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袖箭
⑴ 武俠小說中談虎色變、殺人於無形的暗器,其真實情況是怎樣的呢
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是武俠小說的黃金時代,在小說中都離不開的一種武器——暗器,暗器顧名思義,就是暗中突發性武器,它短小精悍、隱蔽性高,令人防不勝防,殺人於無形,有時武力不行,憑借暗器就能脫身,甚至於反敗為勝。如金庸小說中著名的暗器如霹靂雷火彈、生死符、玉蜂針、金蛇錐、飛燕銀梭等等,它都有一個好聽又響亮的名字。
暗器可以追遡到原始社會,史前時代原始人獵殺野獸所用的武器許多就是暗器的祖師爺,如澳大利亞土人所用的“飛去來器”及加那利人和藏人所用的拋石皮囊都是暗器的一種。華夏民族先秦時期在娛樂時的“投壺”所用的短箭也是拋擲武器的變種。專諸刺殺吳王所用的“魚腸劍”及荊軻刺秦王的匕首更是中國古代暗器使用的著名例子。秦以後,暗器的使用有所擴展。三國時代手戟也是一種很厲害的暗器,董卓曾“拔手戟擲布”,幸虧呂布躲閃迅速,差一點被擊中。這種手戟很短小,在直刃一側有一個橫出的斜枝,手柄纏繞細繩,單手擲擊,“嚴鋒勁枝,擒鍔耀芒”,威力確實很大。東吳名將孫策就精於用手戟擊敵。
暗器的廣泛發展,是在宋元以後。北方女真、契丹等游牧民族在對宋戰爭中,騎兵相逐,長兵使用不便,因此發明了很多馬上使用的暗器,如飛抓、背弩、犁花槍種種。蒙古人的到來更將暗器進行了充分發揮,如短標槍、套索、飛刀及乾坤圈等兵器,在征宋、西征等戰爭中,這些暗器得到了廣泛運用,效果明顯,穆斯林和歐洲騎士的長槍彎刀對付這些靈活的武器特別力不從心,在其歷史記錄中大多對此心有餘悸。
暗器可分為手擲、索擊、機射、葯噴四大類,每一大類中均包括若干種。
一手擲類暗器有:標槍、金錢鏢、飛鏢、擲箭(甩手箭)、飛叉、飛鐃、飛刺(包括三棱刺、峨眉刺)、飛劍、飛刀、飛蝗石、鵝卵石、鐵橄欖(棗核箭)、如意珠、乾坤圈、鐵鴛鴦、鐵蟾蜍、梅花針、鏢刀(三尖兩刃)等。
在所有暗器中,手擲類暗器應用最廣泛,式樣也最多,下面擇要介紹幾種。
飛鏢,又名“脫手鏢”,有三鏢,有三棱、五棱、圓柱等形狀,前面均為尖頭。鏢長約10厘米,重約0.2公斤。鏢的末端常系有紅綠綢布,叫做“鏢衣”,長約8厘米,有助於鏢穩定飛行。相傳飛鏢源於西域,北宋時,四川僧人性圓家得此技,後傳至中原。到了清代,武林中幾乎人人都學此技,至民國時依然流行。
金錢鏢,即把舊時的方孔銅錢當鏢來用。一般的金錢鏢,多是將銅錢的周邊磨得鋒利,猶如刀刃,擲出時飛旋而前,仗恃其邊刃傷人。功力深者,可不用磨刃,直接憑腕力而擲出傷人。但銅錢分量極輕,能練好此技殊非易事。清末民初,銀元為通行貨幣。銀元分量較重,平時多有攜帶,因此也有人以銀元代替銅錢作為暗器。
擲箭又名“甩手箭”或“摔手箭”,因必須甩腕發出,故名。擲箭完全用細竹製成,箭桿渾圓,前端削尖,後不加羽,猶如一根削尖的竹筷。因此物取材甚易,製作簡便,所以武林中人學者極多。藝成之後,又可舉一反三,凡細短之物,如筷子、樹枝之類,皆可順手擲出御敵。但竹箭輕飄,練成不易。一般是先練較重之鐵箭(重約0.3公斤),再練裝有鐵鏃之竹桿箭(重約0.1公斤),最後才能練竹箭(重約0.01公斤)。相傳擲箭源於嵩山少林寺,至清初才流傳到社會上。
