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秦琴
A. 雙清的簡介
雙清,也叫八角琴、梅花琴,中國南方漢民族樂器,是福建閩派音樂的內重要彈撥樂器。流行於容舊時的閩地(今包括福建、台灣、潮汕和浙南地區)以及琉球群島。在上述地方的各種音樂、曲種、戲劇中均有使用。其形制與北方的秦琴相似,由古代的阮演變而來,保留有舊式阮的特點。它的音箱比秦琴大,介於月琴和小阮之間,常見的有圓形的,八角形的和梅花型的。用撥片或指甲彈奏。雙清根據需要使用2-4根弦不等,並根據需要四度、五度自由定弦。其音色融秦琴月琴之清脆,集阮之渾厚,獨具地方特色。
《清朝續文獻通考》載:「雙清,類阮。中音部樂器。長三尺二寸,頭六寸五分,槽八寸,厚一寸四分。三弦,二音,十三品,彈用撥」。
B. 潮州音樂的樂器有哪些(請附圖)
http://www.chaorenwang.com/cfcs/pic/yq.jpg
二弦
潮州弦詩樂及潮劇領奏樂器,有多年以上歷史。音高為四度定弦(5 1)c`-f`,有雙盤腿式,平腿式,盤腿式和夾腿式四種坐姿。
椰胡
潮樂輔弦,有300多年以上的歷史。定弦為f-c』或d-a,是潮樂最普及樂器之一。
竹弦
潮州二弦未產生時,竹弦是潮州弦詩樂的主奏樂器,由宋代奚琴演變而成,有500年以上歷史。音高定弦c`-f`或c`-g`。
梅花秦琴
潮樂最古老樂器之一。古稱阮咸,有1000多年歷史。後潮人取「梅開五福」吉祥之意定名為梅花秦。潮樂定弦為g-c,音色柔和富有彈性。
尺八
潮陽笛套古樂,細樂主奏樂器,有1000年以上歷史。
曲鑼
俗稱小斗鑼,潮州定音銅器,音高為c,與深波同時演奏,音色效果極佳。其「鑼花」交錯變化最具特色。
深波
潮州大鑼鼓低音銅器,定音為f或g,發音深沉,富有餘韻。
欽仔月鑼
欽仔:潮州鑼鼓樂特色打擊樂器之一。定音為1,F。
月鑼:潮州小鑼鼓樂特色打擊樂器之一,定音為2,G。
大鈸
潮州鑼鼓樂主要打擊樂器之一。一般都要求定音,有定 2的,G,有定3,a的。
哈..我也是潮汕人!
C. 有關秦琴的詳細資料,價格等,越詳越好。
概述 秦琴,彈弦樂器,由阮演變而來。
音箱由六或八塊硬質木板膠接成邊框,呈梅花形、圓形、六方或八方形,兩面蒙桐木薄板。琴桿窄而長,用硬木製作,上嵌十九品,按十二平均律排列。琴頭雕有梅花、如意、蝙蝠或鏟頭為飾。全長89、音箱直徑28厘米。
編輯本段定弦和音域秦琴以五度音程定弦,音域g~e3,是結合高、低音樂器的中音樂器。
秦琴有兩弦、三弦或四弦的幾種,不論兩弦或三弦的,都以五度音程定弦,四弦的是每兩根定為同度音。現在樂隊中使用的多為三弦秦琴,音高定為(g、d1、a1),共有19個音品,按十二平均律排列,音域從(g~e3)。
秦琴的音色明亮、柔和,與別的樂器合奏,音響協調,是結合高、低音樂器的中音樂器。現多用於廣東音樂、潮州大鑼鼓和民族樂隊,也作為各地方劇種的伴奏樂器。
在廣東音樂中,秦琴是配合高胡或揚琴必不可少的伴奏樂器。尤其是表現輕柔、優美的旋律時,有著較好的效果。
在民族樂隊中,秦琴常為苗子、二胡等旋律樂器配奏,擔任伴奏部分的節奏與和聲部分的聲部,或附會其他樂器演奏部分曲調,但很少使用高音。
編輯本段結構秦琴:由古時的「弦鞀」發展而來,結構和阮相似,共鳴箱小於阮和月琴,但琴桿較長,琴箱形狀多種,敦煌莫高窟第220窟有一飛天合奏圖,其中一飛天手抱花邊阮,琴箱已與今日之秦琴相似,但琴桿較短。
編輯本段組成秦琴包括琴身、琴桿、琴頭、弦軸和琴弦等部分。
琴身即共鳴箱,由6 塊或8 塊硬質的弧形木板膠接成琴框,上下開有插琴桿的洞眼,琴框兩面蒙以桐木薄板而成共鳴箱。琴箱呈梅花形、圓形、六角形或八角形。
琴桿窄而長,一般多用色木等硬雜木製作,上面嵌有音品。
琴頭刻成梅花、如意、編幅、鏟頭形,上面有的還嵌以骨花。
