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茶花女
㈠ 世界經典舞蹈作品有哪幾個流行的不要
任務
㈡ 歌劇中的舞蹈藝術
「大歌劇」產生於19世紀的巴黎,這是一種具有國際風格的大型歌劇,採用歷史的或虛構的歷史故事為題材,舞台上充滿了奇景艷服、芭蕾舞和各種跑龍套的方陣隊列。它幾乎摒棄了美聲唱法的精巧細微,極大地擴充了樂團本身和它在戲劇中的作用。第一出公認的大歌劇是梅耶貝爾(Giacomo Meyerbeer)的《魔鬼羅伯特》(Robert le Diable)。梅耶貝爾和阿勒威(Fromental Halevy)之後,大歌劇開始反映出新的音樂趨向,發展成多種多樣的混合形式。這時期的法國歌劇作家還有白遼士和奧芬·巴赫,二人主要作品有《天堂與地獄》(Orphee aux enfers)、《特洛伊人》、《霍夫曼的故事》(Les Contes d'Hoffmann)等。
德國浪漫主義的歌劇是《自由射手》(Der Freischutz)等作品,它們是德國浪漫主義音樂的先導,這時期興起的還有輕歌劇,約翰.史特勞斯的名作《蝙蝠》使之發展到顛峰。
音樂劇
就是由喜歌劇及輕歌劇(或稱「小歌劇」)演變而成的。早期稱作 「音樂喜劇」,後來簡稱為「音樂劇」,是19世紀末起源於英國的一種歌劇體裁,是由對白和歌唱相結合而演出的戲劇形式。音樂劇熔戲劇、音樂、歌舞等於一爐,富於幽默情趣和喜劇色彩。它的音樂通俗易懂,因此很受大眾的歡迎。美國百老匯裡面演出的就是音樂劇。
歌劇(opera)
是將音樂(聲樂與器樂)、戲劇(劇本與表演)、文學(詩歌)、舞蹈(民間舞與芭蕾)、舞台美術等融為一體的綜合性藝術,通常由詠嘆調、宣敘調、重唱、合唱、序曲、間奏曲、舞蹈場面等組成(有時也用說白和朗誦)。早在古希臘的戲劇中,就有合唱隊的伴唱,有些朗誦甚至也以歌唱的形式出現;中世紀以宗教故事為題材,宣揚宗教觀點的神跡劇等亦香火繚繞,持續不斷。但真正稱得上「音樂的戲劇」的近代西洋歌劇,卻是16世紀末、17世紀初,隨著文藝復興時期音樂文化的世俗化而應運產生的。著名的《茶花女》就是歌劇。
舞劇
作為舞蹈、戲劇、音樂相結合的表演形式,在我國歷史上源遠流長。
在可供查證的史書典籍中尚未見有關舞劇藝術起源的記載,不過,具有戲劇因素的樂舞卻可追溯至公元前11世紀左右的西周時期,著名的《大武》就是綜合了舞、樂、詩等藝術形式,表現武王滅商這一歷史事件的情節性大型歌舞。此後出現的《九歌》,雖具有更強的舞劇因素,但依然不是我們今天所共識的嚴格意義的舞劇。至於明、清以後,舞蹈融入戲曲的史實,也不能說舞劇已經誕生。作為一門獨立的藝術形式,中國舞劇於本世紀30年代方才初見端倪。從某種意義上說,經過「外來藝術」的引進和吳曉邦、戴愛蓮、梁倫等新舞蹈藝術先驅的探索,才形成了相對完整的中國民族舞劇藝術。
中國舞劇的探索始終遵循著「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原則,注重融會貫通和群眾的喜聞樂見。民族舞劇的探索促進了戲曲舞蹈的提煉與改造,逐漸形成了一種約定俗成的「古典舞風格」。
從1949年至「文革」前可看作其實驗性的新興期,創作大都以繼承發展戲曲舞蹈與借鑒前蘇聯芭蕾舞劇的經驗相結合。其間作品有:《和平鴿》、《盜仙草》、《碧蓮池畔》、《劉海戲金蟾》、《寶蓮燈》、《魚美人》、《小刀會》、《五朵紅雲》、《蔓蘿花》、《蝶戀花》、《狼牙山》等。
「文革」後進入文藝復甦期,全國各地競相推出大型舞劇,舞劇的創作視野和表現題材都有了極大的拓展,中國舞劇在大膽地吸收、借鑒中,更呈現出多元化的發展趨勢。其間作品有:《絲路花雨》、《文成公主》、《銅雀伎》、《半屏山》、《奔月》、《鳳鳴岐山》、《木蘭飄香》、《召樹屯與楠木諾娜》、《卓瓦桑姆》、《珍珠湖》、《燈花》、《森吉德瑪》、《春香傳》、《阿詩瑪》、《絲海簫音》、《蘩漪》、《悲鳴三部曲》、《雪妹》、《紅高梁》、《邊城》等。
在中國舞劇中還有一類作品,就是氣勢恢弘的樂舞史詩。它本是中國自古以來樂、舞、詩三位一體的傳統藝術形式,其源頭可以追溯至千年以前的《大武》、《九歌》等,此類作品可以包容的題材十分廣泛,以表現氣勢宏偉的重大的歷史題材為其擅長。建國後的三部型音樂舞蹈史詩《人民勝利萬歲》、《東方紅》、《中國人民革命之歌》堪稱絕版。
另外,新時期以來,我國還陸續上演了不少仿古的大型樂舞。如《仿唐樂舞》、《唐·長安樂舞》、《編鍾樂舞》等。此外,反映民族風情的題材也可謂琳琅滿目。其中以《黃河兒女情》、《黃河一方土》、《土裡巴人》等代表。
舞劇的審美:
在歌劇的欣賞中,視聽覺的相互補充可使觀眾獲得更強烈的美感。如果聽而不視,會影響欣賞的效果,但不會從根本上削弱音樂的表現力。即使在家裡欣賞歌劇唱片,也能感受到音樂的美。但是在舞劇的欣賞中,就不能只聽不看,只有視聽覺的交融才能感受到舞劇的美感。當然,出色的舞劇音樂也可以單獨用聽覺來欣賞,不過這種欣賞已經變成為音樂欣賞而不是舞劇欣賞。
㈢ 茶花女里跳的是什麼舞
快步舞
快步舞,將芭蕾舞中的一些小跳動作融合在內,而顯得更加輕快靈巧,更具技巧性和藝術魅力。
[編輯本段]起源
它起源於英國,最早原是黑人的土風舞,以後逐漸演變。 快步舞與波爾卡、茶爾斯頓有著密切的相互關系。波爾卡是捷克民族舞蹈,早在1825年就有記載,後來傳到法國首都巴黎,著名的舞蹈家采拉利烏斯把它帶進沙龍,在1840年公開露面,到1844年就風靡世界,在歐洲舞壇上和華爾茲媲美。早期的快步舞和狐步舞連在一起流傳到英國後快步舞經過衍變,逐步發展並成為快步舞。20世紀初期得到發展至1924年英國皇家舞蹈教師協會公開發錶慢狐步舞與快步舞,從此快步舞才從狐步舞中脫離。因此快步舞是吸收狐步舞的動作,後又是引入芭蕾的小動作,使舞蹈動作更顯輕快靈巧。
從美國民間舞「P、E、E、P BOOY」改編而成,早期快步舞吸收了快狐步動作,後又引入芭蕾的小動作,使動作更顯輕快靈巧。音樂4/4拍,每分鍾50小節,基本節奏是慢慢快快(SSQQ),慢快快慢(SQQS),風格特點是輕快活潑,富於激情,舞步灑脫自由,飽含動力感和表現力。
