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拳秘譜
⑴ 梅花拳傳人是什麼意思
就是梅花拳的繼承人。
梅花拳亦稱梅花樁,梅拳。漢族傳統武術拳種之一。為演練方內便,在地容面演練較為廣泛,稱為落地干枝梅花樁。
梅花拳起始時間,眾說不一。有雲春秋戰國時有之;有雲秦漢時有之;亦有千年矣。[2]
梅花拳於宋末元初,清乾隆年間流傳較廣。布樁圖形有北斗樁、三星樁、繁星樁、天罡樁、八卦樁等。樁勢有:大勢、順勢、拗勢、小勢、敗勢等五勢。套路無一定型,其勢如行雲流水,變化多端,快而不亂。"又據《大文底》《梅花拳根源經》和《梅花拳傳承譜》記載:梅花拳開派祖師是朱永元 收元老祖(虛擬),第二代張朕書,傳說在巫山羽化升天。前兩代均以開法傳道為主,且單一相傳。自第三代王紅亮 鄒宏義開始,開法四輩孟有德住開州城東老人集,開法四輩鄒志剛住山東雞仙山。才有文理武功的具體記載。
⑵ 梅花樁不像梅花為什麼叫梅花樁
梅花五個瓣,梅花樁有大順拗小敗五個姿勢,二者相呼應。你看到的少林梅花樁不知道為什麼也叫梅花樁,我們練的梅花樁是內家拳
⑶ 梅花拳起源自那裡
一:梅花拳
即梅拳,亦稱梅花樁。武術拳種。為演練方便,在地面演練較為廣泛,稱為落地干枝梅花樁。起源於明末,清乾隆年間流傳較廣。布樁圖形有北斗樁、三星樁、繁星樁、天罡樁、八卦樁等。樁勢有大勢、順勢、拗勢、小勢、敗勢等五勢,套路無一定型,其勢如行雲流水,變化多端,快而不亂。"又據《梅花拳根源經》和《梅花拳傳承譜》記載:梅花拳第一代為收元老祖(虛擬),第二代張三省,傳說在巫山羽化升天。前兩代均以開法傳道為主,且單一相傳。自第三代鄒宏義開始,才有文理武功的具體記載。
一 梅花拳的歷史淵源
梅花拳古稱梅拳,是我國較為古老的拳種之一。《梅拳秘譜》上說:「梅拳之始因年代久遠而不可知,傳雲漢時已有,至今已有百餘世矣。」 梅花拳也叫梅花樁,是干支五勢梅花樁的簡稱,屬昆侖派。據梅花拳經典《五護綱領》記載:「周昭二十五年,古佛生焉,居伯陽(老子)之後,占仲尼之前」。「古佛」即東方離,化名雲磐,住在西域天磐雲程孝縣清靜宮玄金殿,即現在的昆侖山一帶,他創造了兩種拳:一為「八卦」(不是指現在的八卦拳、八卦掌),一為「梅花」。其中,八卦為行路拳,梅花為看家拳。有「出門合八卦」,「回家踏梅花」、「東昆侖八卦神掌,西昆侖梅花神拳」之說。周昭王乃西周第四代君王姬瑕,姬瑕稱王是在公元前十世紀末,也就是說,東方離創拳、傳拳的時間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了。所以在梅花拳弟子中著這樣一首歌謠:
混沌初開天地分
梅花武當共相存
開天闢地治世界
留下山川和樹林
這幾句歌謠充分說明了雲磐始祖創建梅花拳的歷史之久遠。雲磐始祖下山傳拳時,時逢滿山梅花開放。於是,他據梅花五瓣而定五行,取梅花迎寒而放之意,外乾枯而內豐盈,下盤節而上通天。招數似疏而密,伏機而待,變化無窮。具陰陽五行之資,又通八卦之神妙。朵朵梅花又預示著世間每一個弟子,於是,給自己創建的拳命名為「梅花拳」。
