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櫻梅茶花 » 曾勉梅花

曾勉梅花

發布時間: 2024-04-29 22:46:48

梅花的資料50字

梅原產中國南方,已有三千多年的栽培歷史,無論作觀賞或果樹均有許多品種。許多類型內不但露容地栽培供觀賞,還可以栽為盆花,製作梅樁。

鮮花可提取香精,花、葉、根和種仁均可入葯。果實可食、鹽漬或干制,或熏製成烏梅人葯,有止咳、止瀉、生津、止渴之效。梅又能抗根線蟲危害,可作核果類果樹的砧木。

花單生或有時2朵同生於1芽內,直徑2-2.5厘米,香味濃,先於葉開放;花萼通常紅褐色,但有些品種的花萼為綠色或綠紫色;花瓣倒卵形,白色至粉紅色。

(1)曾勉梅花擴展閱讀:

梅的品種分果梅和花梅兩大類,果梅的栽培品種,據曾勉教授在浙江的調查研究,大致分為三類,簡述如下。

1、白梅品種群:果實黃白色,質粗,味苦,核大肉少,供製梅干用。例如大白頭、太公種等。成熟期在4月上、中旬。

2、青梅品種群:果實青色或青黃色,味酸或稍帶苦澀,品質中等,多數供製蜜餞用。例如四月梅、五月梅、白水梅等。成熟期為4月中、下旬。

3、花梅品種群:果實紅色或紫紅色,質細脆而味稍酸,品質優良,供製陳皮梅、劈梅等用。例如軟條梅、紫蒂梅、大葉豬肝、胭脂梅等。成熟期在5月上、中旬至6月。

⑵ 梅花象徵著什麼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梅花象徵著高潔、堅強、謙虛的品格,給人以立志奮發的激勵。在嚴寒中,梅開百花之先,獨天下而春。

梅(學名:Armeniaca mumeSieb.):小喬木,稀灌木,高4-10米;樹皮淺灰色或帶綠色,平滑;小枝綠色,光滑無毛。葉片卵形或橢圓形,葉邊常具小銳鋸齒,灰綠色。花單生或有時2朵同生於1芽內,直徑2-2.5厘米,香味濃,先於葉開放;花萼通常紅褐色,但有些品種的花萼為綠色或綠紫色;花瓣倒卵形,白色至粉紅色。果實近球形,直徑2-3厘米,黃色或綠白色,被柔毛,味酸;果肉與核粘貼;核橢圓形,兩側微扁。花期冬春季,果期5-6月。2n=16,24。

(2)曾勉梅花擴展閱讀

梅的品種分果梅和花梅兩大類。果梅的栽培品種,據曾勉教授在浙江的調查研究,大致分為三類,簡述如下。

1、白梅品種群:果實黃白色,質粗,味苦,核大肉少,供製梅干用。例如大白頭、太公種等。成熟期在4月上、中旬。

2、青梅品種群:果實青色或青黃色,味酸或稍帶苦澀,品質中等,多數供製蜜餞用。例如四月梅、五月梅、白水梅等。成熟期為4月中、下旬。

3、花梅品種群:果實紅色或紫紅色,質細脆而味稍酸,品質優良,供製陳皮梅、劈梅等用。例如軟條梅、紫蒂梅、大葉豬肝、胭脂梅等。成熟期在5月上、中旬至6月。

參考資料梅花-網路

⑶ 有關梅的論文 要3000字

一樹獨先天下春」的梅花是中華大地的奇葩,是眾多民族的驕傲。據調查,梅樹野生於自西藏經滇、鄂、皖、浙直至台灣等10個省、區的山林,在我國已有3000年以上的應用歷史。神、姿、色、態、香俱居上乘的梅花,至今約有兩百多個形形色色的品種,都是從古代的野梅引種馴化、精心選育而得的精英。

梅花是家梅中的一大分支,家梅系由野梅演進而來。近百年來,植物學家、園藝學家和園林工作者在廣大地區採集、調查了不少野悔。這些野生的梅樹、是梅花原產於我國的鐵證,也是對梅花原種進行科學研究的重要活材料。

在西南山區,野梅分布的地段多較高。如在西藏波密等地,就在海拔2100~3300米處發現野生梅林。雲南省除南部外,野梅幾乎遍布全省,而以滇西北之下關、大理、洱源一帶為多(海拔1800~2600米)。在四川,則主產於丹巴、汶川、廣元、萬源、西昌、會理、漢源等山地叢林中,海拔1300~2500米。而在鄂西宜昌、恩施等地,野梅就分布在較低海拔之山地(300~1000米)。故西南山區,尤其是滇、川二省,乃我國野梅的分布中心,並延伸至鄂西一帶。

