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梅花
Ⅰ 各種品種的梅花不同的特點
「一樹獨先天下春」的梅花是中華大地的奇葩,是眾多民族的驕傲。據調查,梅樹野生於自西藏經滇、鄂、皖、浙直至台灣等10個省、區的山林,在我國已有3000年以上的應用歷史。神、姿、色、態、香俱居上乘的梅花,至今約有兩百多個形形色色的品種,都是從古代的野梅引種馴化、精心選育而得的精英。 梅花是家梅中的一大分支,家梅系由野梅演進而來。近百年來,植物學家、園藝學家和園林工作者在廣大地區採集、調查了不少野悔。這些野生的梅樹、是梅花原產於我國的鐵證,也是對梅花原種進行科學研究的重要活材料。 在西南山區,野梅分布的地段多較高。如在西藏波密等地,就在海拔2100~3300米處發現野生梅林。雲南省除南部外,野梅幾乎遍布全省,而以滇西北之下關、大理、洱源一帶為多(海拔1800~2600米)。在四川,則主產於丹巴、汶川、廣元、萬源、西昌、會理、漢源等山地叢林中,海拔1300~2500米。而在鄂西宜昌、恩施等地,野梅就分布在較低海拔之山地(300~1000米)。故西南山區,尤其是滇、川二省,乃我國野梅的分布中心,並延伸至鄂西一帶。 至於野梅分布的次中心,則系鄂南、贛北、皖南至浙西的帶狀地區。如在鄂南的咸寧市汀泗區聶家鄉長豐大隊後山海拔170米闊葉常綠與落葉混交林中,就有散生的野梅。野梅在江西省主產於景德鎮市瑤里鄉區石塔三礦區香菇場混交林中,海拔約300米,系零星分布。安徽省歙縣以及黃山風景名勝區東坡芙蓉橋附近(海拔約200米),1984~1985年還有野梅零星分布。浙江亦有野梅散生於常綠闊葉樹為主的混交林中。此外,在廣西、福建亦發現有野生梅樹。 我國古人應用梅子至少已有3000年以上歷史。《書經·說命》載;「若作和羹,爾唯鹽梅」,這是殷高宗對宰相傅說他的重要性:好比做羹湯時用的鹽和梅那樣。按商代之鹽與梅,猶今日之醬油和醋。這種古代的烹調習慣,至今僅在雲南下關等地,由白族人民保存了下來。 1975年我國在河南安陽殷墟發現,正好與《書經》的記述相互印證。考古學家在殷墟掘出一具精美的食器——銅鼎,其中滿盛炭化了的梅核。核扁圓形,兩端尖,似較鮮物略小,呈栗黑色,而表面密布蜂窩狀小凹點——正是梅核的典型分類特徵。經碳14鑒定,距今已有3200多年。早在商代中期,古人已用梅子(果梅)於食用了。 稍遲,關於梅樹和梅子的記述越來越多。如《周禮·天官》雲:「飲食之籩,其實干萚」。經查核,萚就是食用梅子的古稱。在公元前六世紀左右的著名民族歌集《詩經·召南》中,有一首《慓有梅》的詩篇,它是一首熱情奔放的情歌,姑娘將梅子投擲給她看中的小夥子,寓意至深。同時,《慓有梅》反映出當時在陝西召南地區,梅樹是相當普遍的。也就是說在距今至少2500年前的春秋時代,引種野梅使之成為家梅的馴化過程就已經開始了。 在長江流域,古代藝梅也是從生產梅子(果實)開始的,例如在湖南長沙馬王堆西漢墓的出土文物中,許多陶罐里都盛有保存完好的梅核和梅干。同時出土的竹簡上記有「梅」、「脯梅」、「元梅」等字樣,這都是當時梅子加工製品的名稱。這說明早在西漢初期,我國長江流域人民早已引種栽培梅樹,並多方利用梅子加工食品了。另外,在湖北江陵漢墓出土的陪葬品中,亦發現有梅核,其歷史時期與長沙者相若。 在遠古時代,先民採集野生梅子主要是以作加工食品或供祭祀之用。但因梅花冰中孕蕾,雪裡開花,玉白朱紅,暗香浮動,在北風凜冽的隆冬季節,唯有它「獨先天下春」。於是人們在以果為主要目的過程中,也逐漸一並欣賞了它的神、姿、色、態、香之美,引起了人們對梅花的喜愛和嚮往。而在長期的馴化和栽培過程中,正好又有個別植株出現了復瓣、重瓣、台閣,奇異的花瓣或萼片,新奇的枝姿等等,於是有心人使其另行繁殖、栽培,從而培育成若干專供觀賞的梅花新品種。 所以「花梅」應是從「果梅」中分出來的一支奇葩,時期約始自西漢初葉。如《西京雜記》載:「漢初修上林苑,遠方各獻名果異樹,有朱梅、胭脂梅」。又載:「漢上林苑有侯梅、同心梅、紫蒂梅、麗友梅」。