梅花拳史上有明確記載的是在公元前479年(周敬王41年),王秋白,齊建文、楚庄明、宋定國、吳龍軍、秦穆和六人創立「梅花五虎拳」。公元前223年(秦王政24年)梅花拳正式立譜,寫成拳譜傳於後人。第一部拳譜叫《五虎七星拳》。梅花拳共有四大譜、四小譜。第一小譜是在公元前208年(秦二世2年)立;第二小譜是在公元9年(新朝元年)立;第三小譜在公元49年(漢光武帝劉秀建武25年)立;第四小譜在公元280年(晉武帝司馬炎太康元年)立。
梅花拳至公元1628年(明崇禎元年)有了新的進展,起了更大的變化。四大譜被定為祖譜,祖譜又分為十二小譜,十二小譜又成為十二派。十二在全國迅速發展開來,由梅花精拳改為梅花拳。四大祖譜改為「梅花令」。以「正忠令」為祖。於此,全國的梅花拳共分十二支三大派(三大家),即龍門派、青龍派、金龍派。
從公元前479年至公元1628年,梅花拳已發展至170代;從公元1628年至今,又發展了28代;從公元前面479年至今,全國梅花拳已傳承了198代。
⑷ 梅花拳的梅花拳歷史
梅花拳古稱梅拳,是中國較為古老的漢族傳統拳種之一。《梅拳秘譜》上說:「梅拳之始因年代久遠而不可知,傳雲漢時已有,至今已有百餘世矣。」 梅花拳也叫梅花樁,是干支五勢梅花樁的簡稱,屬昆侖派。據梅花拳經典《五護綱領》記載:「周昭二十五年,古佛生焉,居伯陽(老子)之後,占仲尼之前」。「古佛」即東方離,化名雲磐,住在西域天磐雲程孝縣清靜宮玄金殿,即昆侖山一帶,他創造了兩種拳:一為「八卦」(不是指八卦拳、八卦掌),一為「梅花」。其中,八卦為行路拳,梅花為看家拳。有「出門合八卦」,「回家踏梅花」、「東昆侖八卦神掌,西昆侖梅花神拳」之說。周昭王乃西周第四代君王姬瑕,姬瑕稱王是在公元前十世紀末,也就是說,東方離創拳、傳拳的時間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了。所以在梅花拳弟子中著這樣一首歌謠:
先有武當後有天
俺比武當還當先
開天闢地治世界
留下樹林和山川
這幾句歌謠充分說明了雲磐始祖創建梅花拳的歷史之久遠。雲磐始祖下山傳拳時,時逢滿山梅花開放。於是,他據梅花五瓣而定五行,取梅花迎寒而放之意,外乾枯而內豐盈,下盤節而上通天。招數似疏而密,伏機而待,變化無窮。具陰陽五行之資,又通八卦之神妙。朵朵梅花又預示著世間每一個弟子,於是,給自己創建的拳命名為「梅花拳」。
梅花拳史上有明確記載的是在公元前479年(周敬王41年),王秋白,齊建文、楚庄明、宋定國、吳龍軍、秦穆和六人創立「梅花五虎拳」。公元前223年(秦王政24年)梅花拳正式立譜,寫成拳譜傳於後人。第一部拳譜叫《五虎七星拳》。梅花拳共有四大譜、四小譜。第一小譜是在公元前208年(秦二世2年)立;第二小譜是在公元9年(新朝元年)立;第三小譜在公元49年(漢光武帝劉秀建武25年)立;第四小譜在公元280年(晉武帝司馬炎太康元年)立。
梅花拳至公元1628年(明崇禎元年)有了新的進展,起了更大的變化。四大譜被定為祖譜,祖譜又分為十二小譜,十二小譜又成為十二派。十二在全國迅速發展開來,由梅花精拳改為梅花拳。四大祖譜改為「梅花令」。以「正忠令」為祖。於此,全國的梅花拳共分十二支三大派(三大家),即龍門派、青龍派、金龍派。