一戰時快步舞在紐約郊區得到了長足發展,起初只在加勒比和非洲有人跳。後來,在美國的音樂廳初次登場就立即在舞廳里流行起來。狐步舞和快步舞有著相同的起源,20年代時很多樂隊都將慢狐步舞演奏的很快,因此引起很多人的抱怨。後來發展成為兩種不同的舞,慢狐步舞的拍子被減慢了下來,而快步舞則變成了狐步舞的快版本,每分鍾48小節。Charleston對快步舞的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
[編輯本段]特色
快步舞動作輕快活撥,富於跳躍性,舞步圓滑流利,奔放靈活,快速多變,令人目不暇接,極富魅力,能引導人們進入歡快活躍的氣氛中去,盡情地享受快步舞所帶來的歡樂,顯露青春活力,給人們以美的愉悅。快步舞因步子很快而得名,又因其具有輕快靈巧、活潑歡跳的風格特點而有「歡快舞」之稱。
跳快步時要掌握好基本的動作和身體的感覺,快步舞富有技巧性。所以要松膝,控制好身體重心移動,因為快步舞的動作較快,巨有跳躍性、轉動、並步,而跳躍步是最巨有感染力,做跳躍步時不要跳離地面過高,只要足尖剛剛離地既可。快步舞在體育舞蹈中是屬於側行運動,所以在跳快步舞中要注意這種側行運動的方式。快步舞是擺盪加快速移動,即要跟上節奏又要使動作不要變形,所以要注意重心移動和擺盪的運用。
快步舞的音樂是4/4拍,每分鍾50-52小節,音樂歡快,節奏感強,基本節奏為慢快快慢、慢慢快快,升降形態通常為:第一步結尾時開始上升,二、三繼續上升,第四步保持上升,結尾下降。不同的舞步有不同的升降方式,但是升降大都是依狐步舞的形式,也有的舞步是依華爾茲的升降形式,因此要掌握好升降的運用和舞步的技巧。
[編輯本段]舞步
基礎級組步(ASSOCIATE SYLLABUS)
直角轉步(Quarter Turn)
右旋轉步(Natural Spin Turn)
右轉步(Natural Turn)
右轉躊躇步(Natural Turn with Hesitation)
右軸轉步(Natural Pivot Turn)
直行追步(Progressive Chasse)
進鎖步(Forward Lock Step)
退鎖步(Backward Lock Step)
交叉追步(Cross Chasse)
左軸轉(Rerevse Pivot)
換向步(Change of Direction)
雙左旋轉步(Double Reverse Spin)
右醉追步(在右轉步的123之後)(Tipple Chasse to Right after 3 Steps of Natural Trun)
右醉追步(在退鎖步的第四步之後)(Tipple Chasse to Right after step 4 of a Back Lock)
追並左轉步((Chase Reverse Turn)
曲折步,退鎖步與跑步結束(Zig Zag,Back Lock and Running finish)
中級組步(MEMBER SYLLABUS)
快分式左轉步(Quick Open Reverse)
右直行追步(Progressive Chasse to Right)
滑雪形轉步(Telemark)
交叉迴旋步(Cross Swivel)
魚尾步(Fish Tail)
四快跑步(Four Quick Run)
右轉步,退鎖步與跑步結束(Natural Trun,Back Lock and Running finish)
右轉跑步(Running Right Turn)
V-6步(V.6)
高級組步(FELLOW SYLLABUS)
六快跑步(Six Quick Run)
盤旋截步(Hover Corte)
倫巴交叉步(Rumba Cross)
踉蹌追步(Tipsy)
[編輯本段]練習要領
一、腳踝練習:
兩腳並攏,腳向地面作功產生力源壓力,推動重心由腳跟向腳尖移動同時提起腳跟;還原要經腳尖、腳掌、腳心、腳跟控制垂直落下。反復多次練習。
注意要領—兩腿大腿根肌肉內緣夾緊;膝關節要始終保持放鬆(即保持薇曲延伸不要挺直);一定要先向地面用力後再向前移動重心;上身要放鬆保持豎軸直立;腳跟提起後大腿後面肌肉向前繼續用力經小臀肌、大臀肌使跨關節到位(即完全送至腳尖上)。
二、彈跳練習:
兩腳分開、兩膝內扣、兩腳踝內側著地、重心移至一腳上,重心腳彈跳移向另一腳位置時另一腳迅速彈開。
注意要領—移動時是主力腳向下壓地推動整個身體移向動力腳位置;始終保持兩腳內側腳掌著地;整個移動過程身體要保持豎軸直立;意識要向前向遠;兩腿膝關節要一直放鬆保持彈性;兩膝、兩腳踝要一直內扣、襠部始終要夾緊;收腳要迅速;重心移動要到位;重心轉換要快。
[編輯本段]節拍
快步舞的節拍為4/4,速度為每分鍾52小節,基本節奏(同布魯斯)是:蓬(強)嚓(弱)嚓(次強)嚓(弱)|蓬(強)嚓(弱)嚓(次強)嚓(弱)|。一般舞步是SSQQ*SQQS.慢步占兩拍,快步佔一拍。舞廳舞中多反復使用SSQQ的四常步,所以叫做快四步。
㈣ 舞蹈考九級的科目是啥
A組:1.音階:泰雷加音階練習2.分解和弦3.練習曲:E tude No.7(維拉.羅泊斯Villa-Lobos)4.樂曲:魔笛主題變奏曲(索爾 F.Sor)B組:1.音階:泰雷加音階練習2.分解和弦:3.練習曲:E tude No.24(科斯特Coste op 38 No.24)4.樂曲:十面埋伏(古曲,殷飈編曲)C組:1.音階:泰雷加音階練習2.分解和弦3.練習曲:音樂會練習曲No.61(巴利奧斯Barrios)4.樂曲:華爾茲第八號之四(巴利奧斯Barrios)D組:音階、分解和弦(同上)練習曲:(任選一首)1. 練習曲第6號(巴利奧斯Barrios)2. 練習曲第4號(維拉.羅泊斯Villa-Lobos)3. 練習曲第7號(維拉.羅泊斯Villa-Lobos)4. 練習曲第6號(維拉.羅泊斯Villa-Lobos)樂曲:(任選一首)1. 賦格曲(J.S.巴赫Bach)2. 蜂鳥(薩格雷拉斯)3. 小麥田(羅德里戈Rodrigo)4. 舞蹈禮贊(巴韋 Brou Wer)5. 船歌(阿爾貝尼茲Albeniz)6. 凡丹戈(圖里納Turina)7. 最後的顫音(巴利奧斯Barrios)8. 托羅巴奏鳴曲(F.托羅巴Torroba)9. 魔笛主題與變奏(索爾Sor)10. 華麗練習曲(泰雷加Tarrega)11. 茶花女主題幻想曲(泰雷加Tarrega)12. 回憶組曲(梅林Merlin)
㈤ 義大利藝術都哪些(音樂、舞蹈)快快!!!
