然悠遠深長。
【韻譯】
山茶如火天映得通紅,
情意殷殷報來了春風。
綠葉寫就相思的信箋,
紅花插在女孩的鬢中。
蠟燭淚滴成珠珠花蕊,
湘綢裁剪好束束花叢。
他鄉再好我歸意已定,
期望著和你花下相逢。
【說明】
山茶花是原產我國的名花,有二千七百多年栽培歷史,我國山茶以雲南、四川為盛。明代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對山茶做了較詳細的描述:「山茶產南方,樹生,高者丈許,枝幹交加。葉頗似茶葉而厚硬有棱,中闊頭尖,面綠背淡。深冬開花,紅瓣黃蕊。」明人馮時可《滇中茶花記》中載:山茶花「性耐霜雪,四時常青,次第開放,歷二三月;水養瓶中,十餘日顏色不變。」《格古論》雲:花有數種,寶珠者花簇如珠。最勝海榴茶,花蒂青。石榴茶中有碎花。躑躅茶,花如杜鵑花。宮粉茶、串珠茶皆粉紅色。又有一捻紅、千葉紅、千葉白等名。可不勝數,葉各小異。或雲亦有黃色者。」
唐人已有不少詠山茶的詩篇,且多有佳作。李白《詠鄰女東窗海石榴》詩形容山茶花象「珊瑚映綠水,未足比光輝。」,唐詩人方乾的《海石榴》詩描繪山茶花「亭際夭妍日日看,每朝顏色一般般。滿枝猶待春風力,數枝先欺臘雪寒。」詩人貫休《山茶花》詩曰:「風裁日染開仙囿,百花色死猩紅謬。今朝一朵墜階前,應有看人怨孫秀。」借「綠珠墜樓」的典故寫山茶落花「艷紅如血」,和詩人盧肇《新植紅茶花偶出被人移去以詩索之》詩:「最恨柴門一樹花,便隨香遠逐香車。花如解語猶應道:欺我郎君不在家。」一樣愛花惜花之情淋漓筆下,動人心魄。如司空圖《紅茶花》雲:「景物詩人見即誇,豈憐高韻說紅茶。牡丹枉用三春力,開得方知不是花。」爛漫的山茶,能在天寒地凍的早春綻蕾吐蕊,到桃李芬芳的春天,給人們帶來了春意,給生命帶來了無限的希望。
溫州大羅山有一株古老的山茶花,相傳是唐詩人羅隱手植,至今猶花開不綴。據馮時可的《滇中茶花記》記載:「雲南茶花最甲海內,種類七十有二,冬末春初盛開,大於牡丹,望若火齊雲錦,爍日蒸蔚。」山茶花別稱「十德花」,明人鄧直指是明代的文學家,在《山茶百韻詩》這長達二百句的五言古詩中,詩人用詩句闡述了茶花的艷而不妖、長壽、高大、膚紋蒼潤、枝條如龍、蟠根離奇、豐葉如幄、有松柏操、花期長、可插瓶水養等十種美德,贊茶花是「一種皆稱美,群芳孰與爭?」這首詩是對茶花花品的極高評價。
山茶花歷經歲月的滄桑,傲風雪寒霜而花姿豐盈,健美迷人。山茶花姿韻婀娜,艷若桃花而不妖,大如牡丹耀眼生輝,白山茶色勝玉潤賽羊脂,紅山茶光增醉酡紅。花色繽紛絢麗,燦爛如霞,大紅桃紅,粉紅銀細,黃白綠紫,極盡自然之美色,極盡世間之美名。山茶花在人們的心目中,是美的象徵。茶花與人相伴共存,形成了精彩的關於茶花的文化。
【軼事】
《昭君鄉心》·具有落雁之姿的中國四大美人之一王昭君,當初被漢元帝下嫁匈奴以為和親。流傳後世的昭君出塞圖,就是身披雪白毛裘,懷抱一具琵琶,發鬢簪著一朵紅艷的山茶花。琵琶聲聲可敘述思國、、思鄉、思親的哀怨心情,山茶花則是借它不畏霜雪的特質,來表明自己堅貞的情操。
《芳名遠渡》·歐美不產茶花。在公元一六七七年,山茶花經由甘寧醫生帶回英國後,英人為之瘋狂,譽為世紀奇花,成為社交界仕女閨媛的最愛。文豪大仲馬因喜愛茶花,創作了一位喜愛茶花的女子瑪格莉特,將其寫入書中成了世界名著《茶花女》。茶花不僅讓歐洲的社交界瘋狂,美國的人民也對茶花有濃厚的興趣。加州的首都的市民們將茶花定為該市的市花,使得該市被昵稱為「茶花城」,並將茶花盛開的三月定為「茶花節」,每年都有很盛大的慶祝活動。
《花開勝利》·吳三桂投降清軍,清封他為平西王。吳三桂在雲南造阿香園,令雲南各地獻奇花異草。陸涼縣境內普濟寺有一株茶花,高二丈余,花呈九蕊十八瓣,濃香四溢,為天下珍品,茶樹被移植到阿香園,誰知葉子全部脫光。到了春天,茶樹只長了一身葉子,第三年春天,茶花只有幾朵瘦小的花。吳三桂見園中一片凋零,什麼花也不開,便揮鞭向茶樹抽去,茶花樹上滲出點點鮮血,吳三桂下令把茶花貶回原籍。茶花雖傷痕累累,但終於回來了。隨即花開似錦。從此,在雲南就稱山茶花為勝利花,山茶花開,總是顯示了人們勝利的喜悅。