飛蝗石是有稜角的細長狀堅石,因其外形略如蝗蟲,所以叫“飛蝗石”,飛蝗石每塊重約0.2公斤,平時貯於袋中,懸於腰間。鵝卵石就是河灘上的橢圓形石塊,因其外形、重量都和鵝卵差不多,所以叫“鵝卵石”。飛蝗石和鵝卵石都是易見之物,可謂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因此在武林中十分流行。
梅花針也是一種罕見暗器。其構造是五枚鋼針在根部相連,擊中敵身後,分刺五點,狀如梅花五瓣。針的長度約為3厘米。梅花針在武林中的歷史相當久遠,但今日已近絕跡。
乾坤圈是鐵制圓圈,直徑約15厘米,內外沿全部開刃,拋出後以旋飛擊敵。藝精者可一手拋出兩圈,但練成不易。曾有人擲出一圈,將丈餘外的十支蠟燭一下齊腰截去,令觀者大為贊嘆。
如意珠即人們隨手把玩的鋼球或玉球,也可用山核桃。今日武林中人所用的如意珠,多為形制較小的鋼珠,重量較輕,便於攜帶,多取於廢軸承之中。
二索擊類暗器有:繩鏢、流星錘、狼牙錘、龍須鉤、飛爪、軟鞭、錦套索、鐵蓮花等。
在索擊類暗器中,最常見的是繩鏢、流星錘、飛爪、軟鞭四種。
繩鏢是在鋼鏢尾部系一長索。鋼鏢比普通飛鏢略大,長約0.2米,重約0.3公斤,頭尖尾廣,尾部為圓形,有一鐵環,用以系索。繩索長約6.7-10米。平時可將繩鏢纏於腰間。繩鏢是用臂腕的抖甩之勁將鏢發出,可擊較遠之敵,發出後又可立即收回。只是由於繩索較長,取准不易。清末民初時,河南衛輝府(府治在今衛輝市)有一董姓鏢師頗精此技,曾在煤油燈的白瓷罩外斜放一枚銅錢,董某於兩丈外驟放繩鏢,應聲擊中銅錢,而燈罩完好無損。董某自言,他拳腳功夫平常,惟此繩鏢一技,但終於未能在江湖上立足,鏢局歇業,他也流落四方。民國初年,北京天橋有個叫孟繼永的武師專門表演繩鏢。孟繼永是河北武邑人,當時六十多歲,人稱“孟傻子”,也是鏢師出身,他把繩鏢叫做“甩頭一子”。
流星錘是將長繩末端繫上鐵錘,擲出以傷敵。鐵錘外形,或作渾圓,或作瓜形,或作多棱,重約1.5-2.5公斤,最重者可達4.5公斤。鐵錘後部有兩眼,穿以鐵環,長繩即系在鐵環上。繩長約7-10米。因鐵錘沖力很大,所以不宜用一般麻繩,多用蠶絲、人發及鹿脊筋細絲混編而成,使長繩既柔且韌,不易斷裂。民國初年,陳蘿夔善用流星錘,曾於兩丈外擊石柱,每發必中,接連擊斷四柱。陳蘿夔所用流星錘,是以熟銅鑄成,重3.5公斤,長繩粗過拇指。陳蘿夔對友人說,他練此技已有十年,但僅右手尚可,左手取准稍差,還需苦練。
飛爪是一種很厲害的暗器。爪為鋼制,略似手掌,有五個鋼爪,每個爪又分三節,可張可縮,其最前一節末端尖銳,猶如雞爪。鋼爪掌內裝有機關,可控制各爪。鋼爪尾部系有長索,與機關相連。以飛爪擊人,只要將長索一抽,鋼爪即猛然內縮,爪尖可深陷入肉,敵人萬難擺脫。清代時,山西大盜榮康以此聞名,號稱“飛爪天王”,後將此技傳給天津鏢局毛某。毛某藝成後,走鏢時竟不插鏢旗,只在鏢車上懸一飛爪。群盜一見此物,即自行退避。民國以來,武林中所用飛爪已無機關,只是固定的三爪或五爪,多用於爬越高牆。
三機射類暗器有:袖箭、彈弓、弩箭、緊背花裝弩、踏弩、雷公鑽等。
機射類暗器以袖箭最為常見。
手杖刀又名“二人奪”,杖身中空,內藏窄身長刀一把。杖柄上裝有機括,如遇人奪杖,按動機括,即可抽刀刺敵。手杖柄即為刀柄,為便於實戰,手杖刀的杖柄多為直形,而不像普通手杖那樣做成半彎形。