弦軸使用琴桿木料或齒輪銅軸。
編輯本段演奏琴弦有兩弦、三弦或四弦的幾種,現多使用三弦秦琴,用絲弦或鋼絲弦,演奏時,左手持琴,右手用撥子彈奏。
在廣東,還有根據秦琴並結合西洋樂器班卓改革而成的皮鼓琴。它是在琴身面板的中央蒙蟒皮或牛、羊皮,皮面上用琴馬架弦,使用鋼絲弦。皮鼓琴因面板上有皮膜和使用鋼絲弦,所以發音響亮,餘音較長,很有特色。
秦琴是音色明亮柔和的中音樂器。原只用於演奏廣東音樂,現已廣泛用於地方戲劇伴奏、民族樂隊。
D. 秦琴 蝴蝶琴 班卓琴 是一種琴嗎
班卓琴(Banjo)上部的形狀像吉他,下部的形狀像鈴鼓,有四根弦或者五根弦,用手指或撥子彈奏。歷史相傳,班卓琴起源於西非,在17 世紀奴隸買賣盛行的時代,黑奴把它引進新大陸。後來,班卓琴從南方的種植園漸漸傳至美國北方各州,在拓殖者中流行起來。
揚琴,又稱洋琴、打琴、銅絲琴、扇面琴、蝙蝠琴、蝴蝶琴,擊弦樂器。揚琴是中國民族樂隊中必不可少的樂器。
揚琴是中國常用的一種擊弦樂器,與鋼琴同宗,音色具有鮮明的特點,音量宏大, 剛柔並濟;慢奏時,音色如叮咚的山泉,快奏時音色又如潺潺流水。音色明亮,猶如大珠小珠落玉盤般清脆。表現力極為豐富,可以獨奏、合奏或為琴書、說唱和戲曲伴奏,在民間器樂合奏和民族樂隊中經常充當「鋼琴伴奏」的角色,是一種不可缺少的主要樂器。
秦琴,漢族彈弦樂器,由古時的「弦鞀」發展而來,結構和阮相似。音箱由六或八塊硬質木板膠接成邊框,呈梅花形、圓形、六方或八方形,兩面蒙桐木薄板。琴桿窄而長,用硬木製作,上嵌十九品,按十二平均律排列。琴頭雕有梅花、如意、蝙蝠或鏟頭為飾。全長89、音箱直徑28厘米。
E. 梅花大鼓的主要流派
梅花大鼓在發展中,先後形成兩大流派:金派與盧(或花)派,金派創始人為金萬昌曾與劉寶全、王佩臣(鐵片大鼓演員)被天津觀眾譽為「鼓界三絕」。盧(花)派創始人盧成科,瞽名弦師,根據第一個弟子花四寶嗓音高亮、音色純美的特點,開辟了梅花大鼓的高腔音域,形成了悲、媚、脆的演唱風格,也稱盧派或花派。盧(花)派演員有花五寶、花小寶(史文秀)、周文如,青年演員籍薇等。 梅花大鼓改革最大時期就是建國後改的「新梅花調」也稱「白派梅花調」。由單人唱改成對口唱,器樂在原有的基礎上又增加了一些,三弦、四胡、琵琶、揚琴、低胡、高胡、秦琴等,進行了很多的外包裝大大豐富了樂感。白鳳岩先生是主要改革人,他曾在三十年代就已然著手對南板梅花大鼓唱腔、上下三翻以及唱詞、唱法進行過創新。當時的代表作《黛玉歸天》在三、四十年代梅花大鼓演員就已經傳唱了,建國後在中央廣播說唱團的人力物力支持下更加快了繼續改革梅花大鼓的步伐。首先是把曲調推進得更加豐富,唱中的詞句加緊,去掉每段曲目句首的「唉哪」虛字,唱法上速度加快。過板腔調一律更新,特點是板式新變伴奏襯、補、托、隨、繁、簡、高、低,使得三弦在新梅花調發揮淋漓。在全曲中又把部分時調小曲的曲牌加入其中,如[錦蘭房]、[小下棋]、[綉荷包]、[栽秧歌]、[明月調]、[赤壁歌]、[山西五更]、[黃鸝調]等,從而形成了梅花十二曲,發展「聲腔走向」,更豐富了以往的演唱旋律。在唱詞方面白鳳岩先生專門選擇故事性強的唱段,這些曲詞有大都是白先生自己整理改編的,代表作有《龍女聽琴》、《釵頭鳳》、《別紫娟》、《懷德別女》、《拷紅》、《小兩口下地》等。這些節目廣播電台都有大量的音樂音像資料,至今還可以聽到。當時,演唱新梅花調的有趙玉明、龍潔萍(藝名新麗英)、鍾舜華(藝名新嵐雲)、孫書筠、馬增慧等。這些演員唱功底子都很硬,表現白派的新梅花調的內涵都很充沛,她們在唱牌子方面都有時調小曲的功底,所以把梅花調從旋律上提高到了一個新階段。《龍女聽琴》還曾經由中央廣播樂團的著名指揮彭修文先生改編成了交響音樂進行合唱,有好幾十人的男女合唱隊,大型交響樂隊伴奏,舞台上的效果氣勢磅礴,當時的感覺真是讓人振奮。這是一九五七年的事,早於交響樂伴奏的《沙家浜》等樣板戲將近十年,是新梅花調揚眉吐氣的時代。