義大利的塔蘭台拉是一種速度迅急的六拍子或三拍子的舞蹈,音樂連續不斷地運動著,造成十分熱烈的氣氛。塔蘭台拉的名稱,據說是從一種有毒的蜘蛛得來的。傳說被這種蜘蛛咬了後會引起一種熱病,病人要劇烈地舞蹈才能解毒。常見的塔蘭台拉是6/8拍子,從頭到尾貫穿著八分音符的快速進行,速度往往越來越快,越來越狂熱。
義大利作曲家羅西尼有一個作品叫《音樂晚會》,包含一系列歌曲。其中第八首小詠嘆調,是一首塔蘭台拉體裁的獨唱曲。這首舞蹈歌曲分為三段,前面有個長大的引子,飛動的節奏,象一陣旋風。第一段出現在小調上,生氣蓬勃的音樂。描繪出一幅鮮明生動的風俗畫。 第二段轉入關系大調,音樂時而強勁,時而輕柔,歌中唱道:
我們急速地旋轉,姑娘們帶著漂亮的舞伴,
來到這里快樂地跳舞, 在這星月交輝的夜晚。
第三段轉入同主音大調,歌詞唱著「啦啦啦啦」的襯詞,音樂歡快熱烈。最後,短短的尾聲用引子的曲調,在原來的小調上結束。
女中
1 啊,我的費爾南多——多尼采第歌劇《寵姬》
2 不知道自己在干什麼——莫扎特歌劇《費加羅的婚禮》中凱魯比諾的詠嘆調
3 哈巴涅拉,愛情是自由的鳥兒——比才歌劇《卡門》中卡門的詠嘆調
4 苦中作樂——契雷亞歌劇《阿德里亞娜·萊庫弗》布伊雍公爵夫人的詠嘆調
5 烈火熊熊——威爾第歌劇《游吟詩人》中阿蘇切娜的詠嘆調
6 沒有尤里迪茜,我可怎麼辦——格魯克歌劇《奧菲歐》中奧菲歐的詠嘆調
7 美妙歌聲隨風飄盪——羅西尼歌劇《塞維利亞理發師》中羅西娜的詠嘆調
8 冥皇,請快顯靈——威爾第歌劇《假面舞會》中女巫烏爾利卡的詠嘆調
9 命中註定——威爾第歌劇《唐 卡洛》中埃波麗的詠嘆調
10 那地方,你可知道!——托瑪歌劇《迷娘》
11 你可知道,媽媽——馬斯卡尼歌劇《鄉村騎士》中桑圖扎的詠嘆調
12 你們可知道,什麼是愛情——莫扎特歌劇《費加羅的婚禮》中凱魯比諾的詠嘆調
13 塞維里亞老城牆邊——比才歌劇《卡門》中卡門的詠嘆調
14 我心花怒放——聖桑歌劇《桑松與達利亞》達利亞的詠嘆調
15 心情激盪——羅西尼歌劇《唐克雷迪》
女高
1 啊,花已凋零——貝利尼歌劇《夢游女》中阿米娜的詠嘆調
2 啊,上帝,給我力量——比才歌劇《卡門》中米卡埃拉的詠嘆調
3 愛情乘著玫瑰翅膀——威爾第歌劇《游吟詩人》中麗昂諾拉的詠嘆調
4 求愛神給我安慰——莫扎特歌劇《費加羅的婚禮》中伯爵夫人的詠嘆調
5 別說我,尊敬的人——莫扎特歌劇《唐璜》中安娜的詠嘆調
6 純凈的天使——威爾第歌劇《命運之力》中萊奧諾拉的詠嘆調
7 多奇怪——威爾第歌劇《茶花女》中薇奧列塔的詠嘆調
8 多謝,好友們——威爾第歌劇《西西里晚禱》中愛蕾娜的詠嘆調
9 厄爾南尼,我們私奔吧——威爾第歌劇《厄爾南尼》中愛爾薇拉的詠嘆調
10 憤怒,我的憤怒——佩格萊西歌劇《女僕主婦》中塞爾皮娜的詠嘆調
11 復仇的痛苦——莫扎特歌劇《魔笛》中夜後的詠嘆調
12 姑娘的秋波——多尼采蒂歌劇《唐·帕斯誇勒》中諾莉婭的詠嘆調
13 掛滿了柔軟帳幕——普契尼歌劇《曼儂·列斯庫》中曼儂的詠嘆調
14 她抬頭仰望——威爾第歌劇《假面舞會》中奧斯卡的詠嘆調
15 可愛的名字——威爾第歌劇《弄臣》中吉爾達的詠嘆調
16 離家去遠方——卡塔拉尼歌劇《瓦蕾》中瓦蕾的詠嘆調
17 媽媽被殺害——喬爾達諾歌劇《安德烈·謝尼埃》中瑪達蕾娜的詠嘆調
18 漫步街上——歌劇《綉花女》中穆塞塔的詠嘆調
19 美妙時刻已來臨——莫扎特歌劇《費加羅婚禮》種蘇珊娜的詠嘆調
20 那天深夜在大海上——博依託歌劇《梅菲斯特》中瑪格麗塔的詠嘆調
21 你鞭打我吧——莫扎特歌劇《唐璜》中彩琳娜的詠嘆調
22 你那冰涼的心——普契尼歌劇《圖蘭朵》中柳兒的詠嘆調
23 你無情的背叛了我——莫扎特歌劇《唐璜》中愛爾薇拉的詠嘆調
24 我親愛的爸爸——普契尼歌劇《加尼·斯基基》中勞萊塔的詠嘆調
25 晴朗的一天——普契尼歌劇《蝴蝶夫人》中巧巧桑的詠嘆調
26 人們叫我咪咪——普契尼歌劇《綉花女》中咪咪的詠嘆調
27 上帝啊!給我安寧——威爾第歌劇《命運之力》中萊奧諾拉的詠嘆調
28 勝利歸來——威爾第歌劇《阿依達》中阿依達的詠嘆調
29 聖潔女神——貝利尼歌劇《諾爾瑪》中諾爾瑪的詠嘆調
30 聖母瑪麗亞——威爾第歌劇《奧賽羅》中苔絲狄蒙娜的詠嘆調
31 失去媽媽的孩子——普契尼歌劇《修女安吉里卡》中安吉里卡的詠嘆調
32 是分手的時候了——多尼采蒂歌劇《軍中女郎》中瑪麗亞的詠嘆調
33 死亡啊!——蓬皮耶利歌劇《喬貢達》中喬貢達的詠嘆調
34 他那溫柔的聲音——貝利尼歌劇《清教徒》中愛爾薇拉的詠嘆調
35 萬籟無聲——多尼采蒂歌劇《拉美摩爾的露契亞》中露契亞的詠嘆調
36 為藝術,為愛情——普契尼歌劇《托斯卡》中托斯卡的詠嘆調
37 我去死,先求你——威爾第歌劇《假面舞會》中阿美莉婭的詠嘆調
38 我是作家忠實的僕人——契雷亞歌劇《阿德里亞娜·萊庫弗》
39 夜深沉——威爾第歌劇《游吟詩人》中萊昂諾拉的詠嘆調