從公元前479年至公元1628年,梅花拳已發展至170代;從公元1628年至今,又發展了28代;從公元前面479年至今,全國梅花拳已傳承了198代。
⑸ 為什麼梅花拳教也要念阿彌陀佛
梅花拳教在形式上是拳術功夫,在內里上是一種民間宗教。
民間版宗教又叫民間秘密宗教,權是泛指傳統的儒道釋之外的、混合各教思想的民間思想,清代以來的統治者一般在文檔中稱為「邪教」,學術上說叫民間信仰,一般都大量混雜佛、道、儒三家的經典和思想。屬於民間秘密宗教自己所塑的神祗,主要有無生老母、無極老祖、天真古佛、混元老祖、先天祖師、中天祖師、後天祖師、收圓佛祖等。教門內大都宣傳劫災、劫變等思想和無生老母、彌勒菩薩下凡間救世的內容,相信現在掌世的佛將讓位給未來掌世的佛,清代以「真空家鄉、無生老母」(或無生父母)八字,最為普遍,但因為阿彌陀佛的極樂凈土概念也深入人心,有些教門也會稱頌阿彌陀佛。根據一些文獻和教門《寶卷》記載,其中就有「彌陀下生」、「彌陀顯現」等說法,說彌陀古佛化下凡,化為明師真人,指引眾生,受三皈五戒,得三昧禪定,頓悟無生,結果還歸回鄉。
⑹ 梅花拳的梅花拳變革
《梅花拳秘譜》上說「夫我國拳術派別之眾百有餘門矣,但溯其源泉則一也。蓋學者側重於身體之一部,而展其所長另創一家,而門派生焉。迄今猶能保持原有狀態具存者,僅梅花拳耳。」也就是說,其餘門派的派生,是因創造者只是改變其門派的一部分,而沒有繼承它的全部。或者從本質上部分或全部改變。而梅花拳則不同,在它長達3000多年的梅花拳史上,雖然經過幾次較大的變動,但其根本「以武之心」沒有改變。它那「鍛煉身心、治病救人、技擊制敵、開發智慧」的功能也沒有改變,仍然維系著「天下梅花是一家」的傳統理念也沒有改變。它歷盡滄桑,幾經巨變。至今仍然能保持著的精髓和原貌 ,的確堪稱是中國武術界的一大奇跡。
梅花拳在其長達近3000年的歷史上有幾次較大的變革,每一次的變革也使它變得更加完美。第一次變革是在梅花拳第一大譜的形成。由華山道長董法利先師立。當時者有七人:董法利、關風龍、於進海,河北省平鄉縣人;楊天峰。江海青,河北省曲周縣人;劉進玉、張玉峰,山東省泰安黃家嶺村人。七位先師寫成拳譜、拳書、拳規傳於後人,書名叫《七星花拳》。第二次變革是在唐貞觀17年,第二大譜的形成。當時有十二位先師在河南嵩山少林寺立。他們是:關青玉、楊玉海、王金停、張建才、張建生、吳世江、吳風芩、王紀論,江玉風、楊忠、馬金華、孫可升。這十二位先師修書寫成拳譜、拳規傳於後人,書名叫《梅花桿枝梅》。
第三次變革是在宋代趙匡胤12年,第三次大譜的形成。由關青玉的後人關升風、張建才的後人張洪金、王金停的後人王大龍等修書成譜傳於後人。公元1135(宋高宗趙構年間),梅花拳弟子曾有過一次較大的集會,王重陽創在梅花拳的基礎上創「全真教」,在昆侖山收馬鈺、譚處端、劉處玄、丘處機、王處一、郝大通、孫不二為徒,稱「北七真」。他們中間真正把梅花拳傳留下來的只有丘處機,他把佛、道、儒文化充分融入梅花拳中,並改變了王重陽「不入仕途,自放草澤」的初衷,是梅花拳「邱祖龍門派」始祖。卒於公元1227年,享年79歲,葬於北京白雲觀。留有一首五言絕句真言:「道德通玄靜,真常守太清。一陽來復本,合教永圓明。至理宗誠信,崇高嗣法興。世景榮惟懋,希微衍自寧」。到明萬曆年間,後百代第二代師祖張山將它作為梅花拳的排輩寶號。後來,乾隆年間,梅花拳第八代師祖張從富和北京白雲觀主持首明道人有將邱祖這無言絕句真言合續至一百字。於是就有了梅花拳的百字排譜。
