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三弄琴簫合奏
⑴ 古琴曲《梅花三弄》的起源是
他原來是笛子曲子 最早見到古琴版梅花是神奇秘譜所記載的
⑵ 《梅花三弄》的歷史典故
梅花,志高潔,冰肌玉骨,凌寒留香,歷來是文人墨客詠嘆的對象。《梅花三弄》是笛古琴名曲或簫古琴名曲,後被改編為古琴名曲。
「三弄」是指同一段古琴名曲調反復演奏三次。這種反復的處理旨在喻梅花在寒風中次第綻放的英姿、不古琴名曲不屈的個性和節節向上的氣概。
眾芳搖落獨暄妍,占盡風情向小園。
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斷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須檀板共金樽。
自古以來,梅花以其清麗雅潔的韻致和不畏霜雪、傲世獨立的精神,成為中國文人最為喜愛的花卉之一。歷代文人都愛把自己的心懷、情操和趣味融入梅花一塵不染的恬淡之中。宋代詩人范成大在《梅譜》中說:「梅以韻勝,以格高,故以橫斜疏瘦與老枝怪石為貴。」梅花的枝虯蒼勁嶙峋、風韻灑落,自有一種飽經滄桑,威武不屈的陽剛之美。而梅花香味別具神韻、清逸幽雅,「著意尋香不肯香,香在無尋處」。琴曲《梅花三弄》,以音樂的形式,表達古人對於梅花的敬愛之情。此曲最早見於明初朱權的《神奇秘譜》( 1452 ) ,其後續見於明清以來其他26種琴譜,是深受琴人喜愛的琴曲。在清代的《琴譜諧聲》( 1820)中,《梅花三弄》已變為琴簫合奏的形式。近代琴家也常用於琴曲獨奏,而且琴家演奏譜本也各不相同。
《梅花三弄》的歷史典故是東晉大將桓伊為狂士王徽之演奏梅花《三調》的故事。《晉書·列傳五十一》和《世說新語·任誕第二十三》里都曾記載了這段典故。
王徽之應召赴東晉的都城建康,所乘的船停泊在青溪碼頭。恰巧桓伊在岸上過,王徽之與王徽之並不相識。這時船上一位客人道,「這是桓野王(桓伊字野王)。」王徽之便命人對桓伊說:「聞君善吹笛,試為我一奏。」桓伊此時已是高官貴胄,但他也久聞王徽之的大名,便下車上船。桓伊坐在胡床上,出笛吹三弄梅花之調,高妙絕倫。吹奏完畢,桓伊立即上車走了。賓主雙方沒有交談一句話。晉人之曠達不拘禮節、磊落不著形跡,由此事可見一斑。 根據《晉書》的介紹,桓伊是武將,被封為右軍將軍,都督豫州諸軍事。也許是音樂陶冶了他的心性,桓伊為人謙虛樸素,個性不張揚,曾立大功而從未招忌。正是由於這樣的性格,他才能靜的下心來精研音樂。《晉書》稱贊了他這方面的突出才能,「善音樂,盡一時之妙,為江左第一。有邕柯亭笛,常自吹之。」
東晉太元八年(公元383年)後秦苻堅摔大軍進攻東晉,時任中郎將的桓伊與冠軍將軍謝玄,輔國將軍謝琰共破苻堅於淝水(即歷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戰「)。而丞相謝安也因立下存晉之功而進官至太保。後來晉孝武帝之弟司馬道子與謝安發生權爭,屢進讒言,對謝安極盡誹謗。晉孝武帝對謝安有了猜疑之心,漸漸開始冷落謝安。桓伊為此很是不平。在一次宴會上,桓伊為晉孝武帝演奏一古琴名曲悲歌《怨詩》,詩中唱道:「為君既不易,為臣良獨難。忠信事不顯,乃有見疑患。周旦佐文武,《金縢》功不刊。推心輔王政,二叔反流言。」其「聲節慷慨,俯仰可觀」。使晉孝武帝甚有愧色。謝安也為之動容。
「梅花三弄」典故里的另一位主角王徽之,是大書法家王羲之的兒子,曾任黃門侍郎。王徽之行為怪誕,故作超脫,有才而放盪不羈,做官而不管事。