鐵扇的扇骨為純鋼製成,扇面為絹質,打開可作普通扇子用,合住即可劈砍點戳。手杖刀和鐵扇目前仍比較流行。
⑵ 古代最強暗器是什麼
冷兵器自出現開始,就經過了不斷的發展,作為古代戰場上不可或缺的武器,在當時古人對冷兵器的打造到達了一種巔峰狀態。後來經過不斷的演變,對冷兵器的使用不再是滿足於主流的刀、劍身上,越來越多奇形怪狀,功能各不相同的武器開始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而暗器也在這樣的環境下誕生而來了。
對於暗器的使用在戰場上的作用並不明顯,暗器指的便是暗中使用的武器,小巧便攜是它的特性,《小李飛刀》的作者古老便是將主角李尋歡的任務特點完全的描寫出來了,而李尋歡所用的飛刀便是暗器的一種,雖然體積不大,但出其不意的攻擊也能讓大部分的高手無法抵擋。在世界上,也有著許許多多的暗器,但被稱為最強的還是這三樣。
3.吹箭:看電視上我們可能看到過吹箭的使用,只要將利箭放置於吹管之中,對准目標用力一吹便可將利箭吹出。利箭最早出現在美國的原始部落當中,製作簡單,操作簡單的吹箭是狩獵時的神器,雖然經過改良體積逐漸的減少,但威力卻逐漸的增強。
⑶ 古代暗器有哪些
在所有暗器中,手擲類暗器應用最廣泛,式樣也最多,下面擇要介紹幾種。
飛鏢 又名「脫手鏢」,有三鏢,有三棱、五棱、圓柱等形狀,前面均為尖頭。鏢長約10厘米,重約0.2公斤。鏢的末端常系有紅綠綢布,叫做「鏢衣」,長約8厘米,有助於鏢穩定飛行。相傳飛鏢源於西域,北宋時,四川僧人性圓家得此技,後傳至中原。到了清代,武林中幾乎人人都學此技,至民國時依然流行。
金錢鏢 即把舊時的方孔銅錢當鏢來用。一般的金錢鏢,多是將銅錢的周邊磨得鋒利,猶如刀刃,擲出時飛旋而前,仗恃其邊刃傷人。功力深者,可不用磨刃,直接憑腕力而擲出傷人。但銅錢分量極輕,能練好此技殊非易事。清末民初,銀元為通行貨幣。銀元分量較重,平時多有攜帶,因此也有人以銀元代替銅錢作為暗器。
擲箭又名「甩手箭」或「摔手箭」,因必須甩腕發出,故名。擲箭完全用細竹製成,箭桿渾圓,前端削尖,後不加羽,猶如一根削尖的竹筷。因此物取材甚易,製作簡便,所以武林中人學者極多。藝成之後,又可舉一反三,凡細短之物,如筷子、樹枝之類,皆可順手擲出御敵。但竹箭輕飄,練成不易。一般是先練較重之鐵箭(重約0.3公斤),再練裝有鐵鏃之竹桿箭(重約0.1公斤),最後才能練竹箭(重約0.01公斤)。相傳擲箭源於嵩山少林寺,至清初才流傳到社會上。
飛蝗石是有稜角的細長狀堅石,因其外形略如蝗蟲,所以叫「飛蝗石」,飛蝗石每塊重約0.2公斤,平時貯於袋中,懸於腰間。鵝卵石就是河灘上的橢圓形石塊,因其外形、重量都和鵝卵差不多,所以叫「鵝卵石」。飛蝗石和鵝卵石都是易見之物,可謂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因此在武林中十分流行。
梅花針 其構造是五枚鋼針在根部相連,狀如五刃形或多刃形,比現今的針略大擊中敵身後,分刺五點,狀如梅花五瓣。針的長度約為3厘米。藏於口袋內,近戰時拋出,但威力不大,也有逃時撒於地上,傷對方的腳部。 梅花針在武林中的歷史相當久遠,但今日已近絕跡。
