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花女墓圖
① 《茶花女》背後的真實故事
《茶花女》是舉世聞名的法國作家小仲馬的代表作,也是他的成名作。此書完成於1847年,出版於1848年。
《茶花女》出版那年,小仲馬剛好24歲。
一個二十三歲的年輕人,能在極短的一個月時間內,完成這樣一部傳世之作,背後一定有他的故事和原因。
小仲馬的父親是被後世稱為大仲馬的法國著名浪漫主義作家——亞歷山大·仲馬,一位非常多產的作家,代表作有劇本《亨利第三及其宮廷》,長篇小說《基督山伯爵》、《三個火槍手》等等。
大仲馬年輕貧困還沒有出名前,是一位貴族家庭的抄寫員,他與一位善良勤勞的洗衣女工同居,生下了兒子,就是後來文學成就可與大仲馬比肩的小仲馬。
隨著大仲馬創作的文學作品的迅速增加,他的身份和經濟狀況開始出現急聚變化——出名又有錢。大仲馬開始出入巴黎的上流社會,經常與女演員和貴婦們廝混,並將小仲馬母子送到遠離巴黎的鄉村生活。
小仲馬的私生子身份,讓他在鄉村的童年,不但受到貧困的煎熬,更受盡了各種奚落嘲笑與屈辱。但是勤勞淳樸的母親,給予了他正直善良的家庭教育,這對他的一生都影響重大。加之文豪父親大仲馬在小仲馬幼年時,曾給予他良好的文學啟蒙,所以小仲馬淳樸幼小的心靈上,早就播下了文學的神聖種子。
大仲馬後來又與多名女性有過同居史,其中一位是當紅女演員,兩人生下女兒後,女演員逼迫大仲馬用法律文件的形式承認女兒的合法身份。
這時,大仲馬想起了被自己遺忘在鄉間多年的那對母子。
那一年,小仲馬7歲,大仲馬通過法律訴訟的方式獲得了小仲馬的撫養權。雖然私生子的身份最終得到改變,但是他在接下來的寄宿學校里,仍然因為這個原因受盡了嘲弄與欺辱。
在當時物慾橫流的巴黎上層社會,小仲馬親眼目睹了父親和貴族們的驕奢淫逸,他也很快就習得了聲色犬馬的放盪生活,真可謂「上樑不正下樑歪」、「有其父必有其子」。
雖然小仲馬的文學才情很小就初露端倪,也有少量作品出現在報紙上。但是在《茶花女》問世之前,他不過是個名不見經傳的花花公子。
1844年9月,20歲的小仲馬在看一場戲劇演出時,遇到了巴黎名妓——19歲的瑪麗·杜普萊西。
美艷絕倫又才情不俗的瑪麗·杜普萊西,讓小仲馬迅速墮入情網不能自拔。當時瑪麗·杜普萊西正生著嚴重的肺病,經常咳血。小仲馬對她的體貼和真誠關心,讓這位年輕的巴黎名妓也動了真情。小仲馬後來向自己的父親大仲馬承認,他對這個女人的愛是出於同情與憐憫。
兩個人在一起共同度過了一段短暫卻愉快的生活。
但是,一個風流才子和一個風塵女子的愛情,註定不會有結果。
小仲馬為了博得瑪麗·杜普萊西的歡心,在她身上花了大筆大筆的金錢,最後甚至負債累累。
但是,再高貴典雅也難擺脫多年妓女生活形成的性格特質,瑪麗·杜普萊西註定不會安分。在與小仲馬保持情人關系的同時,她與多名男性同時保持著親密關系。小仲馬發現了他們之間的親密往來信件後,勃然大怒,分手也就不可避免。
