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櫻梅茶花 » 梅花介子

梅花介子

發布時間: 2024-01-28 23:22:18

『壹』 24節氣的故事

24節氣的故事如下:

1、立春

古時,「打牛」儀式是由縣府執行。打牛的前一天,先把土牛放在縣城東門外前,稱為「立牛」,其旁要立一個攜帶農具揮鞭吆牛的假人做「耕夫」,以此表示春令的到來,農事宜提前准備。那個假人「耕夫」被稱作「芒神」。那「耕夫」如站在牛前,表示春令早來應早些備耕;「耕夫」立在牛後,則表示春令遲到;若人牛並行,則春令適中。

立春日當天,各官府要奉上肉果食品於芒神土牛前,於正午時舉行隆重的「打牛」儀式。吏民擊鼓,由官員執紅綠鞭或柳枝鞭打土牛三下,然後交給下屬吏與農民輪流鞭打,把土牛打得越碎越好,以示人們對春天的熱愛。隨後,人們歡笑著搶土牛的土塊帶回家入牲圈,象徵槽頭興旺。據說當天如天晴,萬民高興;若天明遇雨,則表示晦氣不利,預示這一年年景不佳。

13、立秋

在立秋時節,尤其是在八月十五中秋節這天,流傳著許許多多的民間習俗。在商洛竹林關一帶,就流傳著「摸秋」的習俗。這天夜裡婚後尚未生育的婦女,在小姑或其他女伴的陪伴下,到田野瓜架、豆棚下,暗中摸索摘取瓜豆,故名「摸秋」。

習俗中有很多說法。摸到南瓜,易生男孩;摸到扁豆,易生女孩;摸到白扁豆更吉利,除生女孩外,還是白頭到老的好兆頭。按照傳統風俗,這個夜裡,瓜豆任人採摘,田園主人不得責怪。姑嫂歸家再遲,家長也不許非難。

中秋節夜裡,孩子們在月亮還未出來時,照例鑽進附近的秋田裡,摸一樣東西回家。如果摸到蔥,父母就認為這孩子長大後很聰明;如果摸到瓜果,父母就認為孩子將來不愁吃喝,事事順利。人們視「摸秋」為游戲,不作偷盜行為論處。

商南縣的居民,在中秋節的晚上,吃罷月餅後,不肯長高的小孩去摸高梁;沒有男孩的人家去摸茄子;沒有女孩的人家去摸辣子;小孩不聰明的人家去摸蔥。此俗清代以前就有,民國以來仍流傳在民間。

14、處暑

在處暑時節,正值農歷七月十五左右,民間會有慶贊中元的民俗活動,俗稱「作七月半」或「中元節」。此時在台灣,就有「拜好兄弟」的習俗。

台灣民間俗稱孤魂野鬼為「好兄弟」,中元節普渡孤魂野鬼就稱為「拜好兄弟」。這個習俗來源於「目蓮救母」的故事:

佛陀弟子中,神通第一的目犍蓮尊者,惦念過世的母親。他用神通看到其母因在世時的貪念業報,死後墮落在惡鬼道,過著吃不飽穿不暖的生活。目犍蓮於是用他的神力化成食物,送給他的母親。但其母不改貪念,見到食物到來,深怕其他惡鬼搶食,貪念一起,食物到她口中立即化成火炭,無法下咽。

目犍蓮雖有神通,身為人子,卻救不了其母,十分痛苦,請教佛陀如何是好。佛陀說:「七月十五日是結夏安居修行的最後一日,法善充滿。在這一天,盆羅百味,供巷僧眾,功德無量。可以憑此慈悲心,救渡其亡母。」這便是台灣普渡「拜好兄弟」的由來。

15、白露

關於白露節的來歷,有一個古老的傳說。

傳說白露是一個手藝十分了得的御廚,蓋世無雙,連最愛挑剔的皇帝都沒有二話。一日,皇帝問白露:「這天下什麼最好吃?」白露答:「鹽!」皇帝本來是想炫耀自己擁有的「山珍海味」,而白露竟然誇的是連平民百姓都看得普遍的「鹽」。鹽怎麼「最好吃」?蔑視皇權,這是「欺君之罪」呀!皇帝一氣之下殺了白露,且告知御膳房,七日內不得用鹽。