雖然這些品種只有名稱,但從字面上看,當系「宮粉」之類的觀賞品種,其中或已出現若乾重瓣新品。稍遲,楊雄著《蜀都賦》,有「被以櫻、梅,樹以木蘭」等記述。可見距今約兩千年前,梅已在成都作城市園林綠化材料應用了。 整個晉代,梅花常見栽培,詩人吟詠漸多。如東吳名將陸遜之侄陸凱,曾做過丞相,其文辭優雅,有個文字摯友范曄在長安。他在春回大地、早梅初開之際,自荊州摘下一枝梅花,托郵驛專贈范曄,並附短詩:「折梅逢驛使,寄與隴頭人,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春」可以「寄贈」自陸凱始,從此梅花傳友情,傳為佳話。 到了南北朝,梅花應用更多,有關詩文、韻事也盛。如《金陵志》雲;「宋武帝(劉裕)女壽陽公主日卧於含章殿梅下,梅花落於額上,成五齣花,拂之不去,號梅花妝,宮人皆效之」,這可能就是梅花圖案用於美化的發端吧。其它的如宋元年間均有梅花詩文。其中尤以何遜《詠雪裡梅》詩、庚信《梅花》詩及蕭綱《梅花賦》等,最為膾炙人口。凡此種種,足見梅花栽培、應用漸盛,日益為文士所欣賞。因此從漢、晉至南北朝,「梅於是始以花聞天下」。 及時至隋(581~618)、唐(618~907)、五代(907~960),梅花栽培漸盛,品種也有所增益。這就引起了文人雅士更多的關注,紛紛用梅花作為創作的主題,促使梅之聲譽大噪。象唐代名臣宋璟在東川官舍見梅花怒放於榛莽中,歸而自感,遂作《梅花賦》,有「相彼百花,誰敢爭先!鶯語方澀,蜂房未喧,獨步早春,自全其天」和「諒不移於本性,方可儷於君子之節」等贊語——這對梅花得高名和藝梅規模的擴大,起了相當大的促進作用。 唐代詠梅詩篇不少,如杜甫、李白、韓愈、杜牧、柳宗元、白居易、張九齡、李商隱等諸多名傢俱有梅花詩。據《華陽縣志》載:五代初,王建據蜀稱王,留在成都辟梅苑。孟知祥在成都稱王時,別苑中有老梅卧地,稱為「梅龍」。凡此種種,足見早在唐及五代,不論華東、華中或華西,都已有較多的梅花栽培。而其中心地區,則為東西遙望的杭州和成都平原。 至隋、唐、五代時的梅花品機主要仍屬江梅、宮粉等型。而在四川,則始有硃砂型品種出現(時稱「紅梅」)。如《全唐詩話》載:「蜀州郡閣有紅梅數株」,今日祟慶縣硃砂梅花名品仍多,實有其歷史淵源。 宋、元400年(960~1368),是我國古代藝梅的興盛時期。此際梅詩、梅文固多佳作,梅畫、梅書亦脫穎而出,盛極一時。同時,梅花新的系、類、型和品種有所增加。梅花繽紛,梅影陣陣,在歷史上形成了藝梅的一個高潮。 僅以梅詩而論,北宋林逋(和靖)隱居杭州孤山,不娶,而植梅放鶴,號稱「梅妻鶴子」,傳為千古佳話。其《山園小梅》詩中名句「疏影橫斜水清餞,暗香浮動月黃昏」,最為勝炙人口。再如北宋之蘇軾、秦觀、王安石等,南宋之陸游、陳亮、范成大等,皆有甚多著名梅花詩詞流傳至今。王安石《梅花》:「牆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陸游《梅花》:「當年走馬錦城西,曾為梅花醉似泥。二十里中香不斷,青陽宮到皖花溪。」 南宋范成大是位賞梅、詠悔、藝梅、記梅的名家,曾在蘇州石湖辟范村搜集梅花品種12個,約於1186年寫成中國、也是全世界第一部梅花專著——《梅譜》。足見時至宋代,梅花栽培日盛,品種不斷增加,藝梅已成為社會群眾的風尚了。 元代有個愛梅、詠梅、藝梅、畫梅成癖的王冕,隱居於九里山,樹梅花千株,自題所居為「梅花屋」,其《墨梅》畫及《墨梅》詩均名揚天下。王冕《墨梅》:「我家洗硯池頭樹,個個花開淡墨痕。不用人誇好顏色,只留清氣滿乾坤。」 此外,元代趙孟俯、楊維幀、謝宗可、僧明本等,皆有梅詩名作。而昆明溫泉對岸曹溪寺一株元梅,趾曲蟠飛,老態龍鍾,年年猶開重瓣粉紅花,且可結實。筆者多次往觀,確認其為七百餘年前古物,且系原木。查曹溪寺元梅原有兩株,其一在「文革」期間死去,甚為可惜。現存此株元梅恐系國內最老的古梅,彌足珍貴。由上所述,足見元代雖當兵亂,而藝梅、詠梅之風未衰。 到了明(1368~1644)、清(1644~1911)兩代,藝梅規模有所擴大,技藝水平續有提高,新品種大量涌現,這些在書、文、詩、畫中均有反映。