1845年8月30日,小仲馬給瑪麗·杜普萊西寫下絕交信,從此二人再未見過面。
有些諷刺的是,三個月後,小仲馬就有了新的女朋友——一位當時非常有名氣的漂亮女演員;瑪麗·杜普萊西也與一位年輕的富翁締結婚約,只是直到她去世婚禮也沒有舉行。
1846年10月初,小仲馬隨父親大仲馬到西班牙和北非地區旅行,1847年2月10日返回巴黎,此時距瑪麗·杜普萊西去世已經有一個星期。
瑪麗·杜普萊西的遺物被拍賣用來還債,剩餘款項贈送給了她的一位生活在諾曼底鄉間的外甥女,接受遺贈的條件是:永遠也不能來巴黎。
不得不說,這份約定遺贈條件的法律文書,非常令人深思。
瑪麗·杜普萊西,原本生活在諾曼底的鄉下,母親是一位心地善良、克勤克儉的農婦,父親是不務正業的鄉村巫師,脾氣暴躁性情古怪,經常打罵家暴瑪麗·杜普萊西的母親。
後來她母親離家出走,瑪麗·杜普萊西也在幾年後來到巴黎。起初她在店鋪里打工謀生,過著清貧的生活。後來她發現自己具有得天獨厚的美貌,於是開始流連風靡於巴黎的社交界和高級風月場所。
瑪麗·杜普萊西不僅具有美貌,還天資聰穎,談吐高雅,雍容華貴。在社交場合,她從來都儀態端莊,談吐不凡,而且有比較深厚的藝術修養,這令他的情人們都感到困惑不解,也更增加了她的神秘性。
因為瑪麗·杜普萊西,從未接受過良好的家庭教育和正規的學校教育,而且還是一個出身貧寒的風塵女子。她的端莊優雅和不同凡響是從哪裡來的?這個答案直到她去世以後,人們才在她的遺物中找到。
她的遺物中,除了情人們贈予她的海量奢華金銀珠寶首飾和定製傢具外,還有許多著名作家的作品,可見瑪麗·杜普萊西是一位熱愛讀書、善於思考的姑娘,倘若有可能,她也許會走上一條完全不同的人生之路。
瑪麗·杜普萊西的葬禮也是她眾多情人中的兩位幫助操辦的,一位是年過半百的俄國老貴族,另一位就是曾跟她有過婚約的巴黎年輕貴族。葬禮的冷清簡單,與她舊日的奢華生活形成了鮮明對比。
小仲馬後來也葬在了與瑪麗·杜普萊西相同的墓地,而且兩處墓冢彼此相距不遠。
只是兩人葬在同一墓地的原因不詳。
《茶花女》就是小仲馬在瑪麗·杜普萊西去世4個月後,也就是1847年的六月,他再次來到兩個人曾有過短暫歡愉生活的地方。睹物思人,激起了小仲馬強烈的創作慾望,他僅用了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就完成了這部驚世之作。
不知何故,《茶花女》完成後並沒有馬上發表,而是直到瑪麗·杜普萊西去世一年後的1848年才正式出版,而且迅速在巴黎引起巨大轟動。
是否可以這樣講,如果沒有瑪麗·杜普萊西,就沒有永恆的經典名著《茶花女》,也就沒有永恆的作家小仲馬。
附:
之後寫過一篇關於《茶花女》閱讀感受的文章「 名著閱讀賞析:《茶花女》 」,感興趣的友友可以點擊閱讀。
② 茶花女墓的影響