40 一個女孩正十五——莫扎特歌劇《女人心》中黛斯碧娜的詠嘆調
41 永別了,快樂的夢——威爾第歌劇《茶花女》中維奧列塔的詠嘆調
42 在這座宮殿里——普契尼歌劇《圖蘭朵》中圖蘭朵的詠嘆調
舞蹈,我不太清楚
㈥ 音樂劇舞蹈的形式
音樂劇
就是由喜歌劇及輕歌劇(或稱「小歌劇」)演變而成的。早期稱作 「音樂喜劇」,後來簡稱為「音樂劇」,是19世紀末起源於英國的一種歌劇體裁,是由對白和歌唱相結合而演出的戲劇形式。音樂劇熔戲劇、音樂、歌舞等於一爐,富於幽默情趣和喜劇色彩。它的音樂通俗易懂,因此很受大眾的歡迎。美國百老匯裡面演出的就是音樂劇。
歌劇(opera)
是將音樂(聲樂與器樂)、戲劇(劇本與表演)、文學(詩歌)、舞蹈(民間舞與芭蕾)、舞台美術等融為一體的綜合性藝術,通常由詠嘆調、宣敘調、重唱、合唱、序曲、間奏曲、舞蹈場面等組成(有時也用說白和朗誦)。早在古希臘的戲劇中,就有合唱隊的伴唱,有些朗誦甚至也以歌唱的形式出現;中世紀以宗教故事為題材,宣揚宗教觀點的神跡劇等亦香火繚繞,持續不斷。但真正稱得上「音樂的戲劇」的近代西洋歌劇,卻是16世紀末、17世紀初,隨著文藝復興時期音樂文化的世俗化而應運產生的。著名的《茶花女》就是歌劇。
舞劇
作為舞蹈、戲劇、音樂相結合的表演形式,在我國歷史上源遠流長。
在可供查證的史書典籍中尚未見有關舞劇藝術起源的記載,不過,具有戲劇因素的樂舞卻可追溯至公元前11世紀左右的西周時期,著名的《大武》就是綜合了舞、樂、詩等藝術形式,表現武王滅商這一歷史事件的情節性大型歌舞。此後出現的《九歌》,雖具有更強的舞劇因素,但依然不是我們今天所共識的嚴格意義的舞劇。至於明、清以後,舞蹈融入戲曲的史實,也不能說舞劇已經誕生。作為一門獨立的藝術形式,中國舞劇於本世紀30年代方才初見端倪。從某種意義上說,經過「外來藝術」的引進和吳曉邦、戴愛蓮、梁倫等新舞蹈藝術先驅的探索,才形成了相對完整的中國民族舞劇藝術。
中國舞劇的探索始終遵循著「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原則,注重融會貫通和群眾的喜聞樂見。民族舞劇的探索促進了戲曲舞蹈的提煉與改造,逐漸形成了一種約定俗成的「古典舞風格」。
從1949年至「文革」前可看作其實驗性的新興期,創作大都以繼承發展戲曲舞蹈與借鑒前蘇聯芭蕾舞劇的經驗相結合。其間作品有:《和平鴿》、《盜仙草》、《碧蓮池畔》、《劉海戲金蟾》、《寶蓮燈》、《魚美人》、《小刀會》、《五朵紅雲》、《蔓蘿花》、《蝶戀花》、《狼牙山》等。
「文革」後進入文藝復甦期,全國各地競相推出大型舞劇,舞劇的創作視野和表現題材都有了極大的拓展,中國舞劇在大膽地吸收、借鑒中,更呈現出多元化的發展趨勢。其間作品有:《絲路花雨》、《文成公主》、《銅雀伎》、《半屏山》、《奔月》、《鳳鳴岐山》、《木蘭飄香》、《召樹屯與楠木諾娜》、《卓瓦桑姆》、《珍珠湖》、《燈花》、《森吉德瑪》、《春香傳》、《阿詩瑪》、《絲海簫音》、《蘩漪》、《悲鳴三部曲》、《雪妹》、《紅高梁》、《邊城》等。
在中國舞劇中還有一類作品,就是氣勢恢弘的樂舞史詩。它本是中國自古以來樂、舞、詩三位一體的傳統藝術形式,其源頭可以追溯至千年以前的《大武》、《九歌》等,此類作品可以包容的題材十分廣泛,以表現氣勢宏偉的重大的歷史題材為其擅長。建國後的三部型音樂舞蹈史詩《人民勝利萬歲》、《東方紅》、《中國人民革命之歌》堪稱絕版。
另外,新時期以來,我國還陸續上演了不少仿古的大型樂舞。如《仿唐樂舞》、《唐·長安樂舞》、《編鍾樂舞》等。此外,反映民族風情的題材也可謂琳琅滿目。其中以《黃河兒女情》、《黃河一方土》、《土裡巴人》等代表。
嚴格的來說歌劇和舞劇都是音樂劇
音樂劇的舞蹈種類多半是芭蕾、現代舞等等
㈦ 茶花女的舞劇簡介
改編文學名著向復來是芭蕾的傳制統,同時又向來是芭蕾的挑戰,文學的背景既為舞蹈的發揮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同時也令足尖鞋的「立足點」變得更加難以把握。但真正能夠將「戲劇芭蕾」作品編排成名流青史的佳作的,那麼一定是大師手筆。《茶花女》的作者約翰·諾伊梅爾便是一個最好的證明。
《茶花女》對於人物心理的細膩刻畫及戲劇情節的巧妙描摹堪稱「戲劇芭蕾」的經典,許多段落的精彩設計都充分運用了舞蹈及舞台藝術的特長,令人大呼過癮、拍手叫絕。其中一段以同是「交際花」身份出現在芭蕾舞台上的名伶曼儂,影射茶花女悲慘命運的舞段,不僅舞蹈的編排精彩絕倫,其中隱逸人物內心的掙扎與微妙變化的手法,更是被巧妙的展現,給人以視覺與心靈的雙重震撼。
同時,頗具特色的舞美設計也為該劇加分不少。劇中既有豪華絢麗的貴族宮廷,又有簡潔凝練的純白空間,將舞劇中真實與虛幻、現實與想像、夢境與回憶、嚮往與失落的巨大反差和強烈對比以十分「舞台化」的手法展現於觀眾面前,直接牽動著觀眾心靈中最柔軟的那一根神經。
㈧ 東亞 南亞 中西亞北非舞蹈的主要特點 相互差別以及共同特點
關於音樂的兩個問題