如明代王象晉箸《群芳譜》(1921),記梅花品種19種之多,且各附簡單記載,還將它們分屬於白梅、紅梅、異品等三大類。書中對梅花的栽培、繁殖等,亦有若干論述。在此前後,周文華著《汝南圃史》(1620),徐光啟箸《農政全書》(1636),皆列記若乾梅花品種。 至清而梅花栽培益盛,品種增多。如陳淏子作《花鏡》,記載了21個梅花品種,其中「台閣梅」、「照水梅」乃前所未有者。「揚州八怪」中,以詠梅、畫梅著稱者不乏其人。而金農、李方贗等,則更以善於畫梅而名揚四海。 關於明清之古梅,應以杭州超山之明梅為最。超山大明堂原有宋梅20株,傳系蘇軾1056年由杭州移來手植。但宋梅年老株衰,後漸陸續死去,最後一株亦於1933年2月枯斃。現存的一株所謂「宋梅」,系明代分本,樹高4.5米,最大冠幅5.1米,老態龍鍾,干已空心,著花略稀,品種名「大葉豬肝」,萼紫瓣白,花瓣5~8枚,花徑達2.6~3.3厘米,仍能結實。 辛亥革命之後,梅花栽培又有新發展,品種續有增添。如《華陽縣志》(1934)中即記有成都梅花品種八個。此時的滬、寧、蘇、杭、揚(州)、(無)錫、渝、穗、漢、昆等地私家園林,搜集的梅花品種也不少。上海黃園還從日本引入「灑金」、「垂枝」等類、型梅花品種數十,並將藝梅經驗編入《花經》(1949)一書中。 解放前,曾勉教授1942年發表專論梅花之學術論文,並記載重慶的梅花品種15個,是為科學整理我國梅花品種之始。汪菊淵與筆者在1945年擬定了中國梅花各類品種檢索表,以成都20個品種為例,進行了中國梅花品種科學分類的首次嘗試。1947年7月,筆者著《巴山蜀水記梅花》,作為上海園藝事業改進協會叢刊發行。1949年2月,在滬舉行了我國有史以來第一屬梅花展覽會。 解放後,梅花栽培的規模與技術均有飛躍的發展,品種也迅猛增加。從1958年起,除特殊情況外,每年春節在武漢東湖風景區舉辦梅花展覽會。近年南京、無錫、上海、合肥等城市也常組織梅展,受到群眾的熱烈歡迎。 梅花引種馴化和新品種選育研究,在最近幾十年已取得了顯著成績,在北京已有「送春」、「北京玉蝶」等耐寒品種可以露地越冬,在武漢也有「單凝馨」、「華農玉蝶」等先後脫穎而出。 梅花在我國栽培歷史悠久,與國人的文化與生活結下了不解之緣。除我國外,僅東方的日本、朝鮮有較多的梅花栽培。在日本,甚至還有「梅之會」的組織,並發行專門刊物《梅》。 而在整個西方,則只大洋洲的紐西蘭開始重視梅花,有5~6個品種用於商品生產性的梅花栽培。追溯史乘,始知遲至15世紀中,我國的梅花才借道朝鮮東傳日本。早年(1879及1884)傳於歐洲之少數梅株,則系由日本輾轉運去的。目前歐洲僅在英、法等少數國家的植物園內,有梅花數株點綴共間而已。至於美國的梅花是由日本轉去,至今僅50~60年的短暫歷史,且被誤稱為「日本杏」,載培、應用很不普遍。
Ⅱ 求一剪梅詞牌的詞
一剪梅
周璞
風韻蕭疏玉一團。更著梅花,輕裊雲鬟。這回不是戀江南。只是溫柔,天上人間。賦罷閑情共倚闌。江月庭蕪,總是銷魂。流蘇斜掩燭光寒,一樣眉尖,兩處關山。
一剪梅
周邦彥
一剪梅花萬樣嬌,斜插疏枝,略點梅梢。輕盈微笑舞低回,何事尊前,拍手相招。夜漸寒深酒漸消,袖裡時聞,玉釧輕敲。城頭誰恁促殘更,銀漏何如,且慢明朝。
一剪梅(中秋無月)
辛棄疾
憶對中秋丹桂叢。花在杯中。月在杯中。今宵樓上一尊同。雲濕紗窗。雨濕紗窗。
渾欲乘風問化工。路也難通。信也難通。滿堂惟有燭花紅。杯且從容。歌且從容。
一剪梅
辛棄疾
(游蔣山呈葉丞相)
獨立蒼茫醉不歸。日暮天寒,歸去來兮。探梅踏雪幾何時。今我來思。楊柳依依。
白石江頭曲岸□。一片閑愁,芳草萋萋。多情山鳥不須啼。桃李無言,下自成蹊。
一剪梅
辛棄疾
記得同燒此夜香。人在迴廊。月在迴廊。而今獨自睚昏黃。行也思量。坐也思量。
錦字都來三兩行。千斷人腸。萬斷人腸。雁兒何處是仙鄉。來也恓惶。去也恓惶。
一剪梅
醴陵士人
宰相巍巍坐廟堂,說著經量,便要經量。那個臣僚上一章,頭說經量,尾說經量。
輕狂太守在吾邦,聞說經量,星夜經量。山東河北久拋荒,好去經量,胡不經量?
