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櫻梅茶花 » camille茶花女

camille茶花女

發布時間: 2023-11-28 14:24:14

A. 急求茶花女的介紹,內容包括故事的概括。作家寫作背景。作者的人物簡介和作品。讀後感。

《茶花女》是法國亞歷山大·小仲馬的代表作,講述在19世紀40年代,一個叫阿爾豐西娜·普萊西的貧苦鄉下姑娘來到巴黎,走進了名利場,成了上流社會的一個社交明星,開始了賣笑生涯;並改名為瑪麗·杜普萊西。結識了小仲馬,於是兩人開始了一段交往的愛情故事
《茶花女》是法國亞歷山大·仲馬(Alexandre Dumas,1824年7月27日-1895年11月27日)的代表作,他為了與同為作家的父親作區別,多稱小仲馬(Dumas, fils)。他本身是法國劇作家、小說家。《茶花女》是小仲馬的代表作。 《茶花女》(La traviata)亦是朱塞佩·威爾第(Giuseppe Verdi)作曲的四幕歌劇。義大利文劇本由皮亞威(Francesco Maria Piave)編寫,改編自亞歷山大·仲馬於1848年出版的小說《茶花女》(The Lady of the Camellias,La dame aux Camélias)。歌劇於1853年3月6日在威尼斯鳳凰歌劇院(Teatro la Fenice)首演。作品名稱「La traviata」解作「流浪的婦人」,或「失落的人」。 故事的原著小說,亦被改拍成電影《茶花女》(Camille)(1936)。《情陷紅磨坊》(Moulin Rouge!)(2001)亦是以茶花女作藍本改編。

法國的亞歷山大·小仲馬創作的《茶花女》是根據他親身經歷所寫的一部力作。
舉世聞名的法國文學名著《茶花女》中的女主人公瑪格麗特·戈蒂埃的原型人物是阿爾豐西娜·普萊西。這個動人的、催人淚下的茶花女的愛情故事,就是根據她的經歷演化、創作出來的。
阿爾豐西娜·普萊西出身微賤,這位諾曼底姑娘家裡祖祖輩輩都是貧苦的農民,她的母親是一位心地善良、克勤克儉的農婦;父親是一位不務正業的農村巫師。也許是由於生活的艱難,她的父親性格古怪,脾氣暴躁,在家裡終日打罵妻子。阿爾豐西娜大約在十五歲的時候離開故鄉來到巴黎。她雖然一貧如洗,卻擁有一筆非常可觀的、得天獨厚的「資本」,那就是她的美貌。這位具有稀世姿容的少女開始涉足巴黎各大跳舞場,並立即成為那些公子哥兒、闊老闊少們競相追逐的目標。跨進了巴黎的上流社會後就很快地成為巴黎社交場上的一顆耀眼的明星。以她的容貌和肉體為代價,換來了無比奢華的生活。她不僅徹底擺脫了窮困,而且似乎也同貧賤的往昔一刀兩斷了,她改換了名字,昔日的阿爾豐西娜·普萊西變成了如今的瑪麗·杜普萊西。小仲馬創作的《茶花女》就是根據阿爾豐西娜·普萊西(瑪麗·杜普萊西)的經歷演化、創作出來的。
小說和話劇《茶花女》為我們塑造了一些生動、鮮明的藝術形象,而其中最突出、最令人難忘的自然是女主人公茶花女瑪格麗特,她隨身的裝扮總是少不了一束茶花(雖經常變換花色,但一般以白色為主),人們便稱她為「茶花女」。 大家切莫把瑪格麗特和阿爾豐西娜·普萊西小姐混為一談,阿爾豐西娜的身世固然值得同情,但她的的確確是個墮落的女人,用小仲馬的話來說,她「既是一個純潔無瑕的貞女,又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娼婦」。但瑪格麗特卻不同,她美麗、聰明而又善良,雖然淪落風塵,但依舊保持著一顆純潔、高尚的心靈。她充滿熱情和希望地去追求真正的愛情生活,而當這種希望破滅之後,又甘願自我犧牲去成全他人。這一切都使這位為人們所不齒的煙花女子的形象閃爍著一種聖潔的光輝,以至於人們一提起「茶花女」這三個字的時候,首先想到的不是什麼下賤的妓女,而是一位美麗、可愛而又值得同情的女性。古今中外的文學名著為人們留下了許許多多不朽的藝術形象,而瑪格麗特則完全可以躋身其間而毫無愧色。
自然界的茶花的顏色,紅、白、黃、紫均有(一般白色的最為淡雅、純潔),它除了淡淡的雅香外,並沒有刺鼻的艷香。茶花的這種特色正好顯現和代表了《茶花女》中的女主人公瑪格麗特·戈蒂埃的一種聖潔的光輝形象。