1852年,小仲馬只花幾天時間改編好的五幕劇《茶花女》歷盡周折,終於在巴黎的通俗歌舞劇院上演了。結果非常令人歡欣鼓舞。在母親家痛快地吃過晚飯以後,小仲馬給在布魯塞爾的大仲馬發了一份電報:「極大、極大的成功!太偉大了,我不知所以,竟以為是在觀看你的作品的首場演出。」父親的復電是:「親愛的孩子,我最好的作品是你。」「正人君子」則慷慨陳辭,憤怒聲討《茶花女》。茶花女沒有想到也無從知道她身後的世界會因為她而如此喧囂,她只是靜靜地安息在墓中。 她的墓樸素而雅緻,呈正方形,花崗岩底座,白色的大理石碑。石碑正面雕刻著瓣瓣下垂的花朵圖案,由茶花女姓名第一個字母「A·P.」的花體字交織而成。碑兩側鐫刻著同樣的碑文:「阿爾芳新·普萊西於此長眠。生於1824年1月15日,卒於1847年2月3日。安息吧。」碑前方懸掛著一方磁製的靠墊,周圍飾以黃釉絛帶,中間淡紫色的墊心上面,斜放著一束淺粉色的茶花。花束之下是一張折角的白色信紙,上書一「怨」字。顯然為她設計墳墓的人是懂得她的,懂得她的善良與她的不幸。
也許是《茶花女》的成功與聲名遠播,懷著或好奇或敬佩或同情或更為復雜的心情的人們絡繹不絕地來拜訪這座清雅的茶花女墓。他們大都知道並尊重茶花女生前的喜好,為她獻上美麗的紅茶花、白茶花。由於幾乎每天都有獻花的人,茶花女墓便終日芬芳馥郁,鮮艷醒目,就像書中所描寫的,那是「一個放滿鮮花的小方場,如果不是一塊刻了名字的白大理石說明這是一座墓,誰也不會把它看成是墓的。」而就在這座墓前——我是指五幕戲劇《茶花女》里的墓——發表了一篇遭到「正人君子」猛烈譴責的葬禮演說:「她的罪惡很多,但已被寬恕;因為她愛得很多……」這篇被認為是「太令人作嘔」的演說是直接引自《聖經·新約全書》的。小說中的神甫也曾說過:「她活著的時候是個罪人,可是她死的時候是個基督徒。」得到寬恕的茶花女——無論是瑪格麗特還是瑪麗——可以安息了。
③ 茶花女墓的評價
方方正正的墳塋前,一塊潔白的大理石紀念碑,鄭重地鐫刻著茶花女的名字:阿爾福西娜—普萊西———1824—7—15—1847—2—3。碑的下方,懸雕著一方飾花的枕墊,枕墊上擺放著一束淡淡顏色的茶花。花束之下,還有一張彷彿輕風吹拂的信紙,上書著一行秀逸的文字,彷彿是她與世長辭時的嘆息。 墓地四周,玉樹森森,芳草萋萋,不見冷落荒涼景象,卻見茶花女的墓碑前,散放著幾束大約前天、昨天或今天來此憑吊的人送上的鮮花。這些花枝有的已經枯萎,有的還飽含著晨露,可以想見,茶花女的芳魂並不寂寞。盡管歲月流逝,但是對她的體恤和同情,還是長久地留在了人間。
此時此刻,思緒向故國神遊,想起了中國歷史上的蘇三。在中國
古代和現代的小說戲劇作品中,不乏可以虔敬的煙花女子形象。明代小說家馮夢龍根據真實故事所寫的《玉堂春落難逢夫》中的蘇三即在其中之列。因話本和戲劇而聞名的蘇三在中國幾乎是家喻戶曉。而法國的茶花女也是通過法國作家小仲馬的神來之筆,先小說、後歌劇而成為法國乃至世界人民心儀的一個舞台形象。 對情愛場面的回憶,對當事人來講,是件力不從心的事。那些宣稱對其感情歷史可以如數家珍的人,往往將自己帶入小說家筆下的想像,他企圖說服自己這些才是真實的過去。