第四次變革是在明朝洪武年間,由定國公徐達、張長衛,王大山、楊傳中、丁繼芹、周定來、徐光心、曹新明、金龍(劉愛斗)十人修書,寫成拳譜、拳規傳於後人。
梅花拳從公元1628年(明崇禎元年),有了更新發展,起了更大的變化,迎來了它的第五次大變革。四大譜被定位祖譜,在祖譜內分為十二小譜,十二小譜成為十二支、十二派。十二派在全國開始流傳。由梅花精拳改為梅花拳。四大譜被尊為「梅花令」,以「正忠令」為祖。自此,全國各地的梅花拳共分十二支、三大派(三大家),即龍門派、青龍派、金龍派。
龍門派是第一家,掌門人張山。龍門派又分四支:龍門支、向陽支、桃梅支、桿枝梅龍門支掌門人張山,家住徐州銅山縣小尖山村;向陽支掌門人苗進風,家住河北省邢台風門村;桃梅支掌門人張程,家住河北省平鄉縣王楊村;桿枝梅掌門人李全生,家住曹州。
青龍派是第二家。掌門人周傳玉。青龍派分四支:青龍支、迷忠梅、見地生根無龍手、笑梅連聲不問門。青龍支掌門人周傳玉,家住黑龍江省放牛村;迷忠梅掌門人王志心,家住黑龍江省黑河柳村;見地生根無龍手掌門人孫大海,家住牡丹江柳林村;笑梅連聲不問門掌門人楊忠天,家住牡丹江拉勾村。
第三家是金龍派,掌門人趙忠武。金龍派分四支:金龍支、一枝梅、落地梅、無葉桿枝梅。金龍支掌門人趙忠武,家住山西省遼縣;一枝梅掌門人李春虎,家住山西省榆社縣;落地梅掌門人徐偉勝,家住山西省平順縣石城;無葉桿枝梅掌門人張龍生,家住山西省襄恆縣土蒼底村。
⑺ 梅花樁來源
廣泛流傳在我國河北、山東、河南廣大農村的梅花拳【古稱梅花樁,由於在100根樁陣上鍛煉而得名】是一個源遠流長、古樸而神秘的拳派,它是在明末農民起義的戰亂中公開傳授並興盛起來的。早在1988年之前,我國歷史學家就從文獻和歷史傳說中發現梅花拳在清末義和團反帝斗爭中是發動者和主力。這種觀點立即引起了國內外史學界的注意,但真正能深入了解梅花拳奧秘,卻是1988年年底以後。著名歷史學家路遙教授與梅花拳弟子燕子傑教授等人合作,對河北、山東、河南義和團反帝斗爭激烈或農民起義活躍的地區多次深入調查之後,大量事實證明義和拳就是梅花拳。這個拳派的弟子和許多著名拳師都是歷代封建王朝的造反者或農民起義軍的領袖。這個拳派能在歷史上發揮如此重大的作用並不是偶然的。梅花拳有文場、武場之分,文場敬祖師,研究拳理,他們集佛、道、儒三家學說、周易之理為一體,有豐富的文化典籍世代相傳,修身養性,煉神煉氣,稱為文功。文場老師領導拳派的整個活動,負責教育門內弟子;武場主要進行武功鍛煉,其武術內容豐富多彩,有獨特的練法和風格,一切都與當前流行的武術套路完全不同。它不僅有明顯的強身健體作用,還有極強的技擊實戰能力。他們練武的目的是練形練氣,由外及內,再由內而外,達內外一體,精氣神合一,最後上升到文功。我們調查中就親眼所見,各地許多梅花拳師不僅武藝高強且精通文理,善用陰陽八卦,能行醫治病,他們雖都是七八十歲以上的老人,但體健神旺、思路敏捷,能審時度勢,且有一定的人體特異功能。