《茶花女》讀後感
牆角里鑽出一朵茶花。一個陰冷、黑暗、潮濕、沒有陽光的牆角,糜爛是它的養料。然而,這茶花卻比別的茶花,甚至別的任何一種花都美麗,美得脫俗,美得驚人,美得如痴如醉。可凡是花都是嚮往陽光的。努力、再努力一點,在茶花碰觸到陽光那一剎那,在它因陽光的滋潤而嬌艷欲滴的那一剎那,無情的風折斷了花枝,讓它又倒在了陰冷的角落,無力再爬起,再去觸摸那伸手可及的陽光。上帝是仁慈的,為了彌補命運對它的不公,沒讓它凋零後再死,而是讓它保持著美貌離開了世間。

瑪格麗特的愛情悲劇故事就是這樣的。一介弱質女流在放盪且無目的的生命中找尋到了真愛,為此放棄了自己習以為常的大量物質享受,放棄了一切能使自己暫時快樂的糜爛生活習慣,只為求能和最愛的人呆在一起。要從深陷的泥潭中爬出來,是要花很大的力氣和決心的,況且還要使自己最小程度地被泥水污染。瑪格麗特做到了,而且做的非常出色。可如此巨大的付出,換回的仍是人們的不理解和排擠,還有自私的人們的惡意中傷。巨大的阻力最終還是使瑪格麗特和愛人分開了,誤會使最愛的人再自己最需要安慰的時候羞辱她,這是何等痛苦的事情?也許真的只有死亡可以拯救她。是的,瑪格麗特死了,孤獨的死去,再也沒了活著時的奢華,以前無數的情人也忘了她。生前的生活愈是轟動,死的時候就愈是冷清。

亦或許,瑪格麗特並不是個完全的悲劇人物,至少,她得到了真愛,她的靈魂得到了凈化。貴婦人們只看到了她生活的奢侈和物質的享受,卻不知道她高尚的情操也是自己所望塵莫及的。奇怪的資本主義上流社會的人們,明明鄙視放盪的妓女,卻又要逼良為娼。如果瑪格麗特沒有生在這樣一個骯臟、虛偽、殘忍的資本主義時代,或許她就是聖母瑪利亞。可惜那樣的社會,那樣的時代,連聖母也會被玷污。而在瑪格麗特被玷污的軀殼下,頑強而又聖潔的靈魂正是讀者們暗暗哭泣的原因。

感謝小仲馬塑造了茶花女這樣一個可悲卻又可敬的美麗女子。然而,希望那已死去的花朵再次從泥土中萌芽、重生的時候,遠離那陰暗的牆角,能每天和陽光為伴,即使不再那麼美麗,也不要重復前世的悲劇。

B. 《茶花女》的英文名是什麼

Camille 茶花女

C. <<茶花女〉〉最早一部電影是幾幾年拍的

茶花女 Camille (1936)
應該是這個最早

D. 《茶花女》主要內容概括,要英文的

I don't 知道

E. <茶花女>的英文名字是什麼

1、英文名:復The Lady of the Camellias。
制2、作品簡介
《茶花女》是法國著名作家亞歷山大·小仲馬的代表作。故事講述了一個青年人與巴黎上流社會一位交際花曲折凄婉的愛情故事。作品通過一個妓女的愛情悲劇,揭露了法國七月王朝上流社會的糜爛生活。對貴族資產階級的虛偽道德提出了血淚控訴。在法國文學史上,這是第一次把妓女作為主角的作品。
3、作者簡介
小仲馬,法國小說家,戲劇家。大仲馬的私生子。7歲時大仲馬才認其為子,但仍拒不認其母為妻。私生子的身世使小仲馬在童年和少年時代受盡世人的譏誚。成年後痛感法國資本主義社會的淫靡之風造成許多像他們母子這樣的被侮辱與被損害者,決心通過文學改變社會道德。他曾說:「任何文學,若不把完善道德、理想和有益作為目的,都是病態的、不健全的文學。」這是他文學創作的基本指導思想。而探討資產階級的社會道德問題,則是貫穿其文學創作的中心內容。

