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櫻梅茶花 » 林紓的茶花女

林紓的茶花女

發布時間: 2024-01-28 21:26:15

1. 茶花女的成就影響

《茶花女》是第一部被引入中國的西方文學名著。《茶花女》問世後引起了極大震動,迅即被譯成各種文字在世界上廣為流傳,使得千千萬萬讀者為這則紅顏薄命、男女悲歡的故事一灑同情之淚。只是在小說發表半個世紀之後的1898年,由林紓將其譯成中文後,才為廣大中國讀者所知曉。據考證,1897年某日,從法國巴黎留學歸來的王壽昌,前往訪見正懷中國之憂的林紓,當時中國正遭列強入侵,林紓本人又遭中年喪偶之痛,對他說:「吾請與子譯一書,子可以破岑寂,吾亦得以介紹一名著於中國,不勝於蹙額對坐耶。」林紓聽後,思之有理,才請王氏口述,自己筆錄,合譯了小仲馬的這部小說,題名為《巴黎茶花女遺事》。
譯本問世之後,對中國文學界大有沖擊,使傳統的才子佳人式愛情小說迅速被淘汰。中國的小說家們在《巴黎茶花女遺事》直接或間接的影響或摹仿之下,寫出不少新意義、新結構的愛情小說。
《茶花女》當時一經出版即轟動全中國,盡管上流社會惱怒地批評道:渲染妓女生活,是「淫盪墮落」、「低級下流」。但更多的人們則為真切感人的故事所征服。妓女瑪格麗特的悲慘命運,她的靈魂悲號,以及男主人公阿芒痛徹肺腑的悔恨,都強烈地打動了讀者的心弦。據統計,自1980年《茶花女》新譯本問世以來,累計印數已達到百萬余冊。它開創了法國「落難女郎」系列的先河。
小仲馬一舉成名,他又把小說改編為劇本。1852年,五幕劇《茶花女》上演了。小仲馬的處女作《茶花女》所取得的成功無疑是巨大的。雖然小仲馬後來發表的無數優秀問題劇,今日愛好者都已寥寥無幾,但這一部作品就足以使他取得如大仲馬一樣的名聲。人們所津津樂道的「大小仲馬」構成了法國文學史乃至世界文學史上罕見的「父子雙壁」的奇觀。1907年,中國留日學生組織「春柳社」,又把小說改編為劇本,在日本東京首次公開上演,這次演出還標志著中國話劇的開端。
《茶花女》後來被改編成歌劇,由義大利著名的音樂家威爾第作曲,影響更為深遠。不久,無論是劇本還是小說,很快就跨越國界,流傳到歐洲各國。它率先把一個混跡於上流社會的風塵妓女納入文學作品描寫的中心,開創了法國文學「落難女郎」系列的先河。而它那關注情愛墮落的社會問題的題裁,對19世紀後半葉歐洲寫實主義問題小說的產生,寫實性風俗劇的潮起,卻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

2. 茶花女最早翻譯者

茶花抄女最早翻譯者襲是林紓。

1897年,已步入不惑之年的林紓捧著《閩中新樂府》和讓洛陽「一時紙貴」的《巴黎茶花女遺事》譯本開始了他遲來且豐碩的著譯生涯。

當時恰逢林紓母親去世,接踵而至又是妻子病故,魏翰、王壽昌等幾位好友為幫林紓走出消沉的困境邀他一同譯書,林紓接受了這一請求,《巴黎茶花女遺事》得到國人相當的認可,從某種程度上激勵著林紓沿著翻譯文學作品的道路繼續走下去。

(2)林紓的茶花女擴展閱讀:

林紓翻譯的作品

林紓工詩古文辭,以意譯外國名家小說見稱於時,他一生翻譯了40餘種世界名著,包括:《魯濱孫飄流記》、《黑奴籲天錄》、《巴黎茶花女遺事》。

《哀吹錄》、《凱撒遺事》、《玉樓花劫》、《賊史》、《迦因小傳》、《鬼山狼俠傳》、《歇洛克奇案開場》、《撒克遜劫後英雄略》、《拊掌錄》、《伊索寓言》、《梅孽》,等等。