王徽之曾任車騎將軍桓沖手下的騎兵參軍一職。一次桓沖問他:「你在哪個官署辦公?」他回答說:「不知是什麼官署,只是時常見到牽馬進來,好像是馬曹。」桓沖又問:「官府里有多少馬?」他回答說:「不問馬,怎麼知道馬的數目?」桓沖又問:「近來馬死了多少?」他回答說:「未知生,焉知死?」
王徽之的答復幽默詼諧,但都有來處。西漢時丞相府曾設馬曹,但東晉時軍中並無馬曹一職,王徽之為顯示自己率性超脫,不理俗務,故意說成馬曹。後來,宋代陸游曾有「文辭博士書驢券,職事參軍判馬曹」的詩句,說的就是王徽之這一段典故。上述對話中「不問馬」,來自《論語·鄉黨》,原是說孔子的馬廄失火,孔子「不問馬」,只問傷了人沒有。「不知生,焉知死?」一句,則來自《論語·先進》,原文為「季路問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敢問死。曰:『未知生,焉知死。』」王徽之答非所問,令人捧腹,但句句有來歷。其應變之妙,學問之深,令人佩服。
桓伊既敦和又風雅,而王徽之狂狷且博聞,二人相會雖不交一語,卻是難得的機緣。正是由於桓伊和王徽之的不期相遇,才導致了千古佳作《梅花三弄》的誕生。
據說明清金陵十里秦淮河上,《梅花三弄》是歌舫之上最流行的笛古琴名曲之一。《梅花三弄》幾乎成了以秦淮八艷為代表的名妓們的必修科目。槳聲燈影里傳來陣陣清笛聲,為當時一佳景。秦淮河甚至誕生了「停艇聽笛」、「邀笛步」等人文景觀。
1972年作古琴名曲家王建中將古琴名曲《梅花三弄》改變為鋼古琴名曲,其表現主題為毛澤東的詞《卜運算元·詠梅》,即「俏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姜玉恆演唱過一首流行歌古琴名曲《梅花三弄》,也是取自古琴名曲,歌詞這樣唱道「紅塵自有痴情者,莫笑痴情太痴狂,若非一番寒澈骨,那得梅花撲鼻香,問世間情為何物,只教人生死相許,看人間多少故事,最消魂梅花三弄。」 從通俗歌古琴名曲的角度來看,也算得上是一首佳作了。
⑶ 笛聲三弄 梅心驚破 多少春情意
笛聲三弄,梅心驚破,多少春情意 笛曲《梅花三弄》聽後感 梅花,以其孤標高潔、傲雪凌霜的高尚品性徵服了一代代詩意地生活著的人們,成為人們樂於歌頌吟詠的主題。人們將其寫入詩詞,譜入樂曲,畫上絹紙,綉入絲帛.........古曲《梅花三弄》就是其中典型的代表。此曲最早見於明朱權編輯的《神奇秘譜》,記載的是東晉桓伊所奏的笛曲。後由笛曲改編為古琴曲。隨著歲月的流傳,歷經變遷,簫曲、琴曲、琴簫合奏曲、箏曲等改編者眾,可見其影響甚為深遠。但個人更喜愛那悠遠的笛韻,穿雲裂帛,將梅花的千種風情,萬般秉賦盡情地演繹。 梅花一弄長相守 當多情的拇指、食指、中指、無名指開始悄悄地製造著距離——一段美麗與古典的距離,當櫻唇准確、溫柔地吻上小小的青竹,心靈的天空頓時下起了繽紛的花雨。是誰撐起了小傘,穿過時光,將愛和憂傷悄悄開在笛聲里?雪裡已知春信至,寒梅點綴瓊枝膩。香臉半開嬌旖旎,當庭際,玉人浴出新妝洗。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瓏地。共賞金樽沉綠蟻,莫辭醉,此花不與群花比。 李清照,這位詞苑寂寞清幽的一枝,才氣橫溢,絕勝芳華。她的詞作共有 57 首(包括 14 首存疑作在內),出現梅花意象的就有 18 首,占其作品總數的 3/10,而以詠梅為主題或作為人的抒情主要對象的有 12 首,可見愛梅之深之切。