F. 《茶花女》中的主要劇情是什麼

茶花女遺事劇本。法國小仲馬作於1848年。巴黎名妓瑪格麗特為青年阿芒的真摯愛情所感動,毅然離開社交生活,與阿芒同居鄉間。阿芒之父責備瑪格麗特毀了兒子的前程,瑪格麗特被迫返回巴黎重操舊業。阿芒盛怒之下,在社交場合當眾羞辱她。瑪格麗特一病不起,含恨而死。阿芒讀了瑪格麗特的遺書,方知真相,追悔莫及。

作品簡介

小仲馬(1824~1895),19世紀法國著名小說家、戲劇家。他的父親是以多產聞名於世的傑出作家大仲馬。在大仲馬奢侈豪華而又飄浮不定的生活影響下,小仲馬最初「覺得用功和游戲都索然寡味」。20歲時,他就結識了一些有夫之婦,過著紙醉金邊的生活。另一方面,小仲馬就熱切地期望著自己也能像父親一樣,揚名於文壇。於是,他也開始從現實中取材,從婦女、婚姻等問題中尋找創作的靈感。《茶花女》就是根據他親身經歷所寫的一部力作。>的義大利名稱為Traviata,原意為"一個墮落的女人"(或"失足者"),一般均譯作"茶花女"。

瑪格麗特原來是個貧苦的鄉下姑娘,來到巴黎後,開始了賣笑生涯。由於生得花容月貌,巴黎的貴族公子爭相追逐,成了紅極一時的「社交明星」。她隨身的裝扮總是少不了一束茶花,人稱「茶花女」。

茶花女得了肺病,在接受礦泉治療時,療養院里有位貴族小姐,身材、長相和瑪格麗特差不多,只是肺病已到了第三期,不久便死了。小姐的父親摩里阿龍公爵在偶然發現瑪格麗特很像他女兒,便收她做了乾女兒。瑪格麗特說出了自己的身世,公爵答應只要她能改變自己過去的生活,便負擔她的全部日常費用。但瑪格麗特不能完全做到,公爵便將錢減少了一半,瑪格麗特入不敷出,到現在已欠下幾萬法郎的債務。

一天晚上10多鍾,瑪格麗特回來後,一群客人來訪。鄰居勃呂當司帶來兩個青年,其中一個是稅務局長杜瓦先生的兒子阿芒·杜瓦,他風狂地愛著茶花女。

一年前,瑪格麗特生病期間,阿芒每天跑來打聽病情,卻不肯留下自己的姓名。勃呂當司向瑪格麗特講了阿芒的一片痴情,她很感動。瑪格麗特和朋友們跳舞時,病情突然發作,阿芒非常關切地勸她不要這樣殘害自己,並向瑪格麗特表白自己的愛情。他告訴茶花女,他現在還珍藏著她六個月前丟掉的紐扣。瑪格麗特原已淡薄的心靈再次動了真情,她送給阿芒一朵茶花,以心相許。

阿芒真摯的愛情激發了瑪格麗特對生活的熱望,她決心擺脫百無聊賴的巴黎生活,和阿芒到鄉下住一段時間。她准備獨自一人籌劃一筆錢,就請阿芒離開她一晚上。阿芒出去時,恰巧碰上瑪格麗特過去的情人,頓生嫉妒。他給瑪格麗特寫了一封措辭激烈的信,說他不願意成為別人取笑的對象,他將離開巴黎。

但他並沒有走,瑪格麗特是他整個希望和生命,他跪著請瑪格麗特原諒他,瑪格麗特對阿芒傾述「你是我在煩亂的孤寂生活中所呼喚的一個人」。

經過努力,瑪格麗特和阿芒在巴黎效外租把一間房子。公爵知道後,斷絕了瑪格麗特的經濟來源。她背著阿芒,典當了自己的金銀首飾和車馬來支付生活費用。阿芒了解後,決定把母親留給他的一筆遺產轉讓,以還清瑪格麗特所欠下的債務。經紀人要他去簽字,他離開瑪格麗特去巴黎。

