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三弄歌曲聽後感想
A. 《梅花三弄》表達的情感是什麼
表達的情感是:樂曲表現了梅花昂首挺拔的不屈姿態以及傲雪斗霜的高尚品格,並借梅花潔白、芬芳和不畏嚴寒的特性來抒發人們對堅貞不屈之秉性、高尚情操的贊美。
《梅花三弄》一曲要體現出梅花「清秀」、「冰清玉潔」的氣質與品格。
演奏家邱霽編《古箏經典名曲集》所收《梅花三弄》一曲中,樂曲作如下說明:「在演奏上既要注意吸收古琴中『天』(泛音)『地』(空弦)『人』(滑按音)合一的審美理念,又不能失掉箏的音色及演奏特點,以達到『你中有我』的演奏效果。」
整首樂曲背景是深邃的,開闊的,要求彈奏要放鬆,呼吸調勻。在箏家項斯華箏演奏譜《梅花三弄》曲中,標有「開闊地」表情術語。
(1)梅花三弄歌曲聽後感想擴展閱讀
《梅花三弄》的文化背景
《梅花三弄》又名《梅花引》、《玉妃引》。晉隋以來便有此曲,原是晉代桓伊所奏之笛曲,後經唐代名琴家顏師古移植為琴曲。樂曲名稱由來於音樂中代表梅花形象的曲調在不同的段落中反復出現三次,由此稱《梅花三弄》。
花木、山水向來是人們樂於歌頌、吟詠的自然母題,人們通過對花木、山水的歌詠上升到對人們「品德」、「志向」等方面的歌詠,借對自然事物的吟詠來抒發自己內心的思想抱負、精神所向等等。這在繪畫、音樂等藝術形式,都有所體現。
同樣地,無論是繪畫還是音樂,並非僅僅注重對形象的接近原貌的描摹,而更多地通過「傳神」也就是通過展現其精神氣質、意蘊來體現其審美意義和價值,音樂作品《梅花三弄》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之一。
B. 姜育恆的梅花三弄歌詞大概是什麼意思
姜育恆的梅花三弄歌詞大概意思是:愛情要像梅花一樣經得起寒冬的考驗。
梅花三弄
演唱:姜育恆
作曲:陳志遠
作詞:瓊瑤
歌詞:
紅塵自有痴情者,莫笑痴情太痴狂
若非一番寒澈骨,那得梅花撲鼻香
問世間情為何物,只教人生死相許
看人間多少故事,最消魂梅花三弄
梅花一弄,斷人腸
梅花二弄,費思量
梅花三弄,風波起
雲煙深處,水茫茫
紅塵自有痴情者,莫笑痴情太痴狂
若非一番寒澈骨,那得梅花撲鼻香
問世間情為何物,只教人生死相許
看人間多少故事,最消魂梅花三弄
問世間情為何物,只教人生死相許
看人間多少故事,最消魂梅花三弄
(2)梅花三弄歌曲聽後感想擴展閱讀
《梅花三弄》是電視劇《梅花三弄之梅花烙》的主題曲,姜育恆演唱,陳志遠譜曲編曲,瓊瑤作詞,並且被收錄在專輯《梅花三弄之梅花烙》中。
詞語「梅花三弄」的本意有二:其中之一是古曲《梅花三弄》在演奏中,有一個音位需要反復彈奏三次;另一個意思則是比喻梅花的三個開放階段,每個階段都有不同的美感。寓意著凡事要達到完滿,都需要經歷反反復復的磨合。
《梅花三弄》,更是瓊瑤影視作品的主題曲,整首歌所要表達的,也正是感情里的跌宕與苦澀。「若非一番寒徹骨,哪得梅花撲鼻香」,歌詞雖有勵志傾向,真實刻畫的卻是感情里的得失心態。
而且,瓊瑤特別的在歌詞里加入了兩段獨白,非常直接地把歌曲與影視劇情結合了起來。奠定整首歌的感情基調,完整地契合影視劇的悲情主題。再加上姜育恆磁性又傷感的聲音,讓這幾句獨白變得有生命力且富有感情色彩,輕易地引起聽者的共鳴,讓人肝腸寸斷。