論多麼深刻的刺激,在一對情侶分離以後,即使一方無法剎車,仍然縱容自己在往日的軌道上繼續滑行,但其對過去的回憶並不真實,而是加了一些渲染,所有的過程被其個人化了,有些可能毫無新奇的場面,被當事人注入了一種十分特殊的個人感情,堆積起來,成為了一個難以舒緩的情結。這樣的話,一個具體而變形的感情意象就成為了其回憶的主峰,所有經歷變得壯烈。因此,所謂回憶,其實就是對某一個「嚴重意象」反復的揣摩和詠嘆,並達到凄美的效果。
當事人在無數次登臨峰巔的回憶中,就像一個局外人一樣,在考察兩個情人的歷史。他遊走於他們之間,為他們而悲喜交加,自己就像一個說客,大做思想工作——與其是在使對方回心轉意,不如說是在包裝美化回憶,進而心平氣和地接受現實的安排。回憶中,把正常的認識和分手視為坎坷、曲折的命運捉弄,在這個問題上,當事人都有誇大自己不幸的傾向,總認為自己才是受苦受難的典型。因此,過多的回憶是沒有意義的,盡管回憶是造就詩人的必經之路,是詩人展示比常人更「完美的折磨」自己的手段,對一般人而言,會令人裹足不前、不思進取。
④ 茶花女墓的經歷
一個多世紀以來,茶花女瑪格麗特的悲慘命運一直感動著眾多的讀者和觀眾。這位善良可愛卻又不幸的女子是法國作家小仲馬(1824~1895年)的傳世名作《茶花女》中的女主人公。這部小說使這個大仲馬(亦是著名作家,成名比小仲馬早)的私生子——當時還不到25歲的小仲馬一舉成名。朋友們勸他乘勝追擊,把小說改編成劇本,他照辦了,又獲得了巨大的成功。 讀過這部在當時大膽得出奇的小說的人們,或許還記得書中茶花女的墓地——那個覆滿了白茶花的小方場。書中寫它在蒙馬特爾公墓。實際上,位於法國巴黎北部克利希廣場附近的蒙馬特爾公墓裡面確實有一座茶花女墓,墓的主人是當時巴黎的一位名妓,生前曾是小仲馬的情人,死後成了小仲馬筆下的瑪格麗特的原型。
這個不自知的「模特兒」原名阿爾芳新·普萊西,出生在法國北部的奧爾納省。幼年跟隨母親離家出走到日內瓦,母親在一個貴婦人家當傭人,不久就去世了。飄零無依的14歲的阿爾芳新來到巴黎,靠賣花為生,後來委身為一個顯赫人物的情婦,改名瑪麗·杜普萊西,從此她在風月場中一直使用這個假名,因為她喜歡戴茶花,所以被人們稱為茶花女。
年輕的小仲馬像書中的阿爾芒一樣偶然地走進了茶花女的生活。1844年9月的一個晚上,小仲馬在劇院與茶花女邂逅。這個亭亭玉立的年輕女郎容貌嬌媚,服飾高雅,出類拔萃,
小仲馬對她一見傾心,懷著痛苦的熱情迷上了她。他認為茶花女是「一位難能可貴的有良心的風月女子」,他愛她,並且照料她,因為她得了肺病,已經生命垂危。 他的寫過《三個火槍手》的父親對他說:「你憐憫她是對的,她遠遠高出她的職業。」小仲馬試圖把茶花女從墮落的生活中拯救出來,但他的財力顯然使他力不從心,為了應付環境,瑪麗的生活排場不得不闊綽豪華,自己也不免染上了揮霍的習氣。她每年開銷10萬法郎。小仲馬為了買禮物,同她旅行以及各種零星花費,已經負了5萬法郎的債。他只得承認自己的失敗,於1845年給她寫了一封信,要求互相忘情。這封絕交信寫得非常動人,其中寫道:「我不夠富,不能像我希望的那樣愛你……讓我們彼此忘卻——你是忘卻一個對你說來相當冷酷的姓名,我是忘卻一種我供養不起的幸福。……你那樣聰慧,不會不寬恕我……。」