第一個就牽涉到中國人的音色觀問題。首先我提醒他們,我們看戲,生旦凈末丑,他的發音部位不同,出來的音色也不同。這也就是中國人為什麼能「聽戲」,因為每一個音色出來,我們就能確定她是旦角,是武旦、花旦、彩旦,但我們今天去聽西洋歌劇,男聲部分就只能是男高音、男中音、男低音之別,用音樂的講法講,它只有音區的差別,沒有音色的差別。而你若要讓中國人的戲曲,生旦凈末丑同樣一個發聲,中國人戲會看不下去。所以要認識到音色在中國人的文化系統里發揮的角色。
第二個我提到音樂表現的問題。西方的音樂表現,是「理性」的表現。一個透過現象、穿越現象找到所謂的原則、本質的表現。無論什麼時候,都是走向惟一的完美。你看歌劇《茶花女》,茶花女臨將過世時,還是中氣十足。而中國人在此就不然,聽戲曲到這里,只有四個字:氣若游絲。這不是說誰好誰壞的問題,我只想強調,如果你無法說服中國人、或打破中國人在音樂上堅持的特質,否則就不要怪中國人不接受你的東西。許多音樂家說這么好的歌劇為什麼大家不接受是因為唱洋文嘛!那好,我們就做一出中文歌劇。於是有一次,一些音樂家做了一出中文歌劇《萬里長城》。我們台北師范大學音樂學生去聽了,回來後我問他們怎麼樣?他們說:不知道唱什麼,不是不知唱什麼內容,而是他唱的是義大利文還是中文我們都不曉得。問題在這里,中國人談歌樂的時候有一個前提,字正腔圓。為什麼?因為中國人覺得所有的歌樂都必須兩個東西同時具顯:一個是聲情,聲音的情感;一個是詞情,文學的、歌詞的世界。許多時候甚至必須是詞情先於聲情,才能真正動人。你違背了這個原則,中國人就會沒感覺。這說明什麼?就是有很多現象的存在,在解答音樂、文化的問題時,我們常在表面上看待一個現象的發生,而沒有根底的思索:為什麼會有這種現象發生?也就是我剛才那個問題:為什麼一個唱法教了這么久,我們還不會這么唱歌。
現在我們把這個問題放大,會不會在整個中國藝術、乃至整個中國文化有很多問題,我們很少從根底上問它為什麼如此,而不是在浮面的嫁接、表現比較上說,到底是中國高還是西洋高。當然,在一百多年來的西風東漸中,作為一個弱勢的中國文化,其實我們已在無謂的比較中直接貶抑了自己傳統的價值。而就音樂來說,這種隱匿與貶抑,很重要的一個是音色問題。
音色是什麼
為什麼要從音色說起?首先是因為中國音樂在這方面有其特質的表現。我想從音樂的表現基礎說起。一般音樂是由哪幾個部分構成的?簡單地講,我們可以把它分做:一個是音的本質,一個是音的流動及音的結合。而音的本質是什麼?作為音的存在,它被認知的條件是什麼。一般認為音被認知,是因為音高,尤其學西方音樂的朋友容易如此,視唱練耳在他那個系統變得非常精準而重要。美術界人一般在看畫展時,不會說這是明度彩度幾度,但在音樂界就要問你今天是調幾度音,是440還是442,音高對音樂人的確很重要。至於音的流動主要是指旋律曲調的敘述。音的結合主要是指和聲、對位等。在這三個區塊裡面,如果我們比較不同的音樂系統,會發覺大家對這三個區塊的琢磨各有輕重不同。
就像你在中國水墨畫裡面要談到一種豐富外相的色彩,那是不太可能的。因為一般色彩的組合並不是它表現的重點。同樣的,在西方古典繪畫裡面,看到線條的流動也不太可能,因為它是面與面結構的呈現。有些民族的音樂,會側重音的流動。中國人就很在乎這種流動。跟我們在繪畫里看到中國人表現的是一種線性藝術一樣,中國人對旋律開展很敏銳。我舉《梁祝》做例,《梁祝》如果從做曲法來看,手法都很簡單,但它為什麼能留下來,怎麼一個主題一分多鍾的東西它在做了二十幾分鍾的發展之後,每一寸都還那麼美。你今天要讓一個西方作曲家來做,他都覺得很難。他可以配器,比如《黃河》鋼琴協奏曲《保衛黃河》那樣,反復十次,旋律都沒變。它在哪裡變?在和聲、配器上變。西方人重結合,而中國人不是,幾乎是單向的旋律敘述,但你還覺得層層進展,纏綿悱測呢!一般來講,不同民族,不同音樂系統會在這三個方面各有側重。多數時候,我們談到的都是後面兩個區塊,但是第一個區塊大家都沒有重視。其實,對音樂有了解的人都曉得,世界上其實不止有一個音階系統。
音色是什麼?用現在話來講,就是我們現在調查犯罪所用的那種聲紋對比。這是認知一個音的最基礎標准。比如我今天在這兒講話,各位都不會注意到我的音高,因為我的音高不在「DOREMI」這些固定的音高裡面,但你們一定會曉得我的音色。明天我談不同的主題,你也一樣會想到這就是林某人的聲音。
這樣一個基準,也就是我們在認知樂器上面為什麼把這個叫小提琴、那個叫大提琴,這叫琵琶那叫二胡的原因。大提琴那麼大,小提琴那麼小,我們為什麼叫它提琴,因為音色是相同的,音色為什麼相同,是因為用共同的材質構成的,於是它們產生同質性的音色。如果我們認知一個音的基準是音色的話,那麼任何音樂系統都應該追求它認為美的音色。一把小提琴為什麼會貴到一、兩百萬美金,而一把爛的只有幾十塊,最大的差異是音色。所以在音樂的流動與結合中,要求一個美好的音色是所有音樂都追求的。但更進一步的問題在哪裡?首先是:什麼樣的音色才是美好的音色?