此闋《漁家傲》是其早期的作品,詞中的寒梅清艷脫俗,寄託著青春的自信,正好是少女時的自我寫照。十八歲,李清照與趙明誠結婚。婚後,清照與丈夫情投意合,如膠似漆,真個是神仙美眷。連筆下的寒梅亦如出浴美人,嬌羞可愛。 然而好景不長,朝中新舊黨爭愈演愈烈,一對鴛鴦被活活拆散,趙李隔河相望,飽嘗相思之苦。李清照筆下的梅花也「為誰憔悴損芳姿」,傷心斷腸。 藤床紙帳朝眠起,說不盡、無佳思。沉香斷續玉爐寒, 一枝折得,人間天上,沒個人堪寄。 又是一個「薄霧濃雲愁永晝」的時節,是誰家玉笛吹起了梅花三弄?它驚破梅心,預示了春的消息,也吹燃了詞人深埋的生命之火,吹燃了對丈夫的思念,也傾訴著昔日歡樂已成夢幻的刻骨哀思。梅花高標清絕依舊,如今折梅卻無人共賞,更無人堪寄,怎不叫人陷入無可排釋的綿綿長恨之中?可見,梅,不僅是李清照傲視群芳、自信清高的寫照。梅,更是她甜蜜但艱辛的愛情寫照。聽,花雨下傳來了一陣幽幽的歌聲:「紅塵自有痴情者,莫笑痴情太痴狂。若非一番寒澈骨,哪得梅花撲鼻香?問世間情為何物?只教人生死相許。看人間多少故事,最消魂梅花三弄………..」 梅花二弄飛雪驟 其實,愛梅不只是女子的專利,男人若心念一痴,更為銘心刻骨,甚至以身相許,且看這首《山園小梅》: 眾芳搖落獨暄妍,占盡風情向小園。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斷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須檀板共金樽。 在西湖的里湖與外湖之間,有一座梅香四溢的島嶼,叫梅嶼,也就是無數詩人墨客鍾情的孤山。孤山與白堤相連的地方,碧波輕漾,正是「西湖十景」之「平湖秋月」。而此詩的主人,有「梅妻鶴子」之稱的林逋正好隱居於斯。「結廬西湖之孤山,二十年足不及城市」,書載林逋為史上少有的真正隱逸詩人,非借歸隱之名而欲走終南捷徑的沽釣之徒。他親自在孤山栽種了三千多株梅花,出售梅花梅子,閑來引鶴吟詩,清和淡雅,終生白衣,真是個瀟灑到極致的人。即便是蘇子,曠達獨步,卻也難逃塵緣,也只能隔岸觀花,自嘆弗如了吧。 中國真是個繁花似錦的國度。先秦人愛香草,晉人愛菊花,唐人愛牡丹,而宋人偏愛梅花,也許自和靖先生而濫觴。但若論起梅邊吹笛,風流雅緻,不得不提一人,即南宋音樂家和詞人姜夔姜白石。 舊時月色,算幾番照我,梅邊吹笛?喚起玉人,不管清寒與攀摘。何遜而今漸老,都忘卻、春風詞筆。但怪得、竹外疏花,香冷入瑤席。 江國,正寂寂。嘆寄與路遙,夜雪初積。翠尊易泣,紅萼無言耿相憶。長記曾攜手處,千樹壓、西湖寒碧。又片片吹盡也,幾時見得?這首詞讀來真是有一種說不出的歡喜和憂傷。月下一枝淡淡的梅花,幾許清寒,幾許冷艷。玉人梅邊橫笛,頓時喚起了失意文人骨子裡的落魄和高傲。明日路遙,往事歷歷,一切過往都隨笛聲中片片飄落的梅瓣,流轉於寒波凝碧的西湖之上。 後代很多人都推崇此詞,張炎在所著《詞源》中說:詩之賦梅,惟和靖一聯而已,世非無詩,不能與之齊驅耳。詞之賦梅,惟姜白石《暗香》、《疏影》二曲,前無古人,後無來者,自立新意,真為絕唱。」 梅花三弄風滿袖 愛到極致,不是瘋狂,而是歸於平淡。 象桓伊與王徽之的相遇。象梅香與笛聲的相遇。 王徽之赴召京師,泊舟青溪側。素不與微之相識,伊於岸上過,船中稱伊小字曰:「此桓野王也。」徽之便令人謂伊曰:「聞君善吹笛,試為我一奏。」伊是時已貴顯,素聞徽之名,便下車,踞胡床,為作三調,弄畢,便上車去,客主不交一言。 此段文字載於《晉書·桓伊傳》,大體意思是:王徽之應召赴東晉的都城建康,所乘的船停泊在青溪旁。