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學仁梅花
Ⅰ 朱全增的名家評說
王界山(空軍文藝創作室副主任、著名畫家):朱全增是山東省美協副主席,幾十年來在藝術的園地里默默耕耘,創作了一大批富有感染力的好作品,今天在中國美術館展出的作品僅僅是其中的一小部分。有人在看了朱全增的畫之後感慨頗多,稱他的畫厚重大氣、灑脫自然,筆下流露出對人生的詮釋,「畫為心跡,言為心聲」。的確,他的畫充滿了生命的喜悅和歡樂,是自我心聲的表達。他的畫體現了他的性格——山東人的豪放。
歐陽希君(文化部藝術品鑒定評估委員會副主任兼秘書長):他的作品從傳統繪畫及現代構成中汲取靈感,講形式、重構成、靈活地運用色彩,整體布局處理很得體,色彩搭配也很得當,布局很從容不迫,符合現代人的審美情趣,而又有突出的個性化印記。無論是皇皇巨制、還是區區尺幅,都透射出一種超出畫作形式本身的雅拙,拙巧相生,給人一種心靈吸引的深刻。
夏碩琦(《美術》原主編、著名美術評論家):山東一向是出名畫家的地方,朱全增正是來自山東,所以,今天能參加這個畫展我非常高興。心象·自然,這個畫展的題目很好,給我的第一感覺特別深。目前,寫意畫一個突出的問題就是有相當數量畫家創作的作品流入套式化,畫中看不到作者本人。看朱全增的畫給人的第一印象可以總結出四個字,即心象風景。這四個字應該是他心中對大自然的感嘆、對生活的情感。有些畫家由於缺乏審美激情、審美情感,畫出的畫往往缺乏激情。朱全增的畫講究「氣」,是一種心靈的閃光。氣概成章,用筆墨形式展現出的一草一木,這是成功以及有所突破的地方,也是最為可貴的一點。中國藝術特別講究「氣」字,比方說作家寫書先做「氣」,我們就是通過他的氣息來感受他的激情。朱全增的畫在創作上就是這種感覺——他通過意境的結構以及意境的營造來體現生命的存在方式。朱全增的畫沖破常有的形式,表達了對生活、對自然的一種情懷。
每件藝術作品都有它的缺點和不足之處,我建議朱全增的畫在造型和筆墨上能夠充分地利用這種氣息去創作、去追求,在筆墨上更進一步,以達到內外統一,使其更有內涵、更協調,
另外,在造型上需要進一步探討。
劉曦林(中國美協理論委員會副主任、著名美術評論家):我於1958年考入山東師范學院,和朱全增是校友,以前曾多次在一起交流過。今天,看到他的新作感覺有很大進步。主要有兩點:第一就是他確實在潛心研究中國花鳥畫的創作。他經常去雲南寫生,畫了大量的花卉、樹木,體會到了寫生的魅力。我剛才看了他畫的木棉,覺得很好。從他作品的構圖和筆墨上我看到了他的提高和進步。現在的畫能否超過古人很難講,尤其是畫梅花,我們只能從另外一個審美角度來體驗。第二個進步是他的畫在筆墨方面、格調方面有所提高,這一點在他的作品裡能夠充分體現出來。另外我提兩點,花木有心,畫家要用生命來作畫,要借花木來表達人的情感。畫的雖然是花鳥,其實表達的都是人的美好情感。希望朱全增以後的畫能夠在客觀的基礎上朝主觀方面傾斜,尤其應該傾斜於自己主觀上的情感,以新的思維方式朝著新的方向邁進。
朱全增是山東人,山東人老實,畫畫過於認真。朱全增用的筆墨是「半工半寫」,希望他的畫能夠在沒骨方面多下工夫,在筆墨上還可以再放開一些,特別是在畫樹干、樹的分叉上要有自己的風格。有了這種風格,感覺就會大不一樣,希望以後能注意這一點。相信再過十年,朱全增的畫肯定會再上一個台階。
王鏞(著名美術評論家):當代中國山水畫、花鳥畫中存在比較大的問題是千篇一律,沖破傳統筆墨程式的作品不多。這並不是說我們沒有好的畫家,只是缺乏有新意的好畫家。而朱全增的花鳥畫有一定的新意和突破,這一點應該給予充分肯定。他的畫境界闊達,吸收了一些山水畫的特點,三遠透視尤其是深遠透視,表現得耳目一新。目前,能夠把山水畫和花鳥畫結合起來的畫家很少。雲南畫家王晉元的作品特點是比較幽深,而朱全增的畫則比較闊達,有著很大的氣勢。畫不在於畫幅的大小,一幅小畫同樣讓人感覺到它的大氣。朱全增的筆墨有著自己的特點。一般來說一幅畫的筆墨和色彩不能兼容,如果又注重筆墨又注重色彩,給人的感覺就很俗氣,而朱全增的筆墨和色彩處理得非常脫俗,筆墨結構發揮得比較好,達到了和諧統一。他畫的樹干偏重於粗大,構成了整幅畫的框架和特點。
另外,有兩點建議:第一,希望朱全增以後作畫能適當限制自己的題材。人們熟悉的題材可以少畫,較罕見的題材可以多畫些,要在相對陌生的平台上發揮更大的餘地。第二,希望他能進一步處理畫的虛實關系。虛實結合很關鍵,也是最高境界。筆墨的虛實關系要更有開拓力,讓人一看就有詩意。筆墨還可以更放開一些,太實則顯示不出效果,中國藝術本身就是虛實相結合。