一連七日,山珍海味沒了鹽,變得索然無味。皇帝越吃越想吐,方知錯殺了白露。皇帝好後悔,就用御筆在素絹上寫下「錯斬露七日已無天日」幾個大字。正巧有大臣來拜見,皇帝不想讓別人知道自己「後悔」,就慌忙中燒了字絹。這一燒,正好被路過的城隍爺收下。城隍爺上天呈給玉帝,玉帝「准奏」,故就有了紀念白露的「白露節」。

16、秋分

在秋分時節,是傳統的「祭月節」。我國自古就有「春祭日、秋祭月」之說。現在的中秋節則是由傳統的「祭月節」而來。

據考證,最初「祭月節」是定在「秋分」這一天,不過由於這一天在農歷八月里的日子每年不同,不一定都有圓月。而祭月無月則是大煞風景的。所以,後來就將「祭月節」由「秋分」調至中秋。

據史書記載,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習俗。其祭祀的場所稱為日壇、地壇、月壇、天壇。分設在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北京的月壇就是明清皇帝祭月的地方。《禮記》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這里的夕月之夕,指的正是夜晚祭祀月亮。這種風俗不僅為宮廷及上層貴族所奉行,隨著社會的發展,也逐漸影響到民間。

17、寒露

寒露時節前後,恰逢九九重陽之日。眾所周知,重陽節登高的習俗由來已久。由於重陽節在寒露節氣前後,寒露節氣宜人的氣候又十分適合登山,慢慢的重陽節登高的習俗也成了寒露時節的習俗。

關於重陽節登高的習俗,還流傳著一個有趣的傳說。

據說東漢時汝南一帶瘟魔為害,疫病流行。有一個叫桓景的人,感於百姓的疾苦,想要救黎民於水火。於是拜道長費長房為師,學消災救人的法術。一天,費長房告訴桓景說,九月初九日,瘟魔又要害人,並囑咐桓景回去搭救鄉親:「九日離家登高,把茱萸裝入紅布袋,扎在胳膊上,喝菊花酒,即能戰勝瘟魔。」

桓景回家,遍告鄉親。九月九日那天,汝河洶涌澎湃,瘟魔來犯,但因菊花酒刺鼻,茱萸香刺心,難以接近。桓景揮劍斬瘟魔於山下。傍晚,人們返回家園,見家中「雞犬牛羊,一時暴死」,而人們因出門登高而免受災殃。自此,重陽登高避災,流傳至今。久而久之,登高就變成了一個美好、風雅的習俗。在秋高氣爽的寒露時節,登山也成了人們運動健身、感受自然的傳統活動。

18、霜降

在我國的廣西下雷鎮,有「壯族霜降節」。其來源與下雷土司傳說和慶豐收有關。相傳土司第十四世許文英,其妻岑玉音為湖潤土司的女兒,曾和其夫在清朝末年,一道騎牛到閩越沿海抗倭。因為岑玉音是騎著牛去打仗的,所以被稱為「婭莫」。「婭」是壯語里對老年婦女的稱呼,「莫」即黃牛。岑玉音抗敵凱旋之日正值霜降節,為紀念許文英及岑玉音,下雷人民建起玉音廟,逢霜降日,民眾扛著玉音的畫像,舉行游神活動。節慶由此而來,已有三百多年歷史。

由於下雷所處的特殊地理位置和悠久的土司文化,使霜降節由單純慶豐收節慶活動,發展成為祭祀民族英雄、進行商貿活動、民俗文化表演的綜和性民俗活動。展現出豐富多彩的壯族民俗文化,承載壯族土司文化、反侵略斗爭的歷史記憶。

19、立冬

在立冬時節,有「送寒衣」的習俗。每年農歷十月初一,為「送寒衣節」。這一天,特別注重祭奠先亡之人,謂之送寒衣。為免先人們在陰曹地府挨冷受凍,這一天,人們要焚燒五色紙,為其送去禦寒的衣物,寄託著今人對故人的懷念,承載著生者對逝者的悲憫。