梅花拳組織嚴密,信仰堅定,內部團結,有許多優秀的傳統。如:不準稱王稱霸,仗勢欺人;不準打拳賣藝,賣弄炫耀自己。雖然尊敬祖師,但提倡平等互敬,能者為師,經常交流文理拳藝互通有無。由於以上種種原因,在廣大農民反對歷代封建王朝斗爭中,梅花拳自然就成了起義軍的核心工具和主要力量。上述社會歷史調查的成果已被人稱為「近代史研究中的突破」,引起了國內史學界、哲學界、醫學界、武術界許多人的密切關注,其部分研究成果我們已寫成專著,在1990年10月召開的「義和團運動國際學術會議」上披露。《梅拳秘譜》是繼梅拳第五代祖師楊炳【清康熙1712年的武探花】所寫的《習武序》【1742年】之後的又一梅花拳武功方面的重要文獻,它的主導思想與精神是和《習武序》一文一脈相承的。由《秘譜》看出,梅花拳武功一開始就要煉神、煉氣、煉形,要求形氣合一、神氣合一,內外兼練。梅花樁的拳法、器械中都要注意陰陽變化、五行相生相剋之理,梅花樁的步法是其武功的精華。無論其拳法器械皆有八方變化,對人進行易理八卦思維的訓練。《秘譜》中所講的內丹,實即梅花拳之文功。關於梅花拳文功與武功之關系,《秘譜》說:「仙煉之則為內丹,武煉之則為外丹,然內丹未有不借外丹而成者也,蓋動靜互根,溫養有法,自有結胎還原之妙。」可見武功為文功之基礎。武功鍛煉的目的是「練形以合外,練氣以實內,內外合一堅硬如鐵,自成金剛不壞之體,則超凡入聖上乘可登,若雲制敵猶其小焉者也。」因此武功鍛煉主要還是修身養心,先固根本。《秘譜》精闢論述了梅花樁的健身與技擊、和與戰的關系。《秘譜》說:「積精以化氣,積氣以化神,結於丹鼎,會於黃庭,靈妙不測,剛勇莫敵,為內丹之至寶,氣力之根本也。」又說:「氣無形屬陽而化於神,血有質屬陰而化於精,神虛故靈明不測變化無窮,精實故充塞凝聚堅硬莫敵,神必藉精,精必附神,精神合一,氣力乃成。」在梅花拳門內由武功鍛煉基礎上所提煉出來的文理,被稱為是培養「大將」之才的學問。梅花拳弟子們常說:「拳打腳踢小把戲,唯有文理通天地。」《秘譜》認為:「天地之道不外陰陽,陰陽轉結出自天然。」人秉陰陽之氣以生乃一小天地,拳勢之一陰一陽轉結承遞無不合陰陽造化之理,故能生生不窮,無有止息。梅花拳拳法「本陰陽之理、太極之功,動之則分、靜之則合,無過不及,隨曲就伸,一氣貫串,剛柔相濟,步隨身換,氣隨意發,蓄勁如開弓,發勁似射箭,知寬知窄,隨高就底,靜之如山嶽,按之有陰陽,無窮如天地,充實如太倉,動之似江河,行之似波浪,浩渺如江海,圓耀如三光。」梅花樁之八方行步疾箭躥跳,拗步斜身,橫走豎撞,左右翻轉。前後掃蹬,靈活多變,包羅萬象,正如《秘譜》所說:「走如風,站如釘,仰之彌高,俯之彌深,進之則長,退之則促,隨東就西,聲左則右,知己知彼,則百戰百勝。」以上所述拳法如此,陣法、兵法亦是如此。如此鍛煉怎能不啟迪人之深思,開發人之智慧?《梅拳秘譜》雖系民間手抄本拳書,卻是本才華橫溢的佳作,不但其文字精美,可順口成章,且寓意深遠意味無窮,足見作者不但武功高超,也精通梅花樁文理。否則,不可能有此過人的才智和坦盪的胸懷。