3. 林舒是怎樣翻譯《茶花女》的

晚清時期,在福州出了一位不懂外語的翻譯家林紓。他與王壽昌合作首譯法國小仲馬名著《茶花女》。自從《巴黎茶花女遺事》發售以來,「中國人見所未見,不脛走萬本」,至今已歷110周年。 《茶花女》是法國作家亞歷山大·小仲馬的名著。小說以委婉曲折的筆調描述了19世紀40年代,巴黎資本主義社會里一對青年男女的愛情悲劇。 林紓(1852~1924),字琴南,號畏廬,別號冷紅生,福州人。舉人出身,既沒有上過洋學堂,又沒有出過國,對外國語言、民情風俗不熟,卻在20多年中譯出160多部小說。林紓是怎樣走上翻譯小說道路的,還要從他和王壽昌聲淚合譯《茶花女》說起。 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暮春三月,福州城外下杭街金皇巷林紓寓所,氣氛悲哀。林紓愛妻劉瓊姿剛去世,他哀痛極深,整日鬱郁寡歡。在家人勸導下,林紓來到馬尾朋友魏瀚住處。他沒有想到,馬尾此行改變了他一生的命運,使他與翻譯小說結下不解之緣,成為近代文壇上的名人。 魏瀚(1851~1929),福州人。同治五年(1866年),考取馬尾船政前學堂製造班,系製造第一屆畢業生,成績名列第一。他刻苦自厲,學力超群,精繪圖、製造舟艦,畢業後留在船政局供職。光緒元年(1875年)游歷歐洲,後奉命留在法國為正式留學生,入削浦官學,兼學鋼鐵甲艦。畢業回國後,任總司船政工程,監造鋼甲新艦。官至會辦大臣等職,時任船政工程處制船總司。 魏瀚住所是臨江而建的小樓,林紓到馬尾後住在這里。時值初夏,風景宜人。但林紓因悲情難消,惱愁寡歡。魏瀚也不知如何是好,一籌莫展之時,王壽昌來了,他是林紓的同鄉舊誼。王壽昌剛從法國巴黎留學歸來不久,在馬尾船政學堂任教。王在法留學期間,曾接觸閱讀西方大量文學名著,並帶回小仲馬父子的名著等多部。兩人同時勸慰林紓,讓他從喪偶的苦痛中解脫。王壽昌向林紓介紹法國小仲馬的名著《茶花女》。還提議與林合譯這本名著,一則解林紓憂郁;二則向國人介紹一本好書。於是,王壽昌當即把《茶花女》梗概敘述一遍。林紓聽後為書中的悲苦纏綿情節感動,欣然同意與王壽昌合譯。 王壽昌(1864~1926),福州人。他14歲考入福州馬尾船政前學堂製造班,是該班第三屆畢業生。1885年4月以優異成績被選送法國巴黎大學,攻讀法律兼修法文,成績名列前茅。1891年畢業回國,回母校任法文教師,後任天津洋務局、奉天軍署翻譯。1898年,清政府創辦京漢鐵路,借款法國。1911年,壽昌被調為會辦、任總翻譯。路成,調任湖北交涉使、漢陽兵工廠總辦(廠長),為湖廣總督張之洞所器重。後充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章京及三省鐵路學校校長。 民國元年(1912年)春他回福州,任福建省交涉司司長。後受排擠,復往馬尾母校任教。 王壽昌為人豪爽慷慨。他不但精通法語,中文造詣也較高,好置書、練字、寫詩、作畫,被譽為詩、書、畫三絕。 《茶花女》是他心愛的一部小說,他對此書十分崇拜,讀了多遍。他與林紓合作是再好不過了。在口譯《茶花女》時,王壽昌特別動情,把馬克的心態描述得淋漓盡致,令人同情。林紓在筆述中也尤其用心。他以漢語的詞彙,寫歐洲人的性情,好語連珠,感人肺腑。加之夫人新喪,心境凄涼,常被書中人物打動,其譯筆融入了對亡妻的思念情愫。經王壽昌動情的口述,加上林紓生花的譯筆,可謂珠聯璧合、相得益彰。 他倆合譯書時,魏瀚為他們提供寧靜幽美的環境,買舟載酒,請他們游鼓山。在馬江駛向鼓山的遊艇上,中國首部翻譯小說《茶花女》從這里動筆。王壽昌臨窗而坐,手捧《茶花女》法文原著,逐字逐句、繪聲繪色地傾吐;林紓鋪紙於幾,全神貫注地傾聽,下筆如飛地描寫。從初夏到深秋,王壽昌每天口譯4小時,林紓筆錄6000字。