至於野梅分布的次中心,則系鄂南、贛北、皖南至浙西的帶狀地區。如在鄂南的咸寧市汀泗區聶家鄉長豐大隊後山海拔170米闊葉常綠與落葉混交林中,就有散生的野梅。野梅在江西省主產於景德鎮市瑤里鄉區石塔三礦區香菇場混交林中,海拔約300米,系零星分布。安徽省歙縣以及黃山風景名勝區東坡芙蓉橋附近(海拔約200米),1984~1985年還有野梅零星分布。浙江亦有野梅散生於常綠闊葉樹為主的混交林中。此外,在廣西、福建亦發現有野生梅樹。

我國古人應用梅子至少已有3000年以上歷史。《書經·說命》載;「若作和羹,爾唯鹽梅」,這是殷高宗對宰相傅說他的重要性:好比做羹湯時用的鹽和梅那樣。按商代之鹽與梅,猶今日之醬油和醋。這種古代的烹調習慣,至今僅在雲南下關等地,由白族人民保存了下來。

1975年我國在河南安陽殷墟發現,正好與《書經》的記述相互印證。考古學家在殷墟掘出一具精美的食器——銅鼎,其中滿盛炭化了的梅核。核扁圓形,兩端尖,似較鮮物略小,呈栗黑色,而表面密布蜂窩狀小凹點——正是梅核的典型分類特徵。經碳14鑒定,距今已有3200多年。早在商代中期,古人已用梅子(果梅)於食用了。

稍遲,關於梅樹和梅子的記述越來越多。如《周禮·天官》雲:「飲食之籩,其實干萚」。經查核,萚就是食用梅子的古稱。在公元前六世紀左右的著名民族歌集《詩經·召南》中,有一首《慓有梅》的詩篇,它是一首熱情奔放的情歌,姑娘將梅子投擲給她看中的小夥子,寓意至深。同時,《慓有梅》反映出當時在陝西召南地區,梅樹是相當普遍的。也就是說在距今至少2500年前的春秋時代,引種野梅使之成為家梅的馴化過程就已經開始了。

在長江流域,古代藝梅也是從生產梅子(果實)開始的,例如在湖南長沙馬王堆西漢墓的出土文物中,許多陶罐里都盛有保存完好的梅核和梅干。同時出土的竹簡上記有「梅」、「脯梅」、「元梅」等字樣,這都是當時梅子加工製品的名稱。這說明早在西漢初期,我國長江流域人民早已引種栽培梅樹,並多方利用梅子加工食品了。另外,在湖北江陵漢墓出土的陪葬品中,亦發現有梅核,其歷史時期與長沙者相若。

在遠古時代,先民採集野生梅子主要是以作加工食品或供祭祀之用。但因梅花冰中孕蕾,雪裡開花,玉白朱紅,暗香浮動,在北風凜冽的隆冬季節,唯有它「獨先天下春」。於是人們在以果為主要目的過程中,也逐漸一並欣賞了它的神、姿、色、態、香之美,引起了人們對梅花的喜愛和嚮往。而在長期的馴化和栽培過程中,正好又有個別植株出現了復瓣、重瓣、台閣,奇異的花瓣或萼片,新奇的枝姿等等,於是有心人使其另行繁殖、栽培,從而培育成若干專供觀賞的梅花新品種。

所以「花梅」應是從「果梅」中分出來的一支奇葩,時期約始自西漢初葉。如《西京雜記》載:「漢初修上林苑,遠方各獻名果異樹,有朱梅、胭脂梅」。又載:「漢上林苑有侯梅、同心梅、紫蒂梅、麗友梅」。雖然這些品種只有名稱,但從字面上看,當系「宮粉」之類的觀賞品種,其中或已出現若乾重瓣新品。稍遲,楊雄著《蜀都賦》,有「被以櫻、梅,樹以木蘭」等記述。可見距今約兩千年前,梅已在成都作城市園林綠化材料應用了。

整個晉代,梅花常見栽培,詩人吟詠漸多。如東吳名將陸遜之侄陸凱,曾做過丞相,其文辭優雅,有個文字摯友范曄在長安。他在春回大地、早梅初開之際,自荊州摘下一枝梅花,托郵驛專贈范曄,並附短詩:「折梅逢驛使,寄與隴頭人,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春」可以「寄贈」自陸凱始,從此梅花傳友情,傳為佳話。