❹ 林舒是怎樣翻譯《茶花女》的
晚清時期,在福州出了一位不懂外語的翻譯家林紓。他與王壽昌合作首譯法國小仲馬名著《茶花女》。自從《巴黎茶花女遺事》發售以來,「中國人見所未見,不脛走萬本」,至今已歷110周年。 《茶花女》是法國作家亞歷山大·小仲馬的名著。小說以委婉曲折的筆調描述了19世紀40年代,巴黎資本主義社會里一對青年男女的愛情悲劇。 林紓(1852~1924),字琴南,號畏廬,別號冷紅生,福州人。舉人出身,既沒有上過洋學堂,又沒有出過國,對外國語言、民情風俗不熟,卻在20多年中譯出160多部小說。林紓是怎樣走上翻譯小說道路的,還要從他和王壽昌聲淚合譯《茶花女》說起。 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暮春三月,福州城外下杭街金皇巷林紓寓所,氣氛悲哀。林紓愛妻劉瓊姿剛去世,他哀痛極深,整日鬱郁寡歡。在家人勸導下,林紓來到馬尾朋友魏瀚住處。他沒有想到,馬尾此行改變了他一生的命運,使他與翻譯小說結下不解之緣,成為近代文壇上的名人。 魏瀚(1851~1929),福州人。同治五年(1866年),考取馬尾船政前學堂製造班,系製造第一屆畢業生,成績名列第一。他刻苦自厲,學力超群,精繪圖、製造舟艦,畢業後留在船政局供職。光緒元年(1875年)游歷歐洲,後奉命留在法國為正式留學生,入削浦官學,兼學鋼鐵甲艦。畢業回國後,任總司船政工程,監造鋼甲新艦。官至會辦大臣等職,時任船政工程處制船總司。 魏瀚住所是臨江而建的小樓,林紓到馬尾後住在這里。時值初夏,風景宜人。但林紓因悲情難消,惱愁寡歡。魏瀚也不知如何是好,一籌莫展之時,王壽昌來了,他是林紓的同鄉舊誼。王壽昌剛從法國巴黎留學歸來不久,在馬尾船政學堂任教。王在法留學期間,曾接觸閱讀西方大量文學名著,並帶回小仲馬父子的名著等多部。兩人同時勸慰林紓,讓他從喪偶的苦痛中解脫。王壽昌向林紓介紹法國小仲馬的名著《茶花女》。還提議與林合譯這本名著,一則解林紓憂郁;二則向國人介紹一本好書。於是,王壽昌當即把《茶花女》梗概敘述一遍。林紓聽後為書中的悲苦纏綿情節感動,欣然同意與王壽昌合譯。 王壽昌(1864~1926),福州人。他14歲考入福州馬尾船政前學堂製造班,是該班第三屆畢業生。1885年4月以優異成績被選送法國巴黎大學,攻讀法律兼修法文,成績名列前茅。1891年畢業回國,回母校任法文教師,後任天津洋務局、奉天軍署翻譯。1898年,清政府創辦京漢鐵路,借款法國。1911年,壽昌被調為會辦、任總翻譯。路成,調任湖北交涉使、漢陽兵工廠總辦(廠長),為湖廣總督張之洞所器重。後充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章京及三省鐵路學校校長。 民國元年(1912年)春他回福州,任福建省交涉司司長。後受排擠,復往馬尾母校任教。 王壽昌為人豪爽慷慨。他不但精通法語,中文造詣也較高,好置書、練字、寫詩、作畫,被譽為詩、書、畫三絕。 《茶花女》是他心愛的一部小說,他對此書十分崇拜,讀了多遍。他與林紓合作是再好不過了。在口譯《茶花女》時,王壽昌特別動情,把馬克的心態描述得淋漓盡致,令人同情。林紓在筆述中也尤其用心。他以漢語的詞彙,寫歐洲人的性情,好語連珠,感人肺腑。加之夫人新喪,心境凄涼,常被書中人物打動,其譯筆融入了對亡妻的思念情愫。經王壽昌動情的口述,加上林紓生花的譯筆,可謂珠聯璧合、相得益彰。 他倆合譯書時,魏瀚為他們提供寧靜幽美的環境,買舟載酒,請他們游鼓山。在馬江駛向鼓山的遊艇上,中國首部翻譯小說《茶花女》從這里動筆。王壽昌臨窗而坐,手捧《茶花女》法文原著,逐字逐句、繪聲繪色地傾吐;林紓鋪紙於幾,全神貫注地傾聽,下筆如飛地描寫。從初夏到深秋,王壽昌每天口譯4小時,林紓筆錄6000字。