Ⅲ 含有梅字古詩全詩
1、清·鄭燮《山中雪後》
全文:
晨起開門雪滿山,雪晴雲淡日光寒。
檐流未滴梅花凍,一種清孤不等閑。
釋義:
清晨起來剛一開門,看到山頭已被一場大雪覆蓋。此時,天 空已放晴,初升太陽的光芒,透過淡淡的白雲,也變得寒冷了。
房檐的積雪尚未開始融化,院落的梅花枝條仍被冰雪凝凍。這樣一種清冷、孤寂的氣氛,是多麼不尋常啊!
2、唐·柳宗元《早梅》
全文:
早梅發高樹,迥映楚天碧。
朔吹飄夜香,繁霜滋曉白。
欲為萬里贈,杳杳山水隔。
寒英坐銷落,何用慰遠客。
釋義:
早梅在高高的枝頭綻放,遠遠映照著湛藍的楚天。
夜晚北風吹來陣陣暗香,清晨濃霜增添潔白一片。
想折一枝寄贈萬里之外,無奈山重水復阻隔遙遠。
眼看寒梅即將零落凋謝,用什麼安慰遠方友人的思念?
3、宋·陸游《梅花絕句·其一》
全文:
聞道梅花坼曉風,雪堆遍滿四山中。
何方可化身千億,一樹梅花一放翁。
釋義:
聽說山上的梅花已經迎著晨風綻開,四周大山的山坡上一樹樹梅花似雪潔白。有什麼辦法可以把我的身子也化為幾千幾億個?讓每一棵梅花樹前都有一個陸游常在。
4、宋·王安石《梅花 / 梅》
全文:
牆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
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
釋義:
那牆角的幾枝梅花,冒著嚴寒獨自盛開。為什麼遠望就知道潔白的梅花不是雪呢?因為梅花隱隱傳來陣陣的香氣。
5、唐·李商隱《憶梅》
全文:
定定住天涯,依依向物華。
寒梅最堪恨,常作去年花。
釋義:
滯留在遠離家鄉的地方,依依不捨地嚮往著春天的景物。寒梅最能惹起人們怨恨,因為老是被當作去年開的花。
Ⅳ 寫梅的文章
松竹梅——歲寒三友首先作為繪畫題材在宋代才出現的。
在晉代,梅花栽培較為普遍,亦有詠贊梅花的詩賦出現。如曾做過承相的陸凱,在早春梅花初開之時,自湖北荊州,摘下梅花,托郵驛贈送遠在長安的范嘩,並附短詩:「折梅逢驛使,寄與隴頭人;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可以說自陸凱始,梅花與梅果一樣,可作為饋贈佳品,它與人們的生活有密切聯系。到南北朝時,梅花的應用愈多,有關梅花詩文、韻事也盛。如《金陵志》「宋武帝女壽陽公主日卧於含章殿檐下,梅花落於額上,成五齣花,拂之不去,號梅花妝,宮人皆效之」。此乃梅花圖案用於美化的起始。此外,宋、陳年間均有梅花詩文。其中尤以何遜《詠雪裡梅》詩、庾信《梅花》詩及蕭綱《梅花賦》等,最為膾炙人口。凡此種種,正如楊萬里在和梅詩序中所雲:「梅於是時始以花聞天下」。
漸盛時期 時至隋(581~618)、唐(618~907)、五代(907~960),梅花栽培漸盛,品種有所增多。這就引起了文人雅士更多的關注,詩賦大量涌現。如唐代名臣玄宗時的宰相宋璟在東川官舍見梅花怒放於榛莽中,歸而自感,遂作《梅花賦》雲:「相彼百花,誰敢爭春?!鶯語雲澀,蜂房未喧,獨步早春,自令天下」和「貴不移於本性,方可儷於君子之節」等贊語,對宣揚梅花精神,提高梅花知名度,擴大梅花栽培規模,具有相當大的促進作用。之後,詠梅、贊梅者更多了起來,杜甫有《江梅》詩,白居易作《新栽梅》,柳宗元寫《早梅》詩,張九齡作《庭梅詠》,李白、韓愈、李商隱、杜枚等名家也都有詠梅詩。據《華陽縣志》載:五代初王建據蜀稱王,曾在成都辟梅苑。孟天祥在成都稱王時,別苑中有老梅卧地稱之為「梅龍」,足見在唐朝及五代、華東、華中、華南地區,梅花已較廣泛栽培。 據查,隋、唐、五代時的梅花品種,主要仍屬江梅型、宮粉型,四川有硃砂型品種出現。可見,此期梅花品種較之以前亦有所豐富。