不到半年時間,此書全部譯完。其後林紓將譯文從頭到尾細讀一遍,成功的喜悅驅散了心中的愁雲。中國近代文學翻譯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巴黎茶花女遺事》,以獨特的方式誕生了。 這部以文言譯成的小說,是中西文化交流的產物。它既達到「信、達、雅」的譯文標准,又以中國人欣賞習慣表達出來。由於受傳統思想影響,小說被人視為小道,他們都不敢用真姓名,林紓署名冷紅生,王壽昌署名曉齋主人,托為別號以掩其真。譯稿經王壽昌和魏瀚校對後,由魏出資,在福州城內南後街宮巷口東側吳玉田作坊木刻刊印,此書每頁兩面對折,中縫印「巴黎茶花女遺事」書名,單魚尾下注頁數,每面9行,每行20字,老宋體。全書120頁,不分卷,不分段落,無斷句,最後一頁末行印有「福州吳玉田鐫字」。毛邊紙本,字極清晰。於光緒二十五(1899年)二月,在福州首版發行。當時只印100本,分送三家親友傳閱。時隔一百餘年,至今此版本已所剩無幾,彌足珍貴。 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五月間,由杭州老報人汪康年在上海用原刻版,以昌言報館名義,用竹紙、線裝重刊印。接著各種版本不斷出現。據統計,除吳刻本外,還有素隱書屋本、文明書局本、商務印書館本、廣智書局《小說集新》第一種本、玉情瑤怨館紅印本和黑印本,以及其他通行本,有二三十種。後來形成翻譯熱潮,便有劉半農等翻譯的話劇《茶花女》,夏康農等按原著譯為白話文,演藝界又引進歌劇《巴黎茶花女》。 此書發行以來,影響所及,仿作甚多,數不勝數。譯文《巴黎茶花女遺事》哀艷凄絕可傳,不少人為主人公的不幸遭遇灑下同情之淚。它的出版發行,打動了許多不滿封建專制、爭取婚姻自由的青年讀者的心。對西方進步文化在中國的傳播起了重要作用。 在合譯《茶花女》期間,林紓、王壽昌常住馬江魏瀚家。魏見他們每譯到纏綿凄惻之處,相對而哭,日後以此為談資。林紓多次回憶譯述《茶花女》時的情景,寫道:「余既譯《茶花女》,擲筆哭者三數。」至民國2年(1913年),林紓還想起與王壽昌翻譯《茶花女》時的傷心事。 《巴黎茶花女遺事》面世後,鼓舞了林紓的譯書熱情。從此,他走上翻譯小說的道路,在文壇上漸負盛名,成為一位不懂外語的翻譯家。但對於林紓的合作者王壽昌,人們則大多把他遺忘了。福州地方史專家鄭麗生在《巴黎茶花女遺事提要》一文中指出:「諸多版本之譯皆壽昌與紓啟導也。而後紓又與人合作譯域外小說達二百五六十冊,世稱林譯最享盛名,不知慫恿之者實始於壽昌。」近人寒光所著《林琴南》(林紓)一書中稱:「曉齋主人法文口述,所譯雖僅《巴黎茶花女遺事》一書,但為西洋小說輸入華土的第一部,他的奇功已夠和林氏共垂不朽。洵確論也。」事實確如所言,沒有首部《巴黎茶花女遺事》合譯成功,使林紓嘗到譯作的喜悅,便沒有這位不懂外語翻譯家的誕生,也許中國翻譯西洋小說,不知還要推遲多少年。王壽昌作為口譯《茶花女》第一人,功不可沒。林紓與王壽昌合譯《巴黎茶花女遺事》,打開了中國翻譯西方小說之門,溝通了中西文化。此書售路之多、影響之大、普及之廣,更是古今中外所罕見,這不能不說是一種奇跡。這也是在船政文化巨大作用下的產物。 林紓除翻譯大量外國小說,還留下數量可觀的詩詞、叢談、瑣記、隨筆、小說、傳奇和劇本等文學作品。他一生創作頗豐,著有《畏廬文集》《畏廬遺跡》《春覺齋論文》《春覺齋論畫》等幾十種,是中國近代不可多得的文化遺產,為後人所推崇。卷帙浩繁的「林譯小說」成為中國近代文學的巨大財富,他的著作在中國近代文學史上永遠閃耀燦爛的光輝。 1924年10月9日丑時,「譯界之王」林紓病逝於北平,享年72歲。2年後,王壽昌也因體弱多病,於1926年1月17日,得肺病逝於福州故居「光福山房」,享年62歲。