C. 笛聲三弄 梅心驚破 多少春情意
笛聲三弄,梅心驚破,多少春情意 笛曲《梅花三弄》聽後感 梅花,以其孤標高潔、傲雪凌霜的高尚品性徵服了一代代詩意地生活著的人們,成為人們樂於歌頌吟詠的主題。人們將其寫入詩詞,譜入樂曲,畫上絹紙,綉入絲帛.........古曲《梅花三弄》就是其中典型的代表。此曲最早見於明朱權編輯的《神奇秘譜》,記載的是東晉桓伊所奏的笛曲。後由笛曲改編為古琴曲。隨著歲月的流傳,歷經變遷,簫曲、琴曲、琴簫合奏曲、箏曲等改編者眾,可見其影響甚為深遠。但個人更喜愛那悠遠的笛韻,穿雲裂帛,將梅花的千種風情,萬般秉賦盡情地演繹。 梅花一弄長相守 當多情的拇指、食指、中指、無名指開始悄悄地製造著距離——一段美麗與古典的距離,當櫻唇准確、溫柔地吻上小小的青竹,心靈的天空頓時下起了繽紛的花雨。是誰撐起了小傘,穿過時光,將愛和憂傷悄悄開在笛聲里?雪裡已知春信至,寒梅點綴瓊枝膩。香臉半開嬌旖旎,當庭際,玉人浴出新妝洗。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瓏地。共賞金樽沉綠蟻,莫辭醉,此花不與群花比。 李清照,這位詞苑寂寞清幽的一枝,才氣橫溢,絕勝芳華。她的詞作共有 57 首(包括 14 首存疑作在內),出現梅花意象的就有 18 首,占其作品總數的 3/10,而以詠梅為主題或作為人的抒情主要對象的有 12 首,可見愛梅之深之切。此闋《漁家傲》是其早期的作品,詞中的寒梅清艷脫俗,寄託著青春的自信,正好是少女時的自我寫照。十八歲,李清照與趙明誠結婚。婚後,清照與丈夫情投意合,如膠似漆,真個是神仙美眷。連筆下的寒梅亦如出浴美人,嬌羞可愛。 然而好景不長,朝中新舊黨爭愈演愈烈,一對鴛鴦被活活拆散,趙李隔河相望,飽嘗相思之苦。李清照筆下的梅花也「為誰憔悴損芳姿」,傷心斷腸。 藤床紙帳朝眠起,說不盡、無佳思。沉香斷續玉爐寒, 一枝折得,人間天上,沒個人堪寄。 又是一個「薄霧濃雲愁永晝」的時節,是誰家玉笛吹起了梅花三弄?它驚破梅心,預示了春的消息,也吹燃了詞人深埋的生命之火,吹燃了對丈夫的思念,也傾訴著昔日歡樂已成夢幻的刻骨哀思。梅花高標清絕依舊,如今折梅卻無人共賞,更無人堪寄,怎不叫人陷入無可排釋的綿綿長恨之中?可見,梅,不僅是李清照傲視群芳、自信清高的寫照。梅,更是她甜蜜但艱辛的愛情寫照。聽,花雨下傳來了一陣幽幽的歌聲:「紅塵自有痴情者,莫笑痴情太痴狂。若非一番寒澈骨,哪得梅花撲鼻香?問世間情為何物?只教人生死相許。看人間多少故事,最消魂梅花三弄………..」 梅花二弄飛雪驟 其實,愛梅不只是女子的專利,男人若心念一痴,更為銘心刻骨,甚至以身相許,且看這首《山園小梅》: 眾芳搖落獨暄妍,占盡風情向小園。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斷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須檀板共金樽。 在西湖的里湖與外湖之間,有一座梅香四溢的島嶼,叫梅嶼,也就是無數詩人墨客鍾情的孤山。孤山與白堤相連的地方,碧波輕漾,正是「西湖十景」之「平湖秋月」。