桓伊向來不認識王徽之,正好在岸上經過。這時船上一位客人道:「這是桓野王(桓伊字野王)。」王徽之便命人對桓伊說:「聞君善吹笛,試為我一奏。」桓伊此時已是高官貴胄,但他也久聞王徽之的大名,便下車上船。桓伊坐在胡床上,出笛吹三弄梅花之調,高妙絕倫。吹奏完畢,桓伊立即上車走了。賓主雙方沒有交談一句話。 這一幕「客主不交一言」著實讓後人揣測。很多人認為是「行為藝術」。因為在這個卓犖不羈,雅性放誕的王徽之身上,發生過很多匪夷所思的事情,他「蓬首散帶」「直眼高視」,痴迷愛竹、雪夜訪戴.........拿今天的話來說,就是「想一出是一出」,後世故有人送他一個「偽名士」的稱號。 對此我不苟同。我覺得正好是魏晉名士任情率性、磊落豁達的表現,君子神交,開口便俗。二人相會雖不交一語,卻是難得的機緣。 最初的總是最美好的,就如同這《梅花三弄》。古箏清越洪亮,比較傾向於是彈給別人聽,古琴高古深沉,則傾向於彈給自己聽。只有笛聲,是屬於自然的聲音,是人與自然交流的最好方式。一支短笛,牧童可以信口吹給春風聽,遊子可以吹給楊柳聽,隱士可以吹給梅花聽。笛聲中有痴情女兒的相知相守,有高潔之士的遺世孑立,更有君子神交的恬淡如水。而就在三弄梅花之際,春信也就不知不覺近了:盡日尋春不見春,芒鞋踏破隴頭雲。歸來笑捻梅花嗅,春在枝頭已十分。
⑷ 有哪些琴簫合奏曲,著名經典的
1、《梅花三弄》
相傳原本是晉朝桓伊所作的一首笛曲,後來改編為古琴曲。琴曲的樂譜最早見於公元1425年的《神奇秘譜》。《梅花三弄》全曲共分十段,兩大部分,第一部分,前六段,採用循環再現手法,後四段為第二部分,描寫梅花靜與動兩種形象。
2、《笑傲江湖之曲(琴簫合奏)》
此曲為胡偉立老師單為電視劇《笑傲江湖》所創。這首曲子節奏快而鮮明,一琴一簫的演奏將刀光劍影體現得淋漓盡致,非常符合主人公令狐沖狂放不羈的性格,既囊括了曲洋、劉正峰兩人之間不拘正邪惺惺相惜的友情,又代表著令狐沖、任盈盈二人間坎坷纏綿的愛情。
3、《平沙落雁》
《平沙落雁》雖然出現較晚,卻是近三百年來流傳最廣的作品之一。它之所以流傳甚廣,除了曲調流暢、動聽之外,還因為它的表現手法新穎、別致,容易為聽眾理解。樂曲以舒緩的節奏和清麗的泛音開始,描繪了秋江上寧靜而蒼茫的黃昏暮色。
然後旋律一轉而為活潑靈動,點綴以雁群鳴叫呼應的音型,充滿了生機和歡躍;最後又復歸於和諧恬靜的旋律中。
4、《漁樵問答》
樂曲開始曲調悠然自得,表現出一種飄逸灑脫的格調,上下句的呼應造成漁樵對答的情趣。主題音調的變化發展,並不斷加入新的音調,加之滾拂技法的使用,至第7段形成高潮。刻劃出隱士豪放無羈,瀟灑自得的情狀。
5、《春曉吟》
《春曉吟》篇幅不大,結構完整,韻味綿長,頗具琴味。古琴曲中,炫技的曲子往往聲多韻少,在音樂性上固然很能抓人的耳朵,但總與琴味有隔;而某些短小的,或者技法並不高難的曲子倒能充分體現出琴曲那清微澹遠的意境。
⑸ 梅花三弄的原創作者是誰
梅花三弄又名《梅花引》、《梅花曲》、《玉妃引》。早在唐代就在民間廣為流傳。
相傳《梅花三弄》原是笛曲,為東晉大將桓伊所作。桓伊「善音樂,盡一時之妙,為江左第一,有蔡邕柯亭笛,常自吹之。」桓伊善吹笛在當時很有名氣,王羲之的兒子王徽之慕名已久,但一直沒有機會聽其演。一次,徽之乘船赴京師,中途泊舟,巧遇桓伊從岸上走來,於是徽之使人請桓伊吹奏,桓伊也久仰微之名,便欣然下車,吹了一曲《梅花三弄》,笛聲悠揚悅耳,清亮激烈,奏罷不交一言,揚長而別。明代有人認為是唐人顏師古把它改編成琴曲,流傳至今;