《梅拳秘譜》雖以氣論為主導思想,但在其主要篇章中,如《渾元論》、《聚氣論》、《聚精會神氣力淵源論》等及其他篇章的某些論點中,其理論的深度早巳超出了以太極學說為基礎的氣論水平,成了今天指導練功者使拳法進入神化之境的理論基礎。在《梅拳秘譜》的《收肉變色論》一文中說:「收肉原本作咽肉,近日問之同鄉,皆雲萇先生吸氣則頃刻大瘦,故曰咽肉也。」可以知此秘譜是清乾隆年間,與當時著名武術家萇乃周同鄉之人所作。據近代歷史學家考證,清乾隆年間梅花樁已傳至第五至八代,其弟子及影響已遍布河北、山東、河南一帶的廣大農村。因此萇乃周之萇家拳也是梅花樁武場中之一支,因其沒有文場共存,而漸不知梅拳之事。梅花拳在清代一直是被封建統治者鎮壓的,因此該派拳術也一直是在民間秘密流傳的,這也是梅拳的理論一直不能與世人見面的重要原因。《梅花拳秘譜》是梅花樁武功的重要文獻,我們正在學習它、研究它,望梅花拳弟子們對前輩師爺們留下的這一寶貴財富盡力珍惜、愛護。
⑻ 有了解梅花樁拳的朋友嗎你認為梅花樁拳是適合養生還是技擊跟太極、形意、八卦比有什麼優勢
年輕時候練出技擊,慢慢就到養生的高度
⑼ 梅花拳的口號是什麼
梅花拳起始時間,眾說不一。有雲春秋戰國時有之;有雲秦漢時有之;但都無文可考。有文字可考的是流傳在平鄉後馬庄的手抄本梅花拳秘本《大文底》。該文記載梅花拳起始於南宋末年,開派祖師是鄒宏義,家住江蘇徐州府北門外六里朱家橋村。秘本《大文底》記載:「收法老爺大道,心直量大,存心忍耐,養成真性結聚成練一處,言必有德有道,去後賜下明香一柱,老爺領下傳道,要有事發起信香,四叩頭師徒見面」「彌勒(臘)勤佛下界」。
「元順宗甲子年三月三日,江蘇省徐州府銅山縣度化二輩老師張朕書,彌勒勤佛下界,一爐行事」。從以上記載可以看出,一輩祖師朱永元出生在南宋末年,並在元順宗(名達刺麻刺)甲子年(公元1264年)三月三日度化二輩祖師張朕書。朱祖師以忍耐養出真性而得道成佛、成聖,仙羽後賜下明香一柱,二輩老師接領傳道,一爐行事,有事一請,師徒既能見面。
梅花拳鄒氏墓地在平鄉縣後馬庄村,從邢台市區出發沿S325東行,大約走40公里,路南有梅花拳墓地指示牌右拐,沿鄉間公路大約走4公里,向左看就能看到墓地,在馬庄村村北。
梅花拳自鄒宏義始,才正式傳播民間。清康熙年間,鄒宏義的文武功法已練至爐火純青、出神入化的境界,名聲大振,他為了將梅花拳推向社會,便離開徐州雲游到開州(今河南濮陽),先後收蔡光瑞、王西征、孟有德為徒,盡授文功武法。三人藝業學成,便分路傳拳授藝。蔡光瑞在開州收韓化禮、孫盤龍後,便北上開道傳拳,途經內黃縣時,收八里庄楊炳為徒,即後來康熙壬辰年(1712)的武探花。之後繼續北上,來到順德平邑(平鄉縣)馬庄橋(後馬庄)收張復為徒。遂在馬庄傳授武藝,後收徒孫李進德、徐進德、鄭玉德。清康熙乙酉年(1705)蔡光瑞命李、徐、鄭三人去河南迎請師祖鄒宏義,這就是被武林界傳為佳話的三德請師。鄒宏義被請到馬庄後,便定居下來,在此設場收徒,傳拳授藝,一時從學門徒不下百人。自此,梅花拳才正式在民間公開廣為傳播。