而此詩的主人,有「梅妻鶴子」之稱的林逋正好隱居於斯。「結廬西湖之孤山,二十年足不及城市」,書載林逋為史上少有的真正隱逸詩人,非借歸隱之名而欲走終南捷徑的沽釣之徒。他親自在孤山栽種了三千多株梅花,出售梅花梅子,閑來引鶴吟詩,清和淡雅,終生白衣,真是個瀟灑到極致的人。即便是蘇子,曠達獨步,卻也難逃塵緣,也只能隔岸觀花,自嘆弗如了吧。 中國真是個繁花似錦的國度。先秦人愛香草,晉人愛菊花,唐人愛牡丹,而宋人偏愛梅花,也許自和靖先生而濫觴。但若論起梅邊吹笛,風流雅緻,不得不提一人,即南宋音樂家和詞人姜夔姜白石。 舊時月色,算幾番照我,梅邊吹笛?喚起玉人,不管清寒與攀摘。何遜而今漸老,都忘卻、春風詞筆。但怪得、竹外疏花,香冷入瑤席。 江國,正寂寂。嘆寄與路遙,夜雪初積。翠尊易泣,紅萼無言耿相憶。長記曾攜手處,千樹壓、西湖寒碧。又片片吹盡也,幾時見得?這首詞讀來真是有一種說不出的歡喜和憂傷。月下一枝淡淡的梅花,幾許清寒,幾許冷艷。玉人梅邊橫笛,頓時喚起了失意文人骨子裡的落魄和高傲。明日路遙,往事歷歷,一切過往都隨笛聲中片片飄落的梅瓣,流轉於寒波凝碧的西湖之上。 後代很多人都推崇此詞,張炎在所著《詞源》中說:詩之賦梅,惟和靖一聯而已,世非無詩,不能與之齊驅耳。詞之賦梅,惟姜白石《暗香》、《疏影》二曲,前無古人,後無來者,自立新意,真為絕唱。」 梅花三弄風滿袖 愛到極致,不是瘋狂,而是歸於平淡。 象桓伊與王徽之的相遇。象梅香與笛聲的相遇。 王徽之赴召京師,泊舟青溪側。素不與微之相識,伊於岸上過,船中稱伊小字曰:「此桓野王也。」徽之便令人謂伊曰:「聞君善吹笛,試為我一奏。」伊是時已貴顯,素聞徽之名,便下車,踞胡床,為作三調,弄畢,便上車去,客主不交一言。 此段文字載於《晉書·桓伊傳》,大體意思是:王徽之應召赴東晉的都城建康,所乘的船停泊在青溪旁。桓伊向來不認識王徽之,正好在岸上經過。這時船上一位客人道:「這是桓野王(桓伊字野王)。」王徽之便命人對桓伊說:「聞君善吹笛,試為我一奏。」桓伊此時已是高官貴胄,但他也久聞王徽之的大名,便下車上船。桓伊坐在胡床上,出笛吹三弄梅花之調,高妙絕倫。吹奏完畢,桓伊立即上車走了。賓主雙方沒有交談一句話。 這一幕「客主不交一言」著實讓後人揣測。很多人認為是「行為藝術」。因為在這個卓犖不羈,雅性放誕的王徽之身上,發生過很多匪夷所思的事情,他「蓬首散帶」「直眼高視」,痴迷愛竹、雪夜訪戴.........拿今天的話來說,就是「想一出是一出」,後世故有人送他一個「偽名士」的稱號。 對此我不苟同。我覺得正好是魏晉名士任情率性、磊落豁達的表現,君子神交,開口便俗。二人相會雖不交一語,卻是難得的機緣。 最初的總是最美好的,就如同這《梅花三弄》。古箏清越洪亮,比較傾向於是彈給別人聽,古琴高古深沉,則傾向於彈給自己聽。只有笛聲,是屬於自然的聲音,是人與自然交流的最好方式。一支短笛,牧童可以信口吹給春風聽,遊子可以吹給楊柳聽,隱士可以吹給梅花聽。笛聲中有痴情女兒的相知相守,有高潔之士的遺世孑立,更有君子神交的恬淡如水。而就在三弄梅花之際,春信也就不知不覺近了:盡日尋春不見春,芒鞋踏破隴頭雲。歸來笑捻梅花嗅,春在枝頭已十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