興盛時期 時至宋、元兩代(960~1368),由於氣候變化,北宋以後,梅樹已經不能在北方的中原地區露天生長,而對梅花的加意培植,正是從這時開始的。而詠梅,畫梅也紛紛出現。我國藝梅發展進入興盛時期。新品種大量涌現,栽培技藝不斷提高,梅詩、梅文、梅畫、梅書紛紛脫穎而出。
就梅詩而言,北宋林逋(和靖)隱居杭州孤山之時,不娶無子,而植梅放鶴,號稱「梅妻鶴子」,傳為千古佳話。其《山園小梅》詩中名句「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最為膾炙人口。另北宋蘇試、秦觀、王安石等,南宋陸游、陳亮、范成大等,皆有甚多著名梅花詩詞流傳至今。其中王安石《梅花》:「牆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陸游《梅花》:「當年走馬錦城西,曾為梅花醉似泥。二十里中香不斷,青陽宮到浣花溪。」等廣為傳唱。
宋代有於梅花的書至少有四部以上,范成大《梅譜》、周敘《洛陽花木記》、張滋《梅品》和宋伯仁《梅花喜神譜》、仲仁《華光梅譜》等各有側重。其中以范成大《梅譜》最為見長,它是我國第一部梅花專著,也是世界上第一部。其中收集品種12個,對梅花品種首次進行描述記載。該書寫於1186年,至今已有800多年的歷史。其它幾部書,大部分都為梅畫梅譜。其中《華光梅譜》等作為寫梅的藍本,以文為梅立譜,最為推崇。其次為《梅花喜神譜》是以圖為梅立譜。唐代梅譜的出現標志著梅花栽培事業興盛,同時也標志著寫梅的理論和技法達到一定的完善程度。元代集寫梅、畫梅之大成者王冕,是愛梅、詠梅、藝梅成癖之人。隱居於九里山,植梅花上千株,自題所居為「梅花屋」。其《墨梅》畫和《梅花圖》詩,較之以前的寫梅面貌一新,名揚天下。「我家洗硯池邊樹,朵朵花開淡墨痕,不要人誇好顏色,只留清氣滿乾坤。」詩句,求梅花清逸淡泊之神韻,不重形似,為梅別開生面。
Ⅳ 《梅花魂》一文繞著梅花寫了那幾件事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三件事。(一)外祖父教我背古詩。(二)因弄臟一幅墨梅圖外祖父發脾氣。(三)我們回國,外祖父送我墨梅圖和梅花手絹。表達外祖父愛祖國,思念祖國的赤子之心。
Ⅵ 《梅花魂》一文繞著梅花寫了那幾件事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⒈梅花開了,讓我想起外主父。 2.外祖父教我唐詩宋詞。 3.外祖父對我弄臟墨梅圖發脾氣。 4.外祖父因不能回國而哭了。 5.外祖父送我墨梅圖。 6.外祖父送我綉有梅花的手絹 本課以梅花為線索,講了外祖父的幾件事,從中表現了這位老人對梅花的摯愛,表達了身在異國的華僑眷戀祖國的思想感情。 課文由故鄉梅花的開放引出了對摯愛梅花的外祖父的回憶,然後具體敘述了反映外祖父喜愛梅花、思念祖國的幾件事,最後又借梅花點明了外祖父的愛國心。 本課的重點是反映外祖父對祖國的思念之情。寫愛梅花,是因為梅花是中華民族民族精神的象徵,在外祖父的心目中,梅花就是祖國的代表,愛梅花和愛祖國是統一的。因此,課文中寫的五件事,有的直接寫外祖父對祖國的懷念之情,如,教小外孫女讀唐詩宋詞而且讀著讀著就流出眼淚,因不能回國而難過得大哭起來;有的卻是通過寫愛梅花而間接反映外祖父的愛國心的,如,對一幅墨梅圖的珍愛,在離別前把墨梅圖送給外孫女,在快要開船時把綉著梅花的手絹給了外孫女。 對小學生來講,本課的難點較多。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是第二自然段中外祖父讀的一些古詩詞。「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是唐代詩人王維的詩《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中的詩句,意思是:一個人獨自在他鄉作客,每逢過節的時候格外思念故鄉的親人。