4. 《巴黎茶花女遺事》是誰根據法國作家小仲馬的小說翻譯的。謝謝

是林紓根據小仲馬的《茶花女》翻譯的

茶花女
在中國,《茶花女》可以說是讀者最熟悉、最喜愛的外國文學名著之一。早在100多年以前,著名翻譯家林紓用文言體翻譯出版了小說《巴黎茶花女遺事》之後,瑪格麗特和阿爾芒的愛情故事在中國的讀者群中迅速流傳,深入人心。
《茶花女》是小仲馬的第一部揚名文壇的力作,小說所表達的人道主義思想,體現了人間的真情,人與人之間的關懷、寬容與尊重,體現了人性的愛,這種思想感情引起人們的共鳴,並且受到普遍的歡迎。

林紓(1852-1924年),原名群玉,字琴南,號畏廬,福州蓮宅人,是我國最早翻譯西方文藝作品的人。清光緒七年(1882年)中舉人。他能詩善畫,文章擅敘事抒情,文筆婉約動人。自23歲起,即在南台從事教育工作。曾於他舊居所建的「蒼霞精舍」任漢文總教習,主授《毛詩》和《史記》,頗受門人喜愛。林紓48歲離開福州,先後在杭州東文精舍、北京金台書院、京師大學堂等處教書。晚年住在北平,專門從事繪畫和翻譯。他不懂外文,依靠別人口譯,用文言文翻譯歐美等國小說170餘種。他譯筆流暢,文字優美,又能保持原著的風貌,很受歡迎。他翻譯的名著《巴黎茶花女遺事》出版後,轟動全國。《魯濱遜飄流記》、《伊索寓言》、《新天方夜談》、《黑奴籲天錄》等譯著在當時都頗有影響,在我國翻譯史上作出顯著的貢獻。

5. 茶花女遺事的作者

在《手指》中………………

6. 有一個人說他不懂外文,卻譯了160多部作品

林紓
林紓,字琴南,光緒八年(1882)他三十一歲時才考中舉人,長期擔任教師,一直到四十多歲還沒有接觸過外國小說。1897年,林紓在他的家鄉福州,其時從法國回來的王壽昌、魏瀚對他談起法國的小說,認為林紓的文筆好,慫恿他進行翻譯,介紹給中國讀者。起初林紓不敢承擔,直到他們同游鼓山時,他才答應同王壽昌合譯小仲馬的名著《茶花女》。在福州附近的馬江,王壽昌拿著法文原本的《茶花女》,逐字逐句地把意思說出來,林紓一面聽,一面就用他那純熟精練的文言文書寫成章。這樣《巴黎茶花女遺事》作為中國翻譯史上第一部長篇譯著完成了。這本書最初是1889年在福州刊印的,不久,昌言報館重新刊印發行。這本書一出版,立即轟動全國。許多讀者爭先恐後地搶購。《國民日日報》、《雲南》、《春江花月報》等報刊紛紛刊登讀後感,把這本書稱為「外國的《紅樓夢》」。著名翻譯家嚴復對這個譯作表示贊賞,他在一首詩中寫道:「可憐一卷茶花女,斷盡支那盪子腸。」康有為也給林紓以很高的評價,他把林紓和嚴復並提,說是「譯才並世數嚴林」。《巴黎茶花女遺事》的成功出乎譯者所料,鼓舞了林紓譯書的熱情,從此他走上了翻譯生活的道路。