那封信原來是阿芒的父親杜瓦先生寫的,他想騙阿芒離開,然後去找瑪格麗特。告訴瑪格麗特他的女兒,愛上一個體面的少年,那家打聽到阿芒和瑪格麗特的關系後表示:如果阿芒不和瑪格麗特斷絕關系,是要退婚。瑪格麗特痛苦地哀求杜瓦先生,如果要讓她與阿芒斷絕關系,就等於要她的命,可杜瓦先生毫不退讓。為阿芒和他的家庭,她只好作出犧牲,發誓與阿芒絕交。

瑪格麗特非常悲傷地給阿芒寫了封絕交信,然後回到巴黎,又開始了昔日的荒唐的生活。她接受了瓦爾維勒男爵的追求,他幫助她還清了一切債務,又贖回了首飾和馬車。阿芒也懷著痛苦的心情和父親回到家鄉。

阿芒禁仍深深地懷念著瑪格麗特,他又失魂落魄地來到巴黎。他決心報復瑪格麗特的「背叛」。他找到了瑪格麗特,處處給她難堪。罵她是沒有良心、無情無義的娼婦,把愛情作為商品出賣。瑪格麗面對阿芒的誤會,傷心地勸他忘了自己,永遠不要再見面。阿芒卻要她與自己一同逃離巴黎,逃到沒人認識他們的地方,緊緊守著他們的愛情。瑪格麗特說她不能那樣,因為她已經起過誓,阿芒誤以為她和男爵有過海誓山盟,便氣憤地把瑪格麗特推倒,把一疊鈔票扔在她身上,轉身離去。瑪格麗特大叫一聲,昏倒在地。

瑪格麗特受了這場刺激,一病不起。男爵與阿芒決斗受了傷,阿芒出國了。新年快到了,瑪格麗特的病情更嚴重了,臉色蒼白,沒有一個人來探望她,她感到格外孤寂。杜瓦先生來信告訴她,他感謝瑪格麗特信守諾言,已寫信把事情的真象告訴了阿芒,現在瑪格麗特唯一的希望就是再次見到阿芒。

臨死前,債主們都來了,帶著借據,逼她還債。執行官奉命來執行判決,查封了她的全部財產,只等她死後就進行拍賣。彌留之際,她不斷地呼喊著阿芒的名字,「從她的睛里流出了無聲的眼淚」。她始終沒有再見到她心愛的人。

死後只有一個好心的鄰居米利為她入殮。當阿芒重回到巴黎時,她把瑪格麗特的一本日記交給了她。從日記中,阿芒才知道了她的高尚心靈。「除了你的侮辱是你始終愛我的證據外,我似乎覺得你越是折磨我,等到你知道真相的那一天,我在你眼中也就會顯得越加崇高。」

阿芒懷著無限的悔恨與惆悵,專門為瑪格麗特遷墳安葬,並在她的墳前擺滿了白色的茶花。

精彩片段

然而我又看到了一些互相矛盾的現象,我還經常聽說瑪格麗特的愛情就像商品一樣,價格隨著季節不同而漲落。

但在另一方面,我們又看到她堅決拒絕我們在她家裡遇到的那個年輕伯爵的要求,這件事跟她的名聲又怎麼聯系得起來呢?也許您會對我說因為她不喜歡他,何況她現在有公爵供養著,生活闊綽得很,如果她要再找一個情人,當然要找一個討她喜歡的男人。那麼為什麼她又不要那個既漂亮、聰明,又有錢的加斯東,而像是看上了第一次和她見面就讓她覺得十分可笑的我呢?