不到半年時間,此書全部譯完。其後林紓將譯文從頭到尾細讀一遍,成功的喜悅驅散了心中的愁雲。中國近代文學翻譯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巴黎茶花女遺事》,以獨特的方式誕生了。 這部以文言譯成的小說,是中西文化交流的產物。它既達到「信、達、雅」的譯文標准,又以中國人欣賞習慣表達出來。由於受傳統思想影響,小說被人視為小道,他們都不敢用真姓名,林紓署名冷紅生,王壽昌署名曉齋主人,托為別號以掩其真。譯稿經王壽昌和魏瀚校對後,由魏出資,在福州城內南後街宮巷口東側吳玉田作坊木刻刊印,此書每頁兩面對折,中縫印「巴黎茶花女遺事」書名,單魚尾下注頁數,每面9行,每行20字,老宋體。全書120頁,不分卷,不分段落,無斷句,最後一頁末行印有「福州吳玉田鐫字」。毛邊紙本,字極清晰。於光緒二十五(1899年)二月,在福州首版發行。當時只印100本,分送三家親友傳閱。時隔一百餘年,至今此版本已所剩無幾,彌足珍貴。 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五月間,由杭州老報人汪康年在上海用原刻版,以昌言報館名義,用竹紙、線裝重刊印。接著各種版本不斷出現。據統計,除吳刻本外,還有素隱書屋本、文明書局本、商務印書館本、廣智書局《小說集新》第一種本、玉情瑤怨館紅印本和黑印本,以及其他通行本,有二三十種。後來形成翻譯熱潮,便有劉半農等翻譯的話劇《茶花女》,夏康農等按原著譯為白話文,演藝界又引進歌劇《巴黎茶花女》。 此書發行以來,影響所及,仿作甚多,數不勝數。譯文《巴黎茶花女遺事》哀艷凄絕可傳,不少人為主人公的不幸遭遇灑下同情之淚。它的出版發行,打動了許多不滿封建專制、爭取婚姻自由的青年讀者的心。對西方進步文化在中國的傳播起了重要作用。 在合譯《茶花女》期間,林紓、王壽昌常住馬江魏瀚家。魏見他們每譯到纏綿凄惻之處,相對而哭,日後以此為談資。林紓多次回憶譯述《茶花女》時的情景,寫道:「余既譯《茶花女》,擲筆哭者三數。」至民國2年(1913年),林紓還想起與王壽昌翻譯《茶花女》時的傷心事。 《巴黎茶花女遺事》面世後,鼓舞了林紓的譯書熱情。從此,他走上翻譯小說的道路,在文壇上漸負盛名,成為一位不懂外語的翻譯家。但對於林紓的合作者王壽昌,人們則大多把他遺忘了。福州地方史專家鄭麗生在《巴黎茶花女遺事提要》一文中指出:「諸多版本之譯皆壽昌與紓啟導也。而後紓又與人合作譯域外小說達二百五六十冊,世稱林譯最享盛名,不知慫恿之者實始於壽昌。」近人寒光所著《林琴南》(林紓)一書中稱:「曉齋主人法文口述,所譯雖僅《巴黎茶花女遺事》一書,但為西洋小說輸入華土的第一部,他的奇功已夠和林氏共垂不朽。洵確論也。」事實確如所言,沒有首部《巴黎茶花女遺事》合譯成功,使林紓嘗到譯作的喜悅,便沒有這位不懂外語翻譯家的誕生,也許中國翻譯西洋小說,不知還要推遲多少年。王壽昌作為口譯《茶花女》第一人,功不可沒。林紓與王壽昌合譯《巴黎茶花女遺事》,打開了中國翻譯西方小說之門,溝通了中西文化。此書售路之多、影響之大、普及之廣,更是古今中外所罕見,這不能不說是一種奇跡。這也是在船政文化巨大作用下的產物。 林紓除翻譯大量外國小說,還留下數量可觀的詩詞、叢談、瑣記、隨筆、小說、傳奇和劇本等文學作品。他一生創作頗豐,著有《畏廬文集》《畏廬遺跡》《春覺齋論文》《春覺齋論畫》等幾十種,是中國近代不可多得的文化遺產,為後人所推崇。卷帙浩繁的「林譯小說」成為中國近代文學的巨大財富,他的著作在中國近代文學史上永遠閃耀燦爛的光輝。 1924年10月9日丑時,「譯界之王」林紓病逝於北平,享年72歲。2年後,王壽昌也因體弱多病,於1926年1月17日,得肺病逝於福州故居「光福山房」,享年62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