與此同時,北京曲藝團的著名弦師韓德福先生也對梅花大鼓著手進行了改革。他對梅花的革新完全是在老梅花調北板、南板的曲調、板式、聲腔基礎上進行的,還是保留了原有的板腔體風格並不用各種牌子。在上下三翻、過板上大多保留傳了統熱鬧可聽的濃厚旋律,在唱腔上運用一些新腔,但大多是「依字創腔」。為了更完全把曲詞內涵表現好,不但去掉「唉呀」、「哪呀」等虛詞襯字兒,而且把速度加緊加快使得節奏明快改變了老梅花大鼓的沉悶感覺。又把原先梅花的托腔緊湊化,把慢腔變短,把「野雞溜子唱腔」提前使用,把三眼一板(4/4節拍)和一眼一板(2/4節拍)等板式交替變用。另有一種方法是在唱腔中運用「長腔加短腔、短腔敘長腔」的翻疊形式,按照曲詞的四聲平仄作曲脫離舊的聯套程式化唱腔,從而加強了緊板的節式變化。曲詞大多是王素稔先生精心創作整理而成,先後上演了《上壽》、《戲諸侯》、《鳳儀亭》、《琴挑》、《玉玲瓏》、《雙赴車》等。北京曲藝團還曾創出由馬書麟、劉淑慧、劉淑珍主唱多人合唱的群唱梅花調《五姑娘拜年》,由韓德福、魏福漢、宋德存、周榮林四位先生伴奏,由於他們幾位唱得活潑歡快,當時的劇場效果強烈成為曲藝團的保留節目。這種創新形式在五六十年代是大膽的革新,韓德福先生還創出男女聲對唱的不同聲調混合方法,由曹寶祿先生、劉淑慧女士首唱。曹寶祿先生雖是單弦名家,但自幼曾拜尚福春老先生學習梅花大鼓,嗓音寬厚雄渾表演瀟灑自如鼓套子功底深厚;劉淑慧女士的嗓音清亮韻味很雅,他們二位對唱得珠聯璧合。男女雙人梅花是韓派傑作,給新梅花大鼓又加上新的活力,於是在北京就形成了「韓派新梅花」與「白派新梅花」爭奇斗艷之勢 。 還在改革進展的「梅花」是天津的「津派梅花大鼓」,幾十年來天津的梅花大鼓一直沒有停止過改革的步伐。早年在天津有名弦師祁鳳鳴、花派名演員周文茹,又有名弦師韓德榮等創出了《羅昌秀》、《回民英雄馬本齋》,把梅花大鼓發展了一步。同時名弦師李墨生和花五寶等在原《紅樓夢》的節目上也進行了音樂改革,如《傻姐泄機》、《紅旗譜》等。有了這些改革的基礎,在八十年代起弦師韓寶利先生、京韻大鼓演員趙學羲女士人為青年演員籍微開始研究創新梅花大鼓唱腔,先後推出了新唱法的《黛玉葬花》以及創新曲目《二泉映月》、《張學良》等,取長補短的把白派、韓派、蘆(花)派的新梅花大鼓的精華融合一起,形成了一種更新的梅花大鼓,跟上了時代潮流。青年演員籍微在演唱《黛玉葬花》中還大膽的學唱了一段越劇唱腔,這種不斷創新的「津派梅花大鼓」備受觀眾歡迎 。
F. 求一種叫「梅花琴」的樂器的資料
梅花琴,也叫秦琴吧
秦琴,彈弦樂器,由阮演變而來。
音箱由六或八塊硬質木板膠版接成邊框,呈梅花形、權圓形、六方或八方形,兩面蒙桐木薄板。琴桿窄而長,用硬木製作,上嵌十九品,按十二平均律排列。琴頭雕有梅花、如意、蝙蝠或鏟頭為飾。全長89、音箱直徑28厘米。
置機械弦軸。用絲弦或鋼絲弦。民間秦琴張兩弦或四弦,四弦的每兩弦同音。後改為三軸、張三弦。五度定弦為g、d1、a1,音域g—e3,近三個八度。
演奏時,左手持琴,右手用撥子彈奏。是音色明亮柔和的中音樂器。原只用於演奏廣東音樂,現已廣泛用於地方戲劇伴奏、民族樂隊。
補充:
看好壞我覺得主要聽音色..不過..我對民樂不是太了解..嗯..如果是小提琴我倒是可以和你說說~
G. 請問這是啥樂器 只有兩根弦 有圖有真相
這不是梅花秦琴嗎?是是潮州最古老樂器之一。古稱阮咸,有1000多年歷史。後潮人取「梅開五福」祥之意定名為梅花琴。潮樂定弦為2-5(G C)或1-5(F C),它的長度在90-95公分之間,有扎二弦和三弦可選,有12品音色柔和動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