「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是王維《山中送別》中的詩句,意思是:明年春天綠草如茵的時候,您能回來嗎?(「王孫」是古代對人的尊稱)「自在飛花輕似夢,無邊絲雨細如愁」是北宋詩人秦觀的詞《浣溪沙》中的句子,意思是:在空中隨風飄飛的落花,輕飄飄的,好像夜裡的夢;滿天無邊無際落著的雨絲,千條萬縷,就和這心裡郁積的愁一樣多。 二是外祖父贊美梅花的一段話。這段話講了三層意思:第一層是贊揚梅花那種不怕嚴寒、不怕「風欺雪壓」的品格;第二層是說我們中華民族具有梅花那種「頂天立地,不肯低頭折節」的精神;第三層是對外孫女的勉勵,希望她學習梅花的品格。 三是課題。《梅花魂》中的魂,在這里指精神。梅花魂,即梅花的精神。梅花的精神就是那種「不管歷盡多少磨難,受到怎樣的欺凌,從來都是頂天立地,不肯低頭折節」的精神,這也正是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
3
Ⅶ l李清照的所有一剪梅
一剪梅 李清照
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蓮舟。
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花自漂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
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意思:紅色的荷花已經凋謝,僅留一絲殘香,素白的竹席里透出涼意,彷彿充滿秋天的
憂愁。我輕輕地解下輕柔的絲裙,(換上秋裝)孤獨地登上美麗的蘭舟。南歸的秋雁從雲中掠過,卻沒有將錦書捎回,只有那凄冷的月光溢滿西樓。容貌如鮮花一樣容易凋零,青春象流水一樣一去不回頭。同樣一種相思,化作兩處的閑愁。難到排遣的,是共同擁有的那份相思之情,剛離開緊蹙的眉頭,卻又到了煩亂的心頭。
一剪梅·舟過吳江 蔣捷
一片春愁待酒澆,江上舟搖,樓上簾招。秋娘渡與素娘橋。風也飄飄,雨也蕭蕭。何時歸家洗客袍? 銀字笙調,心字香燒。流光容易把人拋。紅了櫻桃,綠了芭蕉。
意思:上片起首,「一片春愁待酒澆」,詞人漂泊在外,在這春光明媚的季節思歸之情更是難以抑制。坐在船上行駛在江中,看到岸邊酒樓的酒旗正迎風招展,招襪顧客,心中不由地想借酒澆滅這濃濃的思歸之情。船兒渡過了秋娘渡與泰娘橋,偏偏又遇上這「風又飄飄,雨又蕭蕭」的惱人天氣,更加增添了旅人的春愁。 下片想像歸家後的溫暖生活:有人給自己洗客袍,調銀字笙,燒心字香,何等地美滿愜意唉,現在還不能回去,還是獨自一人漂泊不定。光陰似箭,日月如梭,時光匆匆而去,「流光容易把人拋,紅了櫻挑,綠了芭蕉」,時光遠遠地將人拋在後面,歲月不饒人啊!不信你看那紅紅的櫻挑和綠綠的芭蕉,春天即將逝去,夏天就要到了。「紅了櫻桃,綠了芭蕉」二句將無形的不可捉摸的意象轉化為具體可感的事物,生動形象深受後人喜愛。
這是一首抒寫離情別緒的詞,重在寫後的相思之情。上片雖沒有一個離情別緒的字眼,卻句句包孕,極為含蓄。下下片則直抒相思與別愁。詞以淺近明白的語言,表達深思摯愛之情,纏綿感人。
一剪梅 陸游
篆罷沈園字字香,照影驚鴻,躡步迴廊。曉來飲隅到燈黃,翠羽輕聆,露草澄光。苦散無由怨柳牆,萬卷呵成,孤口難張。先生從此兩惶惶,梅也牽腸,婉也牽腸。
一剪梅 劉克庄
束蘊宵行十里強,挑得詩囊,拋了衣囊。
天寒路滑馬蹄僵,元是王郎,來送劉郎。
酒酣耳熱說文章,驚倒鄰牆,推倒胡床。
旁觀拍手笑疏狂,疏又何妨,狂又何妨!