陳醉(著名美術評論家、畫家):朱全增的作品給人總的印象是一種追求,是心靈上的一種震撼。他的畫有以下特點:一、畫幅較大,特別重視枝乾的刻畫;樹干畫好了,大的支架也就撐起來了;二、朱全增對傳統技法的掌握比較扎實,筆墨掌握非常熟練;三、重視色彩效果的運用;四、注意對生活的觀察和素材的採集,體現出一種追求。這有一個階段性的感覺、有一個過渡的感覺。他畫小畫比較熟練,但是,這種傳統的手法用在大畫創作上不太協調。對於一個畫家來講,任何一種手法都可以運用,沒有好和壞的區分,只有畫得好與不好。對於一個畫家來講首先要認准自己的方向,要知道如何運用線條的和諧。可以很寫實,也可以很抽象,寫實或抽象都能把畫畫好。希望朱全增能夠把握好自己想要擺脫和所追求的東西,使作品以更新的面貌出現。
沈學仁(著名畫家):這些年,從東到西,從南到北,我看到過很多畫。一幅大的畫用很細的線條表現出來是很不太容易的。朱全增的畫很好地反映出了他開闊的心胸。他的畫樹乾和樹枝結合得都很好,尤其是蓮花和蓮蓬桿畫得非常通連。《大塘放歌》這幅作品就是一幅表現力非常強的佳作。
賈克德(首都師范大學教授、著名畫家):朱全增這幾年畫出了很多大作,畫里有很多新東西。他的木棉和石榴畫得都很好,畫出了功力。我認為,畫大畫就應該用大筆,既有色彩又有形象,否則整體畫面就會顯得有點干,缺少水墨。整幅畫應該有氣、有虛實關系,這樣的畫才會更加耐人回味。我為朱全增創作了大量的新作而由衷地高興,希望他通過學習、借鑒,取得更大的成就。
吾如儀(著名畫家):朱全增的畫有一種大丈夫氣,木棉樹有著英雄氣概,應該把這種氣概表現出來。
石延平(著名美術評論家):朱全增的畫表現了生活物象,是心與結合,他把心中理解的美表現出來了。畫幅很大,構圖很不容易把握,而把畫的整體布局處理得很得體,色彩搭配得也很得當,布局很從容、很和諧,把自然與情懷有機地結合。
朱全增如果能夠把筆的靈性和墨的華滋進一步思考,就會有更大的成功。
尚建國(著名藝術評論家、詩人):當看到朱全增的畫時,我感受到了2006年的春天已來臨。我是作出版工作的,也是一個詩人。常言道:「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我從朱全增的畫裡面找到了詩的意境。另外的感受就是看到了他的畫我就想寫詩,萌發了我的寫詩慾望。
高潤祥(空軍報社文藝處處長、著名作家): 朱全增的畫傳統意味很強,筆墨很好,以前曾看過他的畫,今天再看他的畫發現內在的東西多了。從他的畫里感覺到了山東人的豪放。這是一種風格的體現,同時又是作者修養和意境的提升。
畢庶先(著名畫家):我和朱全增相識多年,感情很深厚,可以說是無話不談,既像知己和朋友,又情同父子。今年他正好50歲,我84歲,從年齡來講,我可能還可以,從成就來講,真是不應該坐在這兒。今天參加這個研討會見到了很多位過去我心目中很尊敬的專家。我很高興聽到大家對朱全增提的這些要求,我覺得很好。特別是劉曦林先生提的再過十年,在這個地方再給朱全增開個研討會,我相信那個時候的研討會能比現在好得多。
劉玉華(著名書法家):我個人認為,全增的這次畫展就是進京趕考、龍宮探寶。今天我聽到很多好的評論,對我的觸動很大,讓我也學習到了很多東西。很感謝各位老師、同道對朱全增的直言和真言。相信他一定會繼續努力,多創作出富有藝術個性的精品佳作,力爭營造出自己的藝術春天。
Ⅱ 現代擅長畫梅花的畫家是誰
南嶺梅,1938年生於廣東汕頭,家在梅州南嶺下。印度歸僑。董壽平弟子。潛心於梅花詩書畫回的創作實踐答。著力贊美「梅花敢為天下先」的精神,崇尚君子之風,讓作品承載多一些社會正能量的信息。借古開今,繼承中華文化傳統,追求中國畫的審美情趣,藝術風貌別具一格。而知名海內。
畫家南嶺梅堅定民族文化自信,以弘揚中華梅花文化為已任,努力藝術實踐,贊美梅花純潔高尚的品格,和凌寒傲雪的精神。他以精深的藝術思想和精湛的繪畫技藝,用畫筆潛移默化的來宣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出版有《南嶺梅畫集》、《南嶺梅博文選》、《南嶺梅題詠手書》《南嶺梅九九梅花中國畫作品集》等。他的18次梅花專題個展把梅香撒遍北京、南京和晉、粵、瓊等省。
2017年4月28日葉劍英元帥誕辰120周年之際,成功舉辦了「九九梅花久久懷念」南嶺梅中國畫作品展。全部展品被收藏,畫家捐資百萬給東山中學。
巨幅為諸多省市領導機關、公私機構、博物館及我駐外使館,僑領僑團珍藏。作品入藏釣魚台國賓館並為國家領導人及高層人士收藏,廣受各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