乾坤圈 乾坤圈是鐵制圓圈,直徑約15厘米,內外沿全部開刃,拋出後以旋飛擊敵。藝精者可一手拋出兩圈,但練成不易。曾有人擲出一圈,將丈餘外的十支蠟燭一下齊腰截去,令觀者大為贊嘆。 如意珠即人們隨手把玩的鋼球或玉球,也可用山核桃。
今日武林中人所用的如意珠,多為形制較小的鋼珠,重量較輕,便於攜帶,多取於廢軸承之中。
在索擊類暗器中,最常見的是繩鏢、流星錘、飛爪、軟鞭四種。
繩鏢是在鋼鏢尾部系一長索。鋼鏢比普通飛鏢略大,長約0.2米,重約0.3公斤,頭尖尾廣,尾部為圓形,有一鐵環,用以系索。繩索長約6.7-10米。平時可將繩鏢纏於腰間。繩鏢是用臂腕的抖甩之勁將鏢發出,可擊較遠之敵,發出後又可立即收回。只是由於繩索較長,取准不易。清末民初時,河南衛輝府(府治在今衛輝市)有一董姓鏢師頗精此技,曾在煤油燈的白瓷罩外斜放一枚銅錢,董某於兩丈外驟放繩鏢,應聲擊中銅錢,而燈罩完好無損。董某自言,他拳腳功夫平常,惟此繩鏢一技,但終於未能在江湖上立足,鏢局歇業,他也流落四方。民國初年,北京天橋有個叫孟繼永的武師專門表演繩鏢。孟繼永是河北武邑人,當時六十多歲,人稱「孟傻子」,也是鏢師出身,他把繩鏢叫做「甩頭一子」。
流星錘 流星錘是將長繩末端繫上鐵錘,擲出以傷敵。鐵錘外形,或作渾圓,或作瓜形,或作多棱,重約1.5-2.5公斤,最重者可達4.5公斤。鐵錘後部有兩眼,穿以鐵環,長繩即系在鐵環上。繩長約7-10米。因鐵錘沖力很大,所以不宜用一般麻繩,多用蠶絲、人發及鹿脊筋細絲混編而成,使長繩既柔且韌,不易斷裂。民國初年,陳蘿夔善用流星錘,曾於兩丈外擊石柱,每發必中,接連擊斷四柱。陳蘿夔所用流星錘,是以熟銅鑄成,重3.5公斤,長繩粗過拇指。陳蘿夔對友人說,他練此技已有十年,但僅右手尚可,左手取准稍差,還需苦練。
飛爪 飛爪是一種很厲害的暗器。爪為鋼制,略似手掌,有五個鋼爪,每個爪又分三節,可張可縮,其最前一節末端尖銳,猶如雞爪。鋼爪掌內裝有機關,可控制各爪。鋼爪尾部系有長索,與機關相連。以飛爪擊人,只要將長索一抽,鋼爪即猛然內縮,爪尖可深陷入肉,敵人萬難擺脫。清代時,山西大盜榮康以此聞名,號稱「飛爪天王」,後將此技傳給天津鏢局毛某。毛某藝成後,走鏢時竟不插鏢旗,只在鏢車上懸一飛爪。群盜一見此物,即自行退避。民國以來,武林中所用飛爪已無機關,只是固定的三爪或五爪,多用於爬越高牆。
機射類暗器以袖箭最為常見。
袖箭 袖箭有單筒袖箭和梅花袖箭兩種。
這兩種袖箭都是將箭筒縛於小臂處,筒之前端貼近手腕,用衣袖遮蓋。箭筒內有彈簧,筒上裝有機關,一按機關,筒內小箭即向前射出。單筒袖箭每次只能裝入一箭,射出後必須再裝箭。梅花袖箭一次可裝入六支小箭,正中一箭,周圍五箭,排列成梅花狀,可連續發射。袖箭的箭桿用細竹削成,長約20厘米,前端裝鐵質箭頭。單筒袖箭的箭筒長約24厘米,直徑約2.4厘米,用銅鐵鑄成,筒頂有孔,為裝箭處。筒前開孔,為箭射出處。梅花袖箭的箭筒稍粗,直徑約3.5厘米,長度也是大約24厘米。筒內裝有六個小管,每管可裝一箭。 袖箭用機括發射,取准既易,力道又猛,而且極難防範,所以最受武林中人歡迎。相傳單筒袖箭為北宋雲陽(今屬四川省)白鶴宮霞鶴道人所創。
清末民初,山東泰安徐石蓀精於此技,人稱「小養由基」。徐石蓀先向空中射出一箭,旋即裝箭再射,第二支箭正好擊中第一支箭的箭鏃,第三支箭又擊中第二支箭的箭鏃。連發五箭,箭箭如此,人稱「對口箭」。