一時間,平鄉、廣宗、南和、威縣、巨鹿、雞澤、曲周、永年、沙河、邢台等縣弟子紛紛來馬庄拜師學藝。清乾隆九年(1744)鄒宏義之子鄒文聚思父心切,遂率全家北上尋父,幾經輾轉:頭站南和三關店,二到廣宗魏村,魏村無有站腳地,平鄉馬庄紮根(《根源經》記載)。鄒文聚全家來到馬庄時,其父已故去數年,遂在其父墓前祭拜之後,定居在後馬庄,秉承父業,專心拳藝,以馬庄為中心,把梅花拳推向冀、魯、豫三省。鄒文聚在續寫《鄒氏家譜》時寫到:於已卯年遷於平邑北十里許,馬庄橋,人但知余自南而遷於北,不知余卻歸還故土也。
其後,鄒氏祖孫皆葬於今後馬庄村北,即鄒氏墓群.鄒宏義之孫鄒克 (傳拳四方不知所歸)、鄒克讓、鄒克諧、鄒克誠繼承祖父遺志,終身職業傳授梅花拳。據鄒克誠碑文記載:鄒克誠文武雙全,以言武略,為國所共宗,足以輔世而強國,以言文教,化周易為神奇,可以測往而知來,支脈相傳,淵源有緒,受其教者十數省,被其德者億萬家。
1993年7月,鄒氏墓群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4年河北省副省長王祖武為鄒氏墓群題詞:梅拳聖地。1997年7月,河北省體委、河北省體育總會授予平鄉縣、廣宗縣為河北省梅花拳之鄉稱號,隨後邢台梅花拳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1982年,河北省武協主席南仆同志,受中國武協委託,挖掘整理梅花拳這一寶貴歷史文化遺產,他花費三年多心血,踏遍冀、魯、豫等地,在黃河兩岸走訪考察中,當地梅花拳老拳師們說:我們玩的都是鄒家拳,老家在河北邢台平鄉馬庄橋。1985年正月終於在平鄉縣後馬庄找到了梅花拳的老家。1993年7月,鄒氏墓群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4年河北省副省長王祖武為鄒氏墓群題詞:梅拳聖地。1997年7月,河北省體委、河北省體育總會授予平鄉縣、廣宗縣為河北省梅花拳之鄉稱號,隨後邢台梅花拳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談到梅花拳的發展不能不提到在高級知識分子中開辟了另外一片新天地的梅拳名師燕子傑。燕子傑,1936年出生,梅花拳第十七代傳人。燕子傑是中國著名的學者武術家師承梅花拳大師韓其昌。1955年去燕子傑畢業後到西藏氣象局工作,在那艱苦的環境下,他憑卓絕的武功,無數次化險為夷,留下了一段傳奇般的經歷。1982年燕子傑調至山東大學任副教授、教授等,從此開始了他在數學和梅花拳兩個園地的耕耘。燕子傑多次拜訪梅拳前輩,從廣宗縣谷場相谷景華前輩探求梅花拳理,根源記載,文理功法,深受啟發。曾發表過多篇武術論文,正式出版過《五勢梅花樁》、《中國梅花樁文武大法》等六本專著。二十多年來在全國上百所高等學校中不計辛勞的義務傳授梅花樁武功,弟子幾千人,遍布世界各地。在學界政界商界成名者不計其數,可謂桃李滿天下。自上世紀九十年代起,曾多次訪問歐洲、中東和北美各國,他是歐洲梅花樁協會名譽主席,加拿大、台灣地區梅花拳組織的顧問。他對梅花拳進行了大膽的革新,使梅花拳在全國各地的大學校園中扎穩了腳跟,使大量高級知識分子得以真正實踐傳統武術與傳統文化,培育了大量文武雙全的人才,為社會做出了巨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