顯然,在矛盾和痛苦中掙扎的小仲馬高估了茶花女的承受力。她以為自己可以依靠從小仲馬那裡得到的真正的愛情,來擺脫這種空虛墮落的生活,然而這封信卻告訴她,她的依靠是流沙,她依然獨自生活在深淵里。茶花女無限哀怨,於1847年病逝,年僅23歲。然而,她卻使那位懷著仰慕和同情,毫無希望但始終如一地愛她的人萬世留芳。
瑪麗·杜普萊西死後,小仲馬這個青年花花公子洗心革面,安坐下來認真工作,付清了全部債務,並且一舉成名。因為他寫了一部關於瑪麗的小說:《茶花女》。那是在1848年,他只用了一個月的時間。或許是因為愛,或許是因為悲痛,他非常勇敢地寫了這部書。在中產階級假裝正經的世紀里,根本沒有作家膽敢描寫專供出賣的色相,更不用說對其滿懷同情、聲言女主人公的所作所為是無罪的了。
⑤ 茶花女的墳墓在哪裡
茶花女的墓,位於巴黎東北角的蒙馬特爾公墓區內。茶花女的墓為石築,形制頗高。兩側刻寫著她的真名實姓:「阿爾封西娜·普萊西(1824.1.19-1847. 2.3)長眠於此」。茶花女雖無親屬,可她的墓前,一年四季卻不斷有各種各樣的花擺在那兒。這是世界各地遊客從四面八方給她帶來的心意。
⑥ 《茶花女》最新txt全集下載
鏈接:
⑦ 鍏充簬瑗挎箹杈逛笂鑻忓皬灝忓
銆銆鑻忓皬灝忥紝鍗楁湞榻愭椂鏈熻憲鍚嶆瓕浼庛侀挶濉樼涓鍚嶄紟錛屽父鍧愭補澹佽濺銆傚巻浠f枃浜哄氭湁浼犻傦紝鍞愭湞鐨勭櫧灞呮槗銆佹潕璐猴紝鏄庢湞鐨勫紶宀憋紝榪戠幇浠g殑鏇硅仛浠併佷綑縐嬮洦錛岄兘鍐欒繃鍏充簬鑻忓皬灝忕殑璇楁枃銆傛湁鏂囧﹀惰や負鑻忓皬灝忔槸鈥滀腑鍥界増鐨勮尪鑺卞コ鈥濄
銆銆鑻忓皬灝忚嚜灝忚兘涔﹀杽璇楋紝鏂囨墠妯婧錛屼絾涓嶅垢騫煎勾鏃剁埗姣嶅弻浜★紝瀵勪綇鍦ㄩ挶濉樿タ娉犳ˉ鐣旂殑濮ㄦ瘝瀹躲傚ス鉶借韓涓烘瓕濡擄紝鍗村緢鐭ヨ嚜鐖憋紝涓嶉殢娉㈤愭祦銆傝嫃灝忓皬鍗佸垎鍠滅埍瑗挎箹灞辨按錛岃嚜鍒朵簡涓杈嗘補澹佽濺錛岄亶娓告箹鐣斿北闂淬備竴鏃ワ紝娌挎箹鍫よ岃岋紝閭傞呭皯騫撮槷閮侊紝涓瑙侀挓鎯咃紝緇撴垚鑹緙樸備絾涓嶄箙闃閮佸湪浜鍋氬畼涔嬬埗媧句漢鏉ュ偓褰掋傞槷閮佸埆鍚庢鏃犻煶璁銆傝嫃灝忓皬鎯呮剰闅懼繕錛屾椂鏃舵濆康銆
銆銆鑻忓皬灝忓悓鎯呬功鐢熼矋浠佺殑璐鍥伴伃閬囷紝鎱鋒叏瑙e泭錛岃祫鍔╀粬涓婁含璧磋瘯銆傚悗鑻忓皬灝忓彈浜洪櫡瀹沖叆鐙憋紝韜鏌撻噸鐥咃紝涓寸粓鍓嶏紝濮鍚戣韓杈逛緧鍊欑殑浜哄槺鍜愰亾錛氣滄垜鍒鏃犳墍奼傦紝鍙鎰挎誨悗鍩嬮ㄨタ娉犮傗濆簲璇曠櫥絎鐨勯矋浠佸悗鏉ラ伒鐓ц嫃灝忓皬鈥滃煁楠ㄨタ娉犫濈殑閬楁効錛屽氨鍑鴻祫鍦ㄨタ娉犳ˉ鐣旀嫨鍦伴犲擄紝澧撳墠絝嬩竴鐭崇戱紝涓婇樷滈挶濉樿嫃灝忓皬涔嬪撯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