梅花袖箭相傳為明人劉糹延 所創,從此風行武林,山東李兒窪的李姓最精此技,有李天壽號稱「神箭」。李天壽的七世孫李佩更是技藝驚人,凡死靶活靶,無不百發百中。李佩早年曾入綠林,後改行保鏢,群盜震懾,呼之為「穿雲箭」。
雷公鑽 雷公鑽是一種笨重暗器,今日已經絕跡,這里也附帶介紹一下。 雷公鑽由錘、鑽兩部分構成。錘為鐵質,長約17厘米,木柄長約20厘米,錘全重約1.5-2公斤,與普通小鐵錘相似,只是柄較短而錘較重。鑽為鋼質,有四棱,前尖後粗,前端極為銳利,末端最粗處為正方形,邊長約3厘米。鑽的重量在0.5-0.75公斤之間。使用時,用左手執鑽,右手執錘,自後猛擊鑽底,鑽子即可飛出。因為鋼鑽有棱,敲擊時震力之大,所以左手必須戴上軟皮套子,以防受傷。發射雷公鑽時,必須兩手並用,而且錘鑽兩物本已笨重,在攻敵時缺乏隱蔽性,所以舊時武林中也很少有人練習此技。但雷公鑽發射之力甚大,在15米內可重傷敵人,其威力又是許多暗器比不上的。
葯噴類暗器以袖炮使用最廣。 袖炮 袖炮是一種混用火葯的特殊暗器。它由古代的前膛火炮演變而來,實際上是一種小型前膛火器,因其細小,故名「袖炮」。袖炮用一根酒盅粗細的竹管製成,長約40厘米,竹管外加三道鐵箍。竹管一端為炮口,周邊包以薄鐵皮;竹管另一端為葯凹,也套以薄鐵。先將火葯填入竹管,務要勻實,再將石珠(黃泥珠也可)填入。使用時,左手持竹管,用右掌猛擊葯凹部,激發火葯爆炸,石珠即疾射而出,有較大殺傷力。清末民初時,護院們常使用袖炮,鏢局中也有人用。 噴筒也屬於葯噴類暗器,它的構造類似孩子們玩的噴水唧筒,也是用竹子製成,前有噴孔,後有推桿,筒內裝石灰粉。向前猛推推桿,石灰粉就從噴孔噴出,可迷住敵人眼睛,使其失去抵抗能力。但此技卑鄙拙劣,屬「下三濫」勾當,武林中人大多不屑用之。
梅花針 指針 點穴針 排針 指針 指針:藏於手指間,用於刺傷對方面部。
點穴針:有三個尖,也有帶勾的,專擊對方穴道要害。
排針:也叫鞋針,置於鞋尖,專用踢打對方要害,多用於女子。
需要指出的是,許多暗器都可以喂上毒葯,擊中對方後,毒葯可隨血液流布全身,迅速致人死亡。但武林中講究的是堂堂正正的打鬥,凡在暗器上喂毒者,凡使用薰香致人昏迷者,無不被視為敗類,為武林同道所不齒。
舊時,即使是那些江洋大盜,也極少使用喂毒暗器和薰香。
有一種東洋鏢,叫做「鬼影」,也稱「海星鏢」,乃忍者常備的飛鏢暗器,為武士道精神所不齒。鏢上常常塗有劇毒,中鏢者非死即傷。
彈弓:聲音極小,威力視乎皮筋的拉力,皮筋拉力越大,彈弓的威力也越大。
弩機 弩由弓和弩臂、弩機三個部分構成:弓橫裝於弩臂前端,弩機安裝於弩臂後部。弩臂用以承弓、撐弦,並供使用者托持;弩機用以扣弦、發射。使用時,將弦張開以弩機扣住,把箭置於弩臂上的矢道內,瞄準目標,而後扳動弩機,弓弦回彈,箭即射出。 弩機 弩箭有方頭的(方鏃箭)、角錐頭的、梯形的等,有的帶倒鉤。西方學者認為中國戰國時期的弩機可以和近代的來復槍相媲美,是古代工程技術的傑出成就之一。
⑷ 請問梅花袖箭哪裡有賣或製作價格在多少上下或者製作方法,謝謝
『壽陽城』 雜貨店有賣的,480左右
⑸ 現在世上能買到梅花袖箭嗎
你想要知道,現在網上能不能買到梅花袖箭一般是需要對它的製作工藝有認識才行?