賞析:這是一首別具一格的告別詞。詩人這次是到廣東潮州去作通判,好友王實之在風亭為他設宴餞行。它完全拋開了臨歧淚眼相看的兒女情長,繪聲繪色的描寫了兩位飽受壓抑而又不甘屈服的狂士的離別。豪放激越,深沉憂憤,表現了辛派詞人的特色。對於友人的餞別,寫得形象生動,有人物活動,有情節發展,並著重從人物動態中表現感情的發展變化,始而愁苦,繼而激憤,最後慷慨奔放。以狂放之言語,把劇情推向高潮,避免了直接議論。在劉克庄的詞中,這是很有特色的一篇。
一剪梅 無名氏
漠漠春陰酒半酣。風透春衫,雨透春衫。人家蠶事欲眠三。桑滿筐籃,柘滿筐籃。先自離懷百不堪。檣燕呢喃,梁燕呢喃。篝燈強把錦書看。人在江南,心在江南。
賞析:這首詞寫作者對江南的懷念。上片寫景,作者用清麗洗煉的語言生動描繪出一幅清新明麗的江南春天的圖畫:暮春時節,春陰漠漠,春風春雨吹透了、打濕了輕柔的春衫。此時春蠶已快三眠,養蠶的人家懷著即將收獲的喜悅心情採摘得桑、柘葉滿籃,把蠶喂得飽飽的。這是江南暮春時節所特有的景象,顯得生機盎然。 作者在將春色渲染了一番之後,下片換轉筆峰,折入遊子的懷鄉之情。「先自離懷白不甚」一句,真切地表達了離鄉懷鄉的深沉愁苦,還點明了原來上片所著力描寫的並不是眼前所見之景,而只是記憶中印象最深的江南風景畫,反襯出離人深切的思念。回憶增添了離愁,已使人不堪;而眼前飛停在船檣上呢喃不休的燕子又勾起對家中屋樑棲燕的懷思。既不能「如同樑上燕,歲歲長相見」(馮延已《長命女》「三願」),則唯有燈下細看那不知讀了多少遍的家書,聊以慰情。信是江南的親人寫來的,作者的心也隨之飛回了江南。「篝燈」,用竹籠罩著燈光,即點起燈籠。「錦書」用前秦蘇蕙織錦為回之旋圖詩寄丈夫的典,這里說明信是妻子寄來的。「強」字入妙:蓋此家書,看一回即引起一回別意愁情,心所不欲,但思家時又忍不住要翻出來看,故曰勉強看之,矛盾心情如見。歇拍兩句「人在江南,心在江南」,一則抒發了作者對親人和故鄉的深切眷戀之情,同時呼應了上片的景物描寫,使之帶上了更加濃烈的感情色彩。
一剪梅 周璞
風韻蕭疏玉一團。更著梅花,輕裊雲鬟。這回不是戀江南。只是溫柔,天上人間。賦罷閑情共倚闌。江月庭蕪,總是銷魂。流蘇斜掩燭光寒,一樣眉尖,兩處關山。
意思:詞的上片表明主人公的情結所在。開篇「風韻蕭疏玉一團。更著梅花,輕裊雲鬟」三句著意描述女主人公美麗的容姿。直言其風韻蕭嫻,貌美如玉。再加上高聳的雲髻,上插梅花,隨風搖曳。可謂人面、梅花兩相映襯,使美人顯得更加嬌嫵動人。這里一個「更」字突出美人──閨中思婦著意折梅為飾的舉動。主人公為何著意於梅花,談至下一句方始明白,原為詞人在這里暗用「一枝春」典故。據《太平御覽》收《荊州記》記述,南朝陸凱自江南折梅並賦詩寄贈遠在長安的好友范曄。後常用此代指對家鄉和友人的懷念。故爾詞人在抒寫思婦「更著梅花」之後,明明白白地告訴讀者,她「這回不是戀江南。」即言思婦這一次著意佩飾梅花並不是對江南故鄉的思念。而「只是溫柔,天上人間」之故。即只是因為曾經和自己恩愛諧處、度過一段神仙般的甜蜜生活的意中人已分手去了江南,而今自己是多麼地孤苦寂寞!「溫柔」二字是思婦「更著梅花」的真正原因。這正是她濃郁相思的情結所在。「天上人間」表明過去的溫柔和現在的離索有如天壤之別。主人公對曾經有過的美好生活的留連、珍惜、嚮往,全在後三句悵惘的情感中真摯質朴地流露出來。 下片對主人公解不開的情結加以表述。 過片「賦罷閑情共倚闌」寫女主人公賦詩完畢,帶著閑愁倚闌凝望。賦詩、倚欄皆為排解閑愁之舉,然而「剪不斷,理還亂」,她看到的只是「江月庭蕪,總是銷魂」那一片令人喪魂的一輪江月照耀著荒涼冷落的庭院之景。「總是」二字概括了思婦凡所觸目,無不傷情之意。「江月」二句為全詞抹上一層幽冷的色調。接著「流蘇斜掩燭光寒」句再一次為思婦空閨獨守的環境的凄清色調濃抹一筆。流蘇,指閨房中用羽毛或絲線做成的穗狀垂飾,這里代指羅賬。這一句是說閨房內燭影搖曳,羅帳虛掩。一個「寒」字把燭花綻滿、燭光昏暗的閨房冷落氣氛渲染到到極點。結尾二句「一樣眉尖,兩處關山」對主人公憂思郁結、雙眉緊鎖的情態加以描述。眉尖、關山取古代形容佳人眉如遠山之說以刻劃思婦的外部面貌。全詞從思婦插梅為飾寫起,引出她對當年與她相親相愛而今分手而去江南的意中人無限留戀之情,以及別後的離索情懷。意脈斷續自然,結構圓轉流暢,頗能見出詞人工緻嫻熟的填詞技巧。
另附資料:一剪梅,詞牌名,亦稱「臘梅香」,得名於周邦彥詞中的「一剪梅花萬樣嬌」。《詞譜》以周邦彥「一剪梅花萬樣嬌」一首與吳文英「遠目傷心樓上山」一首為正體,周詞上、下片各三平韻,吳詞各四平韻,又列別體五種。另外《一剪梅》還是1984年由寇世勛主演的25集台灣電視連續劇名稱,劇中同名主題曲由費玉清演唱。
一剪梅李清照只有一首~~其他版本一同奉上~~望採納!