舉例講,我在大陸買過非常好的CD,後來發現知名錄音師錄民族音樂時,大多數都錄錯了,他用聽西方音樂的耳朵來錄民族音樂時,民族樂器該有的自然、溫潤的音色就不見了,反而帶有一種金屬、亮麗的聲音。因為第一個問題是:什麼是好的音色?而第二個可能更重要的則是,到底有多少「好的音色」?會不會日本人要的音色跟中國人不一樣?中國人要的音色跟西方人不一樣?這一點可能才是很多音樂之所以風格不一樣、不同音樂系統在具現它內在生命情懷不同的一個最重要依據。如果是這樣,會不會有多少音樂系統,也就有多少不同的音色呈現。這樣的思索,在我做中國音樂研究中間,發覺答案是明顯的。以這樣一個切入點,可以透過音樂,解讀更深厚的中國文化!
中國音樂里的音色表現
我認為中國音樂里的音色表現,不僅是富於特質的,而且是豐富的。中國音樂里的音色多元,我常用一句話說明它:無聲不可入樂。比如說戲曲。宋元以來的戲曲是一門重要的表演藝術,在戲曲角色里你會發現,我們和西方有明顯不同。生旦凈末丑,發聲部位不一樣,出來的音色不一樣。所以我們還沒聽他演些什麼,那種形象的感覺就已出來了。一切那麼直接,老生要蒼朴,小生要手無縛雞之力或半陰不陽。在中國戲曲,演老人就是老人的音色,小生就是小生的音色。再加上凈角就更有趣了。千生萬旦,一凈難求,要聲如洪鍾,才會顯出英雄或是大奸大惡的氣概。中國人為什麼能聽戲,就是這樣,我們即使閉著眼睛也能聽出角色。一個丫鬟的音色和公主的音色會不一樣。而你看《茶花女》,一個小姐和一個丫鬟沒什麼不同。這和好壞無關,中國人就是喜歡這樣。我們甚至形成一個認知:一個角色不夠分明的戲,就不是一個成型的大戲。
「無聲不可入樂」在哪裡能體現呢?就在中國打擊音樂的豐富性上。打擊樂在西方一直是邊陲,一個交響樂團那麼大,兩三樣稀稀鬆松的打擊樂器,一直到近三十年,才漸漸把打擊樂當成一個獨立形態。在中國音樂里若去掉了打擊樂,不曉得它要幹嘛?從傳統的鍾磬一直到民間的鑼鼓,沒有這個東西就缺了一大塊。中國的打擊樂形式可能是世界上最多的,我問過一位打擊樂專家,中國的打擊樂到底有多少?他說,寬松一點說是六百種,細分大概一千種。而打擊樂最重要也可能最根底的表現就是音色。今天一個旦角出現時,一定要配小鑼,很柔性,她唱:「奴家今年一十六」,柳枝輕搖,蓮步細舞地走來,配上小「台」正合適,如果大鑼「哐」一聲,什麼美感都沒了。而中國的打擊樂借用西方術語來說的話,它還有進行式和中止式!因此,梅蘭芳都不敢得罪打鼓的,他不給你定最後一下亮相的「哐」,一逕地直打「台」(進行式),你腳都沒法落,沒法完成最後的亮相。中國的打擊樂太精彩,精彩到早在漢代,它就可以變成一個獨立的音樂形態。如《鴨子拌嘴》,全部是打擊樂,你很容易想像是一群鴨子在吵架,非常形象對不對?像這樣的音樂是唱不來的,因為它主要是音色的組合,而那個音色就是打擊樂本身的聲音。
中國人對音色的重視自先秦時候就已經存在。樂器分類,八音是指:金、石、絲、竹、匏、土、革、木,我們過去一些音樂學家說,這樣的分類是不科學的。的確,它不像西方物理學式的分類,不按操作法分,所謂吹拉彈唱,也非結構分類。這種分類事實上是一種音色分類。因為不同材質會產生不同音色。所以過去「擊鼓攻之」,「鳴金收兵」,非常清楚,絕對不會聽錯。
再有什麼地方可以看到中國人音色系統豐富,那就是音色變化。一個音色變化豐富的樂器,才可能在中國音樂中擔任重要角色。比如鋼琴,表現力非常豐富,可恰好在音色這一環是缺變化的。放在中國,命運就受到影響。而中國樂器,我們先說古琴,有泛音,散音、按音的分別。像琵琶有四條弦,纏弦、老弦、中弦,子弦,子、中、老就非常有生命的味道。子弦有子弦的味道,孩子的世界是怎樣,我只要這樣在子弦彈一下《妝台秋思》,有點閨怨,有點撒嬌,你就有感覺,對不對?屬於在座各位大學生的感覺。但同樣的音高、同樣的結構,我們再來聽中弦,一出來就是在座中年人的世界。再聽老年,白頭宮女話天寶的世界,對不對?哀莫大於心死。你看音高、旋律一樣,只因為我們在不同的四條弦上出了變化,我們可以從16歲走到66歲。所以看一個音樂家彈曲子,這個音到底要放到哪條弦,其實就決定了生命情境要放在哪個位置。
笛子在中國樂器里音色變化很特殊。我們曉得笛子內貼了一個竹膜,這就使得它產生一個有意思變化,聽到低音區,竹膜聲音明顯變強,在聽覺上,會感覺聲源離我們近;遇到高音區,竹膜聲會不見,我們聽覺上會覺得它在遠處。一首樂曲有高音低音,因此就會時遠時近。為此,中國長笛也就產生一個不同於西洋長笛更特殊的空間感。如《妝台秋思》,讓笛子不僅在音高上面可以有高低的表現,還會有前後縱深的效果,顯得很立體。坦白說中國音樂這樣的一種表現,放在西方音樂美學體系中是一個不良的表現,因為「音色不統一」,但是在中國它卻是很優秀的。理由也一樣,「音色多變化」。所以同樣一種現象,因為不同的美學系統,就會得到不同的價值判斷。比起西方,中國的音樂是多元的,它無聲不可入樂,任何音色只要放在一個樂曲裡面適當位置,一般認為的噪音也會成為樂音。像《霸王卸甲》、《十面埋伏》,如果沒有那些「噪音」,戰爭像什麼,像小女生打情罵俏,完全無力,對不對?而在西方,它對音色的講究,比較趨向惟一的,某種特定美的追求。
中國音色表現的第二個更內涵的則是「音即一切」的音色觀。就像我們在寫書法,一個人的書法好壞,是具現在一筆上的,也就是音色的表達是在音色里就完成的,不需假借任何外在的旋律、曲式、結構的發展。音色里的實音、虛音、合音,就有層次。如《思春》,藉由一個音的五種音色變化就可以帶出心有戚戚,但欲言又止,最後終於傾吐出來的心情變化。一個音在這里事實上就具足了一切。