在翻譯過程中,林紓不忘宣傳愛國主義。他希望自己能像一隻「叫旦之雞」那樣,喚醒同胞起來「愛國保種」。《黑奴籲天錄》(現譯《湯姆叔叔的小屋》)是一部揭露美國農場主虐待黑奴的小說,林紓一面翻譯,一面流淚。他懷著悲憤的心情,用六十六天就譯完全書。他想到當時美國資本家虐待華工的罪行,他大聲疾呼「美國簡直目無中國!」中國人民應當振作精神,奮起反抗。在其他譯作中,他一再強調不忘國仇,不甘受外國壓迫,抵禦外侮。

從翻譯《茶花女》開始,到1924年林紓逝世,二十多年間他一共翻譯了外國作品二百多部,其中絕大多數是小說。世界聞名的作家如莎士比亞、狄更司、托爾斯泰、易卜生、雨果、塞萬提斯、笛福等人的名著,都是由林紓第一次譯成中文的。至今流傳的《伊索寓言》、《大衛·科波菲爾》、《魯賓孫飄流記》、《茶花女》、《艾凡赫》、《唐·吉訶德傳》、《幼年·少年·青年》、《莎士比亞戲劇故事集》及莎士比亞的某些劇作,它的第一個中文譯本,也都出自林紓的手筆。鄭振鐸認為「林譯小說」中「可以稱得較完美者已有四十餘種」。錢鍾書認為有些林譯至今還沒有喪失吸引力,是值得一讀的。當然,作為一個不懂外文的翻譯家,他常以沒有機會學習外文而感到終身遺憾。不懂外文,只得聽從合作者提供的原著進行翻譯,以致譯文存在誤解,遺漏和任意刪改的毛病,他的譯作中有不少缺點和錯誤。

但是,林紓把世界文學的某些名著,連同許多第一流的作家,介紹給中國讀者,這對於中國人民認識世界,了解外國文學,促進思想解放和文化交流,促進中國文學的發展,都有一定的意義。作為一個不懂外文的翻譯家,能夠做出這樣大的成就,能夠發生這樣大的影響,實屬難得。「林譯小說」是我國翻譯文學幼年時代的標志,林紓是翻譯小說的奠基人,在近代文學史上應當佔有一定的地位。