到了南北朝,梅花應用更多,有關詩文、韻事也盛。如《金陵志》雲;「宋武帝(劉裕)女壽陽公主日卧於含章殿梅下,梅花落於額上,成五齣花,拂之不去,號梅花妝,宮人皆效之」,這可能就是梅花圖案用於美化的發端吧。其它的如宋元年間均有梅花詩文。其中尤以何遜《詠雪裡梅》詩、庚信《梅花》詩及蕭綱《梅花賦》等,最為膾炙人口。凡此種種,足見梅花栽培、應用漸盛,日益為文士所欣賞。因此從漢、晉至南北朝,「梅於是始以花聞天下」。

及時至隋(581~618)、唐(618~907)、五代(907~960),梅花栽培漸盛,品種也有所增益。這就引起了文人雅士更多的關注,紛紛用梅花作為創作的主題,促使梅之聲譽大噪。象唐代名臣宋璟在東川官舍見梅花怒放於榛莽中,歸而自感,遂作《梅花賦》,有「相彼百花,誰敢爭先!鶯語方澀,蜂房未喧,獨步早春,自全其天」和「諒不移於本性,方可儷於君子之節」等贊語——這對梅花得高名和藝梅規模的擴大,起了相當大的促進作用。

唐代詠梅詩篇不少,如杜甫、李白、韓愈、杜牧、柳宗元、白居易、張九齡、李商隱等諸多名傢俱有梅花詩。據《華陽縣志》載:五代初,王建據蜀稱王,留在成都辟梅苑。孟知祥在成都稱王時,別苑中有老梅卧地,稱為「梅龍」。凡此種種,足見早在唐及五代,不論華東、華中或華西,都已有較多的梅花栽培。而其中心地區,則為東西遙望的杭州和成都平原。

至隋、唐、五代時的梅花品機主要仍屬江梅、宮粉等型。而在四川,則始有硃砂型品種出現(時稱「紅梅」)。如《全唐詩話》載:「蜀州郡閣有紅梅數株」,今日祟慶縣硃砂梅花名品仍多,實有其歷史淵源。

宋、元400年(960~1368),是我國古代藝梅的興盛時期。此際梅詩、梅文固多佳作,梅畫、梅書亦脫穎而出,盛極一時。同時,梅花新的系、類、型和品種有所增加。梅花繽紛,梅影陣陣,在歷史上形成了藝梅的一個高潮。

僅以梅詩而論,北宋林逋(和靖)隱居杭州孤山,不娶,而植梅放鶴,號稱「梅妻鶴子」,傳為千古佳話。其《山園小梅》詩中名句「疏影橫斜水清餞,暗香浮動月黃昏」,最為勝炙人口。再如北宋之蘇軾、秦觀、王安石等,南宋之陸游、陳亮、范成大等,皆有甚多著名梅花詩詞流傳至今。王安石《梅花》:「牆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陸游《梅花》:「當年走馬錦城西,曾為梅花醉似泥。二十里中香不斷,青陽宮到皖花溪。」

南宋范成大是位賞梅、詠悔、藝梅、記梅的名家,曾在蘇州石湖辟范村搜集梅花品種12個,約於1186年寫成中國、也是全世界第一部梅花專著——《梅譜》。足見時至宋代,梅花栽培日盛,品種不斷增加,藝梅已成為社會群眾的風尚了。

元代有個愛梅、詠梅、藝梅、畫梅成癖的王冕,隱居於九里山,樹梅花千株,自題所居為「梅花屋」,其《墨梅》畫及《墨梅》詩均名揚天下。王冕《墨梅》:「我家洗硯池頭樹,個個花開淡墨痕。不用人誇好顏色,只留清氣滿乾坤。」

此外,元代趙孟俯、楊維幀、謝宗可、僧明本等,皆有梅詩名作。而昆明溫泉對岸曹溪寺一株元梅,趾曲蟠飛,老態龍鍾,年年猶開重瓣粉紅花,且可結實。筆者多次往觀,確認其為七百餘年前古物,且系原木。查曹溪寺元梅原有兩株,其一在「文革」期間死去,甚為可惜。現存此株元梅恐系國內最老的古梅,彌足珍貴。由上所述,足見元代雖當兵亂,而藝梅、詠梅之風未衰。

到了明(1368~1644)、清(1644~1911)兩代,藝梅規模有所擴大,技藝水平續有提高,新品種大量涌現,這些在書、文、詩、畫中均有反映。如明代王象晉箸《群芳譜》(1921),記梅花品種19種之多,且各附簡單記載,還將它們分屬於白梅、紅梅、異品等三大類。書中對梅花的栽培、繁殖等,亦有若干論述。在此前後,周文華著《汝南圃史》(1620),徐光啟箸《農政全書》(1636),皆列記若乾梅花品種。