就中國音樂「音即一切」的音色特質,我想作幾點簡單介紹。我們剛才講,任何音樂系統都有它喜歡的音色。中國音色雖然比較多元,但還是有它基礎音色的存在。這基礎音色跟桐木音色有關。中國人在音樂上比較不講究共鳴,它要的是材質本身的音色。而梧桐軟硬適中,較能傳達出很淳厚中和的感覺,而在這點基礎上再做變化。
中國音樂重視音的本質,以《陽春》為例,它所以有那種「大珠小珠落玉盤」的感覺,就因琵琶「多骨少肉」的音色,是不是?這首曲子不能拿到吉它上彈。也許當吉它彈出第二十個音時,它第一個音的共鳴恐怕還在那裡。所以吉它很適合伴奏,而琵琶只能做主體的、獨奏的表現。中國的樂器都有這個特色,它的音色雖然站在梧桐木的基礎上面,但個性很清楚,顆粒很清楚地直接表現出來。所以我們常說中國樂曲的音色是非常個性的,也就是這個意思。
再有,音色還常體現一個較音色更基底的角色出來。過去琴人講,散音不動,像地;泛音空靈,像天;按音是人來變化它的,代表人。一個好的樂曲一定要在天地人中間得到協調。所有的古琴曲,一開始不是散音,就是泛音。最後的結束一定是泛音,為什麼,因為散音代表地,泛音代表天,代表音樂來自天地。最後好的音樂,要回歸於天。所謂佳句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就是在說一個偉大的創作者無論多了不起,也只是一個宇宙的接受者,宇宙電場的插頭恰好插到你而已。這里體現出了中國人特殊的創作觀。
「音即一切」還涉及到中國音樂對下指落弦的功力講究。中國樂器有一個特色,機械功能都不強。樂器機械功能越強,人為的空間就越弱,機械功能最強的是電子琴,所以電子琴最玩不出音樂家的特色出來。中國樂器因為機械功能都不強,就靠人來控制它,各位聽過管子吧,一個音可以吹出不同的四度出來。同樣一把樂器,一個行的人彈就是好樂器,爛人彈,好樂器也變爛。就像書法,它是講究軟筆對軟紙,我心動,筆尖就會動,所以會有「心正則筆正」一說。年輕時會討厭這句話,認為那麼道德,後來發現是有內在道理。書法為什麼可以修身養性,你只要心沒有靜下來,手頭任何一個變化都會在筆頭體現出來。中國音樂也一樣,講軟弦對軟弓。以前過世的指揮家彭修文告訴我,他在大陸看到最好的民間胡琴家用的樂器,弓拿起來,弓毛是垂在下面的,拿起來,弓毛可以纏三匝。好處是什麼,你們有沒有用毛巾去抽人?一個道理,可以在瞬間達到最大的張力位差。而現在我發現弓越做越緊,某種意義也就是一種美學的退化。
我們聽20歲的《塞上曲》,中年的《塞上曲》,老年的《塞上曲》,這樣一種因音色的變化而產生的情懷對應,必須在具體實踐中才能感受到。我曾說過,樂譜是沒有辦法表現音色的。它可以表現音高表現結構,沒有辦法表現音色。所以從譜子認知一個中國作品,可能那個原點就缺了。而這樣一個原點缺失,就會導致中國音樂里可能最重要的一塊就從根柢流失了。也容易出現一種以西非中的心理異化。我們最豐富的一塊樂譜反而是不能記錄的,想想多吊詭!但其實,樂譜是不是真正完全不能記錄呢?也不盡然,我們知道中國樂譜里附有很多指法譜,這里就有音色的表現。忽略這一塊,我們對中國音樂發展就會認識不清。
從音色到文化傳統
如此重視音色表現,如此多元的音色表現,會使得中國合奏音樂變成怎樣,或者會使中國的樂器發展變成怎樣?中國樂器在音色表現上非常豐富而獨立。不像西方管弦樂隊,銅管、木管,只要一個族群,音色就是接近的。所以合弦時渾然一體。中國樂器音色結合不到一起,所以這樣前提發展出來的合奏音樂就和西方不一樣。
我舉一個民間曲子《中花六板》,現代人做的《空谷流泉》,用古琴、琵琶。你仔細聽,每個樂器的音色都朗然存在,合在一起又會構成一個有機整體。西方音樂要非常仔細聽,你才可以知道有幾種樂器。因為音色是疊合的。所以西方音樂發展出這樣一個合奏形式是有道理的,因為每一群的樂器音色共同凝固一起,由指揮領導大家來做音樂表達。但中國音樂不然,在一首曲子中,不同樂器間的關系是彼此之間的對話,無論是旋律對話,音色對話,你我都朗然存在。所以當我們忽略了這一點,在樂隊的發展上面,以西方的音樂觀念發展時,就會出現難以解決的問題。這就是為什麼和聲方面我們沒有西方音樂那麼美,我們把自己的優點丟掉,學對方的優點,卻學得不對勁。這也就是為什麼說再好的民族管弦樂團也是二三流的交響樂團的原因。
但是回到剛才那些古琴曲時,我們發現西方的重奏曲,要出現每個樂器都朗然獨存而又彼此照應,可以既是部分又呈現全體可能也挺困難的。觀察到這個基點,我們音樂的發展,就不會走中國民族樂團那樣一直往大、一直往和弦發展走的路線。我想提醒各位,我們往往沒能認識到自己的優點,但別人反而看到了我們的優點。許多現代作曲家很喜歡用中國民族樂器,現代音樂發展中他們不太依賴所謂結構和聲對位,而想藉助西方古典音樂不能充分發揮的地方得到所謂突破。如雲門舞集《白蛇》中一段,用打擊樂配的。你會發現沒有一個樂器不是被認知的。現代音樂家這么做有它強大的心理背景,在西方強大的、完整結構的情況下尋求一種突破時,借鑒於東方的觀念或者素材。雖然我們不見得贊成現代音樂這樣表現,反過來我們仍可以這樣問:如果今天我們不是受限於西方的結構體系時,我們是不是也能像西方現代音樂家一樣,看到我們音樂的特質。或者是重新發覺,其實我們的傳統原本就有一個豐富的系統在那裡。而不是在每一次「以西非中」的時候,一直認為我們不如西方。當然這種說法不代表我們要固步自封,而是在談發展之前,我們有沒有停下腳步,看看自己有多少東西。免得在發展時,不僅沒把自己的東西好好整理,甚至把自己的東西丟棄。