的確,有時候一分鍾里發生的巧事比整整一年的苦苦追求還管用。

在吃夜宵的那些人中間,唯有我看到她離席而感到不安。我跟在她後面激動得無法自持。我淚流滿面地吻著她的手。所有這一切,再加上在她生病的兩個月中,我每天去探聽她的病情,因而使她感到我確實與眾不同,也許她心裡在想,對一個用這樣的方式來表達愛情的人,她完全可以照常辦事,她過去已經干過那麼多次,這種事對她已經太無所謂了。

所有這些設想,您也看得出是完全可能的,但是,不管她同意的原因究竟是什麼,有一件事是肯定的,那就是她已經同意了。

我一直愛著瑪格麗特,現在我即將得到她,我不能再對她有什麼苛求了。但是我再對您重復一遍,盡管她是一個妓女,以前我總是以為——可能是我把她詩意化了——這次愛情是一次沒有希望的愛情,以致越是這個似乎希望即將得到滿足的時刻逐漸接近,我越是疑慮重重。

我一夜沒有合眼。

我失魂落魄,如痴似醉。一忽兒我覺得自己還不夠漂亮,不夠富有,不夠瀟灑,沒有資格佔有這樣一個女人;一忽兒,我為自己能佔有她而沾沾自喜,得意洋洋。接著我又擔心瑪格麗特是在逢場作戲,對我只不過是幾天的熱情,我預感到這種關系很快就會結束,並不會有好收場。我心裡在想,晚上還是不到她家裡去的好,而且要把我的疑慮寫信告訴她,然後離開她。接著,我又產生了無限的希望和無比的信心。我做了一些對未來的不可思議的美夢。我心裡想要給這位姑娘醫好肉體上和精神上的創傷,要和她一起白頭到老,她的愛情將比最純潔無瑕的愛情更使我幸福。

總之,我思緒紛繁,心亂如麻,實在無法向您描繪我當時腦子里的全部想法。天亮了,我迷迷糊糊地睡著了,這些念頭才在蒙矓中消逝了。

我一覺醒來已經是下午兩點鍾。天氣非常好,我覺得生活從來也沒有這樣美好,這樣幸福過。在我的腦海里清清楚楚地浮現出昨晚的景象,接著又甜滋滋地做起了今晚的美夢。我趕緊穿好衣服,我心滿意足,什麼美好的事情我都能去做。我的心因快樂和愛情不時地怦怦亂跳,一種甜蜜的激情使我忐忑不安,昨晚那些使我輾轉反側的念頭消失了。我看到的只是我的成功,想著的只是和瑪格麗特相會的時刻。

我在家裡再也呆不住了,我感到自己的房間似乎太小,怎麼也容納不下我的幸福,我需要向整個大自然傾訴衷腸。

我到外面去了。

我走過昂坦街。瑪格麗特的馬車停在門口等她;我向香榭麗舍大街那邊走去。凡是我所遇到的行人,即使是我不認識的,我都感到親切!

愛情使一切變得多麼美好啊!

我在瑪爾利石馬像①和圓形廣場之間來回溜達了一個小時,我遠遠看到了瑪格麗特的車子,我並不是認出來的,而是猜出來的。

--------

①石馬像原在巴黎附近的瑪爾利,是著名雕刻家古斯圖的傑作,後來移到香榭麗舍大街入口處協和廣場上。

在香榭麗舍大街拐角上,她叫車子停下來,一個高個子的年輕人離開了正在跟他一起談話的一群人,迎上前去和她交談。

他們談了一會兒;年輕人又回到他那些朋友中去了。馬車繼續往前行進,我走近那群人,認出了這個跟瑪格麗特講話的人就是G伯爵,我曾經看到過他的肖像,普律當絲告訴過我瑪格麗特今日的地位就是他造成的。

他就是瑪格麗特頭天晚上囑咐擋駕的那個人,我猜想她剛才把車停下是為了向他解釋昨晚不讓他進門的原因,但願她這時能再找到一個借口請他今晚也別來了。

我一點也記不得這一天剩下來的時間是怎麼過的;我散步、抽煙、跟人聊天,但是,到了晚上十點鍾,我一點兒也記不起那天晚上遇到過什麼人,講過些什麼話。

我所能記得起來的只是:我回到家裡,打扮了三個小時,我成百次地瞧著我的鍾和表,不幸的是它們走得都一樣地慢。

十點半一響,我想該去赴約會啦!

我那時住在普羅旺斯街①,我沿著勃朗峰街前進,穿過林蔭大道,經過路易大帝街和馬洪港街,最後來到了昂坦街,我望瞭望瑪格麗特的窗戶。

--------

①普羅旺斯街:這條街當時在高級住宅區內;著名人士如羅西尼、肖邦、喬治·桑、塔爾馬、比才、大仲馬等均在這條街上居住過。

裡面有燈光。

我拉了門鈴。

我問看門人戈蒂埃小姐是不是在家。

他回答我說戈蒂埃小姐從來不在十一點鍾或者十一點一刻之前回來。

我看了看錶。

我原以為自己走得很慢,實際上我從普羅旺斯街走到瑪格麗特家只花了五分鍾!