Ⅷ 瓊瑤所著梅花三弄的第三部
《梅花三弄》是改編自瓊瑤小說的愛情電視劇,由沈怡執導,瓊瑤編劇。分為三部作品《梅花烙》、《水雲間》、《鬼丈夫》;講述了三個動人的愛情故事。
《水雲間》劇情介紹
「水是西湖雲是天,踏遍紅塵路,結伴水雲間」。一群放浪形骸、無拘無束的畫家,一位極賦中國古典美的少女,一場歡合凄美的……
紅塵自有痴情者,莫笑痴情太痴狂!若非一番寒徹骨,那得梅花撲鼻香!
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看人間多少故事,最銷魂梅花三弄!
梅花一弄斷人腸,梅花二弄費思量。梅花三弄風波起,雲煙深處水茫茫!
梅若鴻和杜芊芊第一相遇是在蘇堤上一個叫做「望山橋」的地方,梅若鴻被杜芊芊的美麗驚呆了,他迫不及待的要把芊芊帶回「醉馬畫會」給朋友們看。在這里,芊芊看到了有生以來看過的最新奇的一群人:汪子默、汪子旋兄妹和一奇三怪。她愛上了若鴻,愛上了「醉馬畫會」愛上了若鴻的水雲間。然而若鴻不敢接受芊芊,卻把她推給了汪子默--一個年輕有為的畫家為芊芊打破了終生不愛的誓言,看著芊芊和子默在一起,若鴻又無法抑制自己的心。他愛芊芊,卻把默默愛了他三年的子旋當成了芊芊。
愛情的力量之強大令人不敢相信,芊芊為了鴻在胸前紋上一朵紅梅花,若鴻綞還是沖破杜家上下、醉馬畫會全體人員的反對接受了芊芊。這時子旋卻懷上了若鴻的孩子,險些流產住進了醫院。這讓子默非常地瘋狂,以致於做出了令人意想不到的舉動:他僱人到畫展上買下了若鴻一一幅心血之作,然後到杜家大院在慶祝的人群面前燒掉它們,若鴻為了救畫了雙手受了傷,然而受傷更重的是他的信心、他的鬥志和芊芊的心以及所有人的心。
子默想透了,讓若鴻重新振作起來,重新拿回畫筆,收拾起自己的信心。 若鴻和芊芊以天地作證結了婚。
不久翠屏--若鴻的妻子,一個得了重病的女人,帶著若鴻從沒見過面的孩子畫兒來了。芊芊傷心欲絕,離開了水雲間,回到了杜家。失去了芊芊的若鴻為了治翠屏的病,只得以賣畫為生,日子很苦,心更苦,善良的翠屏為了成全丈夫和芊芊,在深夜投湖自殺了。
若鴻再一次掉進了谷底,無人能叫醒他。芊芊回來了,向他展示了他們愛情的見證——紋在她胸前的紅梅花。
Ⅸ 我國梅花的栽培史大致可分為哪幾個時期
著名梅花權威陳俊愉院士將我國梅花栽培史大致分為5個時期:
(1)漢初至南北朝 此為梅花栽培初盛時期。梅花品種以直枝梅類的江梅型、宮粉型為主。
(2)隋初至五代 此為梅花栽培漸盛時期。梅花品種以直枝梅類的江梅型、宮粉型為主;直枝梅類的硃砂型漸多,唐代特稱之為「紅梅」。
(3)宋初至元 此為梅花栽培興盛時期。范成大(約1186)的《梅譜》記載梅花品種12個,包括真梅系統直枝梅類的江梅、宮粉、玉蝶、綠萼、早梅、硃砂、黃香等型,杏梅系統的單杏型首次出現。
(4)明初至清 此為梅花栽培昌盛時期。以直枝梅的江梅、宮粉、玉蝶、綠萼、硃砂等型為主,另有杏梅系統。品種增多,如王象晉(1621)的《群芳譜》記載梅花品種19個;汪灝(1708)的《廣群芳譜》記載梅花品種20個;陳淏子(1688)的《花鏡》中記載有『黃香』、『杏梅』、『照水』、『台閣』梅。
(5)近代(1912年以後) 此為梅花發展時期。曾勉教授(1942)記載重慶栽培的梅花品種15個;1943年起汪菊淵、陳俊愉記載成都梅花品種,陳俊愉(1947)著《巴山蜀水記梅花》,書中記35個四川梅花品種;陳俊愉和他人1947年調查記載江蘇及上海等地品種,首次發現龍游梅及灑金梅花等;陳俊愉等近年發現黃香型品種;武漢、北京等選育新品種多個。
Ⅹ 詠雪詩一首
剛好昨夜開始下大雪,看到這不禁想起了....
沁園春 雪 (1936.02 )
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回。
望長城內外,惟餘答莽莽;大河上下,頓失滔滔。
山舞銀蛇,原馳蠟象,欲與天公試比高。
須晴日,看紅妝素裹,分外妖嬈。
江山如此多嬌,
引無數英雄競折腰。
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
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
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