「送寒衣節」這一習俗,來源於「孟姜女哭長城」的故事。

相傳,秦始皇時期,江南孟家灣有一女子,婷婷玉立,識書達理,年已十八歲,與一英俊男子范喜良相愛。正當兩人拜堂成親之時,抓壯丁的官兵趕到,將范喜良抓走,送到北方去修萬里長城。孟姜女日夜思念丈夫,悲痛萬分。有一天,江南飄著雪花,朔風陣陣,孟姜女打了個寒顫,心想幾年來丈夫的衣服早已磨破了,哪能敵得住塞外凜冽寒風,便決心給丈夫做身寒衣親自送去。

當孟姜女帶著寒衣來到長城腳下,她萬萬沒有想到,丈夫范喜良在一年前的冬天,活活地累死,屍骨埋在萬里長城下。孟姜女一聽,不禁放聲大哭。她邊哭邊雙手拍打城牆,高喊著丈夫的名字。孟姜女哭一陣慘死的丈夫,罵一陣殘酷的暴君。在她憤怒的控訴聲里,天空中朔風嘶吼,海浪翻滾,一齊向萬里長城壓了過來。忽然間天崩地裂一聲巨響,萬里長城塌了,露出一具白骨。孟姜女守著白骨一連哭了七天七夜,之後欲將寒衣燒掉。就在這時,只見那寒衣緩緩飄起,又漸漸下落,圍著孟姜女轉了三圈,便穩穩落下,覆蓋在白骨上。

20、小雪

「小雪到,吃糍粑」,是我國江南水鄉的一種傳統習俗。每年的這個時候,大人和孩子們都會放在嘴上嘮叨著:今天幾號了,還有幾天就要到小雪了,誰家的糯米碾好了,誰家的還在場上曬著呢。這時候小孩子們都很興奮,覺得就象過年似的。有時候天不作美,糯稻收晚了,大人們不準備做著吃了,可是拗不過小孩子,就想辦法借得一點來做了吃,解饞哦!

「糍粑」還有一個名稱,就是「糍團」,就是用糯米在鍋里燒熟成飯了,然後就用木棍把糯米飯搗成泥。在做「糍團」的隔夜,父母就把餡心和外面裹的粉都准備好了。餡心是用黑芝麻抄熟了搗碎,拌上白糖,條件好的就再放點紅瓜、綠瓜、果仁等等,外面就用米粉抄熟,灑在桌面上,然後把搗爛成泥的糯米飯取出一團來,放在上面,放進餡心,再裹上,外面用米粉粘上,就不粘手了。這樣,一個糍團就做好了。

21、大雪

大雪時節,天寒地凍。留給人們印象最深的,莫過於「寒號鳥」的傳說。

傳說有一種小鳥,叫寒號鳥。這種鳥與眾不同,它長著四隻腳,兩只光禿禿的肉翅膀,不像一般的鳥那樣會飛行。夏天的時候,寒號鳥全身長滿了絢麗的羽毛,樣子十分美麗。寒號鳥驕傲得不得了,覺得自己是天底下最漂亮的鳥了,連鳳凰也不能同自己相比。於是它整天搖晃著羽毛,到處走來走去,還洋洋得意地唱著:「鳳凰不如我!鳳凰不如我!」

夏天過去了,秋天到來,鳥們都各自忙開了,它們有的開始結伴飛到南邊,准備在那裡度過溫暖的冬天;有的留下來,就整天辛勤忙碌,積聚食物啦,修理窩巢啦,做好過冬的准備工作。只有寒號鳥,既沒有飛到南方去的本領,又不願辛勤勞動,仍然是整日東游西盪的,還在一個勁地到處炫耀自己身上漂亮的羽毛。

冬天終於來了,天氣寒冷極了,鳥們都歸到自己溫暖的窩巢里。這時的寒號鳥,身上漂亮的羽毛都脫落光了。夜間,它躲在石縫里,凍得渾身直哆嗦,它不停地叫著:「好冷啊,好冷啊,等到天亮了就造個窩啊!」等到天亮後,太陽出來了,溫暖的陽光一照,寒號鳥又忘記了夜晚的寒冷,於是它又不停地唱著:「得過且過!太陽下面暖和!」

寒號鳥就這樣一天天地混著,過一天是一天,一直沒能給自己造個窩。到了大雪時節,北風呼嘯,陽光也失去了往日的溫暖。寒號鳥沒能混過寒冷的大雪節氣,終於凍死在岩石縫里了。