7. 茶花女什麼時候翻譯的

法國小仲馬《茶花女》這部凄切動人的愛情悲劇於19世紀末以《巴黎茶花女遺事》為名在中國譯出後,「不脛走萬本」,「一時紙貴洛陽,風行海內」。林琴南以古雅的文筆,細膩地刻畫了茶花女的心理活動、描繪了亞猛復雜的思想感情。人們贊嘆小仲馬驚人的構思,知道了西方也有如中國一樣優美的文學。多少人賦詩撰文,為茶花女不幸的遭遇流下了同情的眼淚。人們把它比作「外國的《紅樓夢》」。
但80多年過去了,《巴黎茶花女遺事》究竟譯在何時,至今爭論不休。寒光在《林琴南》中說是光緒十九年(1893年),高夢且說是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春覺齋著述記》),張靜廬的《出版大事年表》把它排在1895年(《中國近代出版史料二編》),楊蔭深的《中國文學家列傳》說此書「譯於林紓新喪偶後,其時當在1897年。」黃濬在《花隨人聖庵摭憶》中說:「事在光緒丙申(1896年)、丁酉(1897年)間」。張俊才的《林紓年譜簡編》認為譯於1897年夏。這已有了六種不同的時間。也許我們應以林琴南本人的說法為准,1900年《清議報》第六十九期所載林紓寫的《譯林敘》稱此書譯在1898年夏天。但1905年他在《拿破崙本記》序中又講《茶花女》譯書年代是光緒十九年(1893年),這就給研究者帶來了極大的麻煩。
林琴南是一位不懂外文的大翻譯家。顯然譯本的選擇權不全掌握在他手裡。黃濬說啟發他譯《茶花女》的是福建人魏瀚,魏曾留學法國,時正主持馬江船政局工程處,與林關系密切。一天他告訴林:「法國小說甚佳,欲使譯之。」林講:「須請我游石鼓山乃可。」石鼓山系閩江濱海的大山,來去極為不便。魏慨然應諾,「買舟導游,載王子仁先生並往,強使口授,而林筆譯之。譯成,林署冷紅生,子仁署王曉齋」。(《花隨人聖庵摭憶》)
王子仁畢業於馬尾船政學堂,留學法國,在巴黎大學學習法律。歸國後,任天津洋務局翻譯、湖北交涉使、漢陽兵工廠總辦,他工詩能文。錢基博認為林紓當時「喪其婦,牢愁寡歡」,王子仁就對林說:「吾請與子譯一書,事可以破岑寂;吾亦得以介紹一名著於中國,不勝於蹙額對坐耶?」遂與同譯法國小仲馬《茶花女遺事》行世。(《現代中國文學史》)似乎《茶花女》的譯述,出於王子仁的提議。以上兩說均以譯述出於純粹偶然的原因,林琴南並無任何思想准備。然根據《譯林敘》所述,《茶花女》翻譯的動機很明確:「大澗垂枯,而泉眼未涸,吾不敢不導之;燎原垂火,而星火就爝,吾不得不然之。」救國圖存的思想躍然紙上。據高夢旦《書〈閩中新樂府〉後》講,林紓當時「每議論中外事,慨嘆不能自己」。在早年的《閩中新樂府》中,他憤念國仇,優憫時俗,倡導新政的思想溢於言表:「國仇國仇在何方?英德法俄偕東洋。」
他的友人陳熙績在《歇洛克奇案開場》敘中講,林紓「夙以譯述泰西小說,寓其改良社會,激勵人心之雅志。自《茶花女》出,人知男女用情之宜正。」可以推知林琴南當時有一種想通過某種方式來拯救祖國的願望,而魏瀚或王子仁的倡議正與他的願望相吻合,《茶花女》也許就在「買舟作鼓山方廣游」「議論中外事」的「亘數日夜」中提出譯述的,但魏、王二人究竟誰為倡議者,尚難以確定。
本來可就此擱筆了,手頭有一本最近學林出版社出版的鄭逸梅的《書報話舊》,講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林紓在馬江客居喪偶,王子仁從法國歸來,與林談及大仲馬父子的作品膾炙人口,「《茶花女馬克格巴爾遺事》更為小仲馬極筆,勸林紓同譯。」但同篇文章的下半部又講《茶花女遺事》是譯在1898年夏秋之間。同一篇文章也會產生爭議,看來要結束這場爭議並非一件容易的事情。

8. 《茶花女》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究竟有多高

1899年出版的《巴黎茶花女遺事》由王壽昌口述、林紓執筆,被時人稱為回「西方的《紅樓夢》」答,鄭振鐸先生贊其「譯筆清腴圓潤,有如宋人小詞」。
3月18日至20日,上海歌劇院全新創排的 《茶花女》 在上海大劇院連演3天。台上,中國的藝術家用旗袍、郵輪等元素為世界經典「穿新衣」。觀眾席上,場場爆滿,有歌劇愛好者用義大利語高聲喝彩,這是對滬版「白色茶花號」莫大的認可。
「歌劇 《茶花女》1853年首演於義大利,位列威爾第中期三大傑作之一。它是包括中國觀眾在內,全世界最熟悉的歌劇之一。」這是歌劇院藝術總監魏松的解讀:從1944年高芝蘭在上海蘭心大戲院演出 《茶花女》 第二幕,到中央實驗歌劇院在建國後上演第一部西方歌劇,再到此後《飲酒歌》 廣為傳唱,歌劇形態的《茶花女》 在中國從未衰敗。其實,何止是歌劇。中國的話劇、文學、電影等多個藝術領域,都或多或少留下過 《茶花女》 的驚鴻一瞥。譯林出版社版小說 《茶花女》 譯者鄭克魯為該書作序:「《茶花女》 從小說到劇本再到歌劇,三者都有不朽的藝術價值,這恐怕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文藝現象。」