今天雖然在談音樂專業問題,我們卻能由此看到藝術的發展、文化建構的主體性存在的重要。其實所謂傳統所謂現代,在現象上常常很復雜。往往在一個具有特質的文化體里所認為該丟棄的傳統,我們在現代文化多樣性發展中卻認為是瑰寶。在中國音樂上面尤其如此,它在發展中的確沉澱出西方古典音樂所沒有的特質。持平地講,兩個系統各有所長,那麼我們何必妄自菲薄。我們認為自己傳統就是過時,可是卻忘記西方古典音樂也是傳統,現代人談巴赫,談貝多芬,實際是在談幾百年前的傳統。但我們談民國初年,就覺得老掉牙了。其實傳統和現代,有時像一條狗在咬自己的尾巴一樣。
藝術的完成和生命完成應該是達成統一的。音色中下指落弦間,既有那麼多的反饋系統在,在其中就能具現生命之全體。造型藝術的人不理解表演藝術者,為什麼每天一早就要彈同樣的東西,對他們來說,同,就意味著不能忍受。但是,中國系弘的表演藝術者會將之認為是功力的錘煉。有些藝術為什麼動人,不是因為風格特殊,而是老子外表跟你一樣,老子功力比你更深。練功的人常說一句話:有拳無功江湖走不通,有功無拳江湖走十年。
我們這個時代的藝術常常過度強調風格,卻忽視了功力。只有我們回歸到功力的錘煉時,藝術真正動人的地方才能出來。我扮花臉,扮得好不好,不在你翻兩個筋斗,我翻四個,是我一聲「俺」一出來,人家看你分量夠不夠。音色錘煉就是如此。通過這種磨練,藝術與生命結合,藝術家才會從創作焦慮的人格中得到解
㈨ 簡單一點的古典舞劇目視頻,求介紹初學!
舞劇還是舞蹈
㈩ 芭蕾舞茶花女是幾幕劇
一共三幕。
第一幕中,瑪格麗特與一眾人在劇院欣賞《曼儂》演出,面對劇中曼儂的苦痛,她感
同身受,
而此時,
同樣欣賞演出的阿爾芒在被瑪格麗特深深吸引後,
也將自己比作劇中愛上
曼儂的格里奧。此時約翰
·
諾伊梅爾設計的舞蹈猶如
「
鏡子
」
,兩位主人公各自對著戲中人以
同樣的舞步起舞,內心卻不願接受《曼儂》
,這是兩人命運的寫照。
第一幕
雙人舞:兩人相識後的第一段雙人舞,和其他舞劇中初識相戀的纏綿舞段相比
多了些許掙扎和惆悵。整個第一幕的音樂來自肖邦的《
F
小調第二鋼琴協奏曲》
,雙人舞這
一段音樂正是其中的第二樂章。
這段音樂是肖邦用於表達對初戀情人愛戀的作品,
其中飽含
了對心上人的戀戀之情,
卻又因為羞於表白,
使音樂在甜美幸福之中滲透著絲絲憂郁。
看完
演出的瑪格麗特為曼儂和自己的命運暗自傷懷,
正在這時,
阿爾芒追隨而來,
瑪格麗特立刻
恢復到慣常對待男人的嫵媚,
而阿爾芒真誠的愛卻不斷擊潰她的心底防線。
阿爾芒一連串旋
轉跪地的動作,
其虔誠程度近乎卑微。
最終,
雙雙墜入愛河的兩人以茶花託付終身。
欣賞小
貼士:
把文學作品改編為舞蹈表演時,
當然不可能每字每句將它翻譯過來。
在此編導沒有詳述,
而是選用了合並的表現手法增添這部長篇舞劇里人物三度空間的立體感。
建議可以與該團的
另一部代表作《奧涅金》進行比較欣賞。
第二幕
白色雙人舞:這段雙人舞發生在瑪格麗特拒絕伯爵之後、還未與阿爾芒的父親
見面之前,
是兩人對愛情最堅定、
也是最甜蜜的時刻。
服裝顏色選取象徵純潔的白色,
音樂
選自肖邦的《
B
小調第三鋼琴奏鳴曲》的第三樂章,這段音樂舒緩而沉靜,配合繾綣纏綿的
雙人舞,十分打動人心。瑪格麗特一改往日美艷精緻的打扮,而是披散著一席自然的長發,
表達出她對普通愛情生活的嚮往。欣賞小貼士:
此段編導選取了
「
劇中劇
」
的表現手法,
藉助運用早前在舞台上出現過的視覺象徵,
推動
情節發展。
第三幕
黑色雙人舞:這段舞蹈發生在瑪格麗特離開阿爾芒後,又一次見面時。音樂來
自肖邦《
G
小調第一敘事曲》
,情緒變化極為復雜,這恰好詮釋了兩人此時的心情。在一番
推脫拒絕之後,
兩人的愛情被重新點燃,
舞蹈和音樂同時進入激情澎湃的高潮。
而當兩人重
新相擁在一起的時候,我們發現,脫下黑色外衣的瑪格麗特又變得白色般純凈。
欣賞小貼士:
舞劇服裝的設計美輪美奐,
乍看與十九世紀的裝扮無異,
然而服裝下人物的命運際遇與
當代人們面對類似的困難時有著密切的聯系。
整部舞劇皆在一個簡潔的舞台上進行,
這就更
容易讓觀眾把這個故事投放到現代世界。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2013 Bai 使用網路前必讀 | 文庫協議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用手機掃此二維碼:쎗
以下結果由提供:쎗
網路翻譯
網路詞條:쎗
網路
!@#$%^&&*()_+.一三五七九貳肆陸扒拾,。青玉案元夕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里尋他千網路暮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復制 | 搜索 | 翻譯 | 網路 | 分享 | 二維碼
文字已復制
分享至: ×
0 財富值
加入會員!獲取文檔下載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