⑹ 梅花袖箭的歷史淵源
梅花袖箭相傳為明人劉糹延所創,從此風行武林,山東李兒窪的李姓最精此技回,有李天壽號稱「神箭」答。李天壽的七世孫李佩更是技藝驚人,凡死靶活靶,無不百發百中。李佩早年曾入綠林,後改行保鏢,群盜震懾,呼之為「穿雲箭」。
⑺ 求袖箭設計圖
古代暗器之一。用時藏於袖中,一按機括,箭即發出,故名袖箭。袖箭的構造包括箭筒和箭。箭筒為直經2.7厘米、長18厘米的金屬圓筒,筒蓋上有射孔,距蓋3.3厘米處裝有"蝴蝶翅",筒內裝一彈簧,其下端連於尾蓋,上連一圓鐵片;箭為竹桿鐵頭,箭長約15厘米。袖箭,其發出不靠手勁而全靠機械的力量。袖箭可分為單筒,三星,梅花,七煞數種。單筒袖箭,每次只能發出一箭。筒的外廊為銅鐵所鑄,長約八寸,直徑約八分,筒頂有蓋連接筒身不能啟閉。蓋的中央有一小孔,為裝箭之處。蓋旁一寸處,有鋼制活動蝴喋翅一片,用來控制箭的發射。當箭插於筒中,關住蝴喋翅,即將箭卡住。若將蝴喋翅開啟,箭立即射出。筒內有用純鋼絲盤成的彈簧,長與筒長相等,直徑略小於筒徑。彈簧頂端連結著圓鐵板,大小與筒的內緣吻合。彈簧末端有一蓋,略大於筒身,以螺絲與筒身扣緊。因彈簧的每一迴旋處,兩鋼絲間相距約一分,故彈力甚大。 箭桿為竹製,長約七寸,細如筷子,不可有節。桿上裝一棱形鐵箭頭。箭桿上部,有一凹陷處,以利於蝴蝶翅關鎖。另外,再備一個箭插,每插存箭十二支。 藏於袖中的暗箭。可暗減在袖中的特製箭匣中,箭桿短輕,箭鏃較重。射出後可殺傷30步內的敵人。除了在兩軍交戰白刃格鬥時使用外,還可作為鏢客、拳師、技擊家的防身武器。袖箭有單發袖箭和梅花袖箭兩種。單發袖箭,每次只能發射一支箭。箭簡長8寸,周徑8分,筒頂有蓋,連於筒身,蓋的中央留一/孔,出此裝箭。筒蓋旁一寸處有一一活動的蝴蝶片,專司開閉。鍍底裝設彈簧,簧上有一一塊圓鐵板,裝箭後,彈簧醫下,用蝴蝶板將箭關在筒中,發射時,撥開蝴蝶片,彈簧彈起,筒中的箭就能彈肘出去。箭長7寸,嫉長l寸,每簡裝箭
12支。梅花袖箭,每次裝箭6支,可連續發射。箭簡徑約為1·2一-1·5寸,覽單發袖箭略粗。筒內有6個小管。中間1支,周露5艾,狀如梅花瓣。每個筒上各有一蝴蝶汁控制芳關,匣蓋之後有-」鐵圈,發射一箭之後,須將筒劈旋磚一一矩角度,使之連續射出。
⑻ 製作袖箭的步驟
藏於袖中的暗箭。可暗減在袖中的特製箭匣中,箭桿短輕,箭鏃較重。射出後回可殺傷答30步內的敵人。除了在兩軍交戰白刃格鬥時使用外,還可作為鏢客、拳師、技擊家的防身武器。袖箭有單發袖箭和梅花袖箭兩種。單發袖箭,每次只能發射一支箭。箭簡長8寸,周徑8分,筒頂有蓋,連於筒身,蓋的中央留一/孔,出此裝箭。筒蓋旁一寸處有一一活動的蝴蝶片,專司開閉。鍍底裝設彈簧,簧上有一一塊圓鐵板,裝箭後,彈簧醫下,用蝴蝶板將箭關在筒中,發射時,撥開蝴蝶片,彈簧彈起,筒中的箭就能彈肘出去。箭長7寸,嫉長l寸,每簡裝箭 %D%A12支。梅花袖箭,每次裝箭6支,可連續發射。箭簡徑約為1·2一-1·5寸,覽單發袖箭略粗。筒內有6個小管。中間1支,周露5艾,狀如梅花瓣。每個筒上各有一蝴蝶汁控制芳關,匣蓋之後有-」鐵圈,發射一箭之後,須將筒劈旋磚一一矩角度,使之連續射出。