於是,我就在這條沒有商店、此時已冷冷清清的街上來回徘徊。

半小時後瑪格麗特來了。她從馬車上下來,一面環顧四周,好像在找什麼人似的。

車子慢慢駛走了,因為馬廄和車棚不在這座房子裡面,瑪格麗特正要拉門鈴的時候,我走上前去對她說:

「晚安!」

「哦!是您呀?」她對我說,語氣似乎她並不怎麼高興在這里看到我。

「您不是答應我今天來看您的嗎?」

「噢,對了,我倒忘記了。」

這句話把我早晨的幻想和白天的希望一掃而光。不過,我已經開始習慣了她這種態度,因此我沒有轉身而去,如果在從前,我肯定會一走了之的。

我們進了屋子。

納尼娜已預先把門打開。

「普律當絲回來了沒有?」瑪格麗特問道。

「還沒有,太太。」

「去通知一聲要她一回來就到這兒來,先把客廳里的燈滅掉,如果有人來,就說我還沒有回來,今天也不回來了。」

很明顯這個女人心裡有事,也可能是討厭某個不知趣的人。我簡直不知所措,不知說什麼才好,瑪格麗特向她的卧室走去,我呆在原地木然不動。

「來吧,」她對我說。

她除下帽子,脫掉天鵝絨外衣,把它們全都扔在床上,隨即躺倒在火爐旁邊一張大扶手椅里,這只爐子里的火她吩咐一直要生到春末夏初。她一面玩著她的表鏈一面對我說:

「噯,有什麼新聞跟我談談?」

「什麼也沒有,不過今晚我不該來。」

「為什麼?」

「因為您好像心情不太好,您大概討厭我了。」

「我沒有討厭您,只是我不太舒服,整整一天我都很不好受,昨天晚上我沒有睡好,今天頭痛發作得很厲害。」

「那我就告辭,讓您睡覺,好不好?」

「噢!您可以留在這里,如果我想睡的話,您在這兒我一樣可以睡。」

這時候有人拉鈴。

「還有誰會來呀?」她作了一個不耐煩的動作說道。

一會兒,鈴又響了。

「看來沒有人去開門啦,還得我自己去開。」

果然,她站了起來,一面對我說:

「您留在這里。」

她穿過房間到外面,我聽到開門的聲音,我靜靜地聽著。

瑪格麗特放進來的人走進餐室站住了,來人一開口,我就聽出是年輕的N伯爵的聲音。

「今兒晚上您身體怎麼樣?」他問。

「不好,」瑪格麗特生硬地回答道。

「我打擾您了嗎?」

「也許是吧。」(第11章)

威爾第歌劇《茶花女》

《茶花女》(中文)

《TheLadyoftheCamellias》(英文)

《LadameauxCamélias》(法文)

《茶花女》是法國亞歷山大·仲馬(AlexandreDumas,1824年7月27日-1895年11月27日)的代表作,他為了與同為作家的父親作區別,多稱小仲馬(Dumas,fils)。他本身是法國劇作家、小說家。《茶花女》是小仲馬的代表作。

《茶花女》(Latraviata)亦是朱塞佩·威爾第(GiuseppeVerdi)作曲的四幕歌劇。義大利文劇本由皮亞威(FrancescoMariaPiave)編寫,改編自亞歷山大·仲馬於1848年出版的小說《茶花女》(TheLadyoftheCamellias,LadameauxCamélias)。歌劇於1853年3月6日在威尼斯鳳凰歌劇院(TeatrolaFenice)首演。作品名稱「Latraviata」解作「流浪的婦人」,或「失落的人」。