按晉代的笛即現代的簫,這種改編,或可在一定程度上體現晉代笛曲的風格。清《琴譜諧聲》中,有此曲改編為琴簫合奏的曲譜。明朱權《神奇秘譜》解題雲:「桓伊出笛為梅花三弄之調,後人以琴為三弄焉。」梅花傲霜高潔的品格,是古今藝術創作的重要題材,常為人們用以隱喻具有高尚節操的人。明《楊掄伯牙心法》記載:「梅為花之最清,琴為聲之最清,以最灣之聲寫最清之物,宜其有凌霜音韻也。三弄之意,則取泛音三段,同弦異徽雲爾。」琴曲中採用完整重復三段泛音寫法不多見,「故有處處三疊陽關,夜夜梅花三弄之誚。」(《律話》)。
關於《梅花三弄》還有這樣一段故事:南宋的愛國主義詞人洪皓,在出使金朗時,曾被扣留十餘年,他面對敵人的威脅利誘,堅定不移,不屈不降,保持了高尚的民族氣節,最後終於返回南宋。臨行前夕,他寫下了《江梅引·憶江梅》一詞,其中有「斷回腸,思故里。漫談綠綺,引三弄,不覺魂飛」的句子,表現了洪皓得知自己將返回故里的消息後,抑制不住激動的心情,操起綠綺琴,演奏一曲《梅花三弄》,借梅花的傲霜凌雪來比喻自己的堅貞不屈,並以回憶江南的梅花來寄託自己對南宋的深切懷念之情。
現代琴家傅雪齋演奏的《梅花三弄》,其節奏較為規整,也宜於合奏,故琴家稱之為「新梅花」。廣陵派據《蕉庵琴譜》所奏的則稱為「老梅花」,它節奏自由跌宕,更顯梅花剛健挺拔的氣質,特別曲終前音樂突然從F調轉入a角調,令人耳目一新。
情趣高雅的《梅花三弄》,以它鮮明的音樂形象和特有的藝術魅力,也為今天人們所喜愛。其演奏形式,除古琴獨奏、琴蕭合奏外,還被改編為鋼琴獨奏、民樂合奏、琵琶獨奏、琴與編鍾合奏等廣為流傳。這些演奏形式,也甚為悅耳動聽和具有古情古意。
「梅花」是這首樂曲的主題,音樂借梅花凌寒開放的形象,表達了古代文人清高、脫俗的理想。「弄」有點當代音樂中「重復」和「變奏」的意思,「三弄」是指一個音樂主題三次重復出現。
⑹ 《梅花三弄》的「三弄」是什麼意思
三弄又稱《梅花三弄》,中國古琴名曲。以泛聲演奏主調,並以同樣曲調在不同徽位上重復三次,故稱為《三弄》。
關於《梅花三弄》的樂曲內容,歷代琴譜都有所介紹,南朝至唐的笛曲《梅花落》大都表現怨愁離緒的情感。明清琴曲《梅花三弄》多以梅花凌霜傲寒,高潔不屈的節操與氣質為表現內容,「桓伊出笛吹三弄梅花之調,高妙絕倫,後人入於琴。」
「梅為花之最清,琴為聲之最清,以最清之聲寫最清之物,宜其有凌霜音韻也」「三弄之意,則取泛音三段,同弦異徵雲爾。」 (明《伯牙心法》)從這里可看出,它首先是一首笛曲,後來才改編成古琴曲(作者究竟何人,難以定論)。
值得注意的是,唐以前所稱的「笛」其實即現代的簫。《梅花三弄》在清代又被改編為琴簫合奏曲,或可在一定程度上體現晉代笛曲的風格。
(6)梅花三弄琴簫合奏擴展閱讀:
《梅花三弄》的歷史典故是東晉大將桓伊為狂士王徽之演奏梅花《三調》的故事。
《晉書·列傳五十一》和《世說新語·任誕第二十三》里都曾記載了這段典故。桓伊善吹笛在當時很有名氣,王羲之的兒子王徽之慕名已久,但一直沒有機會聽其演奏。王徽之應召赴東晉的都城建康,所乘的船停泊在青溪碼頭。恰巧桓伊在岸上過,桓伊與王徽之並不相識。
這時船上一位客人性:「這是桓野王(桓伊字野王)。」王徽之便命人對桓伊說:「聞君善吹笛,試為我一奏。」
桓伊此時已是貴胄,但他也久聞王徽之的大名,便下車坐在胡床上,出笛吹三弄梅花之調,笛聲悠揚動聽,清亮激獵冬高妙盡倫。奏完畢,桓伊立即上車,揚長而別,賓主雙方沒有交談一句話。晉人之曠達不拘禮節、磊落不著形跡,由此事可見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