9. 茶花女 的介紹

http://www..com/s?tn=ytxe_pg&bs=%B2%E8%BB%A8%C5%AE&f=8&wd=%B2%E8%BB%A8%C5%AE+ppt

這里全是人家做的PPT,需要下內載一下容。

10. 《茶花女》主題思想是什麼

主體思想:作品通過一個妓女的愛情悲劇,揭露了法國七月王朝上流社會的糜爛生活。對貴族資產階級的虛偽道德提出了血淚控訴。在法國文學史上,這是第一次把妓女作為主角的作品。

《茶花女》為讀者塑造了一些生動、鮮明的藝術形象,而其中最突出、最令人難忘的自然是女主人公茶花女,瑪格麗特。她美麗、聰明而又善良,雖然淪落風塵,但依舊保持著一顆純潔、高尚的心靈。

她充滿熱情和希望地去追求真正的愛情生活,而當這種希望破滅之後,又甘願自我犧牲去成全他人。

這一切都使這位為人們所不齒的煙花女子的形象閃爍著一種聖潔的光輝,以至於人們一提起「茶花女」這三個字的時候,首先想到的不是什麼下賤的妓女,而是一位美麗、可愛而又值得同情的女性。

(10)林紓的茶花女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茶花女》就是根據小仲馬親身經歷所寫的一部力作,這是是發生在他身邊的一個故事。小仲馬出生於法國巴黎,他的母親卡特琳娜·拉貝是一個貧窮的縫衣女工,他的父親大仲馬當時只是一個默默無聞的抄寫員,後來在戲劇創作和小說創作領域取得了巨大成就。

成為法國十九世紀浪漫主義文學運動中的重要代表。隨著社會地位和經濟條件的不斷改變,他的父親大仲馬越來越瞧不起縫衣女工卡特琳娜·拉貝。他混跡於巴黎的上流社會,整日與那些貴婦人、女演員廝混在一起,把小仲馬母子倆忘得一干二凈。

可憐的縫衣女工只好一個人起早貪黑辛苦勞動,勉強維持母子兩人的生計。小仲馬七歲的時候,父親大仲馬通過打官司從卡特琳娜·拉貝手中奪取了對兒子的監護權,而那位勤勞善良的縫衣女工則就此失去了自己一手養大的兒子,重新成為一個孤苦伶仃的人。

這使小仲馬從小體驗到了人世間的殘酷和不平。使得小仲馬熱切地期望著自己也能像父親一樣,揚名於文壇。於是,他也開始從現實中取材,從婦女、婚姻等問題中尋找創作素材。《茶花女》就是根據他親身經歷所寫的一部力作。

熱點內容
藍夢藍莓盆栽論壇 發布:2024-11-29 10:30:26 瀏覽:651
水荷蓮花語 發布:2024-11-29 10:28:44 瀏覽:26
蓮蓬花藝 發布:2024-11-29 10:20:38 瀏覽:871
櫻花系手賬 發布:2024-11-29 10:03:38 瀏覽:336
女星櫻花照 發布:2024-11-29 10:02:36 瀏覽:432
七夕手板報 發布:2024-11-29 09:53:23 瀏覽:250
小丁香荔枝樹 發布:2024-11-29 09:35:32 瀏覽:937
花卉照明 發布:2024-11-29 09:35:27 瀏覽:772
索拉卡情人節皮膚 發布:2024-11-29 09:35:22 瀏覽:289
西蘭花痛風可以吃嗎 發布:2024-11-29 09:27:21 瀏覽:7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