⑼ 怎麼製作袖箭;求圖
藏於袖中的暗箭。可暗減在袖中的特製箭匣中,箭桿短輕,箭鏃較重回。射出後可殺答傷30步內的敵人。除了在兩軍交戰白刃格鬥時使用外,還可作為鏢客、拳師、技擊家的防身武器。袖箭有單發袖箭和梅花袖箭兩種。單發袖箭,每次只能發射一支箭。箭簡長8寸,周徑8分,筒頂有蓋,連於筒身,蓋的中央留一/孔,出此裝箭。筒蓋旁一寸處有一一活動的蝴蝶片,專司開閉。鍍底裝設彈簧,簧上有一一塊圓鐵板,裝箭後,彈簧醫下,用蝴蝶板將箭關在筒中,發射時,撥開蝴蝶片,彈簧彈起,筒中的箭就能彈肘出去。箭長7寸,嫉長l寸,每簡裝箭
⑽ 古代暗器 袖箭 怎樣製作的
袖箭
袖箭概述
古代暗器之一。用時藏於袖中,一按機括,箭即發出,故名袖箭。袖箭的構造包括箭筒和箭。箭筒為直經2.7厘米、長18厘米的金屬圓筒,筒蓋上有射孔,距蓋3.3厘米處裝有"蝴蝶翅",筒內裝一彈簧,其下端連於尾蓋,上連一圓鐵片;箭為竹桿鐵頭,箭長約15厘米。最早記載見於《元史·順帝紀二》:"辛末,禁彈弓、弩箭、袖箭。"茅元儀《武備志》卷120稱:"袖箭者,箭短而簇重,可御人三十步之遠。"使用前,將箭桿壓入筒內,彈簧被壓緊,蝴蝶翅將桿凹陷處卡住。發射時,撥動蝴蝶翅,箭被彈射而出。袖箭的種類有很多:分為單筒、雙筒、三才袖箭(三個箭筒相連)、四象袖箭(四個箭筒相連)和梅花袖箭(六個筒相連並組成梅花形)等數種。
袖箭,其發出不靠手勁而全靠機械的力量。袖箭可分為單筒,三星,梅花,七煞數種。
單筒袖箭,每次只能發出一箭。筒的外廊為銅鐵所鑄,長約八寸,直徑約八分,筒頂有蓋連接筒身不能啟閉。蓋的中央有一小孔,為裝箭之處。蓋旁一寸處,有鋼制活動蝴喋翅一片,用來控制箭的發射。當箭插於筒中,關住蝴喋翅,即將箭卡住。若將蝴喋翅開啟,箭立即射出。筒內有用純鋼絲盤成的彈簧,長與筒長相等,直徑略小於筒徑。彈簧頂端連結著圓鐵板,大小與筒的內緣吻合。彈簧末端有一蓋,略大於筒身,以螺絲與筒身扣緊。因彈簧的每一迴旋處,兩鋼絲間相距約一分,故彈力甚大。
箭桿為竹製,長約七寸,細如筷子,不可有節。桿上裝一棱形鐵箭頭。箭桿上部,有一凹陷處,以利於蝴蝶翅關鎖。另外,再備一個箭插,每插存箭十二支。
使用單筒袖箭時,需先將箭插入筒內,將彈簧極力壓下,用蝴蝶翅將箭鎖住。一旦將蝴蝶翅撥開,因彈簧的力量而將箭發出。發箭的遠近,決定於彈簧的彈力大小。
袖箭的取准方法,與繩鏢、脫手鏢相比,較為容易。其練法,可以參看脫手鏢。也即在牆上、木板上畫出大小不一的圓圈,由近及遠的練習,至准確命中為止。