22、冬至

在中國的北方地區,每年農歷冬至這天,不論家境貧富,餃子是必不可少的節日飯。諺語雲:「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這種習俗的由來,是因為紀念「醫聖」張仲景冬至舍葯留下的。

張仲景是東漢人,他著《傷寒雜病論》,集醫家之大成,「祛寒嬌耳湯」被歷代醫者奉為經典。張仲景有名言:「進則救世,退則救民;不能為良相,亦當為良醫。」他曾任長沙太守,後毅然辭官回鄉,訪病施葯,大堂行醫,為鄉鄰治病。

張仲景返鄉之時,正是冬季。他看到白河兩岸鄉親面黃肌瘦,飢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凍爛了。便讓其弟子在南陽東關搭起醫棚,支起大鍋,在冬至那天舍「嬌耳」醫治凍瘡。他把羊肉和一些驅寒葯材放在鍋里熬煮,然後將羊肉、葯物撈出來切碎,用麵包成耳朵樣的「嬌耳」,煮熟後,分給來求葯的人,每人兩只「嬌耳」,一大碗肉湯。人們吃了「嬌耳」,喝了「祛寒湯」,渾身暖和,兩耳發熱,凍傷的耳朵都治好了。後人學著「嬌耳」的樣子,包成食物,也叫「餃子」或「扁食」。冬至吃餃子,是不忘「醫聖」張仲景「祛寒嬌耳湯」之恩。至今南陽仍有「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民謠。

23、小寒

梅花是小寒節氣的第一花信,而梅花自古就是詩人們詠贊不衰的題材。詠梅詩起源於六朝,隋唐崛起,極盛於宋元,明清相繼,直至今日仍余韻猶存。這些詩詞或寫梅品質,或詠梅風姿,或繪梅神韻,或歌梅情懷。大都立意新穎,借傲霜鬥雪、不畏嚴寒的梅花以抒發作者不畏強暴、敢於斗爭、敢於勝利的高尚情操。

24、大寒

在大寒節氣中,其間有一個對於北方人非常重要的日子——臘八,即陰歷十二月初八。在這一天,人們用五穀雜糧加上花生、栗子、紅棗、蓮子等熬成一鍋香甜美味的「臘八粥」。關於「臘八粥」的來歷,眾說不一。下面只是其中一個傳說。

相傳,在古印度北部,即今天的尼泊爾南部,迦毗羅衛國有個凈飯王,他有個兒子叫喬答摩·悉達多,年輕時就痛感人世生、老、病、死的各種苦惱,發現社會生活徒勞無益,並對婆羅門教的神權極為不滿。於是,在他29歲那年,舍棄王族的豪華生活,出家修道,苦行6年。

大約在公元前525年的一天,他餓得骨瘦如柴,決定不再修行。這時遇見一個牧女,送他乳糜食用。他吃了乳糜,恢復了體力,於是他端坐在佛陀伽耶一株菩提樹下,徹悟成道,並創立了佛教。史傳,這一天正是中國的農歷十二月初八日,由於他是釋迦族人,後來佛教徒們尊稱他是釋迦牟尼,也即是釋迦族聖人的意思。

佛教傳入我國後,各地興建寺院,煮粥敬佛的活動也隨之盛行起來。尤其是到了臘月初八,祭祀釋迦牟尼修行成道之日,各寺院都要舉行誦經,並效仿牧女在佛成道前獻一種「乳糜」之物的傳說程式,用香谷和果實等煮粥供佛,名為「臘八粥」。這便是「臘八粥」的來歷。

熱點內容
插花辭呈 發布:2025-01-21 18:52:32 瀏覽:700
花卉錄 發布:2025-01-21 18:49:39 瀏覽:111
emoji情人節排列 發布:2025-01-21 18:43:44 瀏覽:417
北京中赫花藝 發布:2025-01-21 18:13:10 瀏覽:187
鮮花往下垂 發布:2025-01-21 18:12:34 瀏覽:481
茉莉花長葉子施什麼肥 發布:2025-01-21 18:10:19 瀏覽:699
國際精品盆景 發布:2025-01-21 18:08:51 瀏覽:639
枝垂櫻花語 發布:2025-01-21 18:08:07 瀏覽:725
太原紫羅蘭 發布:2025-01-21 18:05:55 瀏覽:1
情人節送給男朋友的歌 發布:2025-01-21 18:05:55 瀏覽: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