至清而梅花栽培益盛,品種增多。如陳淏子作《花鏡》,記載了21個梅花品種,其中「台閣梅」、「照水梅」乃前所未有者。「揚州八怪」中,以詠梅、畫梅著稱者不乏其人。而金農、李方贗等,則更以善於畫梅而名揚四海。

關於明清之古梅,應以杭州超山之明梅為最。超山大明堂原有宋梅20株,傳系蘇軾1056年由杭州移來手植。但宋梅年老株衰,後漸陸續死去,最後一株亦於1933年2月枯斃。現存的一株所謂「宋梅」,系明代分本,樹高4.5米,最大冠幅5.1米,老態龍鍾,干已空心,著花略稀,品種名「大葉豬肝」,萼紫瓣白,花瓣5~8枚,花徑達2.6~3.3厘米,仍能結實。

辛亥革命之後,梅花栽培又有新發展,品種續有增添。如《華陽縣志》(1934)中即記有成都梅花品種八個。此時的滬、寧、蘇、杭、揚(州)、(無)錫、渝、穗、漢、昆等地私家園林,搜集的梅花品種也不少。上海黃園還從日本引入「灑金」、「垂枝」等類、型梅花品種數十,並將藝梅經驗編入《花經》(1949)一書中。

解放前,曾勉教授1942年發表專論梅花之學術論文,並記載重慶的梅花品種15個,是為科學整理我國梅花品種之始。汪菊淵與筆者在1945年擬定了中國梅花各類品種檢索表,以成都20個品種為例,進行了中國梅花品種科學分類的首次嘗試。1947年7月,筆者著《巴山蜀水記梅花》,作為上海園藝事業改進協會叢刊發行。1949年2月,在滬舉行了我國有史以來第一屬梅花展覽會。

解放後,梅花栽培的規模與技術均有飛躍的發展,品種也迅猛增加。從1958年起,除特殊情況外,每年春節在武漢東湖風景區舉辦梅花展覽會。近年南京、無錫、上海、合肥等城市也常組織梅展,受到群眾的熱烈歡迎。

梅花引種馴化和新品種選育研究,在最近幾十年已取得了顯著成績,在北京已有「送春」、「北京玉蝶」等耐寒品種可以露地越冬,在武漢也有「單凝馨」、「華農玉蝶」等先後脫穎而出。

梅花在我國栽培歷史悠久,與國人的文化與生活結下了不解之緣。除我國外,僅東方的日本、朝鮮有較多的梅花栽培。在日本,甚至還有「梅之會」的組織,並發行專門刊物《梅》。

而在整個西方,則只大洋洲的紐西蘭開始重視梅花,有5~6個品種用於商品生產性的梅花栽培。追溯史乘,始知遲至15世紀中,我國的梅花才借道朝鮮東傳日本。早年(1879及1884)傳於歐洲之少數梅株,則系由日本輾轉運去的。目前歐洲僅在英、法等少數國家的植物園內,有梅花數株點綴共間而已。至於美國的梅花是由日本轉去,至今僅50~60年的短暫歷史,且被誤稱為「日本杏」,載培、應用很不普遍。

西方除紐西蘭人開始了解到梅花特易形成花芽,系絕佳之促成花木已用於切花生產性栽培外,其餘國家大多不知道梅花的優點,也不會欣賞梅花的神、姿、色、態、香之美。而在東方的日本,由於受到西化的影響,梅花栽培也有走下坡路的趨勢。

熱點內容
乾縣七夕節 發布:2025-01-19 12:51:03 瀏覽:527
牡丹婚介網 發布:2025-01-19 12:38:17 瀏覽:782
進門大盆栽 發布:2025-01-19 12:31:22 瀏覽:104
連根盆景 發布:2025-01-19 12:26:25 瀏覽:625
兒童國畫花卉 發布:2025-01-19 12:11:08 瀏覽:264
盆栽桔子樹的修剪圖片 發布:2025-01-19 12:06:58 瀏覽:709
黃牡丹煙價格表和圖片 發布:2025-01-19 11:45:29 瀏覽:564
白常春杜鵑花 發布:2025-01-19 11:37:26 瀏覽:503
夢見室內綠植長高 發布:2025-01-19 11:36:53 瀏覽:469
釣魚用那種丁香油 發布:2025-01-19 11:34:33 瀏覽:633