單筒袖箭的攜帶,與繩鏢、脫手鏢不同。在衣袖內的近小臂處,以三段扣帶縛住箭筒,蝴蝶翅向內,筒的前端接近手腕。需發射時,將手縮入衣袖,握住箭筒,以中指食指伸出,大拇指扳蝴蝶翅,箭即向中食二指指的方向射出。
練習袖箭,先練裝箭。若習慣於左手執筒,則右手裝箭。反之亦可。只有能熟練的裝箭,才能在交戰的匆促之間,既不感到不便,又不易為敵所窺破。然而,真正使用時,應學會單手裝箭法。一手與敵交兵,一手可同時發箭襲人,於己有利。單手裝箭須有腕力。箭插懸在腰間,箭頭向上,拔出箭時,以臂壓住箭筒,用大中食三指捏住箭桿前端用力插入箭筒,用蝴蝶翅鎖住。
袖筒的取准全在中食二指。練習時先以無名指小指攏住箭筒外側,掌心與箭筒上側相貼,大拇指居箭筒內側,緊按蝴蝶翅,中食二指指向目標。扳機發箭,必能射中。唯有在發箭時手不可搖動,若一動,則箭會偏離目標。
發箭時舉手向前,使箭從平面而出為正射,翻掌上射或折臂向後發箭為反射,向左右兩旁發箭為側射。因為袖箭用力既微,取准亦易,故有一年純功,技藝則會大有可觀。
袖箭有單筒袖箭和梅花袖箭兩種。這兩種袖箭都是將箭筒縛於小臂處,筒之前端貼近手腕,用衣袖遮蓋。箭筒內有彈簧,筒上裝有機關,一按機關,筒內小箭即向前射出。單筒袖箭每次只能裝入一箭,射出後必須再裝箭。梅花袖箭一次可裝入六支小箭,正中一箭,周圍五箭,排列成梅花狀,可連續發射。袖箭的箭桿用細竹削成,長約20厘米,前端裝鐵質箭頭。單筒袖箭的箭筒長約24厘米,直徑約2.4厘米,用銅鐵鑄成,筒頂有孔,為裝箭處。筒前開孔,為箭射出處。梅花袖箭的箭筒稍粗,直徑約3.5厘米,長度也是大約24厘米。筒內裝有六個小管,每管可裝一箭。
袖箭用機括發射,取准既易,力道又猛,而且極難防範,所以最受武林中人歡迎。相傳單筒袖箭為北宋雲陽(今屬四川省)白鶴宮霞鶴道人所創。清末民初,山東泰安徐石蓀精於此技,人稱「小養由基」。徐石蓀先向空中射出一箭,旋即裝箭再射,第二支箭正好擊中第一支箭的箭鏃,第三支箭又擊中第二支箭的箭鏃。連發五箭,箭箭如此,人稱「對口箭」。梅花袖箭相傳為明人劉糹延 所創,從此風行武林,山東李兒窪的李姓最精此技,有李天壽號稱「神箭」。李天壽的七世孫李佩更是技藝驚人,凡死靶活靶,無不百發百中。李佩早年曾入綠林,後改行保鏢,群盜震懾,呼之為「穿雲箭」。
所謂袖箭以暗藏於衣袖內而得名。它可分單筒與多筒二種,即一次發射與多次發射兩種。袖箭的筒體是用銅或鐵鑄成,中間空心,內徑約2.5厘米,筒體長26厘米。在筒蓋上裝一蝴蝶形鋼片,可掩住筒蓋上的一圓孔,此鋼片正是起到扳機的作用。袖箭箭體長約24厘米,以竹製成,前有鐵簇,箭頭之下有一小缺槽。箭體從筒蓋小孔裝入筒內,壓緊筒中的彈簧,這個小槽正好為筒蓋鋼片卡入,袖箭由此進入待發狀態。使用時,一啟鋼片,箭由彈力的作用飛出傷人,其射程由彈簧的力量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