故事的原著小說,亦被改拍成電影《茶花女》(Camille)(1936)。《情陷紅磨坊》(MoulinRouge!)(2001)亦是以茶花女作藍本改編。

電影

茶花女_愛情片

[電影名稱]:茶花女

[電影類型]:愛情片

[導演]:喬治.丘克

[主要演員]:葛麗泰.嘉寶羅伯特.泰勒萊昴內爾.巴里莫爾

巴黎風塵女郎瑪格麗特約見華維爾男爵卻與青年亞芒認識。後倆人在書店相遇,瑪得知亞芒每天送花探病,深受感動邀其參加生日宴會。亞芒見她強顏歡笑更加憐惜,遂對她示愛。當晚男爵回來亞芒吃了閉門羹,懊悔之餘斥責她無情,請求父親資助他出國旅行。瑪趕去見他並互吐心意,瑪同意和男爵分手隨他到鄉下調養身體。亞芒父親勸瑪放棄亞芒,瑪因真心愛亞芒,為其著想,騙亞芒與其分手。幾個月後亞芒與男爵及瑪在賭場相遇,不料亞滿大贏,叫瑪隨他走,瑪拒絕,亞芒盛怒之下加以侮辱,並與男爵決斗,男爵受傷,亞芒畏罪潛逃。瑪深愛亞芒,卻拒絕任何資助,病情加重,待亞芒了解真相瑪已撒手人寰。

這是米高梅公司出品的古典愛情片中極著名的一部,由喬治.庫克執導。一名高級交際花被一位純情的青年所感動,與他共墮愛河,最後並死在他的懷抱中。神秘女郎葛麗泰.嘉寶將小仲馬筆下的茶花女演活了。本片的故事雖然有些俗套,但製作相當精巧,以今日的眼光來看仍具有一定的娛樂性。

G. 茶花女作者介紹(英語+中文)

亞歷山大·小仲馬 Alexandre Dumas fils (1824~1895)是法國著名小說家大仲馬當公務員時與一女裁縫所生的私生子。受父親影響,他也熱愛文學創作,並且和他父親一樣勤奮,成為法國戲劇由浪漫主義向現實主義過渡期間的重要作家。大仲馬很為有這樣的兒子而自豪。傳說曾經有人問大仲馬一生中最得意的作品是哪部,大仲馬自豪地回答:小仲馬。和大仲馬側重表現歷史,專寫歷史劇和歷史小說不同,小仲馬則專寫現代劇。小仲馬幼年飽嘗家庭不幸帶來的種種辛酸和痛苦,親眼看到大仲馬一生受累於種種桃色事件,並因此落得晚景貧困凄涼。所以小仲馬在他的作品中大力宣揚家庭及婚姻的神聖,對資產階級社會風氣、家庭生活和倫理道德做了比較細致的描繪和揭露,抨擊了娼妓社會對家庭婚姻的威脅,歌頌了純潔高尚的愛情,成為社會問題劇的創始人之一。
小仲馬的代表作是《茶花女》,開始為小說,後被改編為話劇,它贊頌了瑪格莉特出自淤泥而不染的高尚情操。話劇一上演,立即轟動了整個巴黎。小仲馬從此後專門從事話劇創作,其他比較有名的作品有《私生子》、《金錢問題》、《放盪的父親》《歐勃雷夫人的見解》《半上流社會》《阿爾豐斯先生》《福朗西雍》等。大都以婦女、婚姻、家庭為題材,真實地反映出社會生活的一個側面。他的作品富有生活氣息,感情真切自然,語言通俗流暢。

Dumas was born in Paris, France, the illegitimate child of Marie-Laure-Catherine Labay (1794-1868), a dressmaker, and novelist Alexandre Dumas. During 1831 his father legally recognized him and ensured that the young Dumas received the best ecation possible at the Institution Goubaux and the Collège Bourbon. At that time, the law allowed the elder Dumas to take the child away from his mother. Her agony inspired Dumas fils to write about tragic female characters. In almost all of his writings, he emphasized the moral purpose of literature and in his play The Illegitimate Son (1858) he espoused the belief that if a man fathers an illegitimate child then he has an obligation to legitimize the child and marry the woman.

Dumas' paternal great-grandparents were a French nobleman and a Haitian woman. In boarding schools, Dumas fils was constantly taunted by his classmates. These issues all profoundly influenced his thoughts, behaviour, and writing.

During 1844 Dumas moved to Saint-Germain-en-Laye to live with his father. There, he met Marie Duplessis, a young courtesan who would be the inspiration for his romantic novel The Lady of the Camellias. Adapted into a play, it was titled in English (especially in the United States) as Camille and is the basis for Verdi's 1853 opera, La Traviata. Although he admitted that he had done the adaptation because he needed the money, he had a great success with the play. Thus began the career of Dumas fils as a dramatist, which was not only more renowned than that of his father ring his lifetime but also dominated the serious French stage for most of the second half of the 19th century. After this, he virtually abandoned writing novels (though his semi-autobiographical L'Affaire Clemenceau (1867) achieved some success).

Tomb of Dumas fils in Montmartre Cemetery.On 31 December 1864, Dumas married Nadjeschda von Knorring (1826 – April 1895), daughter of Johan Reinhold von Knorring and wife, and widow of Alexander, Prince Naryschkine, whom he married at Moscow and with whom he had two daughters: Marie-Alexandrine-Henriette Dumas, born 20 November 1860, who married Maurice Lippmann and was the mother of Serge Napoléon Lippmann (1886–1975) and Auguste Alexandre Lippmann (1881–1960); and Jeanine Dumas (3 May 1867–), who married Ernest d' Hauterive (1864–1957), son of George Lecourt d' Hauterive and wife (married in 1861) Léontine de Leusse. After Naryschkine's death, he married in June 1895 Henriette Régnier de La Brière (1851–1934), without issue.

During 1874, he was admitted to the Académie française and in 1894 he was awarded the Légion d'honneur.

Alexandre Dumas fils died at Marly-le-Roi, Yvelines, on November 27, 1895 and was interred in the Cimetière de Montmartre in Paris. His grave is, perhaps coincidentally, only some 100 metres away from that of Marie Duplessis.

[edit] Bibliography
[edit] Novels
French literature
By category
French literary history
Medieval
16th century · 17th century
18th century · 19th century
20th century · Contemporary

French writers
Chronological list
Writers by category
Novelists · Playwrights
Poets · Essayists
Short story writers

France portal
Literature portal
This box: view • talk • edit
The Lady of the Camellias (Camille) (1848)
L'affaire Clemenceau (The Clemenceau Case) (1867)
[edit] Opera
Verdi's La Traviata based on the novel The Lady of the Camellias
[edit] Plays
Atala (1848)
The Lady of the Camellias (1852)
Diane de Lys (1853)
Le Bijou de la reine (1855)
Le Demi-monde (1855)
La Question d'argent (1857)
Le Fils naturel (The Illegitimate Son) (1858)
Un Père prodigue (1859)
Un Mariage dans un chapeau (1859) coll. Vivier
L'Ami des femmes (1864)
Le Supplice d'une femme (1865) coll. Emile de Girardin
Heloise Paranquet (1866) coll. Durentin
Les Idees de Madame Aubray (1867)
Le Filleul de Pompignac (1869) coll. Francois
Une Visite de noces (1871)
La Princesse Georges (1871)
La Femme de Claude (1873)
Monsieur Alphonse (1873)
L'étrangère (1876)
Les Danicheff (1876) coll. de Corvin
La Comtesse Romani (1876) coll. Gustave Fould
La Princesse de Bagdad (1881)
Denise (1885)
Francillon (1887)
La Route de Thebes (unfinished)

英語和中文內容出自不同地方,所以不能完全一致,請參考

H. 茶花女 的介紹

http://www..com/s?tn=ytxe_pg&bs=%B2%E8%BB%A8%C5%AE&f=8&wd=%B2%E8%BB%A8%C5%AE+ppt

這里全是人家做的PPT,需要下內載一下容。

熱點內容
插花地的調查 發布:2025-01-24 04:46:37 瀏覽:913
人氣榜鮮花 發布:2025-01-24 04:36:16 瀏覽:732
雲南虹越花卉 發布:2025-01-24 04:36:14 瀏覽:904
櫻花實力 發布:2025-01-24 04:17:53 瀏覽:954
情人節快樂沒有情人 發布:2025-01-24 04:09:21 瀏覽:618
月季和海棠 發布:2025-01-24 04:08:35 瀏覽:445
維型茶花 發布:2025-01-24 04:07:45 瀏覽:974
沒過過情人節 發布:2025-01-24 04:04:18 瀏覽:250
蘭花門樣式 發布:2025-01-24 03:56:51 瀏覽:143
切花月季盆栽 發布:2025-01-24 03:56:46 瀏覽: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